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白条纹叶Gws基因的精细定位与遗传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许凤华 程治军 +9 位作者 王久林 吴自明 孙伟 张欣 雷财林 王洁 吴赴清 郭秀平 刘玲珑 万建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13-720,共8页
叶色突变是一类十分明显的性状突变,在高等植物的叶绿素合成、叶绿体结构、功能、遗传、分化与发育等基础研究中均具有重要意义。到目前为止,已鉴定多个重要的水稻功能基因,据不完全统计,水稻中至少已定位了79个叶色突变位点,并已成功... 叶色突变是一类十分明显的性状突变,在高等植物的叶绿素合成、叶绿体结构、功能、遗传、分化与发育等基础研究中均具有重要意义。到目前为止,已鉴定多个重要的水稻功能基因,据不完全统计,水稻中至少已定位了79个叶色突变位点,并已成功克隆出多个叶色相关基因,其中OsCHLH、OsCAO1、OsCAO2、chlorina1、chlorina9、ygl等直接参与编码叶绿素合成,其余基因均参与叶绿体发育调控。在日本晴(Nipponbare)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份对温度敏感的白条纹突变体gws(green-white-stripe),遗传分析表明它来自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单隐性基因突变。利用gws与培矮64杂交组合的F2代群体,将Gws精细定位于第6染色体标记InDel15和InDel16之间,物理距离为73kb,此区间内包含13个基因。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突变体在核糖核苷二磷酸还原酶小亚基(ribonucleoside-diphosphate reductase small chain,RNRS1)编码区第314~315碱基发生缺失,第316~317碱基由GC变为TT,导致该基因阅读框移码突变,蛋白质翻译提前终止。该基因是已经报道的水稻白条纹叶基因St1(Stripe1)的等位基因,gws突变体较st1突变体的白条纹出现早且明显,gws白条纹表型出现在第2片叶之后,而st1的白条纹表型仅出现在第4或5片叶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突变体 叶绿素 白条纹叶 stl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水稻苗期白条纹叶及抽穗期白穗突变体的鉴定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17
2
作者 金怡 刘合芹 +1 位作者 汪得凯 陶跃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1-466,共6页
从粳稻中花11组培后代中发现了一个苗期白条纹,抽穗期白穗的突变体。该突变体表现为1叶期叶全白,2叶期从新叶叶尖开始沿叶脉逐渐转绿,至成株期完全变绿,抽穗后内外颖表现为白色,穗轴和小枝梗表现为绿色,成熟后颖壳转黄。根据基因定位结... 从粳稻中花11组培后代中发现了一个苗期白条纹,抽穗期白穗的突变体。该突变体表现为1叶期叶全白,2叶期从新叶叶尖开始沿叶脉逐渐转绿,至成株期完全变绿,抽穗后内外颖表现为白色,穗轴和小枝梗表现为绿色,成熟后颖壳转黄。根据基因定位结果,将该突变体定名为wslwp(white striped leaf and white panicle)。与野生型相比,wslwp突变体2叶期及抽穗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及结实率均显著降低。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非T-DNA插入引起。为了克隆WSLWP基因,利用wslwp突变体与籼稻品种龙特甫B杂交获得的F2分离群体进行基因定位,首先将该基因定位于水稻第7染色体上的SSR标记RM5711与RM6574之间。随后,利用已有的SSR标记和开发的STS标记,进一步将该基因定位在STS7-63和STS7-65之间,物理距离约为87k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条纹叶及白穗突变体 微卫星标记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条白叶和白穗突变基因St-wp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 被引量:8
3
作者 陈叶平 翟哲 +3 位作者 杨文君 孙健 舒小丽 吴殿星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46-1252,共7页
为研究叶绿体的差异性发育,本文通过60Co-γ诱变籼稻93-11筛选获得条白叶片和白穗突变体。经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St-wp(stripe white leaf and white panicle)。突变基因St-wp被精细定位于第6染色体标记... 为研究叶绿体的差异性发育,本文通过60Co-γ诱变籼稻93-11筛选获得条白叶片和白穗突变体。经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St-wp(stripe white leaf and white panicle)。突变基因St-wp被精细定位于第6染色体标记d CAMPs620和In Del620之间,物理距离为9.2kb,此区间内包含3个候选基因。测序对比发现,突变体基因组的核糖核苷二磷酸还原酶小亚基(ribonucleoside-diphosphate reductase small chain)编码区第308碱基由A变为T,导致谷氨酸突变为缬氨酸。该基因与已报道的水稻白条纹叶基因St1和Gws等位,但突变体st1和gws均未表现出白穗性状。本研究可为叶绿体组织差异性发育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体 条白叶 白穗 遗传分析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水稻苗期温敏感白色条斑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被引量:22
4
作者 李超 林冬枝 +2 位作者 董彦君 叶胜海 张小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3-227,共5页
通过对粳稻品种嘉花1号60Coγ射线诱变,从M2中筛选出一株低温敏感型白色条斑叶突变体(tws)。它在低温(20℃,24℃)条件下培养时,苗期第3和第4叶表现出白色条斑,而第5叶开始转为正常。低温条件下该突变体白斑叶片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该... 通过对粳稻品种嘉花1号60Coγ射线诱变,从M2中筛选出一株低温敏感型白色条斑叶突变体(tws)。它在低温(20℃,24℃)条件下培养时,苗期第3和第4叶表现出白色条斑,而第5叶开始转为正常。低温条件下该突变体白斑叶片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该突变体白色条斑叶性状具有温敏感性,且与叶龄相关。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定名为tws(thermo-sensitive white stripe-leaf)基因。以tws突变体与籼稻9311杂交的F2分离群体作为定位群体,利用SSR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第4染色体MM3907和MM3928之间,其物理距离约为86k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温度敏感性 白色条斑叶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白穗突变体wp4的鉴定与基因精细定位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晓雯 蒋钰东 +5 位作者 廖红香 杨波 邹帅宇 朱小燕 何光华 桑贤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8-844,共7页
水稻开花灌浆期,内外颖呈绿色,含光合色素,为阐释非叶片组织叶绿体发育的分子机制,本文对EMS诱变获得的新型白穗突变体wp4进行了研究。抽穗灌浆期,wp4的穗轴呈绿色,内外颖呈乳白色;内外颖叶绿体发育不健全,无类囊体结构,叶绿素a、叶绿素... 水稻开花灌浆期,内外颖呈绿色,含光合色素,为阐释非叶片组织叶绿体发育的分子机制,本文对EMS诱变获得的新型白穗突变体wp4进行了研究。抽穗灌浆期,wp4的穗轴呈绿色,内外颖呈乳白色;内外颖叶绿体发育不健全,无类囊体结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极显著降低。此外,wp4全生育期叶片呈淡黄色,叶绿体内基质片层较少且排列松散;与野生型相比,wp4的叶绿素a含量显著降低,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虽略低,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农艺性状分析发现,与野生型相比,wp4的有效穗和结实率略有增加,其他性状则略有降低,但变化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遗传分析表明wp4受一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利用1200株西农1A/wp4的F2隐性群体,最终将WP4精细定位在第8染色体约79 kb的物理范围内,根据水稻基因组注释计划,该区间包含14个基因,这为WP4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水稻标记性状育种提供了新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白穗 黄绿叶 基因定位 叶色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子条纹叶突变体wsl2的鉴定及候选基因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王秋兰 王智兰 +8 位作者 韩芳 杜晓芬 连世超 韩康妮 周雪 李慧娟 张林义 王军 郭二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4-221,共8页
谷子叶色突变体是探究叶绿体发育机制和C4光能利用率的理想材料之一。为了研究谷子叶色突变的分子机制,从谷子主推品种长农35号的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库中筛选鉴定到一个苗期条纹叶突变体wsl2,通过表型鉴定、遗传背景检测和遗传分析,... 谷子叶色突变体是探究叶绿体发育机制和C4光能利用率的理想材料之一。为了研究谷子叶色突变的分子机制,从谷子主推品种长农35号的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库中筛选鉴定到一个苗期条纹叶突变体wsl2,通过表型鉴定、遗传背景检测和遗传分析,同时利用MutMap方法快速精细定位突变基因,并根据突变位点开发共分离分子标记等方面对该突变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wsl2在苗期表现为条纹叶表型,但从拔节期开始恢复为正常叶片表型;wsl2与野生型遗传背景相同且wsl2受一个隐性核基因控制;MutMap精细定位的关联区间内包含9个非同义突变基因,其中,Seita.9G561800是一个编码与叶绿体相关的PsbP蛋白基因,含有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在第1外显子77 bp处发生G/T碱基突变,导致一个精氨酸(R)突变成亮氨酸(L)。根据突变碱基设计了dCAPS标记MRI498-1(Cac8Ⅰ)和共分离标记MRI501-3,进一步验证了wsl2突变体的候选基因突变位点。研究鉴定了一个新的条纹叶突变体wsl2,对PsbP基因光合作用反应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了谷子叶色突变体资源,同时验证了MutMap方法克隆谷子突变基因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条纹叶突变体wsl2 MutMap 候选基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白条纹突变体st13的表型分析及基因定位 被引量:5
7
作者 孙立亭 林添资 +5 位作者 王云龙 牛梅 胡婷婷 刘世家 王益华 万建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55-363,共9页
【目的】叶色突变相关基因鉴定和克隆有助于研究光合作用,补充并完善叶绿体发育机理和色素合成代谢途径,为开展水稻的高光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粳稻品种Dongjin的组培后代中分离出一个白条纹突变体st13,成熟期测定野生型和st1... 【目的】叶色突变相关基因鉴定和克隆有助于研究光合作用,补充并完善叶绿体发育机理和色素合成代谢途径,为开展水稻的高光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粳稻品种Dongjin的组培后代中分离出一个白条纹突变体st13,成熟期测定野生型和st13的主要农艺性状,苗期测定色素含量并观察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将st13和Dongjin进行正反交,观察F_1植株表型,并对F_2表型分离进行卡方检验,对st13进行遗传分析;利用st13×南京11(籼稻品种)的F_2和F_(2:3)群体,对st13突变基因定位;采用qPCR分析叶绿体发育和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在st13与野生型相对表达量。【结果】与野生型Dongjin相比,该突变体的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穗长、结实率和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显著下降。苗期的色素含量降低,分蘖期无差异。突变体的叶绿体中既有含丰富的类囊体膜结构的正常叶绿体,也存在无类囊体结构的叶绿体。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st13的突变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突变基因位于第3条染色体长臂InDel(Insertion-Deletion)标记I3-21和I3-22之间。进一步在这两个标记之间设计了6对InDel标记,最终将基因定位在94kb区间内,此区间共有8个候选基因。【结论】这8个候选基因中,有5个假定的蛋白,其他三个都是有功能注释的蛋白,而这三个蛋白在水稻中均未见报道,因此,st13突变是由一个新的叶色基因突变引起的;同时st13中叶绿体发育、叶绿素合成和光合系统相关基因的表达也发生了显著改变,推测ST13可能是调控叶绿体发育的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条纹突变体 叶绿体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水稻低温移栽白条纹突变体wltt的鉴定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6
8
作者 林添资 孙立亭 +5 位作者 龚红兵 王益华 刘玲珑 赵志刚 江玲 万建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共11页
【目的】叶色突变相关基因的鉴定与克隆为研究叶绿体发育、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等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常规粳稻镇糯19杂交后代中分离出一个低温移栽后叶色转成白条纹的自然变异突变体,命名为wltt (white stripe leaf afte... 【目的】叶色突变相关基因的鉴定与克隆为研究叶绿体发育、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等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常规粳稻镇糯19杂交后代中分离出一个低温移栽后叶色转成白条纹的自然变异突变体,命名为wltt (white stripe leaf after transplanting at low temperature)。成熟期测定野生型和wltt的主要农艺性状,分别在苗期、移栽后15 d和同时期直播条件下测定新生叶片的色素含量并观察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将wltt和野生型正反交进行遗传分析;用wltt与籼稻9311杂交产生的F_2作为定位群体进行基因定位;采用RT-qPCR分析叶绿体发育、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相关基因在野生型和wltt中的表达水平。【结果】wltt突变体在苗期表现正常绿色,移栽15 d后心叶出现白条纹叶表型,至分蘖末期心叶叶色恢复;而不经移栽,突变体不会出现白条纹叶。人工模拟实验表明该表型是由低温条件下根损伤引起的。与野生型相比,wltt突变体移栽后的新生叶色素含量显著降低,光合速率下降;同时株高变矮,穗长、剑叶长和每穗粒数均显著降低。叶绿体的超微结构显示,突变体的叶肉细胞中,仅少数细胞含有正常的叶绿体,其余大部分叶肉细胞不含叶绿体。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体中部分光合系统相关基因和叶绿体发育相关基因表达下调,叶绿素生物合成相关的14个基因表达也下调。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wltt突变体/9311的F_2群体,将该基因定位于水稻第2染色体着丝粒附近853kb区间内。目前,该区间内没有叶色相关基因的报道。【结论】WLTT是低温条件下移栽调控叶片转色的关键基因,在叶绿体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移栽叶片转色 叶绿体发育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水稻不育系白色中脉标记的诱发与特性 被引量:3
9
作者 金国强 陈凡 +3 位作者 方福平 王寅 舒小丽 吴殿星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52-1857,共6页
为开发可监控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的全新标记,通过60Co-γ辐照两系不育系Y58S干种子,筛选获得白色中脉、转绿型白化叶色、紫叶斑点、黄色、淡绿色与条纹白色等多种类型叶色突变体。与其他叶色突变体比较,突变体wml-1的白色中脉突变性... 为开发可监控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的全新标记,通过60Co-γ辐照两系不育系Y58S干种子,筛选获得白色中脉、转绿型白化叶色、紫叶斑点、黄色、淡绿色与条纹白色等多种类型叶色突变体。与其他叶色突变体比较,突变体wml-1的白色中脉突变性状全生育期稳定,且仅在叶片正面的中脉部分表达,不影响苗高和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和不育特性也与野生型不育系相类似。遗传分析表明,叶片携带白色中脉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本研究结果表明,叶片携带白色中脉突变可以作为一种更理想的标记性状,对发展直观方便辅助去杂和省时节本鉴定种子纯度新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水稻 白色中脉 叶色突变体 农艺性状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叶色突变对虫害发生影响的研究初报 被引量:4
10
作者 富昊伟 李友发 +2 位作者 陆强 吴殿星 舒庆尧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11-916,共6页
为明确叶色标记水稻在生产中可能引起的虫害发生变化,本试验在使用和不使用农药防治的情况下,以常规品种嘉禾218为对照,对龙特甫B及其2个叶色突变系黄玉B、翠玉B田间虫害情况进行了调查。龙特甫B为正常绿叶籼稻品种,黄玉B、翠玉B全生育... 为明确叶色标记水稻在生产中可能引起的虫害发生变化,本试验在使用和不使用农药防治的情况下,以常规品种嘉禾218为对照,对龙特甫B及其2个叶色突变系黄玉B、翠玉B田间虫害情况进行了调查。龙特甫B为正常绿叶籼稻品种,黄玉B、翠玉B全生育期分别表现黄色和翠绿色,在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黄玉B较龙特甫B的叶绿素含量分别下降58.0%,48.4%和40.8%,翠玉B则分别下降39.5%,36.0%和29.5%。结果表明,秧田期2个叶色突变体上的稻蓟马虫量显著高于其亲本龙特甫B;本田期灰飞虱和褐飞虱的虫口数在不同材料间或差异不显著,或存在显著差异,但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2个突变体受稻纵卷叶螟的危害显著轻于龙特甫B,表现为盛发期突变体受稻纵卷叶螟危害产生的虫苞数显著少于龙特甫B,而龙特甫B与嘉禾218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相反,2个突变体植株上白背飞虱的虫量显著大于龙特甫B,龙特甫B也显著大于嘉禾218。根据植株的农艺性状和叶绿素含量,以及虫害发生动态变化,笔者推测,造成叶色标记水稻稻纵卷叶螟危害变轻的原因可能与植株叶绿素含量下降,影响幼虫生长发育有关,但引起白背飞虱虫口增加的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本试验为首次对叶色标记水稻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研究,所得结果不但对完善叶色标记水稻生产体系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研究害虫与水稻叶色之间的关系也具有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蓟马 稻纵卷叶螟 白背飞虱 褐飞虱 灰飞虱 叶色标记突变体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淡白叶突变体的选育与利用研究
11
作者 陈红萍 蓝海军 +4 位作者 邓伟 陈会萍 王电文 王记林 陈大洲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淡白叶水稻作为有色稻,在稻田景观布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阐述淡白叶稻的选育过程,对其特征特性、遗传生理和品质等进行研究,为淡白叶稻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淡白叶突变体及其野生型黄华占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正反交实验,... 【目的】淡白叶水稻作为有色稻,在稻田景观布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阐述淡白叶稻的选育过程,对其特征特性、遗传生理和品质等进行研究,为淡白叶稻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淡白叶突变体及其野生型黄华占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正反交实验,同时测定其全生长发育时期的叶绿素含量,并对其进行指纹图谱鉴定。淡白叶突变体与野生型黄华占正反交,其F_(1)代均为绿色表型,其F_(2)代出现淡白叶和绿叶两种类型。【结果】卡方检测分析表明淡白叶突变体属于单基因隐形突变。叶绿素含量测定表明,在早期的营养生长阶段淡白叶突变体与黄华占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后期的生殖生长阶段两者无明显差异,同时淡白叶突变体的小区产量也可达到黄华占的86%。【结论】淡白叶突变体的叶色变化对其产量影响不大,淡白叶突变体可作为有色稻育种应用的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淡白叶突变体 遗传 选育 利用 有色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白条纹叶突变体st11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6
12
作者 成钦淑 叶邦全 +8 位作者 袁灿 李伟滔 尹俊杰 王静 贺闽 汪吉春 王玉平 李仕贵 陈学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21,共8页
白条纹叶突变体st11是从粳稻品种Kitaake组培过程中获得的。该突变体在分蘖前叶色表现为正常,从分蘖期开始新生叶表现为白条纹直至成熟期。与野生型相比,该突变体的分蘖、株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遗传分析表... 白条纹叶突变体st11是从粳稻品种Kitaake组培过程中获得的。该突变体在分蘖前叶色表现为正常,从分蘖期开始新生叶表现为白条纹直至成熟期。与野生型相比,该突变体的分蘖、株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白条纹叶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该突变体分别与水稻02428、Jodan杂交构建了两个F2群体用于基因定位。通过集群分离分析(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发现该基因位于第1染色体端粒附近,并与分子标记RM151和RM10080连锁。进一步利用更多分子标记分析F2群体,我们将该基因定位于I10和I26两个标记之间大约270kb的区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条纹叶突变体 分子标记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白条纹叶突变体wsl1的遗传分析及基因精细定位 被引量:5
13
作者 莫祎 孙志忠 +7 位作者 丁佳 余东 孙学武 盛夏冰 谭炎宁 袁贵龙 袁定阳 段美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50-1058,共9页
从粳稻日本晴和籼稻R1128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中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白条纹叶突变体wsl1(white stripe leaf 1),世代为F10。与亲本R1128相比,突变体wsl1表现出白条纹叶,同时叶脉呈现白化,该性状在苗期就出现并持续整个生育期;突变... 从粳稻日本晴和籼稻R1128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中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白条纹叶突变体wsl1(white stripe leaf 1),世代为F10。与亲本R1128相比,突变体wsl1表现出白条纹叶,同时叶脉呈现白化,该性状在苗期就出现并持续整个生育期;突变体的株高、每穗总粒数、剑叶长、生育期显著增加,而结实率显著下降,其他农艺性状没有显著变化。分蘖期突变体wsl1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胡萝卜素含量较杂交亲本R1128显著下降;透射电镜观察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叶绿体形状异常,不规则。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精细定位后发现,目标基因WSL1位于第1染色体短臂上标记M1-54与标记M1-70之间,两者相距89.7kb。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候选区间内共有8个开放阅读框,暂未发现已报道的叶色相关基因;其中LOC_Os01g02080编码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GO(Gene Ontology)分类显示其可能与类囊体形成有关,后续将通过比较测序、qRT-PCR等分子实验来确定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条纹叶突变体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白条纹叶及白穗突变体wlp6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玲锋 熊玉毅 +10 位作者 欧阳林娟 彭小松 陈小荣 贺晓鹏 傅军如 边建民 胡丽芳 徐杰 贺浩华 孙晓棠 朱昌兰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38-548,共11页
【目的】叶色突变体是研究水稻光合作用,叶绿素生物合成和遗传发育调控机理的重要材料。发掘水稻叶色突变体,是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遗传基础。【方法】在昌恢121中发现了一份白条纹叶及抽穗期白穗突变体,经过连续多代自交能稳定... 【目的】叶色突变体是研究水稻光合作用,叶绿素生物合成和遗传发育调控机理的重要材料。发掘水稻叶色突变体,是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遗传基础。【方法】在昌恢121中发现了一份白条纹叶及抽穗期白穗突变体,经过连续多代自交能稳定遗传,暂命名为wlp6(white striped leaf and white panicle 6)。在南昌分早、中和晚3季播种wlp6与野生型种子,考查了中稻与晚稻的部分农艺性状;测定3叶期、分蘖期、抽穗期叶片及颖壳的叶绿素含量;通过电镜观察抽穗期叶肉细胞发育情况。在光照培养箱中进行温光敏感实验;将wlp6与昌恢121及02428正反交,观察F_1植株表型,对F_2分离群体进行卡方测验,分析突变体遗传规律;以wlp6/02428衍生的F_2群体为材料,利用BSA法进行基因定位。【结果】wlp6自第1片叶到成熟,叶片均呈白条纹,抽穗期颖壳及枝梗失绿,高温天气穗转绿。突变体株高、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在早稻季和中稻季均显著低于野生型,晚稻季wlp6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也显著低降低。叶绿素含量测定表明,wlp6叶片叶绿素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及不同季均显著低于野生型,早稻和晚稻季种植的wlp6颖壳叶绿素含量也比野生型低。电镜观察抽穗期的叶肉细胞发现,wlp6叶绿体数目减少,体积变小,没有分化出明显的片层结构。温光敏感实验表明,突变体对光照强弱钝感,叶色受温度和日照长短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和日照时间变长突变体叶绿素含量有上升趋势。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wlp6/02428得到的616个F_2单株将WLP6定位于第6染色体短臂InDel标记R-7与R-8间,物理距离137kb,此区间预测了21个候选基因。经候选基因分析及测序发现,其中LOC_Os06g14620编码一个核糖核酸还原酶小亚基,编码区第142和158位碱基由T替换为C,第288位插入了碱基A,碱基的插入导致翻译提前终止,因此推测LOC_Os06g14620是WLP6的候选基因。【结论】LOC_Os06g14620是已经克隆的白条纹叶基因St1的候选基因,推测WLP6与St1等位,但突变位点不同,且表型也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条纹叶及白穗 叶绿素 温光敏感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淡白叶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测定及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姚晓云 蓝海军 +6 位作者 邓伟 陈红萍 罗晨曦 况震 罗宗铭 王记林 陈大洲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0年第12期12-15,共4页
对水稻淡白叶突变体及其他3份彩色稻在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及全生育期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成熟后的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讨论了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 对水稻淡白叶突变体及其他3份彩色稻在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及全生育期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成熟后的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讨论了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及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并对淡白叶突变体的应用推广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淡白叶突变体 叶绿素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白条纹叶突变体wsl1的生理特性分析及基因定位 被引量:3
16
作者 任永梅 王嘉宇 +4 位作者 王琬璐 王棋 姜鑫 刘振宇 朱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7-92,共6页
水稻叶绿素缺失突变是一种常见的突变类型,对叶绿素缺失突变体基因进行定位克隆和功能分析,可进一步丰富叶绿素代谢的分子机理研究。在辽粳371的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后代中筛选到1个白条纹叶突变体wsl1,经多代自交,其白条纹性状能稳定... 水稻叶绿素缺失突变是一种常见的突变类型,对叶绿素缺失突变体基因进行定位克隆和功能分析,可进一步丰富叶绿素代谢的分子机理研究。在辽粳371的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后代中筛选到1个白条纹叶突变体wsl1,经多代自交,其白条纹性状能稳定遗传。利用图位克隆方法定位该基因,同时在孕穗期进行光合色素含量测定和光合参数测定,成熟期考察其穗部农艺性状。该突变体从4叶期开始表现白条纹性状,在茎部、叶鞘、叶缘等不同部位均表现白条纹性状且该性状一直持续到成熟期。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结实率极显著下降,仅为野生型的75.33%;千粒重极显著的增加,比野生型增加7.97%;粒长极显著下降,是野生型的90.15%,粒宽和粒厚极显著增加,分别增加11.51%和7.58%。在孕穗期,突变体wsl1的叶绿素b含量比野生型下降23.20%,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突变体的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野生型的无明显差异。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都显著下降,分别为野生型的85%、72%和95%。而突变体的光能转化效率极显著高于野生型,比野生型高11.88%。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突变体植株叶肉细胞类囊体片层减少,结构模糊。遗传分析表明,水稻白条纹叶突变体wsl1突变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被定位到第1染色体短臂末端,是一个控制水稻叶色的新基因。该基因的发现有助于深入了解水稻叶色形成和调控的机制,同时丰富了水稻特异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条纹叶突变体 基因定位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白穗突变体wp8的表型鉴定及候选基因定位和功能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林 朱泽 +6 位作者 王致远 刘世家 田云录 周时荣 江玲 刘玲珑 万建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35-1045,共11页
[目的]叶色突变体是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和光形态建成等途径的优良材料,它作为一种可利用的种质资源可应用于杂交制种中。本文旨在阐明叶绿体发育的分子机制。[方法]水稻白穗突变体white panicle 8(wp8)来自粳稻品种‘宁粳6号’化学诱变突... [目的]叶色突变体是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和光形态建成等途径的优良材料,它作为一种可利用的种质资源可应用于杂交制种中。本文旨在阐明叶绿体发育的分子机制。[方法]水稻白穗突变体white panicle 8(wp8)来自粳稻品种‘宁粳6号’化学诱变突变体库。wp8与籼稻品种‘N22’杂交构建F2分离群体用于WP8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图位克隆。[结果]相比于野生型,wp8在营养生长期叶片表现出白条纹症状并持续整个生长周期;wp8在抽穗期颖壳白色,在籽粒成熟时颖壳转为黄色。与野生型相比,wp8幼叶、穗部、成熟期剑叶光合色素含量均显著下降。用透射电镜观察幼苗期和成熟期叶片,发现wp8大部分叶绿体发生降解,一些仅存的叶绿体中类囊体片层结构消失并出现大量嗜锇体和空泡状结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发现,wp8突变性状由一个隐性核基因LOC_Os06g14620突变导致,WP8为ST1(STRIPE1)的一个新等位基因。荧光定量RT-PCR分析表明,突变体活性氧、光合作用相关基因表达都发生紊乱。[结论]水稻叶色突变体wp8的白条纹叶和白穗性状是由6号染色体编码核糖核苷二磷酸还原酶小亚基基因突变导致。WP8基因不同位点变异会对水稻表型产生不同影响,通过对WP8基因功能分析,有助于阐明叶绿体发育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穗突变体 基因定位 变异分析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白叶白穗突变体wlwp7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哲理 张林金 +5 位作者 谭颖 吴朝晖 肖丰 苏雨婷 谭炎宁 肖应辉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12-2517,共6页
水稻叶穗色泽突变体为解析不同器官叶绿素生物合成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优良的遗传材料。本研究鉴定了1份白叶白穗突变体wlwp7(white leaf and white panicle 7),分析了wlwp7的形态、生理和遗传特点。结果表明:wlwp7对低温敏感,当环境... 水稻叶穗色泽突变体为解析不同器官叶绿素生物合成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优良的遗传材料。本研究鉴定了1份白叶白穗突变体wlwp7(white leaf and white panicle 7),分析了wlwp7的形态、生理和遗传特点。结果表明:wlwp7对低温敏感,当环境温度为20℃时苗期叶片白化,但温度升高至30℃后叶色正常;大田环境下wlwp7抽穗后颖壳白化,叶绿素含量降低至野生型的40.73%;除结实率较野生型T98B下降6.28%外,其他产量性状不受影响;遗传分析发现,wlwp7与T98B的正反杂交F2群体中都未出现白叶绿穗和绿叶白穗重组单株,经卡方检测白叶白穗突变单株与绿叶绿穗野生型单株的理论分离比符合1∶3,表明白叶白穗性状受同一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BSA策略进一步将wlwp7定位在第3染色体上一个280 kb的区域内,该区域未有已报道的白叶白穗基因。本研究发现了wlwp7同时控制叶部和穗部叶绿素合成,精细定位结果为最终克隆wlwp7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叶白穗突变体 叶绿素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白条纹转绿突变体wsl887的鉴定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6
19
作者 鄢小青 陈能刚 +3 位作者 李欢 陈锋 宋泽 余显权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451-2462,共12页
温敏型水稻叶色突变基因的挖掘可以丰富水稻遗传资源,且为研究低温调控叶绿体发育机制的材料。本研究利用;Co射线辐射诱变贵州地方稻种资源桥港珍珠米,获得一个新的白条纹转绿突变体wsl887。通过表型鉴定和主要农艺性状调查可知,在自然... 温敏型水稻叶色突变基因的挖掘可以丰富水稻遗传资源,且为研究低温调控叶绿体发育机制的材料。本研究利用;Co射线辐射诱变贵州地方稻种资源桥港珍珠米,获得一个新的白条纹转绿突变体wsl887。通过表型鉴定和主要农艺性状调查可知,在自然条件下wsl887叶幼苗呈现白条纹表型,成熟后主要农艺性状与野生型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在20℃条件下wsl887叶片呈现白化,光合色素含量显著降低;在25℃条件下wsl887叶片呈现白色条纹,光合色素含量显著升高;在30℃条件下wsl887叶色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光合色素含量无显著差异。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在20℃条件下,wsl887叶肉细胞中无叶绿体或者叶绿体发育畸形;在30℃条件下,wsl887叶绿体数量和形态均恢复正常。qRT-PCR分析表明,wsl887在20℃和30℃条件下,与野生型相比,部分光合色素代谢途径基因、光合作用及线粒体电子传递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遗传分析表明,wsl887突变体的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WSL887控制,该基因被定位于2号染色体上的SSR标记RM262和RM5427之间,物理距离为743.6 kb。该白条纹转绿突变体wsl887是一个新的温敏型叶色突变体,在自然条件下其主要农艺性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未对植株产量造成影响,因此在杂交水稻上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由细胞质编码的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减少,由此推测该突变基因可能与细胞质中叶绿体的发育有关。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克隆wsl887突变基因和研究基因功能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条纹转绿突变体 叶绿体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白条纹叶突变体wsl7的表型鉴定及候选基因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致远 刘子文 +6 位作者 谷晗 游佳 朱泽 胡曼曼 周时荣 江玲 刘玲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9,共9页
[目的]水稻白条纹叶突变体是一种可利用的种质资源。通过对突变基因的定位,可将白条纹叶性状作为一种隐性标记导入到不育系中,在保证杂交种纯度方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方法]从籼稻品种‘93-11’的化学诱变突变体库中发现1个水稻... [目的]水稻白条纹叶突变体是一种可利用的种质资源。通过对突变基因的定位,可将白条纹叶性状作为一种隐性标记导入到不育系中,在保证杂交种纯度方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方法]从籼稻品种‘93-11’的化学诱变突变体库中发现1个水稻白条纹叶突变体white striped leaf7(wsl7)。利用wsl7与‘02428’杂交构建F2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结果]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wsl7在幼苗期表现出叶片白条纹的表型且光合色素含量较野生型极显著下降,以3叶期最明显。5叶期以后叶片开始由下向上转绿。低温处理条件下,wsl7白条纹叶表型较正常温度处理更为显著。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突变体叶绿体观察不到明显的类囊体片层且出现大量空泡状结构。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混合群体分离分析法(BSA)将该基因初步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进一步通过开发分子标记和扩大群体进行精细定位,将基因缩小到72.3 kb。经测序发现wsl7突变体中1个编码线粒体载体蛋白基因的3个外显子发生单碱基缺失,导致编码蛋白翻译提前终止。[结论]水稻突变体wsl7的白条纹叶性状由6号染色体上的1个编码线粒体载体蛋白基因突变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条纹叶突变体 基因定位 叶绿素合成 质体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