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15)N示踪的青稞氮素利用率和分蘖能力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郭案铭 吴昆仑 +1 位作者 姚晓华 姚有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60-1567,共8页
为明确青藏高原地区青稞的最佳施氮量,本试验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选用3个不同类型青稞品种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即不施氮(0N)、低氮(0.125 g·kg^(-1)N,LN)、中氮(0.25 g·kg^(-1)N,MN)和高氮(0.50 g·kg^(-... 为明确青藏高原地区青稞的最佳施氮量,本试验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选用3个不同类型青稞品种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即不施氮(0N)、低氮(0.125 g·kg^(-1)N,LN)、中氮(0.25 g·kg^(-1)N,MN)和高氮(0.50 g·kg^(-1)N,HN),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对不同青稞品种氮素利用率、分蘖能力和分蘖相关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个施氮处理下,KL15对^(15)N标记肥的利用率为24.00%~26.01%,^(15)N残留率分别为6.89%~21.93%;KL18对^(15)N标记肥的利用率为17.60%~24.81%,^(15)N残留率分别为6.47%~22.69%;H800对^(15)N标记肥的利用率为24.80%~28.40%,^(15)N残留率分别为7.46%~22.02%。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氮肥的施入量对青稞干物重、吸氮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有显著影响,氮肥和品种互作对干物重、氮素利用率有显著影响。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生长素与反式玉米素核苷(IAA/TZR)的比值大小对青稞分蘖数的形成均有直接或间接作用。可见,施氮量通过影响青稞的氮素利用效率和IAA/TZR比值进而影响分蘖成穗率。本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地区不同类型青稞品种氮肥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15)n示踪 氮肥利用率 分蘖能力 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质小麦氮素分配及利用率的^(15)N示踪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杨延兵 高荣岐 +2 位作者 尹燕枰 吴承来 李圣福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30-835,共6页
为了解品种、施氮量、追氮时期对小麦各器官氮素分配、利用率的效应及权重,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两种施氮水平和两种追肥时期下不同品质类型的四个小麦品种(系)济南17、PH82-2-2、PH97-4、PH97-5成熟期各器官氮含量、氮积累量和15N丰... 为了解品种、施氮量、追氮时期对小麦各器官氮素分配、利用率的效应及权重,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两种施氮水平和两种追肥时期下不同品质类型的四个小麦品种(系)济南17、PH82-2-2、PH97-4、PH97-5成熟期各器官氮含量、氮积累量和15N丰度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籽粒氮含量和积累量增加,而营养器官氮含量和积累量升高或降低,规律不一致。拔节期追施氮肥,籽粒氮含量和积累量比抽穗期追施氮肥低,而营养器官相反。成熟期小麦各器官氮含量高低依次为籽粒、其他叶、旗叶、颖壳、茎秆+叶鞘。品种间各器官氮含量和积累量存在显著差异,PH82-2-2和PH97-5籽粒中氮含量和积累量高于济南17和PH97-4,PH97-5后期营养器官向籽粒转移氮素较多,品种是影响各器官氮含量和积累量差异的决定因素。抽穗期追氮整个小麦植株中追肥氮含量比拔节期追施氮肥显著降低,地上器官中降低了10.1个百分点,籽粒中降低了10.3个百分点,小麦对氮素的当季利用率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15^n示踪 氮含量 氮积累量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5)N研究吉林黑土春玉米对氮肥的吸收利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伟波 李运东 王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76-482,共7页
用1 5N示踪技术在吉林省中部黑土地区进行田间微区试验 ,研究不同氮肥追施深度与次数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次深追肥处理 ( 1 0~ 1 5cm)比当地传统的垄上一次浅追肥处理 ,肥料氮的利用率从 2 4 5 %提高到 39 0 % ,氮肥深... 用1 5N示踪技术在吉林省中部黑土地区进行田间微区试验 ,研究不同氮肥追施深度与次数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次深追肥处理 ( 1 0~ 1 5cm)比当地传统的垄上一次浅追肥处理 ,肥料氮的利用率从 2 4 5 %提高到 39 0 % ,氮肥深施并增加追肥次数能有效地提高利用率 ;肥料氮的总损失为 1 6%~ 2 7% ,土壤残留率为 34%~ 5 4 % ;吸收的标记肥料氮中有 1 /2是在 8月 1日以后籽粒形成期被玉米吸收利用的 ;氮肥损失的 70 %~ 90 %是在追肥以后 35天期间发生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高产施肥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15)N、^(32)P示踪法研究双季稻一次性全层施肥技术的肥料效应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合松 黄见良 +2 位作者 邹应斌 张扬珠 李建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8-105,共8页
试验在双季高产稻区湖南醴陵市大田条件下进行。为比较一次性施肥技术与高效施肥技术肥料效应的差异 ,应用15N和3 2 P双标记研究了一次性施肥法的肥料效应 ,结果表明 :与对照法相比 ,一次性施肥技术可以促进水稻前中期对养分的吸收和增... 试验在双季高产稻区湖南醴陵市大田条件下进行。为比较一次性施肥技术与高效施肥技术肥料效应的差异 ,应用15N和3 2 P双标记研究了一次性施肥法的肥料效应 ,结果表明 :与对照法相比 ,一次性施肥技术可以促进水稻前中期对养分的吸收和增加干物质的积累量 ,全生育期水稻对氮和磷肥的利用率、氮肥回收率、水稻生物产量及谷物产量与对照相当。但由于一次性施肥法操作简单 ,有利于双季稻大面积平衡增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15n ^^32P 肥料效应 一次性施肥法 示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5)N示踪的炭氮耦合对番茄氮素吸收利用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郑健 石聪 +2 位作者 杨少鸿 宿智鹏 刘俊彦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33-942,共10页
为探讨分根交替灌溉下,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和施氮量对番茄氮素吸收利用规律的影响,应用^(15)N示踪技术,以番茄为研究对象开展盆栽试验,试验设置3种生物炭添加水平和3种施氮水平.结果表明,株高和茎粗在生物炭添加量为2%、施氮量为450 kg/hm... 为探讨分根交替灌溉下,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和施氮量对番茄氮素吸收利用规律的影响,应用^(15)N示踪技术,以番茄为研究对象开展盆栽试验,试验设置3种生物炭添加水平和3种施氮水平.结果表明,株高和茎粗在生物炭添加量为2%、施氮量为450 kg/hm^(2)时最大,干物质质量在生物炭添加量为2%、施氮量为300 kg/hm^(2)时最大;添加生物炭和增加施氮量均能促进番茄各器官对^(15)N肥料和全氮的积累,增加^(15)N残留量和^(15)N吸收量;添加生物炭会降低肥料贡献率,但能够显著增加番茄吸收土壤氮的比例、^(15)N回收率和^(15)N利用率.添加生物炭可有效提高番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其中处理B2N2的产量最高,为2.61 kg/株,品质也较其他处理有显著提高.基于组合赋权的TOPSIS法评价番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分根交替灌溉下,生物炭添加量为2%、施氮量为300 kg/hm^(2)(处理B2N2)为试验条件下的最佳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分根交替灌溉 ^^(15)n示踪技术 肥料去向 ^^(15)n利用率 TOPSI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钾肥不同滴灌撒施组合对富士苹果^(15)N吸收分配及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安 李燕青 +2 位作者 李壮 车升国 程存刚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64-573,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滴灌撒施组合下树体对^(15)N的吸收分配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旨在获得适宜的肥料滴灌组合。【方法】以2年生烟富3/T337/山丁子为试材,采用盆栽、滴灌袋模拟滴灌施肥方法。设置氮肥(N)、磷钾肥(PK)的滴灌或撒施的5个处... 【目的】探究不同滴灌撒施组合下树体对^(15)N的吸收分配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旨在获得适宜的肥料滴灌组合。【方法】以2年生烟富3/T337/山丁子为试材,采用盆栽、滴灌袋模拟滴灌施肥方法。设置氮肥(N)、磷钾肥(PK)的滴灌或撒施的5个处理。T1:N撒施,PK滴灌;T2:N撒施,PK撒施(PK为水溶肥);T3:N滴灌,PK滴灌;T4:N滴灌,PK撒施(PK为水溶肥);T5:N滴灌,PK撒施(PK为普通肥料)。【结果】植株各器官的Ndff值均在T3处理下最高,中间砧和毛细根在T3处理与T5处理间有显著差异;主干和主根的^(15)N吸收量均在T5处理下吸收最高,其他部位的^(15)N吸收量在T5处理与其他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15)N分配率除主干外其他部位均无显著差异,主干在不同处理间有显著差异,在T5处理下分配率最高(11.24%),T3、T4处理下叶片和枝条的分配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多年生枝的氮肥利用率在T3处理下最高,且与T1处理有显著差异。主干的氮肥利用率在T5处理最高,与其他4个处理均有显著差异。侧根的氮肥利用率在T4处理下最高,与T1、T2处理有显著差异。植株整体的氮肥利用率在T3、T4处理与T1、T2处理间有显著差异,与T5处理无显著差异。【结论】综上所述,实际栽培管理中可以推广氮肥滴灌、磷钾肥撒施普通肥料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滴灌方式 撒施方式 ^^(15)n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15)N-尿素研究硅对水稻吸收肥料氮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杨雅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3年第3期15-16,共2页
利用15N-尿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在黑龙江省几种主要水稻土壤上施用硅肥时,通过对肥料氮在水稻各器官的分配动态来观察硅对水稻吸收氮肥的利用率,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及肥料氮的损失率,阐述了硅对水稻吸收氮肥的影响。N-尿素;硅肥;示踪;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氮素吸收 硅肥 15—尿素示踪技术 分配动态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肥深施深度对小麦吸收利用N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艾应伟 陈实 +2 位作者 张先婉 徐佩 范志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46-151,共6页
本文应用15N示踪技术,在川中紫色土上进行了聚全的表层施肥(施肥深度1-2cm)、中层施肥(深施25cm)、底层施肥(深施45cm)和平作表层施肥不同处理小麦吸N特性等的研究。结果表明:N肥利用率是“平+表施”>“聚+底施”>“聚+中... 本文应用15N示踪技术,在川中紫色土上进行了聚全的表层施肥(施肥深度1-2cm)、中层施肥(深施25cm)、底层施肥(深施45cm)和平作表层施肥不同处理小麦吸N特性等的研究。结果表明:N肥利用率是“平+表施”>“聚+底施”>“聚+中施”>“聚+表施”,处理间N肥利用率最高是23.78%,小麦一生有38.7-44.1%的N来自肥料。小麦拔节以前无论是聚土还是平作,其表层施肥地上部分NDFF值极显著地大于中层和底层施肥;“平+表施”、“聚+底施”、“聚+中施”比“聚+表施”显著地增加了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深施深度 利用率 氮肥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二系杂交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9
作者 郝小聪 侯起岭 +8 位作者 高建刚 岳洁茹 安春会 王长华 杨吉芳 白秀成 孙辉 赵昌平 张风廷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8,共12页
为给杂交小麦高产栽培过程中合理的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施氮量对二系杂交小麦产量形成、干物质积累分配、氮素吸收利用以及对小麦肥料氮吸收比例的影响,于2020—2021年以3个二系杂交小麦组合和1个常规品种作为材料,采... 为给杂交小麦高产栽培过程中合理的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施氮量对二系杂交小麦产量形成、干物质积累分配、氮素吸收利用以及对小麦肥料氮吸收比例的影响,于2020—2021年以3个二系杂交小麦组合和1个常规品种作为材料,采取裂区设计,氮素处理(15N标记尿素)为主区,品种为副区,设置N0、N120、N180、N240这4个施氮水平试验,分析测定了开花期和成熟期不同处理下小麦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分配、植株氮素吸收利用以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施氮量、组合(品种)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与常规品种京冬17相比,京麦21、BH9613的平均产量分别增加10.47%,4.07%,主要原因是其穗数和穗粒数较高。氮肥施用显著提高了小麦穗数和穗粒数,但降低了千粒质量。4个组合(品种)增施氮肥均显著提高了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开花期小麦各器官干物质量表现为茎秆>叶>穗,成熟期为籽粒>茎秆>颖壳+穗轴>叶。不同施氮量下组合的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偏生产力平均值表现为:京麦21>BH9613>京冬17>BH3606,与产量趋势一致。4个组合(品种)的15N原子百分超、来自肥料氮含量及占比均表现为:籽粒>秸秆,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与京冬17相比,3个杂交组合(品种)来自土壤氮的占比显著提高,从氮利用角度说明杂交小麦耐瘠薄性更强。综合分析,N240施氮量综合表现优于其他施氮量的表现,京麦21和BH9613这2个杂交组合(品种)的综合表现优于对照京冬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系杂交小麦 施氮量 干物质积累量 氮素分配利用 产量 15n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分管理对水稻生长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沈阿林 刘春增 +2 位作者 张付申 陈永安 昆忠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11-116,共6页
应用土柱模拟法和^(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长期淹水和严重渗漏条件下水稻的生长和氮肥的吸收与转化。结果表明,两种水分条件下,水稻根系生长量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明显不同。水稻在淹水条件下因根系生长受阻,氮积累在拔节后明显变缓;... 应用土柱模拟法和^(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长期淹水和严重渗漏条件下水稻的生长和氮肥的吸收与转化。结果表明,两种水分条件下,水稻根系生长量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明显不同。水稻在淹水条件下因根系生长受阻,氮积累在拔节后明显变缓;而渗漏条件下水稻对氮的吸收在孕穗期仍保持较高水平。前者对肥料氮的利用率较后者显著地低,且土壤矿化氮在所吸收的氮中的贡献率也相对较高。这与水稻在两种水分管理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和氮在两种情形下的转化特点密切相关。本试验条件下,水稻于拔节后对土壤矿化氮的吸收数量明显增加,似有脱肥现象,因此,应提倡追施孕穗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分管理 水分渗漏 氮素利用率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碳对草莓氮素吸收利用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国栋 肖元松 +4 位作者 彭福田 张亚飞 郜怀峰 孙希武 贺月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35-340,351,共7页
以盆栽妙香7号草莓为试材,利用15 N同位素示踪技术探究尿素配施0,2,4,6,8mL纳米碳溶胶(CK、T1、T2、T3)对土壤理化性状、植株氮素吸收利用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纳米碳显著提高了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和土壤脲酶活性;随纳米碳用... 以盆栽妙香7号草莓为试材,利用15 N同位素示踪技术探究尿素配施0,2,4,6,8mL纳米碳溶胶(CK、T1、T2、T3)对土壤理化性状、植株氮素吸收利用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纳米碳显著提高了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和土壤脲酶活性;随纳米碳用量的增加处理前期土壤的电导率呈现降低趋势后期呈现增大的趋势。纳米碳的施用促进了草莓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提高了草莓各器官的Ndff值;与对照相比,T1、T2、T3处理草莓植株的氮素利用率分别提高了71.2%,126.8%,98.9%,土壤氮素残留率分别提高了8.2%,16.7%,16.1%,显著减少了氮素的损失。纳米碳的施用不同程度提高了植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SPAD值,干物质比对照增加了17.5%,45.8%,32.3%。研究表明,尿素配施纳米碳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效吸附土壤中的氮素,提高植株氮素利用率和土壤氮素残留率,减少氮素损失,促进了草莓植株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 草莓 15n 氮素利用率 氮素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烤烟对氮素的利用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郭培国 陈建军 +1 位作者 郑燕玲 韩锦峰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CSCD 1996年第3期145-148,共4页
大田中设置盆栽试验,采用15N示踪法对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的烤烟的氮素吸收、肥料氮素的利用和土壤AN值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烤烟全生育期吸收的氮素主要来自于土壤可利用性氮.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烤烟对肥料氮的吸收量增加... 大田中设置盆栽试验,采用15N示踪法对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的烤烟的氮素吸收、肥料氮素的利用和土壤AN值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烤烟全生育期吸收的氮素主要来自于土壤可利用性氮.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烤烟对肥料氮的吸收量增加,对土壤氮的吸收量减少,土壤对肥料氮素的固定和氮肥损失量增加.AN值有随氮素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但以处理4的(67.5kg氮素/hm2)最小.肥料中的氮素利用率以处理4最高,达到5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烤烟 氮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特点 被引量:13
13
作者 周群 袁锐 +2 位作者 朱宽宇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285-2299,共15页
旨在探明在不同施氮量下籼/粳杂交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特点。2018—2019年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2640和常规粳稻品种连粳7号(对照品种1)和常规籼稻品种扬稻6号(对照品种2)种植于大田,设置6种施氮量(0、100、200、300、400和500 k... 旨在探明在不同施氮量下籼/粳杂交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特点。2018—2019年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2640和常规粳稻品种连粳7号(对照品种1)和常规籼稻品种扬稻6号(对照品种2)种植于大田,设置6种施氮量(0、100、200、300、400和500 kg hm^(-2))处理和^(15)N示踪微区试验。3个供试品种的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甬优2640在施氮量为400 kg hm^(-2)时产量最高,连粳7号和扬稻6号均在施氮量为300 kg hm^(-2)时产量最高。在相同施氮量下,甬优2640的产量高于对照品种。^(15)N示踪试验表明,适量增加施氮量(甬优2640≤400 kg hm^(-2)、连粳7号和扬稻6号≤300 kg hm^(-2)),可以增加成熟期植株和穗中肥料氮积累量、土壤中的残留量、肥料氮对植株地上部氮积累量的贡献率、肥料氮的损失量和损失率,降低土壤氮对植株地上部氮积累量的贡献率、肥料氮的植株吸收利用率和在土壤的残留率。在相同施氮量下,甬优2640的肥料氮吸收量、在穗中的积累量、对植株地上部氮积累量的贡献率均高于对照品种,肥料氮的损失量、损失率、在土壤的残留率均低于对照品种。肥料氮的21.0%~35.7%、6.7%~23.7%和42.3%~72.6%分别被植株吸收、残留在土壤中以及流失到了生态系统中。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与常规高产品种相比,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的产量和氮吸收利用率均较高,氮损失率较低。在本试验条件下,甬优2640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施氮量为300 kg hm^(-2),产量可达13.0 t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施氮量 产量 ^^(15)n示踪 氮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稻茬冬小麦氮肥吸收利用及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欣欣 石祖梁 +2 位作者 王久臣 王飞 江荣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34-1341,共8页
为推动稻茬冬小麦氮肥高效利用,采取15N微区试验,研究了施氮量(N0、N120、N210、N300)对稻茬小麦氮素吸收、转运、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能够显著提高成熟期植株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量。小麦对基肥氮的吸收以越... 为推动稻茬冬小麦氮肥高效利用,采取15N微区试验,研究了施氮量(N0、N120、N210、N300)对稻茬小麦氮素吸收、转运、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能够显著提高成熟期植株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量。小麦对基肥氮的吸收以越冬至拔节期最高,对追肥氮的吸收以拔节至开花期最高。植株对追肥氮的积累量均高于基肥氮,对土壤氮的积累量在N120处理下高于肥料氮,在N210、N300处理下则相反;N120、N210、N300处理下植株中土壤氮积累量占总吸氮量的比例分别为57%、48%、45%。成熟期叶片、茎鞘、穗轴+颖壳和籽粒中的氮素分配比例分别为6.09%~9.70%、9.01%~11.14%、7.19%~7.48%、71.96%~77.42%。肥料氮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N120、N210、N300处理分别为45.78%、56.22%、61.25%。植株中肥料氮的转运量、花后积累量和土壤氮的花后积累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而土壤氮的转运量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基肥氮、追肥氮、肥料氮和土壤氮的转运效率分别为77.31%~79.96%、77.89%~81.80%、77.61%~81.13%、51.55%~67.64%。植株花后氮积累量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约为1/5,肥料氮和土壤氮花后积累量对籽粒中肥料氮和土壤氮的贡献率分别为9.59%~14.56%和24.11%~34.48%。施氮量超过210kg·hm^-2时产量增加不显著,N120、N210、N300处理氮肥回收率分别为54.48%、48.15%、41.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施氮量 15n 氮肥吸收利用 氮素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谷氮素阶段营养特性与氮素利用率
15
作者 隋方功 《莱阳农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182-185,共4页
利用水培试验和稳定性同位素 N^(15)示踪技术研究了夏播谷子不同生育阶段内氮素营养特性与氮素化肥的利用率。结果表明,夏谷在一生中对氮的吸收强度、阶段吸收量及氮素利用率均出现2个高峰,第1个高峰出现在孕穗前期,分别为32.42 mg N/株... 利用水培试验和稳定性同位素 N^(15)示踪技术研究了夏播谷子不同生育阶段内氮素营养特性与氮素化肥的利用率。结果表明,夏谷在一生中对氮的吸收强度、阶段吸收量及氮素利用率均出现2个高峰,第1个高峰出现在孕穗前期,分别为32.42 mg N/株·天、194.5 mg N/株和30.87%;第2个高峰出现在开花期,分别为19.14 mg N/株·天、114.8 mg N/株和18.22%。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素对穗及上位叶片的贡献亦以孕穗前期为大。夏谷吸收氮素最多的时期与氮素营养的最大效率期相吻合,孕穗前期是追施氮素化肥的最适宜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谷 氮素利用率 阶段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