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7篇文章
< 1 2 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格陵兰地区GNSS反演PWV分析
1
作者 张胜凯 马杰 +3 位作者 龚力 雷锦韬 李文浩 肖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71-780,共10页
以2010—2021年格陵兰地区的35个GNSS测站的小时分辨率的天顶对流层延迟(ZTD)数据为基础,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和T_(m)模型,对该区域的大气可降水量(PWV)进行求解。随后,对其周年、半周年、周日、半周日等主要季节和日变化特征进行研究。... 以2010—2021年格陵兰地区的35个GNSS测站的小时分辨率的天顶对流层延迟(ZTD)数据为基础,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和T_(m)模型,对该区域的大气可降水量(PWV)进行求解。随后,对其周年、半周年、周日、半周日等主要季节和日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格陵兰地区测站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相关性,且夏季自相关程度弱于其他季节。周年项振幅范围为2~7 mm,半周年项振幅范围为0~3 mm,其相位在年际间变化较小,最高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出现在冬季。仅有少数几个测站周日项比较明显,振幅在0.08 mm左右。去除时间序列中的周年、半周年、周日项得到残差时间序列,最大的RMSE范围为1.30~3.65 mm,平均RMSE为2.08 mm,其中,北部地区RMSE偏大,南部地区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陵兰 大气可降水量 插值 GNSS T_(m) 天顶对流层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多气象要素与GNSS-PWV的北京“7·31”暴雨过程分析
2
作者 赵兴旺 王旭 +2 位作者 张涛 陈健 刘超 《导航定位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4-161,共8页
针对受多种因素影响,暴雨形成过程复杂且危害巨大,而暴雨降雨预报不准的问题,在分析“7·31”暴雨过程中大气可降水量(PWV)、相对湿度、温度与总云量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它们与降雨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温度较高... 针对受多种因素影响,暴雨形成过程复杂且危害巨大,而暴雨降雨预报不准的问题,在分析“7·31”暴雨过程中大气可降水量(PWV)、相对湿度、温度与总云量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它们与降雨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温度较高加速水汽蒸发与空气上升运动,促进相对湿度增长与低压云系形成,总云量提前达到100%;PWV保持1.02 mm/h的速率快速增加到峰值66.75 mm,4 h内气象条件充足时暴雨发生;暴雨期间,PWV与降雨量均呈现先增后减的整体趋势,PWV始终高于65 mm,进而引发持续性暴雨降雨;相对湿度与温度的单日特征变化明显,单日的相对湿度谷值先升后降,最低为87%,单日的温度峰值先降后升,最高达到28.67℃,二者时序基本呈现负相关;暴雨结束前的2~5 h内总云量降低至谷值,可通过暴雨期间总云量的变化特征大致判断暴雨结束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可降水量(PWV) 降雨量 相对湿度 温度 总云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东平原麦玉轮作区水资源供需变化及对产量影响
3
作者 宁晓菊 张天宁 +2 位作者 闫杰琨 汤茜 李小建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21-130,共10页
评估作物需水量与有效降水量的匹配性,有助于科学调整灌溉制度,增强农业发展韧性。为探讨麦玉轮作区水资源供需变化及对产量影响,该研究选择典型麦玉轮作区——河南省豫东平原,基于1990—2022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粮食产量统计数据,通... 评估作物需水量与有效降水量的匹配性,有助于科学调整灌溉制度,增强农业发展韧性。为探讨麦玉轮作区水资源供需变化及对产量影响,该研究选择典型麦玉轮作区——河南省豫东平原,基于1990—2022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粮食产量统计数据,通过小麦和玉米生育期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和灌溉需水量探索不同降水年型下麦玉轮作时水资源供需匹配的演化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豫东平原小麦需水量和有效降水量分别呈西高东低和北高南低分布,玉米需水量和有效降水量分别呈现中间低、南北高和西北低、东南高分布。2)33 a来,豫东多数地区小麦需水量和有效降水量均呈现增加趋势,玉米需水量和有效降水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小麦需水量的增幅小于有效降水量增幅,玉米需水量的降幅低于有效降水量降幅,加剧麦玉轮作时水资源供需的不匹配。3)丰水年小麦灌溉需水量为60 mm,平水年和枯水年灌溉需水量分别增加到176和263 mm;小麦生长中期和后期分别以中旱和轻旱为主,中期中旱和后期轻旱下灌溉需水量分别为125和20 mm,中期大量的人工灌溉活动缓解了小麦干旱,促进了小麦稳产。4)枯水年玉米会偶发干旱,平水年和丰水年不需灌溉。相比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极端降水与连阴雨复合的概率增加,可能造成玉米产量大幅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灌溉 水资源 供需匹配 需水量 产量 麦玉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以来海河流域降水增多成因剖析
4
作者 王庆明 张越 +3 位作者 邓皓东 谭伟丽 陈康 赵勇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6-306,共11页
为探究21世纪10年代以来海河流域年降水量增多的原因,基于实测降水、旱涝等级以及再分析资料等多源数据,利用小波分析、水汽平衡、WRF模型(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Model)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海河流域降水丰枯周期特征、外来... 为探究21世纪10年代以来海河流域年降水量增多的原因,基于实测降水、旱涝等级以及再分析资料等多源数据,利用小波分析、水汽平衡、WRF模型(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Model)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海河流域降水丰枯周期特征、外来水汽收支变化以及外调水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存在33 a的降水周期,最新一轮周期的丰水段从2013年开始,年降水量较上一轮周期枯水段(1997—2012年)增多80.0 mm;2013—2022年较1997—2012年夏季西北通道、东南通道和西南通道水汽输入分别增加0.35、0.29和0.26 kg/(m·s),导致年降水量增加76.7 mm,占降水增量的95.9%;2015—2022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输入水量导致流域年降水量增加3.3 mm,占降水增量的4.1%。本研究对掌握海河流域降水演变规律、保障流域长期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增多 水汽收支 周期性 外调水 海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5
作者 任化准 吴光东 束龙仓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6-83,共8页
长江源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揭示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维持长江源生态功能和保护河湖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应用SWAT水文模型模拟了长江源区... 长江源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揭示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维持长江源生态功能和保护河湖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应用SWAT水文模型模拟了长江源区水文过程,结合统计及地统计方法,定量识别了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63~2020年长江源区年降水量、实际蒸散发量、径流量和产水量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1.35,1.00,0.12 mm/a和0.36 mm/a;年水源涵养能力呈现不显著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24 mm/a,但年内、年际变化却极为明显,水源涵养能力主要集中在秋季和暖季。(2)水源涵养能力空间上呈现从上游到下游增加的趋势;通天河水源涵养能力最高,当曲河其次,楚玛尔河和沱沱河水源涵养能力较小。(3)水源涵养能力主要受降水量、产水量、地下径流量、干旱指数、蒸散发能力及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能力 降水量 蒸散发量 径流量 产水量 时空特征 SWAT模型 长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流域梅雨降水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张洁 杨秀芹 +4 位作者 滑申冰 刘晓琳 姚德贵 李哲 朱德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9,共15页
【目的】梅雨是东亚特有的天气现象,梅雨期间的降水情况影响着夏季旱涝灾害的形成及发展,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需要对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该地区旱涝灾害预警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江淮流域239个站... 【目的】梅雨是东亚特有的天气现象,梅雨期间的降水情况影响着夏季旱涝灾害的形成及发展,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需要对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该地区旱涝灾害预警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江淮流域239个站点1961—2020年日降水资料、全球海表温度、Nino3.4指数和水汽通量资料,分析近60 a江淮流域梅雨期无雨日和特大暴雨频次,通过正交经验函数分析法(EOF)分析江淮流域梅雨期的降水特征及其与海温和水汽通量的关系。【结果】1961—2020年江淮流域梅雨期多年平均无雨日数由南向北递增分布,并且在江淮区(Ⅲ区)呈显著的增加趋势;期间累计发生特大暴雨47次,且梅雨期间各日期日降水量达特大暴雨等级的站点个数有显著的上升趋势。通过EOF分析得出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空间分布类型主要有两种,第一模态呈现全流域降水变化趋势一致性,且呈显著的增加趋势,第二模态流域降水呈南北反相分布特征。【结论】江淮流域梅雨期局部地区无雨日数及达特大暴雨等级降水量的站点个数的增多需引起关注;Nino3.4指数出现较高(低)值的次年,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的偏多(少)。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的变化与热带印度洋、热带中东太平洋、热带大西洋海区在前期冬季、春季和同期的海表温度异常有显著正相关,即当这些海区海温为正异常时,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往往偏多;反之,则偏少。影响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的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6月南海和西太平洋水汽输送汇合形成强烈的水汽通量带,到了7月,水汽通量带因南海和孟加拉湾水汽输送的汇合而进一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 梅雨 EOF分析 海温 水汽输送 降水 气候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玉米生长季降水与用水的耦合状况分析
7
作者 张黎 《农学学报》 2025年第6期92-100,共9页
为了研究辽宁省玉米生长季的水分平衡状况,以1963—2022年辽宁省气象数据和作物系数为基础,运用SIMETAW模型与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辽宁省玉米生长季的降水和水分需求规律以及水分满足状况展开分析,揭示区域气候变化给玉米水分需求带来... 为了研究辽宁省玉米生长季的水分平衡状况,以1963—2022年辽宁省气象数据和作物系数为基础,运用SIMETAW模型与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辽宁省玉米生长季的降水和水分需求规律以及水分满足状况展开分析,揭示区域气候变化给玉米水分需求带来的影响,并对辽宁省玉米生长季有效降水和水分需求的时空演变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玉米全生育期有效降水达481.6 mm,其中:西部为347.4 mm,中部和南部是514.9 mm,东部为636.8 mm。玉米全生育期的平均水分需求为521 mm,未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向。玉米全生育期降水与水分需求的耦合程度平均为0.715,即降水满足了71.5%的水分需求,平均缺水量为28.5%。西部地区耦合度λ>0.8的保证率仅为28.3%。耦合度的最大值出现于辽宁省东部,其次是辽宁省中部和南部,最小值则出现在辽宁省西部。耦合度的最高值出现在开花授粉期,其次是喇叭口期,最低值出现在生长初期和成熟期。近些年来,玉米生长初期降水与用水需求的耦合度呈现出显著的上升态势。辽宁省玉米生长初期的降水与用水需求耦合度相对较低,故而有必要关注干旱的出现,特别是辽宁省西部水资源短缺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参考作物蒸散量 有效降水量 需水量 耦合度 辽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10月2-6日山西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低空急流及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孙颖姝 周玉淑 +2 位作者 邓国 苗青 邱贵强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7-420,共14页
2021年10月2-6日,山西发生有气象记录以来秋季最强的持续性降水。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NCEP GDAS再分析资料对此次极端降水过程的环流形势、低空急流及水汽输送特征、水汽源地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极... 2021年10月2-6日,山西发生有气象记录以来秋季最强的持续性降水。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NCEP GDAS再分析资料对此次极端降水过程的环流形势、低空急流及水汽输送特征、水汽源地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极端降水过程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第一阶段(2-3日)为锋前暖区降水,集中发生在山西南部,雨强大且波动性强,对流性降水特征显著;第二阶段(4-6日)为锋后稳定性降水,雨强小但持续时间长,导致山西中南部出现持续性暴雨。环流分析显示,异常偏北、偏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异常偏南、偏强的西西伯利亚切断低涡共同构建有利的环流背景。整个降水期间,异常偏北、偏强的700 hPa低空急流稳定维持,对低层辐合场的加强、垂直上升运动的强烈发展及水汽持续供应有重要作用,是导致降水极端性形成的关键。850 hPa低空急流存在时间短,但在第一阶段对晋东南暖湿空气输送和不稳定层结构建至关重要。强降水区水汽输入的主要层次在降水期间逐渐升高,第一阶段集中在850 hPa附近,第二阶段集中在700 hPa附近,对应天气形势演变。此次极端降水过程的水汽源地主要为南海、东海和黄海,输送路径为东南路径,明显区别于其他暴雨过程,其他暴雨的水汽源地多为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南海,以西南路径输送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低空急流 水汽输送 HYSPLIT后向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水分盈亏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2
9
作者 孙玮 周子朝 +1 位作者 孙东宝 顾峰雪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52-160,共9页
深入理解气候和植被变化对区域水分盈亏的影响,可以为该地区的农田水分管理、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该研究将水分盈亏指数(water surplus and deficit index,WSDI)定义为有效降水与蒸散耗水的比值,基于遥感和地面观测数据... 深入理解气候和植被变化对区域水分盈亏的影响,可以为该地区的农田水分管理、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该研究将水分盈亏指数(water surplus and deficit index,WSDI)定义为有效降水与蒸散耗水的比值,基于遥感和地面观测数据,计算了2001—2023年黄土高原不同季节的水分盈亏状态及其变化趋势,分析了水分盈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气温、降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过去23年黄土高原水分盈亏在年尺度上表现为紧平衡的状态,多年平均WSDI为1.1,年均降水量为441 mm,而植被的蒸散耗水达到353 mm。WSDI在不同季节差异显著,冬季水分亏缺最严重,其次是春季,而夏、秋两季水分表现为盈余状态。2)2001—2023年有效降水和蒸散均表现为增长趋势,由于蒸散的增长高于有效降水,使得WSDI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均呈现下降趋势,在夏季最明显。在空间上,WSDI在年尺度上有91%的站点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尤其是夏季下降趋势显著。不同植被类型WSDI变化不同,春季草地WSDI下降最快,夏季灌丛WSDI变化最显著,秋冬季变化率较小,灌丛和农田下降相对明显。3)气温、降水和植被变化对WSDI的影响存在复杂非线性关系,降水变化对黄土高原WSDI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且贡献程度最大;但夏季植被生产力的升高对WSDI变化的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分盈亏 有效降水 蒸散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华南地区水汽收支变化特征及与降水的相关分析
10
作者 王乙竹 梁静舒 +4 位作者 曹云昌 梁宏 粟华林 陶伟 罗晋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89-802,共14页
华南地区是重要的水汽传输通道,研究该地区水汽收支有助于预测华南及周边区域降水过程和了解大气环流变化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本文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对华南地区近40年(1983—2022年)水汽收支变化趋势及与降水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 华南地区是重要的水汽传输通道,研究该地区水汽收支有助于预测华南及周边区域降水过程和了解大气环流变化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本文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对华南地区近40年(1983—2022年)水汽收支变化趋势及与降水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地区水汽主要以西、南边界为输入,东、北边界为输出,净收支均为负值,水汽收支各边界均呈减少趋势,其中东边界输出减少显著,四季中春季输入输出减少最为明显;水汽主要通过印度洋—孟加拉湾西南方向和西太平洋东南方向进入华南地区,中低层(700 hPa)水汽多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水汽输送,低层(925 hPa)多来自西太平洋水汽输送;近40年印度洋—孟加拉湾、西太平洋水汽输送减弱,华南地区出现由东北向西南方向水汽输送变化;广西、广东大部分地区水汽输送与降水量呈现正相关(相关系数>0.6),其中西南水汽输送加强是导致降水发生的关键原因。此外,华南地区有变湿趋势,近40年大气可降水量(PWV)增加2.32%,与区域水汽总输出减少趋势大于总输入减少趋势有关。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理解华南地区水汽收支变化及异常降水事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水汽收支 整层水汽输送量 大气可降水量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南繁水稻制种水分供求情况分析
11
作者 邹海平 陈小敏 +5 位作者 张明洁 吕润 林绍伍 李伟光 白蕤 陈彦希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5-1024,共10页
基于海南省南繁水稻制种大市(县)东方市和乐东县水稻生育期资料和1971—2020年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作物系数法和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方法,得出两市(县)南繁水稻制种大田期及其前、中和后期3个生育阶段的需水量(ET... 基于海南省南繁水稻制种大市(县)东方市和乐东县水稻生育期资料和1971—2020年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作物系数法和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方法,得出两市(县)南繁水稻制种大田期及其前、中和后期3个生育阶段的需水量(ET_(c))、有效降水量(P_(e))和缺水量(D_(w)),进而分析两市(县)南繁水稻制种水分供求变化特征。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对影响南繁水稻制种ET_(c)和D_(w)的主要气象因子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东方市和乐东县南繁水稻制种大田期ET_(c)50 a均值分别为400.2、322.3 mm,P_(e)均值分别为45.7、84.3 mm,D_(w)均值分别为354.5、238.0 mm。两市(县)南繁水稻制种大田期ET_(c)和D_(w)均主要分布在中、前期,占大田期ET_(c)和D_(w)的比例之和为72.4%~85.2%。两市(县)南繁水稻制种大田期P_(e)均主要分布在后、中期,占大田期P_(e)的比例之和分别为78.2%和85.6%。近50 a东方市南繁水稻制种大田期及其各生育阶段ET_(c)和D_(w)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大田期增加显著),P_(e)均呈减少趋势。乐东县南繁水稻制种ET_(c)、P_(e)和D_(w)随时间变化趋势与东方市大致相反。近50 a东方市南繁水稻制种的缺水形势显著加重,而乐东县南繁水稻制种的缺水形势有所缓解但仍严峻,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气候变化给两市(县)南繁水稻制种产业带来的影响。近50 a高温不显著升高且低温极显著升高或高温不显著升高且日照时数不显著增加是引起东方市南繁水稻制种大多数生育阶段ET_(c)和D_(w)增加的主要原因;而日照时数不显著减少且平均风速极显著降低或日照时数不显著减少且降水量不显著增加是引起乐东县南繁水稻制种大多数生育阶段ET_(c)和D_(w)减少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南省南繁水稻制种合理用水、制定科学灌溉方案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繁水稻制种 需水量 有效降水量 缺水量 多元回归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Y-3降水测量雷达外定标试验场的大气衰减特性分析
12
作者 吴琼 商建 +2 位作者 尹红刚 陈林 谷松岩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1-228,共8页
利用2023年锡林浩特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的全年探空资料,分析了风云三号降水测量雷达外定标试验场地的大气衰减特性。通过挖掘大气可降水总量和路径积分衰减的关系,建立了一种快速估算大气衰减量的方法。结果表明,氧气衰减的年变化很小,... 利用2023年锡林浩特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的全年探空资料,分析了风云三号降水测量雷达外定标试验场地的大气衰减特性。通过挖掘大气可降水总量和路径积分衰减的关系,建立了一种快速估算大气衰减量的方法。结果表明,氧气衰减的年变化很小,水汽衰减则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此外,水汽衰减和水汽总量密切相关,Ku波段的水汽衰减在数值上约为水汽总量的1/250,Ka波段的水汽衰减约为Ku波段的4倍。并且,基于快速方法估算的衰减和常规方法计算的衰减相比,两者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快速方法合理可行。大气衰减的计算和分析可以为降水测量雷达外定标试验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空 降水测量雷达 外定标 大气衰减 大气可降水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止水帷幕渗漏条件下基坑降水过程中地层水头计算方法
13
作者 张秉林 肖金鑫 +4 位作者 王辉 庞立军 绕成进 吕杨 郎瑞卿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38-142,共5页
止水帷幕渗漏水会改变地层渗流场分布,是诱发基坑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开展止水帷幕渗透条件下基坑降水过程中周围地层水头计算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考虑止水帷幕渗漏对地下水渗流的影响,将基坑土层假定为双层地基,基于太沙基一维固结... 止水帷幕渗漏水会改变地层渗流场分布,是诱发基坑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开展止水帷幕渗透条件下基坑降水过程中周围地层水头计算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考虑止水帷幕渗漏对地下水渗流的影响,将基坑土层假定为双层地基,基于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推导得到了不同位置处地下水渗流控制方程。结合渗漏处和止水帷幕底部渗流连续条件推导得到了降水过程中地层水头计算方法,并开展室内试验验证了其准确性。成果可为止水帷幕渗漏条件下基坑降水过程中地层水头计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降水 止水帷幕 渗漏 水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矿物溶解实验的砂岩次生孔隙定量计算模型及应用
14
作者 张鹏飞 王成军 +3 位作者 邱贻博 倪蕊 赵汇珍 陈勇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9-289,共11页
次生孔隙形成机制及定量评价是深层储层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根据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四段储层的现今温压条件以及对应地层水特征,利用高温高压地球化学实验模拟系统对储层地层水中矿物的溶解-沉淀行为进行了实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 次生孔隙形成机制及定量评价是深层储层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根据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四段储层的现今温压条件以及对应地层水特征,利用高温高压地球化学实验模拟系统对储层地层水中矿物的溶解-沉淀行为进行了实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现今地层水和温压条件下,石英、斜长石可以发生溶蚀作用,且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方解石发生胶结作用,其沉淀量随着温度升高变化不大,总体集中在70×10^(-3)g/L左右。基于实验模拟结果,在充分考虑地层的渗流速率、沉淀速度、埋藏时间、孔隙度等因素下,建立了砂岩储层溶蚀次生孔隙数学模型。依据数学模型计算得出,丰8井中CaCl2水型在171℃矿物溶蚀对储层孔隙度的贡献值最大,为2.5235%,是模拟深度范围内最有利于次生孔隙带发育带。模型计算表明,渗流速率是影响次生溶蚀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实际储层的成岩现象与实验模拟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存在明显的石英和长石溶解,碳酸盐矿物以胶结物、交代物形式发育。本文建立的砂岩次生孔隙定量计算模型可以基于矿物溶解度、矿物含量、储层温压条件和地层水化学特征,对深层次生孔隙发育带进行定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矿物溶解度 沉淀速度 水岩作用 溶蚀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情景下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区水文情势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忠青 刘招 +4 位作者 肖瑜 张嘉琪 张晋霞 岳甲寅 申思齐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8,共13页
【目的】为探究气候变化条件下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区的水资源情势,保障跨流域调水重大工程高效和持续运行,【方法】采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CMCC-ESM2气候模式下的3种情景(SSP1-2.6、SSP3-7.0、SSP5-8.5)数据,驱动引汉济... 【目的】为探究气候变化条件下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区的水资源情势,保障跨流域调水重大工程高效和持续运行,【方法】采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CMCC-ESM2气候模式下的3种情景(SSP1-2.6、SSP3-7.0、SSP5-8.5)数据,驱动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区SWAT模型,分析未来气候情景下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区水文情势演变趋势。【结果】结果显示:未来2025—2100年,SSP1-2.6情景下,水源区降水和径流均呈减少趋势,最高、最低气温呈增加趋势,但近期(2025—2050年)、中期(2051—2075年)和远期(2076—2100年)降水量和径流量均高于基准期(1980—2020年);SSP3-7.0情景下降水、径流和最高、最低气温均呈增加趋势,但SSP3-7.0情景下近期、中期和远期降水量均低于基准期,近期径流量也低于基准期;SSP5-8.5情景下降水、径流和最高、最低气温也呈增加趋势,近期、中期和远期降水量和径流量均高于基准期。【结论】未来随着辐射强迫的增加,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区有变暖、变湿的趋势。通过对未来气候变化进行模拟,分析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区水文情势演变趋势,可为引汉济渭工程水资源调配和管理,区域水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引汉济渭工程 SWAT CMIP6 径流模拟 降水 全球变暖 水文情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涠洲马尾藻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16
作者 王碧雪 张婷 +5 位作者 唐雨虹 丁伊曲 卢广元 高业恒 王秋华 韦英益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86-91,共6页
试验旨在优化涠洲马尾藻多糖酶解水提醇沉提取工艺,并评价涠洲马尾藻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提取次数4个影响因子进行筛选,建立响应面(RSM)回归模型预测最佳提取条件,测定涠洲马尾藻多糖对... 试验旨在优化涠洲马尾藻多糖酶解水提醇沉提取工艺,并评价涠洲马尾藻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提取次数4个影响因子进行筛选,建立响应面(RSM)回归模型预测最佳提取条件,测定涠洲马尾藻多糖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结果显示,响应面优化后的最优提取工艺为液料比24 mL/g、提取时间4 h、提取温度63℃和提取次数2次;此条件下,涠洲马尾藻多糖提取率可达到49.52%。涠洲马尾藻多糖质量浓度为2.0 g/L时,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86.46%和81.84%。研究表明,试验采用酶解水提醇沉提取工艺提取涠洲马尾藻多糖的效果较好,且提取的涠洲马尾藻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马尾藻 多糖 酶解水提醇沉法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SM在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区降水和气温降尺度预报中的适用性
17
作者 徐凡奇 赵阳 +4 位作者 王兴平 董贵明 乔宇轩 鞠琴 王振龙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8,共10页
为提高全球气候模式时空分辨率,以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区为研究对象,基于NCEP再分析数据,优选出与气温、降水相关性较强的因子和对应网格,以此构建SDSM,并采用1971—2014年黄河水源涵养区21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和气温数据对SDSM的精度进... 为提高全球气候模式时空分辨率,以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区为研究对象,基于NCEP再分析数据,优选出与气温、降水相关性较强的因子和对应网格,以此构建SDSM,并采用1971—2014年黄河水源涵养区21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和气温数据对SDSM的精度进行评估,通过将降尺度数据、MRI-ESM2-0、EC-Earth3-Veg气候模式自身的日降水和气温数据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降尺度数据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影响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气温和降水的大气环流因子主要为向下短波辐射通量和可降水量;SDSM对日气温的模拟效果优于降水,相关系数和纳什效率系数皆在0.95以上;日降水相关系数在0.70左右,纳什效率系数在0.50左右;在全流域上,基于SDSM模拟的日气温和降水均优于EC-Earth3-Veg和MRI-ESM2-0气候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SM CMIP6气候模式 气温 降水 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西北降水同位素特征及其水汽来源分析
18
作者 张婷 黄领梅 +3 位作者 孔晓乐 裴宏伟 马全伟 沈彦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9-768,共10页
冀西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干旱湿润过渡带,生态系统对降水的敏感性极强,明确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来源可为区域农业发展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然而目前对其大气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的认识仍十分有限。本研究采用数理统计法和... 冀西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干旱湿润过渡带,生态系统对降水的敏感性极强,明确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来源可为区域农业发展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然而目前对其大气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的认识仍十分有限。本研究采用数理统计法和同位素示踪法,对冀西北地区张家口市桥东区、张北县和康保县3个站点开展降水同位素观测,分析其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环境效应,并通过后向轨迹追踪法定量分析了本地区的水汽来源。结果表明:冀西北降水δ^(2)H和δ^(18)O同位素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富集、冬季贫化,δ^(2)H和δ^(18)O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桥东区的6月(-38.7‰和-5.7‰)和张北县的1月(-164.8‰和-21.2‰)。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温度效应和纬度效应显著,但不存在雨量效应。区域大气降水线为δ^(2)H=7.957δ^(18)O+7.226 (R^(2)=0.962)。水汽输送轨迹显示,夏季降水水汽主要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东亚季风带来的水汽分别占桥东区、张北县和康保县3个站点夏季降水总量的53.53%、55.43%和52.17%;其他季节主要受西风带水汽以及蒙古大陆性气团控制,水汽占比之和达70%以上。本文结果对于增进区域水循环的认识及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同位素 水汽来源 后向轨迹追踪模型 冀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地形与水汽特征对“23·7”河北中部极端降水形成的影响机制
19
作者 刘姝 周煜 +5 位作者 王福侠 花家嘉 王振超 章鸣 高凌峰 王琼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8,共15页
利用国家基准站降水观测数据、ERA5(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v5)再分析资料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研究了水汽输送、收支及北段太行山地形对“23·7”河... 利用国家基准站降水观测数据、ERA5(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v5)再分析资料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研究了水汽输送、收支及北段太行山地形对“23·7”河北中部极端降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偏北偏强的副热带高压西伸和大陆高压打通形成“高压坝”,阻挡减弱台风“杜苏芮”的北上,加之西北太平洋台风“卡努”东移的共同影响,建立了两条水汽通道(1000~700 hPa),一条为西太平洋水汽通道,水汽主要集中在1000~900 hPa;另一条为南海水汽通道,水汽主要集中在900~850 hPa。2)河北中部主要的水汽输入边界为南边界和东边界,且以南边界为主,主要的水汽输出边界为北边界和西边界。河北中部小时降水量与区域水汽通量净收支呈正相关,2023年7月30日河北中部的水汽通量净收支约为29日和31日的4.7倍,为极端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3)太行山地形对此次暴雨的落区和强度有一定的影响。受到北段太行山的阻挡,远距离输送的水汽在山前迎风坡及山前平原堆积。地表至700 hPa,东北风/偏东风在山前迎风坡强迫抬升,且山前平原处稳定存在东南风与东北风的辐合,有利于山前迎风坡至山前平原一带稳定维持强盛而持久的垂直上升运动,这种较强且深厚的水汽辐合和垂直输送利于河北中部产生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7”极端降水 大气环流 水汽输送 区域水汽收支 太行山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颗粒物和降水中水不溶性有机氮的测定
20
作者 王琪 宋伟 +1 位作者 张艳利 王新明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4-541,共8页
大气颗粒物和降水中的水不溶性有机氮(WION)对总氮(TN)的贡献不可忽视。本研究利用元素分析仪开发了一种测量大气中WION含量的方法。在前处理过程中,本方法对颗粒物样品超声萃取后,在恒温恒湿条件下进行干燥,对降水样品先利用石英膜过滤... 大气颗粒物和降水中的水不溶性有机氮(WION)对总氮(TN)的贡献不可忽视。本研究利用元素分析仪开发了一种测量大气中WION含量的方法。在前处理过程中,本方法对颗粒物样品超声萃取后,在恒温恒湿条件下进行干燥,对降水样品先利用石英膜过滤,后将石英膜在相同条件下干燥,最后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滤膜上的N含量,从而获得颗粒物和降水样品中WION含量。本方法对采样体积为1462.94 m^(3)的颗粒物样品的方法检测限为0.15μg/m^(3);对500 mL降水样品的方法检测限为10.7μg/L。通过对不同有机氮化合物的分析发现,本方法对大气中大多数常见WION化合物的回收率都在80%以上,但对较大分子量的有机氮化合物存在低估。利用本研究开发的方法对实际样品进行测量,结果表明,PM_(2.5)和PM_(10)中WION含量分别为0.28±0.36μg/m^(3)和0.34±0.26μg/m^(3),占TN的6.7%±9.1%和6.5%±5.8%,降水中WION沉降占TN的2.9%±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不溶性有机氮 大气颗粒物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