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水中^(14)C前处理装置研制
1
作者 保莉 任晓娜 +3 位作者 杨海兰 王瑞俊 杨有坤 郭琛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4,共4页
从环境放射性常规监测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环境水中^(14)C前处理装置。装置包括一个容量大于20 L的夹套玻璃反应釜、可控制反应温度的水浴锅、高纯氮气与碱液吸收瓶等。基于该装置对地表水、海水样品中的^(14)C进行前处理,采用硫酸氧... 从环境放射性常规监测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环境水中^(14)C前处理装置。装置包括一个容量大于20 L的夹套玻璃反应釜、可控制反应温度的水浴锅、高纯氮气与碱液吸收瓶等。基于该装置对地表水、海水样品中的^(14)C进行前处理,采用硫酸氧化无机碳、过硫酸钾和过氧化氢氧化有机碳的方式将水中碳转化为二氧化碳,碱液吸收后制成碳酸钙。得到地表水和海水样品中的无机碳、有机碳含量,说明该实验装置能很好地用于环境水样品中^(14)C的前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水 ^^(14)c 前处理 湿法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中^(14)C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2
作者 保莉 郭琛 +3 位作者 杨有坤 刘娟娟 马旭媛 刘王东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3-356,共4页
基于空气中^(14)C测量的方法原理,从模型建立、分析不确定度的来源、不确定度分量的定量、计算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的角度出发,评定了空气中^(14)C测量的不确定度。结果表明,空气中^(14)C测量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11.8%(k=2)。空气中^(... 基于空气中^(14)C测量的方法原理,从模型建立、分析不确定度的来源、不确定度分量的定量、计算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的角度出发,评定了空气中^(14)C测量的不确定度。结果表明,空气中^(14)C测量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11.8%(k=2)。空气中^(14)C测量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取样体积、效率刻度所用标准物质的活度浓度和本底样品的液闪计数。通过提高采样体积计量的精度、样品多次测量等手段可以降低空气中^(14)C测量的不确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 ^^(14)c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瑞德西韦的合成
3
作者 余志扬 杨征敏 +4 位作者 李梦雪 宋明钰 周兵 秦雨馨 李书琰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2,I0004,共11页
为制备瑞德西韦药代动力学研究所必需的放射性示踪剂,以N,N-二甲基[^(14)C]甲酰胺为同位素原料,经亲电取代、分子间环化、碘代、亲核加成、羟基保护等十步放射性反应,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化和手性HPLC拆分获得目标物(217.7 MBq,光... 为制备瑞德西韦药代动力学研究所必需的放射性示踪剂,以N,N-二甲基[^(14)C]甲酰胺为同位素原料,经亲电取代、分子间环化、碘代、亲核加成、羟基保护等十步放射性反应,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化和手性HPLC拆分获得目标物(217.7 MBq,光学纯度(ee)>99%),总放化收率为4.3%。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质谱(MS)和在线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HPLC-FSA)分析确认,目标物为[吡咯并三嗪环-4-^(14)C]瑞德西韦。放射性薄层成像分析(TLC-IIA)、离线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LSC)、在线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质谱联用(HPLC-FSA/PDA/MS)、液体闪烁测量(LSC)和HPLC-MS/MS分析表明,所得标记物的放化纯度和化学纯度均大于98%,比活度为2069.8 MBq/mmol,放射性/非放射性单一杂质含量均小于1%,该标记物可作为示踪剂,用于瑞德西韦的放射性药代动力学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标记合成 瑞德西韦 ^^(14)c 放射性示踪剂 抗病毒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14)C定年方法及其适用性探讨
4
作者 李捷 谢宇熙 +4 位作者 田立军 邢一飞 刘玉莲 焦璇 费舒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4,共11页
^(14)C是确定地下水年龄的常用方法,但受^(14)C定年模型中的初始^(14)C含量不确定性及深部地球化学过程影响,地下水^(14)C年龄仍存在较大争议。为确定华北平原第四系冷水^(14)C年龄,在雄安新区及周边区域补充了27组地下水^(14)C数据,结... ^(14)C是确定地下水年龄的常用方法,但受^(14)C定年模型中的初始^(14)C含量不确定性及深部地球化学过程影响,地下水^(14)C年龄仍存在较大争议。为确定华北平原第四系冷水^(14)C年龄,在雄安新区及周边区域补充了27组地下水^(14)C数据,结合前人在华北平原的文献数据65组,通过分析研究区水化学演化规律及构建地下含水层参数模型,确定了华北平原地下水^(14)C校正模型的初始值,并尝试性提出了一种评估地下水^(14)C年龄准确性的方法。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14)C校正模型的初始值是87.0 pMC,含水层死碳溶解可基本忽略;(2)地下水氧同位素变化通过4.2 ka的气候异常事件和新仙女木事件分割成三阶段;(3)华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14)C含量沿地下水流向逐渐降低,中部和滨海平原地下水^(14)C定年结果和^(4)He/^(81)Kr定年结果在300 m深度存在巨大差异,指示着^(14)C定年方法极限的到来。以4.2 ka的气候异常事件和新仙女木事件作为拐点的地下水氧同位素变化是一种有效评估地下水^(14)C年龄准确性的方法,但在深层含水层中建议慎重使用^(14)C定年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年龄校正 地下水 华北平原 气候异常事件 4.2 ka 新仙女木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14)C烷烃类化合物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裴鉴禄 李永国 +5 位作者 夏胤 陈泽翔 张计荣 李昕 陈建利 梁书玮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0-997,共8页
压水堆中的^(14)C气态流出物主要以烷烃类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本研究以^(14)C烷烃类化合物中占比最大且化学性质最稳定的^(14)CH_(4)作为处理目标,引入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其放电行为和CH_(4)处理性能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输... 压水堆中的^(14)C气态流出物主要以烷烃类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本研究以^(14)C烷烃类化合物中占比最大且化学性质最稳定的^(14)CH_(4)作为处理目标,引入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其放电行为和CH_(4)处理性能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输出电压17.89 kV、气体流速0.83 cm/s的最优条件下,等离子体的CH_(4)处理效率可达99.37%,CO_(2)选择性可达46.99%;通过提高输出电压、反应温度以及降低气体流速均能有效提升等离子体的CH_(4)处理性能;除CO_(2)外,等离子体处理CH_(4)过程中伴随产生的副产物有30余种,以有机物为主;等离子体处理CH_(4)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相应的速率常数为1.1048 m^(3)/(kW·h)。以上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技术在^(14)C废气处理和监测领域,尤其是^(14)C烷烃类化合物处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 等离子体 甲烷 压水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比活度[苯环-^(14)C]-环磺酮在好氧土壤中的降解转化研究
6
作者 李骄阳 张素芬 +2 位作者 庞杏燕 余志扬 叶庆富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8,共9页
环磺酮是一种4-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研究环磺酮在好氧土壤中的降解规律对其环境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高比活度[苯环-^(14)C]-环磺酮为示踪剂,综合运用同位素示踪法并有机结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等... 环磺酮是一种4-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研究环磺酮在好氧土壤中的降解规律对其环境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高比活度[苯环-^(14)C]-环磺酮为示踪剂,综合运用同位素示踪法并有机结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研究并明确了环磺酮在好氧土壤中的主要降解产物、降解途径及降解产物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好氧培养条件下,环磺酮母体在红壤土、潮土、黑土和褐土4种供试土壤中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其半衰期分别为13.18、5.05、10.49和2.82 d;环磺酮在4种好氧土壤中均存在M1、M2和M3三种主要降解产物,并推断了其在好氧土壤中的降解途径;除潮土120 d采样点外,在整个培养过程中,4种土壤中降解产物含量均表现为M2(0.5%~60.8%AR)>M3(0.0~10.0%AR)>M1(0.0~3.9%AR)。本研究结果为环磺酮的环境安全性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磺酮 ^^(14)c示踪 好氧土壤 降解产物 降解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异丙基萘基质^(3)H和^(14)C液闪标准源的稳定性与淬灭校正准确性研究
7
作者 肖扬 张辉 +10 位作者 马彦 刘玫玲 刘皓然 梁珺成 张津肇 赵清 范梓浩 张晗 刘鹏 范富有 戴雄新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38-1744,共7页
为了建立商用液闪液分析水溶液样品中^(3)H、^(14)C的淬灭校正方法,基于二异丙基萘(Diisopropylnaphthalene,DIN)液闪液制备了^(3)H无淬灭液闪标准源、^(3)H淬灭系列液闪标准源、^(14)C无淬灭液闪标准源和^(14)C淬灭系列液闪标准源。考... 为了建立商用液闪液分析水溶液样品中^(3)H、^(14)C的淬灭校正方法,基于二异丙基萘(Diisopropylnaphthalene,DIN)液闪液制备了^(3)H无淬灭液闪标准源、^(3)H淬灭系列液闪标准源、^(14)C无淬灭液闪标准源和^(14)C淬灭系列液闪标准源。考察了室温、避光条件下标准源的稳定性,16个月后淬灭系列标准源的校正效率的变化小于0.5%,无淬灭^(3)H、^(14)C标准源的活度值和tSIE值在30个月的监测中斜率统计值均小于临界值,未观察到不稳定性。比较了DIN体系淬灭系列标准源与甲苯体系淬灭系列标准源对商用液闪液测量核素的校正准确性,结果表明DIN基质的淬灭系列标准源更适用于目前广泛使用的商用闪烁液(Ultima Gold^(TM)AB、Ultima Gold^(TM)LLT、Optiphase HiSafe 3)测试样品的淬灭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计量 二异丙基萘 液闪 淬灭 ^^(3)H ^^(14)c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地下水混合的^(14)C年龄曲线投影校正研究
8
作者 查希茜 毛绪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9-488,I0001,共11页
地下水^(14)C年龄的分布可以指示地下水渗流的方向及其变化。经典校正模型可以消除水化学组成变化对^(14)C年龄的影响,但很难识别地下水混合,导致得到的^(14)C年龄代表的是地下水的混合年龄。本文根据地下水化学组分变化提出了识别混合... 地下水^(14)C年龄的分布可以指示地下水渗流的方向及其变化。经典校正模型可以消除水化学组成变化对^(14)C年龄的影响,但很难识别地下水混合,导致得到的^(14)C年龄代表的是地下水的混合年龄。本文根据地下水化学组分变化提出了识别混合和校正a^(14)C值的方法,并以江汉平原为研究实例进行解剖。江汉平原地下水中硫酸盐矿物溶解导致SO_(4)^(2-)含量增加,且SO_(4)^(2-)含量与a^(14)C值的关系曲线可以识别混合,并利用曲线投影校正a^(14)C值,提出了混合-IAEA模型。IAEA年龄和混合-IAEA年龄的分布差异揭示出地下水渗流变化。年轻地下水混合区为年轻地下水的汇聚方向;老地下水混合区为老地下水的汇集方向。因此,对于大型沉积平原(或盆地)的地下水流系统,使用^(14)C定年时需要考虑地下水混合的影响,混合校正后的^(14)C年龄可以用来识别地下水渗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年龄 混合校正 水文地球化学 地下水渗流 江汉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同位素^(14)C测年在岩溶地下水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9
作者 卢安康 赵冠华 +3 位作者 王辉 周立坚 唐胜群 彭志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7-498,共12页
放射性同位素^(14)C测年是获取岩溶地下水水文地质参数,探索岩溶地下水运移状态,评价其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搜集已公开发表的放射性同位素^(14)C文献资料和相关研究实例,对其主要来源、循环过程、测年原理、分析方法以及在岩溶地下... 放射性同位素^(14)C测年是获取岩溶地下水水文地质参数,探索岩溶地下水运移状态,评价其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搜集已公开发表的放射性同位素^(14)C文献资料和相关研究实例,对其主要来源、循环过程、测年原理、分析方法以及在岩溶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系统论述。研究表明,目前放射性同位素^(14)C主要用于测定岩溶地下水年龄,通过地下水年龄分布和不同来源的同位素占比,科学识别地下水补给源、估算地下水补给速率、合理评估地下水的更新能力等,再现岩溶地下水运动过程,进而计算运移过程中同位素交换率,判断发生的岩溶作用程度,可示踪地下污染来源,揭示地下水污染质的迁移规律,可为水资源利用和环境评价提供关键性的依据。然而,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测年的过程中,仍存在样品采集、处理流程不规范,仪器精度有限、测试价格昂贵、检测结果波动性大等问题。^(14)C测年范围有限,作为示踪剂指示作用单一,无法测定出过于“年轻”或者“古老”的岩溶地下水年龄。此外,地下水的运动过程中自然成因的“死碳”混入和人为因素的干扰也会造成测年结果的偏差,现有的校正模型暂时无法解决该问题,相关理论也缺乏研究,这给实际应用和进一步发展造成一定的困扰。该文指出放射性同位素^(14)C测年在未来仍需加强理论的研究,规范样品采集、处理流程,注重测试技术的开发,以解决“死碳”混入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造成的测年结果的偏差,多种示踪剂联合使用,提高测年精度和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碳同位素^(14)c 测年原理 应用进展 存在问题 研究展望 岩溶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厂流出物中^(14)C在海产品中的浓集研究及公众剂量评价应用
10
作者 许莉萍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4-181,共8页
滨海核电厂流出物的排放会对周围公众产生照射,其中剂量贡献最大的放射性核素为^(14)C,又以食入海产品中^(14)C所致的剂量占比最高。在进行食入海产品这一关键途径的剂量评价时,海产品中^(14)C的浓集情况将直接影响剂量评价的合理性。... 滨海核电厂流出物的排放会对周围公众产生照射,其中剂量贡献最大的放射性核素为^(14)C,又以食入海产品中^(14)C所致的剂量占比最高。在进行食入海产品这一关键途径的剂量评价时,海产品中^(14)C的浓集情况将直接影响剂量评价的合理性。本文采用比活度平衡模式,充分考虑福清核电厂址海域海水及海产品实际碳含量,计算出不同种类海产品^(14)C浓集因子,并通过与部分厂址海产品的^(14)C浓集因子实测值及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值对比验证,得到了适用于福清核电厂址海域的海产品^(14)C浓集因子,推荐鱼类取6800、藻类取5300、甲壳类取5000、软体动物取4500,并应用于公众剂量评价,划分不同年龄组,计算出食入海产品中^(14)C所致的公众个人有效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 浓集因子 海产品 剂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钙华板^(14)C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华 张会领 +2 位作者 涂林玲 覃嘉铭 冯玉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3-336,共4页
甑皮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保存较完整的一个人类洞穴遗址,距今有8.0~12.0ka的历史。本文通过对洞穴遗址钙华板14C年代的测定,并对比了遗址内贝壳和木炭的14C年代。初步论证了钙华板14C年代的可靠性,并探讨甑皮岩古人类活动及穴居的最后年... 甑皮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保存较完整的一个人类洞穴遗址,距今有8.0~12.0ka的历史。本文通过对洞穴遗址钙华板14C年代的测定,并对比了遗址内贝壳和木炭的14C年代。初步论证了钙华板14C年代的可靠性,并探讨甑皮岩古人类活动及穴居的最后年代为6.6kaBP。通过对钙华板14C年代研究为遗址洞穴地层的划分提供了新的年代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年代 甑皮岩 洞穴遗址 钙华板 ^^14c 年代学 钙华 古人类活动 桂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老狼坨子海岸带^(14)C、^(137)Cs、^(210)Pb测年与现代沉积速率的加速趋势 被引量:22
12
作者 王宏 姜义 +4 位作者 李建芬 夏威岚 M.Van Strydonck S.L.Goodbred 康慧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58-664,共7页
通过对渤海湾西岸L剖面中同一关键层的碳酸钙和原生腹足类壳体的14C测年对比研究,确定了晚全新世约2800calBP的层位及沉积速率0.045cm/a;8个样柱的137Cs和210Pbexc强度、蓄积量揭示了距今约120年来堤后盐沼的平均沉积速率约为0.35cm/a,... 通过对渤海湾西岸L剖面中同一关键层的碳酸钙和原生腹足类壳体的14C测年对比研究,确定了晚全新世约2800calBP的层位及沉积速率0.045cm/a;8个样柱的137Cs和210Pbexc强度、蓄积量揭示了距今约120年来堤后盐沼的平均沉积速率约为0.35cm/a,而面向开放海湾的潮坪上部则达到约2~3cm/a。研究区近1个世纪以来沉积速率的加速趋势,是渤海湾西岸泥质海岸带的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测年 ^^137cs/^210Pb测年 沉积速率 加速 渤海湾西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营养对甘薯块根薄壁细胞微结构、^(14)C同化物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0
13
作者 史春余 王振林 +2 位作者 赵秉强 郭风法 余松烈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5-339,T001-T002,共7页
选用徐薯 18号为材料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供钾水平对甘薯块根薄壁细胞显微和超微结构、块根呼吸速率和ATP含量、14 C同化物分配和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用适量钾肥 ,甘薯块根薄壁细胞膜结构完整、清晰 ,内含较多的线粒体和质体 ,... 选用徐薯 18号为材料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供钾水平对甘薯块根薄壁细胞显微和超微结构、块根呼吸速率和ATP含量、14 C同化物分配和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用适量钾肥 ,甘薯块根薄壁细胞膜结构完整、清晰 ,内含较多的线粒体和质体 ,胞质较丰富 ;块根的呼吸速率和ATP含量较高 ,有利于提高块根“库”的活性。适量供钾 ,增加单位体积块根内的淀粉粒数 ,提高块根淀粉含量 ;促进光合产物由叶片向块根的运输 ,提高了14 C同化物在块根中的分配比例 ;促进块根迅速膨大 ,增加单薯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营养 甘薯块根 薄壁细胞 微结构 ^^14c同化物分配 产量 呼吸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光合作用和^(14)C同化物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杨文钰 樊高琼 +3 位作者 任万君 赵莉 董兆勇 韩惠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73-1178,共6页
研究了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生育后期光合作用及14C同化物分配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烯效唑处理增加了植株冠层叶面积,处理间差异显著,以20mg/kg处理的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旗叶全展后30d,MDA含量降低了14.3%,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 研究了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生育后期光合作用及14C同化物分配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烯效唑处理增加了植株冠层叶面积,处理间差异显著,以20mg/kg处理的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旗叶全展后30d,MDA含量降低了14.3%,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59.4%和12.6%。烯效唑处理提高了小麦旗叶后期光合速率,改变了14C同化物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分蘖盛期标记的14C同化物分配到穗的比例提高了25.9%;灌浆中期标记的14C同化物分配到主茎穗和分蘖穗的比例分别提高了10.8%和2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效唑 小麦 干拌种 光合生产 ^^14c同化物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沉积物^(14)C年龄硬水效应校正初探——以青海湖为例 被引量:16
15
作者 汪勇 沈吉 +3 位作者 吴健 刘兴起 张恩楼 刘恩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4-508,共5页
在深入探讨湖泊硬水效应成因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借鉴海洋碳库效应校正方法,首次利用湖水和大气^(14)C放射性比度之间关系的方法对青海湖沉积物^(14)C年龄进行硬水效应校正,并重建了青海湖硬水效应在过去8 ka中的变化过程.笔者认为,青... 在深入探讨湖泊硬水效应成因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借鉴海洋碳库效应校正方法,首次利用湖水和大气^(14)C放射性比度之间关系的方法对青海湖沉积物^(14)C年龄进行硬水效应校正,并重建了青海湖硬水效应在过去8 ka中的变化过程.笔者认为,青海湖表层沉积物有机质^(14)C年龄不老于1549 aBP,青海湖硬水效应在7000-1000 aBP期间是逐渐增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水效应 ^^14c年龄校正 湖泊沉积物 青海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石岛风成灰岩的ESR和^(14)C年龄 被引量:17
16
作者 业渝光 和杰 +2 位作者 刁少波 高钧成 杜亚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03-110,共8页
采用ESR技术测定了西沙石岛风成灰岩地表样品的年龄,进一步证实这些风成灰岩是末次冰期的产物。通过ESR年龄和^(14)C年龄的对比,对于受到现代污染的样品,ESR方法似乎比^(14)C方法要可靠些;此外,对ESR测年中年剂量率的确定及ESR年龄的地... 采用ESR技术测定了西沙石岛风成灰岩地表样品的年龄,进一步证实这些风成灰岩是末次冰期的产物。通过ESR年龄和^(14)C年龄的对比,对于受到现代污染的样品,ESR方法似乎比^(14)C方法要可靠些;此外,对ESR测年中年剂量率的确定及ESR年龄的地质意义也进行了一些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岩 风成 ESR法 ^^14c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覆膜对冬小麦花后^(14)C-同化物转运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杨俊峰 龚月桦 +2 位作者 王俊儒 吕金印 李生秀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0-74,共5页
利用14CO2示踪研究了覆膜对旱地冬小麦花后14C-同化物在灌浆期转运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同化的14C在标记后24h约78%已储存在茎鞘和穗轴中,11%已转运至籽粒,11%还滞留在叶片中;成熟时叶片的14C-同化物几乎都外运了,茎鞘和穗轴中还... 利用14CO2示踪研究了覆膜对旱地冬小麦花后14C-同化物在灌浆期转运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同化的14C在标记后24h约78%已储存在茎鞘和穗轴中,11%已转运至籽粒,11%还滞留在叶片中;成熟时叶片的14C-同化物几乎都外运了,茎鞘和穗轴中还滞留约28%,70%已转运分配到籽粒中。覆膜小麦的14C-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比对照慢。另外,研究还表明覆膜小麦花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比对照高,MDA含量比对照低,叶片衰老延缓,同化能力强,干物质多,籽粒产量高。因此,覆膜使小麦增产的原因在于小麦中前期生长加快,后期衰老延缓,同化能力增强,最终使得同化的干物质总量大大增加;但并不促进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覆膜 ^^14c同化物 转运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S ^(14)C测年揭示的渤海湾沿海低地第Ⅱ海相层年龄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福 陈永胜 +6 位作者 李建芬 王宏 方晶 商志文 田立柱 姜兴钰 施佩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91-1595,共5页
在渤海湾沿海低地地区获得4个机械钻孔,结合AMS14C测年方法,对Ⅱ海的年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Ⅱ海所在层位获得的14C样品年龄均大于43.5ka BP,说明渤海湾沿海低地地区Ⅱ海形成于MIS 3早期或MIS 5,而不是前人认为的23~39ka。建议在... 在渤海湾沿海低地地区获得4个机械钻孔,结合AMS14C测年方法,对Ⅱ海的年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Ⅱ海所在层位获得的14C样品年龄均大于43.5ka BP,说明渤海湾沿海低地地区Ⅱ海形成于MIS 3早期或MIS 5,而不是前人认为的23~39ka。建议在前人地层结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开展Ⅱ海年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S ^^14c测年 Ⅱ海年龄 沿海低地 渤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库关系改变对小麦灌浆期植株光合速率及^(14)C同化物运转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3
19
作者 贺明荣 王振林 曹鸿鸣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555-560,共6页
选用千粒重大小不同的小麦品种,研究了去除顶端两个小穗对两类品种(大粒品种和小粒品种)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单穗平均增重速率、植株光合速率及14C同化物运转分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去除顶端两个小穗... 选用千粒重大小不同的小麦品种,研究了去除顶端两个小穗对两类品种(大粒品种和小粒品种)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单穗平均增重速率、植株光合速率及14C同化物运转分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去除顶端两个小穗后,两类品种的千粒重提高,穗粒数降低或基本不受影响,但降低比例明显低于去除小穗数的比例。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和单穗平均增重速率(分别表征籽粒库容活性和穗粒库容活性)相应提高。结果,两类品种的穗粒重表现为补偿性增长。两类品种比较,小粒品种的增长幅度大于大粒品种。穗粒库容活性增强使得小粒品种灌浆中后期的植株光合速率提高,使两类品种分配到籽粒中的14C同化物比例增加。从而表明,无论是植株光合速率还是同化物的运转分配皆受穗粒库容活性的调控,调控方式和幅度因品种类型而不同。但提高其穗粒重的着眼点都应当是提高穗粒库容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库容活性 光合速率 ^^14c同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14)C示踪技术测定大豆光合速率 被引量:8
20
作者 冯春生 沈银保 +3 位作者 张庆海 高金方 赵福林 徐豹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51-356,共6页
应用^(14)C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方法测定大豆的光合速率。结果表明,复叶的3个小叶间和小叶各部位间的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叶正面的光合速率比叶背面的光合速率高24—29%;大豆没有发现午睡现象;盛花期至结荚期的光合速率高,大豆光合速率与... 应用^(14)C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方法测定大豆的光合速率。结果表明,复叶的3个小叶间和小叶各部位间的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叶正面的光合速率比叶背面的光合速率高24—29%;大豆没有发现午睡现象;盛花期至结荚期的光合速率高,大豆光合速率与根瘤固N之间有密切相关,并对籽实产量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光合速率 测定 ^^14c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