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昏君乎? 明君乎?——孟昶形象问题的史源学思考 被引量:8
1
作者 张邦炜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7-125,共9页
在北宋前期的两种历史文本中,后蜀后主孟昶有昏君和明君两种不同的形象。这两种不同的历史文本分别由北宋官方和蜀地士人书写,体现了北宋朝廷和蜀地民众的不同利益、不同意愿和不同感情。孟昶的昏君形象逐渐压倒明君形象,折射出蜀地民... 在北宋前期的两种历史文本中,后蜀后主孟昶有昏君和明君两种不同的形象。这两种不同的历史文本分别由北宋官方和蜀地士人书写,体现了北宋朝廷和蜀地民众的不同利益、不同意愿和不同感情。孟昶的昏君形象逐渐压倒明君形象,折射出蜀地民众对北宋朝廷从对立到认同的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蜀 北宋 孟昶 昏君 明君 史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治吏之法的得失借鉴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晋藩 杨静 《学术前沿》 CSSCI 2014年第21期4-14,共11页
在发挥官吏才干与预防官吏贪邪的问题上,古代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古代治吏思想在汉朝儒法合流中完成了依礼治吏与依法治吏的融合并趋于定型,在德礼与刑罚并用的主张下倡导依法治吏。中国古代治吏之法严密周翔,使得依法治吏的基... 在发挥官吏才干与预防官吏贪邪的问题上,古代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古代治吏思想在汉朝儒法合流中完成了依礼治吏与依法治吏的融合并趋于定型,在德礼与刑罚并用的主张下倡导依法治吏。中国古代治吏之法严密周翔,使得依法治吏的基本环节有章可循。法律的权威与效能不仅在于制定,更在于施行。治吏贵在以法为尊。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要治民更要治官。健全官吏控制模式,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有利于保障吏治清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 明主治吏不治民 法治 人治依法治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玄》赞辞所倡明君、贤臣思想述评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保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9-33,共5页
在《太玄》赞辞中,扬雄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多角度地反复阐述了他的明君、贤臣思想:有道明君是一国兴旺、人民安乐的根本;贤臣必待明君而后出;明君能从谏如流。他祖述孔、孟,揉合老、庄,创见虽不多,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西... 在《太玄》赞辞中,扬雄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多角度地反复阐述了他的明君、贤臣思想:有道明君是一国兴旺、人民安乐的根本;贤臣必待明君而后出;明君能从谏如流。他祖述孔、孟,揉合老、庄,创见虽不多,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西汉末年君昏臣奸的政治局面的不满,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太玄》 明君 贤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亚鲁王》看苗族文化中的文化超人形象 被引量:1
4
作者 蔡熙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6-110,共5页
所谓"文化超人"就是把一个民族的智慧、创造发明、英勇正义、丰功伟绩等品性集中到部落首领一人身上。近年发现的以西部苗语方言流传于贵州麻山地区的活态史诗《亚鲁王》按照苗族先民的审美理想塑造了杰出的氏族首领亚鲁王形... 所谓"文化超人"就是把一个民族的智慧、创造发明、英勇正义、丰功伟绩等品性集中到部落首领一人身上。近年发现的以西部苗语方言流传于贵州麻山地区的活态史诗《亚鲁王》按照苗族先民的审美理想塑造了杰出的氏族首领亚鲁王形象。亚鲁王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关爱民生、精通巫术等集中表征了苗族文化传统中的"文化超人"形象。作为文化超人的亚鲁王是苗族文化价值体系的集中代表,是苗族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的主要价值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的亚鲁王 英勇善战的亚鲁王 “文化超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骚》“求女”喻意之我见——兼论屈原在求女中的矛盾心态
5
作者 白崇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11,共3页
本文试从《离骚》本身的逻辑来推导“求女”的寓意。本文认为屈原上下求索的对象是一个理想中的贤楚君 ,其追求的心理基础是屈原想消解现实中的悲剧情节。屈原在“求女”中内心是充满矛盾的 ,其根源则在于屈原的完美主义与现实的矛盾 ,... 本文试从《离骚》本身的逻辑来推导“求女”的寓意。本文认为屈原上下求索的对象是一个理想中的贤楚君 ,其追求的心理基础是屈原想消解现实中的悲剧情节。屈原在“求女”中内心是充满矛盾的 ,其根源则在于屈原的完美主义与现实的矛盾 ,这种矛盾束缚了屈原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离骚》 喻意 追求 矛盾心态 现实 悲剧情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君主立法及其道德限度——关于立法正统性的一个历史视角
6
作者 曹刚 《伦理学研究》 2003年第2期58-62,共5页
立法正统性是指人们对统治者立法权的获得、行使及其产品的道德认可和信从。中国传统社会君主立法的正统性来源于儒家意识形态,尤其存在于儒家圣贤人格的设计中,即通过由圣转王、圣王一体来确保君主立法的道德合法性。
关键词 立法 正统性 圣王一体 道德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匈关系中的侍子 被引量:1
7
作者 苏家寅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3-90,共8页
自宣帝朝以后,匈奴开始向汉廷遣送侍子,这标志着其被纳入了以后者为中心的宗藩体系之内。匈奴这一举措既是其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汉朝就此作出的妥协有关。在侍子制度下,汉朝延续了此前和亲制度下对于匈奴的物资回馈机制,... 自宣帝朝以后,匈奴开始向汉廷遣送侍子,这标志着其被纳入了以后者为中心的宗藩体系之内。匈奴这一举措既是其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汉朝就此作出的妥协有关。在侍子制度下,汉朝延续了此前和亲制度下对于匈奴的物资回馈机制,同时也不再坚持要求后者以第一顺位继承人左贤王入侍,从而客观上规避了侍子制度的痼疾,即入侍者可能因为脱离于本国政局而影响其继位之后政权的稳定性。降至东汉,入塞后的南匈奴对于东汉政权的依附性更强,侍子制度亦随之进一步强化,年度轮替的南匈奴侍子的角色类似于郡国计吏,这也反映出南匈奴入塞后地位日益趋同于周边郡国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匈关系 侍子 和亲 左贤王 年度轮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