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15)N示踪研究麦秸还田中氮的去向 被引量:20
1
作者 徐新宇 张玉梅 胡济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64-71,共8页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麦秸铺施和混施方式下,秸秆中氮在土壤中的去向。试验结果表明:1.麦秸铺盖土表还田的,夏谷地上部分和籽粒部分对秸秆氮的利用率分别为28.3%和15.2%,而麦秸与土壤混合施用还田的,其对秸秆氮的利用率则分别为20.6...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麦秸铺施和混施方式下,秸秆中氮在土壤中的去向。试验结果表明:1.麦秸铺盖土表还田的,夏谷地上部分和籽粒部分对秸秆氮的利用率分别为28.3%和15.2%,而麦秸与土壤混合施用还田的,其对秸秆氮的利用率则分别为20.6%和12.0%。前者明显优于后者。2.夏谷生长87天后,麦秸铺施还田的,秸秆氮有28.3%进入夏谷株体中;16.5%进入土壤腐殖质;0.5%和3.1%分别进入渗漏水和以气态等形式逸失;残留于土壤中的秸秆氮(包括夏谷根系)约有51.6%。而麦秸混施还田的,秸秆氮进入夏谷株体、土壤腐殖质、渗漏水和以气态逸失的量分别占施入秸秆氮总量的20.5%,14.8%,0.2%和11.5%,残留于土壤中的约占总量的5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 麦秸 还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直接测定硝化—反硝化气体的^(15)N示踪—质谱法 被引量:8
2
作者 李新慧 蔡贵信 +3 位作者 彭光浩 曹亚澄 周克瑜 朱兆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3期53-58,共6页
本文对^(15)N示踪—质谱法的可靠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15)N丰度气体样品的测定中,用两种方法(反硝化作用源的^(15)N丰度法和气样的^(15)N丰度法)计得的反硝化损失量基本一致,故建立起来的^(15)N示踪—质谱法是可靠的。该... 本文对^(15)N示踪—质谱法的可靠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15)N丰度气体样品的测定中,用两种方法(反硝化作用源的^(15)N丰度法和气样的^(15)N丰度法)计得的反硝化损失量基本一致,故建立起来的^(15)N示踪—质谱法是可靠的。该方法的测定偏差随气样^(15)N丰度的降低而增大。此外,回收率结果表明,(N_2+N_2O+NO_2)-^(15)N累积释放量占加入NO_3-^(15)N量的94.1%。因此,这一方法可用于直接测定氮肥的硝化—反硝化损失的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 质谱法 硝化 反硝化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15)N示踪法研究土壤氮对烤烟氮素累积和烟碱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习向银 晁逢春 李春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32-1236,共5页
以烤烟(Nicotiana tabacum L.K 326)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利用^(15)N示踪法,研究了土壤氮对烤烟氮素累积和烟碱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烤烟氮素累积和烟碱合成的影响。土壤氮比例均随叶位上升而上升,且打顶后上、中、下三个叶位... 以烤烟(Nicotiana tabacum L.K 326)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利用^(15)N示踪法,研究了土壤氮对烤烟氮素累积和烟碱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烤烟氮素累积和烟碱合成的影响。土壤氮比例均随叶位上升而上升,且打顶后上、中、下三个叶位和根茎中土壤氮比例均随生育时期推进而显著增加;打顶后烤烟各器官的土壤氮占总氮比例和占总烟碱氮比例分别为50%和60%。显著高于肥料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15n示踪 打顶 氮素累积 烟碱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15)N示踪法在我国烤烟研究中的应用
4
作者 李海江 陈廷贵 +6 位作者 宋少堂 郭桥燕 宋观博 王红军 王正平 宋学立 赵凤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2期22-24,共3页
综述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烟草氮素吸收与分配规律、叶片烟碱含量和不同栽培管理措施下氮素利用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15N同位素示踪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分析目前15N同位素示踪在烤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该方法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烤烟 ^^15n示踪 吸收利用 烟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5)N示踪的炭氮耦合对番茄氮素吸收利用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郑健 石聪 +2 位作者 杨少鸿 宿智鹏 刘俊彦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33-942,共10页
为探讨分根交替灌溉下,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和施氮量对番茄氮素吸收利用规律的影响,应用^(15)N示踪技术,以番茄为研究对象开展盆栽试验,试验设置3种生物炭添加水平和3种施氮水平.结果表明,株高和茎粗在生物炭添加量为2%、施氮量为450 kg/hm... 为探讨分根交替灌溉下,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和施氮量对番茄氮素吸收利用规律的影响,应用^(15)N示踪技术,以番茄为研究对象开展盆栽试验,试验设置3种生物炭添加水平和3种施氮水平.结果表明,株高和茎粗在生物炭添加量为2%、施氮量为450 kg/hm^(2)时最大,干物质质量在生物炭添加量为2%、施氮量为300 kg/hm^(2)时最大;添加生物炭和增加施氮量均能促进番茄各器官对^(15)N肥料和全氮的积累,增加^(15)N残留量和^(15)N吸收量;添加生物炭会降低肥料贡献率,但能够显著增加番茄吸收土壤氮的比例、^(15)N回收率和^(15)N利用率.添加生物炭可有效提高番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其中处理B2N2的产量最高,为2.61 kg/株,品质也较其他处理有显著提高.基于组合赋权的TOPSIS法评价番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分根交替灌溉下,生物炭添加量为2%、施氮量为300 kg/hm^(2)(处理B2N2)为试验条件下的最佳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分根交替灌溉 ^^(15)n示踪技术 肥料去向 ^^(15)n利用率 TOPSI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同位素标记氮肥减施棉田养分利用效率分析
6
作者 成志慧 李红梅 +3 位作者 赵红梅 涂永峰 宋海英 盛建东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1,共8页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对棉花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绿洲滴灌棉田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_(0))、氮肥减施(N_(1),225 kg/hm^(2))、当地推荐施肥(N 2,300 k...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对棉花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绿洲滴灌棉田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_(0))、氮肥减施(N_(1),225 kg/hm^(2))、当地推荐施肥(N 2,300 kg/hm^(2))3个处理,研究氮肥减施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肥料氮吸收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氮肥减施处理的棉花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N_(0)),而与当地推荐施肥处理差异均不显著;氮肥减施处理棉花壳、籽的干物质量和籽的氮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当地推荐施肥处理,分别增加了7.02%、6.81%和16.59%;2个施肥处理棉籽的肥料氮(^(15)N)积累量占比最高,占全株的26.02%~35.99%,其次为叶(22.40%~23.81%)和茎(14.48%~18.98%),絮中最少(3.05%~6.62%);氮肥减施处理生殖器官的肥料氮吸收量比当地推荐施肥处理高19.02%;2个施肥处理的棉株吸收的氮素来源于肥料氮的比例(Ndff%)为21.14%~21.70%;氮肥减施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和表观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当地推荐施肥处理,分别增加2.36%和3.12%。【结论】氮肥减施(225 kg/hm^(2))可以显著提高棉籽中的干物质量、氮素吸收量、肥料氮(^(15)N)吸收量、Ndff%以及棉花整株的氮肥利用率,在确保棉花产量不降低的前提下,适度的减少化肥施用量是提高化肥利用率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15)n示踪技术 氮素吸收量 ^肥料氮(^(15)n)吸收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示踪研究氮肥中N对土壤硝酸盐形成和积累的影响
7
作者 郭智芬 潘勇 +2 位作者 涂书新 张宜春 林若泰 《同位素》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00-206,共7页
应用15N示踪技术,通过在生产条件下的盆钵试验,研究施入土壤中的化学氮肥经硝化形成NO3-N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土壤硝酸盐形成积累的影响。研究证明,不同肥力灰潮土、不同施N量和不同施N比例,氮肥中N在土壤中净硝化形成积累... 应用15N示踪技术,通过在生产条件下的盆钵试验,研究施入土壤中的化学氮肥经硝化形成NO3-N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土壤硝酸盐形成积累的影响。研究证明,不同肥力灰潮土、不同施N量和不同施N比例,氮肥中N在土壤中净硝化形成积累NO3-N量的动态变化均符合Nt=atebt数学模型;施N量增加时NDFF(来自氮肥的NO3-N量)随之成线性增加;土壤NO3-N量出现高峰与土壤中NDFF的高峰同步,说明NDFF是造成土壤高硝酸盐的主要原因;基、追肥比例8:1:1比6:2:2好,重施基肥不仅能提供蔬菜生长期充足的N素养分,而且还可能在收获期降低蔬菜中硝酸盐含量。氮肥中N在土壤中的净硝化率最高达42%,因土壤肥力和施N量不同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 硝酸盐 形成 积累 硝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5)N示踪技术的不同水肥条件下夏玉米氮素利用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顾佳韬 王凤 +1 位作者 徐征和 徐晶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3-87,96,共6页
为了揭示不同水肥处理条件下夏玉米氮素的利用吸收情况,采用15N示踪技术,通过夏玉米实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0 kg/hm^(2)(CK),120 kg/hm^(2)(N1),180 kg/hm^(2)(N2),270 kg/hm^(2)(N3),2个灌溉水平132 mm(I1),166 mm(I2)。研究了不同水肥处... 为了揭示不同水肥处理条件下夏玉米氮素的利用吸收情况,采用15N示踪技术,通过夏玉米实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0 kg/hm^(2)(CK),120 kg/hm^(2)(N1),180 kg/hm^(2)(N2),270 kg/hm^(2)(N3),2个灌溉水平132 mm(I1),166 mm(I2)。研究了不同水肥处理条件下玉米成熟期各器官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和分配情况,分析了肥料氮对土壤氮的激发规律以及各处理土壤中肥料氮的残留与损失情况。夏玉米对肥料氮的吸收量占总吸氮量的19.43%~28.62%,对土壤氮的吸收量占总吸氮量的71.38%~80.57%;玉米各器官对肥料氮的竞争能力由大到小表现为籽粒、茎秆、叶。土壤氮的激发均为正激发效应,激发率为119.16%~169.19%;夏玉米收获后肥料氮吸收率、土壤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为29.41%~50.75%、20.45%~31.41%和24.67%~41.26%,各处理中N2I2处理夏玉米对肥料氮的吸收率最大,为50.75%。夏玉米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为1.63~7.72 kg/kg,水分利用效率为1.09~1.30 kg/m^(3)。适宜的水肥配比有利于植株充分利用氮肥,节约水资源,减少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15)n示踪技术 氮素吸收 水肥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15)N在我国农业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9
作者 温贤芳 郭智芬 陈良 《同位素》 CAS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60-64,共5页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农业研究及生产中应用稳定同位素^(15)N所取得的成就;简介了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的现状;阐明了稳定同位素^(15)N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农业 ^^15n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15)N研究不同氮肥在麦田土壤中的去向及脲酶抑制剂的效果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智芬 刘国庆 《同位素》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93-197,共5页
研究以盆栽试验为主,并结合大田试验,利用^(15)N示踪法对我国南方两种土壤上尿素、硝酸铵不同氮肥的去向及脲酶抑制剂对氮肥去向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研究。特别阐明了氨的挥发和氮素的淋溶损失动态状况。在黄棕壤上,尿素中氨的挥发损失率... 研究以盆栽试验为主,并结合大田试验,利用^(15)N示踪法对我国南方两种土壤上尿素、硝酸铵不同氮肥的去向及脲酶抑制剂对氮肥去向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研究。特别阐明了氨的挥发和氮素的淋溶损失动态状况。在黄棕壤上,尿素中氨的挥发损失率大于硝酸铵,分别为11.7%和8.1%,前者比后者大43.7%;而氮的淋溶损失率则相反,分别为0.70%和0.79%,硝酸铵淋溶损失率比尿素高11.4%。在红黄土上氨的挥发损失率比在黄棕壤上小,仅为5.3%。首次指出了这两种氮肥的挥发损失远大于淋漏损失的结果。查明了增施脲酶抑制剂对提高氮肥利用、减少氨的挥发损失的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同位素示踪 尿素 硝酸铵 黄棕壤 红黄土 脲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5)N标记的干旱区滴灌肥料氮的去向和效益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尹豪杰 孔丽婷 +6 位作者 王荣荣 车子强 刘建国 蒋桂英 谢冰莹 姜丰 张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4-426,共13页
【目的】采用^(15)N示踪法,研究滴灌肥料氮与土壤氮素的转化和去向以及在土壤中的残留分布,为新疆滴灌春小麦氮肥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9年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进行,供试春小麦材料为强筋型‘新春38’(XC38)和... 【目的】采用^(15)N示踪法,研究滴灌肥料氮与土壤氮素的转化和去向以及在土壤中的残留分布,为新疆滴灌春小麦氮肥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9年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进行,供试春小麦材料为强筋型‘新春38’(XC38)和中筋型‘新春49’(XC49)。试验设7个施氮(N)水平:300、285、270、255、240、225和0 kg/hm^(2),分别记作N300、N285、N270、N255、N240、N225和N0处理。每个试验小区内,安装未封底的PVC管(直径11 cm,高65 cm),管内施用与该处理等量的^(15)N标记尿素。于小麦成熟期,测定PVC管内植株样品与土壤样品中的^(15)N丰度,同时在小区内测定产量,计算氮素利用效率。【结果】两品种春小麦吸收的氮素来自肥料的比例为30.49%~36.06%,对土壤氮的依赖程度在60%以上。随着氮肥施用量的降低,对土壤氮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加。^(15)N标记氮肥在土壤中的总残留率为24.05%~31.60%,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土壤^(15)N残留量与^(15)N总回收率随施氮量的降低而逐渐降低,^(15)N吸收利用率随施氮量的降低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XC38强筋小麦各器官对肥料氮的吸收量为43.1~61.3 kg/hm^(2),占总吸氮量的30.94%~36.06%,高于中筋小麦XC49的42.3~54.5 kg/hm^(2)和30.81%~34.39%。XC38小麦在N270处理下产量最高,为7384.0 kg/hm2;XC49小麦在N255处理下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最高,为7236.1 kg/hm^(2)。【结论】在滴灌施肥条件下,作物当季肥料氮吸收量占比平均为19.79%,0—60 cm土层中的平均残留率为27.86%,平均总回收率为47.64%。提高施氮量可提高小麦对肥料氮的吸收及其比例,且增加土壤中氮素的残留率,有效补充土壤氮库。虽然强筋型小麦XC38对肥料氮素的吸收强于中筋型小麦XC49,但对肥料氮的基本去向没有显著影响。综合考虑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益,春小麦XC38和XC49适宜的施氮量分别为N 270 kg/hm^(2)和22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滴灌 ^^(15)n示踪 施氮量 土壤氮素依赖度 氮肥利用率 肥料氮去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fate of ^(15)N-labeled nitrogen inputs to pot cultured beech seedlings
12
作者 Ali Bagherzadeh Rainer Brumme Friedrich Beese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314-322,I0005,共10页
The partitioning of nitrogen deposition among forest soil (including forest floor), leachate and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of pot cultured beech seedlings in comparison to non-cultured treatments were investiga... The partitioning of nitrogen deposition among forest soil (including forest floor), leachate and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of pot cultured beech seedlings in comparison to non-cultured treatm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adding 1.92 g.m^-2 ^15N tracer in throughfall for two successive growing seasons at a greenhouse experiment. Ammonium and nitrate depositions were simulated on four treatments (cultured and non-cultured) and each treatment was labeled with either ^15N-NH4^+ or ^15N-NO3^-. Total recovery rates of the applied ^15N in the whole system accounted for 74.9% to 67.3% after ^15N-NH4^+ and 85.3% to 88.1% after ^15N-NO3^-in cultured and non-cultured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The main sink for both ^15N tracers was the forest soil (including forest floor), where 34.6% to 33.7% of ^15N-NH4^+ and 13.1% to 9.0% of ^15N-NO3^-were found in cultured and non-cultured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strong immobilization of both N forms by hetero- trophic microorganisms. Nitrogen immobilization by microorganisms in the forest soil (including forest floor) was three times higher when ^15N-NH4^+ was applied compared to ^15N-NO3^-. The preferential heterotrophic use of ammonium resulted in a two times higher retention of deposited ^15N-NH4^+ in the forest soil as compared to plants. In contrast, nitrate immobilization in the forest soil was lower compared to plants, although statistically it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otal the immobilization of ammonium in the plant-soil system was about 60% higher than nitrate,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N-forms deposition for retention in forest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 tracer nitrogen retention and recovery beech seedling forest soil IMMOBILIZATIOn nitrogen budg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林各器官对N素的吸收和利用率 被引量:7
13
作者 毛超 漆良华 +2 位作者 刘琦蕊 宋新章 张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70,共7页
【目的】探究毛竹中肥料N素分配状况与N肥利用率,为毛竹林的精准施肥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立地条件一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毛竹纯林,设置6块20 m×20 m样地,包括施肥处理和不施肥处理,每个样地内设置一5 m×... 【目的】探究毛竹中肥料N素分配状况与N肥利用率,为毛竹林的精准施肥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立地条件一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毛竹纯林,设置6块20 m×20 m样地,包括施肥处理和不施肥处理,每个样地内设置一5 m×5 m的样方,在样方内应用^(15)N示踪技术,通过施用^(15)N标记尿素,分析N素的分配状况和利用率。【结果】1)不同年龄毛竹之间,^(15)N分配率、N肥利用率及^(15)N占总N素比例均表现为:1年>3年>5年,1年与3年、5年差异显著(P<0.05),3年与5年差异不显著(P>0.05)。2)不同器官之间,1年生竹的竹秆、竹蔸和竹叶具有较大的^(15)N分配率和N肥利用率,3年与5年生竹为竹秆、竹鞭和竹蔸,林分水平上为竹秆、竹根和竹鞭;1年生竹的竹根、竹蔸和竹叶中^(15)N占总N素的比例较大,3年和5年生为竹鞭、竹根和竹蔸。3)林分对N肥的利用率较低,为13.96%±0.88%。【结论】新竹能有效利用N肥,随竹龄增长,地下器官(竹蔸、竹鞭和竹根)在N肥利用上的优势地位逐渐增强,可以考虑加强对新竹和鞭根集中分布区施肥来促进N肥的有效吸收利用。整个林分水平上,毛竹对N肥的吸收利用较差,对其原因需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15n示踪技术 分配 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真菌-小麦共生体系对不同氮源的吸收转运效率及对磷水平的响应
14
作者 韩建邦 许媛 +2 位作者 王欣雨 祝晨琳 金海如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3,共9页
【目的】研究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不同磷(P)浓度下,氮(N)素在丛枝菌根(AM)真菌根外菌丝中的转运对小麦生长状况的影响。【方法】试验在三室栽培盒中构建AM真菌-小麦共生根系系统。在小麦生长约60天后,进行7天饥饿处理,然后在菌丝室分别施... 【目的】研究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不同磷(P)浓度下,氮(N)素在丛枝菌根(AM)真菌根外菌丝中的转运对小麦生长状况的影响。【方法】试验在三室栽培盒中构建AM真菌-小麦共生根系系统。在小麦生长约60天后,进行7天饥饿处理,然后在菌丝室分别施加30 mL 4 mmol/L硝酸钾、硫酸铵、谷氨酰胺、精氨酸、尿素溶液,以纯水为对照(CK)。在供氮后第3、5、7天收获小麦植株,分析菌根和根外菌丝中精氨酸含量、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和叶绿素含量。同样饥饿处理小麦-菌根共生体系,在菌丝室分别加入磷水平0、35、700μmol/L的溶液,每个磷水平下分别施加4 mmol/L ^(15)N标记的硝酸钾、硫酸铵、尿素,以加纯水为对照,氮源和不同磷水平每7天各加10 mL,42天后收样,测定菌根中^(15)N丰度、叶片中关键酶活性及植株氮、磷含量。【结果】1)随着供氮培养时间的增加,各处理根外菌丝中精氨酸含量不断下降,在第7天降至最低。相较于CK,各氮源处理在培养第3天显著增加了根外菌丝中精氨酸含量,尤以硝酸钾和精氨酸处理的含量最高。相较于CK,除精氨酸组外,各氮源处理在不同培养天数均显著提高了小麦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以施加硝酸钾处理第5天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1.26 mg/g)。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也随供氮时间的延长整体呈上升趋势。2)供磷水平与氮素形态均显著影响菌根中^(15)N丰度,硝酸钾处理配合P 700μmol/L处理菌根中的^(15)N丰度最高,而硫酸铵则在P 35μmol/L处理下最高。除尿素处理配合P 700μmol/L外,氮源的施加显著提高了小麦叶片中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施加不同氮源后,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磷水平的升高而有所降低。在各磷水平下,各氮源处理下植株地上部、地下部氮、磷含量较不施氮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AM真菌根外菌丝吸收转运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效率高于有机态氮,吸收的氮素以精氨酸的形式转移到根内菌丝,进一步运转到菌根中供小麦生长所需,整个运转过程约为7天。高磷水平有利于AM真菌对硝态氮的吸收转运,而低磷水平有利于对铵态氮的吸收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真菌 小麦 ^^(15)n同位素示踪 氮、磷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黑土玉米田肥料氮素去向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梦娜 王少杰 +3 位作者 兰唱 闫旭 冯国忠 高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6-514,共9页
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肥料氮在连续两季作物系统中的去向,为黑土地保护下的氮肥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于2020—2021年在吉林梨树开展大田微区试验,设置无秸秆还田(CK)、深翻还田(DTS)、免耕覆盖还田(NTS)3种秸秆还田方式,每种方式下设置... 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肥料氮在连续两季作物系统中的去向,为黑土地保护下的氮肥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于2020—2021年在吉林梨树开展大田微区试验,设置无秸秆还田(CK)、深翻还田(DTS)、免耕覆盖还田(NTS)3种秸秆还田方式,每种方式下设置2个施氮水平:180 kg·hm^(-2)(N1)和270 kg·hm^(-2)(N2)。结果表明:当季和第二季玉米成熟期植株氮分别有38.0%~46.8%和12.9%~18.6%来源于^(15)N标记氮肥。肥料氮当季平均利用、残留和损失率分别为32.4%~43.9%、32.8%~51.4%和13.2%~32.7%,秸秆覆盖配施适量氮肥(180 kg·hm^(-2))处理下肥料氮当季利用率显著提高29.5%,而秸秆深翻还田则使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率显著增加18.6%。当季施用肥料氮仍有8.5%~14.9%被第二季玉米吸收利用,两季累积利用率达40.9%~58.8%,在高氮(270 kg·hm^(-2))下秸秆深翻还田显著提高肥料氮的第二季利用率及累积利用效率。综上,秸秆覆盖还田配施适量氮肥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而秸秆深翻还田更有利于高施氮量下土壤对肥料氮的保持,增加其被下季作物利用的机会,两者均能显著减少氮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 秸秆还田 施氮量 肥料氮去向 残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07
16
作者 晏娟 尹斌 +2 位作者 张绍林 沈其荣 朱兆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35-839,共5页
运用^15N示踪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两个品种水稻(4007和武运粳15)干物质积累量与其对^15N吸收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超过N 150 kg/hm^2时,两个品种水稻子粒产量均不再显著增加。4007在4个施氮量下(N 100,150,200和250 kg/h... 运用^15N示踪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两个品种水稻(4007和武运粳15)干物质积累量与其对^15N吸收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超过N 150 kg/hm^2时,两个品种水稻子粒产量均不再显著增加。4007在4个施氮量下(N 100,150,200和250 kg/hm^2)分别比无氮区增产22.3%,36.9%,43.2%和38.1%;武运粳15分别增产10.6%,18.8%,27.1%和21.5%。同一施氮量下,4007子粒中15N累积量显著高于武运粳15,但茎叶和根中没有差异。增加施氮量降低了^15N在水稻子粒中的分配比例,但提高了茎叶中^15N的分配比例。^15N在根中的分配比例不受施氮量和品种的影响。研究结果还表明,同一施氮量下,4007对肥料氮的总体利用率要比武运粳15高3-6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15n示踪技术 施氮量 吸收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蔬菜硝酸盐的还原转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46
17
作者 艾绍英 姚建武 +3 位作者 黄小红 罗文贱 柯玉诗 凌德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0-43,共4页
利用液体培养试验和15N示踪技术 ,研究了通过改变菜心氮源供应条件 ,降低硝态氮累积过程中硝态氮的还原特性。结果表明 ,营养液中的硝态氮源被其他形态氮源替代后能明显降低菜心的硝态氮含量 ;已累积在菜心体中的硝态氮与改变氮源供应... 利用液体培养试验和15N示踪技术 ,研究了通过改变菜心氮源供应条件 ,降低硝态氮累积过程中硝态氮的还原特性。结果表明 ,营养液中的硝态氮源被其他形态氮源替代后能明显降低菜心的硝态氮含量 ;已累积在菜心体中的硝态氮与改变氮源供应条件后新吸收的硝态氮相比较 ,前者的还原率较小 ,较后者难以被还原。改变氮源供应条件前后累积的硝态氮在菜心各部位的分布上存在差异 ,新吸收的硝态氮易累积在代谢活动较为旺盛的部位。尽管在 2种氮源条件下对新吸收硝态氮的还原率相近 ,但供应硝铵态氮源时原累积硝态氮的还原率较仅供硝态氮源时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心 硝态氮 还原特性 液体培养试验 ^^15n示踪技术 氮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土壤中残留肥料氮的动向及作物有效性 被引量:37
18
作者 王西娜 王朝辉 +3 位作者 李华 王荣辉 谭军利 李生秀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02-1212,共11页
氮素是作物生长最重要的必需元素之一。合理施用氮肥能促进作物生长并提高产量,但是,过多施用氮肥则抑制作物生长并导致大量的肥料氮残留在土壤中,这部分氮素不但会引起土壤养分不平衡,而且为生态环境带来潜在威胁,因此,研究残留氮的动... 氮素是作物生长最重要的必需元素之一。合理施用氮肥能促进作物生长并提高产量,但是,过多施用氮肥则抑制作物生长并导致大量的肥料氮残留在土壤中,这部分氮素不但会引起土壤养分不平衡,而且为生态环境带来潜在威胁,因此,研究残留氮的动向及作物有效性可为合理施用化肥氮、高效利用土壤残留氮素和减少残留氮素的损失提供依据。应用^(15)N示踪技术,通过4年定位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过程中土壤残留肥料氮的变化及作物吸收利用。在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的第一个周期,为了制造高肥料氮残留背景,于冬小麦播种前向微区施入240 kg hm^(-2)的^(15)N标记氮素;在夏玉米拔节期,为了研究氮肥施入对残留肥料氮的影响,设置0和120 kg hm^(-2)两个氮水平,以普通尿素施入微区。在第2至第4个轮作周期内,为了分析残留肥料氮的动向及其对作物的有效性,微区内不施任何肥料。结果发现,冬小麦播种前施用的^(15)N标记氮肥于收获期在0~200 cm土壤剖面中均有残留,但大部分累积在0~40 cm土层中,累积总量达到200.9 kg hm^(-2),占当季施入量的83.7%。在随后的夏玉米生长季残留的肥料氮迅速减少,之后随生长季的后移缓慢减少,然后保持相对稳定。经过4年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0~300 cm土壤剖面仍残留大量的^(15)N肥料,后季不追施氮肥和追施氮肥处理的残留量分别为47.1 kg hm^(-2)和54.0 kg hm^(-2)。可见,有一部分肥料氮被固定在土壤有机质中。作物对残留氮的回收量逐年减少,且因后季追施氮肥与否而异,4年中作物对肥料氮的总利用率不追施氮肥和追施氮肥处理的分别为46.9%和50.4%,其中在第1个轮作周期中,小麦和玉米的总利用率分别41.6%和42.0%,后3年利用率分别仅有5.3%和8.4%;4年中残留^(15)N的损失率分别达38.1%和29.7%,其损失主要发生在第1个轮作周期的夏玉米生长季节。说明,在旱地土壤上,氮肥的残留是不可避免的,残留肥料氮的有效性较低,只有少量被作物逐年吸收,一部分以有机形态残留在土壤剖面中,另一部分发生了无效损失。后季追施氮肥可促进作物对土壤残留肥料氮的吸收且增加肥料氮在土壤中的保留,减少残留肥料氮的无效损失,但是以自身的大量损失为代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土壤 ^^15n示踪 残留肥料氮 作物有效性 氮素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分配及其在组织中的挥发损失 被引量:59
19
作者 黄见良 邹应斌 +1 位作者 彭少兵 R.J Buresh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9-583,共5页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水稻不同生育期吸收的15N在各器官中的分配,以及后期植物组织中的挥发损失。结果发现,水稻在分蘖期吸收的氮量少于在幼穗分化期吸收的氮量;在分蘖期吸收的15N,标记结束时氮素主要分配于水稻的叶片中,至成熟期15N有...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水稻不同生育期吸收的15N在各器官中的分配,以及后期植物组织中的挥发损失。结果发现,水稻在分蘖期吸收的氮量少于在幼穗分化期吸收的氮量;在分蘖期吸收的15N,标记结束时氮素主要分配于水稻的叶片中,至成熟期15N有39%转运至水稻子粒中;水稻在幼穗分化期吸收的15N,标记结束时氮素主要分配在水稻茎和叶鞘中,至成熟期15N有46%转运至水稻的子粒中;水稻在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吸收的氮素在后期可以通过植株组织挥发损失,至成熟期损失的比例分别达16 7%和13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15n示踪技术 吸收分配 氮素挥发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料氮和土壤氮对烤烟氮素吸收和烟碱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27
20
作者 习向银 赵正雄 李春俭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50-753,共4页
关键词 烤烟 ^^15n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