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密度泛函理论与分子力学方法研究沥青质分子间的π-π堆积作用 被引量:5
1
作者 罗辉 吕慧栋 +3 位作者 周嘉安琪 邓文安 李传 南国枝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9-196,共8页
为准确描述沥青质分子间的π-π堆积作用,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分子力学(MM)方法研究π-π堆积的势能面、质心距离(Re)和相互作用能(ΔEe)。结果表明,DFT-D、DFT/mGGA、MM以及采用DNP+基组的DFT/GGA方法在描述苯和沥青质的S型、T型... 为准确描述沥青质分子间的π-π堆积作用,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分子力学(MM)方法研究π-π堆积的势能面、质心距离(Re)和相互作用能(ΔEe)。结果表明,DFT-D、DFT/mGGA、MM以及采用DNP+基组的DFT/GGA方法在描述苯和沥青质的S型、T型和PD型二聚体时均可得到典型的势能面;DFT/mGGA-M06L方法的精确度最高,得到的Re和ΔEe与苯的参考值相比,误差均小于4.60%;S型沥青质二聚体的Re与苯的非常接近,均为0.388 nm,但ΔEe比苯的大十余倍;T型沥青质二聚体中近距离作用的原子数越多,ΔEe越大,但近距离作用的原子数只有一个或几个,导致ΔEe明显小于S型;PD型沥青质二聚体的ΔEe大于S型,且质心垂直距离(Rv)在约0.35 nm时ΔEe最大(接近S型的2倍),此时二聚体的片层间距明显小于S型,结构最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聚集体 π-π堆积作用 密度泛函理论 分子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共价作用对气相中B-DNA双螺旋结构稳定性的贡献:基于GEBF方法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英文)
2
作者 花书贵 金浩 欧阳永中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09-1314,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将基于能量的分子片方法(GEBF)应用于气相中优化B型脱氧核糖核酸(碱基对数目N=2,5,10)双螺旋构型的结构.通过比较M06-2X泛函和其他方法(B3LYP、B3LYP-vd W和TPSS泛函)的结果,发现不考虑碱基之间的π-π堆积作用将会导...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将基于能量的分子片方法(GEBF)应用于气相中优化B型脱氧核糖核酸(碱基对数目N=2,5,10)双螺旋构型的结构.通过比较M06-2X泛函和其他方法(B3LYP、B3LYP-vd W和TPSS泛函)的结果,发现不考虑碱基之间的π-π堆积作用将会导致碱基之间的纵向距离拉长.随着体系双螺旋链长的增加,没有考虑碱基堆积作用而导致的相邻碱基纵向距离拉长的程度快速衰减.计算表明,气相中B-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来源于其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的协同性,对不多于10组碱基对的体系而言,其氢键的贡献明显大于碱基堆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基对 氢键 基于能量的分子片方法 π-π堆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1′,3′-苯并噁唑-2′-甲基)苯并咪唑的钴(Ⅱ)配合物:晶体结构、弱相互作用和荧光发射光谱(英文) 被引量:2
3
作者 吕世真 李树娟 +1 位作者 王修光 柳清湘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443-2446,共4页
配体1-(1′,3′-苯并恶唑-2′-甲基)苯并咪唑(L)是通过苯并咪唑与2-(氯甲基)-1,3-苯并恶唑烷基化制备而来。配体L与CoCl2.2H2O反应得到了配合物[CoCl2L2](1)。配合物1通过π-π堆积作用和C-H…Cl氢键形成了三维超分子框架结构。测定了L... 配体1-(1′,3′-苯并恶唑-2′-甲基)苯并咪唑(L)是通过苯并咪唑与2-(氯甲基)-1,3-苯并恶唑烷基化制备而来。配体L与CoCl2.2H2O反应得到了配合物[CoCl2L2](1)。配合物1通过π-π堆积作用和C-H…Cl氢键形成了三维超分子框架结构。测定了L和1的荧光发射光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 3′-苯并恶唑-2′-甲基)苯并咪唑 钴配合物 π-π堆积作用 氢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6-三甲基苯甲酸和1,10-邻菲啰啉双核铽配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东平 冯泳兰 +4 位作者 陈志敏 邝代治 张春华 杨颖群 李薇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097-2100,共4页
A binuclear terbium complex with 2,4,6-Trimethylbenzoate and 1,10-phenanthroline,[Tb2(TMBA)6(Phen)2],has been synthesized(TMBA=2,4,6-Trimethylbenzoic acid and phen=1,10-phenanthroline)and characterized by IR,elemental... A binuclear terbium complex with 2,4,6-Trimethylbenzoate and 1,10-phenanthroline,[Tb2(TMBA)6(Phen)2],has been synthesized(TMBA=2,4,6-Trimethylbenzoic acid and phen=1,10-phenanthroline)and characterized by IR,elemental analysis and X-ray diffraction methods.The title complex crystallizes in monoclinic system,space group P21 /c with a=1.327 5(2)nm,b=2.817 9(5)nm,c=1.282 5(2)nm,β=116.692(3)°,V=4.286 2(13)nm3,Z=4,Dc=1.423 g·cm-3.There are four bridged carboxylate groups of the 2,4,6-trimethylbenzoic acid bonded to the two terbium ions,each ions is also chelated with the two oxygen atoms of a molecule of the 2,4,6-trimethylbenzoic acid and the two nitrogen atoms of a 1,10-phenanthroline respectively,forming a 8-coordination distorted square antiprism.Average Tb-O and Tb-Ndistance of the two Tb(Ⅲ)ions are equal respectively.This shows the two terbium ions are in the same chemical enviorments.The complex emits intense green fluorescence under ultraviolet light.CCDC:6192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 6-三甲基苯甲酸 晶体结构 π-π堆积作用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柔性四羧酸及4,4′-联吡啶的sqc422型钴(Ⅱ)配位聚合物 被引量:2
5
作者 邱文革 邓芳 +4 位作者 刘虎冰 訾学红 张桂臻 何洪 李建荣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021-2026,共6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基于1,3-二[3,5-(二羧基)苯氧基]-2-羟基丙烷(H4L)和4,4′-联吡啶(Bipy)的Co(Ⅱ)配合物:[Co2(L)(Bipy)2]n(1),并利用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热重分析(TGA)、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XRD)及...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基于1,3-二[3,5-(二羧基)苯氧基]-2-羟基丙烷(H4L)和4,4′-联吡啶(Bipy)的Co(Ⅱ)配合物:[Co2(L)(Bipy)2]n(1),并利用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热重分析(TGA)、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XRD)及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在配合物1中,由2个六配位钴原子组成的双核原子簇可简化为八面体型6-连接点,连接4个羧酸配体分子L和其他2个双核原子簇。羧酸配体L可简化为四面体型4-连接点,连接4个双核原子簇。平行排列的2个联吡啶分子连接两个相邻双核原子簇,相当于"双桥",简化为拓扑回路的边。因此,配合物1的骨架描述为sqc422拓扑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二[3 5-(二羧基)苯氧基]-2-羟基丙烷 4 4'-联吡啶 钴配合物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sqc422拓扑网络 π-π堆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分子自组装中的非共价键协同作用 被引量:8
6
作者 苏晓渝 谢如刚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04-1310,共7页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氢键、π-π堆积作用、配位作用、供体-受体相互作用和疏溶剂作用等多种非共价键协同作用在超分子自组装研究中的新进展。
关键词 超分子自组装 氢键 π-π堆积作用 配位作用 供体-受体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纳米线-石墨烯-金纳米球复合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基底的构建及其对多环芳烃的检测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世强 孙冰 +3 位作者 姜慧芸 安飞 金艳 赵辰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47-251,257,共6页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以其便捷性、灵敏性和指纹特征,可用于检测环境中微量的多环芳烃。制备的新型SERS基底,由硫醇修饰的银纳米线-石墨烯-金纳米球叠层复合而成,具有丰富的电磁场增强区域,能够通过π-π堆积作用和疏水作用协同...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以其便捷性、灵敏性和指纹特征,可用于检测环境中微量的多环芳烃。制备的新型SERS基底,由硫醇修饰的银纳米线-石墨烯-金纳米球叠层复合而成,具有丰富的电磁场增强区域,能够通过π-π堆积作用和疏水作用协同选择性吸附环境中的多环芳烃,实现对其拉曼信号的放大。该基底对芘、苯并芘、蒽、菲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10^(-6)mol/L,特征峰强度与浓度对数的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98,且具有良好的均一性。该材料能够快速、准确地实现对多环芳烃的定性和定量检测,为改善化工生产和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污染形势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银纳米线-石墨烯-金纳米球 π-π堆积作用 疏水作用 多环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分子化合物[CuCl(4,4-′bipy)]_n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天慧 杨春晖 +2 位作者 罗玉杰 刘玉敬 朱崇强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25-1028,共4页
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设计并合成了一个新颖的超分子化合物[CuCl(4,4?-bipy)]n,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0.37733(8)nm,b=1.2711(3)nm,c=1.1403(2)... 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设计并合成了一个新颖的超分子化合物[CuCl(4,4?-bipy)]n,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0.37733(8)nm,b=1.2711(3)nm,c=1.1403(2)nm,β=94.15(3)°,V=0.54547(19)nm3,Z=4。该化合物含有一维[CuCl]n阶梯链结构。在堆积结构中,弱的分子间C-H…Cl氢键和π-π堆积相互作用是控制这个化合物新颖超分子层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合成 氢键 π-π堆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端粒中(3+1)混合结构G-四链体稳定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3
9
作者 沈新媛 吕洋 李慎敏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83-791,共9页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考察了人体端粒中(3+1)混合结构G-四链体的结构及稳定性问题.讨论了配位K+离子、药物分子(端粒抑素)和溶剂水分子对G-四链体的Hoogsteen氢键结构、π-π堆积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K+离子与鸟嘌呤碱基上O6原子的...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考察了人体端粒中(3+1)混合结构G-四链体的结构及稳定性问题.讨论了配位K+离子、药物分子(端粒抑素)和溶剂水分子对G-四链体的Hoogsteen氢键结构、π-π堆积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K+离子与鸟嘌呤碱基上O6原子的配位作用减弱了对角鸟嘌呤间O6-O6的静电排斥作用,使得相邻的四个鸟嘌呤能够以Hoogsteen氢键结合的方式形成具有近平面结构的稳定G-四平面.另一方面,G-四平面间、G-四平面与药物分子间的π-π堆积作用降低了G-四链体复合物的总能,有利于其稳定存在.此外,溶剂水分子主要分布在G-四链体的TTA环、骨架和糖环的周围,使其位移涨落增大;然而,在3ns动力学模拟中,由于水分子没有进入到G-四链体的空腔中,溶剂水对G-四平面的结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四链体 G-四平面 Hoogsteen氢键 π-π堆积作用 分子动力学模拟 端粒抑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3,5-二(4-吡啶)1,2,4-三唑构筑的Co(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其热稳定性(英文)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优 赵灿 温一航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645-2652,共8页
采用3,5-二(4-吡啶)1,2,4-三唑(Hbpt)为配体与钴盐反应,在水热法条件下成功合成了3个配合物,分别是:[Co(Hbpt)2(HCOO)2(H2O)2]n·4nH2O(1),[Co(Hbpt)2(HCOO)2(H2O)2]n(2)和[Co(bpt)2(H2O)4]n·2nH2O(3),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和... 采用3,5-二(4-吡啶)1,2,4-三唑(Hbpt)为配体与钴盐反应,在水热法条件下成功合成了3个配合物,分别是:[Co(Hbpt)2(HCOO)2(H2O)2]n·4nH2O(1),[Co(Hbpt)2(HCOO)2(H2O)2]n(2)和[Co(bpt)2(H2O)4]n·2nH2O(3),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和红外对它们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均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3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中心金属Co(Ⅱ)都是六配位,每个Co(Ⅱ)分别与2个Hbpt配体桥联而形成零维的结构单元,这些结构单元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弱作用进一步连接而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此外,还对配合物1和3的热稳定性做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5-二(4-吡啶)1 2 4-三唑 配位聚合物 晶体结构 氢键 π-π堆积作用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键连接的三维超分子化合物[M(H_2O)_6](HL)_2的合成、表征与结构[H_2L=1-(4-羟基苯)-5-四氮唑硫乙酸,M=Mn~Ⅱ,Co~Ⅱ,Ni~Ⅱ,Zn~Ⅱ](英文)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曙光 冯云龙 温一航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1-585,共5页
利用配体1-(4-羟基苯)-5-巯基四氮唑(H2L)和金属盐酸盐在水溶液中反应,合成了4种离子型化合物,并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它们是异质同晶,都属于P1空间群,分子通式为[M(H2O)6](HL)2[M=MnⅡ(1),CoⅡ(2),NiⅡ(3),ZnⅡ(4)]。在... 利用配体1-(4-羟基苯)-5-巯基四氮唑(H2L)和金属盐酸盐在水溶液中反应,合成了4种离子型化合物,并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它们是异质同晶,都属于P1空间群,分子通式为[M(H2O)6](HL)2[M=MnⅡ(1),CoⅡ(2),NiⅡ(3),ZnⅡ(4)]。在这些化合物中,中心金属原子都采取六配位模式,形成一个近乎理想的八面体构型。晶体中通过氢键(M-OH2…O-C)和偏移面π-π堆积作用形成独特的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羟基苯)-5-巯基四氮唑 超分子化合物 氢键 π-π堆积作用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晶加合物(M=Co,Cu,Ni)的晶体结构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
12
作者 白娟 王果 +4 位作者 张莉 王超 黄元河 方德彩 李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13-1116,共4页
合成了3种化合物[2-ClPyH]2CoCl4(1),[2-ClPyH]2NiCl4(2)和[2-ClPyH]2CuCl4(3),单晶X射线衍射法晶体结构测定结果表明,这3种化合物是同形加合物,在它们的结构中,[2-ClPyH]+离子呈平面状,而[MCl4]2-离子为变形的四面体.晶体结构分析发现... 合成了3种化合物[2-ClPyH]2CoCl4(1),[2-ClPyH]2NiCl4(2)和[2-ClPyH]2CuCl4(3),单晶X射线衍射法晶体结构测定结果表明,这3种化合物是同形加合物,在它们的结构中,[2-ClPyH]+离子呈平面状,而[MCl4]2-离子为变形的四面体.晶体结构分析发现晶体中存在N—H…Cl和C—H…Cl氢键,以及Cl…Cl分子间相互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对自由状态下独立的配位离子进行的几何构型优化,以及三维周期性条件下几何结构优化的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中具有方向性和选择性的氢键决定延伸性结构的方向,而相对较弱的卤素…卤素作用在最终晶体结构的确定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合物 氢键 C1…cl作用 π-π堆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Ⅱ)/Zn(Ⅱ)与三(2-巯吡啶基)甲烷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配合物中C-S键的断裂机理(英文)
13
作者 杨红 韩新利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97-1602,共6页
以三(2-巯吡啶基)甲烷(L)为配体合成了2个Cd(Ⅱ)和Zn(Ⅱ)的配合物:Cd(L)4(NO3)2和Zn(L)4(Cl O4)2,发现在配合物中配体的C-S键发生了断裂,通过紫外、质谱手段研究并预测了其反应机理。单晶X-射线衍射的结果显示,配合物1和2中金属原子均... 以三(2-巯吡啶基)甲烷(L)为配体合成了2个Cd(Ⅱ)和Zn(Ⅱ)的配合物:Cd(L)4(NO3)2和Zn(L)4(Cl O4)2,发现在配合物中配体的C-S键发生了断裂,通过紫外、质谱手段研究并预测了其反应机理。单晶X-射线衍射的结果显示,配合物1和2中金属原子均处于扭曲的四面体配位环境中,分子间π-π堆积作用将配合物1的分子结构延伸为二维网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2-巯吡啶基)甲烷 C-S键断裂 π-π堆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萘磺酸钠对硫化铅锌矿中碳质物的选择性抑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正强 刘润清 +2 位作者 李杰 唐鸿鹄 孙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59-2071,共13页
针对硫化铅锌矿中碳质物吸附浮选药剂、恶化浮选效果的问题,本文以隐晶质石墨为难浮碳质物,研究了抑制剂萘磺酸钠(2-NSS)对方铅矿、闪锌矿以及隐晶质石墨浮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2-NSS对难浮碳质物石墨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加入2-NSS... 针对硫化铅锌矿中碳质物吸附浮选药剂、恶化浮选效果的问题,本文以隐晶质石墨为难浮碳质物,研究了抑制剂萘磺酸钠(2-NSS)对方铅矿、闪锌矿以及隐晶质石墨浮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2-NSS对难浮碳质物石墨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加入2-NSS后,方铅矿品位从82.28%提高至85.93%,回收率从82.08%提高至97.06%;闪锌矿品位从61.19%提高至63.48%,回收率从89.31%提高至93.46%。接触角试验、红外光谱分析、吸附量测试、浮选泡沫分析等结果表明:2-NSS易吸附于石墨表面,难吸附于铅锌硫矿物表面,2-NSS吸附于石墨表面后,能减弱捕收剂异丁基黄原酸钠(SIX)在石墨表面的吸附,减少药剂消耗,浮选泡沫更稳定。DFT模拟分析结果表明:2-NSS主要通过π-π堆积作用吸附于石墨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 萘磺酸钠 π-π堆积作用 浮选泡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合成超分子网络化合物[Mn(phen)_2I_2](phen=邻菲咯啉)及晶体结构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天慧 贾林艳 +3 位作者 任玉兰 尹永一 董维广 吕孝江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72-1275,1279,共5页
采用水热法设计并合成了一个新颖的超分子网络化合物[Mn(phen)2I2],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92705(19)nm,b=1.0370(2)nm,c=1.2775(3)nm,α=77.3... 采用水热法设计并合成了一个新颖的超分子网络化合物[Mn(phen)2I2],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92705(19)nm,b=1.0370(2)nm,c=1.2775(3)nm,α=77.32(3)°,β=81.26(3)°,γ=70.30(3)°,V=1.1240(4)nm3,Z=2。该化合物通过四种C-H…I氢键相互作用与两种π-π堆积相互作用把各个独立的结构单元连接成了超分子网络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合成 配位键 氢键 π-π堆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混配合物[Ni(NPA)_2(Phen)(Ac)(H_2O)]·H_2O的合成、晶体结构 被引量:2
16
作者 匡云飞 陈志敏 +1 位作者 李东平 邝代治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777-1780,共4页
镍是生物体中必须的痕量元素.常成为一些酶的活性中心.因而模拟镍酶并研究其结构.一直是生物无机化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镍配合物在分子磁体,超氧歧化物.生物活性和催化等方面的研究也有比较多的报道。有机芳香羧酸与过... 镍是生物体中必须的痕量元素.常成为一些酶的活性中心.因而模拟镍酶并研究其结构.一直是生物无机化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镍配合物在分子磁体,超氧歧化物.生物活性和催化等方面的研究也有比较多的报道。有机芳香羧酸与过渡金属镍配合物在材料、药物、分子电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制药等许多领域中表现出了潜在的应用价值。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Ⅱ)配合物 AL苯基代邻氨基苯甲酸 晶体结构 π-π堆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颖酰基硫脲三维网状超分子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京汉 庞海霞 魏太保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243-1247,共5页
报道了一种由氢键及π-π堆积作用构筑的三维网状超分子配合物[Cu(H2L)3]Cl(H2L=N-4-乙氧基苯甲酰基-N′-2-甲氧基苯基硫脲)的合成,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单晶X衍射结构分析表征了其组成与结构。标题化合物中每个铜离... 报道了一种由氢键及π-π堆积作用构筑的三维网状超分子配合物[Cu(H2L)3]Cl(H2L=N-4-乙氧基苯甲酰基-N′-2-甲氧基苯基硫脲)的合成,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单晶X衍射结构分析表征了其组成与结构。标题化合物中每个铜离子与3个硫脲分子中的硫原子及1个氯离子形成四面体型配位,整个分子就如同一个以Cu-Cl键为轴以3个硫脲分子为叶片的旋转着的风车。而每个配合物分子间又通过π-π堆积作用及分子间氢键组装成一个三维网状超分子结构。该化合物晶体属于三方晶系,R3空间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键 π-π堆积作用 超分子 硫脲配合物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锰配合物[Mn(PyPhen)2Cl2]的水热合成与晶体结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车广波 李秀颖 +2 位作者 徐占林 刘春波 闫永胜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6-308,共3页
利用[2,3-f]吡嗪并[1,10]邻菲罗啉(PyPhen)为配体,通过水热法合成新型的锰配合物[Mn(PyPhen)2Cl2],应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分别... 利用[2,3-f]吡嗪并[1,10]邻菲罗啉(PyPhen)为配体,通过水热法合成新型的锰配合物[Mn(PyPhen)2Cl2],应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分别为a=0.84747(10)nm,b=1.25129(14)nm,c=2.2705(3)nm,β=94.9550(10)°,V=2.3988(5)nm3,Z=4,R1=0.0374,wR2=0.0914.[Mn(PyPhen)2Cl2]中的锰原子采取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配位单元间通过Py-Phen配体的π-π堆积作用构筑成一个三维超分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3-f]吡嗪并[1 10]邻菲罗啉 锰配合物 水热合成 晶体结构 π-π堆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质微观聚集特征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鹏 黄世军 +1 位作者 赵凤兰 赵大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7-85,共9页
为了探究沥青质分子性质和微观聚集特征,进一步揭示沥青质沉积的微观作用机理,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建立代表性沥青质平均分子构型,并以此构建沥青质模拟体系初始构型来模拟沥青质在地层岩石中的运移。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沥青质作为典型... 为了探究沥青质分子性质和微观聚集特征,进一步揭示沥青质沉积的微观作用机理,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建立代表性沥青质平均分子构型,并以此构建沥青质模拟体系初始构型来模拟沥青质在地层岩石中的运移。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沥青质作为典型的非晶体,其径向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近程有序、远程无序;退火优化可以充分释放分子结构应力,有利于还原分子结构的能量基态,随着分子间距增加,分子间的范德华力相互作用减弱,静电相互作用将占据系统非成键作用中的主导地位。从沥青质模拟体系的运移终态可以看出:沥青质分子的芳核主体及部分脂肪族链倾向于逐渐被吸附到二氧化硅分子层表面,这会使岩石表面的润湿性由亲水性向亲油性转变;沥青质芳核的π-π堆积作用是引发沥青质分子聚集的驱动力,从而导致沥青质絮凝并从原油中沉积出来。润湿性反转和岩石孔喉堵塞是沥青质沉积造成原油采收率降低的重要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沥青质平均分子构型 径向分布函数 润湿性 π-π堆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芯对磺胺甲恶唑和甲氧苄啶的吸附效果及机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艳杰 董伟羊 +4 位作者 王欢 闫国凯 常洋 王海燕 凌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8-1117,共10页
为探究农业废物是否能吸附去除抗生素以及不同抗生素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通过对玉米芯的理化特征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分析,研究了玉米芯对磺胺甲恶唑(SMX)和甲氧苄啶(TMP)的吸附效果及机制。结果表明:... 为探究农业废物是否能吸附去除抗生素以及不同抗生素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通过对玉米芯的理化特征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分析,研究了玉米芯对磺胺甲恶唑(SMX)和甲氧苄啶(TMP)的吸附效果及机制。结果表明:在只含有单一抗生素(初始浓度为10 mg/L)、温度为25℃、玉米芯浓度为25 g/L的体系中,玉米芯对SMX和TMP吸附量分别为131.18和358.75 mg/kg;在同时含有SMX和TMP的体系中(初始浓度均为10 mg/L),玉米芯对其的吸附量分别为131.02和358.74 mg/kg,SMX和TMP之间为非交互吸附过程。在2种体系中,SMX和TMP的吸附均较好地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较好地拟合了SMX的吸附过程,而Freundlich等温线对TMP的拟合效果较好。SMX吸附主要为静电作用、π-π堆积作用,且以静电作用为主;TMP吸附主要通过疏水分配、π-π堆积作用和氢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芯 吸附 磺胺甲恶唑(SMX) 甲氧苄啶(TMP) π-π堆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