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01篇文章
< 1 2 2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 response and energy absorption of metallic buffer with entangled wire mesh damper 被引量:2
1
作者 Chao Zheng Jun Wu +1 位作者 Mangong Zhang Xin Xue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37-150,共14页
An innovative metallic buffer consisting of series-connected hat-shaped entangled wire mesh damper(EWMD)and parallel springs are proposed in this work to enhance the reliability of engineering equipment.The impact res... An innovative metallic buffer consisting of series-connected hat-shaped entangled wire mesh damper(EWMD)and parallel springs are proposed in this work to enhance the reliability of engineering equipment.The impact response and the energy dissipation mechanism of hat-shaped EWMD under different quasi-static compression deformations(2-7 mm)and impact heights(100-200 mm)are investigated using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methods.The results demonstrate distinct stages in the quasi-static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at-shaped EWMD,including stiffness softening,negative stiffness,and stiffness hardening.The loss factor gradually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compression deformation before entering the stiffness hardening stage.Under impact loads,the hat-shaped EWMD exhibits optimal impact energy absorption when it enters the negative stiffness stage(150 mm),resulting in the best impact isolation effect of metallic buffer.However,the impact energy absorption significantly decreases when hat-shaped EWMD enters the stiffness hardening stage.Interestingly,quasi-static compression analysis after experiencing different impact loads reveals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negative stiffness phenomenon.Moreover,with increasing impact loads,the stiffness hardening point progressively shifts to an earlier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lic buffer Hat-shaped EWMD Drop impact Energy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Mechanical behavi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向电流作用下的高压电缆缓冲层烧蚀多物理量信号演变规律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明 洪涵韬 +3 位作者 任志刚 张云飞 李建英 高景晖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6-945,共10页
近年来高压电缆中缓冲层烧蚀导致的电缆本体击穿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缓冲层的含水率及外界压力是影响高压电缆缓冲层烧蚀故障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搭建了缓冲层在不同含水率及不同受力下的烧蚀模拟试验平台,研... 近年来高压电缆中缓冲层烧蚀导致的电缆本体击穿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缓冲层的含水率及外界压力是影响高压电缆缓冲层烧蚀故障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搭建了缓冲层在不同含水率及不同受力下的烧蚀模拟试验平台,研究不同条件下缓冲层烧蚀产生的温度、超声以及电信号,获得了烧蚀缺陷的多物理量演变规律。同时结合对烧蚀缓冲层的微观形貌特征以及烧蚀产物成分的表征,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的缓冲层烧蚀信号产生的机理,发现电流径向集中引起的热效应和缓冲层内气隙放电是导致缓冲层温度升高的原因,而气隙放电是导致超声信号和电信号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相较干燥缓冲层烧蚀,含水情况下的缓冲层会和铝护套发生电化学腐蚀,会使得超声信号和电信号变大,且中间会有小的信号产生。该研究为高压电缆缓冲层烧蚀检测装置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电缆 缓冲层 烧蚀故障 超声信号 径向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降式起落架油气缓冲器性能仿真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帅 曹泽宇 +2 位作者 邱华 史国昭 俞滨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5,共8页
提出了一种具备升降功能的新型油气缓冲器结构,既能满足缓冲功能,又能满足飞机装卸货物需求,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对该结构进行了性能参数分析。基于该新型升降式油气缓冲器的工作原理,搭建了其数学模型与仿真模型。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 提出了一种具备升降功能的新型油气缓冲器结构,既能满足缓冲功能,又能满足飞机装卸货物需求,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对该结构进行了性能参数分析。基于该新型升降式油气缓冲器的工作原理,搭建了其数学模型与仿真模型。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该油气缓冲器的升降、缓冲性能与气腔初始压力呈正相关,与气腔初始容积呈负相关,但当气腔初始压力增至7.5 MPa或气腔初始容积减小至0.01 m3时,系统会出现抖动现象。研究结果为工程应用升降式起落架油气缓冲器的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升降式起落架 油气缓冲器 性能分析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性大变形隧道橡塑海绵缓冲层变形释能效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匡亮 朱建林 +5 位作者 陶伟明 刘志强 吴剑 唐思聪 周路军 齐春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10,共7页
为探究橡塑海绵缓冲层在挤压性大变形隧道让压支护中的适用性,采用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现场测试等手段开展橡塑海绵缓冲层的释能效能研究。主要结论包括:(1)橡塑海绵的单轴压缩试验表明,橡塑海绵受力和变形满足线性关系,当橡塑海绵压... 为探究橡塑海绵缓冲层在挤压性大变形隧道让压支护中的适用性,采用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现场测试等手段开展橡塑海绵缓冲层的释能效能研究。主要结论包括:(1)橡塑海绵的单轴压缩试验表明,橡塑海绵受力和变形满足线性关系,当橡塑海绵压缩比达到70%时,材料尚未发生破坏,橡塑海绵的压缩变形性能和强度性能均良好,可作为缓冲层设置于挤压大变形隧道各层支护结构之间;(2)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相较于40 cm厚衬砌无缓冲层支护体系和50 cm厚衬砌无缓冲层支护体系,40 cm厚衬砌+10 cm厚缓冲层支护体系对应的围岩拱顶沉降量分别增加7.23%、14.50%,仰拱隆起量分别增加8.86%、17.01%,第三主应力最大值分别降低53.35%和49.86%;(3)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大变形段有无缓冲层段受力测试对比试验表明,相较于无缓冲层支护体系,有缓冲层支护体系的支护接触压力、钢筋应力、混凝土应力分别降低55.7%、69.5%、60.9%。综上所述,橡塑海绵缓冲层具有较显著的释能效用,可提升支护体系的受力安全性,可作为一种让压支护手段在挤压性大变形隧道进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挤压性大变形 让压支护 缓冲层 橡塑海绵 释能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Crossbar结构的分布式共享缓存交换机设计与实现
5
作者 杨乾明 邵靖杰 +5 位作者 曾聘 袁梦 宋卓秦 邓秋严 张剑锋 王勇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51-957,共7页
交换机的交换结构、缓存方式和多端口读写并存等架构实现方式决定了交换机的性能。随着交换端口数目的增加与端口速率的提升,交换机如何提高多端口数据转发性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为满足多端口数据转发、数据交换内部无阻塞的需求,... 交换机的交换结构、缓存方式和多端口读写并存等架构实现方式决定了交换机的性能。随着交换端口数目的增加与端口速率的提升,交换机如何提高多端口数据转发性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为满足多端口数据转发、数据交换内部无阻塞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Crossbar结构的分布式共享缓存交换机架构,首先,采用了一种基于Crossbar全相连的输入缓存结构,以满足多端口数据的无阻塞输入需求;其次,在交换结构上创新性地采用了分布式共享缓存方式,以提高数据交换速率;最后,在FPGA开发板上对设计进行了仿真和验证。结果表明,相比传统交换机,提出的分布式共享缓存的多端口交换机架构支持大容量数据转发,能有效提升数据传输带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端口 交叉开关 分布式共享缓存 读写缓存并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斗杆缸缓冲过程动态特性及缓冲装置参数优化
6
作者 陈远玲 周宗池 +3 位作者 王梦乔 郭敏杰 唐瑾 任晓智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68-175,共8页
为改善小型挖掘机斗杆缸的缓冲性能,运用AMESim软件建立采用楔形缓冲装置的斗杆缸仿真模型,探究缓冲全过程活塞运动速度与无杆腔压力的动态变化,分析不同楔形缓冲套结构参数对缓冲过程动态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正交仿真试验求解各因素... 为改善小型挖掘机斗杆缸的缓冲性能,运用AMESim软件建立采用楔形缓冲装置的斗杆缸仿真模型,探究缓冲全过程活塞运动速度与无杆腔压力的动态变化,分析不同楔形缓冲套结构参数对缓冲过程动态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正交仿真试验求解各因素对活塞末速度的影响程度,得到活塞末速度最小的参数优化组合。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活塞末速度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缓冲套与缓冲孔间隙、楔形面数量、楔角长度、楔角;最优参数组合为:缓冲套与缓冲孔间隙0.04 mm、楔形面数量2、楔角长度19 mm、楔角2°、倒角30°、倒角长度6 mm。经仿真验证,优化后的活塞末速度由0.3043754 m/s下降至0.1609897 m/s,下降幅度为47.1%,且缓冲腔内峰值压力小于75 MPa,符合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斗杆液压缸 缓冲性能 AMESim液压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度放大型电涡流扭矩阻尼器的缓速性能研究
7
作者 华旭刚 黄豪 +3 位作者 王文熙 王帅 余天赋 陈政清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由于展开速度过快,旋转机构展开到预定形态时常引起机构与限位装置碰撞而造成损坏,如SpaceX公司生产的猎鹰9号火箭在折叠支腿展开过程中,过大转角速度可能导致支腿销铰破坏.加装阻尼器可减缓机构转速,提升展开安全性,是火箭稳定着陆的... 由于展开速度过快,旋转机构展开到预定形态时常引起机构与限位装置碰撞而造成损坏,如SpaceX公司生产的猎鹰9号火箭在折叠支腿展开过程中,过大转角速度可能导致支腿销铰破坏.加装阻尼器可减缓机构转速,提升展开安全性,是火箭稳定着陆的前提与保证.传统位移型阻尼器不具备速度适应能力,在应用于机构展开时存在展开卡死风险;而传统高压油液阻尼器在高速运作下易引发漏液造成失效.电涡流扭矩阻尼器作为一类新型的速度型阻尼器,可用于减缓机构转动角速度,具有不需外接电源、无工作流体、耐久性强等优势,但因永磁体与导体板的相对运动速度小导致其耗能效率不高,限制了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为加强传统复合管电涡流阻尼器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磁路优化后的复合管电涡流扭矩阻尼器.相较于传统的复合管电涡流阻尼器,本文提出的阻尼器有更小的磁漏和安装体积,此外,加入齿轮增速装置提升其工作转速,进一步提升耗能性能.基于COMSOL分析软件建立了电涡流扭矩阻尼器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空气间隙、导体管厚度、背铁厚度等参数对扭转阻尼系数的影响;同时考虑安装空间尺寸,推导了电涡流阻尼力计算公式,提出了复合管电涡流扭矩阻尼系数估算公式.制造了速度放大型电涡流扭矩阻尼器样机和展开机构原理验证装置,并进行了冲击缓速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特定的阻尼器参数,合理地对永磁体及导体板的厚度取值,能获得较大的扭转阻尼系数;本文提出的阻尼系数估算方法能精确描述速度放大型电涡流扭矩阻尼器在阻尼线性段的力学性能;采用质量为12 kg左右的阻尼器样机可将试验展开机构在最不利工况下的最终动能耗散效率达41.6%,具有较强耗能效率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尼耗能 电涡流扭矩阻尼器 速度放大 缓速耗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换挡系统液压缓冲阀优化设计与实验研究
8
作者 强彦 郑天成 +2 位作者 单乐 毛飞鸿 魏列江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9-134,共6页
液压换挡系统中的液压缓冲阀的性能与汽车换挡品质密切相关。以某重型车辆液压缓冲阀为研究对象,建立其AMESim仿真模型;以换挡系统充油压力为优化目标,通过时间乘绝对误差积分准则以及回归分析确定了优化函数;采用实验设计法分析得出对... 液压换挡系统中的液压缓冲阀的性能与汽车换挡品质密切相关。以某重型车辆液压缓冲阀为研究对象,建立其AMESim仿真模型;以换挡系统充油压力为优化目标,通过时间乘绝对误差积分准则以及回归分析确定了优化函数;采用实验设计法分析得出对充油压力影响的Pereto图,并分析出液压缓冲阀对充油压力影响的参数为阻尼孔直径、弹簧刚度以及泄油孔直径。运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得出缓冲阀的最优结构参数取值。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的实验验证显示,通过遗传算法对缓冲阀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后,换挡系统的性能显著提升,表现在充油压力的上升过程更加接近理想状态,从而显著改善了换挡的整体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缓冲阀 DOE分析 遗传算法 结构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振缓冲结构设计与仿真分析
9
作者 魏国 赵益 +2 位作者 王率军 雷晗 李绍民 《兵工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82,共6页
针对轮式车结构进行隔振缓冲、保护设备在运输时的安全问题,设计一种隔振缓冲系统。系统由稳定平台、隔振系统底盘、隔振器、稳定器、缓冲限位器组成;设备运输时,升降机构同隔振系统底盘一同下降到车架平板上,利用升降机构下压力将隔振... 针对轮式车结构进行隔振缓冲、保护设备在运输时的安全问题,设计一种隔振缓冲系统。系统由稳定平台、隔振系统底盘、隔振器、稳定器、缓冲限位器组成;设备运输时,升降机构同隔振系统底盘一同下降到车架平板上,利用升降机构下压力将隔振系统底盘压紧在车架上,松开平台与隔振系统底盘的锁定,这时稳定平台与设备由隔振系统承载,设备呈柔性支承状态;隔振器在车辆运行时起隔振缓冲作用,当车辆起动、制动、转弯、受冲击时,缓冲限位器和稳定器起稳定限位作用。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刚强度、性能特性满足设备的安全运输要求,可靠性和保障性也能得到保证,符合隔振缓冲系统研制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式车隔振与缓冲 隔振器 稳定器 限位缓冲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XLPE电缆阻水缓冲层烧蚀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青 焦宇阳 +4 位作者 尚英强 郑天宇 刘明亮 朱梦瑶 李欢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08,共10页
为研究高压电缆阻水缓冲层的烧蚀机理并揭示其临界条件,本文测定不同含水率下阻水缓冲层材料的介电性能参数。通过构建基于重力影响的三维非轴对称皱纹铝护套结构电缆几何模型,开展电-热-流多物理场耦合有限元仿真,并结合恒流模拟烧蚀... 为研究高压电缆阻水缓冲层的烧蚀机理并揭示其临界条件,本文测定不同含水率下阻水缓冲层材料的介电性能参数。通过构建基于重力影响的三维非轴对称皱纹铝护套结构电缆几何模型,开展电-热-流多物理场耦合有限元仿真,并结合恒流模拟烧蚀试验系统进行试验验证,实时监测烧蚀过程中的电压和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接触不良与受潮是引发烧蚀的必要条件,当铝护套与缓冲层接触不良时,接触良好位置附近的空隙处会产生电场集中,含水率达到5%时即可引发局部放电。接触良好区域的缓冲层因容性电流集中产生局部温升,含水率达到25%时局部温度可达烧蚀起始阈值。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烧蚀现象仅在铝电极与缓冲层接触不良时发生,接触良好时仅出现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会产生高阻白色粉末,使得电压和温度稳定上升,伴随局部放电的发生,此时电压最高可达147 V,温度最高可达187.8℃,导致缓冲层部分聚酯纤维熔断,进一步引发电流集中,最终导致阻水缓冲层材料的热击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LPE电缆 缓冲层烧蚀 电-热-流仿真分析 模拟烧蚀试验 局部温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面着陆缓冲气囊缓冲过程解析建模与分析
11
作者 郭金生 鲁一成 +2 位作者 霍佳伟 吴凡 姜连祥 《航天器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7,共10页
针对着陆器以较大着陆速度(50~100 m/s)在月面进行着陆时缓冲气囊模型缺少、收敛速度慢的问题,对单个球形气囊着陆缓冲过程进行简化分析,提出了有褶皱的单气囊形变模型,考虑了缓冲过程中气囊产生褶皱引起的接触面积和体积的变化,并从能... 针对着陆器以较大着陆速度(50~100 m/s)在月面进行着陆时缓冲气囊模型缺少、收敛速度慢的问题,对单个球形气囊着陆缓冲过程进行简化分析,提出了有褶皱的单气囊形变模型,考虑了缓冲过程中气囊产生褶皱引起的接触面积和体积的变化,并从能量的角度引入气囊织布弹性势能以考虑气囊织布弹性的影响,完成了单气囊缓冲过程的解析建模。同时采用建模软件进行了单气囊和多气囊的有限元参数验证,检验了建模的合理性与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单气囊和多气囊算例下的峰值过载误差分别为3.07%和5.28%,表明解析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气囊参数的变化且精度较高,可以对单个和多个球形气囊的缓冲特性进行快速有效的预估。最后基于该解析模型对气囊的缓冲特性进行分析,给出了弹性模量、初始气压、排气口面积以及排气口开启阈值等参数对气囊缓冲特性的影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陆缓冲 球形气囊 解析建模 缓冲特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关键带质子产生和消耗及其环境效应综述
12
作者 杨金玲 董岳 +2 位作者 冯文澜 张昊哲 张甘霖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1-247,共17页
红壤在我国农业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红壤关键带实质上是红壤区域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下由水-土-气-生-岩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本文综述了红壤的酸化现状、红壤关键带中质子(H^(+))产生和消耗的过程与机制,以及这些过程... 红壤在我国农业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红壤关键带实质上是红壤区域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下由水-土-气-生-岩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本文综述了红壤的酸化现状、红壤关键带中质子(H^(+))产生和消耗的过程与机制,以及这些过程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从关键带的视角,碳循环是土壤自然酸化过程中H^(+)的主要来源。大气酸沉降(H^(+)、氮、硫)和植物因生长对盐基离子(K^(+)、Na^(+)、Ca^(2+)和Mg^(2+))的净吸收而产生的H^(+)是自然生态系统下红壤中H^(+)的主要来源,但化学氮肥施用带来的氮转化过程产生的H+和植物收获带走的盐基离子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红壤酸化加剧的主导因素。氮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和H+产生过程复杂,采用氮和氧双同位素的方法,可以定量化水体中硝态氮(NO_(3)_(-)-N)的来源,从而定量不同来源氮对土壤中H+的贡献。矿物风化、阳离子交换、铁铝氧化物缓冲、硫酸根专性吸附和有机质的酸缓冲等均是红壤中存在的重要酸缓冲机制。这些过程交织在一起,不易量化单独的缓冲过程,难以准确定量红壤的酸化速率。借助矿物风化释放的盐基离子与硅的化学计量关系,可以解析不同风化程度的红壤地区H^(+)用于硅酸盐风化和盐基交换的比例,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风化程度红壤对H^(+)缓冲路径的差异。酸化不仅会改变土壤自身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活化重金属元素、引起铝毒等,还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生长,氮转化带来的NO_(3)_(-)-N迁移和深部累积会对地下水污染带来潜在的风险。质子的消耗过程可以缓解H^(+)产生所带来的生态危害。红壤区径流水保持中性,说明土壤消耗了所有输入的H^(+),目前依然具有一定的酸缓冲能力。针对以上红壤关键带的H+产生和消耗的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了对未来的研究展望,探讨了红壤关键带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的相关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 酸缓冲机制 矿物风化 氮转化 元素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算法渐变式液压缓冲器的优化研究
13
作者 尤小梅 侯晓冬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6-181,共6页
以履带车辆渐变节流式液压缓冲器为研究对象,为了提高其缓冲性能,建立缓冲过程数学模型,利用MATLAB数值仿真分析了结构参数对缓冲特性的影响。以最大缓冲效率为优化目标,以高压腔半径、阻尼孔半径、长度及节流杆初始半径为变量建立了缓... 以履带车辆渐变节流式液压缓冲器为研究对象,为了提高其缓冲性能,建立缓冲过程数学模型,利用MATLAB数值仿真分析了结构参数对缓冲特性的影响。以最大缓冲效率为优化目标,以高压腔半径、阻尼孔半径、长度及节流杆初始半径为变量建立了缓冲器优化模型,分别采用蚁群算法、萤火虫优化算法及麻雀搜索算法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相较于原有结构的渐变节流式液压缓冲器,在3种算法优化后,缓冲效率得到提升,缓冲力及压强差的峰值显著下降,其中麻雀搜索算法与其他算法相比,在缓冲器的组合优化中收敛速度更快,优化效果也更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变节流式液压缓冲器 数值仿真 缓冲效率 组合优化 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水河流域滨水缓冲带安全宽度规划研究
14
作者 秦志强 邹晔 +3 位作者 郭人泰 郭刘鹏 王超 薛良方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1,47,I0002,I0003,共10页
基于SWAT模型建立了汶水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估算了流域内污染物负荷,利用经验公式预测了径流通过滨水缓冲带边界时的污染物浓度,通过相关性分析识别了决定该河段滨水缓冲带最小安全宽度的关键变量。结果表明:1)SWAT模型适合进行径流... 基于SWAT模型建立了汶水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估算了流域内污染物负荷,利用经验公式预测了径流通过滨水缓冲带边界时的污染物浓度,通过相关性分析识别了决定该河段滨水缓冲带最小安全宽度的关键变量。结果表明:1)SWAT模型适合进行径流、总氮(TN)和总磷(TP)模拟。2)地表径流中TN和TP负荷由上游至下游呈增加趋势。3)滨水缓冲带安全宽度受到连接度、坡度、耕地面积和人口密度的影响。上、中、下游滨水缓冲带应各自维持77.90、33.37、60.65 m的安全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SWAT模型 滨水缓冲带 安全宽度 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减振器阻尼装置的设计及其阻尼特性分析
15
作者 李卫民 张彦鹏 +1 位作者 杨泽宇 唐兆庆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8-183,共6页
针对普通液压减振器阻尼特性恒定,汽车悬架性能无法在极端路面下适时调整的问题,设计一种新型减振器缓冲阻尼装置。在该装置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建立其数学模型,并利用ANSYS建立双向流固耦合数值仿真模型,分析减振器阻尼特性和... 针对普通液压减振器阻尼特性恒定,汽车悬架性能无法在极端路面下适时调整的问题,设计一种新型减振器缓冲阻尼装置。在该装置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建立其数学模型,并利用ANSYS建立双向流固耦合数值仿真模型,分析减振器阻尼特性和阀片变形量。最后,通过示功机对该减振器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与普通减振器相比,新型减振器缓冲阻尼装置不仅增加了末位缓冲性能,而且减小了阀片的挠度变形量,延长了阀片的使用寿命;试验证明新型减振器双向流固耦合数值仿真具有准确性,且增加新型减振器缓冲阻尼装置后减振器性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振器缓冲阻尼装置 阻尼特性 缓冲槽 双向流固耦合 示功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控船舶靠泊变节流主动防撞系统设计
16
作者 郭兆松 刘静 陈道智 《中国航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7,共6页
针对失控船舶靠泊过程冲击大、回弹难控制的问题,通过变节流主动缓冲方法解决,设计失控船舶靠泊变节流主动缓冲原理。建立该系统的数学模型,基于AMESIM搭建该系统的仿真模型,对比被动缓冲系统和主动变节流系统的仿真结果,验证变节流主... 针对失控船舶靠泊过程冲击大、回弹难控制的问题,通过变节流主动缓冲方法解决,设计失控船舶靠泊变节流主动缓冲原理。建立该系统的数学模型,基于AMESIM搭建该系统的仿真模型,对比被动缓冲系统和主动变节流系统的仿真结果,验证变节流主动缓冲系统的有效性,分析变节流腔压力、船舶靠泊缓冲位移和速度,研究变节流阀开度和溢流阀开启压力对变节流主动缓冲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使用靠泊变节流主动缓冲系统后,船舶靠泊过程减速平缓无回弹、变节流腔无压力冲击和波动;增大变节流开度可延长变节流腔压力响应时间;增大溢流阀开启压力可延长变节流腔压力衰减时间;低速轻载靠泊工况下,船舶靠泊缓冲减速较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控船舶 靠泊 变节流 主动缓冲 回弹 压力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条件下膨润土缓冲材料工程屏障性能热老化的时间效应及微观机理
17
作者 曾召田 林铭宇 +3 位作者 孙德安 邵捷昇 曹珊珊 吕海波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12-1824,共13页
高温条件下膨润土缓冲材料工程屏障性能的热老化时效性对于评价核废物深地质处置库的长期运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MX-80膨润土粉末进行不同热老化时间(t=0,15,30,60,90,120 d)的高温预处理,研究热老化后膨润土试样的工程屏障性能参数(... 高温条件下膨润土缓冲材料工程屏障性能的热老化时效性对于评价核废物深地质处置库的长期运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MX-80膨润土粉末进行不同热老化时间(t=0,15,30,60,90,120 d)的高温预处理,研究热老化后膨润土试样的工程屏障性能参数(导热系数λ、恒体积膨胀力Ps、无侧限抗压强度qu、比表面积SSA)随热老化时间t的演化规律;基于X射线衍射、热失重分析和扫描电镜等试验探讨了高温热老化后MX80膨润土中矿物成分、吸附水、微结构的变化趋势,从微观角度揭示出高温条件下热老化时间对膨润土缓冲材料工程屏障性能的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1)MX80膨润土的工程屏障性能均随热老化时间t的增加而递减,呈现出显著的时间效应,其主要发生在0~15 d,衰减率为56.89%~68.51%;(2)高温热老化过程中,膨润土中蒙脱石矿物部分转化为钠云母、土中吸附水脱失、土体微结构演化,上述微观变化与其工程屏障性能热老化时效性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高温条件下,MX80膨润土的工程屏障性能参数与其蒙脱石含量C_(m)、吸附水含量w均呈线性正相关,表明膨润土的矿物成分转化、土中吸附水变化、土体微结构演化是引起其工程屏障性能热老化时效性的本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缓冲材料 屏障性能 热老化时间 高温状态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气体和温压变化的电缆烧蚀缺陷多参量检测方法
18
作者 刘音 任志刚 +4 位作者 及洪泉 门业堃 陈厚清 李晓杉 汤晓君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5,共7页
高压电缆是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缓冲层烧蚀会导致电力电缆故障,近年来出现多起由缓冲层烧蚀引发的电缆事故。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缓冲层烧蚀特征气体和温度、气压变化的电缆烧蚀缺陷多参量检测方法。采用傅里叶变... 高压电缆是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缓冲层烧蚀会导致电力电缆故障,近年来出现多起由缓冲层烧蚀引发的电缆事故。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缓冲层烧蚀特征气体和温度、气压变化的电缆烧蚀缺陷多参量检测方法。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缓冲层中的CH_(4)、C_(2)H_(6)、C_(2)H_(4)浓度,采用电化学传感器测量缓冲层中的H_(2)浓度,采用温度传感器、压电式气压传感器测量缓冲层中的温度和气压。通过实验室缓冲层烧蚀实验和真型电缆检测实验测试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功能性和准确性满足要求,4种特征气体的浓度、温度、压强能够作为表征缓冲层烧蚀缺陷的特征参量。该系统的检测周期小于30s,检测误差在±10%以内,在安全性、检测速度和准确性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保障电力电缆的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冲层烧蚀 特征气体 温度 气压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直接内存访问和动态共享缓冲区的超长向量归约操作硬件卸载结构与方法
19
作者 徐金波 戴艺 翦杰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1-581,共11页
MPI聚合通信通过将多个计算结点的多个进程组织起来协同完成一系列通信操作,以提高系统性能。其中,超长操作数向量的归约操作在高性能计算和AI计算中应用广泛。提出了一种基于DMA和动态共享缓冲区的超长向量归约操作的硬件卸载结构与方... MPI聚合通信通过将多个计算结点的多个进程组织起来协同完成一系列通信操作,以提高系统性能。其中,超长操作数向量的归约操作在高性能计算和AI计算中应用广泛。提出了一种基于DMA和动态共享缓冲区的超长向量归约操作的硬件卸载结构与方法。通过专用硬件通信序列触发机制,实现聚合通信硬件卸载流程的控制;通过DMA传输协议提升归约操作数的软硬件传输效率;提出片上动态共享缓冲区存储结构,以实现大量操作数的灵活高效缓存;通过部署片上ALU阵列,直接在网络芯片中完成计算。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MPI非卸载方式和“天河”原有卸载方式均有明显的加速效果,尤其是当归约向量长度较大时,加速效果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通信 归约 直接内存访问 动态共享缓冲区 硬件卸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缓冲式H型共振光声池设计与优化
20
作者 靳华伟 汤宇昊 +2 位作者 施家胜 方磊 刘文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21-1526,共6页
在光声光谱检测技术中,光声池是发生“光-热-声”耦合的场所,光声池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检测系统的精度与灵敏度。为了提高光声池的性能,在传统圆柱形光声池的基础上,对H型共振光声池进行仿真分析,提出了一种圆柱圆台复合缓冲式的H型共... 在光声光谱检测技术中,光声池是发生“光-热-声”耦合的场所,光声池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检测系统的精度与灵敏度。为了提高光声池的性能,在传统圆柱形光声池的基础上,对H型共振光声池进行仿真分析,提出了一种圆柱圆台复合缓冲式的H型共振光声池。通过comsol软件中热粘性声学物理场接口,仿真分析了圆台高度和底圆半径对光声池内声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其他参数不变时,光声信号声压值随圆台高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与此同时,改变圆台高度使光声池腔体共振频率发生明显变化,共振频率随圆台高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同理,当其他参数不变时,光声信号声压值随圆台底圆半径的增加而减小。改变圆台底圆半径也使光声池腔体共振频率发生明显变化,共振频率随圆台底圆半径的增加而增大。优化后和优化前的光声池品质因数分别为58.84、43.87,优化后的光声池品质因数相比于优化前提升了34.12%,且优化后的光声信号相比于优化前也提升了43.15%。可见,将单一的圆柱形缓冲腔优化为圆柱与圆台相结合的复合式缓冲腔,可有效地提高光声池品质因数和光声信号。同时,优化后的光声池体积进一步减小,有助于光声池的小型化。该研究内容为传统圆柱形光声池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声光谱 光声池 复合式缓冲腔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