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千粒重性状遗传体系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戚存扣 盖钧镒 +4 位作者 傅寿仲 浦惠明 张洁夫 陈新军 高建琴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274-1277,共4页
通过遗传差异较大的 2个甘蓝型油菜 (BrassicanapusL )纯系亲本组合 (HSTC14×宁油 7号 )衍生后代的世代家系群体分析 ,应用主基因 +多基因家系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研究油菜千粒重的遗传体系。结果表明 ,甘蓝型油菜HSTC14×宁... 通过遗传差异较大的 2个甘蓝型油菜 (BrassicanapusL )纯系亲本组合 (HSTC14×宁油 7号 )衍生后代的世代家系群体分析 ,应用主基因 +多基因家系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研究油菜千粒重的遗传体系。结果表明 ,甘蓝型油菜HSTC14×宁油 7号组合千粒重遗传体系系由一对主基因 +多基因构成 ,主基因中只有加性效应 (d =0 10 6 2 ) ,不存在显性效应 ;多基因存在加性 ([d]=0 2 2 2 8)和显性效应 ,但显性效应为负值 ([h]=- 0 2 80 0 )。表明该组合千粒重主要由主基因加性效应和多基因效应决定 ,但无杂种优势。F2∶3家系群体主基因遗传力为 83 39% ,多基因遗传力为 11 71%。HSTC14×宁油 7号组合千粒重的改良可能受主基因无显性效应 ,多基因显性效应为负值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ssica napus l. 千粒重 遗传体系 主基因%PlUS%多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Brassicanapus L.)千粒重性状主位点组遗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戚存扣 浦惠明 +4 位作者 张洁夫 傅寿仲 高建芹 陈新军 盖钧镒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共5页
应用作物数量性状QTL体系的主位点组检测方法分析不同遗传来源的 12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L. )亲本的千粒重性状的遗传差异类型、主位点组基因型和基因效应。结果表明: 12个甘蓝型油菜亲本间千粒重性状受 3个主位点组基因控制,各... 应用作物数量性状QTL体系的主位点组检测方法分析不同遗传来源的 12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L. )亲本的千粒重性状的遗传差异类型、主位点组基因型和基因效应。结果表明: 12个甘蓝型油菜亲本间千粒重性状受 3个主位点组基因控制,各主位点组基因效应的方向、大小不等。3个主位点组基因的加性效应 (dM )分别为0 316 3**、-0 141 9*和-0 003 7; 3个主位点组基因的显性效应(hM)分别为-0 033 7、0 184 3*和-0 212 9*。主位点组基因加性效应(dM)的和为正值;显性效应(hM)的和为负值。主位点组遗传变异百分率为 54 44%,微位点组的遗传变异百分率为 33 26%。文中讨论了亲本和亲本间杂种千粒重性状的遗传特点和改良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点 千粒重 性状 亲本 显性效应 油菜 基因效应 基因型 改良 基因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的春化作用及其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孙超才 方光华 +1 位作者 赵华 王伟荣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5-9,共5页
研究了甘蓝型春性、半冬性和冬性油菜(BrassicanapusL.)春化时间,不同设备条件和不同生长阶段的春化效果,以及人工春化技术的利用,结果表明春性油菜的开花株率不受春化处理时间的影响,半冬性和冬性油菜的开花株率... 研究了甘蓝型春性、半冬性和冬性油菜(BrassicanapusL.)春化时间,不同设备条件和不同生长阶段的春化效果,以及人工春化技术的利用,结果表明春性油菜的开花株率不受春化处理时间的影响,半冬性和冬性油菜的开花株率与春化处理时间有关.半冬性和冬性油菜的萌芽种子在春化室内通过春化阶段,分别需时20d和45d;冬性油菜在冰箱冷藏室通过春化阶段需时50d;三叶期冬油菜通过春化阶段需时35d.冬油菜在春化室的春化效果比冰箱冷藏室的效果好.适当延长春化时间能提高春化效果。延长每天光照时间能加快油菜的生育进程.利用冰箱冷藏室和生长室可以在上海当地完成半冬性和冬性油菜的春化和夏繁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春化 萌芽 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北地区优质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产量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13
4
作者 徐素琴 姚祥坦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65-67,共3页
对24个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单株产量及9个产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实粒数、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正效应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果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9702和0.84... 对24个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单株产量及9个产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实粒数、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正效应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果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9702和0.8439,且净效应均达极显著正值;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虽为正值且较大,但净效应呈负值;结角密度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及净效应均为负值。研究结果分析,浙北优质甘蓝型油菜高产的育种方向,在选择合适结角密度的基础上,重点应放在每角果实粒数和单株有效总角果数两个主要目标性状的选择上,同时兼顾千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产量性状 产量 育种目标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性核不育油菜(Brassica napusL.)无蜡粉纯合两型系的选育 被引量:8
5
作者 周熙荣 李树林 顾龙弟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25-27,共3页
采用杂交、兄妹交和自交等育种方法,育成无蜡粉的显性核不育纯合两型系。利用该两型系进行全不育系制种,无蜡粉可作为苗期育性的指示性状,能有效地区别因纯合两型系内可育株迟拔或漏拔而产生的杂株,从而提高全不育系和杂交种的纯度。
关键词 甘蓝型 油菜 显性核不育 蜡粉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B.napus L.)硼素营养与结实性的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沈康 沈振国 +1 位作者 徐汉卿 黄清渊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539-545,共7页
硼营养不足,油菜植株各器官含硼量均下降,下降幅度因器官而异,而以花器官下降幅度最大。缺硼时,花器发育异常,雄蕊在解剖生理上的异常现象尤为突出,严重时花粉败育,花蕾脱落,甚至出现颗粒无收的现象。花粉败育表现为花粉囊空瘪,核质解体... 硼营养不足,油菜植株各器官含硼量均下降,下降幅度因器官而异,而以花器官下降幅度最大。缺硼时,花器发育异常,雄蕊在解剖生理上的异常现象尤为突出,严重时花粉败育,花蕾脱落,甚至出现颗粒无收的现象。花粉败育表现为花粉囊空瘪,核质解体,无孢原组织分化,绒毡层发育异常,小孢子原生质团溢出药壁外等现象。硼营养不足降低了花药中可溶性糖、淀粉、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同时花粉活力和呼吸强度也降低。研究还表明油菜品种对硼营养反应存在基因型差异。宁油8号比宁油7号对缺硼反应更为敏感。缺硼条件下,改善硼营养后,油菜各器官含硼量提高最多的是花器,并使有效分枝数、有效角果数和每角平均实粒数增加,从而提高油菜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硼营养 结实性 花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基因候选区间的QTL-Seq定位及连锁标记开发
7
作者 王瑞 郭青青 +3 位作者 徐新福 卢坤 李加纳 曲存民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共11页
甘蓝型油菜黄籽性状遗传来源较为复杂且易受环境条件影响,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开发难度大.相比于传统QTL定位,结合二代深度测序等生信方法直接对甘蓝型油菜黄籽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基因挖掘和标记开发,将有助于黄籽遗传机理的研究.利用... 甘蓝型油菜黄籽性状遗传来源较为复杂且易受环境条件影响,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开发难度大.相比于传统QTL定位,结合二代深度测序等生信方法直接对甘蓝型油菜黄籽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基因挖掘和标记开发,将有助于黄籽遗传机理的研究.利用甘蓝型油菜黄籽临保系63-2和黑籽67-1配制杂交组合,构建F 2粒色分离群体.遗传分析表明:该群体中黄籽性状受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以法国甘蓝型油菜Darmor-bzh基因组为参考,利用集团分离分析法和全基因组重测序将黄籽性状基因定位于C03染色体6.1~9.0 Mb置信区间内,同时基于基因组变异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验证获得与粒色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4个和InDel标记5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黄籽性状 二代测序 定位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种子硫代葡萄糖苷含量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卫国 塔娜 王灏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61-1272,共12页
【目的】解析甘蓝型油菜种子硫代葡萄糖苷性状的重要遗传位点及候选基因,为甘蓝型油菜硫苷基因克隆和品种品质改良奠定基础。【方法】以甘蓝型油菜KN DH群体种子为材料,对在4个种植环境的种子硫苷含量进行QTL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结果... 【目的】解析甘蓝型油菜种子硫代葡萄糖苷性状的重要遗传位点及候选基因,为甘蓝型油菜硫苷基因克隆和品种品质改良奠定基础。【方法】以甘蓝型油菜KN DH群体种子为材料,对在4个种植环境的种子硫苷含量进行QTL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结果】(1)甘蓝型油菜种子硫苷含量变异系数较高且较为稳定,服从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2)7个一致性QTL(cqGC.A9-5、cqGC.A9-7、cqGC.A9-9、cqGC.C2-9、cqGC.C2-10、cqGC.C9-5和cqGC.C9-6)为环境稳定表达QTL,包括3个主效QTL(cqGC.A9-5、cqGC.C2-10和cqGC.C9-5)。(3)在主效QTL cqGC.A9-5和cqGC.C9-5鉴定到3个候选基因(BnaA09g05480D、BnaC09g05620D和BnaC09g05810D),主要涉及硫苷生物合成途径中吲哚-3-乙醛肟、3-烷基-苹果酸的合成及硫苷的转运与分配。【结论】甘蓝型油菜种子硫苷含量为数量性状。3个甘蓝型油菜硫苷含量主效QTL被鉴定到,其置信区间候选基因的拟南芥同源基因参与硫苷合成途径中间产物合成及促进硫苷的转运与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种子硫苷含量 QTl定位 候选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酯酶同工酶和AFLP标记鉴定甘蓝型油菜“中油杂2号”的种子纯度 被引量:17
9
作者 梅德圣 李云昌 +2 位作者 李英德 徐育松 胡琼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9-62,共4页
对甘蓝型油菜“中油杂 2号”杂交种及其父母本的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显示,父本和杂种F1 比母本多一条迁移率(Rf)为 0. 8的条带,该特征条带可用来进行杂种纯度鉴定。在“中油杂 2号”的父母本间筛选了 20个AFLP引物组合,发现E33M59不仅扩... 对甘蓝型油菜“中油杂 2号”杂交种及其父母本的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显示,父本和杂种F1 比母本多一条迁移率(Rf)为 0. 8的条带,该特征条带可用来进行杂种纯度鉴定。在“中油杂 2号”的父母本间筛选了 20个AFLP引物组合,发现E33M59不仅扩增产物多态性好,而且有 3条母本特异带和 7条父本特异带在杂种F1中出现,因此该引物组合被用来进行“中油杂 2号”种子纯度的鉴定。对 5个“中油杂 2号”样品进行纯度鉴定的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和AFLP标记鉴定与田间种植鉴定的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中油杂2号 种子纯度 酯酶同工酶 AFlP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EMS诱变二代农艺与籽粒品质性状的变异与TILLING库的构建 被引量:21
10
作者 石从广 孟华兵 +4 位作者 姜宇晓 朱亚娜 陈明训 郭万里 蒋立希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32-1140,共9页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溶液处理甘蓝型油菜双低品种浙双72种子,经田间M1代观察和M2代筛选及部分M3代验证,筛选到叶色、叶形、株高、茎色、花色、花瓣(数目与颜色)、雄性不育及开花期等性状发生明显变异的M2突变株。经统计,突变株占M2群...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溶液处理甘蓝型油菜双低品种浙双72种子,经田间M1代观察和M2代筛选及部分M3代验证,筛选到叶色、叶形、株高、茎色、花色、花瓣(数目与颜色)、雄性不育及开花期等性状发生明显变异的M2突变株。经统计,突变株占M2群体植株总数的8.46%。对M3种子的主要脂肪酸组分之间以及脂肪酸组分与种子含油量进行了相关与回归分析,同时详尽描述各种脂肪酸组分和含油量的变异幅度与变异分布,构建了包括主要农艺性状、雄性不育及籽粒品质性状变异的突变体库,提取了2558份包含突变性状的M2植株叶片的DNA。该诱变二代DNA库及其相应的突变体种质资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控制油菜农艺性状、育性与籽粒品质性状的主效基因的等位多态性打下基础,并可为油菜品种的遗传改良提供许多特异的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EMS诱变 农艺性状 籽粒品质性状 性状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钙及钙离子抑制剂对低温条件下冬油菜种子萌发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1
作者 王凯祖 李蓉 +7 位作者 李鹏 刘丽君 马骊 孙万仓 蒲媛媛 杨刚 王旺田 武军艳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7-487,共11页
为探明低温条件下外源钙离子对冬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受钙离子调控的与低温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本研究以冬油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低温胁迫下外源Ca ^(2+)(CaCl_(2))及钙调蛋白抑制剂(W-7)对不同抗寒性冬油菜种子萌发特性的影... 为探明低温条件下外源钙离子对冬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受钙离子调控的与低温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本研究以冬油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低温胁迫下外源Ca ^(2+)(CaCl_(2))及钙调蛋白抑制剂(W-7)对不同抗寒性冬油菜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筛选适宜的处理浓度进行外源喷施,研究调控Ca ^(2+)转运及低温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初步探究了Ca ^(2+)参与冬油菜抗寒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a ^(2+)能够缓解低温对冬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与低温胁迫相比较,添加外源Ca ^(2+)能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下胚轴及胚根长度,其中20 mmol/L CaCl_(2)处理对种子萌发的缓解作用最大;与低温处理相比,添加钙调蛋白抑制剂(W-7)使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明显降低,下胚轴与胚根长度降低,其中1.0 mmol/L W-7对种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大。低温胁迫后,基因CRLK1、MEKK1、MPK3、MPK6在白菜型冬油菜中上调表达幅度较大,而MKK5、CBF1和CBF3在甘蓝型冬油菜中上调表达较大,外源CaCl_(2)处理后所有基因在不同品种中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喷施W-7后,8个基因在所有品种中的表达量均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甘蓝型油菜 外源钙 钙离子抑制剂 低温 种子萌发 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胁迫下油菜生物量Al积累及保护酶系统的响应 被引量:6
12
作者 韦冬萍 刘鹏 +2 位作者 徐根娣 蔡妙珍 韦剑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351-2356,共6页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油菜湘杂油二号(耐Al型)和浙双758(Al敏感型)的生物量、根尖Al含量及叶片保护酶活性、叶片MDA和Pro含量对Al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胁迫7d时,湘杂油二号根系、地上部和总生物量下降率(13%~36%、13%~36%、...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油菜湘杂油二号(耐Al型)和浙双758(Al敏感型)的生物量、根尖Al含量及叶片保护酶活性、叶片MDA和Pro含量对Al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胁迫7d时,湘杂油二号根系、地上部和总生物量下降率(13%~36%、13%~36%、5%~17%)均小于浙双758(30%~53%、12%~20%、16%~28%)。胁迫14d生物量下降比胁迫7d时明显,根冠比也随Al^3+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而下降;同时,株高变化趋势与生物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胁迫7d下,湘杂油二号根尖A1含量在3.94~5.88μg·g^-1之间,浙双758在4.96—7.54μg·g^-1之间,胁迫14d时根尖Al积累进一步增加。Al^3+对叶片SOD、CAT和POD具有激活效应,SOD上升幅度较为明显,胁迫7d和14d时,200μmol·L^-1。Al^3+浓度下湘杂油二号分别增加2.50倍和2.03倍,浙双758分别增加2.02倍和1.83倍,Al^3+对CAT和POD的诱导效应小于SOD;从时间差异看,SOD、CAT的绝对活性和增幅在胁迫14d时小于胁迫7d,POD相反。叶片MDA和脯氨酸含量均随Al^3+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而升高,MDA含量在湘杂油二号中低于浙双758,而脯氨酸含量是湘杂油二号高于浙双758。研究认为,湘杂油二号根尖排斥A1的能力较强,且叶片能够维持较高的保护酶活性和较高的脯氨酸含量,因而其耐Al性强于浙双7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 胁迫 油菜 生物量 保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中甘蓝型油菜种皮木质素含量的QTL定位 被引量:7
13
作者 曲存民 付福友 +8 位作者 卢坤 谢景梅 刘晓兰 黄杰恒 李波 王瑞 谌利 唐章林 李加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98-1405,共8页
以甘蓝型黄籽油菜GH06和甘蓝型黑籽油菜中油821为亲本杂交,后代通过"一粒传法"连续自交7代构建重组自交系,2007年分别在重庆市北碚区和万州区2个试验基地种植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本实验室已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和复合区间作图... 以甘蓝型黄籽油菜GH06和甘蓝型黑籽油菜中油821为亲本杂交,后代通过"一粒传法"连续自交7代构建重组自交系,2007年分别在重庆市北碚区和万州区2个试验基地种植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本实验室已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和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种皮木质素含量进行测定及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2个环境中共检测到12个种皮木质素含量相关的QTL,分别位于4个不同的连锁群,单个QTL可解释性状表型变异的4.50%~8.79%;在第3连锁群上检测到1个QTL与同一标记EM19ME23/130连锁,其余10个QTL位置不同;在北碚检测到的QTL主要分布于第20连锁群,在万州检测到的QTL主要位于第3连锁群;部分种皮木质素的QTL与种胚类黄酮和种皮色泽的QTL位于相近区间,在北碚和万州种皮木质素含量与种胚类黄酮存在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关系。甘蓝型油菜种皮木质素含量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基因表达受环境影响较大;油菜种皮木质素合成和类黄酮的积累可能受相同关键基因调控或者具有部分相同的合成代谢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种皮 木质素含量 QTl 重组自交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渝黄1号黄籽性状的AFLP和SSR标记 被引量:3
14
作者 梅德圣 李云昌 +3 位作者 王汉中 李英德 徐育松 胡琼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9,共4页
以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渝黄1号为试验材料,用F2群体中的9株黑籽单株和12株黄籽单株的DNA分别构成黑籽集团和黄籽集团。通过BSA法筛选了96个AFLP引物组合和173对SSR引物,鉴定出与显性黄籽基因连锁的1个AFLP标记E35M52180和1个SSR标记P0392... 以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渝黄1号为试验材料,用F2群体中的9株黑籽单株和12株黄籽单株的DNA分别构成黑籽集团和黄籽集团。通过BSA法筛选了96个AFLP引物组合和173对SSR引物,鉴定出与显性黄籽基因连锁的1个AFLP标记E35M52180和1个SSR标记P039230,标记与显性黄籽基因的交换率分别为4.9%和2.5%。此外还发现1个SSR标记P055240与深色种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渝黄1号 黄籽性状 AFlP SSR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量表达棉花GDSL脂肪酶提高甘蓝型油菜油脂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郝晓云 蔡永智 +3 位作者 袁哈利 李榕 王斐 李鸿彬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3-68,73,共7页
GDSL脂肪酶作为一种脂质水解酶具有广泛的底物特异性,在植物的油脂代谢、生长发育等众多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RT—PCR技术从发育的陆地棉种子中克隆得到棉花的GDSL脂肪酶基因的cDNA,该基因开放读码框为1068bp,编码含有356... GDSL脂肪酶作为一种脂质水解酶具有广泛的底物特异性,在植物的油脂代谢、生长发育等众多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RT—PCR技术从发育的陆地棉种子中克隆得到棉花的GDSL脂肪酶基因的cDNA,该基因开放读码框为1068bp,编码含有35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对棉花种子发育不同时期进行半定量PCR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种子发育15—20d时,GhGLIP基因的表达量较高。将该基因构建到真核表达载体pCAMBIA2300中,转入农杆菌GV3101后转化甘蓝型油菜野油19,通过筛选和鉴定获得转基因阳性油菜株系。转基因油菜的GDSL脂肪酶活力获得了显著提高,转基因油菜种子的油脂含量比野生型油菜提高了8.68%,提高比率为2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种子 GDSl脂肪酶 油脂含量 甘蓝型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sBnFLD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被引量:3
16
作者 罗玉秀 张生萍 +2 位作者 许唱唱 马小岗 杜德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0-96,共7页
【目的】克隆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A基因组上的sBnFLD基因,并对其进行表达研究,为该基因的功能及其在成花转变中的作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中已报道的拟南芥和白菜型油菜FLD同源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和RT-PCR... 【目的】克隆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A基因组上的sBnFLD基因,并对其进行表达研究,为该基因的功能及其在成花转变中的作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中已报道的拟南芥和白菜型油菜FLD同源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和RT-PCR扩增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86号品系(光周期不敏感)的FLD同源基因,用qRT-PCR技术检测sBnFLD基因在86号品系不同发育时期茎、叶和茎尖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出了sBnFLD基因,命名为sBnFLD,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为KR003079.1。sBnFLD基因cDNA全长2 376bp,有3个内含子,4个外显子,编码791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86.5ku,等电点8.5;sBnFLD为非分泌蛋白和非膜蛋白;sBnFLD蛋白N端有2个保守的结构域α螺旋结构域(SWIRM)和NAD(P)-binding-8结构域,该蛋白有多个α螺旋和β折叠。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BnFLD蛋白与已报道的甘蓝型油菜未知蛋白(CDX73929.1)和电子克隆的白菜型油菜FLD(XP_009135110.1)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99%,与拟南芥FLD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87%。qRT-PCR分析结果显示,sBnFLD基因在油菜苗期和现蕾初期茎、叶、茎尖中均有表达,但在蕾期茎尖中表达量最高。【结论】克隆出的sBnFLD基因为甘蓝型油菜的FLD同源基因,该基因在春性特早熟甘蓝型油菜开花调控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性甘蓝型油菜 基因克隆 FlD同源基因 开花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BnTT3基因的表达与eQTL定位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卢坤 曲存民 +5 位作者 李莎 赵会彦 王瑞 徐新福 梁颖 李加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58-1766,共9页
类黄酮途径中, TT3编码的4-二氢黄铜醇还原酶是参与原花色素和花青素合成的关键酶。为了明确该基因可能的上游调控网络,利用黄籽母本 GH06和黑籽父本 ZY821构建的遗传图谱,以 BnTT3基因在高世代重组自交系群体中随机选取的94个株系花后4... 类黄酮途径中, TT3编码的4-二氢黄铜醇还原酶是参与原花色素和花青素合成的关键酶。为了明确该基因可能的上游调控网络,利用黄籽母本 GH06和黑籽父本 ZY821构建的遗传图谱,以 BnTT3基因在高世代重组自交系群体中随机选取的94个株系花后40 d种子的表达量作为性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e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5个表达量相关的eQTL,分别位于A03、A08、A09和C01染色体,单个eQTL解释表型变异的5.22%~24.05%。A09染色体上存在2个主效 eQTL,单个 eQTL 分别解释24.05%和16.55%的表型变异,分别位于标记 KS10260~KBrB019I24.15和B055B21-5~KS30880之间,微效eQTL分布于A03、A08和C01染色体上。A09染色体上的2个主效eQTL区间(包含200 kb侧翼序列)与拟南芥、白菜、甘蓝和芸薹族近缘物种基因组同源区段具有很好的共线性关系。基因注释结果表明检测到的eQTL均为trans-QTL,2个主效eQTL区段共包含78个基因,包括MYB51、MYB52和bZIP5转录因子,可能为 BnTT3基因的上游直接调控因子,对这些基因功能的深入分析将有助于阐明甘蓝型油菜黄籽性状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为黄籽候选基因的克隆筛选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种子 TT3 重组自交系 表达数量性状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非条件和条件QTL解析油菜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关系 被引量:6
18
作者 焦聪聪 黄吉祥 +4 位作者 汪义龙 张晓玉 熊化鑫 倪西源 赵坚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81-1489,共9页
基于前期研究中构建的Sollux/GaoyouDH群体在9个环境中的表型数据和新版遗传图谱,对油菜角果长度进行QTL定位,估测QTL的加性、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并通过条件QTL方法,解析角果长度与角果粒数和粒重之间的遗传关系,以期利用标记辅助,... 基于前期研究中构建的Sollux/GaoyouDH群体在9个环境中的表型数据和新版遗传图谱,对油菜角果长度进行QTL定位,估测QTL的加性、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并通过条件QTL方法,解析角果长度与角果粒数和粒重之间的遗传关系,以期利用标记辅助,探讨通过选择角果长度基因型以增加角果粒数、提高千粒重,最终达到增加产量的可能性。结果共检测到在3个环境以上稳定表达的控制角果长度QTL8个,加性效应值在0.09-0.26cm之间,效应总和解释群体遗传总变异的60%。8对上位性QTL效应值在0.035-0.075cm之间,效应总和为加性总效应的38%。QTL与环境互作效应只在少数位点和个别环境中显著。条件QTL研究表明,qSLA2、qSLC1-2和qSLC8-1位点,角果长度的变化对角果粒数影响较大;而通过选择qSLA7、qSLC1-2、qSLC8-1和qSLC8-2长角果标记基因型,可望同时提高角果粒数和千粒重。6个主效QTL11个连锁标记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联分析,验证了条件QTL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qSLA2、qSLA7、qSLC8-1和qSLC8-2位点6个连锁标记(ZAAS423、SUC1-3、ZAAS12a、ZAASA7-28、ZAAS433和ZAAS437)长角果基因型的聚合,可增长角果约2cm,间接增加角果粒数2粒,同时提高千粒重0.4g,从而可望实质性地提高油菜产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角果长度 角果粒数 千粒重 非条件QTl 条件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角果长度和每角粒数基因定位以及角果皮转录组动态分析
19
作者 王晓琳 刘忠松 +1 位作者 康雷 杨柳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8-899,共12页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全球重要的油料作物,提高其产量是育种的重要目标。单位面积角果数、每角粒数和粒重是油菜产量的3个构成因子。角果长度虽然不是油菜产量的直接构成因素,但影响每角粒数和粒重,进而影响油菜产量。本研...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全球重要的油料作物,提高其产量是育种的重要目标。单位面积角果数、每角粒数和粒重是油菜产量的3个构成因子。角果长度虽然不是油菜产量的直接构成因素,但影响每角粒数和粒重,进而影响油菜产量。本研究以角果长度和每角粒数差异显著的亲本YA和中双11号(ZS11)及用其构建的包含211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在长沙秋播和民乐夏播,考察角果长度和每角粒数,通过群体及双亲重测序对上述2个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在2个环境下均检测到1个角果长度和每角粒数的主效QTL,其位于A09染色体。双亲开花后3~21d,角果皮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角果皮光合作用、激素和次生代谢物合成的基因在角果发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功能注释认为BnaA09.CYP78A9、BnaC08.SCL13和BnaA04.ARL等参与生长素响应和传导的基因为调控油菜角果长度的候选基因。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油菜角果长度基因精细定位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角果长度 每角粒数 数量性状位点 转录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IF_2群体定位油菜含油量和产量相关性状QTL 被引量:2
20
作者 程爽 孙中永 +2 位作者 黄吉祥 曹明富 赵坚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5-212,共8页
为探明甘蓝型油菜含油量和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机理,利用Sollux/Gaoyou DH群体株系间随机交配构建了包括134个组合的永久F2群体(immortalized F2population)。采用QTL Network 2.0软件对含油量、千粒重和角果粒数进行了4个环境下的联合QT... 为探明甘蓝型油菜含油量和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机理,利用Sollux/Gaoyou DH群体株系间随机交配构建了包括134个组合的永久F2群体(immortalized F2population)。采用QTL Network 2.0软件对含油量、千粒重和角果粒数进行了4个环境下的联合QTL定位,分析QTL的加性、显性以及相关的上位性效应。结果在7条连锁群上检测到控制上述3个性状相关QTL共8个。除qSWC6和qSPA2,1个含油量,4个千粒重和1个角果粒数QTL与多环境下SG-DH群体定位结果区间重叠,加性效应方向一致,效应值相仿;主效含油量QTL qOILA7和3个千粒重QTL qSWA7,qSWC2,qSWC4无显性效应;qSWC6兼具加性和显性效应,qSWC8加性为主,微效显性,显性效应均呈负向;但两个角果粒数QTL qSPA2和qSPA6除加性主效外,还存在正向显性效应;4对上位互作QTL中,除qOILA7,其余7个位点均只有微弱互作效应。并对qOILA7和qSWA7/qSWC8连锁标记辅助选育提高油菜含油量和千粒重的育种策略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油菜种子含油量和千粒重性状的遗传控制体系以加性效应为主,F1代无杂种优势,因而欲提高杂交油菜种子含油量和增加千粒重,需要培育高含油量和大粒亲本材料;而控制角果粒数基因同时具有较强的加性和正向显性效应,利用F1杂交种可望获得超双亲的杂种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永久F2群体 QTl 含油量 千粒重 角果粒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