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游径流对长江口盐水上溯距离影响研究
1
作者 王辉 黄睿 +4 位作者 张蔚 陈中 王晓光 李昊 曾建峰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长江口盐水入侵严重影响上游供水安全、农业灌溉和生态环境健康,其中在径流和潮动力的相互作用下盐水上溯距离一直受到较多的关注,然而径潮相互作用下盐水上溯距离研究并不充分。本文利用MIKE 3水动力学模型建立了长江口三维水动力和盐... 长江口盐水入侵严重影响上游供水安全、农业灌溉和生态环境健康,其中在径流和潮动力的相互作用下盐水上溯距离一直受到较多的关注,然而径潮相互作用下盐水上溯距离研究并不充分。本文利用MIKE 3水动力学模型建立了长江口三维水动力和盐度数学模型,采用2016年长江口实测潮位、流速、流向和盐度资料对长江口三维水动力和盐度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显示模拟值和实测值较为吻合,表明本文所建立的长江口三维水动力和盐度数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长江口附近的水动力和盐度特性。为了探究上游径流对长江口盐水上溯距离的影响,本文设置了长江口上游15000~50000 m^(3)/s中8个径流量,分别模拟研究了上游不同径流量对长江口南支-北港、南支-南港-北槽和南支-南港-南槽3条航道盐水入侵上溯距离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3条航道的盐水入侵程度显著依赖于潮汐动力,大潮潮动力强,外海与北支盐水倒灌的盐水入侵都强于小潮期间,盐水上溯距离整体大于小潮期间。当径流较低时,北支存在盐水倒灌现象,也会增加盐水入侵距离。同时分析了不同径流条件下3条航道盐度垂向分布和层化现象,并分别建立了上游径流量和3条航道盐水上溯距离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对长江河口“压咸补淡”和物质输运等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数值模拟 盐水入侵 上溯距离 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水动力水质模型的感潮河口营养盐来源定量解析
2
作者 李旭 林宁亚 +9 位作者 杨柳 王巧云 林峰 邹启贤 曾洁 任婷玉 黎洪元 李肖玉 刘永 邹锐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63-1572,共10页
入海河流区域的污染定量溯源是破解断面水质精准治污难题、实现区域污染精细化管控的核心基础。以SZ河为研究对象,基于水文、水质和气象等多元数据,通过设置开边界模拟潮汐效应,构建了高分辨率的水动力水质模型(IWIND-LRC),并进行潮位... 入海河流区域的污染定量溯源是破解断面水质精准治污难题、实现区域污染精细化管控的核心基础。以SZ河为研究对象,基于水文、水质和气象等多元数据,通过设置开边界模拟潮汐效应,构建了高分辨率的水动力水质模型(IWIND-LRC),并进行潮位、盐度、氨氮指标的参数率定及校验,基于验证后的模型,开发污染物来源数值解析算法,对SZ河入海口断面氨氮进行了定量溯源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2020年的模拟校准与2021年的验证,SZ河河口氨氮指标的年均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30%。经过水体模型参数的部分不确定性更新迭代,水动力水质模型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能够较好地再现氨氮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过程;2)外源负荷是SZ河入海口氨氮的主要来源,占86.06%~88.81%,其中BJ河、SW河和WT河等支流的贡献最大,贡献率分别为20.15%~20.55%、15.98%~16.18%、9.53%~9.63%,底泥内源贡献占比为10.82%~11.81%。研究结果为SZ河精准治污提供定量化的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潮河口 水动力水质模型 氨氮浓度 源解析 污染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口水质时空变化分布特征及污染源辨析
3
作者 温昌麒 涂德贵 +1 位作者 林琰 廖志鸿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1-539,共9页
闽江口是福建省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过去对闽江口水质环境调查研究数据已不能反映其近期的变化趋势和污染来源。为给闽江口污染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根据2015—2022年闽江口近岸海域国、省控海水监测点位监测数据,应用海水质量... 闽江口是福建省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过去对闽江口水质环境调查研究数据已不能反映其近期的变化趋势和污染来源。为给闽江口污染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根据2015—2022年闽江口近岸海域国、省控海水监测点位监测数据,应用海水质量状况评价系统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评价,探讨闽江口水环境时空变化分布特征,进而分析污染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近年来闽江口水质年际变化不一,2019年后总体呈向好趋势发展,其中,夏季水质最好,秋季次之,春季最差;空间上,水质整体呈现河口区沿岸水质差、离岸水质好的空间分布特征,优良水质主要分布在闽江口东北部和东部海域;12个监测因子提取出5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解释率达79.87%,主导因子为无机氮;结合污染源通量变化趋势分析可知,入海河流污染物总量与闽江口优良水质面积占比呈现负相关关系,间接说明陆源污染排放对闽江口水质存在重要影响,经计算城镇、农村生活污染源贡献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法 水环境 时空变化 污染源 闽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水源地水库溶解氧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以碾子滩水库为例
4
作者 刘壮 张静怡 +3 位作者 魏峣 廖瑞雪 张李玲 刘晓聪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5,共9页
溶解氧是影响湖泊、水库水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水质自净能力的重要参数。尤其在饮用水水源地中,溶解氧的降低将导致水质下降,影响饮用水安全。以长江上游四川省碾子滩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连续监测,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 溶解氧是影响湖泊、水库水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水质自净能力的重要参数。尤其在饮用水水源地中,溶解氧的降低将导致水质下降,影响饮用水安全。以长江上游四川省碾子滩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连续监测,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水库溶解氧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层特征,以及溶解氧与水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该水库溶解氧浓度冬春季高、夏秋季低,且秋季变化幅度较大。受热分层影响,水质指标和溶解氧垂向分层季节差异明显,除冬季外,其他季节均有明显分层特征且存在缺氧区。②分析底层溶解氧浓度与库区营养状态、热分层指数与缺氧指数、表层藻密度与缺氧指数等指标间的变化关系,发现热分层是水库垂向尤其是底层溶解氧浓度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③溶解氧浓度与库区水质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溶解氧浓度与水温、pH、浊度呈正相关,与氨氮浓度呈负相关,在春、冬季与总磷浓度呈负相关,在夏、秋季则呈正相关,说明表层溶解氧浓度受到藻类繁殖的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地 溶解氧 热分层 藻类 驱动因子 碾子滩水库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R探测的长江源地区冰川与冻土厚度研究
5
作者 周黎明 张杨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长江源地区的冰川变化揭示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冰下地形探测作为冰川发育和运动过程研究的基础,对长江地区水土保持和淡水资源储量研究具有指导意义。长江科学院在长达10 a的江源科考基础上,分别于2022年、2023年采用探地雷达(GPR... 长江源地区的冰川变化揭示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冰下地形探测作为冰川发育和运动过程研究的基础,对长江地区水土保持和淡水资源储量研究具有指导意义。长江科学院在长达10 a的江源科考基础上,分别于2022年、2023年采用探地雷达(GPR)技术对长江正源沱沱河发源地格拉丹东主峰的冰川厚度进行精准探测,并对查旦湿地冻土厚度上限进行了探测研究。结合多种冰川和冻土地质模型的GPR波场模拟结果,提高了GPR技术在长江源地区冰川和冻土探测的有效性和精准度。探测结果表明,格拉丹东主峰冰川厚度和查旦湿地冻土厚度上限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冰川厚度和冻土厚度上限观测是一个常年积累的结果,后续仍需持续进行观测,积累更多数据,分析变化趋势,以估算探测区域内冰储量,研究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影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 探地雷达(GPR) 冰川 冻土 气候变化 水土保持 淡水资源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潮影响下长江口水源地优化布局及白茆沙水库建设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季永兴 李路 高晨晨 《水资源保护》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2,43,共9页
为提升远期上海原水水量、水质供应能力和应对突发咸潮入侵和水污染风险,在分析长江口水源现状和咸水入侵形势基础上,论证了长江口水源地优化布局的必要性,结合咸水入侵监测数据及反演成果提出在白茆沙新建水库方案及原水系统优化调度方... 为提升远期上海原水水量、水质供应能力和应对突发咸潮入侵和水污染风险,在分析长江口水源现状和咸水入侵形势基础上,论证了长江口水源地优化布局的必要性,结合咸水入侵监测数据及反演成果提出在白茆沙新建水库方案及原水系统优化调度方案,并分析了白茆沙水库建设对河势变化、行洪、通航、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白茆沙新建水库是较可行的方案,可对上海境内的长江口水源地进行优化布局,扩大供水规模并上移取水口;拟建的白茆沙水库位于白茆沙整治工程内侧,既可确保围堤安全稳定,也不影响行洪、通航,对河势变化、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影响微小;布置于水库南侧微弯水道处的取水口,既可避免淤积对取水口的影响,也可避免北支咸潮倒灌的影响;上岸后的输水管与崇明岛原水复线共建,增强了崇明岛原水的供水安全,与现有长江口和黄浦江水源地的原水系统互联互通,可实现上海原水系统“双源供水、一网调度”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潮入侵 供水工程 原水系统 水源地 长江口 白茆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更新世以来杭州湾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对源–汇过程的启示 被引量:2
7
作者 高秦 厉子龙 +5 位作者 陈燕婷 曾志杰 Piotrowski A M 杨师航 郭增卿 崔锦梅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4-478,共25页
长江将大量泥沙排入东海,对杭州湾的沉积演变产生重大影响,但长江型碎屑对杭州湾不同时期、不同位置的贡献差异缺乏研究。通过分析杭州湾舟山海域水下钻孔(HZW1907孔)沉积物中有机、无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杭州湾沉积过程中的水体古盐... 长江将大量泥沙排入东海,对杭州湾的沉积演变产生重大影响,但长江型碎屑对杭州湾不同时期、不同位置的贡献差异缺乏研究。通过分析杭州湾舟山海域水下钻孔(HZW1907孔)沉积物中有机、无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杭州湾沉积过程中的水体古盐度、源区风化过程、沉积物组成与来源和长江–杭州湾–东海陆架沉积系统进行研究,并基于稀土元素组成的两端元混合模型,定量探讨长江泥沙对杭州湾不同位置沉积的贡献程度差异。结果表明,杭州湾湾口从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冰期的下切河谷深切、河谷充填和河谷埋藏3个阶段演化过程,相应发育了河床相(约33.9~23.7kaBP)、河漫滩相(约23.7~12.0kaBP)、古河口湾相(约12.0~9.0 ka BP)、浅海相(约9.0~4.0 ka BP)和现代河口湾相(约4.0 ka BP至今);沉积物的Ga/Rb和K_(2)O/Al_(2)O_(3)关系揭示了中国东部在33.9 ka BP以来经历了冷干–暖湿的气候变化;TS和TOC的变化反映了淡水–不稳定淡水、海水混合–稳定海水的沉积水体演替,与东海陆架一致。晚更新世期间,杭州湾地区发育的河床相、河漫滩相沉积物源区主要来自钱塘江流域,显示长英质火成岩的特征;全新世以来的古河口湾相、浅海相和现代河口湾相沉积物为钱塘江型碎屑与长江型碎屑的混合,显示中基性火成岩的特征,湾口受到长江物质的影响更强。以长江和钱塘江流域(Gd/Yb)_(UCC)为端元的模拟结果显示,杭州湾湾口与湾顶受到长江物质影响差异较大,古河口湾相时期,长江供给杭州湾湾口沉积物约78%,湾顶约39%;浅海相时期,长江供给杭州湾地区超过80%的碎屑,湾口、湾顶无明显差别;现代河口湾相时期,长江供给湾口沉积物约76%,湾顶约22%。该模拟方法在长江向杭州湾输送的碎屑分析中具有定量化的作用,并有望适用于其他沿海陆架河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过程 元素地球化学 混合模型 杭州湾 长江三角洲–陆架–河口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长江黄河源区水循环变化及生态效应 被引量:6
8
作者 姚名泽 尹军 +2 位作者 刘思敏 蒋青青 袁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2,共9页
长江黄河源区对中国的生态安全和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当下该区域正在经历气候变化,受其影响源区的关键水循环要素也发生改变。气候变化和水循环要素变化下源区的生态出现了何种变化、水土涵养现状如何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文献综... 长江黄河源区对中国的生态安全和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当下该区域正在经历气候变化,受其影响源区的关键水循环要素也发生改变。气候变化和水循环要素变化下源区的生态出现了何种变化、水土涵养现状如何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文献综述,总结梳理了气候变化下长江黄河源区关键水循环要素的基本变化情况及其产生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长江黄河源区气温升高显著,降水变化趋势存在区域差异;冰川积雪消融增加,冻土消融加剧;不同区域径流量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源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沼泽草甸湿地和高寒泥炭湿地出现退化,而湖泊数量增多,面积增加显著;在多因子的综合作用下,源区河流输沙量平稳或是下降,水土涵养状况稳定或有所改善。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对源区生态的压力仍然存在,植被和湿地有退化风险;反映源区水土涵养状况的河流输沙系统驱动机制还不够明晰,相关研究还较少,与之相关的研究亟待进一步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要素 气候变化 生态效应 长江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利奇马”对长江口水通量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9
作者 姚鼎 李铖 +3 位作者 张凤林 葛建忠 张洪生 郭文云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6,共11页
在台风等极端天气影响下,河口水通量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强烈变化。利用无结构有限体积海岸海洋模型FVCOM,研究了1909号台风“利奇马”对长江口水通量及分流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台风“利奇马”可造成南槽持续30 h的净向陆水通量;受台... 在台风等极端天气影响下,河口水通量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强烈变化。利用无结构有限体积海岸海洋模型FVCOM,研究了1909号台风“利奇马”对长江口水通量及分流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台风“利奇马”可造成南槽持续30 h的净向陆水通量;受台风影响,北支、北港、北槽和南槽4个入海口台风的入海净水通量都呈现相似的减小—增大—减小—恢复的变化规律,总净入海通量也呈现类似规律,且变化幅度可超过60%;台风总体上增大了北侧支汊的净分流比,减小了南侧支汊的净分流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VCOM 台风影响 水通量 分流比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和东海内陆架黏土矿物与黏土粒级碎屑矿物构成及物源指示意义
10
作者 段昊一 毛居东 +2 位作者 程鹏 任啸霖 范德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9-128,共10页
黏土矿物以及黏土粒级碎屑矿物颗粒细小、搬运距离远,是进行长江口及浙闽内陆架泥质区多物源示踪的良好指标。本研究利用改进的黏土矿物XRD(X射线衍射分析)预处理方法,制作了供多面XRD衍射分析的方形样品,实现了部分黏土矿物种的鉴定,... 黏土矿物以及黏土粒级碎屑矿物颗粒细小、搬运距离远,是进行长江口及浙闽内陆架泥质区多物源示踪的良好指标。本研究利用改进的黏土矿物XRD(X射线衍射分析)预处理方法,制作了供多面XRD衍射分析的方形样品,实现了部分黏土矿物种的鉴定,结合黏土粒级中碎屑矿物鉴定,探讨了长江口及内陆架沉积物来源。研究表明:长江口及内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种属包括伊利石(含2M1、2M2两个多型)、高岭石、珍珠陶土、斜绿泥石以及弹性绿泥石,非黏土矿物主要有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白云石、铁白云石、方解石以及硬石膏。依据黏土矿物、黏土粒级碎屑矿物空间分布差异把长江口及东海内陆架划分为两个物源区:长江口及内陆架北部物源区、内陆架南部物源区,前者受废黄河物质影响,后者受浙闽中小河流物质影响。本研究表明来自苏北废黄河的沉积物不仅跨过了长江冲淡水进入长江水下三角洲,而且一直向南达到浙闽泥质区的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碎屑矿物 物源分区 源汇过程 长江口 东海内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沉积物碳氮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来源分析 被引量:26
11
作者 吴丹丹 葛晨东 +2 位作者 高抒 吕艳美 杨旸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07-215,共9页
根据对长江口水下三角洲上部(CJ16)和口门浅滩(CJ19)柱状样的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有机碳同位素(δ13C)以及长江口表层样TOC的测定,得出其粒度及碳氮元素特征,利用C/N和δ13C分析有机质来源及不同来源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 根据对长江口水下三角洲上部(CJ16)和口门浅滩(CJ19)柱状样的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有机碳同位素(δ13C)以及长江口表层样TOC的测定,得出其粒度及碳氮元素特征,利用C/N和δ13C分析有机质来源及不同来源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在0.19%~1.17%之间,CJ16柱中有机碳含量比CJ19柱略高;总氮含量均比较少,且变化幅度小;C/N比值在5~17间变化;CJ16柱的δ13C值在24.70‰~22.86‰间变化,CJ19柱为24.88‰~22.37‰,且CJ19柱δ13C值在36 cm以上段较下段明显增大,推测可能与南汇边滩互花米草(C4植物)的引种有关;(2)长江口表层沉积物TOC的含量范围为0.17%~1.16%,平均值为0.52%;(3)粒度特征显示长江口主要以粉砂和粘土为主,砂含量较少,粒度与长江口TN、TOC含量有较好的相关性;(4)C/N和δ13C值的特征均显示该区有机质为陆源和海洋混合,利用C/N比值估算出来自陆源的有机碳比例在CJ16柱约为40%,而在CJ19柱中约为60%;根据δ13C值估算出CJ16柱陆源和海源两种有机质来源几乎是各占一半的比例,CJ19柱来自陆源的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60%,与用C/N比值法测得的结果较一致。上述结果显示长江口的不同空间位置碳氮元素分布特征不同,沉积记录受到粒度、河口区物源的影响,还受到陆源和海源不同有机质来源输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 C/N 有机质来源 长江口 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支盐水倒灌南支对青草沙水源地的影响 被引量:40
12
作者 茅志昌 沈焕庭 肖成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8-66,共9页
自1978年以来,在长江口的几个关键岸段(例青龙港、新建、高桥、堡镇等)设置盐度观测站;1992—1994年的枯季,在青草沙水源地的南、北两侧各抛测量船一艘,在一个完整的大、中、小潮期间,连续逐时观测流速、流向、水深、盐度等,同时... 自1978年以来,在长江口的几个关键岸段(例青龙港、新建、高桥、堡镇等)设置盐度观测站;1992—1994年的枯季,在青草沙水源地的南、北两侧各抛测量船一艘,在一个完整的大、中、小潮期间,连续逐时观测流速、流向、水深、盐度等,同时在青龙港等处设置6个岸边观测点同步取样;1995—1996年在船站位置各设置氯离子自动监测仪一台;1996年3月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长江口水文测验。本文对大量的现场资料作了分析计算。研究结果表明,青草沙水源地盐水来源主要有北支倒灌咸水团和外海咸水入侵。前者的特征为,氯度的半月变化是小潮期(或小潮后的寻常潮)的氯度反高于大潮期,氯度的潮周日变化是日最高值出现在落憩附近,日最低值出现在涨憩附近,氯度的垂向分层不明显。这与外海盐水入侵引起的氯离子浓度在半月和潮周日内的变化特性正好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水入侵源 氯度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淘选分级的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来源、分布和保存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金鹏 姚鹏 +4 位作者 孟佳 赵彬 潘慧慧 张婷婷 李栋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1-57,共17页
从分级的角度认识大河三角洲前缘河口沉积有机碳的来源、分布和保存对深刻理解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于2012年6月采集了长江口和浙闽沿岸共6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水淘选的方法按照颗粒物水动力直径大小对其进行分级分离,分... 从分级的角度认识大河三角洲前缘河口沉积有机碳的来源、分布和保存对深刻理解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于2012年6月采集了长江口和浙闽沿岸共6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水淘选的方法按照颗粒物水动力直径大小对其进行分级分离,分析了这些分级样品的有机碳含量、稳定同位素、比表面积以及木质素等参数,并且结合蒙特卡洛模拟的三端元混合模型,讨论了此区域不同粒级沉积有机碳的来源、分布和保存特点。结果表明,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的有机碳在小粒级中含量较高,如816μm 粒级有机碳含量的均值为1.30%,而3263μm 粒级的均值为0.90%,但是大粒级有机碳对沉积物有机碳的贡献最高(81.3%),这是因为大粒级的质量贡献占绝对优势(72.0%)。三端元混合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沉积有机碳的贡献以海洋来源为主(平均为73%),土壤和维管植物也有一定贡献(平均值分别为21%和6%)。在小粒级(816μm)中,土壤对于沉积有机碳的贡献显著高于其他粒级,这是由于土壤有机质比较容易富集在细颗粒上。木质素的参数,如 C/V(0.040.32)和 S/V(0.331.23),显示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草本和木本被子植物的混合,随着粒级的增大,草本被子植物的来源逐渐增多。浙闽沿岸分级沉积物的 OC/SSA<0.4 mg/m2,而长江口的站位中 OC/SSA>0.4 mg/m2,表明长江口沉积有机碳的保存效率比浙闽沿岸的高。木质素降解参数,如(Ad/Al)v、3,5-Bd/V 和 P/(S+V)随着粒级的增大逐渐降低,表明小粒级降解程度较高,而大粒级中降解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沉积有机碳 水动力分选 木质素 来源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枯水期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初探 被引量:20
14
作者 李照 宋书群 +1 位作者 李才文 俞志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4-144,共21页
通过2013年3月和8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多学科综合调查,研究了枯水期和丰水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其分布的环境因子效应。枯水期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41属80种(不包括变种和变型),以硅藻为主,主要优势... 通过2013年3月和8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多学科综合调查,研究了枯水期和丰水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其分布的环境因子效应。枯水期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41属80种(不包括变种和变型),以硅藻为主,主要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15×10~3~16.35×10~3 cells/L,平均值为(3.24±3.14)×10~3 cells/L;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长江口外东北部海域形成高值,垂直变化较小,硅藻刻画了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丰水期共发现浮游植物4门67属135种(不包括变种和变型),甲藻物种数量和细胞丰度均升高,主要优势种为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骨条藻(Skeletonemasp.);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2×10~3~1 925.45×10~3 cells/L,平均值为(41.67±186.00)×10~3 cells/L;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长江口外形成南北两个高值区,随水深增加,细胞丰度逐渐降低。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受长江口冲淡水影响,与盐度和浊度有显著的相关性;N/P比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随着N/P比升高,甲藻的相对丰度升高,硅藻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浮游植物在层化水体的上层大量繁殖是底层低氧形成的必要条件,硅藻具有较高的沉降速率,因而以硅藻为主的群落更利于低氧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长江口 冲淡水 低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支盐水倒灌的数值模型研究 被引量:39
15
作者 肖成猷 朱建荣 沈焕庭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24-132,共9页
Xiao Chengyou, Zhu Jianrong, Shen Huanti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stuarine and Coastal Researc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关键词 长江河口 盐水入侵 盐水倒灌 数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老黄河口及东海陆架沉积有机质物源指标及有机碳的沉积环境 被引量:25
16
作者 朱纯 潘建明 +4 位作者 卢冰 扈传昱 刘小涯 叶新荣 薛斌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46,共11页
利用2002年9月'东方红2号'调查船调查中获得的沉积物样品,定量研究了长江、老黄河口以及东海陆架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和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姥鲛烷和植烷)两种天然示踪物,结果表明:(1)各采样站位样品的碳数范围为n-C14~n-C34,主... 利用2002年9月'东方红2号'调查船调查中获得的沉积物样品,定量研究了长江、老黄河口以及东海陆架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和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姥鲛烷和植烷)两种天然示踪物,结果表明:(1)各采样站位样品的碳数范围为n-C14~n-C34,主要可分为陆源单峰、双峰和石油污染等3种类型.(2)长江口东南软泥区和浙江沿岸软泥区沉积物样品中高碳正构烷烃n-C27、n-C29和n-C31含量较高,奇碳优势显著,表明其来源以陆源高等植物输入占优势;相反,'东海冷涡'泥质区和黄海中南陆架区沉积物样品中的低碳正构烷烃n-C17、n-C18和n-C19含量较高,奇偶优势不明显,表明其来源主要以浮游生物和细菌为主.冲绳海槽泥质区沉积物样品中高碳与低碳正构烷烃的含量几乎相当,表明其来源为海洋低等生物和陆地高等植物共同输入,其中陆源物质是从东海陆架经底流搬运而来的.(3)有机质的堆积受控于物质供应和沉积环境两大因素.东海中陆架区沉积物中正构烷烃总量和有机碳含量为最低,这是由于台湾暖流的顶托,使黄河和长江两大物质扩散系统对该区的物质供应量减少,沉积速率低,潮流冲刷作用强,沉积物保存有机碳的能力较差;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及有机碳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浙江沿岸软泥区(E5站)和冲绳海槽泥质区(P4站);'东海冷涡'泥质区沉积环境最为适宜,但是陆源有机质供应则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老黄河口 正构烷烃 泥质区 物源 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水体溶解氧的季节变化及底层低氧成因分析 被引量:25
17
作者 李宏亮 陈建芳 +3 位作者 卢勇 金海燕 王奎 张海生 《海洋学研究》 2011年第3期78-87,共10页
利用2006—2007年"908-ST04区块"任务单元在长江口开展的春、夏、秋、冬四季多学科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水体溶解氧的季节变化,探讨了其底层低氧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冬季,表层和底层水体溶解氧值总体上呈近岸高、外陆... 利用2006—2007年"908-ST04区块"任务单元在长江口开展的春、夏、秋、冬四季多学科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水体溶解氧的季节变化,探讨了其底层低氧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冬季,表层和底层水体溶解氧值总体上呈近岸高、外陆架低的分布趋势,水体上下混合均匀;春季,藻华开始出现,水体层化初成,外陆架入侵的低溶解氧浓度水团和上层沉降的生物碎屑,使水体的低氧状况开始发展;夏季,在长江口锋面北侧底层水体中呈现1个"低氧带",溶解氧最小浓度为2 mg/L;秋季,在122.5°E以东的陆架区,可观测到呈块状分布的溶解氧低值区和夏季缺氧核心区的残留。由于受人文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双重影响,长江口水动力因素和生态响应复杂多变。长江冲淡水的扩散为该区域水体的缺氧提供了营养盐支持,台湾暖流水入侵和上升流为缺氧水体提供了较小的溶解氧背景值,而强烈的水体层化阻止了底层氧和上层高氧带的垂直交换。颗粒有机碳和总溶解有机碳的分布趋势表明,陆源有机质对低氧的贡献可能是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变化 底层低氧 形成机制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动水絮凝沉降与拦门沙淤积的关系 被引量:29
18
作者 张志忠 阮文杰 蒋国俊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632-638,共7页
根据1982年4月-1983年3月长江口南槽3个站位全年逐月大潮的水化学成分、悬沙粒度与粘土矿物资料,1984-1992年在环形水槽中获得的近百个组次的动水絮凝沉降试验研究资料,以及长江口细颗粒泥沙、浮泥与底质研究成果,对拦门沙形成过... 根据1982年4月-1983年3月长江口南槽3个站位全年逐月大潮的水化学成分、悬沙粒度与粘土矿物资料,1984-1992年在环形水槽中获得的近百个组次的动水絮凝沉降试验研究资料,以及长江口细颗粒泥沙、浮泥与底质研究成果,对拦门沙形成过程及其机理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拦门沙为最年轻的活动三角洲,汛期集中输水输沙与台湾暖流同期相遇,为动水絮凝沉降最强和浮泥最为发育时期;涨潮期当盐度为(9-13)x10-3时,伊利石、高岭石在盐水楔顶部发生动水絮凝沉降,而落潮期当盐度在(19—24)X10-3时,蒙脱石在盐水楔尾部发生动水絮凝沉降,揭示了拦门沙水平淤积的基本规律;半月周期的浮泥透镜体所残积的中、粗粉沙形成钻孔中常见的透镜体与薄层理,则揭示了拦门沙的垂直加积的基本规律,为拦门沙综合治理与深水航道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拦门沙 细颗粒泥沙 动水絮凝 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长江口崇明东滩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过程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高磊 李道季 +2 位作者 余立华 孔定江 王延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9-116,共8页
2005年3—5月,选取位于长江口崇明东滩的3个典型站点,对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剖面进行了观测;同时,通过模拟现场环境培养的方法测定了营养盐在沉积物-上覆水界面的交换通量。结果表明,间隙水中NH4+和SiO32-浓度比PO34-和NO-2+NO3-一般要... 2005年3—5月,选取位于长江口崇明东滩的3个典型站点,对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剖面进行了观测;同时,通过模拟现场环境培养的方法测定了营养盐在沉积物-上覆水界面的交换通量。结果表明,间隙水中NH4+和SiO32-浓度比PO34-和NO-2+NO3-一般要高2—3个数量级。沉积物-水界面交换过程在春季表现为对NO3-和SiO32-的吸收,吸收的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覆水中这两种营养盐的浓度;由上覆水和表层间隙水浓度梯度所决定的分子扩散通量对实际交换通量的控制有限。对NO3-,分子扩散通量占交换通量的比例不到21%;对SiO32-,前者和后者的方向相反;对NH+4,较大的浓度梯度支持显著的释放通量,而在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发现上覆水中NH+4浓度持续的增长。以上结果都说明其它因素,如浮游植物吸收、颗粒物吸附以及底栖动物扰动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崇明东滩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交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沉积物-水界面 间隙水 生物扰动 盐沼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夏初、秋末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及羽状锋的盐度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郑琰明 康建成 +5 位作者 钟巍 周尚哲 王芳 徐韧 孙瑞文 吴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5-282,共8页
用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2004年夏初(6月)和秋末(11月)对长江口外海区现场观测资料,用Matlab计算机编程语言对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插值网格化,绘制研究海区盐度立体分布图,显示夏初、秋末两季的盐度分布特征。将2004年夏、秋两... 用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2004年夏初(6月)和秋末(11月)对长江口外海区现场观测资料,用Matlab计算机编程语言对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插值网格化,绘制研究海区盐度立体分布图,显示夏初、秋末两季的盐度分布特征。将2004年夏、秋两季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和羽状锋的分布与以往观测研究结果对比,可得:(1)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的盐度值主要在5—31之间,冲淡水前缘盐度锋面的盐度值为18—28;盐度值20—28的盐度锋面基本体现该海区羽状锋的特征及变化。(2)夏初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范围明显大于秋末,夏初该海区以冲淡水为主,秋末冲淡水的范围收缩,紧贴沿岸一带。相应地,夏初该海区羽状锋呈倾斜锋面,占据较大的海区;秋末则为垂直锋面,介于122.50°E—122.70°E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外海区 河口 近岸环境 冲淡水 羽状锋 盐度锋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