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极乔治王岛燕窝湖沉积物^(14)C-AMS测定及研究
1
作者 沈承德 陈肖柏 +2 位作者 郑洪汉 易惟熙 刘东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C00期1-6,共6页
通过加速器质谱方法,精确测定了南极燕窝湖沉积物陆生苔藓^(14)C年龄,获得该湖区沉淀速率为0.03-0.11cm/a,并据此估算出燕窝湖沉积物是距今13000a,即末次冰期以来形成的。讨论了大气^(14)C产生率纬度... 通过加速器质谱方法,精确测定了南极燕窝湖沉积物陆生苔藓^(14)C年龄,获得该湖区沉淀速率为0.03-0.11cm/a,并据此估算出燕窝湖沉积物是距今13000a,即末次冰期以来形成的。讨论了大气^(14)C产生率纬度效应,以及^(14)C分布储存库效应、环境效应、硬水效应等对极地湖泊沉积物^(14)C测年之影响及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乔治王岛燕窝湖 沉积物 沉淀速率 加速器质谱分析 ^^(14)c-ams测定 陆生苔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C-AMS测年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余华贵 周卫健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6-50,共5页
14C加速器质谱(14C-AMS)测年技术具有测量精度高、速度快以及样品需求量少的特点,为考古年代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通过对中国考古学中的一些断代难题,例如夏商周断代工程、城头山遗址的环境考古、江西瑞昌铜岭冶铜遗址的14C-AMS... 14C加速器质谱(14C-AMS)测年技术具有测量精度高、速度快以及样品需求量少的特点,为考古年代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通过对中国考古学中的一些断代难题,例如夏商周断代工程、城头山遗址的环境考古、江西瑞昌铜岭冶铜遗址的14C-AMS测年分析,以及周原黄土地层学与年代学相结合的研究,总结了14C-AMS测年技术在提供可靠的年代、解决考古年代学中微量样品的测年难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指出考古学的研究既要与地层学相结合,更重要的是与现代高灵敏度的测年技术相结合,并认为14C-AMS测年将成为未来中国考古年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ams测年 考古年代学 地层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14)C示踪技术测定大豆光合速率 被引量:8
3
作者 冯春生 沈银保 +3 位作者 张庆海 高金方 赵福林 徐豹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51-356,共6页
应用^(14)C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方法测定大豆的光合速率。结果表明,复叶的3个小叶间和小叶各部位间的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叶正面的光合速率比叶背面的光合速率高24—29%;大豆没有发现午睡现象;盛花期至结荚期的光合速率高,大豆光合速率与... 应用^(14)C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方法测定大豆的光合速率。结果表明,复叶的3个小叶间和小叶各部位间的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叶正面的光合速率比叶背面的光合速率高24—29%;大豆没有发现午睡现象;盛花期至结荚期的光合速率高,大豆光合速率与根瘤固N之间有密切相关,并对籽实产量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光合速率 测定 ^^14c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血液中^(14)C标记喹烯酮的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剑勇 赵荣材 +5 位作者 李金善 徐忠赞 杜小丽 苗小楼 薛飞群 柳军席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3期78-79,共2页
用喹烯酮 14 C标记法测定猪血液中喹烯酮的浓度并对喹烯酮静脉单次给药后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猪 6头 ,单剂量0 .4 0 6 5 mg·kg-1(比活度 2 4 .6 μci· mg-1)静注给药 ,于不同的时间采集血样。消化液(HCl O4:H2 O... 用喹烯酮 14 C标记法测定猪血液中喹烯酮的浓度并对喹烯酮静脉单次给药后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猪 6头 ,单剂量0 .4 0 6 5 mg·kg-1(比活度 2 4 .6 μci· mg-1)静注给药 ,于不同的时间采集血样。消化液(HCl O4:H2 O2 =1:1.2 5 )消化完全一定量血样后 ,以液体闪烁谱仪计数法进行含量测定。喹烯酮线性范围为 0 .0 10~ 3.170 μg· g-1(r=0 .9980 ) ,最低检测量为 1.1ng,最低检测浓度为 0 .0 11μg· g-1,平均方法回收率 (10 2 .75±5 .2 6 ) % ,精密度考察喹烯酮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6 %。喹烯酮以原药的形式代谢排泄 ,静注给药符合二室开放模型 :t1/ 2α=0 .1899h,t1/ 2β=4 .5 5 2 8h,Kel=0 .86 5 4h-1,AUC=0 .0 0 92 5 mg· h-1· L-1。结果表明 :喹烯酮静注给药后 ,其在体内分布快而广 ,消除相对也较快。本方法专一性强 ,快速 ,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 ^^14C标记 喹烯酮 测定技术 药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14)C标记技术测定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绉议 被引量:5
5
作者 裴绍峰 Edward A.Laws +6 位作者 叶思源 袁红明 刘海月 丁喜桂 赵广明 杨士雄 王丽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9-156,共8页
海洋初级生产力是指海洋中初级生产者(主要是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生产有机物的能力或速率,它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其他异养生物的生存基础,并从根本上影响着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气候变化。
关键词 海洋初级生产力 标记技术 ^^14C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测定 利用 海洋生态系统 合成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岩溶地下水^(14)C年龄测定结果及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刘金荣 梁耀成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67-270,共4页
通过对桂林市孤峰平原部分水文地质钻孔的泥盆系上统融县组灰岩(D3r)和石炭系下统大塘阶白云岩、灰岩(C1d)溶蚀裂隙含水层进行岩溶水14C年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在与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无直接水力联系的条件下,该岩溶地下水年龄一般都在33... 通过对桂林市孤峰平原部分水文地质钻孔的泥盆系上统融县组灰岩(D3r)和石炭系下统大塘阶白云岩、灰岩(C1d)溶蚀裂隙含水层进行岩溶水14C年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在与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无直接水力联系的条件下,该岩溶地下水年龄一般都在3330aB.P.以上,且有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该岩溶地下水年龄之所以偏大,主要是因为受制于其所处的地质环境的制约,水循环交替比较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地下水 ^^14C年龄测定 桂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C年代测定的碳化锂制样法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明富 沈承德 《地球化学》 CAS 1983年第4期411-416,共6页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are the principle of Li2C2 chemical reac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apparatus and chemical procedure. Conditional experiments on reaction temperature, Li: CO2 proportion and C2H2 yield ...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are the principle of Li2C2 chemical reac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apparatus and chemical procedure. Conditional experiments on reaction temperature, Li: CO2 proportion and C2H2 yield have l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optimum working conditions of the Li2C2 method.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Li2C2 method and the SrC2 method previously developed in our lab. shows that the former has the advantage over the la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年代测定 碳化锂 反应原理 有机碳 制作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C年代学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绍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2期122-123,共2页
利用^14C的比度测定年代是一项划时代的工作,对推动考古学及古气候研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项工作是从Libby开始的,他创建了^14C年代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14C年代学的原理是放射性^14C只存在于大气和一切与大气处于交换状态的... 利用^14C的比度测定年代是一项划时代的工作,对推动考古学及古气候研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项工作是从Libby开始的,他创建了^14C年代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14C年代学的原理是放射性^14C只存在于大气和一切与大气处于交换状态的含碳物质中。一旦该物质脱离交换状态,^14C放射性不再得到补偿,只会按衰变规律降低。这样就可以按下列公式算出该物质的年龄,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 年代学 含碳物质 测定年代 衰变规律 放射性 决定性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地区环境^(14)C水平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梁宝鎏 M.J.Stokes +1 位作者 仇士华 蔡莲珍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C00期115-118,共4页
香港地处中国的东南端,是东南亚的发达城市,矿物燃料有大量消耗。最近广东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已经启动,探测和研究环境14C水平有利于环境监测。我们采集了香港不同地区生长的一年生陆地草本植物、海洋植物和大气中的CO2进行14... 香港地处中国的东南端,是东南亚的发达城市,矿物燃料有大量消耗。最近广东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已经启动,探测和研究环境14C水平有利于环境监测。我们采集了香港不同地区生长的一年生陆地草本植物、海洋植物和大气中的CO2进行14C测定,并与近年来中国广西地区采集的桂皮油样品测定结果作比较。结果表明,香港地区的环境^(14)C水平同广西地区几乎没有差别,但都明显高干预示的平均值。目前数据作为监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地区 矿物燃料 ^^14C测定 环境监测 人为干扰 ^^14C浓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批正品龙骨药材的年代测定及年代与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迪 宋晨 +2 位作者 宋杉杉 张志杰 张海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00-1904,共5页
采用^(14)C测年法对采集的龙骨样品进行了年代测定,选取其中9批符合化石年代的正品龙骨,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XRD)和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样品的物相组成及元素赋存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龙骨的主体物相为羟磷酸钙,部分样品为羟... 采用^(14)C测年法对采集的龙骨样品进行了年代测定,选取其中9批符合化石年代的正品龙骨,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XRD)和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样品的物相组成及元素赋存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龙骨的主体物相为羟磷酸钙,部分样品为羟磷酸钙和碳酸钙共存;样品中的羟磷酸钙以羟基磷灰石为主要存在形式,碳酸钙则多以方解石型碳酸钙存在,少部分以白云石形式存在。采用ARF、ICP-AES、ICP-MS、AES法对9批正品龙骨样品进行了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龙骨中钙磷的比值均大于2,推测因化石形成过程中,骨骼的有机磷在地质过程中较多被分解而造成;9批龙骨的微量元素具有大致相同的分配模式:Sc、V、Cr、Co、Ni、Cu六种元素相对原始地幔均为亏损,Ba、Sr、As为异常富集,元素U为高度富集;9批龙骨中的稀土元素分布也具有大致相同的分配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富集型,Ce负异常,Eu部分正异常、部分负异常,Y轻微正异常;6批年代在4.35万年以前的龙骨,稀土元素总量明显高于3批年代在1.8~3.7万年之间的样品,推测一方面与其埋藏成岩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与其埋葬年代更为久远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骨 ^^(14)C年代测定 物相组成 微区成分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多学科合作 被引量:2
11
作者 仇士华 蔡莲珍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2年第2期21-25,共5页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专家联合实施的系统工程,以多学科合作方式联合研究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根据考古系列样品的年代测定,得出考古学的14C年代框架。2)依古文献的天象记录,天文计算定出懿王元...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专家联合实施的系统工程,以多学科合作方式联合研究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根据考古系列样品的年代测定,得出考古学的14C年代框架。2)依古文献的天象记录,天文计算定出懿王元年为公元前899年;武王克商年为公元前1046年;武丁登基年为公元前1250年;均与14C测年结果相合。3)根据西周青铜器铭文的纪时词语,排出金文历谱,在年代框架内排出西周王年表。4)根据殷墟的甲骨和文化分期,商后期的周祭祀谱,武丁年代和文献记载,在年代框架内排出商后期王年的大致情况。5)商前期主要根据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考古分期与年代测定,结合文献,估定夏商分界的年代。6)夏代主要是根据二里头文化分期和年代测定,王城岗文化分期和年代测定,以及结合文献和参考夏代的五星连珠、仲康日食等的天文推算,估定夏代的始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断代 ^^14C年代测定 多学科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岛东南海岸贝壳层与风沙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顺良 郑承忠 +1 位作者 翁宇斌 郭允谋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2-17,共6页
最近调查发现 ,厦门岛东南海岸剖面出露了三段长总计约 1 5m、厚度 0 .4m的古贝壳层 .该层在高潮线之上 1m处 ,直接覆盖在古海滩沙之上 ,顶部被厚度达 4~ 5m的三层风成沙所覆盖 .本文根据贝壳种类鉴定及14 C年代测定和沉积物粒度分析... 最近调查发现 ,厦门岛东南海岸剖面出露了三段长总计约 1 5m、厚度 0 .4m的古贝壳层 .该层在高潮线之上 1m处 ,直接覆盖在古海滩沙之上 ,顶部被厚度达 4~ 5m的三层风成沙所覆盖 .本文根据贝壳种类鉴定及14 C年代测定和沉积物粒度分析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 ,厦门岛 1 51 0a前的古海岸线比现在的海岸线高约 1m、现代风成沙最早开始形成于隋唐时期 ,至今仍存在风沙隐患 .为此 ,建议在开发利用中要因地制宜 ,防止风沙再度泛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壳层 古海岩线 海岸风沙 厦门岛 ^^14C年代测定 粒度分析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