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N标记羊粪和稻草还田氮素的转化和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廖先苓 周卫军 何电源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92-299,共8页
本工作通过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15)N标记羊粪和稻草单独施用或分别与尿素配合施用作为水稻基肥时,肥料氮的命运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羊粪单施或与化肥N配合施用时,稻谷回收的羊粪N分别为7.9%和9.2%,... 本工作通过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15)N标记羊粪和稻草单独施用或分别与尿素配合施用作为水稻基肥时,肥料氮的命运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羊粪单施或与化肥N配合施用时,稻谷回收的羊粪N分别为7.9%和9.2%,相当于饲料稻草N的2.2%和2.6%,若将羊体中回收的饲料稻草N量(31.2%) ̄[6]计入,则羊体和稻谷共回收饲料稻草N分别为33.4%和33.7%,明显高于稻草直接还田时稻谷对稻草N的回收率(单施和与化肥配合施用时分别为9.9%和14.5%)。稻草喂羊,再以其粪尿还田,其经济效益也明显高于稻草直接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标记羊粪 稻草还田 n素平衡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标记绿肥喂猪后还田的转化和效益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何电源 廖先苓 周卫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77-286,共10页
本文用 ̄(15)N标记绿肥与无N淀粉配制成饲料喂猪,猪体平均回收饲料 ̄(15)N23.51%;猪粪回收 ̄(15)23.85%,猪尿回收 ̄(15)N28.76%;饲料绿肥N的总回收率为76.12知。猪粪、尿还田,水稻全... 本文用 ̄(15)N标记绿肥与无N淀粉配制成饲料喂猪,猪体平均回收饲料 ̄(15)N23.51%;猪粪回收 ̄(15)23.85%,猪尿回收 ̄(15)N28.76%;饲料绿肥N的总回收率为76.12知。猪粪、尿还田,水稻全株对N的回收分别相当于饲料绿肥N的3.75%和7.25%。其中转化至稻谷的分别为2.51%和4.82%。以经济产品计算,猪体和稻谷共回收饲料绿肥 ̄(15)N30.84%,比 ̄(15)N绿肥与尿素配施还田稻谷回收的绿肥N(为26.65%)相对地高1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标记绿肥喂猪 猪粪尿还田 绿肥还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5)NH_(4))_(2)SO_(4)标记堆肥的研究
3
作者 赵伯善 李辉桃 许牡丹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9-23,共5页
小型堆腐试验的结果表明:堆腐材料的C/N比和含N量,不影响堆肥有机N累积的比例,也不影响堆肥有机N组分的变化趋势。堆腐后,富含蛋白质的材料,氨基酸N和酸解铵态N的比例增加;富合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材料,提高未知态N和非酸... 小型堆腐试验的结果表明:堆腐材料的C/N比和含N量,不影响堆肥有机N累积的比例,也不影响堆肥有机N组分的变化趋势。堆腐后,富含蛋白质的材料,氨基酸N和酸解铵态N的比例增加;富合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材料,提高未知态N和非酸解N的比例。加入的15N主要构成有机组分中的氨基酸N。在降温阶段加入(15NH4)2SO4,能使氨基酸N比例增加。用15N直接标记堆肥,比用15N标记有机物料制造的堆肥,减少了15N损失,且提高了15N的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标记 ^(^15nH_(4))_(2)SO_(4) C/n 堆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和畜禽粪便添加对黑土氮初级转化和固持特征的影响
4
作者 郎漫 钟文 +4 位作者 张君岳 毛涛 李梦 张馨予 李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86-1094,共9页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和畜禽粪便施用对农田土壤氮初级转化特征的影响,有助于揭示土壤中氮素的供应和固持机理,对于合理施用有机物料和培肥土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室内培养试验,供试土壤为黑土,供试有机物料为猪粪、鸡粪和玉米...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和畜禽粪便施用对农田土壤氮初级转化特征的影响,有助于揭示土壤中氮素的供应和固持机理,对于合理施用有机物料和培肥土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室内培养试验,供试土壤为黑土,供试有机物料为猪粪、鸡粪和玉米秸秆,以不添加有机物料处理为对照。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在25℃和60%WHC(maximum water holding capacity,最大持水量)水分条件下进行培养,在培养开始后的0、1、2、4、7天,进行破坏性取样,测定土壤中的无机氮、有机氮含量及其15N丰度,并采用FLUAZ数值优化模型计算有机氮初级矿化速率、初级硝化速率、铵态氮固定速率和硝态氮固定速率。【结果】猪粪、鸡粪和秸秆处理土壤有机氮初级矿化速率分别为N 7.86、6.23、6.79 mg/(kg·d),分别较对照[N 2.12 mg/(kg·d)]增加了2.71、1.94和2.20倍;氮初级固定速率分别为N 2.85、4.11、10.65 mg/(kg·d),分别较对照[N 1.23 mg/(kg·d)]增加了1.32、2.34和7.66倍。猪粪和鸡粪处理土壤有机氮初级矿化速率高于无机氮固定速率,表现为净氮矿化;秸秆处理土壤有机氮初级矿化速率小于无机氮固定速率,表现为净氮固定。土壤微生物对铵态氮的固定速率显著大于对硝态氮的固定速率,其对无机氮固定总速率的贡献达到72%~99%。添加猪粪和鸡粪后铵态氮固定速率分别增加至对照的2.36和3.40倍,但是对硝态氮固定没有显著影响;添加秸秆显著促进了铵态氮和硝态氮的生物固定,其中铵态氮固定速率和硝态氮固定速率分别增加至对照的6.35和101倍。添加猪粪和鸡粪后土壤初级硝化速率分别增加至对照的2.13和1.35倍,而添加秸秆后土壤初级硝化速率降低至N 0.68 mg/(kg·d)。添加猪粪和鸡粪处理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铵态氮固定速率之比GN=I_(NH_(4)^(+))大于1,分别为4.36和1.92,而秸秆处理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铵态氮固定速率之比(0.09)小于1。【结论】秸秆虽然能够促进土壤有机氮的矿化,但同时也能显著促进微生物对无机氮的固定,由于秸秆对有机氮初级矿化率的提升幅度小于无机氮的固定速率,因此有利于无机氮的固持。而施用猪粪和鸡粪时,土壤氮的初级矿化速率高于无机氮(尤其是铵态氮)的生物固定速率,最终表现为氮的净矿化,且由于GN=I_(NH_(4)^(+))值大于1,可能会导致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积累和向环境的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猪粪 鸡粪 ^^(15)n标记 有机氮初级矿化速率 初级硝化速率 铵态氮固定速率 硝态氮固定速率 ^Gn=I_(nH_(4)^(+))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姜黑土麦玉轮作不同施氮量下土壤矿质氮运移规律及分布特征
5
作者 吕金岭 高燕哺 +2 位作者 骆晓声 郭战玲 李太魁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0-999,共10页
砂姜黑土是黄淮海地区的一类典型农田土壤,由于存在明显的砂姜层以及易产生多发性裂隙,砂姜黑土的氮素迁移分布存在不确定性。鉴于此,本研究设置CK(无氮磷钾肥)、TR(传统高氮)、OPT(优化施氮)和ZOPT(再优化施氮)4个处理,采用剖面取样和... 砂姜黑土是黄淮海地区的一类典型农田土壤,由于存在明显的砂姜层以及易产生多发性裂隙,砂姜黑土的氮素迁移分布存在不确定性。鉴于此,本研究设置CK(无氮磷钾肥)、TR(传统高氮)、OPT(优化施氮)和ZOPT(再优化施氮)4个处理,采用剖面取样和同位素示踪方法,探究砂姜黑土麦玉轮作氮素运移规律及作物吸收利用率。结果显示,长期施肥条件下,砂姜黑土NO_(3)^(-)-N残留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其次为50~60 cm土层,120 cm以下NO_(3)^(-)-N残留量低且变化不显著;从3季取样来看,不同施氮处理NO_(3)^(-)-N残留量主要在0~20 cm和40~60 cm层,20~40 cm层最低。其中第1季(玉米季)不同处理当季^(15)N残留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其余土层较低;第2季(小麦季)0~20 cm土层^(15)N残留量增加显著,其余土层增幅较小;第3季(玉米季)由于极端降雨的影响,0~20 cm土层^(15)N占比下降,^(15)N残留量占比由第2季的71.0%~83.0%降低至52.3%~56.5%,20~60 cm土层^(15)N残留量增幅明显,80~100 cm土层有小幅上升。各处理三季作物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15)N利用效率表现为ZOPT>OPT>TR,说明190 kg·hm^(-2)施氮量可满足砂姜黑土当季麦玉轮作氮素需求。除此之外,不同处理3季平均氮素损失在31.8%~36.4%之间,其中TR处理最高,ZOPT处理最低。研究表明,砂姜黑土常规气象条件下化肥氮主要以作物吸收和土壤残留为主,而极端降雨条件下,化肥氮主要以环境损失为主,淋溶不是当季化肥氮的主要损失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姜黑土 氮素运移 极端降雨 ^^(15)n标记 麦玉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和生物硝化抑制剂对石灰性紫色土氮转化过程的影响
6
作者 李梦潇 李纹旭 +3 位作者 刘汐霓 张成 曾卓 兰婷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8-567,共10页
为探讨生物质炭(BC)与生物硝化抑制剂甲基3,4-羟苯基丙酸(methyl 3-(4-hydroxyphenyl) propionate, MHPP)对石灰性紫色土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通过分别开展^(15)N好氧培养试验和乙炔抑制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质炭添加量(1%BC和5%BC,即1... 为探讨生物质炭(BC)与生物硝化抑制剂甲基3,4-羟苯基丙酸(methyl 3-(4-hydroxyphenyl) propionate, MHPP)对石灰性紫色土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通过分别开展^(15)N好氧培养试验和乙炔抑制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质炭添加量(1%BC和5%BC,即10 g/kg和50 g/kg)及其与MHPP配施对石灰性紫色土氮初级矿化速率、初级硝化速率、反硝化速率和微生物铵同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BC、5%BC和5%BC+MHPP处理条件下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提高了26.63%~60.06%;生物质炭单施处理对土壤氮初级硝化速率无抑制作用,1%BC+MHPP和5%BC+MHPP处理可分别显著降低土壤氮初级硝化速率50.34%和61.56%(P<0.05);所有生物质炭处理均显著增加微生物铵同化速率95.88%~217.53%(P<0.05),其中5%BC处理增加最高。此外,生物质炭具有增加土壤氮反硝化速率的潜力,土壤氮硝化速率与矿化速率的比值、硝化速率与铵同化速率的比值均以5%BC+MHPP处理最低。可见,50g/kg生物质炭与MHPP配施可能是减少石灰性紫色土氮损失,提高作物氮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值得进一步田间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生物硝化抑制剂 土壤氮素转化 ^^(15)n标记 反硝化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氮量下微生物残体氮对土壤氮库稳定性和玉米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韩建 张玉铭 +6 位作者 何红波 李俊娣 胡春胜 李晓欣 董文旭 刘秀萍 张丽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6-779,共14页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化肥氮的施用是保障粮食高产稳产并维持土壤氮库稳定的重要管理措施,土壤微生物既是土壤氮素矿化的驱动者,也是土壤氮素固持的贡献者,在氮素保蓄和供应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直接影响作物的氮素吸收利用。本研究依托中...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化肥氮的施用是保障粮食高产稳产并维持土壤氮库稳定的重要管理措施,土壤微生物既是土壤氮素矿化的驱动者,也是土壤氮素固持的贡献者,在氮素保蓄和供应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直接影响作物的氮素吸收利用。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小麦-玉米轮作农田14年长期不同施氮水平定位试验,选取玉米季施氮量150 kg(N)·hm^(-2)(N150)、200 kg(N)·hm^(-2)(N200)和300 kg(N)·hm^(-2)(N300)3个典型处理,通过微区施用15N标记氮肥,在收获期测定玉米产量、地上部总吸氮量和肥料氮吸收量,分析0~20 cm土层土壤全氮(TN)、微生物残体氮[MRN,包括真菌残体氮(FRN)和细菌残体氮(BRN)]、固定态铵(FN)、矿质氮(NH_4^(+)-N+NO_(3)^(-)-N,MN)和其他有机氮(ON)含量及不同氮库对^(15)N的截获,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建立各形态氮库与玉米氮素吸收的相关关系,研究土壤“老氮”和肥料“新氮”在土壤氮库中的分配及其对作物吸收利用的影响,为研究区氮肥高效利用和地力培肥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以及土壤TN含量均以N200最高,此施氮量有利于作物高产和土壤氮库培育。N300的肥料氮吸收和残留量高于N200,表明N300的土壤氮“激发效应”强于N200,会诱导土壤“老氮”的更多矿化和损失,其土壤TN库稳定性差、更新程度较大。总氮库中,MRN占主导,N20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对TN的贡献均在50%以上,且FRN主导了MRN的累积。N200的土壤FRN∶BRN比值显著高于N150和N300,表明适宜施氮可显著提升真菌在氮素积累中的贡献,提升土壤氮库的稳定性;施氮不足(N150)或过量施氮(N300)提升了细菌在氮素积累中的贡献,不利于稳定土壤氮库。N300的MN和F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表明过量施肥更多提升的是活性氮库。由此可见,适宜施氮可优化土壤氮库分配,促进更多的氮进入微生物残体氮库,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途径对氮的固持作用,促进土壤对氮素的保蓄与供应良性运行,保障了玉米氮素吸收与产量形成,为指导华北平原农田地力培肥与氮肥减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施氮量 ^^(15)n标记 吸氮量 土壤氮库 微生物残体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人工红松针叶林和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林下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郎漫 吴昌福 +1 位作者 苏孝纯 李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71,共9页
[目的]为了解森林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及土壤氮供应能力,为森林生态系统合理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寒温带人工红松针叶林和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培养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FLUAZ数值... [目的]为了解森林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及土壤氮供应能力,为森林生态系统合理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寒温带人工红松针叶林和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培养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FLUAZ数值优化模型,研究不同深度的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特征。[结果]林地土壤的氮初级转化速率受林型、土壤深度及二者间交互作用的影响。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和无机氮固定速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而初级硝化速率显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2个林型土壤的氮初级转化速率都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和固定速率与土壤pH、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与水溶性有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铵态氮固定速率比值显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而对硝态氮的固定速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结论]2种林型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差异明显,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的硝态氮产生能力较强而无机氮固持能力较弱,容易发生硝态氮的淋溶风险,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氮矿化-固定过程耦合较好且硝化作用较弱,不易引发硝态氮的积累和淋溶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标记 氮初级转化速率 人工红松针叶林 次生阔叶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配施体系中有机肥腐熟程度对化肥氮利用率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勇 徐智 +6 位作者 王宇蕴 邓亚琴 刘美菊 尹元萍 郑魁 娄义晟 赵兵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51-1060,共10页
为探究有机肥腐熟度对配施化肥氮利用率的作用机制,利用^(15)N标记技术进行意大利生菜盆栽试验,从堆肥过程中选取不同腐熟度的有机肥[按照种子发芽指数(GI值)为50%、80%和100%进行堆肥的腐熟度区分],研究施^(15)NPK化肥(对照,CK)、^(15)... 为探究有机肥腐熟度对配施化肥氮利用率的作用机制,利用^(15)N标记技术进行意大利生菜盆栽试验,从堆肥过程中选取不同腐熟度的有机肥[按照种子发芽指数(GI值)为50%、80%和100%进行堆肥的腐熟度区分],研究施^(15)NPK化肥(对照,CK)、^(15)NPK+GI 50%有机肥(GI50)、^(15)NPK+GI 80%有机肥(GI80)、^(15)NPK+GI 100%有机肥(GI100)4个处理对意大利生菜化肥氮的转化、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添加有机肥处理意大利生菜生物量、^(15)N吸收量与^(15)N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30.5%~56.1%、40.0%~91.0%和15.5%~41.8%(P<0.05),GI80处理较GI50处理生物量、^(15)N吸收量与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17.1%、31.8%和35.4%(P<0.05),GI100处理较GI50处理生物量、^(15)N吸收量与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19.6%、15.8%和22.8%(P<0.05)。试验期间,添加有机肥处理较CK处理土壤^(15)NH_(4)^(+)-N显著提高44.9%~74.2%(P<0.05),^(15)NO_(3)^(-)-N显著降低8.4%~38.1%(P<0.05),净硝化率显著降低10.8%~24.6%(P<0.05);GI80处理较GI50处理土壤^(15)NH_(4)^(+)-N提高7.9%~11.5%,^(15)NO_(3)^(-)-N显著降低18.5%~50.4%(P<0.05),净硝化率显著降低15.0%~28.2%(P<0.05);GI100处理较GI50处理土壤^(15)NH_(4)^(+)-N显著提高11.5%~26.9%(P<0.05),^(15)NO_(3)^(-)-N显著降低15.8%~22.7%(P<0.05),净硝化率显著降低12.5%~23.9%(P<0.05)。土壤微生物量氮(MB^(15)N)缓慢上升,添加有机肥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高67.3%~94.1%(P<0.05),GI80处理较GI50处理提高6.0%~23.8%,GI100处理较GI50处理显著提高6.9%~25.5%(P<0.05)。各处理MB^(15)N占MBN的54.9%~71.6%(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MB^(15)N、^(15)NH_(4)^(+)-N与^(15)N吸收量、^(15)N利用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RDA分析结果说明MB^(15)N是影响化肥^(15)N吸收利用的关键驱动因子。因此,有机无机配施体系中适当增加有机肥的腐熟度(GI≥80%)能够明显增强土壤微生物的固氮能力,提高土壤氮素水平,减缓土壤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速度,降低土壤净硝化速率,从而提高化肥氮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施 有机肥腐熟度 化肥氮利用率 土壤氮含量 净硝化率 ^^(15)n标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禾混播对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香君 弓晋超 +4 位作者 李旭旭 马骢毓 刘琳 孙飞达 周冀琼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1-80,共10页
丛枝菌根真菌是一种土壤有益真菌,能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对植物养分吸收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豆禾混播草地对AMF群落及氮养分吸收的影响,本试验在川西南建立鸭茅+白三叶+红三叶混播草地,对比混播处理与各单播对照中土壤AMF... 丛枝菌根真菌是一种土壤有益真菌,能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对植物养分吸收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豆禾混播草地对AMF群落及氮养分吸收的影响,本试验在川西南建立鸭茅+白三叶+红三叶混播草地,对比混播处理与各单播对照中土壤AMF群落及植物氮素吸收变化机制。结果表明:1)混播中鸭茅全氮含量比鸭茅单播高57.94%,全磷含量在单播和混播中没有显著变化。混播中鸭茅δ^(15)N值显著提高,比单播鸭茅高31.04%,且鸭茅植物全氮、δ^(15)N值与菌丝密度呈正相关关系;2)混播中豆科植物固氮量比单播白三叶高103.59%、比单播红三叶高70.33%,且固氮量和菌丝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侵染率在单播和混播中差异不显著,但混播中孢子密度及菌丝密度显著高于单播;4)混播中土壤铵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显著高于单播,而单播红三叶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最高。我们的试验证明了,豆禾混播草地的建植将会增加土壤中的菌丝密度和孢子密度,促进豆科植物的固氮量与禾本科植物的养分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 AMF ^^(15)n标记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黑土覆膜后秸秆碳氮在团聚体中的固存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旭 李庭宇 +5 位作者 安婷婷 徐英德 葛壮 朱平 李双异 汪景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439-4450,共12页
地膜覆盖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理解覆膜条件下黑土团聚体中外源碳和氮的固存特征,为深刻认识地膜覆盖措施的可持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取长期定位试验站(29年)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和有机肥配施化肥(MNPK)3个典型施肥处理,... 地膜覆盖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理解覆膜条件下黑土团聚体中外源碳和氮的固存特征,为深刻认识地膜覆盖措施的可持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取长期定位试验站(29年)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和有机肥配施化肥(MNPK)3个典型施肥处理,表层土壤(0-20 cm)添加^(13)C^(15)N双标记玉米秸秆后设置裸地和覆膜的田间原位微区培养试验,探讨不同施肥处理结合覆膜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对秸秆来源碳和氮的响应。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所有处理覆膜后微团聚体(<0.25 mm)中秸秆来源碳和氮的含量平均降低了26.49%和32.05%。覆膜MNPK与裸地处理相比大团聚体(>0.25 mm)中秸秆来源碳和氮的含量显著降低了35.58%和15.97%,但大团聚体中原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提高了9.16%。在CK和NPK处理微团聚体中,秸秆来源碳占该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的比例表现为覆膜>裸地,而在MNPK处理各粒级团聚体中则表现为裸地>覆膜。无论覆膜与否,秸秆来源碳对团聚体有机碳和秸秆来源氮对团聚体全氮的贡献率受施肥处理的影响表现为CK>NPK>MNPK。且秸秆来源碳和氮占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的比例大于大团聚体。总之,单施化肥处理结合覆膜促进了微团聚体中有机碳的更新;而有机肥配施化肥结合覆膜加快了各粒级团聚体中秸秆来源碳和氮的损失,也促进大团聚体中原土壤有机碳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15)n标记 秸秆来源碳 秸秆来源氮 地膜覆盖 土壤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的氮素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严红梅 段秋宇 +3 位作者 彭霄 李虹桥 郭世星 吴永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7-232,共6页
【目的】探究油菜的氮素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方法】选用矮秆油菜MJ01(V_(1))和高秆油菜川油36(V_(2)),设置两种密度(2株/盆,4株/盆)处理,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方法开展了盆栽试验研究。【结果】V_(1)品种的成熟期植株干重和籽粒产... 【目的】探究油菜的氮素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方法】选用矮秆油菜MJ01(V_(1))和高秆油菜川油36(V_(2)),设置两种密度(2株/盆,4株/盆)处理,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方法开展了盆栽试验研究。【结果】V_(1)品种的成熟期植株干重和籽粒产量均低于V_(2)品种,经济系数则相对较高;V_(1)品种氮素积累量显著低于V_(2)品种,氮收获指数则相对略高;V_(1)品种茎秆和角果壳中^(15)N的分配比例均低于V_(2)品种,而籽粒中^(15)N的分配比例则略高于V_(2)品种。增加密度,降低了肥料^(15)N在叶片中的分配比例,但显著提高了肥料^(15)N在茎秆中的分配比例。相同密度下,V_(1)品种的标记^(15)N回收率(41.8%~42.0%)显著大于V_(2)品种(36.8%~37.7%),标记^(15)N损失率(19.3%~25.1%)则显著低于V_(2)品种(32.3%~34.0%)。密度对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氮收获指数、植株^(15)N积累量和籽粒^(15)N的分配比例和标记^(15)N回收率均无显著影响。【结论】盆栽条件下,油菜对肥料^(15)N的当季吸收比例为36.8%~42.0%,植株吸收的^(15)N在茎秆、角果壳和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13.07%~16.49%、13.70%~17.77%以及66.52%~70.53%,肥料^(15)N损失率为19.3%~3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15)n同位素标记技术 氮素吸收 氮素分配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豆科植物及各器官对不同形态氮的吸收、分配研究
13
作者 依里帆·艾克拜尔江 李进 庄伟伟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56-2268,共13页
豆科植物在氮素缺乏的荒漠生态系统中大量存在,是该生态系统提供有效氮的中心,也是这一区域重要的先锋物种。该文选择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广泛分布的弯花黄芪(Astragalus flexus)和镰荚黄芪(Astragalus arpilobus)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0~5、... 豆科植物在氮素缺乏的荒漠生态系统中大量存在,是该生态系统提供有效氮的中心,也是这一区域重要的先锋物种。该文选择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广泛分布的弯花黄芪(Astragalus flexus)和镰荚黄芪(Astragalus arpilobus)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0~5、5~15 cm土层添加3种不同形态氮(^(15)N-NH_(4)^(+)、^(15)N-NO_(3)^(-)、^(15)N-glycine),研究两种植物及各器官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分配策略。结果表明:(1)在不同土层中,两种植物均偏好吸收硝态氮,并且弯花黄芪、镰荚黄芪对硝态氮的最高吸收速率均为3.26、2.59μg·g^(-1)·h^(-1)。(2)在不同土层中,植物各器官间均对不同氮源吸收及分配有显著性差异(P<0.05),弯花黄芪根的^(15)N吸收量均大于镰荚黄芪的,3种不同形态氮主要分配于叶。(3)在不同土层中,不同氮源对两种植物的贡献率均为^(15)N-NO_(3)^(-)>^(15)N-glycine>^(15)N-NH_(4)^(+),硝态氮对弯花黄芪氮素吸收的贡献率在37%~41%之间,而对镰荚黄芪氮素吸收的贡献率最高可达45%。(4)植物各器官间均对不同形态氮的回收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0~5 cm土层中,植物各器官对硝态氮的回收率均为叶>茎>根,而在5~15 cm土层中,弯花黄芪表现为叶>根>茎。总体上,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态系统中,不同生活型豆科植物对氮素吸收及分配能力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并且受到不同土壤深度、氮形态的影响。该研究结果为新疆干旱、半干旱区豆科植物的氮吸收利用及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植物 植物器官 ^^(15)n同位素标记 氮素吸收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