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奶牛源鼠李糖乳杆菌的^(12)C^(6+)重离子束诱变选育
被引量:
1
1
作者
蒋威
沈文祥
+5 位作者
郑娟善
武小虎
杨雅媛
吕亚楠
王胜义
严作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140-148,共9页
本研究利用中科院重离子加速器释放的^(12)C^(6+)重离子束作为辐射诱变源,以酸斑值(H^(12)C^(6+))和抑菌圈值为指标,对鼠李糖乳杆菌JF12-1进行功能性诱变。通过致死率和正负突变率确定诱变的最佳辐照剂量;对最佳辐照剂量下的突变菌株利...
本研究利用中科院重离子加速器释放的^(12)C^(6+)重离子束作为辐射诱变源,以酸斑值(H^(12)C^(6+))和抑菌圈值为指标,对鼠李糖乳杆菌JF12-1进行功能性诱变。通过致死率和正负突变率确定诱变的最佳辐照剂量;对最佳辐照剂量下的突变菌株利用酸斑法进行初筛,抑菌圈法复筛,而后通过连续传代之后检测乳酸含量变化来测定遗传稳定性,并对遗传稳定菌株进行16S rDNA测序,定位其突变位点。结果显示辐照剂量为300 Gy时,致死率为79.86%,正突变率为30.33%,负突变率为5.38%,确定为最佳诱变剂量;酸斑法初筛最佳诱变剂量下的突变菌株,得到20株H^(12)C^(6+)值较原始野生菌株提高25%以上的突变株;抑菌法复筛得到8株体外抑菌性较原始野生菌株提高15%以上的菌株;遗传稳定性测定发现这8株突变乳酸菌株产乳酸稳定性良好;16S rDNA测序发现原始野生型菌株JF12-1的可能突变位点不在16S rRNA基因上,促使其产酸和抑菌性能增强的突变位点可能发生在其他基因区段。利用^(12)C^(6+)重离子束成功诱变选育出了高产乳酸及体外抑菌性优良的功能性鼠李糖乳杆菌稳定株,为下一步深入开发该菌株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乳杆菌JF
12
-1
^
^(
12
)C^(
6
+)重离子束
致死率
突变率
诱变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C^(6+)重离子突变藻株混合处理黑臭水性能研究
2
作者
邵一桐
谭周亮
+3 位作者
付永胜
陈杨武
金文杰
李欣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53,共7页
微藻混合培养可以在高效去除水质污染物的同时,积累更多生物量及油脂,促进微藻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然而存在菌种间相互竞争导致处理效果不佳的问题,故找出微藻藻种间最佳协同组合至关重要。该文通过将一株可在黑臭水中快速生长的原壳藻Au...
微藻混合培养可以在高效去除水质污染物的同时,积累更多生物量及油脂,促进微藻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然而存在菌种间相互竞争导致处理效果不佳的问题,故找出微藻藻种间最佳协同组合至关重要。该文通过将一株可在黑臭水中快速生长的原壳藻Auxenochlorella protothecoides,分别与污水处理中常用的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bliquus进行不同比例混合培养,结果显示4种微藻1∶1∶1∶1混合培养为最佳组合。为进一步提升水中污染物去除效率,促进资源化利用水平,将经C重离子辐照诱变后的4种藻株按相同比例混合培养进行性能强化,结果表明:相比初始藻株组合,^(12)C^(6+)重离子突变藻株组合COD、NH_(4)^(+)-N及TP最大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2.12%、11.01%及22.12%,其最大比生长速率和油脂增长率分别提高了63.03%和79.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混合培养
黑臭水
^
^(
12
)C^(
6
+)重离子突变
污染物去除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奶牛源鼠李糖乳杆菌的^(12)C^(6+)重离子束诱变选育
被引量:
1
1
作者
蒋威
沈文祥
郑娟善
武小虎
杨雅媛
吕亚楠
王胜义
严作廷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出处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140-148,共9页
基金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7YFD0502201)
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20YF8NA029)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项目(CAASASTIP-2017-LIHPS-03)。
文摘
本研究利用中科院重离子加速器释放的^(12)C^(6+)重离子束作为辐射诱变源,以酸斑值(H^(12)C^(6+))和抑菌圈值为指标,对鼠李糖乳杆菌JF12-1进行功能性诱变。通过致死率和正负突变率确定诱变的最佳辐照剂量;对最佳辐照剂量下的突变菌株利用酸斑法进行初筛,抑菌圈法复筛,而后通过连续传代之后检测乳酸含量变化来测定遗传稳定性,并对遗传稳定菌株进行16S rDNA测序,定位其突变位点。结果显示辐照剂量为300 Gy时,致死率为79.86%,正突变率为30.33%,负突变率为5.38%,确定为最佳诱变剂量;酸斑法初筛最佳诱变剂量下的突变菌株,得到20株H^(12)C^(6+)值较原始野生菌株提高25%以上的突变株;抑菌法复筛得到8株体外抑菌性较原始野生菌株提高15%以上的菌株;遗传稳定性测定发现这8株突变乳酸菌株产乳酸稳定性良好;16S rDNA测序发现原始野生型菌株JF12-1的可能突变位点不在16S rRNA基因上,促使其产酸和抑菌性能增强的突变位点可能发生在其他基因区段。利用^(12)C^(6+)重离子束成功诱变选育出了高产乳酸及体外抑菌性优良的功能性鼠李糖乳杆菌稳定株,为下一步深入开发该菌株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依据。
关键词
鼠李糖乳杆菌JF
12
-1
^
^(
12
)C^(
6
+)重离子束
致死率
突变率
诱变选育
Keywords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JF
12
-1
^
^(
12
)C^(
6
+)
heavy
ion
beam
lethal rate
mutat
ion
rate
mutat
ion
breeding
分类号
Q939.94 [生物学—微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2)C^(6+)重离子突变藻株混合处理黑臭水性能研究
2
作者
邵一桐
谭周亮
付永胜
陈杨武
金文杰
李欣
机构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环境与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环境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出处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53,共7页
基金
四川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2018SZDZX0026)。
文摘
微藻混合培养可以在高效去除水质污染物的同时,积累更多生物量及油脂,促进微藻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然而存在菌种间相互竞争导致处理效果不佳的问题,故找出微藻藻种间最佳协同组合至关重要。该文通过将一株可在黑臭水中快速生长的原壳藻Auxenochlorella protothecoides,分别与污水处理中常用的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bliquus进行不同比例混合培养,结果显示4种微藻1∶1∶1∶1混合培养为最佳组合。为进一步提升水中污染物去除效率,促进资源化利用水平,将经C重离子辐照诱变后的4种藻株按相同比例混合培养进行性能强化,结果表明:相比初始藻株组合,^(12)C^(6+)重离子突变藻株组合COD、NH_(4)^(+)-N及TP最大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2.12%、11.01%及22.12%,其最大比生长速率和油脂增长率分别提高了63.03%和79.71%。
关键词
微藻
混合培养
黑臭水
^
^(
12
)C^(
6
+)重离子突变
污染物去除
生长特性
Keywords
microalgae
mixed cultivat
ion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
^(
12
)C^(
6
+)
heavy
ion
beam
irradiat
ion
pollutants removal
growth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X17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奶牛源鼠李糖乳杆菌的^(12)C^(6+)重离子束诱变选育
蒋威
沈文祥
郑娟善
武小虎
杨雅媛
吕亚楠
王胜义
严作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12)C^(6+)重离子突变藻株混合处理黑臭水性能研究
邵一桐
谭周亮
付永胜
陈杨武
金文杰
李欣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