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3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生态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制度组态——基于必要条件分析法与动态定性比较分析法
1
作者 罗光强 宋新宇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6,共12页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类正在迎来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以数字基础、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数字能力为内容的数字生态。数字生态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和新动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新质生...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类正在迎来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以数字基础、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数字能力为内容的数字生态。数字生态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和新动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关系形成。当前,我国农业正面临着传统与现代并存二元结构转型升级关键期,必须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破解农业迂回生产分工难和产业组织集聚难的作用,以数字生态及与之相适配的制度组态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衍生与发展。基于此,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契机,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构建制度组态、数字生态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理论机制,综合运用必要条件分析法与动态定性比较分析法,利用我国30个省份(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2019—2022年面板数据进行案例分析。定性比较分析法的单个必要性分析表明,数字生态要素的有效协同是培育高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分析表明,低数字能力与低数字经济制约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定性比较分析的条件组态充分性分析表明,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依靠数字生态要素及其匹配制度要素的有效组合,实施政府主导型、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型和政府-市场-社会三轮驱动型的组态路径。进一步加快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应充分发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数字化赋能作用,因地制宜选择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组态路径,着力推动工业颠覆性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力加强农业数字化与数字化农业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深化以新质生产关系为导向的农业体制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统一大市场 农业新质生产力 制度组态 数字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动因、困境与对策研究
2
作者 陈转青 吉慧鸽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4期22-25,共4页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发展绿色转型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有效路径。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政策引导、市场需求、技术革新是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动力因素。从劳动力状况、技术集...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发展绿色转型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有效路径。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政策引导、市场需求、技术革新是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动力因素。从劳动力状况、技术集成、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产业链位置等方面看,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应当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研发生态农业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多方举措增加生态农业资金投入、改善小农户生态农业产业链低端地位等,以推进小农户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农户 生态农业 动因 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土保持的长汀县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演变过程
3
作者 刘欢欢 魏宇航 +2 位作者 马理辉 王继军 骆汉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6-294,共9页
[目的]揭示水土流失治理下长汀县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耦合规律及演变过程,以期为进一步促进长汀县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2—2022年长汀县统计年鉴及土地覆盖栅格数据,依据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构建了... [目的]揭示水土流失治理下长汀县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耦合规律及演变过程,以期为进一步促进长汀县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2—2022年长汀县统计年鉴及土地覆盖栅格数据,依据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构建了该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模型对长汀县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1) 1992—2022年长汀县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指数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2) 1992—2022年长汀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在10°~270°,系统从衰退耦合过渡到不协调耦合,再到协调耦合、不协调耦合,整个耦合状态演变呈S型曲线;(3) 1992—2022年长汀县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先后经历再生发展、极限发展、协调发展、极限发展的演变阶段。其中1992—2000年处于再生发展阶段,2001—2002年、2017—2022年处于极限发展阶段,2003—2016年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结论]根据耦合度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通过优化农业生态和经济措施,系统可以突破不协调耦合朝着协调方向发展,甚至最终进入到良好或优越的协调发展演变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学 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 耦合度模型 长汀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研究
4
作者 周欣欣 张永旺 汪红梅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1,27,共8页
为破解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难题,找出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背后的原因,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了2006—2020年各省(区)农业绿色发展指数、生态保... 为破解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难题,找出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背后的原因,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了2006—2020年各省(区)农业绿色发展指数、生态保护指数,借助融合协调模型计算农业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度,并运用障碍度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诊断和分析耦合协调发展的障碍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上游>下游>中游”的格局,各省(区)距离优质协调发展仍有较大差距;农业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主要受产出高效维度与资源禀赋维度的阻碍;影响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程度的内部驱动因素按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比、耕地复种指数、森林覆盖率、粮食单产、人均耕地面积、化肥施用强度。因此,应加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统筹协调,加快推动区域间技术、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流动和制定差异化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绿色发展 生态保护 障碍度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王琪 崔海霞 卢秀茹 《现代农业》 2025年第1期68-76,102,共10页
探究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对促进农业生态建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1—2022年我国31个省区市(除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测算各省区市12年的农业生态效率值;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检... 探究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对促进农业生态建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1—2022年我国31个省区市(除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测算各省区市12年的农业生态效率值;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生态效率的直接影响;利用中介模型与门槛模型检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区域间呈现东部地区快速增长、中西部地区缓慢增长的特征。农业科技投入正向显著影响农业生态效率,农业抗灾能力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农业劳动生产率发挥单门槛作用。因此,建议差异化增加区域农业科技投入;发展智慧农业,持续提升农业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生产劳动率,运用现代化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态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 农业生态效率 SBM模型 农业抗灾能力 农业劳动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南梁生态药材产业发展优势及展望
6
作者 董妙音 杜永生 +2 位作者 姚文智 栗孟飞 魏建和 《中国现代中药》 2025年第4期631-637,共7页
优质中药材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但随着中药材种植年限的增加,种植过程中逐渐出现土传病害、连作障碍及有效成分积累不足等问题。甘肃南梁地区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腹地,黄土层深厚,土地面积广阔且土质良好,适宜根茎类中药材... 优质中药材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但随着中药材种植年限的增加,种植过程中逐渐出现土传病害、连作障碍及有效成分积累不足等问题。甘肃南梁地区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腹地,黄土层深厚,土地面积广阔且土质良好,适宜根茎类中药材生态种植,目前已逐渐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中药材产区。南梁地区中药材生态种植降低了中药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干扰,能够保护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采用“人种天养”仿野生种植模式,不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投入品,投入产出比小;多年生产出的生态药材“优形、优质、优价”,保证了药材质量。鉴于此,提出南梁生态药材的概念,即在土层深厚、土壤保水保肥、光照充足、温差大的南梁塬山地,采用优良种源和生态种植技术,按《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的近野生优质生态药材;明确了南梁生态药材高品质形成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提出了产业发展的建议和展望,旨在为南梁地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梁地区 中药材 生态种植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7
作者 宋丽丽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生态农业法律保障机制展开研究,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发展及其与生态农业的紧密关系,分析了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重要性及其法律规范体系。通过对现行政策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建议,并详细阐述...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生态农业法律保障机制展开研究,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发展及其与生态农业的紧密关系,分析了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重要性及其法律规范体系。通过对现行政策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建议,并详细阐述了生态农业的法律监管机制。研究表明,完善的法律保障和监管机制对于推动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生态农业 法律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素养何以影响农户有机农业采纳?——来自湘西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证据
8
作者 卢瑜 向平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4-846,共13页
数字赋能农户转型发展有机农业是实现农业绿色化、数字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数字素养理论和技术采用理论,利用湖南湘西重点生态功能区4县的农户调研数据,基于扩展的整合型技术接受和使用理论(UTAUT)模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 数字赋能农户转型发展有机农业是实现农业绿色化、数字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数字素养理论和技术采用理论,利用湖南湘西重点生态功能区4县的农户调研数据,基于扩展的整合型技术接受和使用理论(UTAUT)模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字素养对农户有机农业采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绩效期望对农户有机农业采纳行为的影响最大,但数字通用素养、数字应用素养和数字创新素养对农户有机农业采纳十分关键,影响效应与农户对绩效期望的考量相当,且数字通用素养与数字应用素养的直接影响显著大于间接影响,而数字创新素养的间接效应更为显著。2)数字素养对不同规模农户有机农业采纳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数字创新素养和数字应用素养对规模农户有机农业采纳行为的影响更显著,且数字创新素养对不同规模农户有机农业采纳行为影响的异质性更为突出。此外,农业经验对数字素养与农户有机农业采纳行为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通过改善农业数字化环境、提高农户数字素养和制定差异化推广方案等措施,强化数字素养对农户有机农业采纳的直接和间接作用路径,提升数字赋能农户转型有机农业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素养 有机农业采纳 整合型技术接受和使用模型(UTAUT) 重点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挖掘农田生态系统功能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综述
9
作者 田霄鸿 徐虎 +1 位作者 刘荣志 张晴雯 《农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保障粮食和生态环境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基于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期间,组织与会专家针对当前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面临机制不明和应用基础型研究不够、土壤固碳技术创新不足... 保障粮食和生态环境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基于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期间,组织与会专家针对当前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面临机制不明和应用基础型研究不够、土壤固碳技术创新不足、农田污染治理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理论与技术亟待突破等问题和难题,从耕地保育与质量提升、农业水土资源持续利用、农业减排固碳与适应气候变化协同、土壤污染防治与健康、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生物资源利用与多样性等领域展开对策性研讨交流,综述了各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以利于更好地挖掘农田生态系统功能和更有效地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农田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安全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土壤固碳技术 农田污染治理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土壤污染防治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用水生态足迹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分析
10
作者 王田月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29,36,共8页
农业用水生态足迹对于了解水环境的生态状况以及衡量农业发展对水资源的生态占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水生态足迹模型、可视化地图、Kernel密度估计、Moran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分析中国农业用水生态足迹的动态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农业用水生态足迹对于了解水环境的生态状况以及衡量农业发展对水资源的生态占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水生态足迹模型、可视化地图、Kernel密度估计、Moran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分析中国农业用水生态足迹的动态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05-2022年全国总的农业用水生态足迹从0.19亿m^(2)上升至0.21亿m^(2),地区排序为东北>中部>西部>东部,万元GDP农业用水生态足迹从2.13下降至0.49,地区排序为西部>东北>中部>东部;②万元GDP农业用水生态足迹呈现“由北向南”、“西北向东南”递减的空间变化特征,高值区分布在新疆、西藏、宁夏,低值区分布在西南的四川、重庆及华北的河南、山东、河北;③Kernel密度估计呈现“波峰高度增加、波峰数量减少、曲线向左运动、右尾缩短、宽度缩小”的动态变化规律;④考察期内空间Moran指数显著为正且主要分布在第一、二、三象限;⑤地理探测器结果揭示,驱动因素的平均解释力排序为:财政支农力度(0.25)>经济发展水平(0.23)>第一产业占比(0.20)>水资源禀赋(0.19)>农田水利基础设施(0.19)>畜牧业占比(0.15)>农业受灾率(0.11)>农业机械化程度(0.07),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财政支农力度、畜牧业占比、农业受灾率的解释力呈波动上升趋势。研究结论表明:我国万元GDP农业用水生态足迹存在下降趋同与收敛集聚态势;在空间上主要呈现正相关集聚形态,“低低集聚”地区所占比例45.16%,为最主要的集聚模式;财政支农力度、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持续推动空间分异的核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用水 生态足迹 空间差异 动态演进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州地区盐碱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11
作者 梁英 《林业科技情报》 2025年第1期104-106,共3页
滨州地区位于中国北方沿海,土壤盐碱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本文详细论述了滨州地区盐碱地的概况、成因、危害。然后结合当前盐碱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相关实践研究,总结了滨州地区盐碱地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 滨州地区位于中国北方沿海,土壤盐碱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本文详细论述了滨州地区盐碱地的概况、成因、危害。然后结合当前盐碱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相关实践研究,总结了滨州地区盐碱地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工程治理技术、综合性土壤改良技术、耐盐碱作物种植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改善土壤质量,促进盐碱地生态环境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州 盐碱地 生态修复 农业生产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南华地区土壤质量及绿色富硒富锗产地适宜性评价
12
作者 程琰勋 赵萌生 +7 位作者 徐磊 郑洪福 赵见波 李锁明 蒋潇 瞿镪 赵晨阳 李明 《农学学报》 2025年第3期36-44,共9页
本研究旨在综合评价滇中南华地区的土壤养分、土壤环境、土壤质量和绿色富硒富锗产地土壤环境质量。通过分析在滇中南华地区开展的1:2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获得的630份表层土壤样本数据,依据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对上述指标进行... 本研究旨在综合评价滇中南华地区的土壤养分、土壤环境、土壤质量和绿色富硒富锗产地土壤环境质量。通过分析在滇中南华地区开展的1:2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获得的630份表层土壤样本数据,依据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对上述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养分总体为中等—较丰富水平,一等、二等养分充足的土壤占37.19%,三等土壤占42.35%;土壤环境整体较好,一等土壤(无风险)占比达到80.19%,二等土壤(风险可控)占比为19.41%,三等土壤(风险较高)占比仅为0.40%;土壤质量综合等级总体为优质—良好水平,一等(优质)和二等(良好)土壤占比达到60.26%;达到AA级绿色富硒产地标准的土壤占比为2.78%,面积为63 km^(2);达到AA级绿色富锗产地标准的土壤占比为28.5%,面积为646 km^(2);达到AA级绿色富硒富锗产地标准的土壤占比为2.78%,面积为63 km^(2)。研究区土壤养分较为充足,土壤环境总体较好,具有发展绿色富硒富锗食品的广阔前景。本研究对在滇中地区建立绿色富硒富锗种植、养殖实验基地以及开发绿色富硒富锗农畜产品提供了科学依据,助力了南华地区生态农业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事业,对滇中地区发展绿色农业和土地利用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绿色产地 富硒 富锗 滇中 滇中南华地区 土壤养分 土壤环境 土壤质量 生态农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值法的浙江省生态农业发展评价及灰色模型预测
13
作者 罗顺元 任灵艳 《现代农业》 2025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生态农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构建了2005—2022年浙江生态农业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分为3个维度(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利用熵值法测度其发展水平,并通过灰色模型GM(1,1),预测浙江省生态农业综合效益2025... 生态农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构建了2005—2022年浙江生态农业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分为3个维度(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利用熵值法测度其发展水平,并通过灰色模型GM(1,1),预测浙江省生态农业综合效益2025—2034年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05—2022年浙江省生态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中间有曲折,说明浙江省生态农业近年来发展势态良好,取得了较好成绩。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个维度各有自己的发展特点。2012年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经济效益呈逐年微降趋势。预测结果显示,2025—2034年浙江省生态农业综合效益将持续稳步上升。因此,对于好的做法和经验应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同时,对于经济效益下滑的趋势应予以重视,需设法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熵值法 灰色模型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生态包装设计要点及策略
14
作者 罗琳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5年第3期116-118,共3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在改善乡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等方面可发挥显著的作用。但从如今农产品的包装设计情况来看,还具有包装结构简单、个性化不足、环保型材料甚少等问题,与新时代强调的绿色环保理念不相契合,这对农产品的销售及...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在改善乡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等方面可发挥显著的作用。但从如今农产品的包装设计情况来看,还具有包装结构简单、个性化不足、环保型材料甚少等问题,与新时代强调的绿色环保理念不相契合,这对农产品的销售及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加强农产品生态包装设计是一项极具意义的工作,各地都需要切实提升对此方面的重视度,并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农产品生态包装创新设计的路径,保障农产品可实现更好地推广与销售,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良好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产品 生态包装设计 设计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基于农地经营效率的中介效应分析
15
作者 周宇韬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02-207,275,共7页
根据2012—2021年黄河流域各省(区)的面板数据,首先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该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再实证分析农地经营效率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值均大于1,整体表现出曲折发展的... 根据2012—2021年黄河流域各省(区)的面板数据,首先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该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再实证分析农地经营效率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值均大于1,整体表现出曲折发展的趋势。区域中,上游的农业生态效率均值最高,中游相对较低,下游最低。②农村人口老龄化对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和农地经营效率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③农地经营效率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农村人口老龄化通过降低农地经营效率的提高来对黄河流域整体及上游和中游产生促进作用,通过提高农地经营效率来对下游农业生态效率产生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口老龄化 农业生态效率 中介效应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设施生态农业主要模式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萍萍 韩建刚 +1 位作者 陈欣 高丽红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9-160,共12页
设施生态农业是指在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中采用清洁、绿色、健康生产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环境效益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模式。2002年农业部重点推广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种养沼三结合的“四位一体... 设施生态农业是指在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中采用清洁、绿色、健康生产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环境效益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模式。2002年农业部重点推广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种养沼三结合的“四位一体”生态模式,从最初以农户为单位的单体日光温室到以村庄为单位的种养结合生态温室群模式,拓展到在一个大区域内将大型猪场的粪污进行工业化沼气并网发电,沼液通过管道输送到农田来减少化肥施用和改良土壤的宏观生态农业模式,相关的结构配置、配套的种养殖技术和装备也在不断研发和提升中。另一类是采用综合性生态农业技术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包括:采用各类立体/垂直栽培技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通过各种轮作栽培技术减少设施蔬菜土壤连作障碍和降低农药使用量;采用土壤健康栽培技术,通过有机肥的合理施用改善土壤性状;采用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用农林废弃物发酵后的物料作为栽培基质为作物提供养分;采用覆盖防虫网、色板诱杀、灯光诱杀、高温封棚、蒸气消毒、有色膜覆盖土壤、天敌昆虫生物防治等病虫草害生态防治技术来减少有害生物发生。期望通过相关配套装备技术的进一步研发提高设施生态农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实现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生态农业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种养沼结合 立体栽培 轮作栽培 有机基质栽培 生态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山东段)生态环境与农业耦合协调和高质量发展提升策略 被引量:3
17
作者 佘丽敏 袁程程 李晓建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6,共8页
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黄河流域(山东段)23个区县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生态环境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并根据评价结果,从规划体系完善、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机制体制建设3个方面提出黄河流域(山东段)... 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黄河流域(山东段)23个区县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生态环境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并根据评价结果,从规划体系完善、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机制体制建设3个方面提出黄河流域(山东段)生态环境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评价 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 生态规划 农业规划 黄河流域(山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生态文化振兴的地域模式与实践策略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振 夏繁茂 +1 位作者 石峰 朱凌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3期280-282,共3页
赋能乡村生态文化振兴的关键在于产教、科教“双融合”驱动乡村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生态文化创新人才。以枣庄职业学院农业职业教育为例,基于产教融合的适切度不够、“科教融汇”驱动的新动能不足、“多元协同”育人共同体缺失等问题导向,... 赋能乡村生态文化振兴的关键在于产教、科教“双融合”驱动乡村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生态文化创新人才。以枣庄职业学院农业职业教育为例,基于产教融合的适切度不够、“科教融汇”驱动的新动能不足、“多元协同”育人共同体缺失等问题导向,构建了“产教融合、培养生态人才,科技创新、发展绿色农业,文化嵌入、促进多元协同”的创新育人模式,从而打造了地域实践策略,如产教融合,促进生态文化振兴;科教融汇,创新农科育人模式;文化引领,协同赋能多产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态文化振兴 农业职业教育 地域模式 实践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生态韧性与用水效率耦合协调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薛选登 范晓婕 谢清华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2-74,共13页
韧性与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核心要素,统筹农业水资源生态韧性和用水效率协调发展,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熵权-Topsis法、超效率SBM模型对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生态韧性与用水效率进行测度,... 韧性与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核心要素,统筹农业水资源生态韧性和用水效率协调发展,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熵权-Topsis法、超效率SBM模型对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生态韧性与用水效率进行测度,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借助核密度估计、ArcGIS图示法、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考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格局及空间集聚效应,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时空演化上:2007-2021年全流域耦合协调度均值呈现先降后升的“U”形演化趋势,良好协调区呈现由点到片、由北至西南、由外围向内部蔓延的空间格局。②区域差异上:中游区域内差异扩大,上游和下游区域内差异缩小但两者区域间差异最大。③空间集聚上:偏向于随机分布且空间集聚较弱,未形成连片效应。④驱动因素上:自然灾害、研发投入与产业发展是协调发展度的主要影响因子。针对协调演化发展现状,提出“中心带动边缘”、“技术协同管理”、“政府结合市场”的一体化、系列化、多元化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农业水资源生态韧性 农业水资源用水效率 协调演化 驱动因素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对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基于消费者社交网络参与度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1
20
作者 袁晓辉 汪卓然 王祥文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2期6-13,共8页
本文基于信号传递理论阐述了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影响消费者信任的逻辑机理,并利用全国1113位有机牛奶消费者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对消费者信任的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品牌作为一种能够降低消费者... 本文基于信号传递理论阐述了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影响消费者信任的逻辑机理,并利用全国1113位有机牛奶消费者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对消费者信任的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品牌作为一种能够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的排他性品类符号,具有重要的信息传递功能,对于解决生态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积极意义,但不同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同,其原因在于品牌形象存在差异,品牌形象越好,消费者对产品信任度越高。(2)在品牌形象对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关系中,消费者社交网络参与度发挥着一定程度的正向调节作用,品牌形象对社交网络参与度较高的消费者产品信任影响较为强烈。(3)品牌形象对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对于社会信任水平较低和生态认知水平较高的消费者而言,品牌形象对其产品信任的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产品 品牌形象 消费者信任 社交网络参与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