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响应面法优化白腐菌Pleurotus ostreatus降解六氯苯 被引量:3
1
作者 颜克亮 许威 +2 位作者 吴航军 林莉 张晓昱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3-27,共5页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白腐菌侧耳属菌株(Pleurotus ostreatus)降解六氯苯(HCB)的条件。结果表明,对HCB降解率影响显著性较大的是摇床转速和pH。在摇床转速125r/min、pH为7.0、培养温度为28℃、HCB初始质量浓度为10mg/L、接种量为5%(体积分数...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白腐菌侧耳属菌株(Pleurotus ostreatus)降解六氯苯(HCB)的条件。结果表明,对HCB降解率影响显著性较大的是摇床转速和pH。在摇床转速125r/min、pH为7.0、培养温度为28℃、HCB初始质量浓度为10mg/L、接种量为5%(体积分数)、培养时间为2d的优化条件下,HCB降解率和降解速率分别为92.73%和2.318mg/(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腐菌 六氯苯 生物降解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eurotus ostreatus BP连续开放预处理玉米秸秆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徐春燕 章毅君 +2 位作者 余洪波 许杨 张晓昱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9,共4页
通过筛选开放性菌株以及对开放状态下玉米秸秆糖化率随预处理时间变化规律的研究,建立了菌株Pleurotus ostreatus BP连续开放预处理玉米秸秆体系,并进一步对该体系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从14株自腐菌中筛选出5株在秸秆上萌发时间短、生... 通过筛选开放性菌株以及对开放状态下玉米秸秆糖化率随预处理时间变化规律的研究,建立了菌株Pleurotus ostreatus BP连续开放预处理玉米秸秆体系,并进一步对该体系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从14株自腐菌中筛选出5株在秸秆上萌发时间短、生长速率快的菌株,其中只有P.ostreatus BP能在玉米秸秆上开放培养,预处理15 d时糖化率最高。由此建立了P.ostreatus BP开放预处理玉米秸秆15 d的连续体系并预处理5批。结果表明,前3批的预处理效果较稳定,糖化率均比对照提高了20%以上。在连续的第4、5批次中,糖化率提高很少,这主要是由于开放体系中的杂菌数量急剧增多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腐菌 生物预处理 连续开放体系 玉米秸秆 燃料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腐菌发酵木薯淀粉渣的工艺条件优化及其发酵品质研究
3
作者 魏才翔 姚毅沛 +5 位作者 覃呈欢 顾啟超 晏琦 黄金霞 梁广芬 邹彩霞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31-137,共7页
试验旨在探究白腐菌发酵木薯淀粉渣的适宜发酵条件及其发酵品质。采用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4因素分别为白腐菌添加量、发酵时间、初始pH值和蔗糖添加量,每个因素3个水平,共9组试验,每组3个重复。结果显示,影响白腐菌发酵木薯淀粉... 试验旨在探究白腐菌发酵木薯淀粉渣的适宜发酵条件及其发酵品质。采用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4因素分别为白腐菌添加量、发酵时间、初始pH值和蔗糖添加量,每个因素3个水平,共9组试验,每组3个重复。结果显示,影响白腐菌发酵木薯淀粉渣主要因素的次序分别为白腐菌添加量=发酵时间>初始pH值>蔗糖添加量,最优组合为白腐菌添加量3%、发酵时间30 d、初始pH值5.25和蔗糖添加量1%,在此条件下发酵木薯淀粉渣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分别为57.97%、34.95%和3.82%,较发酵前分别降低了2.73%、8.68%和13.18%。研究表明,在试验优化的发酵条件下,白腐菌处理可提升木薯淀粉渣的饲用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淀粉渣 白腐菌 正交试验 发酵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eurotus ostreatus对直接耐晒翠蓝染料溶液脱色的研究
4
作者 雷国元 丁翠萍 +1 位作者 张晓晴 印露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45-151,共7页
研究Pleurotus ostreatus(白腐真菌)对直接耐晒翠蓝GL染料溶液的脱色性能。结果表明,Pleurotus os-treatus能有效用于直接耐晒翠蓝染料溶液的脱色,pH值为5、温度为22℃左右脱色效果最佳;C溶液/C培养基>20%时,增大营养物浓度对脱色率... 研究Pleurotus ostreatus(白腐真菌)对直接耐晒翠蓝GL染料溶液的脱色性能。结果表明,Pleurotus os-treatus能有效用于直接耐晒翠蓝染料溶液的脱色,pH值为5、温度为22℃左右脱色效果最佳;C溶液/C培养基>20%时,增大营养物浓度对脱色率无显著影响;Pleurotus ostreatu对GL的生物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模式,饱和吸附量为20mg/g(湿菌体);并可用Freundlich吸附模型表达,吸附动力学可用准二级速率方程描述;脱色是通过菌体吸附和菌酶降解双重机制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腐真菌 PLEUrotUS ostreatus 直接耐晒翠蓝 脱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PVA复合膜的制备及白腐真菌降解特性的探究
5
作者 吕翔 热孜亚·尼亚孜 +2 位作者 刘一晓 吴雨峰 张雯 《绿色科技》 2025年第2期252-258,共7页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可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日益受到关注。采用脱碱木质素、白木质素和聚乙烯醇,通过溶液共混法成功构建了木质素/聚乙烯醇复合膜。木质素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来源广泛、可再生等优点。聚乙烯醇则...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可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日益受到关注。采用脱碱木质素、白木质素和聚乙烯醇,通过溶液共混法成功构建了木质素/聚乙烯醇复合膜。木质素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来源广泛、可再生等优点。聚乙烯醇则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和机械性能。将两者复合,有望获得性能优异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对木质素/PVA复合膜进行了白腐菌降解实验,以分析薄膜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该复合膜在白腐菌的作用下能够发生有效的降解。通过对降解过程的监测和分析,探讨了木质素含量对白腐菌降解木质素/PVA复合膜降解的影响。为开发可生物降解的木质素基复合膜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聚乙烯醇复合膜 溶液共混法 白腐真菌 降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腐菌预处理对杨木心材APMP制浆性能及节能的影响
6
作者 王志 谢益民 +2 位作者 张功侠 周安乡 薛超 《中国造纸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13-18,共6页
本研究探索了杨木心材木片的白腐菌预处理过程及碱性过氧化氢机械浆(APMP)的制浆性能,讨论了白腐菌预处理对杨木心材化学成分,以及双螺杆处理结合高浓盘磨处理所得APMP的纤维形态和成纸物理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白... 本研究探索了杨木心材木片的白腐菌预处理过程及碱性过氧化氢机械浆(APMP)的制浆性能,讨论了白腐菌预处理对杨木心材化学成分,以及双螺杆处理结合高浓盘磨处理所得APMP的纤维形态和成纸物理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白腐菌预处理前后木片的表面结构变化,并分析了白腐菌预处理对APMP制浆性能及节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白腐菌预处理后,木片中的Klason木质素和酸溶木质素含量均有所降低,木片更加柔软。纤维形态分析结果表明,纤维长度有一定提升,细小纤维减少,扭结指数提高,成纸的紧度、环压指数、耐破指数、抗张指数、撕裂指数分别提高了19.6%、15.5%、15.8%、42.3%和10.1%。但白度下降了1.7%。经白腐菌预处理后,APMP磨浆能耗显著降低,能耗减少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腐菌 杨木心材 预处理 APMP 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腐真菌预处理农作物秸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晓洁 赵国琦 +1 位作者 程志强 林淼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823-4834,共12页
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对反刍动物来说是一种低成本的可再生粗饲料来源,但秸秆在饲喂动物时其高含量的木质纤维素限制了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以致不能被有效利用,在实际生产中缺乏理想的处理方式,没有开发出其应有的营养价值。白腐... 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对反刍动物来说是一种低成本的可再生粗饲料来源,但秸秆在饲喂动物时其高含量的木质纤维素限制了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以致不能被有效利用,在实际生产中缺乏理想的处理方式,没有开发出其应有的营养价值。白腐真菌预处理可以提高农作物秸秆的消化率,该菌能够在营养价值相对较低的秸秆上生长,可以通过分泌1种或多种木质纤维素降解酶以及自由基等,将木质纤维素分解为能够被反刍动物消化的糖类等小分子化合物。本文就农作物秸秆的饲料化应用现状、处理方式展开讨论,并对白腐真菌处理木质纤维素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及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提高农作物秸秆的营养价值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白腐真菌 木质纤维素 木质素降解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镉形态及玉米镉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陈礼瀚 吕奇蔚 +1 位作者 张光正 胡红青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6-131,共6页
为探究生物有机肥治理镉污染土壤的可行性及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效果,采集河南省淅川县2种镉污染土壤,分别设置6种施肥处理:CK(不施用任何物料)、NPK(常规施NPK肥)、NPK+0.5%OF(常规施肥+0.5%商品有机肥)、NPK+1%OF(NPK+1%商品有机肥... 为探究生物有机肥治理镉污染土壤的可行性及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效果,采集河南省淅川县2种镉污染土壤,分别设置6种施肥处理:CK(不施用任何物料)、NPK(常规施NPK肥)、NPK+0.5%OF(常规施肥+0.5%商品有机肥)、NPK+1%OF(NPK+1%商品有机肥)、NPK+0.5%BF(NPK+0.5%生物有机肥)和NPK+1%BF(NPK+1%生物有机肥),测定种植前后土壤全镉含量、土壤各化学形态镉、玉米植株根系及籽粒镉含量。结果显示,以添加1%生物有机肥的治理效果最佳,NPK+1%BF处理下2种土壤有效态镉含量相较于NPK+1%OF降幅分别为19.74%、7.09%;施用有机物料降低土壤弱酸提取态镉含量,提高残渣态镉含量,NPK+1.0%BF弱酸提取态镉含量相比CK下降11%、残渣态镉上升16%;施用有机物料各处理玉米植株根系、籽粒镉含量显著降低,以NPK+1.0%BF处理效果最佳,相比NPK处理,土壤Ⅰ的玉米根系、籽粒镉含量降幅达34.41%、31.59%。综上,在镉污染土壤中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镉含量,促进土壤弱酸提取态镉向残渣态镉转化,降低镉危害;玉米根系及籽粒镉含量均显著下降,综合治理效果表现为生物有机肥优于商品有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白腐菌 土壤镉形态 镉污染土壤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下复合菌剂对大豆的光合修复及其固定化效果的探究
9
作者 刘宏缘 岑锎 +7 位作者 刘怡琳 楼雪怡 张雅婷 吴嘉睿 谭驭宇 祝嘉丞 方芳 刘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538-2549,共12页
镉(cadmium,Cd)作为对大豆等粮食类作物毒害最大的重金属之一,不仅会抑制植物生长发育,还会损害其光合系统致使光合速率下降。目前对于镉修复技术的探讨多集中于施加植物激素、改变种植模式等方向,微生物与植物互作的研究仍有待探索。... 镉(cadmium,Cd)作为对大豆等粮食类作物毒害最大的重金属之一,不仅会抑制植物生长发育,还会损害其光合系统致使光合速率下降。目前对于镉修复技术的探讨多集中于施加植物激素、改变种植模式等方向,微生物与植物互作的研究仍有待探索。本研究为探究复合白腐真菌(White rot fungi)对镉污染的修复效果和固定化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以4种白腐真菌和大豆作为供试材料,制备固态菌剂并对大豆设置土培处理,且模拟镉污染土壤的浓度为0、50、100 mg L^(-1),对应每个浓度分别进行3种处理(CK组-不做处理、EG1组-加入游离菌株、EG2组-加入固态菌剂),研究混菌发酵与固定化技术对菌株吸附效能的影响,同时探明镉毒害、固定化菌球以及大豆植株三者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除黄孢原毛平革菌外,其余3种菌株兼容性良好。(2)当混菌菌株组别为凤尾:云芝等于1∶1时,处理浓度为50 mg L^(-1)的镉溶液时可达到87.33%的吸附率。(3)为延长混合菌株的使用时效,提高吸附效果,以海藻酸钠(SA)质量浓度为10 g L^(-1)、生物炭(BC)质量浓度为15 g L^(-1)、加菌量为2%制得的PVA固定化小球,在加入适量添加剂后96 h吸附率可达(95.12±1.68)%。(4)将固定化混菌菌剂施加入模拟镉污染土壤后,大豆的各项生长和光合指标受到的抑制作用均得到缓释,其中Fo的最大降幅为42.5%,Fv/Fm最大增幅为17.2%。(5)大豆的抗氧化系统在菌剂处理14 d时得到增强,CK组中SOD、POD、CAT 3种酶最高活性均得以提升,分别为27.34%、12.41%、13.58%;此外,Pro及MDA含量分别呈上升和下降趋势,共同表现出植物抗性的提高。综上,镉胁迫下植株的PSII光化学反应中心受到抑制,混合菌株固定化与单个或游离状态的菌株相比吸附效率更高,施加固态菌剂后可有效开启大豆的光保护机制,产生渗透调节物质,同时激活抗氧化系统,保证了大豆体内稳定的氧化还原环境以应对镉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腐真菌 混菌发酵 固定化技术 镉污染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腐真菌预处理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甲烷影响实验 被引量:26
10
作者 柳珊 吴树彪 +3 位作者 张万钦 庞昌乐 邓宇 董仁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124-129,142,共7页
为研究真菌预处理秸秆的发酵产甲烷特性,采用白腐真菌固态发酵对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考察生物预处理对干黄和青贮玉米秸秆生物降解性及其厌氧发酵产甲烷性能的影响。真菌预处理15 d的干黄玉米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为38.3%... 为研究真菌预处理秸秆的发酵产甲烷特性,采用白腐真菌固态发酵对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考察生物预处理对干黄和青贮玉米秸秆生物降解性及其厌氧发酵产甲烷性能的影响。真菌预处理15 d的干黄玉米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为38.3%、42.2%和39.1%,青贮玉米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分别为9.9%、23.2%和15.2%,且预处理的青贮和干黄玉米秸秆酶水解还原糖产量分别为195.8 mg/g和67.7 mg/g,表明预处理过程中干黄玉米秸秆的组分降解较多,预处理后保留在青贮玉米秸秆中可利用组分多于干黄玉米秸秆。后续厌氧发酵实验结果表明预处理青贮玉米秸秆发酵21 d的VS产甲烷量为215.5 mL/g,相对于未处理青贮玉米秸秆提高29.2%,且占60 d总产甲烷量的73.1%,而预处理干黄玉米秸秆产气量未提高;由此可见,通过白腐真菌预处理可以提高青贮玉米秸秆的生物降解性,进一步促进秸秆生物质转化为甲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厌氧发酵 预处理 白腐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腐真菌生物降解五氯苯酚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黄俊 余刚 +2 位作者 成捷 刘莉 郑叶青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7-169,共3页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白腐真菌的典型菌种——黄孢原毛平革菌对典型浓度的五氯苯酚(PCP)溶液的好氧生物降解。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经过6d时间,初始浓度为20mg·L-1的PCP接近完全降解,效果非常显著。对实验所获得的时间序列数...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白腐真菌的典型菌种——黄孢原毛平革菌对典型浓度的五氯苯酚(PCP)溶液的好氧生物降解。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经过6d时间,初始浓度为20mg·L-1的PCP接近完全降解,效果非常显著。对实验所获得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动力学分析,发现黄孢原毛平革菌对PCP的生物降解反应遵循准一级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腐真菌 生物降解 五氯苯酚 动力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对秸秆的降解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梁军锋 张洪生 +3 位作者 张克强 张金凤 李野 赵润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06-209,共4页
为筛选木质素高效降解菌,对筛选的方法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三种定性筛选平板结合定量的木质素磺酸钙降解的方法,能明显提高筛选效率,从16个菌株中筛选到3株对木质素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株Tp1、Tf1与Ls21。为进一步验证所筛菌... 为筛选木质素高效降解菌,对筛选的方法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三种定性筛选平板结合定量的木质素磺酸钙降解的方法,能明显提高筛选效率,从16个菌株中筛选到3株对木质素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株Tp1、Tf1与Ls21。为进一步验证所筛菌株的降解效果,选取其中综合性能较好的Tf1菌株(凤尾菇,Pleurotus sajor-caju),对小麦秸秆与玉米秸秆进行固态发酵试验,并以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BKMF-1767作参照,结果表明,Tf1对小麦秸秆与玉米秸秆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为38.4%与47.7%,均高于参照菌株(分别为32.2%和3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木质素 筛选 降解 白腐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腐真菌对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降解的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陈静 胡俊栋 +1 位作者 王学军 陶澍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0-274,共5页
研究白腐真菌对多环芳烃(PAHs)的降解,结果表明,温度、培养基、氧气浓度、水土比对PAHs的降解均有影响.温度为25℃、营养液为查氏培养基、通气量为60L·d-1、水土比为5∶1为最优水平组合.对降解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重要性及其最优水... 研究白腐真菌对多环芳烃(PAHs)的降解,结果表明,温度、培养基、氧气浓度、水土比对PAHs的降解均有影响.温度为25℃、营养液为查氏培养基、通气量为60L·d-1、水土比为5∶1为最优水平组合.对降解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重要性及其最优水平的分析表明,各种影响因素在降解实验的不同阶段的影响程度不同,降解实验初期,培养基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氧气在整个实验中均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腐真菌 土壤 多环芳烃 降解 PAH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腐真菌和细菌对芘的协同生物降解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侯树宇 张清敏 +2 位作者 多淼 余海晨 孙红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18-321,共4页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在芘降解试验中引入一株白腐真菌———黄胞原毛平革菌,通过优化培养条件,成功地将白腐真菌和芽孢杆菌进行了混合扩大培养。结果表明,该方法大大提高了降解性能,最终芘的去除率高达99.5%,除去菌体吸附,芘的同化吸...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在芘降解试验中引入一株白腐真菌———黄胞原毛平革菌,通过优化培养条件,成功地将白腐真菌和芽孢杆菌进行了混合扩大培养。结果表明,该方法大大提高了降解性能,最终芘的去除率高达99.5%,除去菌体吸附,芘的同化吸收率也高达90%,同时大大降低了芘的残留阈值,从12%降低到0.5%,降低了芘在环境中的生态风险。本文研究了关键中间代谢产物1-羟基-2-萘酸(1H2N)及其等价物的积累与利用情况,混合菌产生的1H2N等价物最大浓度为5.16m g·L-1,为其理论产量的110.9%,这进一步证明了芘的降解途径首先是生成多酚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腐真菌 芽孢杆菌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A-H_3BO_3包埋白腐菌处理苇浆漂白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双飞 陈嘉翔 +3 位作者 高扬 秦梦华 余惠生 黄秀瑜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5-81,共7页
用PVA-H3BO3包埋白腐菌时,添加0.5%海藻酸钠可以有效地克服PVA附聚性强、成球性难的操作困难。在较适宜的制备条件(8%PVA、0.5%海藻酸钠、3%细胞浓度)下制备的固定化白腐菌间歇式连续处理E段废水1个月,处理效果较稳定,脱色... 用PVA-H3BO3包埋白腐菌时,添加0.5%海藻酸钠可以有效地克服PVA附聚性强、成球性难的操作困难。在较适宜的制备条件(8%PVA、0.5%海藻酸钠、3%细胞浓度)下制备的固定化白腐菌间歇式连续处理E段废水1个月,处理效果较稳定,脱色率保持80%左右,TOCI去除率50%~58%,PVA小球没有破碎。扫描电镜观察到PVA具有外密内疏的多孔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白废水 白腐菌 BO 去除率 脱色率 PVA 处理效果 苇浆 海藻酸钠 包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腐菌在固体培养基下对吲哚和吡啶的降解 被引量:14
16
作者 任大军 颜克亮 +2 位作者 刘延杰 张晓昱 陆晓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58-661,共4页
研究了稻草秆粉介质中白腐菌对吲哚和吡啶的降解。实验结果表明,质量浓度分别为200、80mg/L左右的吲哚可被白腐菌去除99%以上,质量浓度为74mg/L吡啶的去除率为61.5%;白腐菌在稻草秆粉培养体系中对吲哚和吡啶的降解,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 研究了稻草秆粉介质中白腐菌对吲哚和吡啶的降解。实验结果表明,质量浓度分别为200、80mg/L左右的吲哚可被白腐菌去除99%以上,质量浓度为74mg/L吡啶的去除率为61.5%;白腐菌在稻草秆粉培养体系中对吲哚和吡啶的降解,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其中反应速率常数K(高浓度吲哚)>K(低浓度吲哚)>K(吡啶);高低浓度吲哚和吡啶3个降解体系的漆酶活力在第6天达到最大;漆酶在吲哚和吡啶降解过程中起着较重要的作用,但酶活的变化与吲哚和吡啶的相对去除率不呈线性相关,稻草秆粉培养基中的介质和培养环境在降解过程中可能也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基质 白腐菌 生物降解 吲哚 吡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白腐菌生物预处理强化秸秆发酵产甲烷研究 被引量:42
17
作者 杨玉楠 陈亚松 杨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68-1972,共5页
白腐菌对农业固体废物秸秆中的木质素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采用秸秆生物预处理强化产甲烷试验装置进行了白腐菌对秸杆生物预处理后发酵产甲烷试验。结果表明,经白腐菌预处理后,秸秆的结构受到破坏,木质素含量降低,从而大大缩短了厌氧发... 白腐菌对农业固体废物秸秆中的木质素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采用秸秆生物预处理强化产甲烷试验装置进行了白腐菌对秸杆生物预处理后发酵产甲烷试验。结果表明,经白腐菌预处理后,秸秆的结构受到破坏,木质素含量降低,从而大大缩短了厌氧发酵周期,提高了甲烷转化效率。室温下用白腐菌预处理20d、厌氧发酵15d,甲烷转化率为47.63%,继续发酵至30d,甲烷转化率高达58.74%;39℃的温度下预处理10d、发酵5d就可以达到53.3%的甲烷转化率。采用秸秆预处理液作为连续序批式预处理的菌源时,甲烷产量显著下降,预处理液一次转接甲烷转化率为22.6%,二次转接仅为12%,检测分析显示白腐菌难以在后续的批处理中保持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杆 白腐菌 生物预处理 厌氧发酵 产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被引量:101
18
作者 吴坤 张世敏 朱显峰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49-354,共6页
评述了木质生物降解的最新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木质素的生物降解机制、降解木质素的微生物种类及其产生的相关酶类、微生物的代谢调控和分子生物学 .此外 。
关键词 木质素 生物降解 秸杆 白腐真菌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真菌发酵对油菜秸秆养分含量、酶活性及体外发酵有机物降解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龚剑明 赵向辉 +3 位作者 周珊 傅传鞭 刘婵娟 瞿明仁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309-2316,共8页
为提高油菜秸秆的利用率,筛选出油菜秸秆发酵适宜菌种,本试验利用黄孢原毛平革菌(P.chrysosporium)、香菇菌(L.edodes)、虫拟蜡菌(C.subvermispora)、槭射脉革菌(P.acerina)4种真菌接种油菜秸秆,以不加真菌的油菜秸秆为对照,进行50d固... 为提高油菜秸秆的利用率,筛选出油菜秸秆发酵适宜菌种,本试验利用黄孢原毛平革菌(P.chrysosporium)、香菇菌(L.edodes)、虫拟蜡菌(C.subvermispora)、槭射脉革菌(P.acerina)4种真菌接种油菜秸秆,以不加真菌的油菜秸秆为对照,进行50d固态发酵。测定养分含量、养分降解率、锰过氧化物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体外发酵有机物降解率(IVOMD)和有机物酶解率。结果显示:1)不同真菌发酵油菜秸秆,显著改变了常规养分含量(P<0.05),L.edodes、C.subvermispora、P.chrysosporium发酵显著提高了粗蛋白质含量(P<0.05);2)所有真菌发酵的油菜秸秆中有益成分几丁质含量得到显著提高(P<0.05);3)发酵油菜秸秆干物质、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降解率表现为L.edodes组>P.chrysosporium组>P.acerina组和C.subvermispora组,差异显著(P<0.05);4)发酵油菜秸秆锰过氧化物酶活性表现为L.edodes组>P.chrysosporium组>P.acerina组和C.subvermispora组,差异显著(P<0.05),P.acerina组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活性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5)与对照组相比,L.edodes和P.chrysosporium发酵使IVOMD显著增加(P<0.05),P.acerina发酵使IVOMD和有机物酶解率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L.edodes和P.chrysosporium发酵油菜秸秆能够降解纤维物质,改善IVOMD,但同时导致了有机物的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秸秆 白腐真菌 降解率 体外发酵 几丁质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白腐菌木质素降解酶的比较 被引量:27
20
作者 董旭杰 曹福祥 +1 位作者 陈静 吕聪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1-135,共5页
对3种白腐菌——黄孢原毛平革菌、变色栓菌和木质层孔菌在恒温振荡培养条件下产漆酶、锰过氧化物酶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同时还对此3种菌在培养过程中还原糖的变化作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白腐菌中变色栓菌产漆酶相对最高,其漆酶酶活最高达... 对3种白腐菌——黄孢原毛平革菌、变色栓菌和木质层孔菌在恒温振荡培养条件下产漆酶、锰过氧化物酶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同时还对此3种菌在培养过程中还原糖的变化作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白腐菌中变色栓菌产漆酶相对最高,其漆酶酶活最高达到136.5 U/L,产酶最高时间为第8天;而木质层孔菌产锰过氧化物酶相对最高,其最高酶活达到880.2 U/L,产酶最高时间为第8天;同时在培养过程中还原糖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工程 木质素降解酶 酶学性质 白腐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