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屏栅电离室法和小立体角法测量样品中的^(238)U核素数目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国辉 郭春刚 唐国有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87-492,共6页
用屏栅电离室法和小立体角法测量了高纯度U3O8样品中的2 38U核素数目。两种方法的探测效率虽相差近 50 0倍 ,但得到的结果在实验误差范围内符合得很好。
关键词 屏栅电离室法 小立体角法 ^^(238)u数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红层双域模型中弥散度对核素^(238)U迁移速率的影响
2
作者 丁妍 王清 +1 位作者 刘馨泽 黄长生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5年第6期57-61,66,共6页
核素在基质中的运移主要受基质的孔隙度、渗透率和扩散系数的影响,其数值越大,核素运移速率越大。基质吸附对核素运移起到一定的阻滞作用,而核素238 U衰变系数对核素运移的影响不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弥散度增大,核素会迁移得更... 核素在基质中的运移主要受基质的孔隙度、渗透率和扩散系数的影响,其数值越大,核素运移速率越大。基质吸附对核素运移起到一定的阻滞作用,而核素238 U衰变系数对核素运移的影响不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弥散度增大,核素会迁移得更远。基于这种原理,以四川某拟选核电站厂址所处水文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弥散度的差异为前提,运用弥散度分维方程的方法,并辅以Visual MODFLOW数值模拟的手段,对核素238 U在高透水带的冲积覆盖层中与低透水带的基岩中平面和垂向上迁移速率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弥散度较大的孔隙介质中,核素在平面上迁移的速率快,污染面积较大;但在弥散度较小的裂隙较为不发育的基岩中,核素在垂向上的迁移表现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8 u 弥散度 迁移速率 VISuAL MODFLOW 双域模型 四川红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7)Np和^(238)Pu在黄土地下水中迁移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3
作者 郭敏丽 王金生 +1 位作者 李书绅 王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77-480,共4页
为了探索超铀核素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规律,为低中放固体废物近地表处置库的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在野外黄土试验场对237Np和238Pu进行了现场示踪试验,采用非平衡吸附模式的NESOR程序模拟了试验数据.结果表明,在含水层厚度6m以上更新世(... 为了探索超铀核素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规律,为低中放固体废物近地表处置库的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在野外黄土试验场对237Np和238Pu进行了现场示踪试验,采用非平衡吸附模式的NESOR程序模拟了试验数据.结果表明,在含水层厚度6m以上更新世(Q3)马兰黄土中,土壤颗粒矿物以长石和石英为主,化学成分主要为SiO2,土壤颗粒以0.2~0.02mm为主的砂质黏壤土,干容重1.623t/m3,pH=8左右,总孔隙度0.42,阳离子交换容量12.17~28.26meq/100g的条件下,获得试验场黄土的纵向弥散度aL值为0.20~27.5cm,横向弥散度aT为0.05~1.0cm; 237Np的分配系数Kd值为198~451mL/g,238Pu的Kd值为450~1198mL/g;非平衡速率参数a范围为0.014~0.35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7NP ^^238Pu 黄土 地下水 数值模拟 超铀 放射性固体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取^(235)U的185keV特征γ辐射测定^(238)U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3
4
作者 高正 苏琼 李震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34-736,共3页
介绍了利用U-Ra标准平衡源,选取核素235U的185keV特征γ辐射,通过测量核素235U推算核素238U活度的计算方法,计算了核素226Ra对185keV能量峰的干扰系数,给出了天然样品中核素238U活度计算公式。
关键词 天然 Γ能谱 干扰峰 ^^238u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牛头山火山口岩石中的放射性核素 被引量:2
5
作者 周鹏 徐茂泉 刘广山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224-227,共4页
用HPGe-γ谱方法测定了在福建省牛头山火山口采集的岩石中的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10Pb、^228Th、^228Ra和^40K,样品有玄武岩和花岗岩,结果给出6种核素的比活度为1.6~94.7、LD为30.5Bq/kg、LD为26.6Bq/kg、3.3~106Bq/kg... 用HPGe-γ谱方法测定了在福建省牛头山火山口采集的岩石中的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10Pb、^228Th、^228Ra和^40K,样品有玄武岩和花岗岩,结果给出6种核素的比活度为1.6~94.7、LD为30.5Bq/kg、LD为26.6Bq/kg、3.3~106Bq/kg、4.9~113Bq/kg和28-1267Bq/kg,平均为13.5Bq/kg、5.5Bq/kg、8.9Bq/kg、13.0Bq/kg.16.1Bq/kg和293Bq/kg。按放射性核素含量水平可以将玄武岩样品分为两个组。第1组样品中6种核素的含量平均为21.0Bq/kg、14.8Bq/kg、14.7Bq/kg、26.0Bq/kg、29.8Bq/kg和749Bq/kg;第2组样品中6个核素含量平均为7.0Bq/kg、2.0Bq/kg、6.0Bq/kg、4.9Bq/kg、7.7Bq/kg和142Bq/kg;花岗岩中6种核素的含量平均为57.7Bq/kg、19.0Bq/kg、21.7Bq/kg、62.2Bq/kg、67.4Bq/kg和894Bq/kg。含量水平为:花岗岩大于第1组玄武岩第一组玄武岩大于第2组玄武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 火山岩石 Γ谱分析 牛头山 火山口 福建省 岩石 含量水平 ^^210PB ^^238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山铀尾矿库周边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伯强 蒋经乾 高柏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79,共4页
选取江西相山铀尾矿库的浅层尾矿砂为研究对象,研究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32)Th、^(40)K在浅层尾矿砂和农田土壤中的分布特征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表层稻田土壤中核素的含量随深度增加出现不同的规律,其值均高于标准值,尾... 选取江西相山铀尾矿库的浅层尾矿砂为研究对象,研究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32)Th、^(40)K在浅层尾矿砂和农田土壤中的分布特征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表层稻田土壤中核素的含量随深度增加出现不同的规律,其值均高于标准值,尾矿砂中的放射性核素发生了迁移。采用江西省土壤放射性核素背景值,通过单因子评价法对4种放射性核素的含量进行评价,得到污染指数均大于1,铀尾矿周边稻田土壤已被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 尾矿库 比活度 分布 238u 226RA 232Th 40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核素在粉煤灰生产利用中的转移规律与安全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冠超 杨波 +3 位作者 孙功明 高柏 方正 丁燕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9-96,共8页
以某地区8个煤矿和13个燃煤电厂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外取样与室内检测,对粉煤灰生产利用中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40)K进行比活度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在原煤到粉煤灰过程中,4种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 以某地区8个煤矿和13个燃煤电厂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外取样与室内检测,对粉煤灰生产利用中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40)K进行比活度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在原煤到粉煤灰过程中,4种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40)K)的富集系数在2.15~3.79,富集系数与燃煤浓缩比基本一致,确定转移系数为3.79;在粉煤灰到粉煤灰砖中,4种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40)K)的富集系数为0.65~1.04,富集系数与粉煤灰掺比基本相同,确定转移系数为0.70。整个过程放射性核素未发生损失,且不因放射性水平高低影响其转移系数。粉煤灰砖放射性水平评价表明,该地区8类粉煤灰砖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适用于任何途径(除X-8外均可作为建筑主体);剩余5类粉煤灰砖仅可用于建筑物的外饰面等与人体接触不密切的建筑上,后续仍需加强该类粉煤灰砖在生产、使用等方面的监督。该地区13类粉煤灰砖的γ辐射吸收剂量率水平较高,但其中6类粉煤灰砖的年有效剂量率低于全国推荐值,表明对人体的辐射危害较小,可以用于建筑材料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 ^^(238)u ^^(232)Th ^^(226)Ra ^^(40)K 粉煤灰砖 安全评估 转移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0)Sr在双层孔隙介质迁移过程中比活度分布“低谷”的成因与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志明 李书绅 +1 位作者 赵英杰 武清华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06-210,共5页
简要介绍了人工喷淋条件下在非饱和黄土中进行的核素迁移实验。实验所用示踪剂为90Sr和237Np、238Pu、241Am等超铀核素,示踪源是上述示踪剂的硝酸盐溶液与石英砂的均匀混合物;石英砂的粒径在0.2~0.45mm之间;示踪源层尺寸为120cm×5... 简要介绍了人工喷淋条件下在非饱和黄土中进行的核素迁移实验。实验所用示踪剂为90Sr和237Np、238Pu、241Am等超铀核素,示踪源是上述示踪剂的硝酸盐溶液与石英砂的均匀混合物;石英砂的粒径在0.2~0.45mm之间;示踪源层尺寸为120cm×50cm,厚0.7cm,挖坑浅埋于地表下50cm深处;喷淋强度为5mm/h、3h/d;实验历时1078天;每半年在实验坑采集1个土芯样,经切割成样品后送实验室测量样品中核素的比活度,得到核素比活度的纵向分布。本文主要对90Sr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数据处理,发现90Sr在双层孔隙介质中迁移时,比活度分布出现一“低谷”。文中以90Sr为例讨论了比活度分布“低谷”的成因和特征。由于石英砂层的存在,作为核素迁移载体的水的运移产生绕流,使得90Sr在石英砂层下方的迁移距离远小于85Sr在单一黄土介质中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SR 双层孔隙介质 迁移过程 特征 成因 迁移实验 ^^237NP ^^238Pu ^^241AM 非饱和黄土 实验室测量 比活度 超铀 喷淋强度 纵向分布 数据处理 黄土介质 示踪剂 石英砂 混合物 盐溶液 样品 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铀尾矿中铀和镭的释放和迁移计算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哲 丁志斌 +2 位作者 富宝锋 司高华 刘东旭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75-1377,1383,共4页
采用考虑弥散的数学模型计算272厂铀尾矿中^(238)U、^(230)Th、^(226)Ra、^(210)Pb和^(210)Po的释放和迁移过程。结果表明:在300年的时间尺度上,272厂铀尾矿中的^(210)Po、^(230)Th、^(210)Pb不能到达距离200m处的水井;水井中^(238)U和^... 采用考虑弥散的数学模型计算272厂铀尾矿中^(238)U、^(230)Th、^(226)Ra、^(210)Pb和^(210)Po的释放和迁移过程。结果表明:在300年的时间尺度上,272厂铀尾矿中的^(210)Po、^(230)Th、^(210)Pb不能到达距离200m处的水井;水井中^(238)U和^(226)Ra的活度浓度和累积活度均呈指数增长;^(238)U、^(226)Ra的活度浓度将分别经过10、50a左右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总α放射性≤0.5Bq/L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尾矿 238u 226RA 释放 迁移 弥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型铀矿化铀系不平衡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汉彬 夏毓亮 +1 位作者 林锦荣 范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134-139,共6页
在讨论砂岩型铀矿化铀系核素主要分离机制的基础上,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吐哈盆地和西胡里吐盆地不同类型砂岩型铀矿化不同分带的铀系核素不平衡特征,结果表明,含矿砂岩中^234U/^238U,^230Th/^238U的活度比在不同分带具有不同分... 在讨论砂岩型铀矿化铀系核素主要分离机制的基础上,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吐哈盆地和西胡里吐盆地不同类型砂岩型铀矿化不同分带的铀系核素不平衡特征,结果表明,含矿砂岩中^234U/^238U,^230Th/^238U的活度比在不同分带具有不同分布规律。鄂尔多斯盆地古潜水氧化转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前锋处于慢速成矿作用体系,成矿环境及矿体的演化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吐哈盆地层间氧化还原带型铀矿化前锋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在上新世以后成矿物质U仍具有迁移活动发生;西胡里吐盆地U系核素在空间上分布说明不同部位的砂体中U具有迁移和富集现象,为判断潜水氧化型铀矿化有利成矿地段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砂岩型铀矿 地球化学分带 铀系不平衡 活度比值 砂岩型铀矿化 特征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 ^^238u 不稳定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