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2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5-2020年辽河口湿地水文连通性变化及空间格局演变
1
作者 王浩东 苏芳莉 +1 位作者 孙迪 杨玉成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8-89,共12页
探究辽河口湿地水文连通变化,对维持湿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湿地生态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利用1985—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基于辽河口湿地不同景观类型及其时空动态性,结合整体连通性指数(I_(IC))、可能连通度指数(I_(P... 探究辽河口湿地水文连通变化,对维持湿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湿地生态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利用1985—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基于辽河口湿地不同景观类型及其时空动态性,结合整体连通性指数(I_(IC))、可能连通度指数(I_(PC))、重要性指数(I_(DPC))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MSPA),从时间和空间2个方面分析不同年份辽河口湿地水文连通性动态变化,识别湿地水文连通性重要区域并总结水文连通性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985—2020年间,I_(IC)和I_(PC)在0.1左右浮动,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辽河口湿地水文连通性处在较低水平且不稳定的状态;通过MSPA分析可知辽河口湿地景观在研究期间发生巨大变化,对辽河口湿地水文连通性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核心区湿地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水文连通性随着核心湿地面积的变化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1985—2010年期间为衰退期,此阶段以湿地景观向非湿地的转变为主,核心区湿地面积降低,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湿地水文连通性下降;2010—2020年期间为恢复期,此阶段以非湿地向湿地景观的转变为主,核心区湿地面积增长,水文连通性逐渐恢复;水文连通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近海潮滩与主潮沟内,这些区域对维持辽河口水文连通起到重要作用,需要重点关注与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连通性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连通性指数 辽河口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2023年武汉市北湖水质污染变化评价
2
作者 黄梧琦 刘晓 霍利利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20,共7页
武汉市青山区(化工区)北湖作为典型工业纳污湖,长期承受水质污染与生态退化压力,明确其水质污染演变规律及驱动因子对实施精准治理至关重要。研究基于2014至2023年间武汉市北湖水质监测数据,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综合污染指数... 武汉市青山区(化工区)北湖作为典型工业纳污湖,长期承受水质污染与生态退化压力,明确其水质污染演变规律及驱动因子对实施精准治理至关重要。研究基于2014至2023年间武汉市北湖水质监测数据,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综合污染指数法(CPI)以及秩相关系数法(RCC),系统评估了北湖水质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关键污染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2014-2020年间,北湖水质整体呈恶化趋势,年均水质由IV类降至劣V类,CPI从0.54升至1.50,富营养化水平由轻度升至中度(TLI峰值达65);关键污染因子为氨氮(NH3-N)、总氮(TN)和总磷(TP),其浓度在2018年分别达峰值4.05、6.72和0.336 mg/L。(2)2021年北湖水质出现显著改善,年均水质稳定于V类水质水平,劣V类月份占比从2017年的100%降至零;2023年NH3-N、TN和TP浓度分别降至0.33、1.31和0.138 mg/L,降幅达91.85%、80.51%和58.93%。(3)秩相关性分析显示,2019-2023年BOD5、COD、TN的秩相关系数(r_(s)=-1.00)表明污染物削减趋势显著,但TP分担率逐年上升(2023年达26.71%),且TLI指数仍维持在中度富营养化(≥60)水平,提示TP控制与生态恢复需持续强化。本研究创新性地融合多时段动态分析与多方法综合评价,揭示了北湖水质“恶化-转折-趋稳”的三阶段演变规律,明确了关键污染因子,为长江中下游工业型湖泊水质污染的长效监管和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演变规律 关键污染因子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综合污染指数 秩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3年库布齐沙漠地区荒漠化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
3
作者 左韬 左合君 +2 位作者 闫敏 席成 燕宇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54,共8页
库布齐沙漠东西跨度较大,自然环境差异明显,为明确东西部荒漠化主导驱动因子是否一致,本文利用2000—2023年覆盖库布齐沙漠的6期Landsat TM/OLI卫星影像,对库布齐沙漠地区荒漠化程度进行提取,并通过景观格局变化和地理因子探测器,解释... 库布齐沙漠东西跨度较大,自然环境差异明显,为明确东西部荒漠化主导驱动因子是否一致,本文利用2000—2023年覆盖库布齐沙漠的6期Landsat TM/OLI卫星影像,对库布齐沙漠地区荒漠化程度进行提取,并通过景观格局变化和地理因子探测器,解释其变化规律和主导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0—2023年库布齐沙漠荒漠化程度在时间上呈降低趋势,空间上呈“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和杭锦旗境内荒漠化均得到改善;全域极重度、轻度荒漠化斑块边界趋于平滑和规则,重度、中度和非荒漠化斑块边界趋于复杂和不规则,优势景观正在从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化向轻度和非荒漠化转移;人为因素对库布齐沙漠全域土地荒漠化影响较大,其中,土地利用类型、降水量、风速及牲畜数为影响该地区荒漠化的主导因子。达拉特旗及杭锦旗主导驱动因子与全域一致,准格尔旗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降水量、相对湿度和牲畜数为主导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齐沙漠 荒漠化 景观格局指数 驱动力 地理因子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1990-2020年耕地景观破碎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4
作者 陈文彦 李婷 +3 位作者 孙俊颖 黄洁宜 冼智韬 李志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80-1491,共12页
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耕地破碎化已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着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等多种方法,评估1990—2020年广东省耕地区、县尺度的景观破碎度,并分析其动态变换特征,以最优参数地理... 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耕地破碎化已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着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等多种方法,评估1990—2020年广东省耕地区、县尺度的景观破碎度,并分析其动态变换特征,以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和方差膨胀系数检验法识别耕地景观破碎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揭示其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广东省耕地破碎度总体呈小幅下降—持续上升—迅速降低的趋势,破碎度高值集中于粤西,低值集中于粤北,随时间变化破碎度高值由粤西和粤东转移至珠三角;2)农林牧渔总产值、城镇化率和GDP等社会经济因子对广东省耕地破碎度演变影响显著,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3)驱动机制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是导致耕地破碎化的关键动力,耕地“非粮化”及土地利用类型转变进一步加剧了破碎化程度,生态及耕地保护重视度的提高对耕地破碎化起到减缓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广东省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及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与管理措施的调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破碎度 地理探测器 景观格局指数 时空变化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SAVI-Albedo特征空间的香格里拉市土地荒漠化时空动态监测
5
作者 顾亚 张亚 +2 位作者 段海川 文艺 邹祖建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524-6543,共20页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持续开展土地荒漠化监测研究对促进荒漠化区生态恢复意义重大。针对基于NDVI-Albedo特征空间提取土地荒漠化存在的不足,结合模型对比分析,提出了基于...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持续开展土地荒漠化监测研究对促进荒漠化区生态恢复意义重大。针对基于NDVI-Albedo特征空间提取土地荒漠化存在的不足,结合模型对比分析,提出了基于OSAVI-Albedo特征空间的高寒草甸区土地荒漠化遥感提取方法。通过构建OSAVI-Albedo特征空间得到香格里拉市各期次荒漠化差异指数,对研究区近20年来的土地荒漠化进行时空动态监测研究,并结合区域气象、人口等数据变化,探究了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区域土地荒漠化演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OSAVI-Albedo模型能很好地克服NDVI-Albedo模型的缺点,有效地区分不同地表植被覆盖类型且不受特殊地物影响。2003—2022年,香格里拉市土地荒漠化整体呈好转趋势,轻度、中度、重度荒漠化面积逐渐缩小,荒漠化呈减轻趋势的面积为加重面积的2倍,仅局部地区有荒漠化恶化、波动情况发生。进一步分析表明,研究区自然因素(气温和降水)、人为因素(土地覆盖和人口密度)以及生态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是影响区域荒漠化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的土壤调整植被指数-反谢率(OSAVI-Albedo) 荒漠化差异指数 时空格局 趋势分析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植被-土壤”框架的海岛生态系统遥感评价——以辽宁长海县为例
6
作者 张新阳 池源 +3 位作者 刘大海 曲玉冰 张智玮 邢文秀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1-246,共16页
随着人类开发利用的日趋剧烈,海岛生态系统正承受着多重压力。全面准确地评估海岛生态系统是开展海岛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基础,但这同时也对本底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海岛自身明显的空间隔离性和复杂的地形条件,现场调查难度大、成本... 随着人类开发利用的日趋剧烈,海岛生态系统正承受着多重压力。全面准确地评估海岛生态系统是开展海岛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基础,但这同时也对本底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海岛自身明显的空间隔离性和复杂的地形条件,现场调查难度大、成本高,本底数据获取困难。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海岛生态评估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源,如何基于遥感数据全面准确地评估海岛生态系统亟待探索。本研究以辽宁长海县18个有居民海岛为研究对象,精细刻画了包含10大类、27小类的海岛地表覆盖体系,充分挖掘遥感影像生态意义,并构建了一套涵盖海岛景观、植被与土壤三方面要素的海岛遥感生态指数(Island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IRSEI),以期通过遥感数据替代现场调查,实现海岛生态评估工作的成本降低和过程简化。在30 m×30 m网格尺度与海岛尺度计算三类遥感生态指数与IRSEI,并与海岛地理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网格尺度上,海拔、坡度、距岸线距离对IRSEI具有正相关性,其中海拔与坡度对结果的贡献度高;海岛尺度上,海岛离岸距离对IRSEI具有正相关性。本研究验证了IRSEI对于评估海岛生态系统的全面性、准确性及其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间显示性,可推广至不同区域、多时空尺度的海岛生态系统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 海岛生态系统 遥感生态指数 多尺度 空间格局 长海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花米草治理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影响——利用随机森林和改进的CA-Markov模型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振今 王志勇 +3 位作者 刘晓彤 孙士昌 马晓康 左亚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366-8382,共17页
随着2022年《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发布,黄河三角洲湿地互花米草清理工作迅速展开。通过对比模拟的自然发展情景下与互花米草大规模清理后的真实情景下黄河三角洲湿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清理工作生态效益及湿... 随着2022年《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发布,黄河三角洲湿地互花米草清理工作迅速展开。通过对比模拟的自然发展情景下与互花米草大规模清理后的真实情景下黄河三角洲湿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清理工作生态效益及湿地未来潜在风险。基于时序Sentinel-1 SAR影像和随机森林分类器获取了2020—2023年黄河三角洲湿地利用/覆盖变化结果;针对短期湿地模拟预测驱动力因素缺乏定量化设定的问题,构建了一种联合随机森林与CA-Markov模型的湿地模拟预测方法,实现2023年湿地自然发展情景下更精准的模拟预测;最后计算了2023年湿地在模拟和真实情景下的景观格局指数。结果表明:1)2023年互花米草清理工作效果显著,其面积锐减至5.53km^(2),与2022年相比减少了55.36km^(2),为芦苇等本土植被释放了生存空间;2)与自然发展情景相比,互花米草“围栏”不复存在,本土植被连通性上升,芦苇分布更加琐碎且面积比自然发展情景下增加了16.37km^(2),湿地的优势植被类型已逐渐向芦苇转变;3)由于互花米草对新生滩涂的入侵能力强于其它本土植被以及沿岸受海浪冲击等问题,互花米草清除后的黄河三角洲湿地面临互花米草复萌、二次蔓延及海岸线侵蚀的新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湿地 湿地利用/覆盖变化 湿地模拟预测 改进的CA-Markov模型 随机森林 景观格局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n well pattern adaptability of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using sandstone flat model
8
作者 肖前华 魏国齐 +3 位作者 杨正明 徐轩 田文博 张亚蒲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6期2334-2340,共7页
As for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the adaptability of common nine-spot well pattern is studied through large-scale flat models made by micro-fractured natural sandstone outcrops.Combined with non-linear porous f... As for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the adaptability of common nine-spot well pattern is studied through large-scale flat models made by micro-fractured natural sandstone outcrops.Combined with non-linear porous flow characteristics,the concept of dimensionless pressure sweep efficiency and deliverability index are put forward to evaluate the physical models' well pattern adaptability.Through experiments,the models' pressure distribution is measured and on which basis,the pressure gradient fields are drawn and the porous flow regions of these models are divided into dead oil region,non-linear porous flow region,and quasi-linear porous flow region with the help of twin-core non-linear porous flow curv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ctangular well pattern in fracture reservoirs has the best adaptability,while the worst is inverted nine-spot equilateral well pattern.With the increase of drawdown pressure,dead oil region decreases,pressure sweep efficiency and deliverability index increase; meantime,the deliverability index of rectangular well pattern has much more rational increase.Under the same drawdown pressure,the rectangular well pattern has the largest pressure sweep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fractured development sandstone flat model adaptability of well pattern pressure sweep efficiency deliverability inde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万州区1992-2022年土地利用和生态风险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杨金炎 王子懿 +2 位作者 杨洁 李方超 李登武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1-251,262,共12页
为研究重庆市万州区土地利用和生态风险变化,对比了30 a间4期Landsat影像数据研究土地类型变化,使用了Fragstats软件和GeoDa空间分析软件计算并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生态风险指数并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万州区土地利用变化经历了... 为研究重庆市万州区土地利用和生态风险变化,对比了30 a间4期Landsat影像数据研究土地类型变化,使用了Fragstats软件和GeoDa空间分析软件计算并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生态风险指数并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万州区土地利用变化经历了由1992-2012年快速变化到2012-2022年缓慢变化的过程;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410.82 km^(2),林地面积减小了680.21 km^(2);林地类型的损失度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总体增加46.57%,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破碎度指数总体上分别增加279.81%、17.68%、7.94%;高生态风险区面积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低生态风险区广泛分布;全局景观生态风险莫兰指数由0.477降至0.467后增加至0.562又逐渐增加至0.573;景观生态风险的集群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受景观生态风险影响的区域面积有所增加。人为活动干扰和城市化导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而林地面积减小,林地损失度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生态风险在空间分布上呈正相关,空间集聚效应突出;整体受威胁程度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指数 时空变化 生态风险 莫兰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SV-ERI-MCR评价的嘉陵江流域景观生态格局构建与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光容 蒋贵国 周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4-135,共12页
[目的]分析嘉陵江流域景观生态格局,旨在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固生态系统从而降低生态风险,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嘉陵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动态当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价结果识别... [目的]分析嘉陵江流域景观生态格局,旨在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固生态系统从而降低生态风险,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嘉陵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动态当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价结果识别生态源地,基于最优空间尺度的景观生态风险(ERI)评价结果确定生态阻力面,再结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提取的生态廊道构建生态网络。[结果](1)2005—2020年嘉陵江流域ESV呈北高南低格局和呈波动增长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计增加2.10×10~(10)元,林地贡献率最高(50%),依次为草地(25%)、耕地(14%)。(2)嘉陵江流域适宜分析粒度和幅度分别为150,750 m。2005—2020年ERI呈西北部高,中南部低格局和呈逐年降低趋势。(3)整个生态网络呈西北—东南向分布。共识别出生态源地11个,总面积36297.19 km^(2),潜在生态廊道365条,生态节点133个。其中,重要生态廊道47条,重要生态节点39个。(4)建设的重点生态保护区作为新增生态源地,为嘉陵江流域限制开发区域。新增道路型生态廊道6条,绿带型生态廊道3条,河流型生态廊道13条,生态节点24个。[结论]优化后嘉陵江流域生态网络密度增加,贯穿了全方位的生态源地,整体连通度得以提升。研究成果可为流域生态格局修复、生态保护策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陵江流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景观生态风险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网络 生态格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工电能新技术》2006年题目索引(2006 Index)(第25卷 Vol.25,总第95-98期 Issue 95-98)
11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1-84,共4页
关键词 电工电能新技术 题目 index Issue 95-98 Vol.25 索引 通检 检索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尼特右旗1990-2019年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12
作者 刘春艳 阿拉腾图娅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4,共8页
随着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原本脆弱的荒漠草原迎来更大的荒漠化风险,其景观格局演变受到众多学者关注。选取1990-2019年Landsat影像数据为信息源,采用景观指数研究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格网技术手段,研究苏尼特右旗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 随着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原本脆弱的荒漠草原迎来更大的荒漠化风险,其景观格局演变受到众多学者关注。选取1990-2019年Landsat影像数据为信息源,采用景观指数研究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格网技术手段,研究苏尼特右旗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以草地为主题景观,其中天然草地景观为优势景观类型。1990-2005年主要是天然草地景观与沙地景观、盐碱地景观相互转化;2005-2019年天然草地景观大范围转出为封育草地景观。(2)1990-2019年景观破碎度增大,基质景观所占比例不断减少,斑块形状趋于复杂,丰富度增加,异质性增强,聚集连片度下降。(3)研究区中北部浑善达克沙地分布带1990-2005年沙化严重,破碎程度加大。干燥剥蚀层状高平原2005-2019年受人类活动影响大,基质景观优势度下降,景观破碎程度增高,空间异质性增强。南部低山丘陵区除东南部耕地景观不断被分割,整体景观保持完整连续。研究结果可为苏尼特右旗的资源环境保护、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苏尼特右旗 景观指数 格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汇”理论的深圳河湾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洪庆 陈明慧 +2 位作者 程飞飞 宋红艳 鞠琴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17-224,共8页
非点源污染影响因素复杂,实时监测与模拟具有难度,而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从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角度为区域污染风险评价与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以深圳河湾流域为案例,基于“源-汇”理论,通过源汇景观识别、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评价污染风... 非点源污染影响因素复杂,实时监测与模拟具有难度,而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从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角度为区域污染风险评价与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以深圳河湾流域为案例,基于“源-汇”理论,通过源汇景观识别、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评价污染风险,且与实地监测污染物数据进行数值与空间相关性分析,验证其结果准确性与科学性。研究结果表明:1)污染物监测数据表明流域内雨季总氮、总磷平均浓度超标率为12.99%、11.89%,非雨季超标率为8.61%、9.44%,雨季风险高于非雨季,5、7、9、10、12、13号子流域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差,下游污染风险高于上游,沿海污染风险高于非沿海。2)非点源污染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7、9、10、12、13号子流域处于污染高风险区,集中在布吉河流域与福田河下游,占流域总面积的16.93%。3)两种风险结果具有一致性,数值上具有高度显著性,空间上具有聚集性。基于“源-汇”理论的非点源污染风险指数法适用于区域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源-汇”理论 非点源污染风险指数 污染风险 深圳河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城市劳动力工作时间配置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兆萍 王沁 《西北人口》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7,共16页
生活方式的选择赋予幸福感现代性意义,并成为新的幸福感表征,工作时间配置则是人们生活方式选择的重要体现。新就业形态下劳动力工作时间配置在数量、结构、性质三方面具有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工作绝对时长、工作相对时长、工作时间性质... 生活方式的选择赋予幸福感现代性意义,并成为新的幸福感表征,工作时间配置则是人们生活方式选择的重要体现。新就业形态下劳动力工作时间配置在数量、结构、性质三方面具有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工作绝对时长、工作相对时长、工作时间性质。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国民时间账户理论和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就业形态下城市劳动力群体长时间工作具有普遍性,工作时间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最强。工作绝对时长、工作相对时长均与劳动力主观幸福感呈倒U型关系,而技能多元化会弱化工作绝对时长与幸福感之间的倒U型关系,其中低收入、单职业劳动力群体主观幸福感与工作绝对时长相关度较高,高收入、多职业劳动力群体则重视工作与恢复的协调,其主观幸福感易受工作相对时长影响;耗竭型、低维持型工作时间对劳动力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具有普遍性,突破型、补充型工作时间对劳动力主观幸福感的正向影响在多技能、多职业劳动力群体中更显著;多技能劳动力适度工作流动会更幸福,而单一工作时间高占比会降低主观幸福感水平。因此,基于工作时间配置的生活方式也应纳入主观幸福感研究范式和内容体系的考量中,通过多措并举治理长时间工作问题和培养劳动者多维技能竞争优势以改善人们幸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工作时间配置 主观幸福感 U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6—2021年江苏省沿海养殖池塘年际时空特征分析与优化管理
15
作者 蔡丹丰 王慧南 +1 位作者 田鹏 胡求光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0-423,共14页
沿海养殖池塘对保障食物供给、提供优质蛋白和促进沿海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养殖池塘快速扩张对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带来巨大挑战,急需加强沿海养殖池塘时空监测和可持续管理,而目前缺乏长时序养殖池塘年际空间分布数据集。本文基于... 沿海养殖池塘对保障食物供给、提供优质蛋白和促进沿海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养殖池塘快速扩张对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带来巨大挑战,急需加强沿海养殖池塘时空监测和可持续管理,而目前缺乏长时序养殖池塘年际空间分布数据集。本文基于1986—2021年长时序Landsat遥感影像,借助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与ArcGIS软件生成了江苏省沿海36年的养殖池溏空间分布数据,并探究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沿海养殖池塘识别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均大于91%和81%,分类结果准确。江苏省沿海养殖池塘快速增长,1986—2021年增长761.75 km2,且突出表现为缓慢增长阶段(1986—1996年)、快速增长阶段(1997—2001年)、波动增长阶段(2002—2005年)、快速增长阶段(2006—2013年)、波动下降阶段(2014—2021年)。空间分布集中于盐城市的大丰区、射阳县、响水县和东台市。江苏省沿海养殖池塘空间聚集于河口、港口和沿海平原,如临洪河河口、灌河河口、新淮河河口、新洋港、晚庄港和川东港,且空间聚集性加强。江苏省沿海养殖池塘扩张集中发生于1995—2015年,转入来源主要为其它建设用地、高覆被草地和滩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养殖池塘 MNDWI指数 Google Earth Engine 空间格局 江苏省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南山区易地搬迁安置点的聚落形态特征与生成机制——以临沧市临翔区为例
16
作者 耿虹 武丹 +1 位作者 姚怡冰 邵埌宇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0,共7页
易地扶贫搬迁虽显著改善了滇西南山区乡村聚落的人居环境品质,但在铲除空间贫困根基的搬迁过程中,由于安置点建设的任务性、时效性和指标性要求而很难完全兼顾乡土风貌延续、景观生态友好等方面内容,导致新聚落形态与环境载体的地理景... 易地扶贫搬迁虽显著改善了滇西南山区乡村聚落的人居环境品质,但在铲除空间贫困根基的搬迁过程中,由于安置点建设的任务性、时效性和指标性要求而很难完全兼顾乡土风貌延续、景观生态友好等方面内容,导致新聚落形态与环境载体的地理景观要素及结构关系处理相对城市化。本研究借助形态定量与内涵定性的分析手段,采用长宽比、形状指数、建筑密度量化分析临沧市临翔区35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的聚落形态特征,并结合田野调查剖析其背后的生成机制,通过探讨其环境适应与友好程度提出安置点后续发展的指导建议,以期拓宽山区易地搬迁安置点人居环境与地形地貌自然嵌合、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的思路,为山区易地搬迁安置点未来可持续发展、振兴和改造建设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聚落形态 生成机制 形状指数 安置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山区市域撂荒耕地的景观格局特征研究
17
作者 杨华 苟颖怡 +3 位作者 胡明都 付钰 佘思秒 谢川 《绿色科技》 2025年第3期177-183,共7页
研究丘陵山区下市域的撂荒耕地现状景观特征,可以为制定合理有效的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和耕地资源利用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以四川省广安市为例,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探寻不同类型撂荒耕地的景观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各类型撂荒... 研究丘陵山区下市域的撂荒耕地现状景观特征,可以为制定合理有效的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和耕地资源利用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以四川省广安市为例,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探寻不同类型撂荒耕地的景观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各类型撂荒耕地地理集中度均较高。其中,水浇地撂荒远高于其他耕地类型撂荒;②各类型撂荒耕地景观贡献率均主要集中在高程300 m以下的区域。水田、旱地和综合撂荒景观贡献率主要集中在坡度带6°~15°,水浇地撂荒景观贡献率则主要集中在坡度带2°~6°。在平地上各类型撂荒耕地景观贡献率最小,其余8个坡向撂荒景观贡献率波动较小;③高程对不同类型撂荒耕地的斑块破碎化、地块形状复杂程度和聚集度影响较大。在坡度带6°~15°,各类型撂荒耕地的斑块破碎化和地块形状复杂程度较高。各坡向上撂荒耕地的平均最邻近距离与聚集度呈负相关;撂荒耕地的地块形状复杂程度、地块几何形状、斑块破碎化与聚集度则呈正相关。利用研究区撂荒地块的景观特征,可以提高耕地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耕地 景观格局指数 空间特征 丘陵山区 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村落的多尺度时空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岚岚 孙建伟 +2 位作者 邓玲玲 罗静 田野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1-330,共10页
[目的]探究传统村落省市县不同尺度时空分异特征,并解析其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而为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方法]以6批次共8 15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揭示了传统村落多尺... [目的]探究传统村落省市县不同尺度时空分异特征,并解析其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而为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方法]以6批次共8 15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揭示了传统村落多尺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探测和多因子交互探讨了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1)传统村落数量呈线性上升,多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南多北少,东南多西北少,整体布局呈三角形,演变趋势呈反“6”字型。(2)基于县域单元的省市域传统村落泰尔指数差异性明显,各省市之间传统村落分布存在较大差异,高值区集中于胡焕庸线以东;(3)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主要受到距河流距离、交通通达距离、森林覆盖率、人口密度、坡度影响,且其因子间交互作用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不存在独立及减弱的关系。[结论]中国传统村落数量不断增多,整体以胡焕庸线为界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受河流、交通、人口等多重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时空格局 泰尔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农机产品贸易格局及中国竞争力分析
19
作者 周井娟 王浙钟 《农业展望》 2025年第2期95-105,共11页
深入剖析全球农机产品贸易格局,对于明确中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竞争优势与提升路径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价值。借助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本研究对全球农机产品贸易特征与演变轨迹、中国农机产品... 深入剖析全球农机产品贸易格局,对于明确中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竞争优势与提升路径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价值。借助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本研究对全球农机产品贸易特征与演变轨迹、中国农机产品贸易特征与国际竞争力展开了全面分析。研究表明,传统农机制造强国如德国、美国、荷兰等在全球农机产品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起主导作用;中国农机产品以门类齐全、种类众多,能够满足不同生产需求为特征,市场占有率已跃居全球第三位,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逐年上升,但仍低于0.8的阈值,说明国际市场竞争力仍较弱;与德国、荷兰、美国、意大利、法国相比,中国农机产品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较低,在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分工体系内仍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基于此,提出精耕国内市场、对接国际市场需求,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助力提升中国农机产品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农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机产品 贸易格局 国际竞争力 市场占有率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大冶矿区生态网络格局构建及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婷 李朝奎 +2 位作者 从政 冯媛媛 毛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1-610,共10页
【目的】湖北省大冶矿区是中国重要的铜矿石和铁矿石生产基地,在开采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生态平衡带来了巨大挑战。从宏观层面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网络,识别保护和修复的关键区域,对于维护当地生态平衡至关重要。【方法... 【目的】湖北省大冶矿区是中国重要的铜矿石和铁矿石生产基地,在开采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生态平衡带来了巨大挑战。从宏观层面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网络,识别保护和修复的关键区域,对于维护当地生态平衡至关重要。【方法】以大冶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的方法识别生态源地、修正生态阻力面,进而利用电路理论识别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及生态障碍点,构建大冶矿区生态网络格局。【结果】大冶矿区的生态网络格局由11处生态源地、18条生态廊道、17处生态夹点及32处生态障碍点构成。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市域南部、西部、东部,总面积为442.24 km^(2);生态廊道总长度为104.55 km,其中中南部地区多为高等级阻力廊道,东北部多为中等级阻力廊道,西部多为低等级阻力廊道;生态夹点主要集中在西部低阻力廊道上,而生态障碍点则多分布于中南部高阻力廊道上。基于以上要素,构建“南山、北湖、多廊、多点”的生态网络格局。【结论】遥感生态指数的方法能有效识别出具有高生态价值和连通性的生态源地。基于修正后的生态阻力面,能够精准识别出具有最小阻力值的生态廊道,显著提升了整个生态网络结构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格局 遥感生态指数 电路理论 大冶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