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4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倒置A^(2)/O耦联MBR组合工艺处理农村低C/N废水的研究
1
作者 韩卫萍 盖磊 《水处理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19,共6页
针对农村低C/N污水污染物和营养盐去除率差的问题,以倒置A^(2)/O耦联膜生物反应器(MBR)组合工艺为探究对象,通过控制进水污染物浓度,在中温条件下考察了有机负荷(OLR)对倒置A^(2)/O耦联MBR组合工艺处理农村低C/N污水的影响。结果表明,OL... 针对农村低C/N污水污染物和营养盐去除率差的问题,以倒置A^(2)/O耦联膜生物反应器(MBR)组合工艺为探究对象,通过控制进水污染物浓度,在中温条件下考察了有机负荷(OLR)对倒置A^(2)/O耦联MBR组合工艺处理农村低C/N污水的影响。结果表明,OLR由150 mg/L提高至450 mg/L时,总氮(TN)和溶解性磷酸盐(SOP)去除率分别由67.6%和86.6%提高至72.4%和94.3%,进一步提高OLR降低了组合工艺对污染物和营养盐的去除。此外,OLR能影响新工艺内污泥特征,提高OLR促进了胞外聚合物(EPS)分泌,尤其在OLR为600 mg/L组别内,EPS含量提高至139.6 mg/g。进水OLR对缺氧池内EPS的影响要大于其对厌氧池内EPS的影响。OLR能影响新工艺内污染物和营养盐去除相关关键酶的活性,当OLR为450 mg/L时,污染物和营养盐去除相关关键活性酶最强。研究结果为农村低C/N污水的高效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低c/N污水 倒置A^(2)/o MBR 胞外聚合物 关键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衍生芳香族含氧化合物中C—O键断裂研究进展
2
作者 邱泽刚 石亚斐 李志勤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3-1193,共11页
木质生物质含有芳香环结构,但是其含氧量高。生物质衍生芳香族含氧化合物高值化利用的关键问题是其C—O键的活化断裂。生物质衍生芳香族含氧化合物中的C—O键有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连接芳环碳与羟基氧的C_(aryl)—O(H)键、醚键C_(aryl)—O... 木质生物质含有芳香环结构,但是其含氧量高。生物质衍生芳香族含氧化合物高值化利用的关键问题是其C—O键的活化断裂。生物质衍生芳香族含氧化合物中的C—O键有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连接芳环碳与羟基氧的C_(aryl)—O(H)键、醚键C_(aryl)—O—CH_(3)、芳环侧链中的C==O键等。通过催化加氢脱氧(HDO)使芳香族含氧化合物C—O键活化断裂。本文综述了生物质衍生芳香族含氧化合物的C—O键完全断裂,以及C—O键选择性断裂的研究现状;阐述了苯酚、甲基酚、苯甲醚、愈创木酚、丁香酚和香兰素等典型芳香族含氧化合物的C—O键催化断裂机理;分析了催化剂的加氢能力、亲氧性、酸位点、电子结构和金属位点等性质和结构对芳香族含氧化合物C—O键催化断裂的作用;进而提出了芳香族含氧化合物C—O键催化断裂的一些关键问题和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芳香含氧化合物 co 加氢脱氧 催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性小分子C1_(2)H_(13)Cl_(3)O单晶衍射测试条件的优化
3
作者 公祥南 杨钏瑶 周小元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59-1963,共5页
单晶X射线衍射是手性小分子晶体结构解析的核心技术与金标准,它能直接地、可视化地提供原子级分辨率的三维分子结构。基于X射线的反常散射效应,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能唯一确凿地测定分子的绝对构型,明确区分对映体(如R/S构型)。为优化C1_(... 单晶X射线衍射是手性小分子晶体结构解析的核心技术与金标准,它能直接地、可视化地提供原子级分辨率的三维分子结构。基于X射线的反常散射效应,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能唯一确凿地测定分子的绝对构型,明确区分对映体(如R/S构型)。为优化C1_(2)H_(13)Cl_(3)O单晶衍射测试条件,该文通过改变数据收集策略、晶体与面探测器的距离、收集温度、单幅曝光时间和晶体尺寸5个方面来改善衍射数据质量,从而寻求适合Agilent SuperNova型单晶衍射仪在小分子手性单晶体结构测定的主要设置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单晶衍射 手性小分子 测试条件 c1_(2)H_(13)cl_(3)o单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要类型铅锌矿床S、Pb、C-H-O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榆 江彪 +4 位作者 王登红 王岩 宋学信 张长青 黄凡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15,共23页
铅、锌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S、Pb、C-H-O同位素地球化学可以用来解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及矿床成因等地质问题。对铅锌矿床的稳定同位素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取得丰硕成果,为从单矿种角度... 铅、锌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S、Pb、C-H-O同位素地球化学可以用来解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及矿床成因等地质问题。对铅锌矿床的稳定同位素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取得丰硕成果,为从单矿种角度进行全国性的总结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基于全国重要铅锌矿床的相关硫、铅、氢、氧、碳同位素近万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铅锌矿床的S、Pb同位素特征揭示其成矿物质来源复杂,主要为深源岩浆和赋矿地层(海水沉积物),H-O、C-O同位素特征表明中国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中的水主要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而成矿流体中的碳主要来源于岩浆和海相碳酸盐岩。S同位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从我国西部到东部地区,北部到南部地区,铅锌矿床的32S趋于富集,表明我国东部和南部铅锌矿床有更多壳源物质参与成矿。C-H-O同位素特征显示相较于西北部地区,我国东南部地区的铅锌矿床有更多大气降水或盆地卤水参与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 S同位素 PB同位素 c-H-o同位素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方解石REE和C-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5
作者 孙黎鹏 吴鹏 +2 位作者 韩润生 祝干 赵冻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10,共13页
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东西向南岭构造-岩浆-成矿带与北东向钦杭成矿带叠合处,是湘南钨锡铜多金属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达到大型,为该区典型矿床。针对该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问题,本文选取矿床深部–110 m、–270 m中段不... 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东西向南岭构造-岩浆-成矿带与北东向钦杭成矿带叠合处,是湘南钨锡铜多金属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达到大型,为该区典型矿床。针对该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问题,本文选取矿床深部–110 m、–270 m中段不同产状的6类方解石为研究对象,开展REE元素和C-O同位素研究,取得主要认识:1)REE配分特征表明,与多金属矿化密切相关的Ⅰ类方解石的REE配分特征指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岗闪长斑岩;Ⅱ类方解石的REE配分特征则指示成矿物质部分来自于围岩。2)Ⅰ类、Ⅱ类方解石的Eu异常指示成矿流体可能经历了由中-高温、氧化阶段向低温、还原阶段演化的过程。3)不同类型方解石C-O同位素值分散,δ13C_(V-PDB)值范围为–5.04‰~2.80‰,δ18O_(V-SMOW)值范围为7.17‰~29.11‰,这种差异指示C主要来源于海相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和花岗岩;O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指示成矿物质具多源性。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该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深层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沿区域深大断裂及围岩的断裂构造运移,淋滤矿区广泛分布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萃取围岩中的成矿元素,从而富集成矿。本研究从REE和C-O同位素角度进一步揭示了该矿床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演化规律,为正确厘定矿床的成因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c-o同位素 成矿流体 方解石 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洛坝外围铅锌矿中金、锑的成矿作用:来自硫化物原位微区和C-O-S同位素的证据
6
作者 牛永杰 戴霜 +5 位作者 郭东宝 李海亮 曹向飞 移亚龙 马志涛 马延忠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7-1386,共20页
洛坝铅锌矿是西成矿集区内重要的大型铅锌矿田,近年来随着外围及深部找矿工作的持续推进,首次发现了金、锑矿化,但有关其矿化的相关科学问题尚未开展研究。本文通过硫化物原位微量、单矿物微量元素扫面、原位C-O-S同位素分析,确定了洛... 洛坝铅锌矿是西成矿集区内重要的大型铅锌矿田,近年来随着外围及深部找矿工作的持续推进,首次发现了金、锑矿化,但有关其矿化的相关科学问题尚未开展研究。本文通过硫化物原位微量、单矿物微量元素扫面、原位C-O-S同位素分析,确定了洛坝外围铅锌矿中金、锑的矿化类型及赋存状态,并查明了金、锑成矿流体特征。结果显示,辉锑矿、毒砂及少量车轮矿是锑的主要载体矿物,毒砂(平均Au含量917×10^(-6))及含砷黄铁矿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金主要以“不可见金”形式赋存,其矿化类型与类卡林型金矿基本一致。毒砂及辉锑矿均指示出Sb、Ag、As、Pb、Cu的元素富集特征,暗示研究区内金、锑成矿可能为同一地质事件的产物。方解石C、O同位素分析表明,Ⅰ阶段方解石δ^(13)C V-PDB介于-0.94‰~1.61‰,δ^(18)O SMOW介于8.14‰~12.89‰,指示出成矿流体主要受花岗岩侵入作用影响;Ⅱ阶段方解石δ^(13)C V-PDB介于0.23‰~5.17‰,δ^(18)O SMOW介于11.33‰~17.81‰,显示出成矿流体受碳酸盐溶解作用影响。此外,矿石的岩相学特征及MgO-CaO二元图解均表明成矿后期去碳酸盐化作用显著,且热液脉体中基本不含Fe或Fe含量极低(33.9×10^(-6)~0.438×10^(-6)),说明地层碳酸盐岩溶解作用释放的Fe^(2+)与含Au-Sb-(As-Hg)低温热液流体反应可能是金、锑成矿的关键因素。同时,黄铁矿、毒砂及闪锌矿的S同位素范围较广(-23.80‰~15.33‰),综合表明了研究区内铅锌、金、锑成矿多期次、多阶段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成 硫同位素 碳氧同位素 成矿流体 卡林型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排山楼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来自T4矿体C-O-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约束
7
作者 刘春发 刘彦兵 +1 位作者 刘必政 徐立为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60,共15页
排山楼金矿床是华北克拉通北缘一处大型金矿床,矿床赋存于太古宇建平群中,受EW向和NE向2组韧性剪切带控制,与燕山期花岗岩类关系密切,长久以来关于其矿床成因类型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以近年新揭露的T4矿体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矿床地质... 排山楼金矿床是华北克拉通北缘一处大型金矿床,矿床赋存于太古宇建平群中,受EW向和NE向2组韧性剪切带控制,与燕山期花岗岩类关系密切,长久以来关于其矿床成因类型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以近年新揭露的T4矿体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矿床地质和C、O、S、Pb同位素研究,厘定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探讨其矿床成因。结果表明:矿石热液碳酸盐矿物δ^(13)C_(V-PDB)值为-7.0‰~-2.1‰,δ^(18)O_(V-SMOW)值为12.2‰~16.7‰。相较于高于庄组白云质大理岩,热液碳酸盐矿物C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但O同位素组成明显亏损,暗示成矿流体中的C来源于高于庄组白云质大理岩的溶解。矿石黄铁矿δ^(34)S_(V-CDT)值介于0.5‰~7.5‰之间,其双峰值(2.9‰和6.7‰)与建平群变质岩和燕山期花岗岩类δ^(34)S_(V-CDT)值一致,表明S主要来源于建平群变质岩和燕山期岩浆硫的混合。矿石黄铁矿^(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值分别为16.585~18.432,15.299~15.698,37.159~38.982。在Pb演化图解中主要投点于地幔和下地壳区域,表明排山楼金矿床铅以壳幔混合为主,金属来源于建平群变质岩和燕山期花岗岩类。结合晚中生代区域构造-岩浆演化背景,认为在晚白垩世华北克拉通北缘区域伸展、岩石圈快速减薄的背景下,排山楼地区韧性剪切作用导致前寒武纪岩石发生动力变质作用形成含矿变质热液,运移过程中有岩浆热液、大气降水及围岩成矿物质参与,最终在构造有利部位发生水岩反应导致成矿物质迅速沉淀,排山楼金矿床成因类型为造山型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山楼金矿 c-o-S-Pb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矿床成因 华北克拉通北缘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_(3)N_(4)/Si_(2)N_(2)O复相粉体对Al_(2)O_(3)-SiC-C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李有奇 何健 +2 位作者 陈俊峰 张嘉良 李正坤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为了提高Al_(2)O_(3)-SiC-C浇注料的综合服役性能,采用化学燃烧法合成的微晶氮化硅/氮氧化硅(Si_(3)N_(4)/Si_(2)N_(2)O)复相粉体为添加物,以棕刚玉、板状刚玉、碳化硅、活性α-Al_(2)O_(3)微粉、SiO_(2)微粉、纯铝酸钙水泥、单质Si粉... 为了提高Al_(2)O_(3)-SiC-C浇注料的综合服役性能,采用化学燃烧法合成的微晶氮化硅/氮氧化硅(Si_(3)N_(4)/Si_(2)N_(2)O)复相粉体为添加物,以棕刚玉、板状刚玉、碳化硅、活性α-Al_(2)O_(3)微粉、SiO_(2)微粉、纯铝酸钙水泥、单质Si粉和球沥青为原料,制备了Al_(2)O_(3)-SiC-C浇注料。研究了复相粉体外加量(外加质量分数分别为0、1%、2%、3%和5%)对浇注料性能的影响,同时探究Si_(3)N_(4)/Si_(2)N_(2)O增强试样综合性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Si_(3)N_(4)/Si_(2)N_(2)O复相粉可以显著改善Al_(2)O_(3)-SiC-C浇注料的力学性能、抗氧化性能和抗热震性;2)Si_(3)N_(4)/Si_(2)N_(2)O复相粉通过填充孔隙、促进烧结反应进行、生成晶须状物质等途径优化了浇注料的显微结构,提高了浇注料的综合性能;3)当Si_(3)N_(4)/Si_(2)N_(2)O复相粉外加量为3%(w)时,浇注料的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_(3)N_(4)/Si_(2)N_(2)o复相粉 Al_(2)o_(3)-Sic-c浇注料 抗氧化性 抗热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魔芋葡甘聚糖-乳清蛋白复配对维生素C W_(1)/O/W_(2)型多重乳液稳定性及缓释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毕英豪 贾爱荣 +3 位作者 张绵松 刘雪 都红芳 崔婷婷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6-64,共9页
研究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与乳清蛋白(Whey protein,WP)复配对维生素C多重乳液稳定性和缓释性能的影响,为维生素C多重乳液的应用提供参考。以KGM和WP混合溶液制备负载维生素C的W_(1)/O/W_(2)型多重乳液,考察不同质量分... 研究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与乳清蛋白(Whey protein,WP)复配对维生素C多重乳液稳定性和缓释性能的影响,为维生素C多重乳液的应用提供参考。以KGM和WP混合溶液制备负载维生素C的W_(1)/O/W_(2)型多重乳液,考察不同质量分数的KGM和WP对多重乳液离心乳析率、离心沉淀率、负载率、粒径、Zeta电位、流变特性、维生素C保留率和释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KGM质量分数为0.10%,WP质量分数为10.00%时,多重乳液的稳定性和缓释性能最好。此时,乳滴分布均匀,粒径为64.38μm,Zeta电位为-46.50 mV;维生素C的负载率达到93.24%;且在4、25和50℃下贮藏20 d均未出现明显分层;经模拟消化后乳液中维生素C的释放率为85.64%。上述结果证实了KGM与WP复配具有稳定维生素C W_(1)/O/W_(2)型多重乳液的潜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芋葡甘聚糖 乳清蛋白 维生素c W_(1)/o/W_(2) 型多重乳液 稳定性 缓释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参数对6061铝合金/CF-PEEK异质接头的力学性能及Al—O—C键形成规律的影响
10
作者 李一楠 龙鹏宇 +2 位作者 王进 郭皓 孟庆正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6,共11页
针对铝合金(6061)/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CF-PEEK)复合材料异质接头化学键结合弱和性能差的问题,本文采用超声波辅助热压焊接方法链接6061与CF-PEEK,通过调控界面的机械嵌合以及化学键合效果从而提高异质接头的连接性能。6061表面制备微... 针对铝合金(6061)/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CF-PEEK)复合材料异质接头化学键结合弱和性能差的问题,本文采用超声波辅助热压焊接方法链接6061与CF-PEEK,通过调控界面的机械嵌合以及化学键合效果从而提高异质接头的连接性能。6061表面制备微纳氧化层,增加铝合金表面机械嵌合能力,阳极氧化参数为30℃、50 V、20 min时获得的微纳氧化层最适合与CF-PEEK连接。通过超声波辅助热压焊接可实现二者连接,且随着Al—O—C键生成量的增加6061/CF-PEEK接头性能得到提升。接头形貌、力学性能和X射线光谱分析(XPS)结果显示,440℃、0.3 MPa、15 s时接头成型较好,CF-PEEK下塌量平均为0.035 mm,剪切强度最大达到33.00 MPa,界面失效模式为内聚失效,此时Al—O—C键含量最高。针对异质材料接头化学键弱和性能差的问题,本文创新性的采用超声波辅助热压焊连接,在6061表面制备微纳氧化层改善性能,增强化学键合的程度,最终实现异质接头结合强度的提升。经实验与参数优化,获可行工艺方案及最佳参数组合,为其在多领域应用奠定了可行性的理论基础,有望突破传统局限,对推动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应用及在产业升级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 超声辅助热压焊 阳极氧化 Al—oc 接头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O157:H7外膜蛋白C重组表达及免疫原性研究
11
作者 陈鹏 卢帅臣 +1 位作者 韩迎珊 王文彬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80,共9页
【目的】探究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O157:H7外膜蛋白C(OmpC)的免疫原性。【方法】分别构建pET-28a-ompc、pET-22b-ompc-SUMO重组质粒,表达纯化重组蛋白OmpC,并验证大肠杆菌O157:H7菌体免疫制备的2G12抗体的识别抗原是否为O... 【目的】探究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O157:H7外膜蛋白C(OmpC)的免疫原性。【方法】分别构建pET-28a-ompc、pET-22b-ompc-SUMO重组质粒,表达纯化重组蛋白OmpC,并验证大肠杆菌O157:H7菌体免疫制备的2G12抗体的识别抗原是否为OmpC。【结果】作者成功构建了2种重组质粒,其中pET-28a-ompc在E.coli BL21中成功表达;重组蛋白OmpC的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0.2 mmol/L IPTG、37℃诱导12 h;在800 mmol/L咪唑洗脱时得到含有His标签的包涵体OmpC,通过尿素梯度复性结合Ni-NTA柱纯化,在500 mmol/L咪唑洗脱时获得可溶性OmpC。【结论】可溶性OmpC和包涵体OmpC均能与单克隆抗体2G12发生特异性反应。该研究为后续利用OmpC制备高亲和力的大肠杆菌O157:H7单克隆抗体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o157:H7 外膜蛋白c 抗体 重组表达 免疫检测 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古日格金矿床方解石C、O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12
作者 刘琦 丁成武 +2 位作者 戴盼 赵彬朝 王路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0-462,共13页
图古日格金矿床地处兴蒙造山带西段宝音图隆起区域。为了查明图古日格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本次对矿床的碳氧同位素进行了系统研究。测试结果显示:Ⅱ阶段青色方解石的碳同位素δ^(13) C_(V-PDB)平均值为-8.85‰,氧同位素δ^(18) O_(V-S... 图古日格金矿床地处兴蒙造山带西段宝音图隆起区域。为了查明图古日格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本次对矿床的碳氧同位素进行了系统研究。测试结果显示:Ⅱ阶段青色方解石的碳同位素δ^(13) C_(V-PDB)平均值为-8.85‰,氧同位素δ^(18) O_(V-SMOW)平均值为11.65‰;Ⅲ阶段土黄色方解石的碳同位素δ^(13) C_(V-PDB)平均值为-6.78‰,氧同位素δ^(18) O_(V-SMOW)平均值为20.98‰,显示出由贫到富的δ^(13) C和δ^(18) O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所分析的方解石是两个成矿阶段的产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矿床形成的不同阶段中成矿流体的来源和组成有所差异,Ⅱ阶段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深部岩浆水,Ⅲ阶段成矿流体为来自岩浆水的热液流体与围岩发生了同位素的交换。通过对比宝音图群与区域地层的C-O同位素组成,发现宝音图群具有明显亏损氧同位素的特征,也指示成矿过程中热液流体与围岩发生了水岩反应。根据水岩反应理论模拟可知,成矿流体的可溶性碳主要以HCO_(3)^(-)的形式存在。同时,成矿流体δ^(13) C、δ^(18) O值分别为-9.2‰,8‰,表明Ⅲ阶段初始流体来源于岩浆,演化过程中与围岩中的海相碳酸盐岩发生水岩反应。结合矿床地质、矿物共生组合以及成矿流体特征等方面,认为图古日格金矿床具有典型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古日格金矿床 方解石 碳氧同位素 成矿流体 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旬盆地南缘淋湘金矿床流体来源及其成因探讨:C-H-O-Fe同位素、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13
作者 薛仲凯 范堡程 +3 位作者 李航 高永宝 魏立勇 马承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3-431,共19页
淋湘金矿床是南秦岭镇安-旬阳盆地南缘一处典型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关于其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来源,学界存在不同观点,且对成矿机制的认识尚不充分。本研究选取Ⅱ-Ⅲ主成矿阶段的石英和黄铁矿,分别进行了C-H-O同位素和Fe同位素分析,... 淋湘金矿床是南秦岭镇安-旬阳盆地南缘一处典型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关于其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来源,学界存在不同观点,且对成矿机制的认识尚不充分。本研究选取Ⅱ-Ⅲ主成矿阶段的石英和黄铁矿,分别进行了C-H-O同位素和Fe同位素分析,并采集了仁河口-双河镇断裂两侧志留系样品进行裂变径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淋湘金矿床主成矿期δ^(13)CV-PDB值为-10.59‰~-9.22‰,δ^(18)O_(V-SMOW)值为14.06‰~15.57‰,δD水-SMOW值为-82.10‰~-68.30‰,δ^(18)O水值为4.52‰~8.97‰,表明成矿流体在运移中沿构造萃取地层成矿物质,并在成矿后期有深部岩浆的加入。δ^(56)Fe值为-0.87~0.23,δ^(57)Fe值为-0.43~0.18,指示成矿早期阶段成矿物质以壳源物质为主,随后幔源物质加入成矿作用。裂变径迹结果显示磊石沟地区120~0 Ma以来经历3个阶段,南沙沟地区120~0 Ma以来经历4个阶段,与镇旬盆地金成矿关系密切的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作用持续至90 Ma左右,45 Ma左右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场响应到达仁河口-双河镇断裂。镇旬盆地总体剥蚀厚度为(4.98±0.33)km,矿体被剥蚀程度较弱,深部具备良好的金成矿条件和巨大的找矿潜力。结合前人对南秦岭构造演化的认识,笔者认为在三叠纪时期陆内造山演化阶段形成大量含Au变质流体,在陆内造山运动晚期,盆地基底演化为伸展环境或碰撞后挤压-伸展过渡环境,幔源物质和流体随岩浆在减压条件下沿深大断裂上涌到地壳浅部,为金矿体的形成提供了热源、挥发分和少量成矿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o同位素 FE同位素 裂变径迹 成矿机制 淋湘金矿床 镇旬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GlcNAcylation通过调节Rack1蛋白稳定性参与SHH型髓母细胞瘤的形成
14
作者 罗静雅 高堂清 +1 位作者 杨檬檬 杨海红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3,共9页
目的:研究O-GlcNAcylation调节蛋白激酶C受体1(receptor for activated C kinase 1,Rack1)的稳定性在SHH型髓母细胞瘤(SHH type medulloblastoma,SHH-MB)形成中的功能作用。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临床肿瘤标本库中分子... 目的:研究O-GlcNAcylation调节蛋白激酶C受体1(receptor for activated C kinase 1,Rack1)的稳定性在SHH型髓母细胞瘤(SHH type medulloblastoma,SHH-MB)形成中的功能作用。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临床肿瘤标本库中分子分型所确定的SHH-MB肿瘤及癌旁组织,分析样本中Rack1和O-GlcNAcylation(O-Glc NAc)的表达水平差异。对于人源髓母细胞瘤细胞系Daoy使用糖基化转移酶(OGT)抑制剂(OSMI-1)和去糖基化转移酶(OGA)抑制剂(TM-G)进行处理,通过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肿瘤细胞增殖能力。采用O-Glc NAc酶标记系统、免疫共沉淀(Co-IP)和Western blot法判断Rack1有无发生O-Glc NAc,而后通过环己酰亚胺(CHX)实验和泛素化修饰实验证实O-GlcNAcylation对Rack1蛋白水平的影响。构建敲低Rack1的髓母细胞瘤模型,通过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免疫荧光染色和划痕实验检测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同时通过在免疫缺陷型小鼠进行异种原位肿瘤移植进行验证,在所得组织样本中(sh-NC和shRack1)使用Western blot检测下游SHH信号通路变化。结果:Rack1和O-GlcNAcylation在SHH-MB中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且Rack1表达水平和患者生存率呈负相关关系。对Daoy细胞系使用OSMI-1、TM-G处理后,发现O-Glc NAc能明显促进Daoy细胞增殖,而抑制细胞O-GlcNAc则抑制细胞增殖。分子实验证实Rack1蛋白O-GlcNAcylation可以调节其蛋白稳定性,进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在Daoy细胞系敲低Rack1表达,其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动物水平方面,相较于对照组,Rack1蛋白敲低的肿瘤组织增殖受到显著抑制。并且Rack1可通过调节SHH信号通路参与SHH-MB形成。结论:O-GlcNAcylation可通过调节Rack1蛋白的稳定性进而参与SHH-MB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cK1 o-GLcNAcYLATIoN 细胞增殖 SHH-M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O/O-MBR工艺处理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启动特性研究
15
作者 张盾超 宋秀兰 张泽乾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10-214,共5页
研究了A/O/O-MBR工艺在无混合液回流条件下处理模拟高速服务区高氨氮、低C/N污水的启动特性。结果表明,在进水COD质量浓度为126~145 mg/L、NH_(4)^(+)-N质量浓度为125~142 mg/L、缺氧池和好氧池填充50%聚氨酯填料条件下,进水流量从1 L/... 研究了A/O/O-MBR工艺在无混合液回流条件下处理模拟高速服务区高氨氮、低C/N污水的启动特性。结果表明,在进水COD质量浓度为126~145 mg/L、NH_(4)^(+)-N质量浓度为125~142 mg/L、缺氧池和好氧池填充50%聚氨酯填料条件下,进水流量从1 L/h逐步提高到6 L/h,运行18 d后NH_(4)^(+)-N、COD和TN的去除率稳定,分别达到81.54%、86.54%和49.34%,实现了反应器的快速启动。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各处理单元均包含丰富且多样化的硝化菌、反硝化菌以及厌氧氨氧化菌等功能菌。A/O/O-MBR工艺在无混合液回流时达到较高的TN去除率,对高速服务区污水处理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服务区污水 A/o/o-MBR工艺 启动特性 c/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粒尺寸对界面含Cr-O-C防黏层Cu/Ni复合体拉伸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杨光 胡正晨 +1 位作者 惠越 陈菊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99-1610,共12页
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含Cr-O-C防黏层的具有不同晶粒尺寸的Cu/Ni复合体的拉伸变形。结果表明:当Cu/Ni复合体的晶粒尺寸大于12 nm时,不论界面不含Cr、O和C原子或含有定量Cr、O和C原子,复合体的屈服强度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呈现增大趋势... 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含Cr-O-C防黏层的具有不同晶粒尺寸的Cu/Ni复合体的拉伸变形。结果表明:当Cu/Ni复合体的晶粒尺寸大于12 nm时,不论界面不含Cr、O和C原子或含有定量Cr、O和C原子,复合体的屈服强度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呈现增大趋势,符合细晶强化规律,晶粒塑性变形主要受晶体内部的位错滑移控制,最大应力增加9.52%;当晶粒尺寸小于12 nm时,由于晶界所占比例的增加,拉伸过程的塑性变形更多受晶界变形控制,屈服强度下降。Cr-O-C界面弱化了Cu/Ni复合体的强度,随着界面上Cr、O和C原子数量的增加,Cu/Ni复合体的抗拉强度随之降低,最大应力下降56.40%,Cu/Ni复合体内部的位错数量也随之降低,转移到Ni表面的Cu原子数量随之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晶粒尺寸 cu/Ni复合体 cr-o-c防黏层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盆梁金矿床成因——来自流体包裹体及C-H-O-S-Pb同位素的制约 被引量:2
17
作者 葛战林 顾雪祥 +5 位作者 章永梅 高永宝 郝迪 郑艳荣 刘明 王辉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7-898,共22页
金盆梁是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勘查的一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矿床成因与成矿机制尚不清楚。矿体产于上泥盆统桐峪寺组粉砂质板岩和钙质板岩中,以浸染状、脉状金锑矿化为主,成矿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毒砂-黄铁矿-硅化阶段(Ⅰ)、石英-辉锑... 金盆梁是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勘查的一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矿床成因与成矿机制尚不清楚。矿体产于上泥盆统桐峪寺组粉砂质板岩和钙质板岩中,以浸染状、脉状金锑矿化为主,成矿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毒砂-黄铁矿-硅化阶段(Ⅰ)、石英-辉锑矿-白铁矿±锑氧化物阶段(Ⅱ)和方解石-石英阶段(Ⅲ)。流体包裹体及C-H-O-S-Pb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Ⅱ阶段主要为金锑矿化,以H_(2)O-NaCl两相包裹体占绝对优势,成矿流体属于中温(200~290℃)、低盐度(w(NaCl_(eq))为0~6.0%)、低密度(0.64~0.99 g/cm^(3))的H_(2)O-NaCl±CO_(2)体系,以循环大气降水为主。无矿化的Ⅲ阶段主要发育H_(2)O-NaCl两相包裹体,含少量CO_(2)-H_(2)O-NaCl±CH_(4)、纯CO_(2)±CH_(4)及含子晶多相包裹体,流体以中低温(140~280℃)、低盐度(w(NaCl_(eq))为2.0%~8.0%)、低密度(0.68~1.02 g/cm^(3))的富CO_(2)-H_(2)O-NaCl±CH_(4)体系为主,或存在少量高温、高盐度、高密度H_(2)O-NaCl体系的岩浆热液混入。硫化物δ^(34)S值为较大负值(−12.50‰~−10.20‰),Pb同位素组成具上地壳源铅特征,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围岩地层。综合研究表明,金盆梁金矿的成因类型属于卡林型金矿,水-岩反应(围岩硫化作用)是金富集沉淀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成因 流体包裹体 c-H-o-S-Pb同位素 金盆梁金矿床 南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巴平石英矿床成因:来自流体包裹体、C-H-O同位素及稀土元素证据 被引量:3
18
作者 何丽佳 阮青锋 +2 位作者 邱志惠 程诗渤 周子涵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6-342,共17页
为探讨碳酸盐岩区石英矿床的成因机理,对桂西巴平石英矿床中的水晶、脉石英、方解石和赋矿围岩(白云岩)进行了分析测试。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激光拉曼分析表明,水晶和脉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可见富CO_(2)两相及三相... 为探讨碳酸盐岩区石英矿床的成因机理,对桂西巴平石英矿床中的水晶、脉石英、方解石和赋矿围岩(白云岩)进行了分析测试。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激光拉曼分析表明,水晶和脉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可见富CO_(2)两相及三相包裹体,包裹体的液相成分为H_(2)O和CO_(2),气相成分为H_(2)O、CO_(2)和少量N_(2)。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60~312℃,盐度为0.41%~6.16%NaCl_(eqv),属CO_(2)-H_(2)O-NaCl体系的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热液流体。水晶和脉石英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集右倾型,具有明显的Eu、Tb、Ho、Yb负异常,推测其母岩浆流体是亏损Eu的,成矿流体与深部的隐伏花岗岩体有关。方解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明显右倾型式,具有轻稀土富集和轻微的Eu正异常,指示其形成于氧化环境,白云岩的Ce负异常指示其形成于低温氧化环境。水晶及脉石英的δD_(SMOW)和δ^(18)OH_(2)O分别为-75.5‰~-54.1‰和5.72‰~7.06‰,指示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方解石及白云岩的δ^(13)CPDB分别为-3.92‰~-3.35‰和2.41‰~3.59‰,δ^(18)O_(SMOW)分别为18.84‰~19.13‰和23.25‰~27.45‰,表明方解石的CO_(2)主要来源于围岩的海相碳酸盐岩。成矿过程中深部岩浆热液沿深大断裂侵入,富Si流体沿断裂、裂隙运移过程中与碳酸盐岩围岩发生水岩相互作用,大量的CO_(2)进入到热液中。成矿环境的pH值、压力的降低及流体沸腾作用促使方解石和SiO_(2)开始沉淀,并随着温度和压力持续降低,H_(4)SiO_(4)溶解度不断降低,SiO_(2)大量沉淀,最后形成石英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c-H-o同位素 成矿流体 石英矿床 矿床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原子Ru_(1)-N_(x)/C(x=3,4)催化剂活化H_(2)、H_(2)O和CH_(3)OH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寅胜 苟进韬 +1 位作者 刘挺豪 杨华清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3-178,共6页
在GGA-PBE/DNP水平下,构建了两种氮掺杂石墨烯负载Ru单原子催化剂,记作Ru_(1)-N_(x)/C(x=3,4)。在热力学上,Ru_(1)-N_(4)/C比Ru_(1)-N_(3)/C更稳定。研究了Ru_(1)-N_(x)/C(x=3,4)对H_(2)、H_(2)O和CH_(3)OH的活化性能。H_(2)、H_(2)O和C... 在GGA-PBE/DNP水平下,构建了两种氮掺杂石墨烯负载Ru单原子催化剂,记作Ru_(1)-N_(x)/C(x=3,4)。在热力学上,Ru_(1)-N_(4)/C比Ru_(1)-N_(3)/C更稳定。研究了Ru_(1)-N_(x)/C(x=3,4)对H_(2)、H_(2)O和CH_(3)OH的活化性能。H_(2)、H_(2)O和CH_(3)OH在Ru_(1)-N_(3)/C上的化学吸附比在Ru_(1)-N_(4)/C上的化学吸附更强。同时,在实验温度下,它们在Ru_(1)-N_(x)/C(x=3,4)上的解离均为吸能反应。在动力学上,Ru_(1)-N_(4)/C活化解离H_(2)、H_(2)O和CH_(3)OH的能力均强于Ru_(1)-N_(3)/C。在水溶液中,两种催化剂对H2的活化较H_(2)O更强。在甲醇溶液中,Ru_(1)-N_(3)/C对CH_(3)OH的活化强于对H_(2)的活化;Ru_(1)-N_(4)/C对H_(2)的活化强于对CH_(3)OH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GA-PBE Ru_(1)-N_(x)/c H_(2) H_(2)o cH_(3)oH 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O-C钝化层改变多晶Cu表面能和表层位错的脱模力与脱模精度
20
作者 田振岐 杨光 +1 位作者 陈菊 李波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15,共11页
Cr-O-C钝化层可以提高精密电铸脱模精度,但Cr-O-C钝化层对基底表面的钝化规律和对表层的影响尚未清楚。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在多晶Cu表面沉积离散的Cr、O和C原子,获得不同比例和数量的Cr-O-C钝化层。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的Cr、O和C原... Cr-O-C钝化层可以提高精密电铸脱模精度,但Cr-O-C钝化层对基底表面的钝化规律和对表层的影响尚未清楚。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在多晶Cu表面沉积离散的Cr、O和C原子,获得不同比例和数量的Cr-O-C钝化层。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的Cr、O和C原子均可以大幅降低多晶Cu的表面能;随着原子数量的增加,多晶Cu的表面能呈下降趋势;Cr-O-C钝化层增加了多晶Cu表层的位错密度;新增加的位错以Shockley位错为主;在一定沉积原子数量内,位错密度有极值。在多晶Cu表面电沉积不同密度的Cr、O和C原子,通过接触角测试验证了Cr-O-C钝化层降低多晶Cu表面能的结论。电沉积脱模强度和脱模表面粗糙度结果显示,随着沉积原子数的增加,脱模强度和脱模表面粗糙度均降低。研究结果可为利用离散Cr-O-C界面辅助精密电铸脱模提供一种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c界面 多晶cu 表面能 位错 脱模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