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树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基因CsMVD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王鹏杰 陈丹 +3 位作者 曹红利 陈静 陈笛 叶乃兴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342-2349,共8页
该研究在茶树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以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的芽叶为供试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茶树萜类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CsMVD(GenBank登录号为MF772780);该基因全长1 585bp,其... 该研究在茶树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以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的芽叶为供试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茶树萜类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CsMVD(GenBank登录号为MF772780);该基因全长1 585bp,其ORF为1 266bp,编码421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46.45kD,理论等电点7.10。CsMVD蛋白可能定位于细胞质中,具有MVD1superfamily的保守结构域,不存在跨膜结构和信号肽,具有多个磷酸化位点,部分保守的氨基酸残基决定了蛋白的催化反应特异性和活性。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sMVD与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MVD的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sMVD在茶树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果实中CsMVD的表达量最高,表达水平表现为:果实>茎>根>叶>花;在白茶萎凋过程中,CsMVD基因的表达量在48h结束阶段显著高于0h,推测该基因与茶叶萜类香气化合物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 白茶萎凋 茶叶香气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茶园中茶树生态生理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徐小牛 李宏开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658-664,共7页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tze.)是亚热带常绿阔叶灌木,具有喜光、耐荫、喜湿、畏寒的特性,其生长发育与茶园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尤其在强光、高温、低湿条件下,对茶芽的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致使夏秋茶低产劣质。为此,近20年来,国内...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tze.)是亚热带常绿阔叶灌木,具有喜光、耐荫、喜湿、畏寒的特性,其生长发育与茶园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尤其在强光、高温、低湿条件下,对茶芽的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致使夏秋茶低产劣质。为此,近20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广泛地开展了间作茶园生态效应及效益的研究,认为适度遮荫(即种植遮荫树)能明显地提高茶叶产量和绿茶品质。但是,对间作茶园的生态条件与茶树主要生理活动(诸如光合、呼吸、蒸腾作用等)的关系报道甚少。为此,我们研究了茶园间作对茶树主要生理活动的影响,并与单作茶园比较,以揭示生态生理特性,从而为建立茶园复合生态系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间作 茶园 生态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桕茶间作立体经营模式的生态学基础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桂华 李宏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6年第2期145-148,共4页
连续3a的定位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桕茶间作茶园内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小气候条件及土壤条件均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林分结构较纯茶园复杂完善,表现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呈垂直上的成层性和水平上的交错和镶嵌性。因此,对环境... 连续3a的定位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桕茶间作茶园内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小气候条件及土壤条件均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林分结构较纯茶园复杂完善,表现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呈垂直上的成层性和水平上的交错和镶嵌性。因此,对环境好源的利用上,间作茶园较纯茶园充分。间作茶园中茶树的净光合速率较纯茶园高,呼吸速率较纯茶园低,茶树的蒸腾强度也较纯茶园低。因此,间作茶园中茶叶产量和品质具备了优于纯茶园的生理学基础。上述结果表明,桕茶间作模式具有较好的生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生态学基础 乌桕 茶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产铁观音茶园氮磷钾施肥指标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章明清 李娟 +4 位作者 尤志明 姚宝全 孔庆波 沈金泉 姚建族 《茶叶学报》 2015年第3期151-158,共8页
根据近年来在闽东南茶叶主产区完成的19个"3414"设计方案的氮磷钾肥效试验结果,建立投产铁观音茶园氮磷钾施肥指标,包括茶园土壤肥力分级和目标产量、各土壤肥力等级或目标产量下的氮磷钾经济施肥量和比例、茶园速效氮磷钾丰... 根据近年来在闽东南茶叶主产区完成的19个"3414"设计方案的氮磷钾肥效试验结果,建立投产铁观音茶园氮磷钾施肥指标,包括茶园土壤肥力分级和目标产量、各土壤肥力等级或目标产量下的氮磷钾经济施肥量和比例、茶园速效氮磷钾丰缺指标、测土推荐施肥以及施肥时期和方法等5个技术内容。结果表明,铁观音茶施用氮磷钾的平均增产效果是N>K>P,平均经济施肥量为N 371 kg?hm-2、P2O5 101 kg?hm-2、K2O 136 kg?hm-2,三要素比例为1:0.3:0.4,但不同肥力等级或目标产量的经济施肥量存在较大差异。碱解氮、Olsen-P和速效钾的高产临界指标分别为200 mg?kg-1、45 mg?kg-1和115 mg?kg-1;建立了测土推荐施肥关系式,实现了根据土壤测定计算具体地块推荐施肥量的目的。研究结果为铁观音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提供了施肥指标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观音 茶园 氮磷钾 指标 推荐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茶与茶树非绿色器官的总RNA提取 被引量:1
5
作者 杜颖颖 梁月荣 +1 位作者 张广辉 陆建良 《茶叶》 2007年第1期15-18,共4页
常规TRIzol法适用于一般茶树品种绿色叶片和芽的总RNA提取,但对于白茶品种芽叶和茶树非绿色组织的多糖和其它次生代谢物质含量高,常规TRIzol法提取总RNA存在一定困难。本文尝试利用改良热酚法提取白茶和非绿色组织的总RNA。结果表明,该... 常规TRIzol法适用于一般茶树品种绿色叶片和芽的总RNA提取,但对于白茶品种芽叶和茶树非绿色组织的多糖和其它次生代谢物质含量高,常规TRIzol法提取总RNA存在一定困难。本文尝试利用改良热酚法提取白茶和非绿色组织的总RNA。结果表明,该法对于白茶、胚根和胚芽总RNA提取效果良好,可以用于cDNA的制备和RT-PCR反应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改良热酚法 总RNA提取 白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茶白星病菌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周凌云 刘红艳 +3 位作者 李维 向芬 曾振 王振中 《茶叶通讯》 2017年第4期31-34,共4页
为建立检测茶白星病菌的快速实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以痂囊腔菌DNA为模板,根据这种茶白星病菌的基因序列,设计并筛选了4条针对目的基因6个位点的特异性引物,优化的体系条件外引物与内引物比例为1∶3,最佳反应温度与时间分别为63℃与1 h。... 为建立检测茶白星病菌的快速实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以痂囊腔菌DNA为模板,根据这种茶白星病菌的基因序列,设计并筛选了4条针对目的基因6个位点的特异性引物,优化的体系条件外引物与内引物比例为1∶3,最佳反应温度与时间分别为63℃与1 h。灵敏度测试LAMP比PCR高10倍,特异性测试痂囊腔菌呈阳性,而炭疽病菌则呈阴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特异,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痂囊腔菌 环介导等温扩增 茶白星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对安吉白茶生长与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窦全琴 朱树林 +1 位作者 田梦阳 季艳红 《江苏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1-7,共7页
探讨薄壳山核桃与茶间作后安吉白茶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性差异,为构建薄壳山核桃和安吉白茶高效复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薄壳山核桃与安吉白茶间作分别以乔木树冠下(T1)、树冠缘(T2)、树冠外(T3)和纯安吉白茶园(T0)等4个测定点,测... 探讨薄壳山核桃与茶间作后安吉白茶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性差异,为构建薄壳山核桃和安吉白茶高效复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薄壳山核桃与安吉白茶间作分别以乔木树冠下(T1)、树冠缘(T2)、树冠外(T3)和纯安吉白茶园(T0)等4个测定点,测定10年生安吉白茶茶树新芽数、新稍生长量和单位面积产量等生长指标,结合茶树速生期(7-9月)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指标,分析探讨林茶间作不同光照条件下安吉白茶生长与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1)林茶间作茶树的新芽数、新梢长度等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纯茶园,其中乔木冠缘茶树生长指标较优;间作茶园茶树的百芽鲜(干)质量显著高于纯茶园,单位面积茶树新芽鲜质量以冠缘、冠外显著高于冠下和纯茶园,茶树新芽干质量为冠缘处最高,其次为冠外,冠下与纯茶园较低;(2)通过各测定点叶绿素荧光动力学OJIP曲线分析,7-8月高温强光下薄壳山核桃冠缘处茶树的荧光信号强度较强,8月纯茶园茶树的荧光点位显著低于间作茶树,9月各测定点茶树荧光曲线重合度较高。薄壳山核桃冠缘、冠外茶树相对可变荧光差异曲线(ΔV_(t))波动较小,冠下茶树荧光的J相在7月快速下降但在9月却陡然升高,表明此时茶树叶片PSⅡ反应中心电子传递受阻,电子传递的能量配额减少。(3)间作茶园中茶树S_(m)、N、φP_(o)均高于纯茶园茶树,7-8月高温强光时期,纯茶园的茶树M o升高受到了光抑制,林茶间作茶树吸收(ABS/CS_(m))、捕获(TR_(o)/CS_(m))、传递(ET o/CS_(m))的能量均高于纯茶园,纯茶园茶树反应中心量子效率(ABS/RC)和热耗散(DI_(o)/CS_(m))显著升高,致使PSⅡ电子传递和能量转化异常。薄壳山核桃冠缘附近茶树的光合能力(PI_(abs))较高。表明林茶间作冠缘下散射光有利于安吉白茶生长和光合同化作用,冠外次之,冠下和纯茶园较差。强光对安吉白茶产生了明显的光抑制,过度遮阴也不利于茶树的光合与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茶间作 安吉白茶 生长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 薄壳山核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绿阔叶林改为毛竹林和白茶园后土壤肥力质量的演变与评价
8
作者 吕玉龙 周秀峰 何莹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6-661,共6页
旨在探讨常绿阔叶林改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和白茶Camellia sinensis园后土壤肥力质量的演变趋势,评价毛竹林和白茶园土壤肥力质量。在浙江省安吉县分别采集并分析了10年生和40年生的毛竹林和白茶园土壤,并与40年生常绿阔叶林... 旨在探讨常绿阔叶林改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和白茶Camellia sinensis园后土壤肥力质量的演变趋势,评价毛竹林和白茶园土壤肥力质量。在浙江省安吉县分别采集并分析了10年生和40年生的毛竹林和白茶园土壤,并与40年生常绿阔叶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4个土壤剖面的土壤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常绿阔叶林改为白茶园和毛竹林10 a后,各个土层的土壤pH值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白茶园和毛竹林的0~10 cm和10~30 cm土层的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40年生白茶园0~10 cm和10~30 cm土层碱解氮质量分数分别降低了26.1 mg·kg^(-1)和11.9 mg·kg^(-1),白茶园和毛竹林0~10 cm和10~30 cm土层的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呈现随种植年限增加先增后减的趋势。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碱解氮质量分数和速效钾质量分数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与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没有显著相关性。根据林地和园地土壤肥力的分级标准,毛竹林和白茶园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属于缺乏水平,而速效磷质量分数属于极度缺乏水平。从土壤肥力质量的演变趋势看来,在毛竹林和白茶园的施肥管理中应适当增加有机肥和化肥的用量,以确保土壤肥力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学 常绿阔叶林 毛竹林 白茶园 肥力质量 土地利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乙醇脱氢酶基因CsADH2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高晨 郑玉成 +4 位作者 周珍 叶卓昕 陈丹 孙云 叶乃兴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57-1263,共7页
在茶树转录组测序基础上,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茶树乙醇脱氢酶基因,命名为CsADH2。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1 540bp,其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 182bp,编码393个氨基酸,亚细胞定位预测位于细胞质。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猕猴桃... 在茶树转录组测序基础上,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茶树乙醇脱氢酶基因,命名为CsADH2。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1 540bp,其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 182bp,编码393个氨基酸,亚细胞定位预测位于细胞质。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猕猴桃、向日葵和莴苣的ADH相似性分别达到85%、85%和84%。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sADH2在茶树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茶树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茶树根的表达量最低;在白茶萎凋过程中,CsADH2相对表达量在萎凋2h时开始上升,萎凋2~8h相对表达量下降;12h诱导表达上升至最高,为0h时的6倍;CsADH2相对表达量在24~48h处于降低趋势,但仍然显著高于0h的相对表达量,表明CsADH2可能与白茶加工萎凋过程中脂肪族类香气物质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乙醇脱氢酶基因 白茶萎凋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LOX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在白茶萎凋过程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林馨颖 王鹏杰 +4 位作者 陈雪津 郭永春 谷梦雅 郑玉成 叶乃兴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2-496,共15页
脂肪族类化合物是植物芳香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白茶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染色体级别的茶树基因组数据库中,对LOX基因家族进行鉴定,从中获得12个茶树LOX基因家族成员,命名为CsLOX1~CsLOX12。12个茶树LOX基因... 脂肪族类化合物是植物芳香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白茶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染色体级别的茶树基因组数据库中,对LOX基因家族进行鉴定,从中获得12个茶树LOX基因家族成员,命名为CsLOX1~CsLOX12。12个茶树LOX基因序列,主要定位于细胞质或叶绿体中,其编码蛋白具有相同的特征结构域及保守基序。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LOX基因家族分为9-LOX和13-LOX两个亚家族,CsLOX2、CsLOX3、CsLOX4、CsLOX7为9-LOX亚型,其余为13-LOX亚型;基因结构分析表明CsLOX1含有8个外显子,其余均含有9个外显子;不同组织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家族在茶树嫩叶、成熟叶部位高表达;上游启动子区域分析发现大量与植物生长发育、光响应、激素及胁迫响应密切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CsLOX基因家族在干旱、低温及茉莉酸甲酯处理下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白茶不同萎凋时间处理下,CsLOX1、CsLOX3、CsLOX5、CsLOX7、CsLOX8、CsLOX9、CsLOX11和CsLOX12的表达量被诱导上调,4 h时表达量最高(最高上调27倍)。结果表明,CsLOX基因家族成员参与白茶加工萎凋过程脂肪族香气形成的调控,为探明白茶加工过程香气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LOX基因 白茶萎凋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沧市古茶园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奎玲 王子君 +2 位作者 李国荣 张广辉 周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07-2321,共15页
在古茶园特殊的生态系统中,环境与地理因子,以及人为管理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和茶树的生长以及茶叶的品质、产量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探索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古茶园中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以阐明主要影响因素与土壤微生物... 在古茶园特殊的生态系统中,环境与地理因子,以及人为管理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和茶树的生长以及茶叶的品质、产量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探索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古茶园中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以阐明主要影响因素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后期茶树育种和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选取茶树起源地之一的临沧市8个县区(临翔、双江、耿马、沧源、镇康、永德、云县和凤庆)101个古茶园的448份土壤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群落,基于16S和IT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pH、经纬度和海拔等因素对古茶园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发现,pH和海拔的变化对真菌群落相对丰度的影响较细菌的更显著,并且其在随pH和海拔的变化中呈现不同的变化模式。pH对细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相比于真菌更大,且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在pH为4.5—5.0和海拔2 200 m组中均为最高,而真菌的则在pH为4.0—5.5和海拔900 m组中最高。不同海拔地区茶园结果显示,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最高的分别是在海拔2 200 m和900 m。细菌和真菌群落的OTUs数在海拔1 400 m和1 800 m组中分别最高,所有分组间共有2 869个细菌OTUs序列,但仅共有453个真菌OTUs序列。相对丰度占据绝对优势的Ascomycota和Basidiomycota在所有8个县区都是优势真菌门,其中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在沧源中相对于其他7个县区呈最高且差异显著。环境与地理因子与土壤微生物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在不同的环境和地理因子中具有类似的模式,进一步关联发现纬度与海拔对细菌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的影响比真菌群落更大。综上,古茶园生态系统中主要发生人为活动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做出的"选择",而生活环境对细菌群落的"压力"相对于人为活动更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种茶 古茶园 土壤微生物 16S和ITS rRNA 环境 地理因子 人为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2
作者 乔如颖 郑新强 +1 位作者 李清声 梁月荣 《茶叶》 2016年第3期135-142,共8页
挥发性化合物不仅是茶叶香气的重要组分,也是影响茶叶感官品质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不同茶类挥发性化合物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茶叶挥发性化合物形成的重要因素,如茶树品种、生长环境和栽培管理措施、加工工艺及贮藏方式等。文中对茶叶... 挥发性化合物不仅是茶叶香气的重要组分,也是影响茶叶感官品质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不同茶类挥发性化合物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茶叶挥发性化合物形成的重要因素,如茶树品种、生长环境和栽培管理措施、加工工艺及贮藏方式等。文中对茶叶挥发性化合物的定量检测方法和挥发性香气化合物与茶叶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香气 感官品质 绿茶 乌龙茶 红茶 白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皮复合袋泡茶的研制及其抗氧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建丽 夏道宗 潘东曼 《粮油食品科技》 2011年第1期59-61,共3页
以苹果皮和安吉白茶为原料,经过筛选配方,研制了具有保健功能的新型复合袋泡茶;并采用化学模拟体系测定了该袋泡茶清除DPPH·和ABTS·+的能力,采用全血总抗氧化能力(TAC)评价了其生物抗氧化效应。结果表明,苹果皮和安吉白茶在... 以苹果皮和安吉白茶为原料,经过筛选配方,研制了具有保健功能的新型复合袋泡茶;并采用化学模拟体系测定了该袋泡茶清除DPPH·和ABTS·+的能力,采用全血总抗氧化能力(TAC)评价了其生物抗氧化效应。结果表明,苹果皮和安吉白茶在质量比为4:1,每袋规格为3 g时,感官评价得分最高。苹果皮复合袋泡茶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很强,其清除DPPH·和ABTS·+的IC50分别为15.10 mg/L和14.51 mg/L(以总酚计),在全血系统中该复合袋泡茶也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皮 安吉白茶 复合袋泡茶 抗氧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井43’加工白茶及其发酵茶饮料加工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邢志强 吴芳英 +2 位作者 郑生宏 施林妹 董瑞霞 《茶叶学报》 2020年第1期24-29,共6页
白茶是我国传统六大茶类之一,目前浙江省内部分品种具有白茶开发与生产潜力。本文利用龙井43茶树品种鲜叶,按照传统工艺制成白茶并进行感官审评及主要生化成分检测,结果表明:鲜叶萎凋38 h后烘干可获得较佳白茶品质,其茶多酚、游离氨基... 白茶是我国传统六大茶类之一,目前浙江省内部分品种具有白茶开发与生产潜力。本文利用龙井43茶树品种鲜叶,按照传统工艺制成白茶并进行感官审评及主要生化成分检测,结果表明:鲜叶萎凋38 h后烘干可获得较佳白茶品质,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分别为260.3±2.2 mg·g^-1,41.4±1.3 mg·g^-1和39.3±1.0 mg·g^-1;以此为原料,利用混合菌种进行3因素4水平茶汤发酵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菌液感官审评结果的主次顺序为白砂糖添加量>白茶用量>菌种接种量,其中白砂糖添加量影响最为显著。在菌种接种量2.5 mg·mL-1、白砂糖添加量0.25 g·mL-1和白茶用量15.0 g·L-1条件下,制得的发酵茶饮料汤色清澈淡黄,酸甜香怡人,滋味酸甜可口,有明显的茶香和茶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井43 白茶 萎凋 干燥 发酵茶饮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3个MAPKKK基因的克隆及其在采后加工中的表达
15
作者 沈潮如 杨润梅 +1 位作者 岳川 曹红利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81-1290,共10页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级联在植物应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研究MAPKKK基因在应答茶树采后加工中的功能,本研究以福鼎大白茶品种为材料,克隆了3个MAPKKK基因,分别命名为CsMAPKKK18、CsMAPKKK18-like和CsMAPKKK-N...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级联在植物应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研究MAPKKK基因在应答茶树采后加工中的功能,本研究以福鼎大白茶品种为材料,克隆了3个MAPKKK基因,分别命名为CsMAPKKK18、CsMAPKKK18-like和CsMAPKKK-NPK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CsMAPKKK18包含1 005 bp开放阅读框,编码334个氨基酸,预测定位于液泡中;CsMAPKKK18-like包含1 209 bp开放阅读框,编码402个氨基酸,预测定位于线粒体中;CsMAPKKK-NPK1包含1 077 bp开放阅读框,编码358个氨基酸,预测定位于细胞核中。3个MAPKKK蛋白均具有MEKK特征性保守区域G(T/S)PX(W/Y/F)MAPEV,属于MEKK亚家族。进化树分析显示,CsMAPKKK18与CsMAPKKK18-like都与番茄、甜椒亲缘关系较近,MAPKKK-NPK1与蓖麻和葡萄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3个CsMAPKKK基因都在根中表达量较高。在白茶萎凋过程中,3个MAPKKK基因都显著上调表达,其中CsMAPKKK18表达量最高上调达65倍。在乌龙茶做青过程中,CsMAPKKK18表达量显著上调最大为26倍;CsMAPKKK18-like在三摇显著上调,但在晒青、二摇和杀青前显著下调表达;CsMAPKKK-NPK1在晒青过程中显著下调,在一摇、二摇和三摇都显著上调。研究结果表明CsMAPKKKs基因在白茶萎凋过程及乌龙茶做青过程中可能发挥作用,这为后续研究茶叶加工过程中品质形成的分子调控机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MAPK) 白茶萎凋 乌龙茶做青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TD-GC-MS的建阳马当山1号白茶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廖献盛 王淑燕 +3 位作者 黄世建 陈潇敏 朱艳宇 叶乃兴 《茶叶学报》 2021年第2期66-72,共7页
为探究建阳马当山1号白茶香气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本研究以建阳贡眉为对照,采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ATD-GC-MS)对建阳马当山1号白茶香气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建阳马当山1号白茶中鉴定出49种香气成分,其香气总量显著高于... 为探究建阳马当山1号白茶香气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本研究以建阳贡眉为对照,采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ATD-GC-MS)对建阳马当山1号白茶香气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建阳马当山1号白茶中鉴定出49种香气成分,其香气总量显著高于建阳贡眉;1-戊烯-3-醇、正己醛、正己醇、戊醛、异佛尔酮、苯甲醇、2-乙基己醇、芳樟醇和苯甲醛为建阳马当山1号白茶的主要香气成分,是建阳马当山1号白茶香气形成的物质基础。此外,建阳马当山1号白茶含有6种特有香型成分,包括1种陈香型(异戊醇)、4种花香型(3,4-二甲基苯甲醇、苯乙醇、橙花醇和香叶醇)、4种木香型(1-十六烷醇、莰烯、β-蒎烯和γ-松油烯)、6种清嫩香型[(E,E)-2,4-庚二烯醛、乙酸己酯、丁酸癸酯、顺式-3-己烯醇2-甲基丁酸酯、2-十八烯酸单甘油酯和6-甲基-5-庚烯-2-酮]、1种果香型(柠檬醛)和2种甜香型(γ-己内酯和戊二酸二甲酯)物质。这些香气成分构成了建阳马当山1号白茶的独特香气品质,使其形成品种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阳马当山1号 白茶 香气成分 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ATD-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湄601试制白茶的主要化学成分
17
作者 刘义富 王加真 +2 位作者 何佳 赵修艳 刘勤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4期97-103,共7页
【目的】探明茶树品种黔湄601试制白茶的可行性,为开拓遵义白茶的加工和生产领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主栽品种黔湄601试制白茶的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和黄酮3种化学成分及18种游离氨基酸含量与遵义市主栽茶树品种福鼎大白... 【目的】探明茶树品种黔湄601试制白茶的可行性,为开拓遵义白茶的加工和生产领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主栽品种黔湄601试制白茶的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和黄酮3种化学成分及18种游离氨基酸含量与遵义市主栽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加工的白茶和黄金桂茶加工的绿茶之间的差异,研究黔湄601试制白茶的适制性。【结果】黔湄601所含氨基酸总量(3.460%)、茶多酚(19.101%)及18种游离氨基酸含量(0.005%~1.220%)与传统制白茶品种福鼎大白茶(3.064%、19.625%和0.005%~1.140%)无显著差异,黄酮含量(27.781%)略低于福鼎大白茶(32.466%);与优质茶树品种黄金桂加工的绿茶相比,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后者(1.247%),黄酮低于后者(54.807%)。【结论】黔湄601加工白茶的品质能满足市场要求,将其作为加工白茶的原料具有较明显的可行性,对进一步开发利用遵义茶资源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鼎大白茶 黔湄601 化学成分 白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名丛‘白鸡冠’适制性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徐鵾鸬 曹士先 +5 位作者 段联勃 顾蓉 李娟 余顺甜 蔡小勇 晁倩林 《茶叶学报》 2021年第2期85-88,共4页
为探讨武夷名丛‘白鸡冠’品种的茶类适制性,提高其加工利用价值,促进地方优良茶树种质资源的应用推广,本研究以白鸡冠茶树一芽二叶鲜叶为试验材料,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制成白茶、绿茶,分析样品感官品质和生化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 为探讨武夷名丛‘白鸡冠’品种的茶类适制性,提高其加工利用价值,促进地方优良茶树种质资源的应用推广,本研究以白鸡冠茶树一芽二叶鲜叶为试验材料,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制成白茶、绿茶,分析样品感官品质和生化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白鸡冠制成的白茶、绿茶均表现出滋味鲜爽的品质特征,感官综合品质较优,表现出良好的白茶、绿茶适制性。白鸡冠绿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儿茶素(C)、茶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白鸡冠白茶,白鸡冠白茶和绿茶中没食子酸和咖啡碱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福鼎大白的白茶和绿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鸡冠 绿茶 白茶 生化成分 适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陵市义安区栽植安吉白茶经验浅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夏友宏 程小勇 《安徽林业科技》 2020年第4期54-55,共2页
本文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土壤要求等方面,将义安区自然环境与安吉白茶原产地进行比较,并从园址选择、园地建造、苗木选择、栽植要求、园地管理、茶叶采收等方面介绍了义安区白茶栽植经验,以期为类似地区从事白茶生产经营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安吉白茶 栽植 生产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