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燃烧法成功合成了Y^(3+)掺杂的多孔Na_(3)V_(2)(PO_(4))_(3)/C(记为NVP/C)复合材料,运用XRD、BET、SEM、HRTEM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储钠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半径较大的Y^(3+)取代NVP晶体结构中的部分...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燃烧法成功合成了Y^(3+)掺杂的多孔Na_(3)V_(2)(PO_(4))_(3)/C(记为NVP/C)复合材料,运用XRD、BET、SEM、HRTEM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储钠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半径较大的Y^(3+)取代NVP晶体结构中的部分V^(3+)导致晶格膨胀,扩大了Na^(+)的传输通道,加快了Na^(+)的迁移。在制备改性样品过程中,Y^(3+)与PO_(4)^(3-)发生反应,生成新的导电相YPO_(4),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电子电导率。此外,Y^(3+)掺杂使得不规则多边形NVP颗粒球化并且尺寸略有减小。得益于适当的Y^(3+)掺杂量以及均匀的无定形碳包覆层和多孔结构,NVP/C-Y0.10样品具有优异的储钠性能,其在5 C高倍率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96.3 m A·h/g,经1000次循环后仍能保持82.2 m A·h/g的可逆容量。展开更多
(C_(6)H_(14)N_(2))[Na(ClO_(4))_(3)]是新型含能钙钛矿化合物的典型代表,需明确其热分解行为、热分解机制及感度特性,以推动其在配方中的应用。以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方法实现了分解放热量、分解温度等参数的获取;以动力学模拟计算...(C_(6)H_(14)N_(2))[Na(ClO_(4))_(3)]是新型含能钙钛矿化合物的典型代表,需明确其热分解行为、热分解机制及感度特性,以推动其在配方中的应用。以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方法实现了分解放热量、分解温度等参数的获取;以动力学模拟计算解析了相关分解机理;以同步热分析-红外-质谱联用技术结合原位红外技术探索了(C_(6)H_(14)N_(2))[Na(ClO_(4))_(3)]的分解产物及分解历程;以国军标法获得了热感度、摩擦感度与撞击感度参数。结果表明:在10℃·min^(-1)的升温速率下,(C_(6)H_(14)N_(2))[Na(ClO_(4))_(3)]分解放热量为4227 J·g^(-1),分解温度则达到345℃,高于黑索今(RDX)、奥克托今(HMX)、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等多数现役含能材料,显示了优异的热稳定性;分解产物研究表明其立方笼状骨架有效稳定了内部结合的有机物分子,使其热稳定性较高。此外,(C_(6)H_(14)N_(2))[Na(ClO_(4))_(3)]在100℃下加热48 h的放气量约0.04 m L·g^(-1),撞击感度与机械感度分别为32%和80%,优于RDX和HMX。展开更多
以五氧化二钒干凝胶、碳酸锰、磷酸二氢铵、碳酸锂、乙炔黑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在相对较低的温度条件下合成了x Li Mn PO4·y Li3V2(PO4)3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其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以五氧化二钒干凝胶、碳酸锰、磷酸二氢铵、碳酸锂、乙炔黑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在相对较低的温度条件下合成了x Li Mn PO4·y Li3V2(PO4)3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其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750℃下烧结15 h合成的3Li Mn PO4·Li3V2(PO4)3为结晶良好的两相结构,颗粒粒径较小且分布比较均匀,其在室温、0.2 C倍率下首次充放电容量分别为144.8 m Ah/g和139.8 m Ah/g,循环50次后容量为130.5 m Ah/g。展开更多
文摘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燃烧法成功合成了Y^(3+)掺杂的多孔Na_(3)V_(2)(PO_(4))_(3)/C(记为NVP/C)复合材料,运用XRD、BET、SEM、HRTEM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储钠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半径较大的Y^(3+)取代NVP晶体结构中的部分V^(3+)导致晶格膨胀,扩大了Na^(+)的传输通道,加快了Na^(+)的迁移。在制备改性样品过程中,Y^(3+)与PO_(4)^(3-)发生反应,生成新的导电相YPO_(4),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电子电导率。此外,Y^(3+)掺杂使得不规则多边形NVP颗粒球化并且尺寸略有减小。得益于适当的Y^(3+)掺杂量以及均匀的无定形碳包覆层和多孔结构,NVP/C-Y0.10样品具有优异的储钠性能,其在5 C高倍率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96.3 m A·h/g,经1000次循环后仍能保持82.2 m A·h/g的可逆容量。
文摘(C_(6)H_(14)N_(2))[Na(ClO_(4))_(3)]是新型含能钙钛矿化合物的典型代表,需明确其热分解行为、热分解机制及感度特性,以推动其在配方中的应用。以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方法实现了分解放热量、分解温度等参数的获取;以动力学模拟计算解析了相关分解机理;以同步热分析-红外-质谱联用技术结合原位红外技术探索了(C_(6)H_(14)N_(2))[Na(ClO_(4))_(3)]的分解产物及分解历程;以国军标法获得了热感度、摩擦感度与撞击感度参数。结果表明:在10℃·min^(-1)的升温速率下,(C_(6)H_(14)N_(2))[Na(ClO_(4))_(3)]分解放热量为4227 J·g^(-1),分解温度则达到345℃,高于黑索今(RDX)、奥克托今(HMX)、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等多数现役含能材料,显示了优异的热稳定性;分解产物研究表明其立方笼状骨架有效稳定了内部结合的有机物分子,使其热稳定性较高。此外,(C_(6)H_(14)N_(2))[Na(ClO_(4))_(3)]在100℃下加热48 h的放气量约0.04 m L·g^(-1),撞击感度与机械感度分别为32%和80%,优于RDX和HMX。
文摘以五氧化二钒干凝胶、碳酸锰、磷酸二氢铵、碳酸锂、乙炔黑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在相对较低的温度条件下合成了x Li Mn PO4·y Li3V2(PO4)3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其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750℃下烧结15 h合成的3Li Mn PO4·Li3V2(PO4)3为结晶良好的两相结构,颗粒粒径较小且分布比较均匀,其在室温、0.2 C倍率下首次充放电容量分别为144.8 m Ah/g和139.8 m Ah/g,循环50次后容量为130.5 m A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