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13)C同位素标记法探究连作对丹参生长及光合碳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孟缘 付心雨 +5 位作者 鞠吉东 周冰谦 卢恒 王晓 郭兰萍 刘伟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5-103,共9页
以1年龄盆栽丹参为研究对象,设置^(13)C脉冲标记处理与^(12)C正常处理,应用^(13)C脉冲标记法研究连作与非连作丹参光合碳分配规律,比较植株标记40 d后的形态学与理化指标差异,分析丹参地上部、根部以及根际土壤碳的^(13)C丰度、碳同位... 以1年龄盆栽丹参为研究对象,设置^(13)C脉冲标记处理与^(12)C正常处理,应用^(13)C脉冲标记法研究连作与非连作丹参光合碳分配规律,比较植株标记40 d后的形态学与理化指标差异,分析丹参地上部、根部以及根际土壤碳的^(13)C丰度、碳同位素比率、^(13)C原子百分比以及单位干重样品的^(13)C总量,以明确连作对丹参生长与光合作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连作条件下,丹参各部分生物量与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抗氧化酶活性升高;有效成分中的丹参酮Ⅰ、丹参酮Ⅱ_(A)、二氢丹参酮Ⅰ以及迷迭香酸含量均降低;连作显著影响^(13)C-光合碳分配比例,非连作丹参地上部、根部以及根际土壤中^(13)C-光合碳比率分别为27.14%、72.80%和0.06%,连作丹参为59.38%、40.59%和0.03%。综上,连作后,丹参生长发育与次生代谢受到明显影响;光合产物向地下部的转移能力降低,导致连作丹参根部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丹参光合作用的强弱是反映丹参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脉冲标记 光合碳 丹参 生长代谢 连作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3)C脉冲标记法探究种植密度对侧柏幼苗生长及光合碳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孔玉华 朱庆征 +2 位作者 曲安然 朱龙飞 杨小燕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31-138,共8页
【目的】通过盆栽试验定量研究侧柏光合碳在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及土壤中的分配规律,探索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土壤的碳周转情况。【方法】以树龄1 a的侧柏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种植密度水平(低密:1株/盆,中密:3株/盆,高密:5株/盆),... 【目的】通过盆栽试验定量研究侧柏光合碳在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及土壤中的分配规律,探索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土壤的碳周转情况。【方法】以树龄1 a的侧柏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种植密度水平(低密:1株/盆,中密:3株/盆,高密:5株/盆),两个处理(^(13)C脉冲标记处理和未标记处理),采集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及根际土壤样品,对比分析植株生物量、^(13)C、全碳(TC)和全氮(TN)含量以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随种植密度的提高,侧柏幼苗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呈递增的趋势,高种植密度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硝态氮的含量(P<0.05)。3个种植密度下植物-土壤系统各组分固定的^(13)C含量均表现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根际土壤(P<0.05)。种植密度显著影响了光合^(13)C含量在各组分的分配比例,且随种植密度的提高,分配在地上部分的比例呈递增趋势,变化范围为61.95%~64.92%;分配在地下部分的比例呈递减趋势,变化范围为38.04%~35.07%;而分配在土壤中的比例无显著差异(0.01%~0.02%)。【结论】种植密度显著影响侧柏幼苗的生长及光合碳在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土壤中的分配比例,高密度种植提高了植株及土壤的碳固定,但也可能造成了种间竞争作用,使光合碳优先分配在植株的地上部分,而减少了向地下部分的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脉冲标记 种植密度 侧柏幼苗 光合碳分配 碳周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13)C标记和自然丰度三源区分玉米根际CO_(2)释放 被引量:4
3
作者 孙昭安 张保仁 +4 位作者 何敏毅 王开永 胡正江 陈清 孟凡乔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56-1266,共11页
石灰性土壤中,根际土壤释放的CO_(2)有三个来源,即根源呼吸、土壤有机碳(SOC)分解和土壤无机碳(SIC)溶解,三源区分土壤释放的CO_(2)是量化土壤碳平衡的前提。分别在玉米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进行7 h的^(13)O_(2)脉冲标记,经过27 d示... 石灰性土壤中,根际土壤释放的CO_(2)有三个来源,即根源呼吸、土壤有机碳(SOC)分解和土壤无机碳(SIC)溶解,三源区分土壤释放的CO_(2)是量化土壤碳平衡的前提。分别在玉米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进行7 h的^(13)O_(2)脉冲标记,经过27 d示踪期后破坏性取样,测定^(13)标记与自然丰度处理中,玉米地上部、根系、土壤和土壤CO_(2)的碳含量和δ^(13)值,利用^(13)示踪并结合自然丰度法区分玉米土壤CO_(2)的来源。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玉米生长,根源呼吸对土壤CO_(2)的贡献呈降低趋势,从拔节期的66.7%降低至灌浆期的25.8%。整个玉米旺盛生育期内(从拔节期到生育期末),根源呼吸和土壤总碳释放对土壤CO_(2)具有同等贡献,SOC和SIC释放对土壤总碳释放的贡献率分别为30%和20%。玉米生长对土壤的碳输入(根系+根际沉积物)超过土壤总碳(SIC+SOC)的释放,总体表现为土壤碳汇。研究表明,SIC溶解对全球碳库稳定性和调节CO_(2)浓度的影响非常重要,若忽视石灰性土壤中SIC溶解,则会高估SOC的分解,进而影响SOC激发效应以及土壤碳平衡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脉冲标记 三源区分 土壤有机碳 土壤无机碳 根源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供水下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离体根呼吸特征——基于稳定碳同位素示踪技术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琦 李鹏 +3 位作者 刘莹 肖列 黄鹏 汤珊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035-3045,共11页
植物根呼吸是土壤呼吸的主要组成,研究根呼吸对生态系统碳收支及碳平衡有重要意义。采用^(13)C脉冲标记技术,在3种供水条件下,对比不同根离体时间(标记后0,6,24,48,216,360 h)的白羊草离体根呼吸速率和根呼吸释放的δ^(13)C同位素比值变... 植物根呼吸是土壤呼吸的主要组成,研究根呼吸对生态系统碳收支及碳平衡有重要意义。采用^(13)C脉冲标记技术,在3种供水条件下,对比不同根离体时间(标记后0,6,24,48,216,360 h)的白羊草离体根呼吸速率和根呼吸释放的δ^(13)C同位素比值变化,分析根参数与离体根呼吸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离体时间的离体根呼吸速率变化趋势一致,3种供水条件下无显著差异,均在0—20 min急剧下降,下降范围为32%—39%。2)测定离体根呼吸释放的δ^(13)C在不同离体时间的变化,为实时监测转移到白羊草根系的^(13)CO_2在根部释放的过程提供了新思路;不同离体时间,3种供水条件下根呼吸释放的δ^(13)C在2 h内均值大小呈:供水充分>轻度胁迫>重度胁迫。随离体时间(0—360 h)推移根呼吸释放的δ^(13)C均值先增大后减小,在216 h达到峰值31.46‰;3)离体根呼吸速率和根呼吸释放的δ^(13)C受根系根面积、比根面积、N含量、C/N及根组织δ^(13)C的影响显著。4)轻度水分胁迫可促使根系生长(C固定)和根呼吸(C代谢)同时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羊草 供水条件 ^^13c脉冲标记 离体根呼吸速率 ^根呼吸释放的δ^13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刈割强度对狗牙根光合产物分配的动态影响
5
作者 余国杰 王青 +2 位作者 韩瑞鑫 梁宏 平晓燕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21-2530,共10页
光合产物分配策略是植物应对胁迫干扰和增强环境适应性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C_(4)草本植物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为研究对象,基于^(13)C脉冲标记技术,探究刈割强度对狗牙根光合产物分配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刈割显著影响狗牙根叶、... 光合产物分配策略是植物应对胁迫干扰和增强环境适应性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C_(4)草本植物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为研究对象,基于^(13)C脉冲标记技术,探究刈割强度对狗牙根光合产物分配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刈割显著影响狗牙根叶、茎和根的δ^(13)C分配比例(P<0.001)、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 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P<0.001)和次生代谢物(Secondary metabolites,SM)含量(P<0.05);刈割后狗牙根显著增加叶片的δ^(13)C分配比例,显著降低茎部的δ^(13)C分配比例(P<0.05);刈割显著降低狗牙根的根系NSC和SM含量,显著增加茎部的SM含量,轻、中度刈割下狗牙根叶片NSC含量均显著增加,重度刈割下狗牙根叶片S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随恢复时间的延长,轻度刈割会逐渐降低叶片的δ^(13)C分配比例,重度刈割会进一步降低茎的δ^(13)C分配比例,增加叶片和根系的δ^(13)C分配比例。研究结果将为科学合理地管理人工草地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4)植物 光合产物分配 狗牙根 刈割 ^^(13)c脉冲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州油茶果实膨大期光合产物的运输和分配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申春晖 陈锐帆 +1 位作者 刘祯 奚如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6,共9页
【目的】研究高州油茶在果实快速膨大期光合产物的运输和分配特征,进一步掌握南方特色油茶品种果实品质与光合产物分配的相关性,为华南地区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13)C同位素脉冲标记法,对高州油茶饲喂^(13)CO_... 【目的】研究高州油茶在果实快速膨大期光合产物的运输和分配特征,进一步掌握南方特色油茶品种果实品质与光合产物分配的相关性,为华南地区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13)C同位素脉冲标记法,对高州油茶饲喂^(13)CO_(2)气体2 h,在标记后0、6、24、48、72 h分别测定叶、枝、果皮和种仁的^(13)C含量,同时测定其叶片、种仁和果皮中的糖组分特征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结果】1)^(13)C光合产物在叶中合成后,在标记结束后0~6 h向各库器官的运输速率最大,6~48 h光合产物运输趋于稳定。2)光合产物运输趋于稳定后,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叶>种仁>果皮>枝。高州油茶光合作用固定的^(13)C光合产物在标记结束后0~72 h消耗了95.07%。3)光合产物主要以果糖的形式在各器官存储,叶与果实之间存在着较高的蔗糖质量浓度梯度。4)各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量为果皮>叶>种仁。可溶性糖/淀粉比值为种仁最大,果皮次之,叶最小。【结论】果实膨大期高州油茶叶中合成的光合产物在合成后的24 h内向各库器官快速运输,大多光合产物被植物呼吸消耗。近期合成的光合产物在各器官中分配比以叶最高,不利于高州油茶果实发育。叶与果皮中较高的蔗糖质量浓度是高州油茶果皮较厚的原因之一。果实快速膨大期果皮发育、脂肪酸合成和油脂积累是种仁与果皮中可溶性糖/淀粉比值较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产物运输与分配 ^^(13)c脉冲标记 糖组分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高州油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 被引量:13
7
作者 于鹏 张玉玲 +6 位作者 王春新 安婷婷 邹洪涛 付时丰 李双异 汪景宽 张玉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18-1229,共12页
通过盆栽试验方法,采用13C脉冲标记技术和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研究了三个生育期(返青期、分蘖期和抽穗期)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同化率、分配比率及其在土壤中增加率的动态变化,探讨三个生育期光合碳在"水稻-... 通过盆栽试验方法,采用13C脉冲标记技术和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研究了三个生育期(返青期、分蘖期和抽穗期)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同化率、分配比率及其在土壤中增加率的动态变化,探讨三个生育期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运转、分配规律,为明确稻田生态系统中碳素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分别在返青期、分蘖期和抽穗期进行一次13C脉冲标记(持续5 h)后,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总同化率均随标记后天数的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从标记后2 d至收获时,总同化率分别为75.92%~39.53%、70.01%~52.02%、86.38%~69.60%,且收获时与2 d时的同化率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其被同化光合碳的损失率分别为47.93%、25.70%和19.43%;抽穗期光合碳同化率明显高于返青期和分蘖期,被同化光合碳的损失也明显低于返青期和分蘖期。三个生育期被同化的光合碳向水稻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包括根和土壤)的运转呈互相消长关系,但向水稻地上部分的分配比率(平均为85.04%~73.10%)远大于向根的分配比率(平均为12.50%~22.04%)和土壤的分配比率(平均为1.70%~5.04%),且抽穗期光合碳向水稻地上部分中的分配比率大于分蘖期和返青期,向地下部分的分配比率则正好相反;此外,三个生育期被同化的光合碳在土壤中的增加率分别为0.08%~0.21%、0.09%~0.17%和0.19%~0.27%,抽穗期土壤中光合碳的增加率要大于返青期和分蘖期,且光合碳在土壤中也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合碳 ^^13c脉冲标记 同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复种绿肥下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与稳定 被引量:4
8
作者 刘伟民 舒业勤 +6 位作者 夏银行 向红坤 高鹏 赵紫薇 黄晶 高菊生 张振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67-1076,共10页
冬季复种绿肥是我国南方稻区传统的培肥增产模式,探究长期冬种绿肥下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规律,对深入解析稻田土壤碳循环、充分发挥绿肥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稻-稻-绿肥复种长期定位试验(38年),针对稻-稻-紫云英、稻-... 冬季复种绿肥是我国南方稻区传统的培肥增产模式,探究长期冬种绿肥下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规律,对深入解析稻田土壤碳循环、充分发挥绿肥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稻-稻-绿肥复种长期定位试验(38年),针对稻-稻-紫云英、稻-稻-油菜和稻-稻-休闲三种处理,采用^(13)C-CO_(2)脉冲标记技术,研究长期冬季复种绿肥下光合碳在早稻季分蘖期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与冬季休闲处理相比,复种紫云英和油菜处理使早稻地上部^(13)C-光合碳积累量每穴分别增加19.9 mg和80.6 mg;复种紫云英处理使早稻地下部^(13)C-光合碳积累量每穴降低2.7 mg,而复种油菜处理对早稻地下部^(13)C-光合碳积累量无显著影响。同时,冬季复种紫云英和油菜减少了早稻^(13)C-光合碳向土壤的分配,积累量每穴分别降低7.6 mg和7.8 mg;复种紫云英处理对水稻^(13)C-光合碳在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无显著影响,复种油菜处理促进了水稻^(13)C-光合碳向土壤POC中的分配,使^(13)C-POC的占比增加35.3%。综上,长期复种绿肥促进了水稻分蘖期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积累,与冬季休闲处理相比,冬季复种绿肥使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积累量增加3.7%~28.0%;增加了光合碳向水稻地上部的分配,减少了其向水稻地下部及土壤中的分配比例;且复种油菜处理减弱了土壤中水稻光合碳的稳定性;从增加有机碳总量和光合碳稳定性的角度可知,复种紫云英是相对较好的一种冬季复种绿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绿肥 光合碳 ^^(13)c脉冲标记 有机碳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钙量对不同花生荚果发育时期光合碳在植株-土壤系统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邹晓霞 蔺益民 +4 位作者 赵亚飞 刘燕 刘娟 王月福 王维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9-248,共10页
探究施钙对不同花生荚果发育时期光合碳在植株-土壤系统分配的影响,有利于改善钙肥管理,提升花生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本研究选用普通大花生品种‘花育22’,设置CaO 0、75、150和300 kg hm^(-2)4个施钙梯度,分别记为T0、T1、T2、T3,... 探究施钙对不同花生荚果发育时期光合碳在植株-土壤系统分配的影响,有利于改善钙肥管理,提升花生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本研究选用普通大花生品种‘花育22’,设置CaO 0、75、150和300 kg hm^(-2)4个施钙梯度,分别记为T0、T1、T2、T3,于盆栽条件下研究施钙量对花生产量和不同荚果发育时期光合碳在花生植株-土壤系统中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钙量对花生植株总干物质积累无明显影响。适宜施钙量可显著降低花生千克果数和千克仁数,提升花生出仁率、饱果率和荚果产量,在2018年和2019年,T2处理荚果产量较T0可分别提升17.5%和25.1%。基于施钙量与花生荚果和籽仁产量的拟合分析发现,当钙肥施用量为165 kg hm^(-2)和173 kg hm^(-2)时,可分别获得最高的花生荚果和籽仁产量。适宜施钙量可明显提升鸡咀幼果期和荚果膨大期花生植株光合^(13)C的积累量,提升各荚果发育时期^(13)C在花生籽仁中的分配比例,其中,在荚果定型期和籽仁充实期,T2和T3处理下^(13)C在花生籽仁中的分配比例分别可达33.4%~37.2%和38.7%~40.0%。适宜施钙量还可提高花生植株光合^(13)C在土壤中的分配比例,最高可达52.6%(T2),但随着花生荚果发育进程的推进,此分配比例逐渐降低。综上,适宜施钙量可调控不同花生荚果发育时期光合^(13)C在植株-土壤系统的分配,显著提升花生产量和光合^(13)C在花生籽仁和土壤中的分配比例;本研究条件下,推荐适宜施钙量(CaO)为173 kg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脉冲标记 光合碳 干物质积累 籽仁发育 土壤碳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和根际效应对玉米光合碳在土壤团聚体中固存的影响
10
作者 张鑫 祝腾霄 +4 位作者 梅秀文 李玉萍 田春花 安婷婷 汪景宽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5年第8期1482-1490,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施肥处理下玉米光合碳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团聚体中的固存特征,定量光合碳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形成的贡献,为农田土壤固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试验站不施肥(CK)和单施...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施肥处理下玉米光合碳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团聚体中的固存特征,定量光合碳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形成的贡献,为农田土壤固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试验站不施肥(CK)和单施化肥(NPK)处理小区,在玉米拔节期和抽雄期多次进行^(13)CO_(2)原位脉冲标记,成熟期破坏性采集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样品,采用湿筛法分离土壤各级团聚体,测定各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及其δ^(13)C值。【结果】根际效应显著影响>0.25和<0.053 mm团聚体的占比,>0.25 mm团聚体占比表现为CK高于NPK处理,而<0.053 mm团聚体占比则表现为CK小于NPK处理。施肥显著影响3个粒级团聚体中的^(13)C固定量,以及固定^(13)C对0.25~0.053和<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根际效应只显著影响0.25~0.053 mm团聚体固定^(13)C量及其对有机碳的贡献;施肥与根际的交互作用对0.25~0.053 mm团聚体中的^(13)C固定量和0.25~0.053、<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中的^(13)C贡献率影响显著。与CK处理相比,NPK处理根际土壤>0.25 mm团聚体固定^(13)C量显著降低了41.80%,非根际土壤无显著变化;根际和非根际土壤0.25~0.053 mm团聚体固定^(13)C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0.43%和126.19%。在CK和NPK处理中,根际土壤0.25~0.053 mm团聚体固定^(13)C量与非根际土壤相比分别显著增加了121.43%和17.89%。与CK处理相比,NPK处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0.053 mm团聚体中^(13)C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分别显著减少了52.17%和20.00%,然而非根际土壤0.25~0.053 mm团聚体中^(13)C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却增加了1倍。CK处理根际土壤<0.053 mm团聚体中^(13)C对有机碳的贡献率与非根际土壤相比显著增加了15.00%,NPK处理非根际土壤<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中^(13)C贡献率与根际土壤相比显著增加了45.45%。【结论】光合碳主要固定在>0.25 mm团聚体中。单施化肥减少了>0.25 mm团聚体中光合碳的固存,显著提高了0.25~0.053 mm团聚体固定^(13)C量,且根际土壤的增加幅度大于非根际土壤;单施化肥显著降低了根际<0.053 mm团聚体中光合碳对该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因此,根际效应强化了0.25~0.053 mm团聚体的光合碳固定,削弱了<0.053 mm团聚体的光合碳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碳 土壤团聚体 ^^(13)c脉冲标记 施肥处理 根际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