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Mn双掺杂与碳纳米管复合协同提升Na_(4)Fe_(3)(PO_(4))_(2)P_(2)O_(7)/C材料性能研究
1
作者 陈彤彤 韩现英 +1 位作者 杰梦玲 李建刚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86,共8页
为提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C(NFPP)的导电性及高倍率充放电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Mo-Mn双掺杂及复合碳纳米管(CNTs)改性的NFPP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 为提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C(NFPP)的导电性及高倍率充放电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Mo-Mn双掺杂及复合碳纳米管(CNTs)改性的NFPP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及其他物理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系统分析了改性NFPP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Mo^(6+)掺杂样品相比,Mo^(6+)、Mn^(2+)协同双掺杂能够进一步降低电荷传递阻抗,提高钠离子扩散系数,从而显著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所制备的Na_(4)Fe_(2.87)Mo_(0.1)Mn_(0.03)(PO_(4))_(2)P_(2)O_(7)/C材料在0.1C、5.0C和10.0C倍率下的可逆容量分别达到122.6、100.3、95.6 mA·h/g。进一步复合质量分数为5%的碳纳米管后,材料的电荷传递阻抗降低至313Ω,钠离子扩散系数提高至4.23×10^(-10)cm^(2)/s,从而显著改善了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改性后的材料在0.1C、5.0C和10.0C倍率下的可逆容量分别提升至123.0、109.5、104.4 mA·h/g,且在10.0C倍率下循环35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2.52%。该研究表明,Mo-Mn双掺杂结合碳纳米管复合改性是提升NFPP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有效策略,为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_(4)Fe_(3)(PO_(4))_(2)P_(2)O_(7)/C Mo-M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_(4)Fe_(3)(PO_(4))_(2)P_(2)O_(7)@C的合成与储钠性能
2
作者 王洪波 豆子航 +2 位作者 武晗 楚庄 王艳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8-512,共5页
钠离子电池是大型储能系统的理想电源,可通过纳米化和碳包覆提升铁基聚阴离子正极材料的性能。采用湿法球磨和喷雾干燥并结合高温烧结制备Na_(4)Fe_(3)(PO_(4))_(2)P_(2)O_(7)(NFPP)@C复合材料。通过XRD、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CV... 钠离子电池是大型储能系统的理想电源,可通过纳米化和碳包覆提升铁基聚阴离子正极材料的性能。采用湿法球磨和喷雾干燥并结合高温烧结制备Na_(4)Fe_(3)(PO_(4))_(2)P_(2)O_(7)(NFPP)@C复合材料。通过XRD、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CV及恒流充放电等测试,分析NFPP@C正极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NFPP@C材料呈现球状颗粒且表现为微纳米结构特征,当电压为1.5~4.2 V时,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良好的倍率性和稳定的循环性。室温25℃下,材料在0.3 C时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04.6 mAh/g和100.7 mAh/g,以5.0 C循环5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95.2%;材料在-25℃和-35℃时,放电比容量分别为81.1 mAh/g和72.3 mAh/g,低温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_(4)Fe_(3)(PO_(4))_(2)P_(2)O_(7)(NFP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镧系离子掺杂CsLu(MoO_(4))_(2)荧光粉的多色发光及其防伪应用
3
作者 伍佳豪 杨骏 《应用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229,共8页
近年来,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成为全球食品安全和医药领域的重大问题。为有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并保护消费者权益,研究人员在众多防伪技术中高度关注了隐蔽性高、防伪性能优异的荧光材料。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出一系列CsLu(MoO_(4))_(2)... 近年来,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成为全球食品安全和医药领域的重大问题。为有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并保护消费者权益,研究人员在众多防伪技术中高度关注了隐蔽性高、防伪性能优异的荧光材料。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出一系列CsLu(MoO_(4))_(2)∶Ln^(3+)(Ln^(3+)=Yb^(3+)/Er^(3+)、Yb^(3+)/Ho^(3+)、Yb^(3+)/Tm^(3+)、Er^(3+)、Dy^(3+)和Dy^(3+)/Eu^(3+))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XRD)、上转换光谱和下转换光谱分别对所得样品的物相和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在紫外光激发下,基于Dy^(3+)/Eu^(3+)间的能量传递,成功实现多光色调控。并且在近红外光激发下,CsLu(MoO_(4))_(2)∶Yb^(3+)/Er^(3+)、Yb^(3+)/Ho^(3+)和Yb^(3+)/Tm^(3+)分别呈现绿色、红色和蓝色上转换发射。最后,在254、365和980 nm的多波段激发下,利用多种CsLu(MoO_(4))_(2)∶Ln^(3+)荧光粉获得了高分辨的发光图像,可用于多色荧光防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Lu(MoO_(4))_(2)∶Ln^(3+)荧光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CHZ)_3](ClO_4)_2的快速热分解过程研究(英文)
4
作者 孙远华 张同来 +2 位作者 张建国 马桂霞 王绍宗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76-79,共4页
通过TG、DSC等热分析技术可以得到物质在常规热分解过程的主要固相产物。为了进一步考察[Co(CHZ)3](ClO4)2(CoCP)的热分解行为,采用T-jump/FT-IR在线分析技术测定了CoCP的快速热分解气体产物。CoCP在1atm下以一定的升温速率达到设定的... 通过TG、DSC等热分析技术可以得到物质在常规热分解过程的主要固相产物。为了进一步考察[Co(CHZ)3](ClO4)2(CoCP)的热分解行为,采用T-jump/FT-IR在线分析技术测定了CoCP的快速热分解气体产物。CoCP在1atm下以一定的升温速率达到设定的温度进行快速热分解。利用其快速热分解过程的控制电压变化曲线,可以得知CoCP在快速热分解过程的吸热、放热变化情况;用快速扫描傅立叶变换红外,可以解析分解过程中逸出的12种红外活性气体。研究发现,在CoCP快速热分解过程所产生的12种气相产物中,以CO的浓度最高,NO和HCN为主要的含氮气相产物,含碳气相产物以CO,CO2和H2C=O为主;并给出了其主要气相产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chz)3](CIO4)2 T-jump/FT-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腈-水系混合电解液对Zn-Na_(3)V_(2)(PO_(4))_(3)电池电化学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欧林娜 刘哲轩 +1 位作者 曹鑫鑫 梁叔全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48-1860,共13页
Na_(3)V_(2)(PO_(4))_(3)正极材料具有稳定的三维框架结构、较高的工作电压和相对成熟的制备工艺,近年来也逐渐用于水系锌离子电池中。然而,二价Zn^(2+)的脱嵌和活泼的水系反应环境会加速磷酸盐晶格的破坏。本文在Zn-Na_(3)V_(2)(PO_(4)... Na_(3)V_(2)(PO_(4))_(3)正极材料具有稳定的三维框架结构、较高的工作电压和相对成熟的制备工艺,近年来也逐渐用于水系锌离子电池中。然而,二价Zn^(2+)的脱嵌和活泼的水系反应环境会加速磷酸盐晶格的破坏。本文在Zn-Na_(3)V_(2)(PO_(4))_(3)电池体系的水系电解液中加入适量的乙腈(AN),研究电解液中AN与水的比例对离子溶剂化结构和电化学行为的影响规律,并通过非原位XRD探究Na_(3)V_(2)(PO_(4))_(3)晶体结构的演变。结果表明:过少的AN会加快正极材料晶格框架的破坏,而过多的AN会减缓电极反应动力学;在含有适量AN的电解液中,Zn-Na_(3)V_(2)(PO_(4))_(3)电池不但在50 mA/g的电流密度下具有91.4 mA·h/g的较高比容量,同时在500 mA/g的电流密度下可以稳定循环1000次且无明显容量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Na_(3)V_(2)(PO_(4))_(3)电池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x)Cr_(x)(PO_(4))_(2)P_(2)O_(7)/C@CNT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贵海 陈彤彤 +4 位作者 陈杰 张梓尧 甄川 韩现英 李建刚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154,共6页
为改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的导电性,提高其充放电性能,采用Cr^(3+)掺杂提高正极材料本征导电性,采用包覆碳和复合碳纳米管(CNT)构筑高效导电网络以加快纳米活性物颗粒间的电子传导,制备并探究了Na_(4... 为改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的导电性,提高其充放电性能,采用Cr^(3+)掺杂提高正极材料本征导电性,采用包覆碳和复合碳纳米管(CNT)构筑高效导电网络以加快纳米活性物颗粒间的电子传导,制备并探究了Na_(4)Fe_(3-x)Cr_(x)(PO_(4))_(2)P_(2)O_(7)/C@CNT复合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当Cr^(3+)掺杂量x为0.075、CNT添加质量分数为3%时,所制备材料表现出较小的电荷传递阻抗和优异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其0.1 C和20 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达到120.64 mAh/g和87.11 mAh/g,10 C倍率下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2.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_(4)Fe_(3)(PO_(4))_(2)P_(2)O_(7) Cr^(3+)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SO_(4))_(3)催化热解油转化生产酯类燃料
7
作者 罗丹 夏淑倩 +4 位作者 郭丽潇 韩建荣 蒋可为 郝全爱 李娇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289,共7页
酸类、糖类等不稳定组分的存在是制约热解油直接用作生物燃料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此问题,提出采用Al_(2)(SO_(4))_(3)催化剂将这些不稳定成分酯化为燃料类化合物的途径。首先,分别以单模型化合物左旋葡萄糖或乙酸为原料,考察各种金属... 酸类、糖类等不稳定组分的存在是制约热解油直接用作生物燃料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此问题,提出采用Al_(2)(SO_(4))_(3)催化剂将这些不稳定成分酯化为燃料类化合物的途径。首先,分别以单模型化合物左旋葡萄糖或乙酸为原料,考察各种金属硫酸盐催化其转化制备乙酰丙酸乙酯或乙酸乙酯的能力,筛选出催化性能最好的催化剂;其次,以左旋葡萄糖和乙酸的模型混合物为原料,探究Al_(2)(SO_(4))_(3)催化同时转化制备酯类的最佳反应条件;最后,以真实热解油为原料,验证Al_(2)(SO_(4))_(3)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催化酯化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酯化后热解油中大部分酸、糖、醛消失,同时产生大量的酯和缩醛,酯类和缩醛类占改性热解油总色谱面积的39.5%。Al_(2)(SO_(4))_(3)能有效将热解油中的酸类、糖类等不稳定组分酯化为燃料类化合物,可为热解油转化制备生物燃料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SO_(4))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_(0.5)Zr_(2)(PO_(4))_(3)-(Ce,Sm)PO_(4)复相陶瓷核废物固化体的制备及化学稳定性
8
作者 刘缘 范林杰 +4 位作者 刘昆奇 刘蝶 宋江 刘吉 王军霞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1,共9页
为同时固化高放废物中的模拟放射性核素Sr、Ce和Sm,采用一步微波烧结工艺成功制备了Sr_(0.5)Zr_(2)(PO_(4))_(3)-(Ce,Sm)PO_(4)复相磷酸盐陶瓷固化体,采用XRD、Raman、SEM-EDS和密度表征研究了其物相组成、微观结构以及致密性,并利用PC... 为同时固化高放废物中的模拟放射性核素Sr、Ce和Sm,采用一步微波烧结工艺成功制备了Sr_(0.5)Zr_(2)(PO_(4))_(3)-(Ce,Sm)PO_(4)复相磷酸盐陶瓷固化体,采用XRD、Raman、SEM-EDS和密度表征研究了其物相组成、微观结构以及致密性,并利用PCT法评估了化学稳定性。结果表明:Sr_(0.5)Zr_(2)(PO_(4))_(3)相和(Ce,Sm)PO_(4)独居石相兼容性好,两相间不发生相互反应;所制备的复相陶瓷固化体晶粒尺寸小,相对密度高于96%,改变Sm/Ce比对固化体的微观结构和致密性无明显影响;PCT测试结果表明Sr、Ce和Sm的元素归一化元素浸出率都较低,与单相磷酸盐陶瓷固化体相比,复相磷酸盐陶瓷固化体具有较为优异的化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_(0.5)Zr_(2)(PO_(4))_(3)-(Ce Sm)PO_(4)复相陶瓷固化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_(3)-(NH_(4))_(2)SO_(4)体系隔膜电解铜电化学研究
9
作者 杨建英 唐施阳 +2 位作者 杨平 李树超 杨建广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8,共8页
PCB板(印刷电路板)剪裁铣削渣中含有金属铜和铝,且塑料含量高,采用电化学溶解隔膜电积工艺可以实现铜的剥离并得到高品位阴极铜。该工艺具有流程短、电流效率高、产品纯度高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电化学机理尚不明确,本文以PC... PCB板(印刷电路板)剪裁铣削渣中含有金属铜和铝,且塑料含量高,采用电化学溶解隔膜电积工艺可以实现铜的剥离并得到高品位阴极铜。该工艺具有流程短、电流效率高、产品纯度高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电化学机理尚不明确,本文以PCB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含铜固废作为阳极,采用钛板为阴极,在NH_(3)-(NH_(4))_(2)SO_(4)体系中采用隔膜电解工艺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包括不同铵盐体系、氨/硫酸铵体系中不同电极、氨/硫酸铵体系不同电解液组成的电化学行为曲线以及NH_(3)-(NH_(4))_(2)SO_(4)体系电沉积铜的控制步骤、成核机理等。结果表明,氨/硫酸铵体系中电积铜的起始还原电位最低,电积时电耗较低,且该体系中氢的析出电位均较负,可避免因析出氢气降低阴极电流效率的副反应;NH_(3)-(NH_(4))_(2)SO_(4)体系中Cu^(2+)在钛电极表面的电沉积反应为不可逆过程,且为双电子一步转移过程,控制步骤为扩散控制;Cu^(2+)在钛电极上的成核机理接近于瞬时成核。该研究成果可为NH_(3)-(NH_(4))_(2)SO_(4)体系隔膜电解铜工艺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B NH_(3)-(NH_(4))_(2)SO_(4)-H_(2)O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缺陷导致Na_(3)Sc_(2)(PO_(4))_(3):Yb^(3+),Er^(3+)材料上转换和下转移发光不同热猝灭行为研究
10
作者 汪世杰 王映涵 +2 位作者 陶正仁 安正策 叶柿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3-875,共13页
掺Eu^(2+)的离子导体Na_(3)Sc_(2)(PO_(4))_(3)具有优异的抗热猝灭性能,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大功率照明用发光材料。然而,其负热猝灭机理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Yb^(3+)/Er^(3+)的f-f跃迁上转换和下转移窄带发射而非更易受干扰的Eu^(2+)d-... 掺Eu^(2+)的离子导体Na_(3)Sc_(2)(PO_(4))_(3)具有优异的抗热猝灭性能,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大功率照明用发光材料。然而,其负热猝灭机理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Yb^(3+)/Er^(3+)的f-f跃迁上转换和下转移窄带发射而非更易受干扰的Eu^(2+)d-f跃迁发射为研究对象,旨在获得更清晰的机理。结果表明,热致缺陷/离子的动态迁移能促进高温下辐射跃迁和抑制非辐射跃迁,导致上转换发光具有显著的负热猝灭,下转移发光热猝灭较小。其中,布居速率较慢的上转换过程更容易受到时间尺度与之相当的Na^(+)/空位迁移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可为理解发光材料热猝灭机制提供另一种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_(3)Sc_(2)(PO_(4))_(3):Yb^(3+) Er^(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Gd(MoO_(4))_(2)∶Er^(3+),Yb^(3+)发光粉的合成与上转换发光性质
11
作者 韩昆伯 马晶 +1 位作者 漆加兴 李艳红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3-148,共6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系列NaGd(MoO_(4))_(2)∶Er^(3+),Yb^(3+)上转换发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上转换发光光谱仪等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的样品均具有四方晶系NaGd(MoO_(4))_(2)结构;pH对...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系列NaGd(MoO_(4))_(2)∶Er^(3+),Yb^(3+)上转换发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上转换发光光谱仪等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的样品均具有四方晶系NaGd(MoO_(4))_(2)结构;pH对样品的形貌有影响;980nm红外光激发下,NaGd(MoO_(4))_(2)∶Er^(3+),Yb^(3+)上转换发光粉显示来自于Er^(3+)的^(2)H_(11/2)→^(4)I_(15)和^(4)S_(3/2)→^(4)I_(15/2)跃迁产生的绿光发射和4I 9/2→4I 15/2跃迁产生的红光发射。比较各样品的发光强度和绿光/红光相对积分强度比,结果显示上转换发光强度和绿光/红光相对积分强度比与晶粒尺寸、晶粒表面形貌,以及Er^(3+)和Yb^(3+)掺杂浓度有关。讨论了可能的上转换发光过程,并计算了样品的色坐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Gd(MoO_(4))_(2)∶Er^(3+) Yb^(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3+)掺杂对多孔Na_(3)V_(2)(PO_(4))_(3)/C复合材料储钠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李娜丽 王斌斌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13,共9页
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燃烧法成功合成了Y^(3+)掺杂的多孔Na_(3)V_(2)(PO_(4))_(3)/C(记为NVP/C)复合材料,运用XRD、BET、SEM、HRTEM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储钠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半径较大的Y^(3+)取代NVP晶体结构中的部分... 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燃烧法成功合成了Y^(3+)掺杂的多孔Na_(3)V_(2)(PO_(4))_(3)/C(记为NVP/C)复合材料,运用XRD、BET、SEM、HRTEM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储钠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半径较大的Y^(3+)取代NVP晶体结构中的部分V^(3+)导致晶格膨胀,扩大了Na^(+)的传输通道,加快了Na^(+)的迁移。在制备改性样品过程中,Y^(3+)与PO_(4)^(3-)发生反应,生成新的导电相YPO_(4),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电子电导率。此外,Y^(3+)掺杂使得不规则多边形NVP颗粒球化并且尺寸略有减小。得益于适当的Y^(3+)掺杂量以及均匀的无定形碳包覆层和多孔结构,NVP/C-Y0.10样品具有优异的储钠性能,其在5 C高倍率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96.3 m A·h/g,经1000次循环后仍能保持82.2 m A·h/g的可逆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_(3)V_(2)(PO_(4))_(3)/C Y^(3+)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耐热含能钙钛矿化合物(C_(6)H_(14)N_(2))[Na(ClO_(4))_(3)]的热分解行为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静 张俊林 +4 位作者 丁黎 陈劭力 邱丽莉 祝艳龙 王伯周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81-686,共6页
(C_(6)H_(14)N_(2))[Na(ClO_(4))_(3)]是新型含能钙钛矿化合物的典型代表,需明确其热分解行为、热分解机制及感度特性,以推动其在配方中的应用。以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方法实现了分解放热量、分解温度等参数的获取;以动力学模拟计算... (C_(6)H_(14)N_(2))[Na(ClO_(4))_(3)]是新型含能钙钛矿化合物的典型代表,需明确其热分解行为、热分解机制及感度特性,以推动其在配方中的应用。以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方法实现了分解放热量、分解温度等参数的获取;以动力学模拟计算解析了相关分解机理;以同步热分析-红外-质谱联用技术结合原位红外技术探索了(C_(6)H_(14)N_(2))[Na(ClO_(4))_(3)]的分解产物及分解历程;以国军标法获得了热感度、摩擦感度与撞击感度参数。结果表明:在10℃·min^(-1)的升温速率下,(C_(6)H_(14)N_(2))[Na(ClO_(4))_(3)]分解放热量为4227 J·g^(-1),分解温度则达到345℃,高于黑索今(RDX)、奥克托今(HMX)、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等多数现役含能材料,显示了优异的热稳定性;分解产物研究表明其立方笼状骨架有效稳定了内部结合的有机物分子,使其热稳定性较高。此外,(C_(6)H_(14)N_(2))[Na(ClO_(4))_(3)]在100℃下加热48 h的放气量约0.04 m L·g^(-1),撞击感度与机械感度分别为32%和80%,优于RDX和HM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6)H_(14)N_(2))[Na(clo_(4))_(3)] DSC·TG-FTIR-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荧光粉Zn_2Ca(PO_4)_2:Tb^(3+)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志平 马淑媛 +1 位作者 于红伟 马欣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28-1231,共4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绿色荧光粉Zn2Ca(PO4)2:Tb3+,测定了该荧光粉的XRD图谱、激发光谱及发射光谱。XRD图谱表明在高温还原气氛下合成了纯相的荧光粉Zn2Ca(PO4)2:Tb3+。该荧光粉的激发谱位于340~400nm。在紫外激发下主要发射峰位于490...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绿色荧光粉Zn2Ca(PO4)2:Tb3+,测定了该荧光粉的XRD图谱、激发光谱及发射光谱。XRD图谱表明在高温还原气氛下合成了纯相的荧光粉Zn2Ca(PO4)2:Tb3+。该荧光粉的激发谱位于340~400nm。在紫外激发下主要发射峰位于490、544、584、622nm,对应于Tb3+的5D4→7F6、5D4→7F5、5D4→7F4、5D4→7F3的特征发射。考察了Tb3+的掺杂浓度对样品发光效率的影响,分析了Tb3+的544nm发射的自身浓度猝灭机理并探讨了敏化剂Ce3+离子的加入对荧光粉发光的影响。此绿色荧光粉Zn2Ca(PO4)2:Tb3+是一种很有潜力的适于UVLED管芯激发的发光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_2Ca(PO_4)_2:Tb^(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和Al_(2)(SO_(4))_(3)对苏打盐碱土主要盐碱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楠 张鑫 +4 位作者 刘金华 臧金宇 赵兴敏 王鸿斌 赵兰坡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4-140,共7页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添加玉米秸秆和Al_(2)(SO_(4))_(3)对苏打盐碱土pH值、可溶性盐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旨在为盐碱土合理改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加入玉米秸秆和Al_(2)(SO_(4))_(3)后,苏打盐碱土pH值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添加玉米秸秆和Al_(2)(SO_(4))_(3)对苏打盐碱土pH值、可溶性盐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旨在为盐碱土合理改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加入玉米秸秆和Al_(2)(SO_(4))_(3)后,苏打盐碱土pH值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当Al_(2)(SO_(4))_(3)加入量为0%~0.8%时,随着Al_(2)(SO_(4))_(3)加入量的增加,苏打盐碱土pH值急剧下降,而当Al_(2)(SO_(4))_(3)加入量继续增加时,则pH值变化较缓慢。Al_(2)(SO_(4))_(3)加入量相同时,玉米秸秆的添加对降低苏打盐碱土的pH值具有略微促进的作用。在玉米秸秆和Al_(2)(SO_(4))_(3)的共同作用下,苏打盐碱土Na^(+)、K^(+)、Ca^(2+)和Mg^(2+)的含量均升高,而CO_(3)^(2-)和HCO_(3)^(-)的含量则随着玉米秸秆和Al_(2)(SO_(4))_(3)加入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玉米秸秆和Al_(2)(SO_(4))_(3)的加入使苏打盐碱土的阳离子交换量也有所增加,阳离子与土壤胶体上的Na^(+)进行置换,最终使苏打盐碱土碱化度下降。综合而言,试验条件下,15%玉米秸秆和0.8%Al_(2)(SO_(4))_(3)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SO_(4))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g-C_(3)N_(4)泡沫负载Cu(OH)2纳米片的制备及其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 被引量:3
16
作者 方伟 孙志敏 +4 位作者 赵雷 陈辉 何漩 杜星 王大珩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1-150,共10页
为了改善g-C_(3)N_(4)光催化还原CO_(2)过程中的气体传质、吸附和光生电荷分离效率,分别从泡沫孔结构构筑和构建异质结两方面进行光催化材料设计。采用表面活性剂发泡法制备g-C_(3)N_(4)泡沫(g-C_(3)N_(4)Foam),以此为基体通过化学镀铜... 为了改善g-C_(3)N_(4)光催化还原CO_(2)过程中的气体传质、吸附和光生电荷分离效率,分别从泡沫孔结构构筑和构建异质结两方面进行光催化材料设计。采用表面活性剂发泡法制备g-C_(3)N_(4)泡沫(g-C_(3)N_(4)Foam),以此为基体通过化学镀铜和氢氧化处理制备g-C_(3)N_(4)泡沫负载Cu(OH)2纳米片(Cu(OH)_(2)/CNF)复合材料,对其结构和光催化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C_(3)N_(4)Foam和Cu(OH)_(2)/CNF均展现出发达的三维微米孔网络结构,这种结构可从动力学层面优化CO_(2)在气-固催化反应中的传质和吸附,使CO_(2)吸附容量分别达到3.97 cm^(3)/g和3.59 cm^(3)/g,为g-C_(3)N_(4)粉末的2.96倍和2.68倍;同时,Cu(OH)_(2)/CNF样品中还形成大量二维Cu(OH)_(2)纳米片结构,不仅可以拓宽复合材料的光利用范围,还可通过g-C_(3)N_(4)/Cu(OH)_(2)异质结的构建促进光生电子向Cu(OH)_(2)表面转移,提升光生电荷分离效率;制备的Cu(OH)_(2)/CNF复合样品CO产率达到11.041μmol·g^(-1)·h^(-1),为g-C_(3)N_(4)Foam和g-C_(3)N_(4)粉末样品的2.76倍和6.8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泡沫 Cu(OH)_(2)纳米片 CO_(2)吸附 光催化还原C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LiMnPO_4·Li_3V_2(PO_4)_3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伟 钟胜奎 +2 位作者 姜吉琼 杨悦 张诚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64-469,共6页
以五氧化二钒干凝胶、碳酸锰、磷酸二氢铵、碳酸锂、乙炔黑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在相对较低的温度条件下合成了x Li Mn PO4·y Li3V2(PO4)3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其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 以五氧化二钒干凝胶、碳酸锰、磷酸二氢铵、碳酸锂、乙炔黑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在相对较低的温度条件下合成了x Li Mn PO4·y Li3V2(PO4)3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其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750℃下烧结15 h合成的3Li Mn PO4·Li3V2(PO4)3为结晶良好的两相结构,颗粒粒径较小且分布比较均匀,其在室温、0.2 C倍率下首次充放电容量分别为144.8 m Ah/g和139.8 m Ah/g,循环50次后容量为130.5 m 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LiMnPO_4·Li_3V_2(PO_4)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水系钠离子电极材料Na_(3)V_(2)(PO_(4))_(3)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2
18
作者 吕奕菊 梁勇清 +3 位作者 谭家栩 张晨霞 刘峥 邹品田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8-166,共9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水系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3)V_(2)(PO_(4))_(3)(NVP),并通过非金属N和金属元素Al,Mn进行离子掺杂改性研究。考察掺杂量对NVP性能改性的影响,当Mn掺杂量为0.08 mol时,材料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表现出最佳的放电比容量439.... 采用水热法合成水系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3)V_(2)(PO_(4))_(3)(NVP),并通过非金属N和金属元素Al,Mn进行离子掺杂改性研究。考察掺杂量对NVP性能改性的影响,当Mn掺杂量为0.08 mol时,材料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表现出最佳的放电比容量439.8 F/g。通过XRD,SEM,BET和XPS对样品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通过循环伏安和充放电测试结果分析样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所得样品均为纯相的NVP,离子掺杂并没有改变NVP的晶体结构;NVP/Al提高了颗粒的分散性,NVP/N和NVP/Mn形成孔道明显的层状结构。在1 A/g电流密度下,未掺杂的NVP的放电比容量为342 F/g,NVP/N的放电比容量为380.8 F/g,NVP/Al的放电比容量为405 F/g;NVP/Mn的放电比容量为439.8 F/g。由此可知,掺杂适量的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能够显著提高水系NVP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_(3)V_(2)(PO_(4))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_(2)O_(3)对镁质耐火材料抗渣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刘子坤 崔妍 +3 位作者 曲殿利 黄敏 姜威 宋云龙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58,共4页
为了适应冶金工业对镁质耐火材料具备更优异的抗渣性和更长的使用寿命的需求,采用菱镁矿和La_(2)O_(3)分析纯试剂为原料,对传统的镁质耐火材料进行改性。通过SEM和EDS检测手段,研究了熔渣对含镧镁质耐火材料的润湿行为,以及原位形成的Ca... 为了适应冶金工业对镁质耐火材料具备更优异的抗渣性和更长的使用寿命的需求,采用菱镁矿和La_(2)O_(3)分析纯试剂为原料,对传统的镁质耐火材料进行改性。通过SEM和EDS检测手段,研究了熔渣对含镧镁质耐火材料的润湿行为,以及原位形成的CaLa_(4)(SiO_(4))3O对镁质耐火材料抗渣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通过加入La_(2)O_(3),使材料在烧结后更加致密,同时MgO晶粒长大,增强了对熔渣渗透的抵抗力;相比于未添加试样,添加La_(2)O_(3)能显著提高镁质耐火材料的抗渣侵蚀能力,熔渣对基体的侵蚀深度降低了43.2%;La_(2)O_(3)与熔渣中CaO和SiO_(2)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高熔点相CaLa_(4)(SiO_(4))3O大大提高了熔渣的黏度,使熔渣与材料基体之间的润湿性变差,降低了熔渣对材料的侵蚀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_(2)O_(3) CaLa_(4)(SiO_(4))_(3)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白色发光二极管用Ag_(2)Sr(MoO_(4))_(2)∶xSm^(3+)红色荧光粉发光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慧 吴小璐 +1 位作者 梁亚琴 秦鹂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9-132,共4页
采用水热制备系列Ag_(2)Sr(MoO_(4))_(2)∶xSm^(3+)红色荧光粉,并对其进行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Sm^(3+)的掺入不影响Ag_(2)Sr(MoO_(4))_(2)∶xSm^(3+)晶相的形成,合成的荧光粉体晶粒较小,粒度分布均匀。在紫外... 采用水热制备系列Ag_(2)Sr(MoO_(4))_(2)∶xSm^(3+)红色荧光粉,并对其进行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Sm^(3+)的掺入不影响Ag_(2)Sr(MoO_(4))_(2)∶xSm^(3+)晶相的形成,合成的荧光粉体晶粒较小,粒度分布均匀。在紫外灯照射下,Ag_(2)Sr(MoO_(4))_(2)∶0.08Sm^(3+)荧光粉发出更亮的红光,而且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_(2)Sr(MoO_(4))_(2)∶xSm^(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