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厦门湾水体中颗粒有机碳的垂向输出通量:^(234)Th/^(238)U不平衡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陈敏 黄奕普 邱雨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6-76,共11页
对厦门湾塔角附近海域某站位叶绿素 a、POC、初级生产力、234Th/238U不平衡进行的周日变化研究表明,POC含量介于14.4~34.6 mmol/m3之间,其中碎屑有机碳与活体有机碳所占份额分别为74%~92%和8%~26%.POC垂直分布呈现由表及底降低... 对厦门湾塔角附近海域某站位叶绿素 a、POC、初级生产力、234Th/238U不平衡进行的周日变化研究表明,POC含量介于14.4~34.6 mmol/m3之间,其中碎屑有机碳与活体有机碳所占份额分别为74%~92%和8%~26%.POC垂直分布呈现由表及底降低的趋势,且白昼期间POC含量高于晚间,说明研究海域POC含量与生物过程具有密切联系.初级生产力水平在1d之中变化达5倍,垂直分布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与叶绿素a的变化相对应.短时间(2h)培养获得的初级生产力水平明显高于长时间培养(24 h)的结果,证实部分新固定的碳被优先呼吸排出.结合234Th/238U不平衡法获得的颗粒态234Th输出通量及输出界面颗粒物中的POC/PTh比值,可计算出真光层 POC的垂向输出通量为16.0mmol/(m2·d),其中碎屑有机碳与活体有机碳贡献的数量分别为13.3和2.7mmol/(m2·d).POC输出通量与初级生产力的比值(ThE比值)平均为0.31,真光层POC停留时间平均为11d.上述结果与Aksnes和Wassmann[1]的模型计算结果相吻合,但与其他大多数模型的结果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 ^^^234th/^238u不平衡 POC输出通量 thE比值 有机碳 叶绿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大洋普里兹湾基于^(234)Th/^(238)U不平衡法的POC输出通量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何建华 马豪 +4 位作者 陈立奇 项宝强 曾宪章 尹明端 曾文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9-76,共8页
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2005年11月至2006年3月)期间,测定了南极普里兹湾海域5个站位的从表层至150 m水深的不同层位水样中溶解态和颗粒态234Th,238U的放射性比活度以及颗粒有机碳.利用234Th/238U在上层水体中的不平衡,计算了南极普里... 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2005年11月至2006年3月)期间,测定了南极普里兹湾海域5个站位的从表层至150 m水深的不同层位水样中溶解态和颗粒态234Th,238U的放射性比活度以及颗粒有机碳.利用234Th/238U在上层水体中的不平衡,计算了南极普里兹湾上层水体中234Th的平均停留时间和输出通量.结果显示,随着纬度的增加,上层水体中颗粒态和溶解态234Th的平均停留时间总体趋向减小,并在中纬度站位出现了最低值,分别为1~8和29~48 d,而颗粒态和溶解态234Th的输出通量则在中纬度站位出现了最大值,分别为21~38和26~39 dpm/(m3.d).运用箱型清除模式,利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估算了各水柱中从真光层底部输出的POC通量,平均值分别达到104.7 mmol/(m2.d)(E法)和120.6 mmol/(m2.d)(B法),表明南极普里兹湾夏季存在很高的新生产力,它将会对该海域碳的生物泵过程产生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4th/^238u不平衡 POC输出通量 普里兹湾 南大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潮时对厦门湾水体中^(234)Th/^(238)U不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敏 黄奕普 邱雨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79-689,共11页
厦门湾水体中2 3 4 Th 2 3 8U不平衡的时间序列数据表明 ,无论是溶解态、颗粒态2 3 4 Th还是总2 3 4 Th ,相对于母体2 3 8U均严重亏损 ,呈现出与开阔大洋水明显不同的特征。溶解态、颗粒态2 3 4 Th的停留时间介于 0 .5— 41d之间 ,其中... 厦门湾水体中2 3 4 Th 2 3 8U不平衡的时间序列数据表明 ,无论是溶解态、颗粒态2 3 4 Th还是总2 3 4 Th ,相对于母体2 3 8U均严重亏损 ,呈现出与开阔大洋水明显不同的特征。溶解态、颗粒态2 3 4 Th的停留时间介于 0 .5— 41d之间 ,其中低潮时停留时间比高潮时小 2— 4倍 ,证实近岸海域具有强烈的清除、迁出作用 ,且潮汐变化对海域颗粒动力学特征有重要影响。2 3 4 Th停留时间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 (TSM)、Chl.a的关系则表明 ,近岸海域元素的清除、迁出作用主要受陆源颗粒物输送的影响 ,与生物活动关系并不密切。此外 ,非稳态与稳态清除模型结果的对比证明 ,稳态模型对于具有强烈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4th/^238u不平衡 潮汐作用 厦门湾 迁出作用 海水 溶解态 颗粒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海域基于^234Th-^238U不平衡的颗粒态有机碳输出通量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尹明端 马豪 +2 位作者 何建华 曾宪章 曽文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4-69,共6页
利用234Th-238U不平衡方法研究南沙群岛海域春季真光层颗粒动力学性质,测定了4个站位水柱中颗粒态有机碳(POC)、溶解态及颗粒态234Th和238U的含量,讨论了各站位水柱中234Th/238U)A.R.的垂直分布。运用稳态箱式模型计算各站位不同水层中... 利用234Th-238U不平衡方法研究南沙群岛海域春季真光层颗粒动力学性质,测定了4个站位水柱中颗粒态有机碳(POC)、溶解态及颗粒态234Th和238U的含量,讨论了各站位水柱中234Th/238U)A.R.的垂直分布。运用稳态箱式模型计算各站位不同水层中溶解态234Th相对于清除至颗粒物的平均停留时间和颗粒态234Th相对于迁出作用的平均停留时间。结合POC/234ThP比值,用两种方法估算出各站位的颗粒态有机碳输出通量分别为8.51—34.94和13.28—50.06mmol.(m2.d)-1。两种方法结果一致,说明234Th是表征POC循环的良好示踪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域 ^^^234th-^238 u不平衡 POC输出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4)Th/^(238)U不平衡法及其在海洋颗粒物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韦兵兵 李江涛 +2 位作者 张利 刘乾峰 方家松 《海洋地质前沿》 2015年第11期1-9,共9页
一直以来,对于测定从海洋表层到深层整个全水柱的颗粒物输出通量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放射性元素^(234)Th因其合适的半衰期(t_(1/2)=24.1d)和超强的颗粒物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示踪颗粒物的循环以及和生物有关的海洋过程,并且^(234)Th/^(2... 一直以来,对于测定从海洋表层到深层整个全水柱的颗粒物输出通量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放射性元素^(234)Th因其合适的半衰期(t_(1/2)=24.1d)和超强的颗粒物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示踪颗粒物的循环以及和生物有关的海洋过程,并且^(234)Th/^(238)U不平衡法因其采样简单且能得到高分辨率的垂向和水平向数据而具有更远的发展前景。主要介绍了^(234)Th/^(238)U不平衡法的原理、发展历史、采样和分析方法及其在海洋颗粒物循环过程和其他海洋学研究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并重点探究其对于研究颗粒物有机物再矿化过程和受控机制以及深海碳循环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4th/238u不平衡 海洋颗粒物 输出通量 再矿化过程 海洋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铀矿石样品中^234U/^238U、^230Th/^232Th和^228Ra/^226Ra同位素比值 被引量:8
6
作者 郭冬发 张彦辉 +4 位作者 武朝晖 朱明燕 王玉学 崔建勇 谭靖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1-107,共7页
采用氢氟酸-硝酸-盐酸混合酸密闭消解含铀矿石样品,用阴离子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和锶特效树脂逐级分离富集铀、钍和镭。使用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R-ICPMS)测定分离纯化液中234U/238U2、30Th/232Th和228Ra/226Ra同位素。比... 采用氢氟酸-硝酸-盐酸混合酸密闭消解含铀矿石样品,用阴离子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和锶特效树脂逐级分离富集铀、钍和镭。使用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R-ICPMS)测定分离纯化液中234U/238U2、30Th/232Th和228Ra/226Ra同位素。比值的测量精密度取决于比值的大小和对应核素浓度的大小。对质量浓度为10 ng/mL天然铀测量液,234U/238U的测量精密度优于1.2%;对230Th质量浓度为0.6ng/mL且230Th和232Th质量浓度接近的测量液,230Th/232Th的测量精密度为1.2%;对228Ra质量浓度为0.48 pg/mL且228Ra和226Ra质量浓度接近的测量液,228Ra/226Ra的测量精密度为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4u/^238u ^^^230th/^232th ^^^228Ra/^226Ra 铀矿石 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穴石笋初始^234U/^238U值变化的古气候记录意义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琰 袁道先 +4 位作者 程海 覃嘉铭 林玉石 张美良 朱晓燕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92-701,共10页
通过对我国西南地区3个洞穴9根大型石笋272个初始234U/238U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石笋初始234U/238U值长尺度变化与海洋沉积SPECMAP曲线δ18O记录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北纬25°夏季太阳辐射能量变化曲线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石笋初始2... 通过对我国西南地区3个洞穴9根大型石笋272个初始234U/238U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石笋初始234U/238U值长尺度变化与海洋沉积SPECMAP曲线δ18O记录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北纬25°夏季太阳辐射能量变化曲线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石笋初始234U/238U值的变化在冰期时波动强烈,而在间冰期波动相对平缓,在间冰期和冰期(间冰阶和冰阶)转化阶段该值呈跳跃状态变化。末次冰期及全新世阶段石笋初始234U/238U变化记录了该时段内的BA暖期和YD突变冷事件;全新世8200 a BP、7200 a BP、5200 a BP、4200 a BP、2800 a BP、1400 a BP发生的几次较强冷事件在石笋初始234U/238U值都有相应记录,并且和长尺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冷事件发生时石笋初始234U/238U值偏重,暖期偏轻。封闭系统形成的洞穴石笋初始234U/238U变化类似于同地区洞穴石笋的δ18O对气候变化的记录特征,在我国西南地区两者与夏季风变化的强弱呈现一种负相关的关系,洞穴石笋初始234U/238U值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古气候替代指标来研究古降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初始^234u/^238u 铀同位素 古气候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脂分离测定盐湖水中铀的含量及^(234)U/^(238)U活度比值 被引量:6
8
作者 李伯平 刘立坤 +3 位作者 郝伟林 常阳 崔建勇 王志明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研究了一种测定盐湖水中铀的含量及234 U/238 U活度比值的方法。采用Chelex-100螯合树脂将盐湖水中大量的可溶盐基体与铀分离,钠的消除率大于99.9%,铀的回收率为90.5%~106%,4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经P350树脂进一步纯化... 研究了一种测定盐湖水中铀的含量及234 U/238 U活度比值的方法。采用Chelex-100螯合树脂将盐湖水中大量的可溶盐基体与铀分离,钠的消除率大于99.9%,铀的回收率为90.5%~106%,4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经P350树脂进一步纯化后,由α能谱仪测定234 U/238 U活度比值,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n=3)。研究结果表明,该基体消除法可以用于盐湖水中铀的含量及234 U/238 U活度比值的测定。该技术已被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湖水 ^^^234u ^^^238u 预分离 ICP—MS a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传递样品^(238)U、^(232)Th活度测定比对及对以往一些环境辐射调查的联想 被引量:3
9
作者 苏琼 刁立军 +1 位作者 李贵群 程建平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14-923,共10页
本文报告了一个刻度源及测量对象都是采用传递样品方式进行的实验室间γ分析比对。文中特别对外源性X射线干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较详细的叙述。此外,本工作还对影响比对结果的其它因素也做了讨论,它明确指出,那些受外源性特征X射线干... 本文报告了一个刻度源及测量对象都是采用传递样品方式进行的实验室间γ分析比对。文中特别对外源性X射线干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较详细的叙述。此外,本工作还对影响比对结果的其它因素也做了讨论,它明确指出,那些受外源性特征X射线干扰的特征γ峰不应该被用来测定样品的γ放射性活度。最后,本文还对以往的一些环境辐射调查阐述了一些联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8u ^^^232th γ-射线 Γ谱 比对 X-射线 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硅酸盐碎屑组分^(234)U/^(238)U测试前处理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松阳 李超 +3 位作者 王晨羽 郭玉龙 段知非 杨守业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7-134,共8页
沉积物不同组分(化学相态)的精确提取是还原其所经历地质过程或环境要素的关键。本文比较了两种针对铀系同位素(^(234)U/^(238)U)测试开发的沉积物碎屑组分提取方法,结果表明Francke提出的方法对岩石样品淋洗效果更好。对长江、黄河和... 沉积物不同组分(化学相态)的精确提取是还原其所经历地质过程或环境要素的关键。本文比较了两种针对铀系同位素(^(234)U/^(238)U)测试开发的沉积物碎屑组分提取方法,结果表明Francke提出的方法对岩石样品淋洗效果更好。对长江、黄河和台湾浊水溪沉积物样品,Dosseto和Francke建议的方法各有优势。此外,本文还发现台湾浊水溪流域岩石露头样品的(^(234)U/^(238)U)并没有如预期处于久期平衡状态,可能是因为岩石样品混入了部分次生物质,也可能与该岩石露头样品多为砂岩、孔隙较发育而产生了明显的优先淋滤有关。本研究对于表生环境下沉积物硅酸盐碎屑组分(^(234)U/^(238)U)的精确测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岩石铀系不平衡研究也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组分提取 顺序淋滤 ^^(^(234)u/^(238)u) 岩石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铀矿^(238)U、^(232)Th污染土壤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7
11
作者 高杨 高柏 +5 位作者 蒋文波 张海阳 史天成 刘圣锋 方正 丁燕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5-150,共6页
为了解某铀矿区周边环境放射性污染特征和对周边居民产生的健康风险状况,对矿区周边农田土壤及溪流沉积物进行采集,测试分析^(238)U和^(232)Th活度浓度,采用箱线图及正态分布分析其活度浓度分布特征,借助地质累积评价模型和潜在生态评... 为了解某铀矿区周边环境放射性污染特征和对周边居民产生的健康风险状况,对矿区周边农田土壤及溪流沉积物进行采集,测试分析^(238)U和^(232)Th活度浓度,采用箱线图及正态分布分析其活度浓度分布特征,借助地质累积评价模型和潜在生态评价模型,对比农田土壤及溪流沉积物的风险评价,从而完善整个尾矿库周边的评估过程。结果表明,^(238)U、^(232)Th含量变化具有显著相关性,为江西土壤背景值的20~40倍左右。随着离尾矿库距离的增大,污染组分^(238)U、^(232)Th浓度逐渐降低,随后保持稳定。溪流沉积物中的^(238)U、^(232)Th地质累积指数略大于农田土。农田土T1、T2点位距离尾矿库相对较近,土壤污染较为严重,导致地质累积指数结果远高于其他点位,呈现极重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中Er(^(238)U)和Er(^(232)Th)中强生态风险均占50%以上。调查区域出现整体中度程度,局部点位表现出严重污染,建议该地区采取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尾矿 ^^^(238)u ^^^(232)th 污染特征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空气中^(238)U、^(226)Ra、^(232)Th放射性浓度估算 被引量:2
12
作者 施锦华 陈昌华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共4页
本文报道武汉市空气中^(238)U、^(226)Ra、^(232)Th 放射性浓度的估算结果。空气中^(238)U、^(226)Ra、^(232)Th 的放射性浓度是根据地面空气中铀、镭、钍的主要天然来源是土壤粒子的再悬浮的假定,通过调查测量武汉市土壤中天然放射性... 本文报道武汉市空气中^(238)U、^(226)Ra、^(232)Th 放射性浓度的估算结果。空气中^(238)U、^(226)Ra、^(232)Th 的放射性浓度是根据地面空气中铀、镭、钍的主要天然来源是土壤粒子的再悬浮的假定,通过调查测量武汉市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和空气中含尘量,经计算后确定的。我们于1984年4—10月在武汉地区采集了60个土壤样品,调查测量了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并根据在1981—1985年间采集的7346个空气粉尘样品测得的空气中含尘量,估算出武汉市空气中^(238)U、^(226)Ra 和^(232)Th 放射性浓度的五年平均值分别为24.0、18.9和28.7nBq/L。五年中以1983年的平均值最高,分别为30.4、23.9和36.2nBq/L。以1984和1985年的数据为例,空气中^(238)U、(226)Ra、^(232)Th 放射性浓度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两年中均以冬季为最高,夏季最低。在武汉市六个城区中,空气中^(238)U、^(226)Ra、^(232)Th 的放射性浓度,以青山区最高,武昌区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8)u ^^^(226)Ra ^^^(232)th 放射性浓度 估算 空气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铝样品中^(232)Th和^(238)U的含量
13
作者 盂庆云 王永昌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46-149,共4页
本文介绍了用HPGe反康普顿γ谱仪分析三种铝样品(L4R,Lr11CR,Cz)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32)Th和^(233)U含量的结果,其中^(233)U的含量为0.8—0.52Bq/kg,^(232)Th的含量为2.3—6.8Bq/kg。
关键词 金属 样品 ^^^232th ^^^238u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型铀矿化铀系不平衡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汉彬 夏毓亮 +1 位作者 林锦荣 范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134-139,共6页
在讨论砂岩型铀矿化铀系核素主要分离机制的基础上,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吐哈盆地和西胡里吐盆地不同类型砂岩型铀矿化不同分带的铀系核素不平衡特征,结果表明,含矿砂岩中^234U/^238U,^230Th/^238U的活度比在不同分带具有不同分... 在讨论砂岩型铀矿化铀系核素主要分离机制的基础上,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吐哈盆地和西胡里吐盆地不同类型砂岩型铀矿化不同分带的铀系核素不平衡特征,结果表明,含矿砂岩中^234U/^238U,^230Th/^238U的活度比在不同分带具有不同分布规律。鄂尔多斯盆地古潜水氧化转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前锋处于慢速成矿作用体系,成矿环境及矿体的演化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吐哈盆地层间氧化还原带型铀矿化前锋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在上新世以后成矿物质U仍具有迁移活动发生;西胡里吐盆地U系核素在空间上分布说明不同部位的砂体中U具有迁移和富集现象,为判断潜水氧化型铀矿化有利成矿地段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砂岩型铀矿 地球化学分带 铀系不平衡 核素活度比值 砂岩型铀矿化 特征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 ^^^238u 不稳定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铀及其同位素组成古气候环境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琼 陈琳 +4 位作者 黄嘉仪 刘淑华 杨亮 米小建 周厚云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9-485,共7页
洞穴沉积铀含量及其同位素初始^(234)U/^(238)U[(^(234)U/^(238)U)_0)]变化均与过去气候环境变化关系密切。文章分别对石笋中U含量和(^(234)U/^(238)U)_0,的气候意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多数研究认为洞穴沉积U含量和(^(234)U/^(238)U)_0... 洞穴沉积铀含量及其同位素初始^(234)U/^(238)U[(^(234)U/^(238)U)_0)]变化均与过去气候环境变化关系密切。文章分别对石笋中U含量和(^(234)U/^(238)U)_0,的气候意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多数研究认为洞穴沉积U含量和(^(234)U/^(238)U)_0可能指示土壤湿度和有效降水变化。然而,不管是对洞穴沉积的U含量还是(^(234)U/^(238)U)_0,其气候环境意义解读还存在两种观点。但无论如何,这些研究成果都显示了洞穴沉积的U含量和(^(234)U/^(238)U)_0是研究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替代指标。在未来的研究中,除了土壤环境和过程,还应关注U来源的相对贡献变化和其他微量元素与U元素的关系。这一指标可能在对东亚地区的大气粉尘活动和冬季风演化、地表生物量的变化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 铀含量 ^^(^234u/^238u)0 古气候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令海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豪 何建华 +3 位作者 曾志 尹明端 陈立奇 曾实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6-123,共8页
测定了中国第2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2003年7—9月)得到的白令海海域2个站位海水样品中溶解态及颗粒态234Th,238U和颗粒有机碳的含量。溶解态、颗粒态及总234Th的放射性在真光层中显著低于母体238U的放射性,总的234Th与238U在水深大于100... 测定了中国第2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2003年7—9月)得到的白令海海域2个站位海水样品中溶解态及颗粒态234Th,238U和颗粒有机碳的含量。溶解态、颗粒态及总234Th的放射性在真光层中显著低于母体238U的放射性,总的234Th与238U在水深大于100m时趋于放射性平衡。BR03站位200m层位出现234Th的过量现象,可能是由于颗粒物再矿化造成的。利用234Th/238U在上层水体中的不平衡,估算了白令海上层水体真光层中234Th的平均停留时间和输出通量,并结合一维不可逆稳态模型估算出颗粒有机碳从真光层中的输出通量分别为11.66和11.69mmolC·m-2.d-1,大约分别占初级生产力的50%和59%,可能由于较大个体的浮游植物特别是硅藻的存在而造成。结果为进一步弄清白令海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4th/238u不平衡 真光层 颗粒有机碳 白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从硝酸中萃取痕量钍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维凡 徐岩冰 +4 位作者 袁双贵 肖永厚 牟万统 熊兵 方克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3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用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PMBP)为萃取剂,^(234)Th作示踪剂,完成了在硝酸介质中痕量钍溶剂萃取行为的研究。在^(234)Th萃取效率与酸度、萃取剂浓度、平衡时间等依赖关系的条件实验的基础上,获得了萃取钍的最佳条件。使用... 用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PMBP)为萃取剂,^(234)Th作示踪剂,完成了在硝酸介质中痕量钍溶剂萃取行为的研究。在^(234)Th萃取效率与酸度、萃取剂浓度、平衡时间等依赖关系的条件实验的基础上,获得了萃取钍的最佳条件。使用改进的PMBP萃取钍的流程,从^(18)O离子辐照过的铀靶中分离钍,钍样品的γ射线单谱显示绝大部分反应产物和大量铀的去除是满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4th ^^^238u 萃取和反萃 示踪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北地区土壤铀同位素水平、分布和来源 被引量:5
18
作者 黄钊 侯小琳 +1 位作者 赵雪 张路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43-2351,共9页
系统采集了我国东北地区132个表层土壤样品,采用混合酸全溶分解样品,使用UTEVA萃取色谱分离样品溶液中的铀,应用串联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MS)测量样品溶液中^(238)U、^(235)U、^(234)U,获得了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3种铀同... 系统采集了我国东北地区132个表层土壤样品,采用混合酸全溶分解样品,使用UTEVA萃取色谱分离样品溶液中的铀,应用串联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MS)测量样品溶液中^(238)U、^(235)U、^(234)U,获得了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3种铀同位素浓度水平和分布.首次大范围报道该地区表土中^(234)U水平,发现在部分土壤中^(234)U发生明显的同位素分馏.^(235)U/^(238)U原子比值分布显示区域大气核武器试验的放射性颗粒物在山脉迎风坡有明显沉积,导致大兴安岭等山脉的西侧^(235)U/^(238)U原子比值较高.但该区域铀同位素整体上处于环境本底水平,受人类核活动影响较小.来源分析表明研究区域表土中铀主要来源于成土母岩的岩石风化以及人类的工业和农业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P-MS/MS 环境放射性 土壤 同位素分馏 ^^^(235)u/^(238)u ^^^(234)u/^(238)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快速准确表征浓缩铀材料 被引量:4
19
作者 汪伟 徐江 +9 位作者 席瑞阳 王亚龙 郭思琪 方随 李志明 林剑锋 张海涛 张小林 王春杰 何亚姣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97-806,I0003,共11页
本研究联合三重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QQQ-MS)和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快速准确地测量浓缩铀材料中铀同位素丰度比值、^(230)Th/^(234)U和^(231)Pa/^(235)U原子物质的量比值,并诊断铀年龄。结果表明,Neptune... 本研究联合三重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QQQ-MS)和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快速准确地测量浓缩铀材料中铀同位素丰度比值、^(230)Th/^(234)U和^(231)Pa/^(235)U原子物质的量比值,并诊断铀年龄。结果表明,Neptune XT型MC-ICP-MS和Agilent 8800型ICP-QQQ-MS对^(233)U丰度的有效检测限分别为3×10^(-9)和6×10^(-10),适用于^(233)U丰度高于6×10^(-8)和样品量充足的样品,对10^(-7)量级^(233)U/^(235)U同位素丰度比的测量精密度达到1.0%(2σ)和4.8%(2σ)。采用GBW04240作为外标校正质量分馏效应,建立了基于ICP-QQQ-MS的10-5量级原子物质的量比值的230Th/234U和10-8量级原子物质的量比值的231Pa/^(235)U的同时测量方法,对230Th-234U和231Pa-^(235)U模式年龄的检测限分别达到0.2 a和0.5 a,定年不确定度为0.65 a(2σ)和0.67 a(2σ)。结合MC-ICP-MS测量的234U/^(235)U、^(235)U/238U和236U/^(235)U等同位素丰度比值,判断某批次浓缩铀样品可能用于实验堆,最后一次分离纯化时间在2009年左右,且均已经历反应堆辐照。该技术将铀年龄诊断由经典系统分离定量方法的1个月左右缩短至1周以内,分析速度快、结果准确,可为核取证、核标准物质研制定值和核保障监督等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缩铀材料 铀同位素比值 铀年龄 ^^^(230)th/^(234)u原子物质的量比值 ^^^(231)Pa/^(235)u原子物质的量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1事件时长江下游地区季风降水变化特征的石笋铀元素记录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汪洋 段福才 +3 位作者 陈剑舜 朱丽东 李凤全 王天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32-941,共10页
Heinrich 1(H1)事件是末次冰期向全新世转变过程中,北高纬大冰盖快速崩塌的冰盖不稳定事件,其气候环境影响深远。东亚地区石笋δ^(18)O记录在H1事件时,普遍正偏至冰期的较大值,此正偏值通常指示东亚季风整体减弱。然而,在长江中游地区... Heinrich 1(H1)事件是末次冰期向全新世转变过程中,北高纬大冰盖快速崩塌的冰盖不稳定事件,其气候环境影响深远。东亚地区石笋δ^(18)O记录在H1事件时,普遍正偏至冰期的较大值,此正偏值通常指示东亚季风整体减弱。然而,在长江中游地区反映局地水文变化的石笋微量元素和碳同位素记录,显示在H1事件时梅雨量增加。梅雨与东亚季风强度的反相关关系是否存在,这有待更多记录的验证与支持。基于长江下游梅雨区南京葫芦洞石笋铀元素的水文变化特征,发现在H1事件时,梅雨整体增多。在H1事件内部结构特征上,高分辨率石笋δ18O记录显示,以~16.1 ka B.P.为界,东亚季风强度存在两个不同状态,类似的转变过程在铀元素记录中有所体现,表现为梅雨量由低到高的转变特征。石笋δ_(18)O记录的这一季风强度变化过程在20年内完成,铀元素记录尽管分辨率不高,但也表现为快速转变的特征。这种对应的快速转变过程,表明石笋铀元素对东亚季风大气环流变化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证实了铀元素对气候环境变化的有效记录。南京葫芦洞石笋铀元素记录了梅雨在长江下游地区H1事件期间增强的特征,进一步支持了梅雨与季风强度变化的反相关关系,提供了中国季风区降水空间差异的东部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inrich 1事件 梅雨 δ_(234)u_(Initial)值 ^^^(238)u浓度 季风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