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墨家之“义”与“侠义”和“正义” 被引量:4
1
作者 罗积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43,共6页
从字形构造看,"义"一开始就带有"神圣命令"的意涵,墨家之"义"恢复了这个意涵。墨家之"义"还具有利他、不分亲疏、追求公平正义等特征。后世的"侠义",经过明代通俗小说的推衍和近代... 从字形构造看,"义"一开始就带有"神圣命令"的意涵,墨家之"义"恢复了这个意涵。墨家之"义"还具有利他、不分亲疏、追求公平正义等特征。后世的"侠义",经过明代通俗小说的推衍和近代梁启超等人的论证,逐渐与墨家之"义"联系在一起。而"正义"这一术语虽然是在翻译西方著作中生成的,但它的内涵却与墨家之"义"有许多相同点,在墨家、儒家的基础上进一步接受和改造"正义"这一关键词是有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家 侠义 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夷夏互动中吐谷浑的“中国”认同与融入
2
作者 杜军 王欣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86,共15页
吐谷浑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西北少数民族,深受中华文化濡染,为中原先进文明所吸引,虽历经王朝更迭,但对“中国”的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强,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中最终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体现了其对“天下”秩序的“适应性嵌入... 吐谷浑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西北少数民族,深受中华文化濡染,为中原先进文明所吸引,虽历经王朝更迭,但对“中国”的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强,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中最终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体现了其对“天下”秩序的“适应性嵌入”。在吐谷浑心目中,“中国”一词具有中原地区、中原王朝和“礼乐中国”等多重内涵。吐谷浑追求中国的“大一统”,作为中央王朝的藩属,自称“西藩”“遐藩”“国蕃”,尊称同时代的中央王朝为“上京”“天朝”“华邦”“我唐”,积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仿效中原王朝建制,努力学习汉文儒学,吸纳中原风俗习惯。吐谷浑由“融”而形成,向“融”而前行,因“融”而新生,用认同“中国”的实际行动一改“夷夏有别”“夏尊夷卑”的观念,走向“夷夏一体”“华夷同风”,彰显了浓厚的中华(中国)意识,做出了各民族认同“中国”的示范,也体现了吐谷浑认同“中国”的至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谷浑 “中国”认同 民族融合 夷夏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道经学、治道史观与中华文明的治道核心论--以探解中华文明变夷从夏的枢机为主线
3
作者 刘太刚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6,共14页
中华文明是一种以文史文明为主干、以经史文明为内核、以治道文明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中华经学的正统是治道经学,中华史观的主流是治道史观,中华经史同源于治,是传载治道的两种不同文体。这种文明特质使中华文明在治道探索方面有着卓绝... 中华文明是一种以文史文明为主干、以经史文明为内核、以治道文明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中华经学的正统是治道经学,中华史观的主流是治道史观,中华经史同源于治,是传载治道的两种不同文体。这种文明特质使中华文明在治道探索方面有着卓绝于其他古代文明的深厚积累,从而使外来征服者倾心折服。外来征服者为巩固其对中华文明区的长久统治,就要提升其治道水平,为此就要学习中华经史,于是就要保留并学习中华文明的文史,进而认同并融入中华文明,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这样,中华文明就实现了被外来入侵者武力征服之后的文化逆袭,即征服者被征服,亦即古人所称的“以夏变夷”或“变夷从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史学 经史关系 以夏变夷 文明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夷夏之辨与北朝书法接受中的文化认同问题
4
作者 张兴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89,共11页
北朝书法在中国书学史上的沉浮不但有艺术与审美的原因,还涉及比较复杂的文化认同问题,深刻折射了书法与文化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唐代“崇王”论及书学的南学化是导致北朝书法被遗忘的开始,宋人弃魏碑等北朝书法不学也是建立在夷夏之... 北朝书法在中国书学史上的沉浮不但有艺术与审美的原因,还涉及比较复杂的文化认同问题,深刻折射了书法与文化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唐代“崇王”论及书学的南学化是导致北朝书法被遗忘的开始,宋人弃魏碑等北朝书法不学也是建立在夷夏之辨、文野之分基础上的晋唐书学正统论的影响结果。清代中晚期以来,学术思想的变革、现实文化政治的需要,特别是清人《春秋》学所持夷夏观的调整,改变了清人对北朝书法的看法,其中阮元、康有为的书学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们重新赋予了北朝书法“通古”“变古”等新意,并借此打破了书学中南与北、文与野、夏与夷之间的中心-边缘结构及价值秩序。北朝书法是唐宋和清代文化政治构建的产物,它被塑造成了具有范式意义的存在,并逐渐演化为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新的统绪。梳理和辨析北朝书法接受史,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中国书法审美观念和批评标准背后的深层文化政治心理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之辨 北朝书法 魏碑 文化认同 阮元 康有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承与嬗变:十六国时期五胡王朝的华夷观
5
作者 刘东升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7-192,共6页
十六国时期,五胡王朝统治根基薄弱,各族群间隔阂甚深,差异性的民族认同意识使中州夷夏的王朝归属意识淡薄。为巩固统治,五胡王朝在对广大被统治民族加强防控的同时,更汲汲于“变夷从夏”,建构同质性的民族认同。为此,五胡诸君一改以往... 十六国时期,五胡王朝统治根基薄弱,各族群间隔阂甚深,差异性的民族认同意识使中州夷夏的王朝归属意识淡薄。为巩固统治,五胡王朝在对广大被统治民族加强防控的同时,更汲汲于“变夷从夏”,建构同质性的民族认同。为此,五胡诸君一改以往华夏王朝对诸胡“修其教,不易其俗”的传统,对自身及内迁诸胡进行了华夏化、中国化的文化、政治改造,这极大地加速了北方的民族融合进程。在“用夏变夷”过程中,五胡王朝还对中华传统华夷观进行了有益的改造。这使后世中国能以更为包容的心态面对异质文化、兄弟民族,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态的巩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胡王朝 华夷观 民族意识 用夏变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元璋的元朝观和正统论
6
作者 张光耀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62,共5页
朱元璋元朝观与正统论的核心内容是他对元朝是否具有正统性的评判,以及对明朝具有正统性的论证。其正统论中的天命观是他评判王朝是否具有正统性的首要依据;夷夏之辨是他在贬抑元朝以反衬明朝正统性时的重要理论工具。朱元璋总体上肯定... 朱元璋元朝观与正统论的核心内容是他对元朝是否具有正统性的评判,以及对明朝具有正统性的论证。其正统论中的天命观是他评判王朝是否具有正统性的首要依据;夷夏之辨是他在贬抑元朝以反衬明朝正统性时的重要理论工具。朱元璋总体上肯定元朝的天命及正统,同时也持夷夏之辨,在此基础上论证明朝的天命与正统。其正统论顺应、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元璋 元朝和明朝 正统论 天命观 夷夏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与夷夏之辨 被引量:8
7
作者 黄德昌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44,共7页
阐幽发微儒家"夷夏之辨"这一命题,揭示"夷夏之辨"的基本内容和实质,即夷夏之别的主要标志不在种族、地域的分布,而是以周礼为准,以文化高下而划分。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华夏文明 夷夏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竹子新报道 被引量:7
8
作者 史军义 易同培 王海涛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5-650,共6页
发表了产于贵州的玉山竹属2新种,即窄叶玉山竹和细弱玉山竹。赤竹(Sasa longiligula McClure)、单枝竹(Bonia saxatilis(Chia,H.L.Fung et Y.L.Yang)N.H.Xia)为贵州新分布竹种,并对其中赤竹的花做了补充描述。
关键词 窄叶玉山竹 细弱玉山竹 新种 赤竹 单枝竹 新分布 补充 贵州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民族史观钩沉--兼论周朝“夷夏”之辨 被引量:7
9
作者 彭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1,共11页
如何看待先秦时期尤其是周朝时期的民族,我们固然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吸收以“文化”判别“民族”这一观点,亦即通过后天的文化因素(如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社会生活、共同的礼制风俗、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民族意... 如何看待先秦时期尤其是周朝时期的民族,我们固然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吸收以“文化”判别“民族”这一观点,亦即通过后天的文化因素(如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社会生活、共同的礼制风俗、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民族意识等)来判别民族。除此主观标准之外,实则不可忽视一个客观标准,即先天的生理因素是鉴定民族的客观标准,如生理特征(遗传特征)、血缘关系(包括祖先传说与世系追记)等。对蛮夷戎狄的民族偏见与民族歧视是周朝“夷夏观”的主体内容,而“以夏变夷”则是其主流导向,这是周朝“夷夏之辨”的要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周朝 民族 夷夏 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朝君臣对儒家华夷认同思想的汲引、发挥与运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段锐超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28-139,共12页
先秦以降,儒家民族思想中蕴含的华夷民族认同思想观念成为北朝君臣推动民族认同的思想资源与理论动力。北朝君臣通过对其中的"以夏变夷"的民族观、"夷可主夏"的正统观、华夏文化正统观、中原地域正统观及华夷民族... 先秦以降,儒家民族思想中蕴含的华夷民族认同思想观念成为北朝君臣推动民族认同的思想资源与理论动力。北朝君臣通过对其中的"以夏变夷"的民族观、"夷可主夏"的正统观、华夏文化正统观、中原地域正统观及华夷民族统一观等一系列思想观念的汲引与发挥,丰富和发展了民族认同思想,并以之为指导,在大一统情怀的激励下,进行了塑造正统和致力统一的不懈努力,推动了北朝以拓跋鲜卑为主的少数族与汉民族的统一与融合的历史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民族认同思想 以夏变夷 夷可主夏 华夷一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竹属新分类群及其它 被引量:4
11
作者 易同培 李本祥 +2 位作者 史军义 马丽莎 杨林 《四川林业科技》 2015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报道了禾本科竹亚科牡竹属一新种和一新变型。它们分别被命名为倬牡竹和花龙丹竹。用种子从越南引进了马来甜龙竹,经10 a的栽培试验,生长较佳,适宜四川盆地种植。佯黄竹在四川兴文县有新记录。
关键词 倬牡竹 花龙丹竹 新分类群 马来甜龙竹 引种 佯黄竹 新纪录 竹亚科(禾本科)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迁与董仲舒夷夏观之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汪高鑫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4期38-41,共4页
董仲舒和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涌现出的两位杰出的思想家。本文着重对两人的夷夏观作了比较论述,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先儒特别是《公羊传》的夷夏观,他虽然从大一统的角度提出了"王者爱及四夷"的思... 董仲舒和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涌现出的两位杰出的思想家。本文着重对两人的夷夏观作了比较论述,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先儒特别是《公羊传》的夷夏观,他虽然从大一统的角度提出了"王者爱及四夷"的思想,却重视依据"从变从义"的原则,借助于灾异论的形式来辨明夷夏之别;司马迁则"不斤斤于夷夏之别",《史记》从编撰体例到思想内含无不充分体现了司马迁的夷夏一统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董仲舒 夷夏观 比较研究 文化观 夷夏统一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古代治边政策的几点思考——以“羁縻”为中心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大龙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19,47,共11页
本文对事关历代治边政策认识的关键词汇"羁縻"做了深入分析。认为"羁縻"的要义是"控制"而非"笼络";历代史书尤其是正史中同为"羁縻"但表现的"控制"程度不同,具有宽泛和灵... 本文对事关历代治边政策认识的关键词汇"羁縻"做了深入分析。认为"羁縻"的要义是"控制"而非"笼络";历代史书尤其是正史中同为"羁縻"但表现的"控制"程度不同,具有宽泛和灵活的特点;多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出现的"夏"、"夷"二元结构的观念和现实是"羁縻"政策形成和实践的基础;作为一种补充方式随着多民族国家构建的完成,"羁縻"政策也会为直接统治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羁縻 夷夏观念 历代王朝 治边政策 多民族国家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夷”与“满汉”:晚清民族主义起源探微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文哲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27-34,共8页
清初,满洲皇帝通过建构"满洲共同体",消解了传统的"夷夏之辨"。鸦片战争期间,"外夷"入侵又冲击了清前期判别"夷""夏"的准则和"夷夏之辨"的内涵,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 清初,满洲皇帝通过建构"满洲共同体",消解了传统的"夷夏之辨"。鸦片战争期间,"外夷"入侵又冲击了清前期判别"夷""夏"的准则和"夷夏之辨"的内涵,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夷夏之辨"模式认知"世界"的危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夷"被以条约的形式禁止,阻塞了传统"夷夏之辨"对西方列强的认识。不过"夷"在晚清的运行轨迹却因为这种阻塞发生了转变:指称更加明晰,内涵趋于僵化。清末满汉之争日趋激烈,"夷"又转为"满洲"的象征符号,"夷夏之辨"再起并与西方传入近代民族主义相"会通",形成"外拒白种,内覆满洲"的民族主义。"夷"之地位与内涵的转换是晚清民族主义内涵多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民族主义 满汉 夷夏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唐“夷夏”观念之转严与边塞诗创作的衰落 被引量:3
15
作者 何蕾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1-168,共8页
在唐代边塞诗创作衰落的众多原因中,中唐"夷夏"观念之转严亦属其一。唐代边塞诗创作与胡文化有颇多交融,胡文化是刺激边塞诗创作的一个强力因素。然而,随着中唐"夷夏"观念的转严,胡文化日益受到排斥与否定,丧失了... 在唐代边塞诗创作衰落的众多原因中,中唐"夷夏"观念之转严亦属其一。唐代边塞诗创作与胡文化有颇多交融,胡文化是刺激边塞诗创作的一个强力因素。然而,随着中唐"夷夏"观念的转严,胡文化日益受到排斥与否定,丧失了活力与生机,使边塞诗创作失去了一个重要推动力。"夷夏之辨"本身属于中唐儒学复兴运动的一环,儒学复兴运动对于"礼法"和"文德"的强调反转了唐帝国前期的文化特征,消解了推动边塞诗创作的尚武精神。失去了胡文化刺激和尚武精神推动,唐代边塞诗创作丧失了独有的特征,不可逆转地走上衰落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塞诗 胡文化 “夷夏之辨” 儒学复兴 尚武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给画中国化的启示 被引量:2
16
作者 麻元彬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I0001-I0004,共4页
通过文献记载佛教绘画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曾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夷""夏"二体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在"以夏变夷"这一思想指导下,东汉至西晋是佛教绘画实现中国化的第一阶段。西晋至东晋是第二阶段。东晋末... 通过文献记载佛教绘画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曾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夷""夏"二体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在"以夏变夷"这一思想指导下,东汉至西晋是佛教绘画实现中国化的第一阶段。西晋至东晋是第二阶段。东晋末至唐末,是第三阶段。唐以后中国绘画的民族风格,就是在中国本土绘画风格不断地吸收和溶化外来绘画风格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研究自东汉以来佛教绘画传入中国后,"夏""夷"两体绘画风格的融合及中国画民族化这一历史发展过程,在继承本土绘画的民族风格基础上,要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对处于新的中外绘画交流与碰撞背景中的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体 夏体 以夏变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天文学在清代社会中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6期37-43,共7页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一直是由皇家垄断的。这种垄断局面直到明代后期才开始被打破,而进入清代之后,随着西方天文学在清代取得官方地位,局面发生了剧烈的、彻底的改变。这一改变对清代中国的政治、哲学、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值得深入...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一直是由皇家垄断的。这种垄断局面直到明代后期才开始被打破,而进入清代之后,随着西方天文学在清代取得官方地位,局面发生了剧烈的、彻底的改变。这一改变对清代中国的政治、哲学、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清代在最重要的政治象征———历法和皇家天学———上改用欧洲天文学,为此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天文学又成为清代上层社会的一种时髦,民间的天文学研究也受到官方鼓励。中国一度非常接近欧洲的天文学前沿,但中国天文学最终未能继续前进,则主要是内部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家天学 民间天文学 夷夏之辩 欧洲天文学前沿 内部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夷夏互变:中国古代的开放式族类观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硕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2-108,共7页
中国古代族类观念中,族际区分往往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对任何一个族类群体来说,都不存在绝对的“他者”,也不存在完全的“彼此对立”,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族类观。这种族类观视域下,区分不同族类群体的标准是可以探讨的,从根本上看是一种... 中国古代族类观念中,族际区分往往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对任何一个族类群体来说,都不存在绝对的“他者”,也不存在完全的“彼此对立”,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族类观。这种族类观视域下,区分不同族类群体的标准是可以探讨的,从根本上看是一种文化性标准;族类群体之间在发展水平、文明程度上的差距并非本质性的,可以通过示范引领、自觉自愿的改变加以消弭;区分不同族类群体的边界并非固化的,而是开放的,不同的族类群体能够通过主观的、人为的努力围绕这个边界进行身份转换。片面强调和夸大族类差异、族际区分、族际边界,甚至将之上升到先验性、绝对化的程度,不符合族类变化的客观规律,不利于正确认识族类现象。应当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具体情况,尊重规律,因时、因地、因族而变,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中丰富和发展人类的实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类 开放式 夷夏 标准 有教无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鸦片战争前后民族史学思想的新发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章永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3-107,共5页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民族史学思想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其明显表现在:一是对传统夷夏观念的突破,这一时期,史地学者普遍认为夷夏问题不再仅是中原农耕地区与周边游牧民族的关系问题,而主要演变成中华民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问题;二...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民族史学思想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其明显表现在:一是对传统夷夏观念的突破,这一时期,史地学者普遍认为夷夏问题不再仅是中原农耕地区与周边游牧民族的关系问题,而主要演变成中华民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问题;二是在如何面对和处理国内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上,史地学者普遍从安定少数民族的民心,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高度出发,阐发了他们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前后 夷夏观念 民族和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夷狄不足为君论”:两晋时期“夷夏”君臣观的政治宣扬及其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东洋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9-135,共7页
少数民族内迁及其首领在北方筹建政权,对两晋王朝造成巨大政治压力,夷夏之辨得以强化,“夷狄不足为君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宣扬少数民族首领为君自古未有,为臣则有先例,“夷狄”根本不具备称帝的资格。“夷狄不足为君论”从君臣关系的... 少数民族内迁及其首领在北方筹建政权,对两晋王朝造成巨大政治压力,夷夏之辨得以强化,“夷狄不足为君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宣扬少数民族首领为君自古未有,为臣则有先例,“夷狄”根本不具备称帝的资格。“夷狄不足为君论”从君臣关系的角度对少数民族与两晋朝廷进行关系定位,既受到传统夷夏君臣观的影响,又具有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鲜明时代特征,并对两晋政权和少数民族首领建国称帝、争夺天命及宣示正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晋 夷夏君臣观 “夷狄不足为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