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区沟谷发育及其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3
1
作者 何雨 贾铁飞 李容全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4-70,共7页
本研究选择黄土高原北部丘陵区无定河两个支流米脂河、金鸡河,在对其流域系统河道级数、冲沟和坳沟发育时期进行划分与判断的基础上,计算了各级沟谷及坳沟的“宽深比”(W/D值),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黄土沟谷发育中冲... 本研究选择黄土高原北部丘陵区无定河两个支流米脂河、金鸡河,在对其流域系统河道级数、冲沟和坳沟发育时期进行划分与判断的基础上,计算了各级沟谷及坳沟的“宽深比”(W/D值),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黄土沟谷发育中冲沟发育阶段是沟谷稳定性最差的阶段,而坳沟阶段是沟谷发育的稳定阶段,稳定性的差异可由沟谷W/D值来定量化,据此可预测黄土丘陵区尚有数十万年的沟谷不稳定时期,即强水土流失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沟谷 沟谷宽深比 沟谷稳定性 沟谷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恢复对流域水沙演变趋势的影响--以北洛河上游为例 被引量:23
2
作者 刘二佳 张晓萍 +4 位作者 谢名礼 陈妮 张亭亭 郭敏杰 张建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22-629,共8页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选择退耕还林(草)程度非常显著的陕北吴旗县所在北洛河上游为研究区,探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及大幅度退耕背景下流域水、沙等生态要素的演变规律,分析人类活动的影响贡献程度,为黄土高...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选择退耕还林(草)程度非常显著的陕北吴旗县所在北洛河上游为研究区,探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及大幅度退耕背景下流域水、沙等生态要素的演变规律,分析人类活动的影响贡献程度,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及环境效应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1963—2009年期间年降雨量没有显著变化背景下,同时期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均呈现极显著减少趋势,年均减少率分别为0.28 mm/a和180 t km-2a-1,其突变时间均发生在1979和2002年,具有很好的同步性。与1979年前相比,20世纪70—80年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及1999年后退耕还林(草)的事件背景,使汛期和平水期径流量逐时段减少,而枯水期径流量反而持续增加。输沙量呈持续性大幅度减少态势,且其减少程度远大于径流量的变化程度。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等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量减少的影响贡献程度分别为38.2%和51.4%,对输沙量减少的影响程度分别为74.7%和86.7%。研究结果提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大幅度改善在区域尺度上已经表现出一定程度上削洪补枯的水文效应特征,以及林草措施减水更减沙的良好生物治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输沙演变特征 生态恢复 影响贡献率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面不同侵蚀沟断面特征及水力几何形态 被引量:21
3
作者 赵春红 高建恩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30,共9页
通过整理和分析国内外大量野外调查数据,系统研究了裸露坡耕地壤土土质不同侵蚀沟的断面特征和水力几何形态,并给出了相应的判别标准。结果表明:随坡面侵蚀沟逐步发展,宽深比参数ζ逐渐减小,细沟、浅沟、切沟和冲沟适宜的ζ范围分别为5... 通过整理和分析国内外大量野外调查数据,系统研究了裸露坡耕地壤土土质不同侵蚀沟的断面特征和水力几何形态,并给出了相应的判别标准。结果表明:随坡面侵蚀沟逐步发展,宽深比参数ζ逐渐减小,细沟、浅沟、切沟和冲沟适宜的ζ范围分别为5-17、2-5、0.4-1.8和0.1-0.6;同一侵蚀沟条件下,壤土类型对ζ值也有影响。土壤质地越细,ζ值越小。不同侵蚀沟水力几何形态指数也不相同,细沟的形态指数β1、β2和β3分别为0.3、0.4和0.3,浅沟和切沟为0.4、0.4和0.2,冲沟为0.5、0.4和0.1。验证结果表明给出的判别标准可以用来界定不同侵蚀沟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侵蚀沟 宽深比 水力几何形态 判别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沟系统侵蚀时空分布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杨春霞 李莉 +3 位作者 王佳欣 范东明 孔祥兵 焦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5-97,共3页
依托水利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的水土流失试验厅,采取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坡沟系统不同侵蚀发育阶段的地形Grid数据,借助Arc GIS软件中Arc Toolbox的3D Analyst工具和数据管理工具模块的分析功能,从时间和空... 依托水利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的水土流失试验厅,采取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坡沟系统不同侵蚀发育阶段的地形Grid数据,借助Arc GIS软件中Arc Toolbox的3D Analyst工具和数据管理工具模块的分析功能,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别对坡沟系统侵蚀发育过程进行量化分析。研究表明:1坡面侵蚀和沟坡侵蚀对坡沟系统产沙量贡献率的大小受降雨历时和侵蚀发育阶段影响,降雨初期的面蚀阶段以沟坡侵蚀为主,继而向坡面侵蚀为主转化。在雨强85 mm/h、降雨历时60 min的模拟试验条件下,降雨过程的前20 min面蚀阶段坡面与沟坡侵蚀贡献率之比约为3∶7,降雨过程的后20~60 min的细沟和切沟侵蚀阶段坡面与沟坡侵蚀贡献率之比约为7∶3;2径流含沙量与地表侵蚀空间不同步,试验条件下径流含沙量峰值区约滞后于侵蚀强度较大部位2个断面(2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沟系统 侵蚀地形 时空分布 产沙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小流域泥沙存贮—释放初探 被引量:3
5
作者 张鸾 师长兴 +1 位作者 杜俊 张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44,共6页
选取团山沟为单元沟道小流域,依据实测资料,采用RUSLE模型架构计算坡面侵蚀量的同时,考虑沟道侵蚀,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60年代蛇家沟、驼尔巷沟和80年代岔巴沟土壤侵蚀情况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模拟岔巴沟流域侵蚀情况较好,60年代蛇家沟... 选取团山沟为单元沟道小流域,依据实测资料,采用RUSLE模型架构计算坡面侵蚀量的同时,考虑沟道侵蚀,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60年代蛇家沟、驼尔巷沟和80年代岔巴沟土壤侵蚀情况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模拟岔巴沟流域侵蚀情况较好,60年代蛇家沟和驼尔巷沟泥沙输移比分别为0.73和1.03,80年代岔巴沟流域泥沙输移比为0.3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输移比 侵蚀量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文要素的黄土丘陵区次降雨泥沙输移比模型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玲玲 姚文艺 +1 位作者 王昭艳 杨吉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8-31,共4页
以黄土丘陵区桥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该流域不同地貌部位的野外径流场及沟道水文站网观测资料,探讨了小流域次暴雨泥沙输移比的时空变化特征。依据相关分析法,确定了影响桥沟流域次降雨泥沙输移比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径流侵蚀力、... 以黄土丘陵区桥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该流域不同地貌部位的野外径流场及沟道水文站网观测资料,探讨了小流域次暴雨泥沙输移比的时空变化特征。依据相关分析法,确定了影响桥沟流域次降雨泥沙输移比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径流侵蚀力、泥沙相对重率、降雨特性、土壤前期含水量是影响桥沟流域次降雨泥沙输移比的主导因子。采用统计回归方法,建立了黄土丘陵区桥沟流域次降雨泥沙输移比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输移比 次降雨 径流侵蚀力 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空间尺度流域泥沙输移比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志杰 马丽梅 焦菊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共8页
泥沙输移比是定量表征流域内侵蚀产沙一河道输沙特征的重要指标。探讨了不同尺度流域泥沙输移比计算的可能性与方法,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径流小区、小流域、水文站实测资料为基础,利用径流小区观测资料和单元小流域侵蚀模数2种方法,对... 泥沙输移比是定量表征流域内侵蚀产沙一河道输沙特征的重要指标。探讨了不同尺度流域泥沙输移比计算的可能性与方法,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径流小区、小流域、水文站实测资料为基础,利用径流小区观测资料和单元小流域侵蚀模数2种方法,对4种空间尺度流域的泥沙输移比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对于面积在10~100km2的小流域,利用2种方法计算的泥沙输移比结果非常接近,说明在没有小区观测资料时,用单元小流域计算流域泥沙输移比是可行的。(2)对于土壤侵蚀类型单一的水文站控制流域,在没有面积〈1km2单元小流域资料的情况下,可以用面积1~10km2小流域或面积10~100km2小流域作为单元小流域来计算泥沙输移比;而对于侵蚀类型不同的支流其误差范围有些偏大。(3)流域治理措施的实施对于泥沙输移比的减少具有明显的效果,但治理措施减沙效应的发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输移比 侵蚀模数 输沙量 空间尺度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径流对大理河流域系统泥沙输移比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陈浩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19-27,共9页
根据大理河流域水文测验资料 ,探讨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系统泥沙输移比的年际与次降雨时空变化特征和次降雨径流对泥沙输移比的影响及影响次降雨泥沙输移比的暴雨洪水能量转换机制。研究表明 ,从长远来看流域系统的侵蚀与产沙基本可以... 根据大理河流域水文测验资料 ,探讨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系统泥沙输移比的年际与次降雨时空变化特征和次降雨径流对泥沙输移比的影响及影响次降雨泥沙输移比的暴雨洪水能量转换机制。研究表明 ,从长远来看流域系统的侵蚀与产沙基本可以达到平衡。但是 ,次降雨或分年度泥沙输移比有相当大的变幅 ,在短期内会经常存在泥沙的滞留和滞留的泥沙被重新侵蚀搬运而出现泥沙输移比小于 1和大于 1的情况。短期内流域系统中经常会处于侵蚀、输移、滞留及沉积的循环之中 ,这主要与降雨的时空分布和洪峰增减幅度及径流深度增减幅度密切相关。利用次降雨径流深度增幅比和洪峰增幅比不仅可以表征单位面积水流与沟道系统洪峰能量变化时对泥沙输移比的影响 ,并且具有极高的预报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输移比 降雨径流动力机制 流域系统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黄土丘陵区次降水泥沙输移比的水文要素
9
作者 王玲玲 安润连 +3 位作者 姚文艺 王昭艳 杨二 娄萱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21,共3页
以桥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该流域不同地貌部位的野外径流场及沟道水文站网观测资料,计算了不同场次降水的泥沙输移比,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影响桥沟流域次降水泥沙输移比的水文要素。结果表明:土壤前期含水量、流域的降水过程特征、洪峰... 以桥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该流域不同地貌部位的野外径流场及沟道水文站网观测资料,计算了不同场次降水的泥沙输移比,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影响桥沟流域次降水泥沙输移比的水文要素。结果表明:土壤前期含水量、流域的降水过程特征、洪峰流量、径流量、水流含沙量是影响次降水泥沙输移比的主要水文要素;提出了表示降水、径流、泥沙对泥沙输移比影响的表征参数,即降水峰现系数、径流侵蚀力和泥沙相对容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要素 泥沙输移比 次降水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沟坡典型植物群落枯落物蓄积量及其持水性能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杨寒月 张光辉 张宝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3-90,共8页
为探讨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后沟坡植物群落枯落物蓄积状况及其水文功能,以纸坊沟小流域沟坡7个典型植物群落为调查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全收获法和室内浸泡的方法,对其枯落物蓄积量、盖度、持水性能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盖度表... 为探讨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后沟坡植物群落枯落物蓄积状况及其水文功能,以纸坊沟小流域沟坡7个典型植物群落为调查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全收获法和室内浸泡的方法,对其枯落物蓄积量、盖度、持水性能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盖度表现为草本群落均值(43. 1%)>灌木群落(39. 8%),且赖草群落显著大于其他植物群落(P <0. 05);枯落物蓄积量表现为灌木群落(486. 94 g/m^2)显著大于草本群落(230. 87 g/m^2)(P <0. 05);枯落物有效拦蓄量灌木群落均值(567. 40 g/m^2)显著大于草本群落(323. 90 g/m^2),柠条群落最大(685. 26 g/m^2),白羊草群落最小(149. 11 g/m^2)。通过对植物群落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进行分析拟合,得到该时段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式U=alnt+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坡 枯落物蓄积量 吸湿化 持水量 有效拦蓄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东江流域地表侵蚀参数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明 邓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6-52,共7页
东江流域输沙量年际和年内变化大。由于水库拦截,30年来输沙量没有明显增加和减少。龙川和博罗水文站以上流域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下限值分别为527.6t/km^2·a和502.7t/km^2·a,侵蚀深度下限值分别为0.39mm和0.37mm,泥沙输移比分别... 东江流域输沙量年际和年内变化大。由于水库拦截,30年来输沙量没有明显增加和减少。龙川和博罗水文站以上流域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下限值分别为527.6t/km^2·a和502.7t/km^2·a,侵蚀深度下限值分别为0.39mm和0.37mm,泥沙输移比分别为0.41和0.21。可将博罗站的侵蚀参数代表整个东江流域。花岗岩风化壳地区的小流域沟谷比例约为26%,裸露地表的切沟密度为113~135km/km^2。华南水土流失具有阶段性和突发性,大部分泥沙在流域内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量 侵蚀模数 切沟密度 东江流域 地表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的黄土沟谷横剖面形态特征研究——以宜君、延安、绥德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周毅 王泽涛 杨锋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55-465,共11页
选用1:10 000高精度5.0 m分辨率的DEM数据,在陕北地区,按黄土地貌演化序列次序,遴选分别代表黄土残塬沟壑、梁状丘陵沟壑、峁状丘陵沟壑地貌的宜君、延安、绥德3个流域,研究其中1 831个沟谷横剖面19个因子的形态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 选用1:10 000高精度5.0 m分辨率的DEM数据,在陕北地区,按黄土地貌演化序列次序,遴选分别代表黄土残塬沟壑、梁状丘陵沟壑、峁状丘陵沟壑地貌的宜君、延安、绥德3个流域,研究其中1 831个沟谷横剖面19个因子的形态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立核心因子,分析结果表明:①沟谷深度、宽度、横剖面面积、宽深比、侵蚀度与不对称性指标的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5.02%,为黄土沟谷横剖面核心指标;②随级别的增加,3个流域沟谷宽度、横剖面积、宽深比、侵蚀度均呈现总体增加的态势,与黄土地貌发育阶段具有明显的空间耦合性,尤其是宽深比与侵蚀度指标,反映出低级别黄土沟谷溯源侵蚀现象明显,以下切侵蚀为主,而高级别沟谷沟沿线后移,以侧向侵蚀拓宽为主的规律;③随级别增加沟谷深度呈现先增后降的态势,并在中级别沟谷出现拐点,与实地调研发现沟谷在中级别下切侵蚀遇到基岩的现象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沟谷横剖面 宽深比 侵蚀度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昌吉硫磺沟K0+500处路基滑塌病害成因分析及处置对策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瑞考 魏学利 +3 位作者 陈宝成 赵怀义 李宾 杨新龙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34-39,共6页
针对新疆硫磺沟路基滑塌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处置对策。运用有限元模拟软件ANSYS对采用4种不同宽高比f值的半填半挖路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从而确定台阶宽高比f值与半填半挖路基位移场、应力场和路基稳定安全系... 针对新疆硫磺沟路基滑塌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处置对策。运用有限元模拟软件ANSYS对采用4种不同宽高比f值的半填半挖路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从而确定台阶宽高比f值与半填半挖路基位移场、应力场和路基稳定安全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台阶宽高比f值在一定范围内不仅对半填半挖路基变形量具有减幅作用,还使其应力最值具有减小的趋势;最根据不同台阶宽高比对路基变形量和稳定安全系数大小的影响发现最合理的台阶宽高比f=2.5:1,并且在此台阶宽高比值下铅丝石笼护坡可以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该研究成果可有效地解决硫磺沟路基滑塌灾害,并为未来的山区公路斜坡高路基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硫磺沟 路基滑塌 数值模拟 半填半挖 台阶宽高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等高种植与新植配置比例对坡面沟蚀引起的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
14
作者 杨翠红 李勇 +6 位作者 王旭 陈婷婷 郭豪 杨江怡 吴宗猛 周小淇 黄智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78,共10页
[目的]探讨甘蔗等高种植与新植适宜的配置比例,为甘蔗种植区减少坡面沟蚀和养分流失、提升耕地质量和合理种植甘蔗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通过野外测量与试验分析相结合,确定苗期、分蘖期、伸长期和成熟期4个甘蔗生长时期内低、中、高3种... [目的]探讨甘蔗等高种植与新植适宜的配置比例,为甘蔗种植区减少坡面沟蚀和养分流失、提升耕地质量和合理种植甘蔗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通过野外测量与试验分析相结合,确定苗期、分蘖期、伸长期和成熟期4个甘蔗生长时期内低、中、高3种等高种植和新植比例的甘蔗坡面沟蚀量和养分流失量,并明确其影响因素。[结果](1)整个甘蔗生育期,那辣流域甘蔗种植坡面沟蚀及其导致的全氮、全磷流失量分别在31.3~66.3 t/hm^(2),39.0~82.5 kg/hm^(2),18.0~38.4 kg/hm^(2)之间;(2)苗期是那辣流域沟蚀和养分流失的主要时期,其贡献量占甘蔗全生育期的比例为47.7%~57.7%。(3)全生育期,高比例等高(H_C)的坡面沟蚀和养分流失比低比例新植坡面(L_C)低33.03%~35.42%(p<0.05),但中比例等高(M_C)和H_C,L_C的流失量均不显著;低比例新植(L_(Rp))坡面沟蚀和养分流失量比高比例新植(H_(Rp))低27.41%~32.98%,比中比例新植(M_(Rp))低21.02%~25.86%(p<0.05),凋落物覆盖度和根系密度是影响沟蚀与养分流失的重要因素。(4)全生育期,坡面全氮和全磷流失量分别占年氮肥和磷肥施用量的24.1%~39.5%和107.0%~156.7%。[结论]在甘蔗种植时,60%以上的等高种植比例和30%以下新植比例,可以有效减少坡面土肥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高比例 新植比例 沟蚀 生育期 氮磷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