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9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灌溉方式对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高翠民 田媛 +5 位作者 张瑞卿 何方 韩伟锋 张运红 潘晓莹 杨永辉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9,共9页
基于4 a田间定位试验,以不灌水处理为对照(CK),研究传统灌溉(TI)、喷灌(SI)和滴灌(DI)3种灌溉方式对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作物光合特性、产量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促进节水灌溉技术在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 基于4 a田间定位试验,以不灌水处理为对照(CK),研究传统灌溉(TI)、喷灌(SI)和滴灌(DI)3种灌溉方式对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作物光合特性、产量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促进节水灌溉技术在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灌溉方式对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作物SPAD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水氮利用率均有显著影响,总体上均以DI处理最高,其次为SI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DI处理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作物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SPAD值分别提高3.3%~105.4%、5.6%~109.6%和1.0%~19.4%;小麦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分别提高6.9%~21.1%、4.6%~39.2%和9.2%~50.6%;花生单株饱果数、百果质量、出仁率和产量分别提高8.8%~35.5%、2.8%~16.2%、1.7%~5.6%和4.1%~30.1%。不同灌溉方式小麦-花生周年总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表现为DI>SI>TI,与TI处理相比,DI处理小麦-花生周年总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7.9%、19.8%和17.9%,SI处理分别提高10.1%、15.1%和10.1%。综上所述,在设置研究条件下,滴灌为小麦-花生周年最佳增产增效灌溉方式,其次为喷灌,两者均可以实现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协同提升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小麦-花生轮作体系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偏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有色稻产量、品质及花色苷含量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表现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2
作者 张锦文 李小林 +12 位作者 奎丽梅 涂建 管俊娇 吕莹 徐雨然 谷安宇 蓝舵 杨丽萍 安华 张建华 余琴 陈忆昆 邓伟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69,74,共7页
选择3个有色稻品种,在云南3个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区域(富民县、保山市和巍山县)进行种植,比较了这些有色稻品种在不同生态点间的产量、品质及花色苷含量的差异,并探究了这些指标与灌浆结实期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有色稻的产量... 选择3个有色稻品种,在云南3个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区域(富民县、保山市和巍山县)进行种植,比较了这些有色稻品种在不同生态点间的产量、品质及花色苷含量的差异,并探究了这些指标与灌浆结实期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有色稻的产量、品质及花色苷含量受到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富民点种植的有色稻产量显著高于保山点和巍山点,且稻米加工品质表现更佳;巍山生态点种植的有色稻花色苷含量则显著高于富民点和保山点。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灌浆结实期日均高温和日均温差与产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花色苷含量存在不显著正相关关系;灌浆结实期日均高温与糙米宽度显著正相关,与糙米长度和糙米长宽比显著负相关。本研究为有色稻在云南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稻 产量 品质 花色苷含量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铁锁产量和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程远辉 周国华 +4 位作者 戚淑威 康平德 杨丽云 杨少华 陈翠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0期176-180,共5页
[目的]研究影响金铁锁产量和质量的栽培因素。[方法]对云南、四川金铁锁主产区进行实地调查,取样分析不同栽培环境、不同栽培管理方式下药材产量和质量。[结果]不同产地土壤类型、密度、施肥、地形、种植方式、种植年限、病害都是影响... [目的]研究影响金铁锁产量和质量的栽培因素。[方法]对云南、四川金铁锁主产区进行实地调查,取样分析不同栽培环境、不同栽培管理方式下药材产量和质量。[结果]不同产地土壤类型、密度、施肥、地形、种植方式、种植年限、病害都是影响金铁锁产量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形影响质量检测指标。较高海拔区(>2600~3200 m)建议种植时间3~4年,种植方式为直播,种植密度60万~75万株/hm^(2),选择山地或坡地种植,避免前茬作物为多年生作物;中低海拔区(1800~2600 m)建议种植时间1~2年,选择排水较好、土传病害少的农田或缓坡地种植,直播适宜密度为135万~150万株/hm^(2),株行距可选择(6~8)cm×(6~8)cm。温室种植时做好土传病害处理,或进行客土种植。[结论]不同产地金铁锁产量和质量的差异与栽培环境和栽培管理方式密切相关。应加强金铁锁科学选地,调整种植方式和密度,做好田间精细管理,以综合防控措施减少草害和病害的发生,为市场提供高品质高产量的药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铁锁 产量 质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不同海拔高度籼稻产量差异形成分析
4
作者 夏琼梅 岩三胆 +5 位作者 卓晓芳 龙瑞平 朱海平 李贵勇 杨久 杨从党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5-29,共5页
以6个籼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云南不同海拔高度对籼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拔降低,籼稻本田生育期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升高2.4~2.5℃,昼夜温差、日平均湿度和日平均太阳辐射差异较小。海拔降低、温度升高导致籼稻本... 以6个籼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云南不同海拔高度对籼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拔降低,籼稻本田生育期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升高2.4~2.5℃,昼夜温差、日平均湿度和日平均太阳辐射差异较小。海拔降低、温度升高导致籼稻本田生育期缩短,总叶片数减少,孕穗期和齐穗期的高效叶面积指数和总叶面积指数降低,孕穗期至成熟期地上部分群体干物重降低,最终籼稻产量显著降低,从产量构成因素看,主要原因是每穗总粒数减少。该研究为云南地区水稻生产制定合理的栽培调控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海拔高度 气象因子 产量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条件下影响河北山前平原区小麦产量的主要气候因素分析
5
作者 吕丽华 刘茜 +1 位作者 郑孟静 张经廷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83-92,共10页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气象灾害风险增大,小麦生产系统稳定性受到严峻挑战。明确河北藁城地区影响小麦增产的主要气候因子,可为小麦防灾减灾技术措施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河北藁城地区1960-2018年的主要气候因子(降水量、平均气温、最...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气象灾害风险增大,小麦生产系统稳定性受到严峻挑战。明确河北藁城地区影响小麦增产的主要气候因子,可为小麦防灾减灾技术措施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河北藁城地区1960-2018年的主要气候因子(降水量、平均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数据以及1994-2018年的小麦产量数据,分析了冬小麦生长季主要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以及关键气候因子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长季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但总体呈持平趋势;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 a分别上升0.28和0.40℃;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平均每10 a分别下降1.02百分点、0.23 m/s和62.4 h。小麦各生长阶段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风速,10-11月和3-4月相对湿度,10-11月、12-2月和5月日照时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变化趋势;12-2月和5月降水量,10-11月、3-4月、5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3-4月和5月日照时数,5月相对湿度与产量均呈正相关。通过对小麦产量与各气候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风速回归系数高,对产量影响较大;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降水量对产量影响较小。明确了河北山前平原区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得出了各生长阶段影响小麦产量提高的主要气候因子,为该区域小麦防灾减灾技术措施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气候因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油茶增产格局及其贡献因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严茂林 郭丹 +2 位作者 周晓亮 刘自搏 张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共11页
为更好地促进全国油茶产量提升,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利用LMDI模型对油茶产量公式进行分解,从全国和分区域两个角度,定量测算单产和种植面积在2010-2021年“十一连增”期间对油茶增产的贡献,并全面探讨我国油茶增... 为更好地促进全国油茶产量提升,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利用LMDI模型对油茶产量公式进行分解,从全国和分区域两个角度,定量测算单产和种植面积在2010-2021年“十一连增”期间对油茶增产的贡献,并全面探讨我国油茶增产的地域格局及贡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而言,我国油茶产量“十一连增”是由单产提升主导的;分区域来看,核心发展区的油茶增产主要源于单产水平的提高,增产幅度达到“超速增产”水平,而积极发展区和一般发展区油茶增产则主要得益于种植面积的扩大,增产幅度分别为“滞后增产”和“同步增产”水平。其中,单产提高对油茶增产贡献更大的有6个省(区、市),而种植面积扩大对油茶增产贡献更大的有8个省(区、市);增产超过20万吨的省(区、市)是油茶生产核心区的湖南、江西、广西,增产占全国油茶增产总量的75.6%;增产层次达到“超速增产”水平的有安徽、湖南、海南、重庆、四川和贵州等6省(区、市)。最后,对油茶增产显性贡献因素的背后成因进行挖掘,对制约油茶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总结,并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增产 LMDI模型 贡献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光调控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崔阔澍 胡建军 +5 位作者 程明军 唐铭霞 李兵 杨雯婷 郭展 王克秀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19,共9页
【目的】研究温光调控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内源因子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品种、温度和光照强度3个因素,参试品种为中早熟马铃薯品种“川芋117”和早熟品种“费乌瑞它”,温度为15℃和20℃... 【目的】研究温光调控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内源因子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品种、温度和光照强度3个因素,参试品种为中早熟马铃薯品种“川芋117”和早熟品种“费乌瑞它”,温度为15℃和20℃,光照强度为9000 lx和18000 lx,在马铃薯生长期间及收获后分别测试农艺性状、叶片激素含量、块茎品质和产量,分析上述因素对马铃薯内源因子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不同品种对农艺性状、生理性状及产量性状均有极显著影响;品种与温度互作对冠层覆盖率、叶绿素和产量性状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品种与光照强度互作对ABA含量、单株结薯数和单株结薯产量有显著影响,GA3/ABA比值在块茎形成期呈降低趋势,温度与光照互作显著影响ABA含量、单株结薯产量和收获指数;三因素互作仅对单株结薯产量有显著影响。【结论】探明了温光调控因子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内源激素及产量要素形成的单一因子效应及其互作效应,为后续在研究温光调控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品种选引及指导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温光调控 内源因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冻害后不同救灾措施的效果比较
8
作者 杨佳群 任涛 +6 位作者 宋毅 周元委 王祥华 赵剑 喻嘉玲 廖世鹏 鲁剑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7-713,共7页
油菜受到冻害后,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恢复生长,目前恢复措施较多,优先采取哪种措施事关重要。本文研究通过在2024年春季油菜受到冻害后,于湖北省沙洋县和当阳市布置田间试验,系统评估不同救灾措施对油菜冻害后的恢复效果,以帮助生产者选择... 油菜受到冻害后,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恢复生长,目前恢复措施较多,优先采取哪种措施事关重要。本文研究通过在2024年春季油菜受到冻害后,于湖北省沙洋县和当阳市布置田间试验,系统评估不同救灾措施对油菜冻害后的恢复效果,以帮助生产者选择合适的措施。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不摘薹和摘(冻后)伤薹,副处理为不同物质包括对照、喷施新美洲星、碧护、芸薹素内酯、叶面肥、追施速效肥、喷施叶面肥+追施速效肥,分析了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和收获指数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所有救灾措施均有效促进了油菜的生长,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与不摘伤薹相比,摘薹处理在沙洋和当阳两地分别实现了11.2%和8.8%的平均增产。在不摘薹的条件下,与对照处理相比,施用不同救灾物质均显著提高了油菜籽产量,增幅在两个试验点分别为9.8%~77.9%和3.4%~77.1%,单株角果数增幅最为突出,分别平均提高了47.5%和32.6%。研究结果说明,在油菜直播条件下若初薹期遭受冻害时一般不建议将摘除伤薹作为救灾措施,建议优先采取喷施叶面肥与追施速效肥相结合的措施或喷施碧护等复合抗冻物质来恢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冻害 追肥 植物生长调节剂 产量构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短期预测临夏州马铃薯产量
9
作者 任彩玉 郭小燕 +2 位作者 刘立群 涂丽珍 冯浩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7,共12页
为及时、准确地预测我国甘肃省临夏州马铃薯产量,选用HP滤波、二次指数平滑和三次指数平滑法,将2007-2022年临夏州5个县级区域马铃薯趋势产量从实际产量中分离出来,仅将气象产量作为目标变量。选用马铃薯生育期内关键气象特征因素(W):... 为及时、准确地预测我国甘肃省临夏州马铃薯产量,选用HP滤波、二次指数平滑和三次指数平滑法,将2007-2022年临夏州5个县级区域马铃薯趋势产量从实际产量中分离出来,仅将气象产量作为目标变量。选用马铃薯生育期内关键气象特征因素(W):每月的最高气温、最低温度、平均气温、露点温度、平均潜在蒸发率、降水量、太阳辐射、土壤1[地表为0cm,土层深度(h),0<h≤7cm]的中层温度、土壤2(地表为0cm,7cm<h≤28cm)的含水率,高温时间(H)和低温时间(L),将包含W、W+H、W+H+L,3种组合形式的特征因素输入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特征因素进行数据降维,确立最佳输入特征因素组合。采用3种机器学习模型(随机森林、极限梯度提升、多层感知机)作为基模型,建立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在生长季内不同月份对马铃薯气象产量进行短期预测,并叠加趋势产量预测实际产量。结果表明:趋势分离方法中HP滤波法最优,最佳输入特征因素组合为W+H;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R2为0.802,RMSE为0.419),可在马铃薯成熟前4个月实现对马铃薯产量的短期预测,其中,广河县实际产量的短期预测效果最佳、永靖县效果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产量预测 Stacking集成学习 气象因素 趋势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旱碱麦不同生育时期气候变化及对产量影响的双重量化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秦俊灵 索春男 +3 位作者 任妙春 李琛 孙萌萌 魏秀梅 《麦类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37,共8页
为了探究河北旱碱麦不同生育时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旱碱麦产量的影响,选取2009—2022年旱碱麦主产区气象观测资料和产量资料,利用四分位和气候倾斜率等方法对旱碱麦不同生育时期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再采用二次曲线法分离气象产... 为了探究河北旱碱麦不同生育时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旱碱麦产量的影响,选取2009—2022年旱碱麦主产区气象观测资料和产量资料,利用四分位和气候倾斜率等方法对旱碱麦不同生育时期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再采用二次曲线法分离气象产量,利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不同生育时期气象因子对旱碱麦产量影响的双重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旱碱麦各生育时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照时数均有明显的分布规律,而降水量变化较大;(2)旱碱麦不同生育时期各气象因子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3)经单重量化分析,对旱碱麦气象产量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在播种期、分蘖期、越冬期和抽穗期均为降水量,出苗期和灌浆期均为日照时数影响最大,返青期为平均气温,拔节期为最低气温;(4)经双重量化分析,对旱碱麦气象产量影响排名前五的气象因子依次为分蘖期降水量、越冬期降水量、分蘖期最低气温、拔节期最低气温、抽穗期降水量。因此,河北旱碱麦种植应根据生育期降水情况采用保墒、灌水等水分管理措施,同时预防小麦分蘖期和拔节期的低温危害,以促进小麦生长发育和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碱麦 气象因子 气象产量 灰色关联度 量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河南省县级冬小麦产量模拟研究
11
作者 刘星麟 刘园 +2 位作者 杨凡 刘布春 韩锐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7-180,共14页
河南省是冬小麦种植大省,精准评估冬小麦产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基于2000—2019年河南省16个县(市)的旬尺度气象数据与河南省县级冬小麦产量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模型在冬小麦产量模拟中的性能。将数据集分为测试集(2000—2015年... 河南省是冬小麦种植大省,精准评估冬小麦产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基于2000—2019年河南省16个县(市)的旬尺度气象数据与河南省县级冬小麦产量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模型在冬小麦产量模拟中的性能。将数据集分为测试集(2000—2015年)与训练集(2016—2019年),基于多元逐步回归、随机森林和随机森林OOB方法,构建河南省县级冬小麦产量模拟模型,并对比验证不同模型模拟效果。结果表明,2000—2019年河南省县级冬小麦产量在2001~7980kg/hm2波动,平均值为5675kg/hm2,变异系数区间为3.75%~26.58%。基于通过95%显著性检验的19个旬尺度气象因子构建多元逐步回归模型,验证R2为0.6209,RMSE为907.06 kg/hm2;使用全部特征因子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验证R2为0.7725,RMSE为664.36 kg/hm2。基于随机森林OOB重要性分析,共筛选68个关键旬尺度气象特征因子,其中,11月、3月、4月、6月的旬尺度气象因子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尤为显著。随机森林OOB模型模拟县级冬小麦产量的验证R2为0.8605,RMSE为636.58 kg/hm2。随机森林OOB模型表现优于多元逐步回归模型与随机森林模型,R2分别提高38.59%和11.39%,RMSE分别降低29.82%和4.18%。利用有限的气象数据和县尺度产量数据,实现了可靠且较高精度的冬小麦产量模拟,为区域冬小麦产量模拟提供了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产量模拟 随机森林 气象因子 OOB分析 旬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煤岩地质特征及煤层气富集主控地质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M区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晓娇 王雷 +3 位作者 姚仙洲 李旭 张林科 王晓双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6,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M区上石炭统本溪组顶部8#厚煤层分布广泛,有机质热成熟度高。该区煤层埋深大、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且煤岩基础地质特征及深部煤层气富集规律尚不明确、有利目标优选标准尚未建立,这严重制约了深部煤层气的高效勘探。为... 鄂尔多斯盆地M区上石炭统本溪组顶部8#厚煤层分布广泛,有机质热成熟度高。该区煤层埋深大、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且煤岩基础地质特征及深部煤层气富集规律尚不明确、有利目标优选标准尚未建立,这严重制约了深部煤层气的高效勘探。为了促进深部煤层气的增储和高效产出,进一步发展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深部煤层气富集理论,基于研究区76口井的岩心观察、实验分析测试、扫描电镜、测—录井资料,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深部煤层地质特征及煤层气富集主控因素两方面的研究工作,初步明确了该区深部煤层气的勘探潜力。鄂尔多斯盆地M区上石炭统本溪组顶部8#煤以焦煤—瘦煤为主,为中高阶煤;亮煤和半亮煤厚度为2~6 m;有机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占比79.8%;工业组分表现为中高挥发分及灰分、固定碳丰富、低水分;煤岩储层孔缝发育,以原生孔隙为主,其孔隙主要由微孔和大孔组成;含气量介于16~25 m^(3)/t之间。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深部煤层气富集情况主要受煤储层、构造2个因素控制。以6 m以上的厚煤层发育区、远离断裂带(断距小于5 m)的裂缝发育区、微构造高点作为深部煤层气有利勘探区优选原则,优选出8#煤有利勘探面积共207 km^(2),其中Ⅰ类区97 km^(2),Ⅱ类区11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富集高产 主控因素 本溪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水灌溉措施下中国稻田CH_(4)排放因子的计量与评价
13
作者 曾远 李泽楷 +7 位作者 陈苏娟 黄言秋 熊丽 刘笑吟 陈梅 李海东 张龙江 孙建飞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4,共9页
稻田是重要的CH_(4)排放源,开发适用于不同节水灌溉措施下的中国稻田CH_(4)排放因子,对于制定有效的稻田减排策略至关重要。通过文献搜集156对稻田CH_(4)观测值和111对水稻产量数据,采用2种排放因子法量化了不同节水灌溉措施、水稻类型... 稻田是重要的CH_(4)排放源,开发适用于不同节水灌溉措施下的中国稻田CH_(4)排放因子,对于制定有效的稻田减排策略至关重要。通过文献搜集156对稻田CH_(4)观测值和111对水稻产量数据,采用2种排放因子法量化了不同节水灌溉措施、水稻类型、肥料类型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同时通过模型评价指标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结果显示,均值法(M1)和基于经验模型的回归系数法(M2)均能较好地模拟节水灌溉措施下稻田CH_(4)排放,其中M1的各项性能评价指标均优于M2,其验证数据R 2在0.74~0.95之间,模型效率为0.63~0.95。基于最优性能的排放因子法M1,研究发现控灌(CI)具有最高的稻田CH_(4)减排潜力,其无量纲排放因子在0.11~0.59之间,高于干湿交替(AWD,0.41~0.84)和其他节水灌溉措施(0.39~0.75)。考虑到节水灌溉措施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实施CI可能使水稻产量损失高达18.8%~44.7%,而AWD和间歇灌溉(Ⅱ)则可能实现水稻增产(-0.76%~9.82%)。研究结果强调了区分常规水分管理方式对于评估节水灌溉措施适宜性的重要性。未来应以城镇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中心,发展因地制宜的节水灌溉技术,以实现稻田增产与减排的双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节水灌溉 甲烷 产量 排放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低产稻田主要类型及其改良研究进展
14
作者 张剑峰 马世浩 +1 位作者 曹玉东 李小坤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50,56,共8页
目前,我国农业大田生产技术到位率不高,还未形成“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均衡增产的格局。在农技、植保、土肥和种子等关键环节,支持措施相对孤立,缺乏协同作用,这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因此,深入挖掘并利用地、种、肥、药等生... 目前,我国农业大田生产技术到位率不高,还未形成“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均衡增产的格局。在农技、植保、土肥和种子等关键环节,支持措施相对孤立,缺乏协同作用,这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因此,深入挖掘并利用地、种、肥、药等生产要素以及耕、种、管、收各环节的增产潜力,并迅速推广先进实用的高质高效品种与技术,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支撑。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然而,我国约有767.0万hm2(即24.4%的稻田总面积)属于低产田,这直接影响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明确中低产稻田的现状及其障碍因子,并挖掘其增产潜力,对于实现粮食的持续稳定增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将中低产稻田系统地分为中产培肥型、冷渍潜育型、粘重缺肥型、沉砂板结型以及化学污染型。针对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稻田,解析了它们存在的主要增产障碍因子,并综述了相应的改良管理措施及其应用效果。最后,针对当前中低产稻田改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改良研究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产稻田 水稻 障碍因子 改良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连栋智能温室大果型番茄品种长季节栽培适应性评价
15
作者 邢慧颖 张馨苹 +7 位作者 李新旭 李树山 李常保 刘彤 陈怀勐 王绍辉 孙路路 杨瑞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6-145,共10页
为了与进口大果型番茄品种Yarimaru比较,以国内3个番茄品种(502、H2106、H2103)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温室内环境因子的监测,分析了不同番茄品种在连栋温室长季节栽培下各时期的农艺性状、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动态变化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为了与进口大果型番茄品种Yarimaru比较,以国内3个番茄品种(502、H2106、H2103)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温室内环境因子的监测,分析了不同番茄品种在连栋温室长季节栽培下各时期的农艺性状、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动态变化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进口番茄品种Yarimaru的株高在栽培期内高达8.23 m,单果质量115~288 g,果实硬度2.10~5.20 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4.03%~5.43%,产量较其他3个品种高,为53.44 kg·m^(-2)。国产品种H2103单果质量为101~274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为3.46%~5.30%,产量为48.50 kg·m^(-2)。国产番茄品种502与H210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3.51%~5.13%、3.05%~4.60%,产量分别为45.26 kg·m^(-2)和44.26 kg·m^(-2)。Yarimaru的VC和番茄红素平均含量也高于其他3个品种。结合植株生长量和环境因子数据分析,Yarimaru每增长1片叶片需要有效积温较国产品种低,为19.62℃·d,需要累计光合有效辐射857.82μmol·m^(-2)·s^(-1)。这表明其在产量相对较高的情况下,每增长1片叶、每增长1穗果所需积温和光合有效辐射较低,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国内品种H2103存在着一定的高产潜力。研究结果为连栋智能温室番茄种植品种选择、高效育种和长季节栽培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栋智能温室 大果型番茄 长季节栽培 环境因子 生物学性状 品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量质协同提升的北疆膜下滴灌花生水氮调控
16
作者 张笑培 董建舒 +4 位作者 申孝军 高阳 李强 衣若晨 陈军伟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86-97,共12页
为探索新疆膜下滴灌花生优质高效灌溉施氮模式,基于2 a(2022—2023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新疆膜下滴灌花生生长、产量及品质指标对水氮调控的响应。2022年试验设置3个灌水水平(灌水定额分别为22.5 mm(W_(1))、30.0 mm(W_(2))、37.5 mm(W_... 为探索新疆膜下滴灌花生优质高效灌溉施氮模式,基于2 a(2022—2023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新疆膜下滴灌花生生长、产量及品质指标对水氮调控的响应。2022年试验设置3个灌水水平(灌水定额分别为22.5 mm(W_(1))、30.0 mm(W_(2))、37.5 mm(W_(3)))和2个施氮水平(N_(1):追氮量减半;N_(2):常规追氮,追氮量为65.0 kg/hm^(2)),以不追氮的N_0W_(2)处理为对照(CK)处理。2023年在2022年试验结果基础上,对灌水水平和施氮水平进行了调整,灌水定额分别为30.0 mm(W_(1))、37.5 mm(W_(2))、45.0 mm(W_(3)),N2处理追氮量为119.0 kg/hm^(2)。2022年追氮4次,N_(1)和N_(2)总施氮量分别为77.5和110.0 kg/hm^(2),2023年追氮6次,N_(1)和N_(2)总施氮量分别为118.0和164.0 kg/hm^(2)。结果表明,灌水和施氮对花生主茎高、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等生长指标具有显著影响;苗期、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成熟期耗水模数分别为12.99%~18.00%、26.10%~32.54%、33.34%~43.25%和11.52%~24.21%,花生的灌水关键期为花针期和结荚期;全生育期灌水量和施氮量不超过394.74 mm和118.0 kg/hm^(2)时,荚果产量和水氮利用率随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且花生果仁产量和品质均受到显著的水氮交互作用影响。该试验条件下最优灌水施氮组合模式为全生育期灌水量为376.70~394.74 mm、施氮量为110~118.0 kg/hm^(2)的水氮组合,可作为新疆膜下滴灌花生量质协同提升的最优灌溉施氮模式。该成果可为新疆膜下滴灌花生产业的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品质 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偏生产力 TOPSIS 花生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不同液体硅肥对沿江水稻生长性状的影响
17
作者 刘龙 王家宝 孙义祥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37-140,共4页
以徽两优粤禾丝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的方式,探究3种液体硅肥对水稻生长及抗倒伏性状的影响,以期为沿江稻作区水稻绿色高效生产提供新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喷施液体硅肥可以显著提高孕穗期水稻剑叶面积,提升幅度为13.1%~24.6%,喷... 以徽两优粤禾丝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的方式,探究3种液体硅肥对水稻生长及抗倒伏性状的影响,以期为沿江稻作区水稻绿色高效生产提供新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喷施液体硅肥可以显著提高孕穗期水稻剑叶面积,提升幅度为13.1%~24.6%,喷施液体硅肥A、C可以显著提高齐穗期水稻剑叶面积,提升幅度分别达9.4%和19.6%;喷施液体硅肥B可以显著增加分蘖盛期水稻分蘖数,但对齐穗期水稻分蘖数增加不显著,喷施液体硅肥C在齐穗期分蘖数可增加26.9%,且达显著差异;齐穗期、收获期喷施液体硅肥C均能显著增加水稻单穴根鲜重,且增加幅度高于A和B;抽穗期喷施液体硅肥C处理SPAD值最高,比CK高10.2%,差异显著;喷施液体硅肥A、C可显著降低杨花期水稻的倒伏指数,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喷施液体硅肥B、C可以显著提高水稻有效穗数,提升幅度为5.8%、9.4%;各处理每穗实粒数差异不显著;喷施液体硅肥B处理千粒重最低;喷施液体硅肥C可以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增产幅度为14.3%。综合不同生育期水稻各生长指标及产量等因素,在沿江水稻产区,分别于水稻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喷施液体硅肥C,对促进水稻生长、增加水稻产量及抗倒伏能力最强,是较佳的液体硅肥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液体硅肥 倒伏指数 产量 产量构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有限结荚习性鲜食大豆衢鲜8号高产栽培因子优化
18
作者 邵晓伟 雷俊 +4 位作者 许竹溦 姜欢 石子建 汪寿根 赵琳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0,共10页
为优化亚有限结荚习性鲜食大豆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2022—2023年以衢鲜8号为材料,研究栽培因子播期(X_(1))、密度(X_(2))、烯效唑喷施时期(X_(3))及喷施浓度(X_(4))对鲜食大豆产量的影响,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播期、密度、... 为优化亚有限结荚习性鲜食大豆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2022—2023年以衢鲜8号为材料,研究栽培因子播期(X_(1))、密度(X_(2))、烯效唑喷施时期(X_(3))及喷施浓度(X_(4))对鲜食大豆产量的影响,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播期、密度、烯效唑喷施时期和喷施浓度为变量,研究各栽培因子对衢鲜8号产量的影响,建立鲜食大豆产量和试验因子的回归数学模型,采用主效应分析、单因素效应分析和交互项分析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寻优,优化各栽培因子。结果表明:建立了鲜食大豆产量优化数学回归模型,Y_(1)=11 283.34-2 148.20X_(1)-169.16X_(2)+187.85X_(3)-172.63X_(4)-1 480.14X_(1)^(2)-546.93X_(2)^(2)-487.02X_(3)^(2)-495.44X_(4)^(2)-190.75X_(1)X_(3)和Y_(2)=10 834.23-1 231.55X_(1)+184.20X_(2)+221.27X_(3)-195.49X_(4)-1 091.78X_(1)^(2)-277.39X_(2)^(2)-285.70X_(3)^(2)-515.57X_(4)^(2)+268.54X_(1)X_(3)。各因素对衢鲜8号产量的影响主次顺序依次为:播期、喷施时期、喷施浓度、密度。其中播期、密度、烯效唑喷施时期和喷施浓度与鲜食大豆产量的关系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说明播期、喷施时期过早或过晚,密度、喷施浓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对鲜食大豆产量造成影响。播期与喷施时期交互作用对鲜食大豆产量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鲜食大豆产量大于10 500 kg·hm^(-2)的优化栽培措施为播期7月26—30日,密度16万株·hm^(-2),烯效唑喷施时期4~5叶期,喷施浓度55.69~75.03 mg·kg^(-1)时,研究结果可为亚有限结荚习性鲜食大豆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栽培因子 亚有限结荚习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油料增产格局及其贡献因素研究
19
作者 赵明 任红燕 李惠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5期93-101,134,共10页
油料作为粮油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西省的粮油生产中也起到了积极的贡献。山西省油料在2015—2022年间实现了“七连丰”,通过深入探究其增产格局及背后成因,有助于为山西省油料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油料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优化农... 油料作为粮油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西省的粮油生产中也起到了积极的贡献。山西省油料在2015—2022年间实现了“七连丰”,通过深入探究其增产格局及背后成因,有助于为山西省油料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油料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优化农业结构、保障粮油安全提供思路。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和GIS技术,从省域和市域2个角度出发,量化分析了2015—2022年山西省油料作物(包括大豆、油菜籽、向日葵)的增产状况、作物结构变化、增产的地域格局、贡献因素。结果表明:在省、市域层面,单产提升对总产量增长的贡献率高于种植面积扩大的贡献率;大豆、油菜籽、向日葵是山西省油料“七连丰”的主导因素,其中以油菜籽的增幅最显著,但大豆增产的贡献率和增产量最高,是“七连丰”的主要驱动力;大豆和向日葵的增产主要源于单产的提升,而油菜籽则源于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单产水平的提高;晋北地区总体上对于油料增产的贡献最显著,均达到超速增产水平,已成为山西油料增产的主力军。综上,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不断提高油料的单产,从而实现油料作物的可持续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料 增产 贡献因素 格局 LMDI分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推荐施肥技术在寒地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20
作者 闵凡华 徐新朋 +5 位作者 何萍 王西亚 李庆飚 郭震 袁海龙 张明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为了减少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对寒地水稻土壤及环境的影响,基于产量及上季肥料残效,依据养分专家系统(简称NE系统)在寒地水稻上进行智能化推荐施肥,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计设置不同施肥量,调查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育期、产量构成因子、理论... 为了减少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对寒地水稻土壤及环境的影响,基于产量及上季肥料残效,依据养分专家系统(简称NE系统)在寒地水稻上进行智能化推荐施肥,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计设置不同施肥量,调查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育期、产量构成因子、理论产量、实测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施肥处理肥料偏生产力。结果表明,相较于农民习惯施肥(FP)三大肥料(N-P_(2)O_(5)-K_(2)O)施用量161,59和106 kg·hm^(-2),智能化推荐(N-P_(2)O_(5)-K_(2)O)施肥量为151,56和69 kg·hm^(-2),减施氮、磷、钾纯用量分别为10,3和37 kg·hm^(-2)。各处理之间的生育进程、产量构成因子、实际产量都存在一定差异且变化规律不明显。处理2的成熟期最早,为9月1日,与FP的相差2 d;处理3三大肥料的PFP都是最高的,分别为73.98,199.49和161.91 kg·kg^(-1),比FP的分别高8.86,21.78和63.00 kg·kg^(-1)。4个处理在减肥条件下均实现增产,处理3实际增产最高,产量达到11171.67 kg·hm^(-2),增产量686.73 kg·hm^(-2),增产率6.5%,各处理增产、肥料偏生产力高低顺序相一致。说明通过增施生物有机肥能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水稻 养分专家系统 推荐施肥 生物有机肥 产量 偏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