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在选择性肝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段峰 王茂强 +2 位作者 刘凤永 王志军 宋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9-271,284,共4页
目的:评价应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utyl2-cyanoacrylate,NBCA)选择性栓塞肝动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材料和方法:2008-09~2009-12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20例患者,包括外科术后出血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形成11例、多囊肝7例,男... 目的:评价应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utyl2-cyanoacrylate,NBCA)选择性栓塞肝动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材料和方法:2008-09~2009-12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20例患者,包括外科术后出血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形成11例、多囊肝7例,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5-65岁,应用NBCA进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结果:所有选择性栓塞均成功,无严重并发症。2例外科术后出血患者在栓塞结束后出血即停止,分别随访6个月、8个月,均未再发生出血。11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患者中9例患者瘘口闭合,2例患者瘘口明显缩小。7例多囊肝患者栓塞区囊肿范围均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应用NBCA进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的近期疗效是安全、可靠的,但其栓塞的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肝动脉 栓塞治疗性 放射摄影术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出血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被引量:3
2
作者 黄正新 李文珍 张迎春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19期33-34,共2页
对3例脑动静脉畸形出血患者用胶体栓塞剂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栓塞治疗,术后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结果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1例,肢体活动障碍1例,经对症处理,症状缓解。3例均获临床治愈。提出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及早... 对3例脑动静脉畸形出血患者用胶体栓塞剂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栓塞治疗,术后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结果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1例,肢体活动障碍1例,经对症处理,症状缓解。3例均获临床治愈。提出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及早发现并发症,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栓塞 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丝线段和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联合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被引量:3
3
作者 陶玉铭 孙建国 +3 位作者 刘家明 韩跃彬 曹本阜 李金堂 《淮海医药》 2002年第1期11-12,共2页
目的 联合使用真丝线段和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NBCA)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AVM)。方法 均经股动脉插管 ,先用真丝线段栓塞 ,再根据畸形血管团的大小及动静脉循环时间将 NBCA调配成适当浓度 ,栓塞AVM。结果 较小的 AVM一次栓塞后... 目的 联合使用真丝线段和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NBCA)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AVM)。方法 均经股动脉插管 ,先用真丝线段栓塞 ,再根据畸形血管团的大小及动静脉循环时间将 NBCA调配成适当浓度 ,栓塞AVM。结果 较小的 AVM一次栓塞后完全消失 ,大型 AVM栓塞范围达 80 %。结论 单独使用真丝线段栓塞脑AVM,有线段漂移造成复发之虞 ;单独使用 NBCA栓塞大型 AVM,对于其浓度和注射速度不易掌握 ,可能出现栓塞引流静脉和过度灌注综合症 ,而联合使用常能将 AVM完全栓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真丝线段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栓塞 AVM 脑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生产新工艺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德臣 李薇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7-49,共3页
氰乙酸正丁酯与甲醛水溶液在催化剂及多功能复合助剂作用下 ,经缩合、干燥、真空下裂解及精制获得题述产物。由于使用了多功能复合助剂 ,可获得易于分离、易于自然干燥的预聚物 ,从而免除使用有机溶剂脱水带来的环境污染及火灾危险 ,同... 氰乙酸正丁酯与甲醛水溶液在催化剂及多功能复合助剂作用下 ,经缩合、干燥、真空下裂解及精制获得题述产物。由于使用了多功能复合助剂 ,可获得易于分离、易于自然干燥的预聚物 ,从而免除使用有机溶剂脱水带来的环境污染及火灾危险 ,同时也提高了产物的品质及收率。以氰乙酸正丁酯计算的收率大于 75 % ,试片的粘接剪切强度 (钢钢试片 )大于 1 5 MPa,固化时间为几 s至 1 min,储存期 (玻璃安瓶 )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医用粘合剂 制备 生产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胶在肾假性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邵黎明 孙成建 +4 位作者 徐锐 王彦华 刘国平 赵晓龙 张照龙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43-1245,共3页
目的探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在肾假性动脉瘤出血栓塞治疗应用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采用NBCA胶栓塞治疗肾假性动脉瘤的临床成功率、再出血率及栓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1例肾动脉假性动脉瘤均... 目的探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在肾假性动脉瘤出血栓塞治疗应用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采用NBCA胶栓塞治疗肾假性动脉瘤的临床成功率、再出血率及栓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1例肾动脉假性动脉瘤均成功进行超选择性栓塞,其中19例使用NBCA胶栓塞治疗;联合使用NBCA胶及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无再出血事件发生,临床成功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NBCA胶栓塞治疗肾假性动脉瘤出血技术可行,止血有效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动脉瘤 假性 化学栓塞 治疗性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酚酸B-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倪力军 杨亚妮 +1 位作者 程晓亮 张立国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1-415,共5页
用乳化聚合法制备丹酚酸B-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Sal B-PBCA NP),以吐温80和PEG 20000制备了Sal B-PBCA NP的两种包衣产物T1P0、T1P1,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结果表明:Sal B-PBCA NP纳米粒平均粒径99.2 nm,包封率为46.55%,载药量0.7... 用乳化聚合法制备丹酚酸B-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Sal B-PBCA NP),以吐温80和PEG 20000制备了Sal B-PBCA NP的两种包衣产物T1P0、T1P1,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结果表明:Sal B-PBCA NP纳米粒平均粒径99.2 nm,包封率为46.55%,载药量0.792%;Sal B-PBCA NP、T1P0、T1P1在48 h后分别累积释放(76.15±0.69)%、(63.72±1.80)%、(47.09±5.72)%;体外释药结果均符合Weibull方程。与未包衣的Sal B-PBCA NP相比,以吐温80和PEG 20000包衣的T1P1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B 纳米粒 体外评价 氰基丙烯酸丁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雌二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制备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谢建萍 谭德明 +2 位作者 肖平 潘一峰 周建亮 《中国医学工程》 2006年第5期452-455,共4页
目的制备β-雌二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E2-PBCA-NP),考察影响纳米粒粒径大小、包封率的因素,并优化其制备条件。方法以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采用界面聚合的方法制备E2-PB-CA-NP,以粒径大小、形态和包封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 目的制备β-雌二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E2-PBCA-NP),考察影响纳米粒粒径大小、包封率的因素,并优化其制备条件。方法以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采用界面聚合的方法制备E2-PB-CA-NP,以粒径大小、形态和包封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初选,正交设计法优化E2-PBCA-NP制备工艺。结果搅拌速度、浓缩温度、有机溶剂种类及表面活性剂类型均可影响粒径。按优化工艺条件,制得的载药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15nm,分布范围50~180nm,包封率90.3%。结论经过优化筛选出的工艺,为制备E2-PB-CA-NP的最佳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雌二醇 纳米粒 氰基丙烯酸丁酯 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BMP-2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球缓释系统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侯锐 毛天球 +3 位作者 杨耀武 陈富林 程晓兵 吴炜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5年第6期358-360,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rhBMP-2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球缓释系统作用BMSCs后对成骨标志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方法,观察rhBMP-2纳米微球作用后对细胞中骨钙素、骨涎蛋白及Ⅰ型胶原表达的影响,并与单纯rhBMP-2作用细... 目的探讨rhBMP-2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球缓释系统作用BMSCs后对成骨标志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方法,观察rhBMP-2纳米微球作用后对细胞中骨钙素、骨涎蛋白及Ⅰ型胶原表达的影响,并与单纯rhBMP-2作用细胞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rhBMP-2纳米微球作用后细胞中骨钙素、骨涎蛋白及Ⅰ型胶原的表达均明显强于单纯rhBMP-2作用后的效果。结论rhBMP-2纳米微球缓释系统促进BMSCs向成骨方向分化的作用强于单纯rhBMP-2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 氰基丙烯酸丁酯 纳米微球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 成骨标志蛋白 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微球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RHBMP-2 缓释系统 实验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体外释药及肝脏分布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葛亮 卢曼 +1 位作者 陈跃坚 陈艳华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0-523,共4页
制备了氧化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OM-PBCA-NP),采用透析法观察OM-PBCA-NP体外释药行为,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氧化苦参碱溶液(OM-SOL)和OM-PBCA-NP,考察两种制剂在血液和肝脏中的分布。结果表明,氧化苦参碱溶液在体外4h内已释放... 制备了氧化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OM-PBCA-NP),采用透析法观察OM-PBCA-NP体外释药行为,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氧化苦参碱溶液(OM-SOL)和OM-PBCA-NP,考察两种制剂在血液和肝脏中的分布。结果表明,氧化苦参碱溶液在体外4h内已释放完全,而OM-PBCA-NP4h仅释放出总药量的36.73%;OM-PBCA-NP与氧化苦参碱水溶液小鼠静脉注射后在肝脏中的AUC之比为8.338。结果表明,OM-PBCA-NP不仅可以缓慢释药,而且具有一定的肝靶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苦参碱 纳米粒 氰基丙烯酸丁酯 体外释放 肝靶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氰丙烯酸正丁酯治疗肝癌高流量动脉-门静脉分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凯 王茂强 +2 位作者 李彩霞 樊庆胜 段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3-546,共4页
目的:评价应用α-氰丙烯酸正丁酯(NBCA)治疗肝癌高流量动脉-门静脉分流(HAPS)的临床疗效。材料和方法:对12例肝癌伴HAPS的患者以NBCA栓塞瘘口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果:9例患者瘘口闭合,2例患者瘘口部分闭合,1例因不良反应终止瘘口栓... 目的:评价应用α-氰丙烯酸正丁酯(NBCA)治疗肝癌高流量动脉-门静脉分流(HAPS)的临床疗效。材料和方法:对12例肝癌伴HAPS的患者以NBCA栓塞瘘口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果:9例患者瘘口闭合,2例患者瘘口部分闭合,1例因不良反应终止瘘口栓塞。结论:应用NBCA治疗高流量HAP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丙烯酸丁酯 肝细胞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霉素B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跨血脑屏障及抗隐球菌效力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楠 邹豪 +4 位作者 温海 徐红 仇芸 赵谨 陈江汉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5-288,共4页
制备携载两性霉素B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mB-PBCA-NP),研究其对血脑屏障的透过能力及对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小鼠的治疗效果。孵化法制备AmB-PBCA-NP,聚山梨酯-80表面修饰,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建立隐球菌性脑... 制备携载两性霉素B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mB-PBCA-NP),研究其对血脑屏障的透过能力及对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小鼠的治疗效果。孵化法制备AmB-PBCA-NP,聚山梨酯-80表面修饰,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建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小鼠动物模型,比较不同制剂治疗后的脑膜脑炎小鼠生存率及脑内真菌感染情况。AmB组小鼠脑内未能检测出药物,AmB-PBCA-NP组小鼠30 min即可测得浓度,3 h后达(132.52±3.67)ng/g,明显高于同期AmB-L脑内浓度;经AmB-PBCA-NP治疗的脑膜脑炎小鼠生存率显著提高,同时脑内染菌量下降。聚山梨酯-80修饰的AmB-PBCA-NP具有脑靶向作用,对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具有显著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 两性霉素B 氰基丙烯酸丁酯 脑靶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胶粘剂主体材料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熊建义 刘建军 +1 位作者 魏胜 朱卫国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2-103,107,共3页
以氰乙酸正辛酯为原料,通过改进合成反应条件,合成得到了一种医用胶粘剂主体材料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产率达到了71.2%,为下一步α-氰基丙烯酸酯胶粘剂性能改进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α-氰基丙烯酸辛酯 医用胶粘剂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辐射乳液聚合制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微球 被引量:3
13
作者 彭亮 严微 +1 位作者 易昌凤 徐祖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5-28,共4页
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3O4纳米粒子,再用油酸钠和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对Fe3O4进行改性,制得稳定的水基磁流体。在自制的磁流体存在下,以氰基丙烯酸正丁酯(BCA)为单体,用微波辐射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Fe3O4/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微球... 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3O4纳米粒子,再用油酸钠和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对Fe3O4进行改性,制得稳定的水基磁流体。在自制的磁流体存在下,以氰基丙烯酸正丁酯(BCA)为单体,用微波辐射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Fe3O4/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微球。并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制备的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结构形貌和磁性能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在适当的pH值条件下,得到了粒径为150 nm^200 nm,饱和磁化强度为20.23 emμ/g,粒径均一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 乳液聚合 磁性高分子微球 氰基丙烯酸丁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二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肝脏靶向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谢建萍 周建亮 +3 位作者 刘菲 潘一峰 全俊 谭德明 《中国医学工程》 2007年第4期312-315,共4页
目的观察雌二醇纳米粒(E2-PBCA-NP)在正常肝脏中的靶向性,并比较腹腔给药和静脉给药两种给药途径对E2-PBCA-NP肝脏靶向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示踪技术,用125-I标记雌二醇,界面聚合法制备125-I-E2-PBCA-NP,经腹腔及静脉给药,分别于注药... 目的观察雌二醇纳米粒(E2-PBCA-NP)在正常肝脏中的靶向性,并比较腹腔给药和静脉给药两种给药途径对E2-PBCA-NP肝脏靶向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示踪技术,用125-I标记雌二醇,界面聚合法制备125-I-E2-PBCA-NP,经腹腔及静脉给药,分别于注药后15、30min、l、2、4、8、l2、24h处死大鼠,取其血、肺、肝、脾、肾、子宫和卵巢作γ计数,并与普通雌二醇组比较。结果125-I-E2-PBCA-NP和125-I-E2肝摄取分别在注射后15min后最高,与125-I-E2比较125-I-E2-PBCA-NP提高了肝脏、脾脏的放射性强度,降低了子宫及卵巢的放射性强度。腹腔给药及尾静脉给药不影响125-I-E2-PBCA-NP的肝脏靶向性(P>0.05)。结论E2-PB-CA-NP具有明显的肝脏靶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二醇 氰基丙烯酸丁酯 纳米粒 肝靶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氮平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晶媛 李文强 +1 位作者 谷传正 吕路线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01-105,共5页
目的制备氯氮平-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研究影响其质量的因素水平。方法用界面聚合法制备氯氮平-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单因素初选及正交设计分析影响其质量的因素;比色法测定氯氮平的包封率、载药量。结果影响氯氮平-聚氰... 目的制备氯氮平-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研究影响其质量的因素水平。方法用界面聚合法制备氯氮平-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单因素初选及正交设计分析影响其质量的因素;比色法测定氯氮平的包封率、载药量。结果影响氯氮平-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质量的因素有:氯氮平用量、表面活性剂浓度、反应溶液pH值、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单体用量、搅拌时间、搅拌速度。结论氯氮平用量、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单体用量、介质的pH值、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是影响氯氮平-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质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氮平 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 影响因素 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米替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在大鼠体内药动学与组织分布学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旭生 王爱芹 +3 位作者 朱欣茹 张朝辉 宋景贵 张萍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1-5,17,共6页
目的探讨阿米替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和组织分布学,评估其脑靶向性。方法4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静脉注射阿米替林及阿米替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测血液及组织中不同... 目的探讨阿米替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和组织分布学,评估其脑靶向性。方法4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静脉注射阿米替林及阿米替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测血液及组织中不同时间点阿米替林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米粒组中阿米替林在大鼠体内的半衰期、平均驻留时间、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分别是普通组的1.43、1.44、1.19倍;在大鼠靶向性评价中,脑组织相对摄取率为4.66;阿米替林组脑靶向效率均<1,提示脑组织分布最低;而阿米替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组脑靶向效率均>1,提示脑组织分布最多。结论阿米替林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药动学参数改变明显,具有明显的脑靶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米替林 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 靶向性 药动学 组织分布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喜树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囊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燮婷 高士雅 +1 位作者 肖衍宇 张灿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0-364,共5页
目的制备羟基喜树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囊(HCPT-PBCA-NPs),研究制备工艺并优化处方。方法采用微乳化聚合法制备HCPT-PBCA-NPs,以粒径、多分散系数和包封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处方和工艺参数,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HCPT-PBC... 目的制备羟基喜树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囊(HCPT-PBCA-NPs),研究制备工艺并优化处方。方法采用微乳化聚合法制备HCPT-PBCA-NPs,以粒径、多分散系数和包封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处方和工艺参数,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HCPT-PBCA-NPs制备工艺并考察其理化性质。结果按照优化处方和工艺条件,制得纳米囊平均粒径为(92.7±0.6)nm,多分散系数为0.118±0.014,包封率为(94.24±1.05)%,形态圆整,具有缓释作用。结论经过优化筛选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制备的纳米囊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质,缓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喜树碱 氰基丙烯酸丁酯 Box-Behnken实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载P16a基因的制备及在喉癌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燚 赵德安 骆启聪 《中国医学工程》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制备携带P16a基因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并在喉癌细胞中进行表达。方法选用乳化聚合法制备PBCA-NPs,以激光粒度分析仪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纳米粒的形态和粒径。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CTAB)对纳米粒进行表... 目的制备携带P16a基因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并在喉癌细胞中进行表达。方法选用乳化聚合法制备PBCA-NPs,以激光粒度分析仪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纳米粒的形态和粒径。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CTAB)对纳米粒进行表面修饰。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P16a经过酶切鉴定及测序后与PBCA-NPs连接,转染喉癌细胞Hep-2,荧光显微镜检测转染效率,蛋白印迹法检验P16a基因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所制PBCA-NPs粒径均匀、Zeta电位较高,较为理想;重组质粒pIRES2-EGFP-P16a经过酶切鉴定及测序后,表明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正确;PBCA-NPs可以介导pIRES2-EGFP-P16a高效转染喉癌细胞,蛋白印迹检测表明转染后喉癌细胞能够表达外源P16a基因,在其介导下P16a能有效抑制喉癌细胞的增殖并能诱导细胞凋亡。结论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基因载体,为喉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 P16a基因 喉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正丁酯正相微乳液可控/“活性”光聚合动力学研究
19
作者 张永涛 姚永平 +2 位作者 崔艳艳 董智贤 刘晓暄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38-446,共9页
以末端含溴原子的光引发剂2-溴异丁酰氧基-2-甲基-1-苯基甲酮(HMPP-Br)为引发剂,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TEMPO)和2,2,6,6-四甲基哌啶醇(TMP)为调控剂,采用光聚合方法研究了甲基丙烯酸正丁酯(n-BMA)/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水/正丁... 以末端含溴原子的光引发剂2-溴异丁酰氧基-2-甲基-1-苯基甲酮(HMPP-Br)为引发剂,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TEMPO)和2,2,6,6-四甲基哌啶醇(TMP)为调控剂,采用光聚合方法研究了甲基丙烯酸正丁酯(n-BMA)/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水/正丁醇O/W型正相微乳液体系的光聚合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引发剂具有一定的引发活性,且聚合微乳液体系较稳定,聚合反应获得了良好的ln[M]0/[M]与时间、数均分子量与转化率之间的线性动力学关系,制备了分子量分布较窄的Poly(n-BMA)均聚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丁酯 可控 活性光聚合 2 2 6 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 2 2 6 6-四甲基哌啶醇 相微乳液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碳键引发剂2,3-二氰基-2,3-二苯基丁二酸二异丁酯的合成、结构及引发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洪波 李兆陇 洪啸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752-1756,共5页
合成了具有较大空间位阻的碳 -碳键型引发剂 2 ,3-二氰基 -2 ,3-二苯基丁二酸二异丁酯 ,测定了其分子结构 ,其中心碳 -碳键长达 0 .1 5 92 nm.对其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自由基聚合的研究结果表明 ,聚合物分子量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逐... 合成了具有较大空间位阻的碳 -碳键型引发剂 2 ,3-二氰基 -2 ,3-二苯基丁二酸二异丁酯 ,测定了其分子结构 ,其中心碳 -碳键长达 0 .1 5 92 nm.对其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自由基聚合的研究结果表明 ,聚合物分子量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增大 ,而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则逐渐变小 .聚合反应按照自由基“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键引发剂 合成 晶体结构 “活性”自由基聚合 甲基丙烯酸甲酯 2 3-氰基-2 3-二苯基丁二酸二异丁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