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压入式通风掘进工作面粉尘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98
1
作者 刘荣华 王海桥 +1 位作者 施式亮 刘何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3-236,共4页
针对压入式通风掘进工作面风流流场结构特点 ,把工作面粉尘分布划分为 3个区 :射流区、回流区及涡流区来进行研究 ,建立了 3区粉尘浓度计算模型 ,得出了压入式通风掘进工作面3区粉尘分布不均匀的规律 :即回流区、涡流区粉尘浓度较高 ,... 针对压入式通风掘进工作面风流流场结构特点 ,把工作面粉尘分布划分为 3个区 :射流区、回流区及涡流区来进行研究 ,建立了 3区粉尘浓度计算模型 ,得出了压入式通风掘进工作面3区粉尘分布不均匀的规律 :即回流区、涡流区粉尘浓度较高 ,分布较均匀 ;射流区粉尘浓度相对较低 ,且粉尘浓度沿射程不断变化 ,离风筒出风口越远 ,射流断面粉尘平均浓度越高 ;射流卷吸比对掘进工作面粉尘分布不均匀性影响较大 ,射流卷吸比越大 ,整个工作面粉尘分布越均匀 .这些结论为进一步研究掘进工作面通风过程中粉尘的分布 ,正确评价掘进工作面作业环境和掘进通风效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工作面 粉尘 分布规律 压入式通风 贴附射流 射流卷吸比 断面粉尘平均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形断面管道非满流流速计算表达式 被引量:7
2
作者 茅泽育 赵璇 罗昇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0-174,共5页
工程实际中,常需要计算某一充满度下管道非满流的流量及流速。目前大多数计算模型均采用水力半径作为反映过流断面形状及几何尺寸的特征参数。针对不同充满度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类型模型的计算结果与真实的流动特性并不相符,尤其当水... 工程实际中,常需要计算某一充满度下管道非满流的流量及流速。目前大多数计算模型均采用水力半径作为反映过流断面形状及几何尺寸的特征参数。针对不同充满度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类型模型的计算结果与真实的流动特性并不相符,尤其当水深接近管顶时。根据水动力学基本原理及试验研究手段,对圆形断面管道无压均匀流流量-充满度非单一性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以流量作为形状特征参数的更为合理且简单实用的水流流速计算表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形断面管道 非满流 充满度 流量比 流速比 水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错峰型洪水的伊洛河交汇区水动力特性 被引量:7
3
作者 孙东坡 张晓雷 +1 位作者 陈丹 孙羽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01-809,共9页
采用平面二维水动力数值模拟方法,对伊洛河交汇区河段的错峰洪水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讨论了洪水水位、流态及两支流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数值模拟成果与实测数据有很好的一致性。研究发现:交汇区流场呈现马鞍形水面形态,并随流量... 采用平面二维水动力数值模拟方法,对伊洛河交汇区河段的错峰洪水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讨论了洪水水位、流态及两支流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数值模拟成果与实测数据有很好的一致性。研究发现:交汇区流场呈现马鞍形水面形态,并随流量增大向下游推进;错峰洪水过程中强势支流产生的漫滩水流对弱势支流形成壅堵,交汇区水动力要素与流态均与强、弱支流流量比有明显的关联性,交汇点下游的螺旋流结构与转向受当时强势支流控制;错峰洪水使交汇区水位随时间变化呈现三段式二次曲线特征,在两洪峰期间交汇区保持高水位的时间比单峰或同峰长5~7倍;错峰洪水使交汇区洪水位与流量形成特殊的Y型曲线关系,在两个洪峰点附近,水位与汇流比的对应关系出现前、后两个拐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特性 伊洛河交汇区 错峰洪水 水面形态 强弱支流流量比 Y型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流转移比例系数的复杂网络输电断面识别方法 被引量:8
4
作者 王紫琪 和敬涵 +1 位作者 张大海 陈泽龙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15-921,共7页
输电断面的可靠识别对预防连锁过载跳闸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潮流转移的路径特征及电流特性,提出一种基于电流转移比例系数的复杂网络输电断面识别方法。构建电网拓扑模型及图论矩阵,并在此基础上简化系统网络;通过关联矩阵不定向搜索方... 输电断面的可靠识别对预防连锁过载跳闸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潮流转移的路径特征及电流特性,提出一种基于电流转移比例系数的复杂网络输电断面识别方法。构建电网拓扑模型及图论矩阵,并在此基础上简化系统网络;通过关联矩阵不定向搜索方法建立旁侧路径库,限定输电断面的识别范围;采用回路电流法快速求解复杂耦合网络中各线路电流转移比例系数;考虑潮流正向叠加及反向对消作用进行比例系数修正,并据此确定输电断面集合,有效避免了反向过载路径的遗漏。最后,将耦合系统、新英格兰10机39节点系统和IEEE 118节点系统的断面识别结果与仿真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输电断面识别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断面 耦合网络 旁侧通路 电流转移比例系数 潮流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滩槽复式断面水流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陈长英 张幸农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32,共5页
采用水槽试验研究复式断面水流流速的横向分布特征、边界剪切应力变化规律以及水力参数对断面过流能力的影响,并得出了滩槽流量分配计算式.
关键词 滩槽 复式断面 水流特性 过流能力 水槽试验 横向分布 用水 槽流 计算式 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水蓄能电站岔管水力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7
6
作者 高学平 李妍 +1 位作者 王建华 何敏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44,共4页
在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得到模型试验结果验证的基础上,以某抽水蓄能电站月牙肋岔管为研究对象,利用紊流模型对其水力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肋宽比、分流比及弯管段转弯半径对岔管水头损失及流态的影响。
关键词 岔管 水头损失 流态 肋宽比 分流比 弯管段 K-Ε紊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宽比对微通道内气液二相流空隙率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马友光 季喜燕 朱春英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5-38,共4页
微通道内气液二相流的空隙率对管路内热质传递具有重要影响。利用高速摄像仪对4种不同深宽比的矩形截面微通道内空气-水二相流的流型进行实时观测和记录,对二相流型图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得到了不同流型时的空隙率。4种微通道尺寸(深度... 微通道内气液二相流的空隙率对管路内热质传递具有重要影响。利用高速摄像仪对4种不同深宽比的矩形截面微通道内空气-水二相流的流型进行实时观测和记录,对二相流型图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得到了不同流型时的空隙率。4种微通道尺寸(深度×宽度)分别为100μm×200μm,100μm×400μm,100μm×800μm,100μm×2 000μm。结果表明:对于弹状流,空隙率随着微通道截面深宽比的减小而降低,当流型为液环流时,空隙率随着微通道截面深宽比的减小而增加。在实验基础上,将截面深宽比作为参数提出了一个新的空隙率预测模型,计算结果显示:模型能对矩形截面微通道内气液二相流动空隙率进行很好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截面微通道 空隙率 深宽比 气液二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气道螺旋段关键结构参数多目标优化设计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韦 解礼兵 +4 位作者 陈朝辉 周马益 陈永 范吉文 陶丽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7-344,共8页
采用气道稳流试验、CFD稳态模拟,结合多目标优化设计手段,研究YN柴油机单螺旋进气道螺旋段的最小截面积、蜗壳内半径、蜗壳外半径和螺旋室高度4个关键结构参数对气道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回归分析获得的近似数学模型,可实现气... 采用气道稳流试验、CFD稳态模拟,结合多目标优化设计手段,研究YN柴油机单螺旋进气道螺旋段的最小截面积、蜗壳内半径、蜗壳外半径和螺旋室高度4个关键结构参数对气道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回归分析获得的近似数学模型,可实现气道结构参数与气道性能的正向定量研究;通过对原机气道螺旋段结构参数的多目标优化,可实现在流量系数小幅降低(0~3.98%)的条件下,涡流比的明显提高(9.3%~14.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单螺旋进气道 螺旋段 涡流比 流量系数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5 t/h双速CFB锅炉炉膛结构优化数值模拟 被引量:4
9
作者 钱进 覃海波 +3 位作者 龚德鸿 王志中 张元婷 姜红丽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6-71,81,共7页
由于结构特殊,高低双速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炉膛内部气固两相流密相区和稀相区颗粒质量浓度的变化增强了受热面处对流换热,但同时也加剧了对金属受热面的冲击磨蚀。为解决二者间的矛盾,本文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对某燃用高比例煤泥的75... 由于结构特殊,高低双速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炉膛内部气固两相流密相区和稀相区颗粒质量浓度的变化增强了受热面处对流换热,但同时也加剧了对金属受热面的冲击磨蚀。为解决二者间的矛盾,本文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对某燃用高比例煤泥的75 t/h高低双速CFB锅炉炉膛内气固两相流进行冷态数值模拟,通过仿真计算得出了该炉膛结构内部气体与固体颗粒的流动速度和质量浓度的变化规律,在相同边界条件下研究炉膛稀相区和密相区的截面比对炉膛壁面磨损与对流换热的影响,得到了优化后的炉膛结构参数。结果表明,炉膛壁面的磨损量比值和对流换热系数均随炉膛截面比的增大而降低,综合考虑后,建议该炉膛截面比选择在82.5%~92.5%较为合适。将该建议值应用于实际电厂锅炉炉膛结构技术改造后,锅炉运行情况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速CFB锅炉 炉膛 结构优化 气固两相流 数值模拟 对流换热 磨损 截面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濛河拓浚工程对淮河王临河段河势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倪晋 虞邦义 +1 位作者 张辉 王久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1,26,共7页
王临河段地处淮河上游山区向中游平原的过渡区域,支流入汇众多,行蓄洪区运用频繁,是当前淮河最复杂、防洪关注度最高的河段。拟开展的濛河拓浚等规划治理工程,将显著改变该河段的主槽规模及主支汊分流比,进而可能对河势稳定产生影响。... 王临河段地处淮河上游山区向中游平原的过渡区域,支流入汇众多,行蓄洪区运用频繁,是当前淮河最复杂、防洪关注度最高的河段。拟开展的濛河拓浚等规划治理工程,将显著改变该河段的主槽规模及主支汊分流比,进而可能对河势稳定产生影响。采用非恒定流河网水沙数学模型,预估了工程前后的河床演变趋势,分析了冲淤调整后沿程水位及两汊分流比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王临河段现状处于缓慢淤积状态,规划方案实施后河道整体淤积量会稍有增加,沿程冲淤分布也有所调整。在30 a水沙系列条件下,治理工程的效果能够长期维持,且濛河分流比也未出现进一步扩大,没有主支汊易位的风险。研究成果可为工程的兴建提供科学依据,对淮河同类工程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濛河拓浚工程 河势影响 分流比 河床演变 非恒定流河网水沙数学模型 淮河 王临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截面形状柱体流激振动能量转换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小超 罗旋 +1 位作者 徐伟 奉胜男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73-1979,共7页
为了比较不同截面形状柱体的流激振动特性,探讨适用于流激振动能量转换的柱体截面形式,本文基于雷诺平均N-S方程,结合SST k-ω湍流模型和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流固耦合动网格控制方法,对高雷诺数、高阻尼比条件下,圆柱、方柱、类梯形柱、梯... 为了比较不同截面形状柱体的流激振动特性,探讨适用于流激振动能量转换的柱体截面形式,本文基于雷诺平均N-S方程,结合SST k-ω湍流模型和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流固耦合动网格控制方法,对高雷诺数、高阻尼比条件下,圆柱、方柱、类梯形柱、梯形柱及T字形柱等5种不同截面形状的柱体流激振动进行数值模拟,模拟中保持各柱体的特征长度相同,质量比、阻尼比、同一流速下的雷诺数和约化速度等重要无量纲参数也均保持一致。计算结果表明:圆柱的振动表现为典型的涡激振动,其他4种柱体的振动均为驰振,在较低约化流速下T字形柱获得的功率均较其他柱体获得的为大。各柱体能量转换效率均随约化速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中间存在一个峰值,5种柱体中T字形柱的最大能量转换效率为最大,达到了42.5%,其次为圆柱,为27%。为了达到最大能量转换效率,圆柱和方柱所需要的流速最小,其次为T字形柱。从分析结果来看,T字形柱和圆柱对于低流速下的能量转换较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激振动 截面形状 能量转换 尾流 动力响应 升力系数 数值模拟 能量转换效率 阻尼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形明渠边界平均剪切应力计算方法
12
作者 曹京京 申红彬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51-54,共4页
梯形断面是渠道设计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断面形式,边界剪切应力分布规律是研究水流结构及阻力特性的重要因素。经过理论推导,建立了梯形明渠床面与边壁平均剪切应力相对值随过水断面宽深比的计算表达式,并与多家试验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 梯形断面是渠道设计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断面形式,边界剪切应力分布规律是研究水流结构及阻力特性的重要因素。经过理论推导,建立了梯形明渠床面与边壁平均剪切应力相对值随过水断面宽深比的计算表达式,并与多家试验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针对梯形明渠不同边坡角下的水力最优断面,分析了其床面、边壁平均剪切应力的变化规律,发现随着边坡角的减小,床面平均剪切应力相对值变化不大,而边壁平均剪切应力相对值呈现出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形明渠 床面平均剪切应力 边壁平均剪切应力 过水断面宽深比 水力最优断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气候区失稳性坡面植被生物量与土壤密度的关系——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蒋家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12
13
作者 吴建召 孙凡 +5 位作者 崔羽 贺静雯 刘颖 李键 林勇明 王道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35,共12页
【目的】探讨泥石流频发流域不同气候类型失稳性坡面土壤密度与生物量特征及其关系,是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恢复的先决条件,对促进该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发展及其变化的准确评估极为重要。【方法】选择蒋家沟流域温带湿润山岭区(大地阴坡和小... 【目的】探讨泥石流频发流域不同气候类型失稳性坡面土壤密度与生物量特征及其关系,是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恢复的先决条件,对促进该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发展及其变化的准确评估极为重要。【方法】选择蒋家沟流域温带湿润山岭区(大地阴坡和小尖风阳坡)、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多照沟阳坡)、亚热带干热河谷区(大凹子沟阴坡和查菁沟阳坡)3个主要气候区为研究区,在各气候区失稳性坡面的不同区段(稳定区、失稳区、堆积区)设置样地,进行植被群落调查、植物和分层土壤样品(0~5 cm、5~10 cm、10~20 cm)采集,测定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土壤密度等。【结果】(1)乔木生物量在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显著高于温带湿润山岭区(P <0.05);凋落物生物量则表现为温带湿润山岭区显著高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P <0.05);在无乔木分布的亚热带干热河谷区失稳性坡面,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表现为稳定区>失稳区>堆积区(P <0.05)。(2)不同气候区失稳性坡面的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关系符合根冠异速生长幂函数模型,表现出稳定的生长比例。(3)总体上,气候区和坡面不同区段及其交互作用对生物量和分层土壤密度均存在显著的影响(P <0.05),但不同气候区坡面土壤密度空间变异不大,表现为弱变异性。(4)随0~5 cm土壤密度增大,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下降,但根冠比无显著变化。【结论】本研究阐明了泥石流频发流域土壤密度、地下与地上生物量和根冠比沿环境梯度的空间分布格局,系统分析其相互间的关系,促进了环境因子对植被调控机制方面的认识,对基于环境因子效应开展生态恢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类型 泥石流 区段 土壤密度 生物量 根冠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落潮分流比变化原因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窦润青 郭文云 +1 位作者 葛建忠 丁平兴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3-104,共12页
将长江口南槽和北槽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利用实测地形资料和FVCOM数值模型计算流场,研究近10余年北槽落潮分流比变化的水动力原因.通过分析发现,北槽总体呈现断面面积减小和水动力减弱的趋势,而南槽相反,断面面积和断面流速均形成增长的态... 将长江口南槽和北槽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利用实测地形资料和FVCOM数值模型计算流场,研究近10余年北槽落潮分流比变化的水动力原因.通过分析发现,北槽总体呈现断面面积减小和水动力减弱的趋势,而南槽相反,断面面积和断面流速均形成增长的态势,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了北槽分流比逐渐降低的过程.南北槽断面面积和流速的共同作用导致落潮分流比的变化,定量分析得出断面面积的相对变化比断面流速的相对变化对分流比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槽 分流比 断面面积 断面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宁夏段2012年洪水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新军 凌虹霞 +2 位作者 王永强 钟德钰 张红武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1-33,36,共4页
通过对2012年黄河宁夏段洪水的实测流量、水位、洪水组成、比降、演进过程及含沙量的综合分析,研究了洪水成因、特点,水库调蓄、灌区引排水对洪水的作用和影响,并与历史资料进行了对比。2012年洪水洪量大、历时长、水位涨幅大、含沙量小... 通过对2012年黄河宁夏段洪水的实测流量、水位、洪水组成、比降、演进过程及含沙量的综合分析,研究了洪水成因、特点,水库调蓄、灌区引排水对洪水的作用和影响,并与历史资料进行了对比。2012年洪水洪量大、历时长、水位涨幅大、含沙量小,洪水演进过程受灌区排水及河滩地影响,不同河段呈现出不同的洪水过程。黄河宁夏段洪水受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调蓄作用明显,如果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和循化至兰州区间同时发生洪水,龙、刘两座水库调蓄还不能满足黄河宁夏段防汛需求,结合宁夏河段实际状况,考虑已有的水文测报、调蓄洪水机制,在防灾减害等方面提出了尽快修建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2年洪水 流量 水位 比降 黄河宁夏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基化酸烃分离及其参数优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乔伟 白志山 +2 位作者 杨晓勇 梁龙 揭奉平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8-172,共5页
针对硫酸烷基化酸烃乳化液体系,选用PTFE纤维层和316L纤维布层组合而成的高效聚结滤芯进行酸烃分离实验,重点研究了沉降段长径比L/D和纤维布层厚度δ2个关键因素对分离器分离效率的影响规律,并通过统计和分析进出口酸滴粒径大小和分布,... 针对硫酸烷基化酸烃乳化液体系,选用PTFE纤维层和316L纤维布层组合而成的高效聚结滤芯进行酸烃分离实验,重点研究了沉降段长径比L/D和纤维布层厚度δ2个关键因素对分离器分离效率的影响规律,并通过统计和分析进出口酸滴粒径大小和分布,进一步研究了两者对提高分离器分离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分离效率随着L/D的增加而提高,最佳L/D为7左右,随着纤维布层厚度δ的增加而提高,最佳厚度为7 m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烃分离 滤芯 流速 床层厚度 沉降段长径比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潮流转移比的动态断面控制方法 被引量:4
17
作者 罗钢 易杨 +4 位作者 钱峰 杨银国 谭伟 徐春华 陈金富 《陕西电力》 2017年第4期1-5,共5页
提出一种基于潮流转移比的动态断面控制方法,通过辨识关键支路及其强相关支路的组合,构成不封闭的非割集输电断面,并基于潮流转移比推导出跟随运行方式变化的动态输电断面极限,最后辨识敏感机组实现断面快速控制。该方法综合考虑运行方... 提出一种基于潮流转移比的动态断面控制方法,通过辨识关键支路及其强相关支路的组合,构成不封闭的非割集输电断面,并基于潮流转移比推导出跟随运行方式变化的动态输电断面极限,最后辨识敏感机组实现断面快速控制。该方法综合考虑运行方式改变、负荷波动及切机切负荷等因素的影响,提高了断面控制的精确性。某大型省级电网的实际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对大型交直流混联电网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断面 潮流转移比 最大输电能力 潮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恒定流细沟断面形态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任涓 张宽地 杨明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5-79,共5页
为探明细沟形态变化规律,采用室内人工模拟放水冲刷试验,研究了4种不同流量组合类型(凹陷型、峰值型、均匀型、增加型)与5个坡度(4°、6°、8°、10°、12°)组合的黄土地区细沟横纵断面的几何形态及各因子对其影... 为探明细沟形态变化规律,采用室内人工模拟放水冲刷试验,研究了4种不同流量组合类型(凹陷型、峰值型、均匀型、增加型)与5个坡度(4°、6°、8°、10°、12°)组合的黄土地区细沟横纵断面的几何形态及各因子对其影响。结果表明:各流量组合类型下细沟宽深比为1.97~5.32,且同一流量组合类型情况下,随坡度的增加呈减小的趋势;同一坡度下,流量变化对其影响无明显规律;细沟断面形态指数η为0.29~0.54。增加型和峰值型的细沟横断面形态主要以"U形三角形"为主;均匀型的细沟横断面形态主要以"V形"内壁外凸为主;凹陷型的细沟横断面形态主要以"深V形"为主。表征纵断面形态特征的跌坑发育系数SP为1.014~1.10,跌坑发育系数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各个坡度下,峰值型的SP值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沟形态 非恒定流 宽深比 断面形态指数 跌坑发育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态引射过程自维持临界截面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军 白菡尘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9-78,共10页
为了进一步完善引射理论,从引射系统性能受背压影响的规律出发,提出了引射过程自维持临界截面的概念,以之来定义一次流动量抵达壁面或者边界层的流场法向截面,并利用背压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给予了证实。在此基础上,将控制引射流量的机... 为了进一步完善引射理论,从引射系统性能受背压影响的规律出发,提出了引射过程自维持临界截面的概念,以之来定义一次流动量抵达壁面或者边界层的流场法向截面,并利用背压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给予了证实。在此基础上,将控制引射流量的机制划分为第一临界机制、第三临界机制、背压影响机制和自维持临界截面控制机制,自维持临界截面控制机制下拥有最大的引射比。当扰动区域及其影响区域仅处于自维持截面的下游时,引射比不会发生变化;当扰动及其影响区域处于自维持截面的上游时,引射过程受到影响,引射比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射器 自维持 临界截面 流量控制机制 引射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箱匹配对U型布置并联管组换热器流量分配影响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曲新鹤 孙中宁 丁铭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23-628,共6页
借助ANSYS FLUENT软件,使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U型布置的动量恢复型并联管组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并从联箱内压力变化的角度分析推导得出最佳联箱截面比(OARH)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分配联箱和汇流联箱截面比对并联管组流量分配有... 借助ANSYS FLUENT软件,使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U型布置的动量恢复型并联管组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并从联箱内压力变化的角度分析推导得出最佳联箱截面比(OARH)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分配联箱和汇流联箱截面比对并联管组流量分配有很大影响,使用数值计算和分析方法得出的OARH均在0.6左右。本文提出的联箱尺寸匹配方法可增强并联管组换热器流量分配均匀性,并为换热器的联箱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佳联箱截面比 并联管组 U型布置 动量恢复 流量分配 Realizable k-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