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2^P标记玉米联合固氮菌在植株内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凤汀 刘荣昌 +1 位作者 杨则瑗 江文燕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292-295,共4页
利用32P标记报际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rhizospherespnov)m-112菌株.研究其对玉米植株的侵染与固氮作用。结果发现,标记菌株m-112接种玉米幼苗后,能迅速侵入到植株根、茎、叶组织中,并在其中定居繁殖。从根、茎(叶鞘+叶墓)、... 利用32P标记报际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rhizospherespnov)m-112菌株.研究其对玉米植株的侵染与固氮作用。结果发现,标记菌株m-112接种玉米幼苗后,能迅速侵入到植株根、茎、叶组织中,并在其中定居繁殖。从根、茎(叶鞘+叶墓)、叶组织中重新分离得到大量的m-112菌体细胞。乙炔还原法测得植株根、茎、叶片的固氮酶活性分别为133,81,29nmolC2H4/株·h。测得随时间延长玉米值殊各器官的放射强度增加,在放射自显影底片上可清楚看到菌体细胞在植株根、茎、叶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从而揭开了禾本科植物联合固氮的秘密.打破了根际固氮的传统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32p标记 联合固氮 固氮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32)P标记RNA5′末端探针检测蓝舌病病毒研究初报
2
作者 吴时友 孙书华 +2 位作者 宫云浩 杨承谕 普淑英 《动物检疫》 1990年第3期1-3,共3页
目前世界上报导蓝舌病病毒(BTV)已有24个血清型,各型病毒的毒力不一致。由于蓝舌病病毒的基因序列漂移和基因重配列现象的存在,新的BTV血清型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就给蓝舌病的研究和诊断带来了困难。近年来,不少国外学者应用核酸杂交... 目前世界上报导蓝舌病病毒(BTV)已有24个血清型,各型病毒的毒力不一致。由于蓝舌病病毒的基因序列漂移和基因重配列现象的存在,新的BTV血清型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就给蓝舌病的研究和诊断带来了困难。近年来,不少国外学者应用核酸杂交技术来研究蓝舌病各型之间的相关性和进行病毒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色病 病毒 ^^32p标记 RNA5'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P标记藻类对溺死动物的示踪研究
3
作者 王建文 周雪良 周明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1期4-5,共2页
长期以来,法医学研究认为:溺死者因呼吸或呛咳而吸入的水中浮游藻类,经大循环到达各内脏,可作为生前入水的诊断依据,但亦有报导抛尸入水者,当水压很高时藻类也能进入呼吸道,甚至在肝、肾等脏器中被检见,故对前者提出了疑问。50... 长期以来,法医学研究认为:溺死者因呼吸或呛咳而吸入的水中浮游藻类,经大循环到达各内脏,可作为生前入水的诊断依据,但亦有报导抛尸入水者,当水压很高时藻类也能进入呼吸道,甚至在肝、肾等脏器中被检见,故对前者提出了疑问。50年代Swann等人用氚标记淡水,进行了溺死机制的动物实验,蔡仁达等(19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p标记 藻类 溺死动物 示踪研究 动物实验 法医鉴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P后标记方法测DNA加合物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淑芬 Rappaport S M Bodell W J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18-26,共9页
用^(32)P后标记的方法测DNA和环氧苯乙烯体外反应的加合物,是将小牛胸腺DNA和环氧苯乙烯仿照体内条件进行体外反应,反应产物在核酸内切酶及外切酶的存在下,水解成2’-脱氧核糖核苷3’-单磷酸(dNmP).这种水解后的3’-单磷酸在T_4多核激... 用^(32)P后标记的方法测DNA和环氧苯乙烯体外反应的加合物,是将小牛胸腺DNA和环氧苯乙烯仿照体内条件进行体外反应,反应产物在核酸内切酶及外切酶的存在下,水解成2’-脱氧核糖核苷3’-单磷酸(dNmP).这种水解后的3’-单磷酸在T_4多核激酶的存在下,使γ^(32)P ATP上的放射磷与核苷的磷进行交换反应,生成2’-脱氧核苷-3’,5’-二磷酸(dNDP).被标记的3’,5’-二磷酸及加合物,通过ODS薄层色谱板及PEI纤维阴离子交换色谱板进行适当的分离分辨分析,使DNA加合物从正常的核酸分子中分离出来.用自显影加上空白对照确定加合物的指纹图,最后用液体闪烁计数要定量分析DNA加合物的量。 用这种方法测DNA和环氧苯乙烯体外反应加合物,在自显影指纹图上发现5种多余的斑点,初步确定是DNA的5种加合物或加合物的衍生物.它们的修饰点是鸟嘌呤上的N-7,N-2,O^6位,修饰量在本实验的条件下是1加合物/10~4—6正常核酸.同时用这种方法测动物活细胞和环氧苯乙烯修饰反应产物,发现有DNA加合物存在.在职业接触苯乙烯工人静脉血中也发现有DNA-环氧苯乙烯的加合物,测定结果其样品指纹图与体外反应DNA指纹图类似. ^(32)P后标记方法是灵敏的,最高可侧到1加合物/10^(10)—11正常核酸,这已接近二倍体细胞的基因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加合物 ^^32p标记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32)P后标记方法测定职业接触苯乙烯工人静脉血中DNA-环氧苯乙烯加合物
5
作者 刘淑芬 Rappaport S M Bodell W J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2-32,共11页
用^(32)P后标记方法,对一组22例接触苯乙烯的工人和8例未接触苯乙烯(空白)的工人进行测试,其静脉血中的淋巴细胞有4例(高浓度,大于40ppm)发现DNA-环氧苯乙烯加合物;而另外接触高浓度苯乙烯、低浓度苯乙烯和空白试样中,均未发现。在已测... 用^(32)P后标记方法,对一组22例接触苯乙烯的工人和8例未接触苯乙烯(空白)的工人进行测试,其静脉血中的淋巴细胞有4例(高浓度,大于40ppm)发现DNA-环氧苯乙烯加合物;而另外接触高浓度苯乙烯、低浓度苯乙烯和空白试样中,均未发现。在已测出的4例中,加合物形成水平为0.07—3.38加合物/10~7正常核酸,DNA的总损伤水平为5—9加合物/10~7正常核酸。 用小牛胸腺DNA、四种脱氧核苷3′-单磷酸分别与环氧苯乙烯进行体外反应,然后用^(32)P后标记法测定产物中的DNA加合物,初步确证有六种加合物及其衍生物存在,修饰位置是鸟苷碱基。并确证了其中三种加合物的化学结构,另外几种加合物的结构有待进一步鉴定。 ^(32)P后标记法测DNA加合物,灵敏度高达1加合物/10^(10)正常核酸,近于人体二倍体细胞基因水平(1.2×10^(10)碱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污染 监测 ^^32p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非放射性标记MYO探针进行DNA指纹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邹浪萍 申滨 +4 位作者 褚嘉佑 申志明 李长久 龚文明 杨松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3期100-103,F003,共5页
用非放射性标记MYO探针进行人的DNA指纹分析,获得了清晰易读的DNA指纹图,并用该方法调查了云南省的78名无关个体,经统计学分析,计算出无关个体的相关几率是3.4×10-10,高于32P标记的Myo探针。研究结... 用非放射性标记MYO探针进行人的DNA指纹分析,获得了清晰易读的DNA指纹图,并用该方法调查了云南省的78名无关个体,经统计学分析,计算出无关个体的相关几率是3.4×10-10,高于32P标记的Myo探针。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可靠、经济的DNA指纹图检测技术,可在法医鉴定及其它领域里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指纹分析 非放射性标记 MYO 探针 DNA指纹图 经统计学分析 ^^32p标记 方法调查 检测技术 法医鉴定 云南省 MYO 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