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的植物组合湿地对氨氮去除途径研究
1
作者 徐英华 李希 +2 位作者 谢陈 李裕元 吴金水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33-942,共10页
人工湿地是生态修复受污染水体的重要手段,对氮的去除效果显著,但不同植物湿地对氮去除效果差异明显,因此不同类型植物组合后的湿地对氮去除效果及去除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通过室内控制试验,以常见浮水植物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 人工湿地是生态修复受污染水体的重要手段,对氮的去除效果显著,但不同植物湿地对氮去除效果差异明显,因此不同类型植物组合后的湿地对氮去除效果及去除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通过室内控制试验,以常见浮水植物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和挺水植物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为研究对象,利用^(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探究绿狐尾藻、梭鱼草及绿狐尾藻+梭鱼草植物组合对氨氮(NH_(4)^(+)-N)的去除途径。结果表明,绿狐尾藻+梭鱼草植物组合处理相较于单一绿狐尾藻和梭鱼草处理对氮的脱除量分别提高1.8%和3.6%。基于^(15)N质量平衡,绿狐尾藻、梭鱼草和绿狐尾藻+梭鱼草植物组合处理氮去除途径的底泥吸附贡献分别为8.30%、7.96%和6.94%,植物吸收贡献分别为41.76%、35.34%和48.67%,微生物作用去除贡献分别为49.94%、56.71%和44.39%。微生物作用在湿地脱氮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相较于单一植物湿地,植物组合湿地对氮的去除效果得到提升,同时促进了植物对水体NH 4+-N的吸收。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植物组合湿地对氨氮的脱除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植物组合 氨氮 ^^(15)n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在草地生态系统氮循环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尹浩冰 马红媛 梁正伟 《土壤与作物》 2014年第1期15-21,共7页
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在生态学的诸多研究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其中15N标记技术在草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15N标记技术在国内外草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固氮、氮肥的去向和利用、氮素在土壤中的转化以及氮素损... 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在生态学的诸多研究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其中15N标记技术在草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15N标记技术在国内外草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固氮、氮肥的去向和利用、氮素在土壤中的转化以及氮素损失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为更好的利用氮肥、充分发挥草地生产潜力提供理论依据。图1,参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15n标记 氮循环 同位素 氮固定 硝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5)N稳定同位素技术的斜生栅藻对硝氮和氨氮吸收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包苑榆 钟萍 +2 位作者 韦桂峰 郭海森 刘正文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20,共5页
硝氮(NO3--N)和氨氮(NH4+-N)是水体中无机氮的主要形态。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斜生栅藻(Scendesmus obliquus)对NO3--N和NH4+-N的吸收特征。结果显示,在相同浓度条件下,斜生栅藻对NH4+-N的吸收速率显著高于对NO3--N的吸收率,在18... 硝氮(NO3--N)和氨氮(NH4+-N)是水体中无机氮的主要形态。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斜生栅藻(Scendesmus obliquus)对NO3--N和NH4+-N的吸收特征。结果显示,在相同浓度条件下,斜生栅藻对NH4+-N的吸收速率显著高于对NO3--N的吸收率,在180min的试验中,对15NH4+-N的吸收速率为0.62~1.15μmol/(g·min);对15NO3--N的吸收速率为0.08~0.15μmol/(g·min)。在NO3--N和NH4+-N2种形态氮源同时存在的混合组中,斜生栅藻对NO3--N的吸收速率[0.12~1.00μmol/(g·min)]显著低于NO3--N作为唯一氮源的单一组[0.78~1.23μmol/(g·min)],表明NH4+-N的存在对藻类吸收NO3--N有抑制作用。在14NO3--N和15NO3--N同时存在时,斜生栅藻优先吸收14NO3--N,产生同位素分馏效应,但不同形态氮对藻类氮吸收的影响远远大于同位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稳定同位素 斜生栅藻 硝氮 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固氮菌接种对甘蔗生物固氮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罗霆 欧阳雪庆 +1 位作者 杨丽涛 李杨瑞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26-1031,共6页
利用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接种固氮菌klebsiella L03对甘蔗品种B8和ROC22的生物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B8的固氮百分率最高为31.28%Ndfa,从苗期开始就显著高于ROC22,分蘖期和伸长初期的固氮量和固氮百分率与ROC22相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利用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接种固氮菌klebsiella L03对甘蔗品种B8和ROC22的生物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B8的固氮百分率最高为31.28%Ndfa,从苗期开始就显著高于ROC22,分蘖期和伸长初期的固氮量和固氮百分率与ROC22相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B8和ROC22的根、茎、叶都可发生固氮,以伸长初期(60d)叶片中的固氮能力最强。接种L03能显著提高B8和ROC22各器官的含氮量,其中对ROC22叶片和B8茎的含氮量提高作用最明显。不同甘蔗品种、相同品种的不同器官甚至相同器官的不同生长时期固氮作用有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生物固氮 ^^15n同位素稀释法 固氮百分率 含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同位素稀释法测定燕麦根际固氮菌固氮量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席琳乔 张德罡 姚拓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7-420,共4页
用15N同位素稀释法对接种到燕麦上的不同固氮菌的固氮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固氮菌处理的地上植株15N原子百分超为1.0871%~1.3791%,其中Pseudomonas spN4最低(1.0871%);植株地下部分为1.0921%~1.2751%,Pseudomonas spN4也是最低(1.... 用15N同位素稀释法对接种到燕麦上的不同固氮菌的固氮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固氮菌处理的地上植株15N原子百分超为1.0871%~1.3791%,其中Pseudomonas spN4最低(1.0871%);植株地下部分为1.0921%~1.2751%,Pseudomonas spN4也是最低(1.0921%)。Pseudomonas spN4、A.lipoferumO6和Zoogloea spW6固氮能力较好。植株全氮含量增加2.08%~39.58%,A.lipoferumO6处理的全氮含量最高(39.58%)。接种固氮菌能够提高燕麦的全氮含量、固氮百分率和固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固氮菌 固氮量 ^^15n同位素稀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δ^(15)N稳定同位素分析的人工防护林大型土壤动物营养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淑花 张雪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892-2899,共8页
稳定同位素δ15N是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关系的重要方法。本研究采用该方法分析了人工防护林土壤动物的营养级及它们之间的营养关系。对3个地区人工杨树林12类大型土壤动物及其土壤、细根及植物枯落叶的稳定同位素δ15N分析结果显示,不... 稳定同位素δ15N是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关系的重要方法。本研究采用该方法分析了人工防护林土壤动物的营养级及它们之间的营养关系。对3个地区人工杨树林12类大型土壤动物及其土壤、细根及植物枯落叶的稳定同位素δ15N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动物δ15N具有显著差异性(F=38.067,P<0.001),土壤动物δ15N值与土壤、植物细根及枯落叶δ15N值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全氮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根据不同土壤动物δ15N值的状况,12种土壤动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大都处于第二至第四营养级,处于较低营养级位置的动物主要有大蚊幼虫(Tipulidae larvae)、蚯蚓(Lumbricidae)、金龟甲幼虫(Scarabaeidae larvae)等类群,较高营养级的为蜈蚣(Scolopendromorpha)、隐翅甲成虫(Staphylinidae adult)、叩甲成虫(Elateridae adult)、线蚓(Enchytraeidae)等动物,同类土壤动物在不同样地中营养级位置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δ^15n 土壤动物 营养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15)N稀释法测定豆科植物固N初步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李井葵 蔡大同 《土壤肥料》 CSCD 1991年第1期46-48,F003,共4页
定量豆科植物的固N作用是选择豆科作物种、根瘤菌系和改进农业技术措施的重要问题,可以减少对七壤N依赖和N肥用量并提高产量。测定豆科植物的固N有二类方法:一是N平衡法,二是应用同位素^(15)
关键词 ^同位素^15n 测定 豆科植物 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橙叶片施用^(15)N和^(32)P同位素的运转分配规律和座果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谭祖国 万蜀渊 张月娟 《湖北农业科学》 1998年第3期46-48,共3页
在萌芽期和花芽分化期叶片施用15N硫铵、32P磷酸二氢钠和15N尿素,研究脐橙在萌芽期、初花期、生理落果期以及花芽分化期氮、磷营养吸收运转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开花过程需消耗大量氮、磷营养。在落花落果的32P放射比强度和... 在萌芽期和花芽分化期叶片施用15N硫铵、32P磷酸二氢钠和15N尿素,研究脐橙在萌芽期、初花期、生理落果期以及花芽分化期氮、磷营养吸收运转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开花过程需消耗大量氮、磷营养。在落花落果的32P放射比强度和NDFF%都比座果的小,说明氮、磷营养不足是引起脐橙落花落果的主要原因之一。GA3+BA或GA3激素处理能吸引氮、磷营养向幼果运输,从而提高座果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桔 脐橙 同位素 ^^15n ^^32P 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5)N标记来探讨水稻以水带氮追肥施用技术的氮肥利用率问题 被引量:3
9
作者 陈苇 陈荣业 叶元林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270-272,共3页
氮肥深施对提高氮肥利用率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水稻以水带氮的追肥施用技术,即在水稻移栽后,追肥前进行适当搁田,然后撒施氮肥再复水,使氮素随水渗入土层达到深施之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以水带氮追肥技术的省肥机理。
关键词 水稻 施肥 氮肥 利用率 ^^15n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沸石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长洪 李华兴 +1 位作者 张新明 刘远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7-241,共5页
通过15N示踪研究不同沸石水平处理对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 1 )沸石和肥料混合使用促进了玉米的生长 ,第一茬玉米氮肥利用率以 0 7g kg土沸石用量为最高 ,其次是 1g kg土 ;( 2 )第二茬玉米的氮肥利用率则是以 0 1 %的沸... 通过15N示踪研究不同沸石水平处理对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 1 )沸石和肥料混合使用促进了玉米的生长 ,第一茬玉米氮肥利用率以 0 7g kg土沸石用量为最高 ,其次是 1g kg土 ;( 2 )第二茬玉米的氮肥利用率则是以 0 1 %的沸石用量最高 ,其次是 0 1 3 %的沸石用量水平 ,与对照相比 ,沸石处理使两茬玉米的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 2 3 2 %~ 3 3 1 % ;( 3 )沸石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氮肥的损失 ,与对照相比 ,降低率达 2 5 9%~3 0 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同位素 稀释法 沸石 氮肥 利用率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5)N示踪技术研究高产小麦、玉米的施氮规律 被引量:28
11
作者 茹德平 赵彩霞 +2 位作者 李习军 李青松 赵治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1-154,共4页
利用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技术 ,探索小麦、玉米在高N施肥下的N素营养规律。结果表明 :小麦、玉米对追加15N化肥的吸收利用率为 2 8 42 %~ 46 2 8% ,向籽粒运转量为 5 4 %~68% ,追施N的有效期可连续 3茬作物 ,累计利用率为 5 2 0 7%~... 利用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技术 ,探索小麦、玉米在高N施肥下的N素营养规律。结果表明 :小麦、玉米对追加15N化肥的吸收利用率为 2 8 42 %~ 46 2 8% ,向籽粒运转量为 5 4 %~68% ,追施N的有效期可连续 3茬作物 ,累计利用率为 5 2 0 7%~ 60 39%。在较高土壤肥力基础上 ,小麦、玉米年产量达 1 5 0 0 0kg hm2 ,小麦最佳氮肥施量为 1 5 0~ 1 87 5kg hm2 ,玉米为 30 0~375kg 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技术 玉米 高产小麦 施氮 稳定性同位素 吸收利用率 营养规律 土壤肥力 有效期 年产量 n 施肥 籽粒 作物 追施 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示踪技术在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4
12
作者 孙志高 刘景双 +1 位作者 于君宝 王金达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62-768,共7页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门应用技术,它几乎在生态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15N技术由于具有示踪和区分氮素物质的源与去向等优越性而在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湿地氮素的...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的一门应用技术,它几乎在生态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15N技术由于具有示踪和区分氮素物质的源与去向等优越性而在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湿地氮素的输入过程、转化过程以及归趋过程三方面综述了该技术在当前国内外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特别指出当前基于该技术的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尚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深入性和广泛性。最后,文章就该技术在湿地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同位素分馏 ^^15n示踪技术 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标记有机肥的制备及其质量 被引量:3
13
作者 杜连凤 张维理 +2 位作者 武淑霞 李志宏 倪雄伟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4-65,共2页
关键词 ^^15n 有机肥 标记 制备 质量 同位素示踪法 示踪技术 时空分布 施用结构 示踪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同位素^(15)N研究腐殖酸不同加量腐复肥对苹果树的效应
14
作者 邢恩荣 《土壤肥料》 CSCD 1990年第3期20-22,共3页
腐殖酸复合肥是一种能提高土壤氮活性,增加产量的一种新型肥料。辽宁果树腐复肥网研究结果表明,腐复肥对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苹果产量,改善果品质量等方面均有良好作用。但对其养分释放规律。
关键词 ^同位素^15n 腐殖酸复合肥 苹果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15)N标记研究不同品种茶树氮肥利用率差异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新超 杨亚军 +1 位作者 陈亮 吴伟 《福建茶叶》 2005年第1期4-5,共2页
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和盆栽方法研究了7个遗传基础不同的茶树品种的氮肥利用率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树的氮肥利用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变异幅度达到18%,利用率最高的品种比最低的品种高近20%。15N进入茶树体内后,不同品种在不同部位的... 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和盆栽方法研究了7个遗传基础不同的茶树品种的氮肥利用率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树的氮肥利用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变异幅度达到18%,利用率最高的品种比最低的品种高近20%。15N进入茶树体内后,不同品种在不同部位的分配比例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利用率 ^^15n 茶树品种 遗传基础 盆栽方法 标记技术 分配比例 不同部位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15)N研究小麦花生两熟制氮肥分配方式对小麦、花生产量及N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才斌 成波 +2 位作者 孙秀山 郑亚萍 陈殿绪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8-102,共5页
在小麦花生两熟制条件下 ,全年氮肥两作 3次施用 (小麦基肥、追肥和花生基肥 )氮素利用率为 3 2 52 % ,一作两次施用 (小麦基肥和追肥 )氮素利用率为 3 7 0 1 % ,但前者土壤残留多 ,损失少 ,氮肥回收率为 69 2 4% ,较后者高 1 2 0 3... 在小麦花生两熟制条件下 ,全年氮肥两作 3次施用 (小麦基肥、追肥和花生基肥 )氮素利用率为 3 2 52 % ,一作两次施用 (小麦基肥和追肥 )氮素利用率为 3 7 0 1 % ,但前者土壤残留多 ,损失少 ,氮肥回收率为 69 2 4% ,较后者高 1 2 0 3个百分点。且前者有利于小麦、花生产量的形成 ,是小麦花生两熟制适宜的施肥方式。小麦当茬氮肥利用率为 1 6 80 %~ 3 5 63 %。夏直播花生当茬及前茬小麦基肥和追肥 (拔节期 )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 2 3 70 %、6 57%~ 7 70 %和 1 0 0 3 %~ 1 2 73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花生 两熟制 氮肥分配 产量 ^^15n示踪 氮肥利用率 同位素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生物降解中含氮化合物δ^(15)N变化原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传平 梅博文 +1 位作者 熊涛 易绍金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3-56,共4页
通过模拟油藏的喜氧环境进行原油微生物降解实验,测定实验降解原油和水样的氮同位素组成,初步探讨了原油生物降解过程中氮同位素变化的原因。实验结果显示,随降解程度增加,原油的氮同位素比值总的变化趋势不断降低,培养液中NH+4的δ15N... 通过模拟油藏的喜氧环境进行原油微生物降解实验,测定实验降解原油和水样的氮同位素组成,初步探讨了原油生物降解过程中氮同位素变化的原因。实验结果显示,随降解程度增加,原油的氮同位素比值总的变化趋势不断降低,培养液中NH+4的δ15N逐渐增大,暗示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有可能不断利用水溶液中无机化合氮,转化为生物有机氮并部分进入原油,重质组分的增加不仅仅是烃类的优先降解导致的残留和富集。这一现象对于探讨油藏条件下原油微生物降解的作用机理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生物降解 同位素 模拟实验 ^δ^15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测定甘蔗生物固氮能力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杨荣仲 谭裕模 +2 位作者 桂意云 谭芳 李杨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10405-10406,共2页
[目的]揭示来自巴西的甘蔗固氮品种在广西生态条件下的生物固氮能力,为国内甘蔗生物固氮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蔗脱毒茎苗为对照,温室施用15N同位素肥料而不施其他氮肥,通过15N同位素稀释法测定3个甘蔗品种的生物固氮能力... [目的]揭示来自巴西的甘蔗固氮品种在广西生态条件下的生物固氮能力,为国内甘蔗生物固氮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蔗脱毒茎苗为对照,温室施用15N同位素肥料而不施其他氮肥,通过15N同位素稀释法测定3个甘蔗品种的生物固氮能力。[结果]来自巴西的B8固氮百分率为26.91%,桂糖11和ROC16不具有固氮能力或固氮能力很弱。[结论]来自巴西的固氮甘蔗品种B8在广西生态条件下有一定的固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生物固氮 ^^15n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科固氮植物植株茎叶、根和根瘤的δ^(15)N值变异 被引量:6
19
作者 周克瑜 施书莲 +3 位作者 杜丽娟 曹亚澄 孙国庆 邢光熹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05-111,共7页
由于生物固定的氮在植物体内迁移过程中存在着同位素分馏效应,导致豆科固氮植物不同部位的δ15N值彼此各不相同,我们的结果证实,茎叶的15N自然丰度普遍低于根,特别是低于根瘤。固氮百分率以茎叶的δ15N值为参数计算较为合... 由于生物固定的氮在植物体内迁移过程中存在着同位素分馏效应,导致豆科固氮植物不同部位的δ15N值彼此各不相同,我们的结果证实,茎叶的15N自然丰度普遍低于根,特别是低于根瘤。固氮百分率以茎叶的δ15N值为参数计算较为合理。另外,砂培试验得到的δ15Na值对于固氮百分率的计算也有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自然丰度法 豆科固氮植物 同位素分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取代制备硝酸铵及其性能表征
20
作者 鄂秀天凤 王伟 +6 位作者 雷雯 徐志斌 刘瑞斌 解龙 肖川 商照聪 孟子晖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93-999,I0001,共8页
采用同位素取代技术,将硝酸铵(NH_(4)NO_(3))中的^(14)N取代为^(15)N,制备了两种^(15)N代硝酸铵,即^(15)NH_(4)NO_(3)和NH_(4)^(15)NO_(3),并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和X射线衍射对^(15)N代硝酸铵的表观形貌和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真密度... 采用同位素取代技术,将硝酸铵(NH_(4)NO_(3))中的^(14)N取代为^(15)N,制备了两种^(15)N代硝酸铵,即^(15)NH_(4)NO_(3)和NH_(4)^(15)NO_(3),并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和X射线衍射对^(15)N代硝酸铵的表观形貌和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真密度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干燥器平衡法及微小药量激光点火法测试了其密度、分解温度、吸湿性、感度、爆速、爆热等。结果表明,与普通硝酸铵相比,^(15)N代硝酸铵的化学结构基本不变;NH_(4)^(15)NO_(3)和^(15)NH_(4)NO_(3)的密度由1.72g/cm^(3)提升至1.75g/cm^(3)和1.76g/cm^(3),吸湿率降至97.1%和95.2%,感度和热稳定性基本不变;采用微小药量激光点火装置测试发现NH_(4)^(15)NO_(3)和^(15)NH_(4)NO_(3)的爆速分别提升至6610m/s和6680m/s,爆热提升至3730kJ/kg和3840kJ/kg。证明稳定同位素取代技术可进一步提升现有高能材料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物质 稳定同位素 同位素取代 ^^(15)n元素 硝酸铵 激光点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