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晶体管简化π模型的分析
1
作者 康怡 刘承洲 杨曾宪 《华北电力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52-58,共7页
讨论了晶体管混合π模型与简化π模型在应用中的特点,导出了使用这两种模型分析放大器时,两个等效电路上限截止频率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由PSPICE软件包仿真数据绘制的曲线,从而对简化π模型的应用范围得出了明确的结论。
关键词 混合π模型 简化π模型 晶体管 频率特性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铁心深度饱和的单相双绕组变压器改进π模型 被引量:24
2
作者 司马文霞 刘永来 +2 位作者 杨鸣 周原 彭代晓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7131-7140,共10页
考虑铁心深度饱和的变压器模型是准确模拟变压器低频电磁暂态的关键。现有的T模型和Γ模型均存在物理缺陷:认为铁心深度饱和时其各部分饱和程度一致,这与实际情况不符;虽然现有的π模型能够解决此问题,但尚未见能够表征铁心从开始饱和... 考虑铁心深度饱和的变压器模型是准确模拟变压器低频电磁暂态的关键。现有的T模型和Γ模型均存在物理缺陷:认为铁心深度饱和时其各部分饱和程度一致,这与实际情况不符;虽然现有的π模型能够解决此问题,但尚未见能够表征铁心从开始饱和到深度饱和渐变物理过程的π模型。该文以经典π模型为基础,基于直流电源激励铁心进入深度饱和的原理,利用耦合交流小信号测量铁心励磁曲线的饱和段数据,构建整条励磁曲线。提出将励磁曲线分配到π模型2个励磁支路上的方法,由此对π模型励磁支路的非线性特性进行准确表达,进而建立一种考虑铁心深度饱和的单相双绕组变压器改进π模型。对2台不同铁心材料的单相双绕组变压器进行开路、短路和深度饱和试验,提取建模参数,在ATP/EMTP中搭建改进π模型,同时以现有T、Γ和π模型为基础,分别搭建考虑和不考虑铁心饱和过程的6种变压器模型。利用励磁涌流和直流偏磁试验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改进π模型误差小于5%,精度明显高于其他几种模型,说明其对以励磁涌流为代表的变压器低频电磁暂态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能够为EMTP类电磁暂态软件提供基础变压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 π模型 深度饱和 励磁曲线 励磁涌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数识别纵联差动保护应用中输电线路模型适用频带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康小宁 吴招座 +4 位作者 索南加乐 游昊 贾伟 刘仁寰 何方明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8-16,共9页
在继电保护研究中,输电线路通常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进行模拟,而数学模型仅仅在一定的适用频带范围内与实际物理模型近似一致,因此实现保护原理时必须考虑模型的适用频带。给出了适用于基于参数识别的纵联差动保护的线路模型适用频带定义... 在继电保护研究中,输电线路通常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进行模拟,而数学模型仅仅在一定的适用频带范围内与实际物理模型近似一致,因此实现保护原理时必须考虑模型的适用频带。给出了适用于基于参数识别的纵联差动保护的线路模型适用频带定义,研究了输电线路Π模型的适用频带。研究表明,输电线路Π模型适用频带随着输电线路长度的增加而变窄,与两侧系统阻抗无关。最后通过ATP仿真研究,初步确定不同线路长度的Π模型适用频带范围,对基于参数识别原理的纵联差动保护数字滤波器设计提供了设计依据,并验证了适用频带对保护选择性和快速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识别 纵联差动保护 π模型 模型适用频带 端口阻抗 相频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泄漏电流及层间耦合的高压电缆金属护套环流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赖胜杰 夏成军 +3 位作者 池梓斌 纪焕聪 陈晓儒 黄龙毅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5-774,I0029,共11页
高压电缆线芯与金属护套间存在泄漏电流,当前护套环流的分析与计算中未准确计及其影响,为此提出了考虑泄漏电流及层间耦合的高压电缆金属护套环流计算方法。首先,建立了基于电缆双π集中参数模型的护套环流等值计算模型,在分析泄漏电流... 高压电缆线芯与金属护套间存在泄漏电流,当前护套环流的分析与计算中未准确计及其影响,为此提出了考虑泄漏电流及层间耦合的高压电缆金属护套环流计算方法。首先,建立了基于电缆双π集中参数模型的护套环流等值计算模型,在分析泄漏电流影响时,考虑线芯与护套、护套与护套之间的电磁感应作用;然后,运用叠加原理,推导了考虑泄漏电流及层间耦合的监测点与任意位置护套环流计算过程;最后,基于PSCAD/EMTDC仿真软件,搭建了不同排列方式及段长组合下的仿真模型,并结合工程案例进行结果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负荷电流、段长组合以及排列方式对护套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所得环流与仿真值的误差大都在1%以内,实例分析亦验证了其准确性;此外,工程中需注意轻载环流超标现象以及段长组合对护套环流的重要影响。以上方法及分析结果对电缆设计、运行监测、故障诊断与定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电缆 π模型 交叉互联 层间耦合 泄漏电流 护套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频参数测量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29
5
作者 刘遵义 卢明 +4 位作者 吕中宾 郜洪亮 余晓鹏 孙新良 闫东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9-62,共4页
文章提出一种综合抗干扰电压的线路参数测量新方法,该方法基于工频变向量法和并联补偿加压技术,采用单端测量π模型,计及线路分布参数特性,仅用单端测量数据就可得出线路阻抗和容抗间的相互影响。该方法采用变异系数作为判别测量结果是... 文章提出一种综合抗干扰电压的线路参数测量新方法,该方法基于工频变向量法和并联补偿加压技术,采用单端测量π模型,计及线路分布参数特性,仅用单端测量数据就可得出线路阻抗和容抗间的相互影响。该方法采用变异系数作为判别测量结果是否可信的指标。对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频参数的实测与计算结果表明,文中所提出的方法有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频变向量法 并联补偿加压技术 分布参数 单端测量π模型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金属护层结构的电缆单端故障测距方法 被引量:25
6
作者 唐进 张姝 +1 位作者 林圣 何正友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48-1756,共9页
单芯电缆大部分故障均与金属护层相关,仅考虑导芯电气结构参数的模型无法实现护层的相关故障测距。基于双π模型,提出了计及电缆金属护层的单端故障测距方法。利用导芯及护层首端电气量得到线路沿线的电流值,根据非故障相对应故障点处... 单芯电缆大部分故障均与金属护层相关,仅考虑导芯电气结构参数的模型无法实现护层的相关故障测距。基于双π模型,提出了计及电缆金属护层的单端故障测距方法。利用导芯及护层首端电气量得到线路沿线的电流值,根据非故障相对应故障点处前后电流故障分量相等的特征,可迭代搜索得到故障距离。该方法只需利用导芯及护层首端故障分量的相量值,能够实现护层对地故障、芯–护层故障以及芯–护层对地故障的准确测距。大量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测距精度高,且不受故障距离、故障类型、故障电阻、故障初相角以及电缆护层接地方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芯电缆 金属护层 π模型 单端法 故障测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传输矩阵方法的多回超/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电气不平衡度计算 被引量:9
7
作者 施春华 卢洵 +1 位作者 邹军 袁建生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4,共6页
超/特高压输电线路不换位会导致电气参数不对称,进而使得线路电压、电流不平衡。线路不平衡度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准确预测输电线路电气不平衡度对输电线路设计、运行尤为重要。从多导体传输线模型出发,提出一种简单且解析的传输矩阵... 超/特高压输电线路不换位会导致电气参数不对称,进而使得线路电压、电流不平衡。线路不平衡度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准确预测输电线路电气不平衡度对输电线路设计、运行尤为重要。从多导体传输线模型出发,提出一种简单且解析的传输矩阵方法,并使用其他数值计算软件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进而将该方法应用于输电线路电气不平衡度计算,有效提高不平衡度计算的准确性。并分析了传输矩阵方法、相模变换方法以及Π模型方法三者之间的误差,验证了传输矩阵方法的正确性。最后使用传输矩阵方法计算了双回输电线路的电气不平衡度,对线路结构设计、换位长度的选取等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路不平衡度 传输矩阵 多导体传输线 相模变换 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电网的概念、特征与架构 被引量:9
8
作者 汪际峰 吴小辰 +2 位作者 林火华 梁锦照 宋禹飞 《南方电网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6-41,89,共7页
数字化是新一轮信息化的本质特征,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信息化的飞跃,推动了由计算机及其网络构成的信息大机器在电网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出了分析社会信息处理的π模型理论,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提出数字电网理论模型,提炼出数字电网... 数字化是新一轮信息化的本质特征,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信息化的飞跃,推动了由计算机及其网络构成的信息大机器在电网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出了分析社会信息处理的π模型理论,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提出数字电网理论模型,提炼出数字电网的4个主要特征,构建了以物理系统、信息系统、业务系统为主的数字电网总体架构,为数字电网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电网 信息大机器 π模型理论 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沿线电流故障分量差值的交叉互联电缆故障测距 被引量:15
9
作者 杨明嘉 夏成军 +3 位作者 池梓斌 赖胜杰 陈晓儒 黄龙毅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54-66,共13页
为解决长距离高压电缆采用交叉互联接地方式时故障测距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基于沿线电流故障分量差值分布的交叉互联电缆故障测距方法。首先,通过故障发生前后护层环流判断电缆故障区段。其次,考虑线芯与护层之间的耦合关系,基于双π模... 为解决长距离高压电缆采用交叉互联接地方式时故障测距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基于沿线电流故障分量差值分布的交叉互联电缆故障测距方法。首先,通过故障发生前后护层环流判断电缆故障区段。其次,考虑线芯与护层之间的耦合关系,基于双π模型推导电缆不同区段发生故障时的沿线电压、电流方程。在此基础上,通过求解电流故障分量差值函数零点得到故障距离,并结合切线方程对所得故障距离进行修正。最后,搭建电缆故障模型对测距方法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测距误差为1%左右,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采用交叉互联接地方式的电缆实现故障测距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电缆 交叉互联 π模型 故障分量 故障测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