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25)I粒子植入后不同粒子活度和肿瘤缩小速度对靶区剂量学参数的影响
1
作者 于慧敏 赵金鑫 +4 位作者 董建涛 底学敏 高贞 王娟 张宏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2-277,共6页
目的探讨在相同处方剂量下^(125)I粒子植入后不同粒子活度及肿瘤缩小速度对靶区剂量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勾画模拟出边长为6 cm正方体肿瘤,处方剂量(PD)为100 Gy,选取的^(125)I粒子活度为0.4、0.8 mCi... 目的探讨在相同处方剂量下^(125)I粒子植入后不同粒子活度及肿瘤缩小速度对靶区剂量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勾画模拟出边长为6 cm正方体肿瘤,处方剂量(PD)为100 Gy,选取的^(125)I粒子活度为0.4、0.8 mCi。假设粒子植入术后肿瘤向心性缩小、粒子均匀向心性集中无脱落或游走,肿瘤体积每月以不同速度(0、5%、10%、15%、20%、25%、30%、35%、40%、45%、50%)缩小,根据粒子不同活度分为A1~K1组(0.4 mCi)、A2~K2组(0.8 mCi)。根据^(125)I粒子衰变规律,采用TPS模拟A1~K1组和A2~K2组术后1、2、3、4、5、6个月验证计划得出每组术后不同时间相对应的两种不同活度90%靶体积所接受剂量(D_(90))以及100%、150%、90%处方剂量所覆盖体积占靶体积百分比(V_(100)、V_(150)、V_(90))和平均剂量(D_(mean))。通过比较不同活度粒子植入肿瘤后D_(90)、V_(100)、V_(150)、V_(90)、D_(mean)差异,分析不同活度粒子植入肿瘤后肿瘤靶区以0~50%速度缩小的剂量学影响。结果肿瘤靶区每月缩小速度≤30%时,0.4、0.8 mCi组术后1~6个月D_(90)无明显差异;每月缩小速度>30%时,0.8 mCi组D_(90)高于0.4 mCi组;每月缩小速度<25%时,0.4 mCi组V_(90)高于0.8 mCi组,第5~6个月两组V_(90)变化趋于一致;每月缩小速度≥30%时,0.8 mCi组V_(90)高于0.4 mCi组,且随着缩小速度增加,两组差别越大;V_(100)结果与V_(90)结果一致;每月缩小速度<35%时,0.4 mCi组V_(150)高于0.8 mCi组;每月缩小速度≥35%时,0.8 mCi组V_(150)高于0.4 mCi组,且随着缩小速度增加,两组差别越大;每月缩小速度<25%时,0.4 mCi组D_(mean)高于0.8 mCi组;每月缩小速度≥25%时,0.8 mCi组D_(mean)高于0.4 mCi组,且随着缩小速度增加,两组差别越大。结论处方剂量相同情况下,肿瘤靶区每月缩小速度<30%时^(125)I粒子活度对D_(90)影响不大,低活度组V_(90)、V_(100)、V_(150)和D_(mean)均高于高活度组,靶区均匀性相对较好;肿瘤靶区每月缩小速度>35%时,高活度组D_(90)、V_(90)、V_(100)、V_(150)和D_(mean)均高于低活度组,且高剂量区持续时间长。随着靶区每月缩小速度增大,这种差异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 动态剂量 靶体积 缩小速度 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腹壁切口转移
2
作者 孙柏 王浩 +3 位作者 王超 羌伟光 袁野 石红兵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5-658,共4页
目的评估^(125)I粒子植入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腹壁切口转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腹壁切口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17例患者,17处... 目的评估^(125)I粒子植入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腹壁切口转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腹壁切口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17例患者,17处病灶接受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治疗计划系统(TPS)进行术前规划,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后每3个月进行随访,评估病灶局部控制率、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及疼痛缓解程度。结果胃肠道恶性肿瘤腹壁切口转移17处病灶均在CT引导下成功植入^(125)I粒子共372粒,平均21.9粒/处,处方剂量100 Gy/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9.8个月。首次治疗后3个月CT扫描结果显示17处病灶中,完全缓解3处,部分缓解6处,病灶稳定7处,进展1处,局部控制率为94.1%。术后第6、12个月局部客观缓解率分别为63.6%、33.3%,疾病控制率分别为100.0%、50.0%。术前8例存在局部疼痛,术后3个月疼痛缓解6例,4例NRS疼痛评分下降≥2分。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腹壁切口转移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转移 胃肠道肿瘤 ^^(125)i粒子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赋能管理模式在^(125)I粒子植入术后放射防护中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刘丽 黄祥忠 +1 位作者 高福磊 朱翠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赋能管理模式在^(125)I粒子植入术后放射防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首次进行^(125)I粒子植入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n=33)实施传统健康教育;实验组(n=33)在传统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 目的探讨赋能管理模式在^(125)I粒子植入术后放射防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首次进行^(125)I粒子植入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n=33)实施传统健康教育;实验组(n=33)在传统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赋能管理模式,评价两组患者在自我效能感、健康教育效果及防护依从性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在自我效能感、健康教育效果及防护依从性等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赋能管理模式实施健康教育,能够提高^(125)I粒子植入术后健康教育效果,从而让患者更正确地认识^(125)I粒子治疗,使自我效能感加强,有利于提高术后防护依从性,保护周围人群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能管理 ^^(125)i粒子植入 放射防护 延续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粒子植入在难治性甲状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4
作者 龚成鹏 张雅婧 +1 位作者 胡胜清 高再荣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9-274,共6页
作为近距离放射治疗的一种,^(125)I粒子植入已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可切除或局部复发的恶性肿瘤治疗中,均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与前景。由于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微创的特点,^(125)I粒子植入为不能再次手术、^(131)I治疗不可控及不适合靶向治... 作为近距离放射治疗的一种,^(125)I粒子植入已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可切除或局部复发的恶性肿瘤治疗中,均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与前景。由于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微创的特点,^(125)I粒子植入为不能再次手术、^(131)I治疗不可控及不适合靶向治疗的持续或复发甲状腺癌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手段。该文将简要介绍^(125)I粒子植入在难治性甲状腺癌局部复发灶及其转移灶治疗和病灶术前定位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植入 难治性甲状腺癌 近距离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粒子联合动脉灌注化疗对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5
作者 周诚 沈天皓 +2 位作者 蒋霆辉 俞雪 刘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78-884,共7页
目的评价^(125)I粒子联合动脉灌注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infusion,TAI)对中晚期胰腺癌(pancreaticcarcinoma,P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组的76例患者采用信封封藏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最终纳入67例,观察组为^(125)I粒子... 目的评价^(125)I粒子联合动脉灌注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infusion,TAI)对中晚期胰腺癌(pancreaticcarcinoma,P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组的76例患者采用信封封藏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最终纳入67例,观察组为^(125)I粒子联合TAI(31例),对照组为TAI(36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疼痛评分、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OJ)发生率及生存期。结果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RR)为48.4%,对照组为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疾病控制率(DCR)为83.9%,对照组为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疼痛评分均较前下降(P<0.05),但观察组疼痛评分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23.06%、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2);观察组、对照组OJ发生率分别为19.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9个月、5.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CA199水平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恶心呕吐、腹泻和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5)I粒子联合TAI可以有效缓解中晚期PC癌痛,延长生存时间,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125)i粒子 动脉灌注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125)I粒子植入技术联合TACE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 被引量:8
6
作者 王万胜 王晨 +7 位作者 沈健 任葆胜 印于 杨俊 唐浩桓 黄鹏 朱晓黎 倪才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80-686,共7页
目的评估复合^(125)I粒子植入技术(^(125)I粒子螺旋系统序贯肿瘤同侧分支癌栓粒子植入术)联合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合并程氏Ⅲ型门静脉癌栓(PVT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4例HCC合并Ⅲ型PVTT患者行门静脉主干内^(125)I粒子螺旋系统... 目的评估复合^(125)I粒子植入技术(^(125)I粒子螺旋系统序贯肿瘤同侧分支癌栓粒子植入术)联合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合并程氏Ⅲ型门静脉癌栓(PVT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4例HCC合并Ⅲ型PVTT患者行门静脉主干内^(125)I粒子螺旋系统植入术,随后同期行TACE治疗;7~10 d后继行肿瘤同侧分支癌栓内^(125)I粒子植入术。每6~8周行CT增强随访,并按需行再次TACE治疗。统计分析患者并发症、治疗反应率及总生存期。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3级以上严重并发症。门静脉主干癌栓(MPVTT)的客观反应率(ORR)与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4.2%及87.5%;肝内病变的ORR及DCR分别为29.2%及37.5%。患者中位生存期为(9.5±1.4)(95%CI,6.7~12.3)个月。结论复合^(125)I粒子植入技术联合TACE治疗HCC合并Ⅲ型PVTT是安全可行的,该模式有望进一步改善此类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门静脉癌栓 ^^(125)i粒子螺旋系统 ^复合^(125)i粒子植入技术 血管内近程放疗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韦国桢 殷小伟 +1 位作者 薛跃君 张旭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243-245,共3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治疗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18例肺癌患者采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粒子植入之前采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模拟布源,在螺旋CT引导下将125I粒子植入肿瘤组织内。术后2个月复查CT一次,随访6个月。结...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治疗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18例肺癌患者采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粒子植入之前采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模拟布源,在螺旋CT引导下将125I粒子植入肿瘤组织内。术后2个月复查CT一次,随访6个月。结果全组18例18个病灶共植入粒子812粒,平均每个病灶植入粒子45.1粒。2个月后采用CT评价,完全缓解(CR)7例,部分缓解(PR)10例,无变化(NC)1例,总有效率(CR+PR)为94%(17/18)。结论经皮穿刺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中晚期肺癌为一种近期疗效满意、微创、低毒的新方法,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长期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 肺癌 介入治疗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粒子条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17例 被引量:5
8
作者 杨胜利 顾俊鹏 +5 位作者 曹耿飞 张海潇 朱帝文 鲍应军 纪卫政 任伟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74-679,共6页
目的探讨^(125)I粒子条联合门静脉血管支架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0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疗的1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17例均行经皮穿刺门静脉内^... 目的探讨^(125)I粒子条联合门静脉血管支架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0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疗的1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17例均行经皮穿刺门静脉内^(125)I粒子条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术。每例患者植入粒子数量10~45粒,粒子活度0.8 mCi/粒,处方剂量100~120 Gy。植入血管支架数量1~2枚。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门脉压力改善情况、累计生存率和支架通畅性。结果17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1例术后并发穿刺道出血,1例支架未开通(门脉开通率94.1%)。门脉支架植入前患者平均门脉压力为(35.0±3.0)cmH_(2)O(1 cmH_(2)O=0.098 kPa),支架植入后平均门脉压力为(27.2±5.4)cmH_(2)O,平均下降(7.8±4.3)cmH_(2)O,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例患者获得随访(2~16个月),4例患者目前生存,其中2例生存时间已超过1年。11例死亡(肝功能衰竭7例,多发转移1例,肝癌结节破裂出血1例,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2例),其中1例最长生存14个月。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209.23±38.38)d(95%CI,134.00~284.46),中位生存时间为(145±19.1)d(95%CI,107.42~182.58)。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3.3%、26.7%和20.0%。支架平均通畅时间为(246.87±59.52)d(95%CI,130.21~363.53)。随访期内有9例患者行TACE治疗(共行19例次)。结论^(125)I粒子条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安全可行,能降低门脉压力,恢复部分肝脏血流灌注,扩大肝动脉化疗栓塞适应证,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癌栓 ^^(125)i粒子 血管支架 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软组织肿瘤 被引量:9
9
作者 朱丽红 王俊杰 +7 位作者 袁惠书 冉维强 刘江平 田素清 李金娜 姜伟娟 姜玉良 王皓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246-248,共3页
目的评价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治疗软组织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2例软组织肿瘤共15个病灶(2个原发灶,13个局部复发或转移灶)行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单个病灶植入粒子60颗(7~80颗),粒子活度0.6mCi(0.5~0.8mCi),肿瘤... 目的评价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治疗软组织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2例软组织肿瘤共15个病灶(2个原发灶,13个局部复发或转移灶)行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单个病灶植入粒子60颗(7~80颗),粒子活度0.6mCi(0.5~0.8mCi),肿瘤匹配周边剂量(MPD)140~160Gy。术后行质量验证。2个病灶质量验证不满意加行补充外照射,剂量为30、60Gy,分次剂量2.0Gy。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3~34个月)。疼痛缓解率83%(5/6)。术后2个月实际临床获益率(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为93%(14/15)。1年及2年局部控制率均为83%。1年生存率72.9%,2年生存率62.5%,中位生存时间32个月。3例远处转移。5例死亡:1例死于肺转移,4例死于全身多器官衰竭。1例植入粒子后皮肤破溃未愈合,其他患者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单独或联合外照射治疗软组织肿瘤尤其是复发和转移性软组织肿瘤有效,方法简单、易行、微创、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肿瘤 ^放射性^(125)i粒子 组织间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粒子植入治疗合并气道狭窄的难治性甲状腺癌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10
作者 杜可朴 王猛 +6 位作者 李亚丹 高飞 高梦宇 谢新立 高明达 张珍 周志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7-250,共4页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合并气道狭窄的难治性甲状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合并气道狭窄的难治性甲状腺癌患者15例。通过CT引导下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活...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合并气道狭窄的难治性甲状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合并气道狭窄的难治性甲状腺癌患者15例。通过CT引导下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活度为0.3~0.8 mCi,处方剂量为80~120 Gy。随访观察肿瘤客观缓解情况、气道狭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术后即刻靶区D_(90)、V_(90)、V_(100)、V_(150)、V_(200)、CI、EI、HI分别为(105.30±11.22)Gy、(98.15±11.23)%、(93.01±1.15)%、(63.72±6.13)%、(42.15±6.26)%、0.63±0.07、(41.55±13.32)%、(27.72±7.13)%。术后2个月CR为1例,PR为10例,SD为4例。术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客观缓解分别为11例、12例、15例。15例患者术前肿瘤大小及气道直径为(7.53±1.82)cm、(0.52±0.20)cm,术后2个月肿瘤大小及气道直径为(4.35±1.51)cm、(0.62±0.23)cm,术后6个月肿瘤大小及气道直径为(2.15±1.12)cm、(1.03±0.22)cm。2例患者粒子距离食管较近,植入2周后出现间断恶心、呕吐、咽下疼痛,症状较轻,给予解痉、抑酸、低剂量泼尼松口服后缓解。2例患者粒子距离皮肤较近,植入1个月后出现皮肤色素沉着,未出现破溃、感染,考虑1级放射性皮肤损伤。1例患者术后2个月因肿瘤完全缓解,粒子聚集,局部剂量过高,出现4级放射性损伤,皮肤色素沉着、溃烂、窦道形成,粒子部分脱落,经整形外科处理后愈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因穿刺导致的窒息、死亡等即刻并发症。结论^(125)I粒子植入治疗合并气道狭窄的难治性甲状腺癌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甲状腺癌 气道狭窄 ^^(125)i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头颈部复发和转移恶性肿瘤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涛 张福君 +2 位作者 焦德超 王继群 王俊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445-447,共3页
目的探讨125I植入治疗复发和转移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1月~2007年7月,对29例头颈部癌术后或放化疗后复发或转移,在局部浸润麻醉下,CT、B超或腔内镜引导125I粒子植入术,粒子间距0.5~1.0cm。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atched perip... 目的探讨125I植入治疗复发和转移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1月~2007年7月,对29例头颈部癌术后或放化疗后复发或转移,在局部浸润麻醉下,CT、B超或腔内镜引导125I粒子植入术,粒子间距0.5~1.0cm。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90~160Gy,粒子活度29.6MBq。结果2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每例植入粒子12~67颗,中位数23颗。术后未发生出血、感染、粒子移位等严重并发症。29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6个月,局部控制率术后3个月为55%(16/29),6个月71%(20/28),12个月45%(10/22),2年36%(5/14)。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和转移头颈部肿瘤可行,近期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 头颈部癌 转移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在盆腔转移瘤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尹立楠 侯英文 +2 位作者 侯训博 王平 刘瑞宝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2-575,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盆腔转移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盆腔转移瘤患者23例,计26个病灶。患者功能状态评分(PS评分)0~2分。术前应用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TPS... 目的探讨CT引导下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盆腔转移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盆腔转移瘤患者23例,计26个病灶。患者功能状态评分(PS评分)0~2分。术前应用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TPS)进行术前计划设计,术后进行剂量验证。术中在CT引导下,经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行经皮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粒子活度0.6~0.8 mCi,D90为76.7~122.1 Gy,植入粒子12~144粒,共植入粒子1 653粒。评价患者的局部控制率,有效率,生存率,观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 23例患者随访时间4~4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3,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91.3%,73.9%,34.8%。2个月局部控制率91.3%,有效率73.9%。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11例患者诉穿刺部位局部疼痛,9例盆腔出血,6例有发热,4例粒子移位脱落至盆腔,2例轻度放射性皮肤损伤,1例放射性肠炎,未出现严重致死性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是治疗盆腔转移瘤安全、有效、可行的一种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共面模板 ^放射性^(125)i粒子 盆腔转移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125)I粒子组织间置入术治疗伴后缘破坏的椎体转移瘤 被引量:2
13
作者 肖全平 魏乐群 牛焕章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66-870,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联合^(125)I粒子组织间置入术治疗伴后缘破坏的椎体转移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接受治疗的55例患者75节病...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联合^(125)I粒子组织间置入术治疗伴后缘破坏的椎体转移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接受治疗的55例患者75节病变椎体。采用随机数字化法将患者分为两组,25例患者40节病变椎体接受PVP联合^(125)I粒子组织间置入术(联合组),30例患者35节病变椎体接受PVP(单一组)。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卡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评估疼痛程度及体力状况。CT评估骨水泥分布及渗漏,MRI评估肿瘤控制情况,记录两组骨水泥数量及^(125)I粒子数目,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患者生存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是100%,联合组VAS评分由术前(8.25±0.31)分降至术后12个月(3.27±0.83)分,单一组VAS评分由术前(8.53±0.21)分降至术后12个月(3.98±0.69)分,联合组与单一组术后1、3、6、12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KPS由(43.46±9.66)分升至术后12个月(90.05±2.06)分,单一组KPS由(41.15±8.36)分升至术后12个月(84.05±1.56)分。联合组与单一组术后1个月K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3),术后3、6、12个月KP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每个椎体骨水泥注射量为(2.8±0.6)mL,粒子植入量为(15±2)粒,单一组骨水泥注射量为(3.1±0.3)mL。联合组和单一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42.5%和53.5%,单一组骨水泥漏入椎管1例,无相应症状发生。术后随访联合组肿瘤控制有效率与单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生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结论PVP联合^(125)I粒子组织间置入术治疗伴后缘破坏的椎体转移瘤安全可靠,较单纯PVP更能明显缓解疼痛、控制肿瘤生长。在延长生存时间方面无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125)i粒子组织间置入术 后缘破坏的椎体转移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超 孙柏 +1 位作者 王浩 石红兵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63-1268,共6页
碘-125(iodine-125,^(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是一种持续低剂量率内照射治疗方式,现已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近年来,^(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逐渐开展并深入。^(125)I粒子除损伤DNA外还作用于内质网和线粒体,进而通... 碘-125(iodine-125,^(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是一种持续低剂量率内照射治疗方式,现已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近年来,^(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逐渐开展并深入。^(125)I粒子除损伤DNA外还作用于内质网和线粒体,进而通过多条信号通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类凋亡、促进细胞保护性自噬、抑制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此外,^(125)I粒子还能改善肿瘤微环境,通过抑制肿瘤微血管、激活免疫应答,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本文就^(125)I粒子诱导的上述生物学效应及相关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后续的机制研究和联合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 恶性肿瘤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粒子植入联合抗PD-1治疗对小鼠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曹熠熠 李文波 +4 位作者 翁宇 李佳 陈畅 庞华 王政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25-229,共5页
目的:研究^(125)I粒子植入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以及^(125)I粒子植入联合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1,PD-1)治疗的抗肿瘤疗效。方法:在小鼠右后肢皮下注射Lewis肺癌(LLC)细胞构建肿瘤模型,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 目的:研究^(125)I粒子植入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以及^(125)I粒子植入联合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1,PD-1)治疗的抗肿瘤疗效。方法:在小鼠右后肢皮下注射Lewis肺癌(LLC)细胞构建肿瘤模型,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125)I粒子植入后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Treg细胞的表达。在小鼠右后肢(原位肿瘤)和左前肢(远位肿瘤)皮下注射LLC细胞,将小鼠随机分为PBS组、抗PD-1组、^(125)I粒子植入组和联合治疗组。绘制肿瘤生长曲线,流式分析肿瘤浸润CD4^(+)及CD8^(+)T细胞比例。结果:^(125)I粒子植入12天后PD-L1及PD-1表达上调(P<0.01),Treg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196)。与其余各组相比,联合治疗组小鼠原位和远位肿瘤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均P<0.05),肿瘤浸润CD8^(+)T细胞比例显著增加(均P<0.05)。结论:^(125)I粒子植入联合抗PD-1治疗能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协同抑制小鼠LLC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植入 放疗 程序性死亡受体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一体化携^(125)I粒子双链胆道引流管近距离放疗梗阻性黄疸辐射剂量率的监测及防护 被引量:4
16
作者 贾自玲 徐苗 +1 位作者 焦德超 田川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01-403,共3页
目的 探讨新型一体化携^(125)I粒子双链胆道引流管(粒子引流管)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即刻辐射剂量率的监测与防护措施。方法 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3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首次接受粒子引流管治疗,术后即刻监测手术侧、对侧在有... 目的 探讨新型一体化携^(125)I粒子双链胆道引流管(粒子引流管)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即刻辐射剂量率的监测与防护措施。方法 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3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首次接受粒子引流管治疗,术后即刻监测手术侧、对侧在有无防护措施下0、15、30、45、60、75和90 cm处的γ射线辐射量率,并与天然本底测量值比较,进而提出针对性护理防护措施。结果 无铅衣防护状态下,术后手术侧γ射线辐射量率在0、15、30、45、60 cm处分别为24.5、13.0、7.2、2.7、1.7μSv/h,对侧为12.8、4.3、1.7、1.8、1.7μSv/h,在术侧60 cm处及对侧30 cm内,剂量率与天然本底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铅衣防护状态下,所有监测值均与本底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梗阻性黄疸患者置入粒子引流管后,无铅衣防护状态下,在手术侧60 cm以外或手术对侧30 cm以外的距离操作为宜,可减少对医护人员的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 胆道引流管 梗阻性黄疸 近距离放疗 防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125)I粒子植入术后SPECT/CT计数值与剂量分布及疗效关系初探 被引量:2
17
作者 白钧 高贞 +7 位作者 闵学雅 徐克 杜志强 于慧敏 底学敏 杨双臣 魏世鸿 张宏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0-242,共3页
目的了解肺癌^(125)I粒子植入术后SPECT/CT放射性浓聚计数值与剂量分布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肺癌患者11例。处方剂量(prescription dose,PD)140 Gy,粒子活度0.5~0.8 mCi,粒子数20~77颗。^... 目的了解肺癌^(125)I粒子植入术后SPECT/CT放射性浓聚计数值与剂量分布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肺癌患者11例。处方剂量(prescription dose,PD)140 Gy,粒子活度0.5~0.8 mCi,粒子数20~77颗。^(125)I粒子植入术后首日行SPECT/CT扫描,将SPECT图像与CT图像融合,调节融合图像的放射性浓聚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找到放射性计数值为200及300所对应的曲线,截取包含肿瘤各层面完整图像,将图像传入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勾画肿瘤靶区及危及器官。计算计数值200及300曲线所覆盖的体积与肿瘤靶体积之比RV200及RV300。随访2~4个月,复查胸部CT并导入TPS,计算肿瘤体积缩小值与原肿瘤靶体积之比RVt及平均每月体积缩小比R1。分别将RV200、RV300与R1关联并得出关系曲线及公式。结果VC200、VC300、V、RV200、RV300、R1分别为(47.02±29.85)cc、(29.18±21.85)cc、(42.27±31.99)cc、(1.22±0.29)、(0.75±0.28)、(0.23±0.13)。计数值分别为200、300体积覆盖比与肿瘤体积每月缩小比呈对数关系,拟合公式为:R1=0.53×log(RV200)+0.13;R1=0.50×log(RV300)+0.36。结论SPECT/CT放射性浓聚计数值为基础的参数与^(125)I粒子术后靶体积变化有相关性,当RV200>1.09时疗效更好,可预测肺癌^(125)I粒子植入后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125)i粒子 SPECT/CT 剂量分布 疗效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125)I粒子三链营养管近距离放射治疗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一铭 焦德超 +3 位作者 许凯豪 韩新巍 朱明 孙占国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93-697,共5页
目的 评价^(125)I粒子三链鼻饲营养管近距离放射治疗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采用经鼻置入^(125)I粒子三链鼻饲营养管近距离放射治疗18例晚期食管癌患者,6周后拔除鼻饲营养管。记录技术成功情况、90%体积肿瘤... 目的 评价^(125)I粒子三链鼻饲营养管近距离放射治疗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采用经鼻置入^(125)I粒子三链鼻饲营养管近距离放射治疗18例晚期食管癌患者,6周后拔除鼻饲营养管。记录技术成功情况、90%体积肿瘤吸收剂量(D90)、术后并发症。评价术后6周食管通畅情况、肿瘤最大径、局部控制率、Stooler吞咽困难分级、VAS疼痛评分和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结果 18例患者均达到技术成功,平均D90为46.19 Gy,平均止血时间12.4 d,术后均达到局部控制。与术前相比,术后6周16例患者的食管通畅,肿瘤最大径平均缩小1.23 cm, Stooler吞咽困难评分平均下降了2.6分,VAS评分平均下降3.28分,Karnofsky评分平均升高了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同位素脱落、大出血、食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125)I粒子三链鼻饲营养管近距离放射治疗晚期食管癌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介入治疗 ^^(125)i粒子 近距离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右侧颌面部巨大肿瘤1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志远 李培永 +4 位作者 张晓福 王宝山 郝国君 张姗 申东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4-516,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87岁。自2020年9月始右侧颌面部一0.5 cm左右赘生物逐渐增大并伴表面出血、皮肤黏膜脱落及疼痛。入院时肿物为8.5 cm×5 cm。入院8 d后肿块下段出现1 cm×1 cm破溃及少量淡红色渗出液。2020年12月9日行穿刺活... 1临床资料患者女,87岁。自2020年9月始右侧颌面部一0.5 cm左右赘生物逐渐增大并伴表面出血、皮肤黏膜脱落及疼痛。入院时肿物为8.5 cm×5 cm。入院8 d后肿块下段出现1 cm×1 cm破溃及少量淡红色渗出液。2020年12月9日行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鉴于患者年龄较大,并患有2型糖尿病病史20年,无法手术切除,且不能耐受化疗的不良反应。考虑先予肿瘤动脉栓塞术,后进行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植入 化疗栓塞 颌面部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粒子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支架通畅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彭赵宏 张德志 +8 位作者 施万印 赵本胜 熊壮 汪名权 宋文 陶龙香 刘斌 张帅 程翔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5-649,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恶性梗阻性黄疸^(125)I粒子支架植入术后支架通畅时间的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胆道^(125)I粒子支架植入的11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资料,选择性别、年龄、梗阻部位、^(125)I粒子支架类型、原发肿瘤类型以及术后... 目的探讨影响恶性梗阻性黄疸^(125)I粒子支架植入术后支架通畅时间的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胆道^(125)I粒子支架植入的11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资料,选择性别、年龄、梗阻部位、^(125)I粒子支架类型、原发肿瘤类型以及术后是否对原发肿瘤进一步治疗作为研究参数,评估影响该类患者^(125)I粒子支架通畅时间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胆道梗阻部位、^(125)I粒子支架类型、原发肿瘤类型以及术后是否对原发肿瘤进一步治疗是影响支架通畅时间的主要因素(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胆道梗阻部位、^(125)I粒子支架类型、是否针对原发肿瘤进一步治疗是影响支架通畅时间的独立因素(P<0.001)。结论多因素分析显示,胆道梗阻部位、^(125)I粒子支架类型、是否针对原发肿瘤进一步治疗是影响恶性梗阻性黄疸支架通畅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评估该方法治疗的患者预后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梗阻性黄疸 ^胆道^(125)i粒子支架 支架通畅时间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