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Δ-分布模型法评估调查数据带有极端值的渔业生物的平均资源密度 被引量:6
1
作者 袁兴伟 姜亚洲 程家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共7页
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从而造成底拖网调查数据频数分布显著偏斜。偶尔出现的极端值,会直接影响资源密度均值和方差的估计。作者根据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库中资料,利用Δ-分布模型法和调查设计法分别估算了2005年夏季... 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从而造成底拖网调查数据频数分布显著偏斜。偶尔出现的极端值,会直接影响资源密度均值和方差的估计。作者根据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库中资料,利用Δ-分布模型法和调查设计法分别估算了2005年夏季的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2007年春季的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以及2008年秋季的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的平均资源密度。结果表明,利用Δ-分布模型法对3种鱼类资源密度均值的估算值均低于调查设计法,且Δ-分布模型法对资源密度均值进行估算时的标准误差也相对较小。因此,针对调查数据中出现极端值的情况,如果资源密度对数转换后服从正态分布,那么利用Δ-分布模型法对资源密度均值进行估算是一种稳健的评估方法,值得在渔业评估上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拖网调查 平均资源密度 调查设计 δ-分布模型 评估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口及附近海域渔业资源现存量评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黄良敏 李军 +3 位作者 张雅芝 谢仰杰 刘秋狄 金显仕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2-148,共7页
根据2006年夏季(8月)和冬季(1月)、2007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在闽江口及其附近海域利用底拖网作业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应用传统扫海面积法以及Δ-分布模型法分析了福建闽江口及其附近海域(25°42′—26°27′N,119°42′... 根据2006年夏季(8月)和冬季(1月)、2007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在闽江口及其附近海域利用底拖网作业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应用传统扫海面积法以及Δ-分布模型法分析了福建闽江口及其附近海域(25°42′—26°27′N,119°42′—120°15′E)的渔业资源现存量。研究结果表明,闽江口及其附近海域的鱼类、甲壳类的资源密度较高,而头足类资源密度较低。渔业资源密度秋季居首位,约为2569.11kg·km-2,夏季次之,约为1120.23kg·km-2,而冬、春季资源密度较低,分别为867.16和553.60.29kg·km-2。年平均渔业资源现存量约为4599t,渔业潜在资源量达32451t。渔业资源分布与水温、水深关系较密切。该海域渔业资源已经明显衰退,急需加强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密度 资源量 闽江口 扫海面积 δ-模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海域中国对虾资源量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谷德贤 王婷 +2 位作者 刘国山 刘茂利 王晓宇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7-62,共6页
根据2013年5、6、8、10月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结果,利用-分布模型法、扫海面积法、Cadina经验公式等,对天津海域中国对虾资源进行评估,并分析了其季节变化及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调查海域5月未捕获中国对虾,6月中国对虾平均体重为4.31 g... 根据2013年5、6、8、10月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结果,利用-分布模型法、扫海面积法、Cadina经验公式等,对天津海域中国对虾资源进行评估,并分析了其季节变化及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调查海域5月未捕获中国对虾,6月中国对虾平均体重为4.31 g,平均体长75.82 mm,平均头胸甲长23.04 mm,8月中国对虾平均体重为23.82 g,平均体长143.33 mm,平均头胸甲长43.38 mm,10月捕获中国对虾1尾。中国对虾8月份平均资源密度最大,为1 502.94 ind/km2、43.31 kg/km2,其资源分布呈逐月向外海深水区推移的趋势,资源量分布重心:6月位于117°53.23'E、39°00.28'N,8月位于117°57.22'E、38°52.96'N,10月位于118°00'E、39°00'N。2013年天津海域中国对虾现存资源量为129.93 t,最大持续产量为212.20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海域 中国对虾 δ-分布模型 资源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