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08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multi-scale simulation and dynamic verification of high dynamic MEMS components i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1
作者 Sining Lv Hengzhen Feng +2 位作者 Wenzhong Lou Chuan Xiao Shiyi L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5期275-291,共17页
Metal Additive Manufacturing(MAM)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of rapid prototyping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of special high dynamic heterogeneous complex parts. In response to the micromechanical defects s... Metal Additive Manufacturing(MAM)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of rapid prototyping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of special high dynamic heterogeneous complex parts. In response to the micromechanical defects such as porosity issues, significant deformation, surface cracks, and challenging control of surface morphology encountered during the 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 additive manufacturing(AM) process of specialized 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 components, multiparameter optimization and micro powder melt pool/macro-scale mechanical properties control simulation of specialized components are conducted. The optimal parameters obtained through highprecision preparation and machining of components and static/high dynamic verification are: laser power of 110 W, laser speed of 600 mm/s, laser diameter of 75 μm, and scanning spacing of 50 μm. The density of the subordinate components under this reference can reach 99.15%, the surface hardness can reach 51.9 HRA, the yield strength can reach 550 MPa, the maximum machining error of the components is 4.73%, and the average surface roughness is 0.45 μm. Through dynamic hammering and high dynamic firing verification, SLM components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overload resistance. The results have proven that MEM technology can provide a new means for the processing of MEMS components applied in high dynamic environments. The parameters obtained in the conclusion can provide a design basis for the additive preparation of MEMS compon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ditive manufacturing High dynamic MEMS components Multiscale control Process optimization High dynamic ver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main components on energy output characteristics of thermobaric explosive——A case study of typical formulations 被引量:1
2
作者 Yunfei Zhao Yaning Li +3 位作者 Zhiwei Han Peng Bao Jingyan Wang Boliang W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205-216,共12页
As a kind of high-efficiency explosive with compound destructive capability, the energy output law of thermobaric explosives has been receiving great attention.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ain components o... As a kind of high-efficiency explosive with compound destructive capability, the energy output law of thermobaric explosives has been receiving great attention.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ain components on the explos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rmobaric explosives, various high explosives and oxidants were selected to formulate five different types of thermobaric explosive. Then they were tested in both open space and closed space respectively. Pressure measurement system, high-speed camera,infrared thermal imager and multispectral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system were used for pressure,temperature and fireball recording.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mponents on the explos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rmobaric explosiv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open space, the overpressure is dominated by the high explosives content in the formulation. The addition of the oxidants will decrease the explosion overpressure but will increase the duration and overall brightness of the fireball. While in closed space, the quasi-static pressure formed after the explosion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emperature and gas production. In addi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shell constraints can also alter the afterburning reaction of thermobaric explosives, thus affecting their energy output characteristics. PVC shell constraint obviously increases the overpressure and makes the fireball burn more viole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obaric explosives components OVERPRESSURE FIREBALL Afterburning re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油气悬架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秀梅 李永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394,共21页
油气悬架具有缓冲减振、车身姿态调整等功能,其结构复杂、压力冲击大、耐磨性与密封性要求高.优良的悬架油缸结构、油气悬架系统及控制方法是决定车辆行驶性能的重要条件.从悬架结构、工作特性与控制方式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油气悬架的构... 油气悬架具有缓冲减振、车身姿态调整等功能,其结构复杂、压力冲击大、耐磨性与密封性要求高.优良的悬架油缸结构、油气悬架系统及控制方法是决定车辆行驶性能的重要条件.从悬架结构、工作特性与控制方式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油气悬架的构成型式,归纳总结油气悬架的分类与原理;基于悬架可控制性角度,从油气悬架的结构设计与优化、数学建模、控制算法与策略等方面论述油气悬架技术,分析现有结构的特点与不足后得出:被动悬架结构简单、技术成熟,但缺乏自适应性;半主动悬架能耗小、成本较低、响应快、可靠性高,但自适应性有限;主动悬架性能优良,但能耗大、成本高、系统结构与控制策略复杂.总结与展望3种悬架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方向,为车辆油气悬架设计与控制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悬架 缓冲减振 被动悬架 半主动悬架 主动悬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混合器内上浮颗粒悬浮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良超 赵国柱 +2 位作者 马国鹭 张磊 徐斌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4,162,共9页
对振动混合器内颗粒悬浮特性的深入了解,可为该类混合器的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借助计算流体力学技术(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应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对上浮颗粒在振动混合器内的悬浮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振动盘的... 对振动混合器内颗粒悬浮特性的深入了解,可为该类混合器的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借助计算流体力学技术(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应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对上浮颗粒在振动混合器内的悬浮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振动盘的往复运动采用动网格技术进行处理.通过模拟得到了混合器内的流场和颗粒的动态悬浮特性,并将模拟结果与文献试验数据对比验证模型准确性.结果表明,振动混合器内流场的典型特征为在振动盘的上方和下方各形成一循环涡流,涡流强弱随振动盘往复运动周期变化,但涡流方向保持不变,颗粒在混合器内悬浮分别经历均匀性快速变好、略微变好和动态稳定悬浮3个阶段.提高频率和增大振幅均可以使颗粒更快达到稳定悬浮,且悬浮的均匀性更好,但增大振幅会使悬浮的均匀波动性有所变大.增大固含量可使颗粒悬浮的均匀性增加,波动性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混合器 上浮颗粒 固液悬浮 两相流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Active Components in Humic Acids Affecting Tomato Germination
5
作者 Wei Shiping Shi Peihua +4 位作者 Wang Quanzhi Wang Yuanhua Zhao Jiayin Yin Kaijun Wu Me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4年第4期1-15,共15页
Humic acids can promote the germination of many vegetable seeds,but the key active components remain unclear.This study utilized nutrient content,cross polarization magic angle spin ^(13)C solid magnetic resonance(CPM... Humic acids can promote the germination of many vegetable seeds,but the key active components remain unclear.This study utilized nutrient content,cross polarization magic angle spin ^(13)C solid magnetic resonance(CPMAS-^(13)C-NMR)and 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HPLC-MS)to characterize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of humic acids.Tomato seed germination index(GI)was determined with the goal of screening the key active components of humic acids.Humic acids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nutrient content,except for the total nitrogen(TN)and the total phosphorus(TP)contents.Humic acids had a higher content of O-CH_(3)/NCH,aromatic C-O and carbonyl C compared to weathered coal,with significantly lower anomeric C,aromatic C and O-alkyl C/alkyl C.There were 611 different compounds identified among the test materials using UHPLC-MS.Humic acids also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GI(158.0%and 153.1%)than weathered coal(85.5%).The organic matter(OM),TP and available potassium(AK)contents in humic acids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I,and available phosphorus(AP)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Among the carbon components,O-CH3/NCH,aromatic C-O and O-alkyl C/alkyl C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I,while anomeric C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Furthermore,among the top 10 positive and five negative correlation compounds,lipids and lipid-like molecules[armexifolin,boviquinone 4,3-methyladipic acid,lxocarpalactone A,monic acid,DG(20:1(11Z)/18:4(6Z,9Z,12Z,15Z)/0:0),and brassinolide]and organic acids and derivatives(N-acetylglutamic acid,8-hydroxy-5,6-octadienoic acid,acetyl-L-tyrosine,and hydroxyprolyl-methionine)in humic acids might be crucial active components for improving tomato seed germination.The results provided direct evidenc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bioactive molecules of humic acids,and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ecise utilization of bioactive molecular components of humic acids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ic acid cross polarization magic angle spin 13C solid magnetic resonance(CPMAS-13C-NMR) 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HPLC-MS) germination index(GI) active compon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14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双系统性能统一优化策略 被引量:2
6
作者 袁野 叶腾 +3 位作者 杨帆 丁世宏 徐波 孙玉坤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800-2809,I0031,共11页
12/14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bearingless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BSRM)结构参数对转矩系统关键性能和悬浮系统关键性能表征出不同的影响规律,导致转矩系统与悬浮系统关键性能难以统一优化。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12/14 BSRM转矩/悬浮... 12/14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bearingless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BSRM)结构参数对转矩系统关键性能和悬浮系统关键性能表征出不同的影响规律,导致转矩系统与悬浮系统关键性能难以统一优化。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12/14 BSRM转矩/悬浮双系统关键性能统一优化策略。在探明12/14 BSRM结构参数对转矩系统关键性能和悬浮系统关键性能影响规律的基础上,分类定义非灵敏变量、单系统灵敏变量与双系统灵敏变量;进一步,着重针对单系统灵敏变量和双系统灵敏变量分别开展递进式单系统粗优化和交互式双系统协同优化,依次得到单转矩系统灵敏变量最优值、单悬浮系统灵敏变量最优值和双系灵敏变量最优值;最后,对比分析优化前后的12/14 BSRM转矩系统和悬浮系统关键性能,并搭建实验平台对优化后的样机进行性能测试,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优化策略的高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 转矩系统 悬浮系统 灵敏变量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个枸橼类品种理化品质及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耀海 王成秋 +4 位作者 赵其阳 陈爱华 崔永亮 何悦 李晶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3,共9页
选取了我国22个特色枸橼类柑橘品种,分析了主要理化品质和果皮中挥发性成分,旨在探究枸橼类柑橘品种理化品质和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差异。外在品质:马柑柠檬的单果质量和果皮厚度最大,广西凭祥土柠檬最小。内在品质:可食率和可溶性... 选取了我国22个特色枸橼类柑橘品种,分析了主要理化品质和果皮中挥发性成分,旨在探究枸橼类柑橘品种理化品质和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差异。外在品质:马柑柠檬的单果质量和果皮厚度最大,广西凭祥土柠檬最小。内在品质:可食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差异很小,范围分别为95.6%~100%和6.6%~8.6%;出汁率有一定差异,范围为42.5%~66.2%;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的差异较大,范围分别为1.95~5.17g/100 mL和18.10~52.72 g/100 mL。22个枸橼类柑橘品种累计检出212种挥发性物质,各品种果皮检出组分数变幅为58~81;总含量变化幅度为3385.73~16211.66μg/g,变异系数为33.69%;萜烯类83种、醇类45种、醛类20种、酯类21种、酮类12种、酚类5种、醚类1种、其他类25种;主要成分为柠檬烯、γ-松油烯、桧烯、月桂烯、α-蒎烯、β-红没药烯、α-香柠檬烯、异松油烯、β-罗勒烯、β-石竹烯、α-松油烯、香叶醛、橙花醛、芳樟醇、香叶醇、橙花醇、α-松油醇、4-萜烯醇、乙酸橙花酯、乙酸香茅酯等物质;不同枸橼类柑橘品种间累计特有成分38种。基于挥发性物质,利用Matlab和SPSS软件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枸橼类柑橘品种挥发性物质不仅种类和含量丰富,而且差异显著,可以作为区分不同枸橼类柑橘品种的辅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橼 柠檬烯 理化品质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种砧木茶树与嫁接茶树主要生化成分对比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邓少春 许燕 +5 位作者 李友勇 田易萍 赵才美 孙超 陈春林 朱兴正 《中国茶叶》 2025年第2期61-66,共6页
为研究砧木茶树与嫁接茶树间香气等生化成分的差异,以砧木茶树云抗10号和以云抗10号为砧木,坝歪茶树王、南迫茶树王、坝歪圆基大叶茶树枝条为接穗的嫁接茶树为试验对象,对其新梢一芽二叶蒸青茶样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检测和对比。结果显示... 为研究砧木茶树与嫁接茶树间香气等生化成分的差异,以砧木茶树云抗10号和以云抗10号为砧木,坝歪茶树王、南迫茶树王、坝歪圆基大叶茶树枝条为接穗的嫁接茶树为试验对象,对其新梢一芽二叶蒸青茶样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检测和对比。结果显示,砧木茶树云抗10号新梢中茶多酚、咖啡碱含量以及酚氨比均高于嫁接茶树,嫁接茶树新梢中氨基酸含量高于砧木茶树。4个茶树新梢样品中共检测得到76种香气物质,砧木茶树云抗10号新梢中有42种,嫁接茶树坝歪茶树王、南迫茶树王、坝歪圆基大叶茶树新梢中分别有40、29、32种,嫁接后茶树新梢中香气物质的数量和丰富程度有所降低。从香气物质的种类看,砧木茶树新梢中碳氢类香气物质含量最高,而嫁接茶树新梢中醇类香气物质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种 嫁接茶树 生化成分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株玉米青贮营养成分含量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9
作者 潘发明 郭涛 +2 位作者 李飞 郝生燕 刘佳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68,共7页
本研究基于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以数学和化学计量学方式分析光谱数据,构建全株玉米青贮营养成分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为实际生产中高效合理利用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从西北5个省区共采集190份全株玉米青贮,测定干... 本研究基于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以数学和化学计量学方式分析光谱数据,构建全株玉米青贮营养成分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为实际生产中高效合理利用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从西北5个省区共采集190份全株玉米青贮,测定干物质(DM)、淀粉(Starch)、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脂肪(EE)和粗灰分(Ash)含量;根据Kennard-stone方法将所有样品按照4∶1随机分为定标集和验证集,通过主成分分析剔除异常光谱,并结合数学和化学计量学分别构建各营养成分预测模型,同时进行外部验证。结果表明,ADF含量预测模型的交互验证相关系数(1-VR)和预测决定系数(RSQ)分别为0.946 7和0.90,可以用于饲料检测中的精确预测。CP、Ash和DM含量预测模型的1-VR分别为0.634 4、0.777 3和0.747 0,RSQ分别为0.68、0.70和0.71,可以用于实际生产中的预测。NDF含量预测模型的1-VR和RSQ分别为0.289 4和0.39,预测准确性较低,模型还需进一步优化。EE和Starch预测模型的1-VR分别为0.181 0和0.170 5,预测模型不可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株玉米青贮 营养成分 近红外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悬架系统的理想孪生动挠度跟踪控制策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雷雷 张浩 +4 位作者 于曰伟 甄冉 丁钒 单溪玉 丁家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71,共13页
为解决车辆主动悬架系统减振效果与控制能耗间的矛盾,基于“数字孪生、以虚控实、节能减振”理念,提出了主动空气悬架系统的理想孪生动挠度跟踪控制策略。首先,以车辆座椅主动空气悬架系统为例,利用准零刚度系统构建了真实空气悬架系统... 为解决车辆主动悬架系统减振效果与控制能耗间的矛盾,基于“数字孪生、以虚控实、节能减振”理念,提出了主动空气悬架系统的理想孪生动挠度跟踪控制策略。首先,以车辆座椅主动空气悬架系统为例,利用准零刚度系统构建了真实空气悬架系统的理想数字孪生体,同时建立了该孪生体的参数匹配设计方法;然后,以空气弹簧气体压力控制为节点,设计了外环位置模糊非奇异快速终端滑模控制器,以及考虑空气弹簧充放气过程中电磁阀非线性流量特性的内环气压控制器,进而实现真实悬架系统对实际激励下孪生体动挠度的跟踪;最后,通过台架模拟实验与整车平顺性仿真实验,对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与先进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与以降低加速度为控制目标的传统控制策略相比,所提策略在随机路况下的座椅垂向振动加速度均方根更小且控制能耗均方根最小降幅达65.0%,冲击路况下座椅垂向振动剂量也更小且主动控制力最大降幅高达45.5%。所提策略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策略,能在有效提高悬架系统减振性能的同时大幅降低主动控制能耗,有效解决了上述矛盾,可推广应用于各类主动悬架系统,为节能减振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 空气悬架 节能减振 理想孪生动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PID控制的半主动空气悬架系统仿真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吕宝占 张如鑫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84,共6页
为了提高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操作稳定性,以1/4车体半主动空气悬架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新型一体式空气弹簧减振器的可调阻尼力模型和模糊PID控制器模型,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对所建立的悬架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一体式空气弹簧减振... 为了提高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操作稳定性,以1/4车体半主动空气悬架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新型一体式空气弹簧减振器的可调阻尼力模型和模糊PID控制器模型,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对所建立的悬架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一体式空气弹簧减振器采用柱塞阀调节机构,实现阻尼连续可调;控制器以车身垂向加速度与期望值的偏差和偏差的变化率作为输入量,以可调阻尼力作为输出量。仿真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悬架相较于PID控制悬架,在改善车身垂向加速度和轮胎动载荷方面控制效果最好,提高了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作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D控制策略 模糊控制策略 空气悬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组分调控系统对革兰氏阴性菌抗生素耐药性的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欢 刘畅 +3 位作者 雷化雨 曹娟娟 王英英 赵燕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1-389,共9页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其中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的检出率不断上升,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还对食品生产和加工环节构成了巨大风险。双组分调控系统(two-component regulatory systems,TCSs)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中,...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其中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的检出率不断上升,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还对食品生产和加工环节构成了巨大风险。双组分调控系统(two-component regulatory systems,TCSs)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中,由感受信号的组氨酸激酶和相应的响应调节蛋白组成,是细菌体内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广泛参与细菌不同生理进程,并对细菌耐药性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因此,针对TCSs的靶向干预被视为潜在的抗耐药策略。该综述从TCSs及其在革兰氏阴性菌不同抗生素耐药性机制中的调控作用(调控抗生素灭活酶合成,调控细胞表面的修饰,药物流入或流出调节和其他调控机制)出发,阐述TCSs在革兰氏阴性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旨在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耐药病原菌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组分调控系统 革兰氏阴性菌 耐药性 抗生素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动态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春芳 龚建师 +5 位作者 檀梦皎 陶小虎 周锴锷 王赫生 李亮 秦曦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7,共12页
浅层地下水是淮北平原最重要的农业用水供水水源,水质状况广受关注。文章采用数理统计、舒卡列夫分类、Piper三线图和水质综合评价得出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现状,运用Gibbs图和离子比值关系分析了水化学物质来源,应用主成... 浅层地下水是淮北平原最重要的农业用水供水水源,水质状况广受关注。文章采用数理统计、舒卡列夫分类、Piper三线图和水质综合评价得出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现状,运用Gibbs图和离子比值关系分析了水化学物质来源,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典型因子并推演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多为弱碱性淡水,p H值6.6~8.6,溶解性总固体192~5302 mg/L,主要水化学类型共8类,主要阴离子为HCO_(3)^(-),阳离子为Na^(+)、Ca^(2+),地下水质量以Ⅳ类水为主;水岩作用主要受硅酸盐岩-碳酸盐岩岩石风化作用影响,从上游淮北平原到中游淮北平原,岩石风化溶解的水岩作用由碳酸盐岩向硅酸盐岩再向蒸发盐岩演化。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取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硝酸盐作为典型因子研究水质动态演化规律,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质量在2010—2021年经历了明显好转后略有下降,但典型因子的表现不尽相同;受原生地质环境影响,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可溶物质总量趋向于面状集中分布,高值点增多且大多分布于中游淮北平原,氧化还原条件从还原环境向氧化环境演变,2010—2018年农业活动等人为污染在上游淮北平原局部加重,但在2018年后得到明显改善。研究结果可为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平原 浅层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水质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WF-1300型悬挂式喷杆喷雾机的设计与试验
14
作者 李存斌 梁玉成 +4 位作者 张庆柱 陈宝昌 谢宇峰 吕海杰 宋秋梅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81,共5页
针对我国目前大田喷雾机仍以中小型机具为主,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使用可靠性差,施药过程存在雾滴飘移、喷洒不均匀、农药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在分析悬挂式喷杆喷雾机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并研制了一种高效、安全的3WF-1300型悬挂式喷... 针对我国目前大田喷雾机仍以中小型机具为主,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使用可靠性差,施药过程存在雾滴飘移、喷洒不均匀、农药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在分析悬挂式喷杆喷雾机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并研制了一种高效、安全的3WF-1300型悬挂式喷杆喷雾机。该机配套动力为88.2~117.6 kW,药箱容量1 300 L,喷幅18 m,可液压控制喷杆折叠、展开和升降,有效降低了驾驶人员的操控难度,能够实现舒适、精准、高效的农药喷施作业,提高了农药有效利用率、降低了农药施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极大地保护了操控人员的身体健康。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喷雾机结构参数设计合理,喷杆的折叠、展开和升降过程平稳顺滑,无卡顿现象;喷雾均匀,作业效率高,达到了设计指标的要求;田间试验中,沿喷杆方向喷雾分布变异系数为5.3%,结果优于国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杆式喷雾机 折叠喷杆 悬挂机构 升降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建模与控制
15
作者 冯桂珍 李正川 +1 位作者 韩翔宇 李韶华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8-445,617,共9页
为了改善路面激励和电磁激励综合作用对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平顺性的影响,通过实验测试磁流变(magnetorheological,简称MR)阻尼器的力学特性,建立了改进后的双曲正切模型,并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首先,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轮毂电... 为了改善路面激励和电磁激励综合作用对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平顺性的影响,通过实验测试磁流变(magnetorheological,简称MR)阻尼器的力学特性,建立了改进后的双曲正切模型,并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首先,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轮毂电机模型,分析了不同偏心状态下电磁激励的变化规律;其次,考虑路面不平顺和电磁激励综合作用对悬架的影响,构建了轮毂电机电动汽车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悬架系统,研制了电动轮台架实验装置;然后,考虑参数的不确定性,设计了一种具有较强鲁棒性的H_(∞)状态反馈控制器,分析了随机和冲击波路面下的动力学响应,发现所设计的控制算法相比于被动和天棚控制都有明显的控制效果;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和自行研制的电动轮台架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的电动汽车H∞半主动悬架控制算法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半主动悬架 磁流变阻尼器 H_(∞)鲁棒控制 电动轮台架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任丽华 高秋美 +4 位作者 刘洪冲 米真如 董秋颖 蒲高斌 韩加坤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2-473,共12页
【目的】分析不同药用菊花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其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为药用菊花种质资源在山东省的适应性研究及药用菊花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统计20份药用菊花种质资源的27个主要农艺性状,测定其3个主要药... 【目的】分析不同药用菊花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其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为药用菊花种质资源在山东省的适应性研究及药用菊花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统计20份药用菊花种质资源的27个主要农艺性状,测定其3个主要药用活性成分(绿原酸、木犀草苷、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结果】20份药用菊花种质资源Shannon-Weaver指数(H′)为0.28~3.11;变异系数为11.18%~114.20%,其中二级分枝的H′最高,为3.11;单株花头数的变异系数最高,为114.2%。亳菊中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和绿原酸含量均最高,分别为5.230%和1.070%;黄山贡菊中2种药用活性成分含量最低,分别仅为0.240%和0.110%;贵妃菊中木犀草苷含量最高,为1.886%;黄山贡菊和嘉祥野菊花的木犀草苷含量较低,分别为0.082%和0.095%。PCA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4.825%。根据前4个主成分的主要决定性状分别命名为产量因子、外形因子、品质因子和植株因子,综合评价得分前5名的菊花种质资源分别为金丝皇菊、滁菊、婺源皇菊、大板菊和贵妃菊。Q型聚类分析将20份菊花种质资源划分为四大类群,第Ⅰ类群为金丝皇菊,商品性好;第Ⅱ类群花色以白色花为主药用价值较高,第Ⅲ类群以黄色系管状花型为主,产量较高;第Ⅳ类群为嘉祥野菊花,抗逆性好。基于R型相关聚类分析结果,可将不同药用菊花种质资源的27个农艺性状与3个主要药用活性成分含量指标可分为4大类。单株花头数与分枝密度(P<0.001)和冠幅(P<0.01)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二级分枝呈显著正相关(P<0.05,下同),绿原酸含量与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生长习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木犀草苷含量与花序直径、株高、叶片顶生裂片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花心类型呈显著负相关。【结论】20份药用菊花种质资源多样性指数较高,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系数大,菊花种质资源变异程度高,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不同育种目标选择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 遗传多样性分析 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性能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涛 苏建徽 杨向真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9-459,共11页
针对传统并网逆变器控制系统存在静差和富含背景谐波的非理想电网电压下网侧电流质量不高等问题,提出一种高性能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首先采用反Park变换(IPT)方法构造网侧电流正交分量,然后在dq旋转坐标系下建立网侧电流控制环路,再... 针对传统并网逆变器控制系统存在静差和富含背景谐波的非理想电网电压下网侧电流质量不高等问题,提出一种高性能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首先采用反Park变换(IPT)方法构造网侧电流正交分量,然后在dq旋转坐标系下建立网侧电流控制环路,再选用PI控制器实现电流无差跟踪。为了解决并网电流的谐波问题,引入多谐振控制器,抑制并网电流的低次谐波。在静止坐标系下推导并网逆变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控制系统中PI控制器和多谐振控制器参数的简化设计方法,分析所提控制系统的鲁棒性;最后,针对6 kW单相LCL型并网逆变器控制系统,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所提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网逆变器 正交分量构造 多谐振控制器 参数设计 电容电流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狮子洋大桥设计风参数及主梁断面气动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林 刘鹏 +2 位作者 徐军 崔冰 崔巍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3,共9页
狮子洋大桥为主跨2180 m的双层桥面板桁-箱桁组合钢梁悬索桥,该桥中跨桥面高度处设计基准风速高达48.0 m/s。为确保该超大跨度悬索桥运营阶段的抗风安全性,围绕主梁气动外形优化开展多方案抗风性能比选及风致振动性能评价。结合气象站... 狮子洋大桥为主跨2180 m的双层桥面板桁-箱桁组合钢梁悬索桥,该桥中跨桥面高度处设计基准风速高达48.0 m/s。为确保该超大跨度悬索桥运营阶段的抗风安全性,围绕主梁气动外形优化开展多方案抗风性能比选及风致振动性能评价。结合气象站概率统计模型设计风速和混合气候模式设计风速,确定狮子洋大桥桥位处设计风参数;对5种主梁方案开展主梁节段模型风洞试验,进行主梁方案比选和颤振稳定性气动措施优化、不同扭转阻尼比下涡激共振稳定性评价以及台风气候模式下多模态抖振频域计算。结果表明:桥位设计基本风速取34.9 m/s;颤振稳定性方面,对5种主梁方案,上、下层桥面设置通长纵梁能显著改善主梁断面的气动稳定性,增设桥面底部中央稳定板、封闭下层桥面底部和上、下弦杆风嘴可进一步提升抑振效果;涡激共振响应方面,当扭转阻尼比达到0.32%时,扭转涡激共振基本消失;抖振响应方面,台风下主梁抖振响应显著高于《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 3360-01—2018)规定的百年重现期内设计风速下抖振响应。推荐主梁方案为上、下层桥面系分别采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和整体式箱梁的双层桥面板桁-箱桁组合钢梁,其主梁断面可满足颤振、涡激共振和抖振的抗风安全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索桥 双层桥面板桁-箱桁组合钢梁 台风 风致振动 气动选型 风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馈能型内置永磁体磁流变阻尼器动态特性研究
19
作者 刘元 胡红生 +1 位作者 李宁 肖平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0-255,共6页
为解决磁流变阻尼器工程应用中故障安全和静置沉降的技术瓶颈,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馈能型内置永磁体磁流变阻尼器,以满足可靠性和能量捕获的双重要求。论文以某一型号电动汽车悬架为原型,优化设计并加工制造了一款内置永磁体结构的磁流... 为解决磁流变阻尼器工程应用中故障安全和静置沉降的技术瓶颈,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馈能型内置永磁体磁流变阻尼器,以满足可靠性和能量捕获的双重要求。论文以某一型号电动汽车悬架为原型,优化设计并加工制造了一款内置永磁体结构的磁流变阻尼器;其次建立了馈能型内置永磁体磁流变阻尼器的动力学模型;最后在多种激励信号条件下完成了阻尼器示功试验与馈能试验。仿真与台架试验结果表明:研制馈能型内置永磁体磁流变阻尼器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故障安全与能量回收效率,样机有效功率达到6.8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阻尼器 永磁体 半主动悬架 能量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丘陵山地泡桐人工林的土壤肥力
20
作者 庞宏东 王瑞文 +2 位作者 杨佳伟 黄颖 李玲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3,146,共7页
以南方丘陵山地泡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对南方丘陵山地泡桐人工林土壤养分整体情况进行评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南方丘陵山地泡桐人工林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南方丘陵山地泡桐人工林土壤的... 以南方丘陵山地泡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对南方丘陵山地泡桐人工林土壤养分整体情况进行评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南方丘陵山地泡桐人工林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南方丘陵山地泡桐人工林土壤的全氮、碱解氮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21 g·kg^(-1)、113.66 mg·kg^(-1),整体处于中上等级水平;全钾、速效钾、有机质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3.07 g·kg^(-1)、68.17 mg·kg^(-1)、18.50 g·kg^(-1),整体处于中下等级水平;全磷平均质量分数为0.35 g·kg^(-1),整体处于低水平等级;有效磷的平均质量分数为2.68 mg·kg^(-1),整体处于很低等级水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南方丘陵山地泡桐人工林的土壤综合肥力得分范围为-1.97~2.59,利用聚类分析法,可将115个样地土壤肥力划分为极高、高、中、低4个等级,各等级样地所占比例分别为6.09%、31.30%、43.48%、19.13%,说明土壤综合肥力以中等水平为主。不同种植区之间,土壤综合肥力差异较大,其中湖北省京山市、荆门市、钟祥市、咸宁市,泡桐人工林的土壤综合肥力整体水平最高;而湖北省崇阳县土壤综合肥力整体水平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土壤肥力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