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密储层极限渗透率的计算及其应用
1
作者 刘志楠 张贵才 +1 位作者 葛际江 杜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4,共9页
致密储层渗透率是决定水驱开发方式为驱替、渗吸或是驱替-渗吸联合使用的重要参数。分析不同渗透率下动态压差和渗吸压差的变化规律,提出致密储层极限渗透率的存在并对其定义,即极限渗吸渗透率(k_(i))、极限驱替渗透率(k_(d))和极限驱... 致密储层渗透率是决定水驱开发方式为驱替、渗吸或是驱替-渗吸联合使用的重要参数。分析不同渗透率下动态压差和渗吸压差的变化规律,提出致密储层极限渗透率的存在并对其定义,即极限渗吸渗透率(k_(i))、极限驱替渗透率(k_(d))和极限驱替开发渗透率(k_(u))。基于极限渗透率的定义,阐明各极限渗透率对于水驱的意义,提出一种计算水湿(弱水湿)致密储层k_(i)、k_(d)和k_(u)的方法,并对中国典型致密储层极限渗透率计算。结果表明:当渗透率降低至某一数值时,动态压差(渗吸压差)的数值变为零;渗吸动力在驱动力中的比例随储层渗透率降低而增加,而动态压差与渗吸压差随渗透率升高而增大;k_(i)是致密储层可采渗透率的下限,k_(d)是驱替开发渗透率的下限,k_(u)是驱替在开发过程起主导作用的渗透率下限;驱替-渗吸作用渗透率大于渗吸作用渗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极限渗透率 渗吸 驱替 驱替-渗吸 水驱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SIR模型的辛安泉域岩溶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2
作者 张云飞 高旭波 王倩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2-483,共12页
[目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及环境管理科学等多个领域,成为评价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有效工具.然而,很少有指标能... [目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及环境管理科学等多个领域,成为评价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有效工具.然而,很少有指标能够反映当地有关部门对水资源的调蓄能力,尤其在一些水资源水质和水量分布差异过大的地区,为此需要对模型的响应层指标进行优化.[方法]在指标选取和权重计算过程中,针对研究区的特点,在响应层中加入了大中型水库供水覆盖范围的指标,用以反映当地有关部门对于水资源的调蓄能力;同时,在对大中型水库供水覆盖范围的评价中,综合考虑水平维度和垂直维度两方面的因素.[结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在DPSIR模型中将水平维度和垂直维度两方面的评价结果相结合,使得大中型水库供水覆盖范围的最终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加贴合,从而使得最终的评价结果能够更加精准地反映研究区岩溶水资源的承载力情况.[结论]大中型水库供水覆盖范围指标的引入以及评价方法很好地反映了水资源的调蓄能力,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当前的水资源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 调蓄能力 大中型水库 供水覆盖范围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藏驱渗结合采油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彭岩 王一博 +4 位作者 雷征东 王笑涵 汪大伟 张广清 周大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48-1458,共11页
致密油藏孔喉较小而渗吸作用显著,为提高致密油藏水驱效率,提出驱渗结合采油方法,同时利用驱替与渗吸作用。为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主控因素,在水驱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渗吸作用,并基于实验数据特征建立了渗吸项模型,建立了驱渗结合采... 致密油藏孔喉较小而渗吸作用显著,为提高致密油藏水驱效率,提出驱渗结合采油方法,同时利用驱替与渗吸作用。为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主控因素,在水驱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渗吸作用,并基于实验数据特征建立了渗吸项模型,建立了驱渗结合采油数值模拟模型。结果表明,渗吸作用有效增加了注入水的波及面积,有效置换出基质中的原油,提升了采油效率;主控地质因素包括基质/裂缝孔隙度、渗透率和渗吸经验参数,主控工程因素包括注水压力、裂缝间距和半长;现场应用表明相较水驱方式,驱渗结合采油的日产油速度提高了约1倍,受效时间约为200 d,提高累产约为340 t,说明驱渗结合采油工艺可有效提高中国致密油藏的采收率,所建模型可用于驱渗结合采油的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水驱 渗吸 增产机理 渗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水油藏水侵量计算新方法
4
作者 崔雪婷 张艺钟 +4 位作者 张茂林 杨龙 田嘉鑫 凡文科 肖千祝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64-4471,共8页
针对底水油藏的开发,在缺乏试井数据的情况下采用常规油藏物质平衡法以及试井分析方法均难以确定水驱控制储量,进而无法获得水体参数和特征来计算油田的水侵量。为了更加准确的预测水驱油田水侵量,结合生产动态资料,选择符合的水驱特征... 针对底水油藏的开发,在缺乏试井数据的情况下采用常规油藏物质平衡法以及试井分析方法均难以确定水驱控制储量,进而无法获得水体参数和特征来计算油田的水侵量。为了更加准确的预测水驱油田水侵量,结合生产动态资料,选择符合的水驱特征曲线计算水驱控制储量。在此基础上,考虑油环油、溶解气、水体等因素,建立物质平衡方程,通过亏空体积曲线法计算获得水侵量。利用Fetkvoitch拟稳态模型,采用试错法,优化计算水体体积和水侵系数,保证Fetkvoitch拟稳态模型求解的水侵量和亏空体积曲线法求解的水侵量最接近,得到最优的水体体积和水侵系数对未来生产动态中水侵量进行预测。运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的模型与本文提出两种的计算方法拟合结果对比可知的水体体积的误差为2.6%、水侵指数的误差为2.2%,计算结果准确,为底水油藏计算水侵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为预测水侵量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特征曲线 物质平衡方程 Fetkovitch拟稳态模型 水侵量 底水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入水矿化度对盐间页岩油储层物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兆敏 赵艳玲 +3 位作者 王海涛 赵清民 鹿腾 徐正晓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1-137,共7页
针对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盐间页岩油储层注水开发造成盐溶解及地层坍塌问题,通过岩心渗吸-驱替实验,利用核磁共振、扫描电镜等方法,从微观和宏观角度研究了不同矿化度注入水对岩心孔隙结构、渗流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矿化度水中渗吸... 针对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盐间页岩油储层注水开发造成盐溶解及地层坍塌问题,通过岩心渗吸-驱替实验,利用核磁共振、扫描电镜等方法,从微观和宏观角度研究了不同矿化度注入水对岩心孔隙结构、渗流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矿化度水中渗吸的岩心T2(弛豫时间)谱的右峰随渗吸时间逐渐向左移动,岩心发生水敏效应,导致孔隙结构变小;在超纯水中渗吸的岩心T2谱峰的右翼随渗吸时间逐渐向右移动,表明注入水逐渐向较大孔隙运移,岩心内可溶盐类发生溶解,导致孔隙结构变大。经中矿化度水驱替后,盐间页岩油岩心渗透率降低20. 45%,产出液中离子含量少量增加;经低矿化度水和超纯水驱替后,岩心渗透率分别增大34. 76%、61. 15%,产出液中离子含量均大量增加。该结果解释了现场注水开发造成地层坍塌的现象,对盐间页岩油藏注水开发生产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 矿化度 储层物性 渗吸 驱替 核磁共振 盐间页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技术采油机理 被引量:8
6
作者 胡志明 郭和坤 +2 位作者 熊伟 高树生 薛蕙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38-40,共3页
在深入研究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砾岩油藏储层特征的基础上,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采油机理。在实验室内对同一岩样分别进行水驱油实验和渗吸实验,研究不同开采方式下油水分布、采出程度及孔隙动用特征。结果表明:小孔隙占总... 在深入研究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砾岩油藏储层特征的基础上,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采油机理。在实验室内对同一岩样分别进行水驱油实验和渗吸实验,研究不同开采方式下油水分布、采出程度及孔隙动用特征。结果表明:小孔隙占总的孔隙体积的50%以上,中孔隙和大孔隙各占20%以上,水驱采油主要发生在大孔隙和中空隙中,小空隙所做贡献很小。渗吸采油时,小孔隙内的油是采出程度得主要贡献,与水驱采油的情况明显不同。但渗吸总体采出程度比较低,渗吸速度较慢。因此水驱采油是该地区低渗透砾岩储层采油的主要技术,渗吸作用可以有效动用小孔隙,是水驱采油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砾岩油藏 核磁共振 水驱油 渗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可视化模型水驱油实验 被引量:22
7
作者 陈莹莹 孙雷 +3 位作者 田同辉 潘毅 董卫军 刘彦子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1期92-94,共3页
为了更好地认识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的渗流机理,结合油藏实际地质特征,利用真实岩心设计制作了可视化网络裂缝模型,考察了注入速度、模型倾斜角度等因素对注水效果的影响,以及水驱油过程中的油水运动分布特征。观测到由于受裂缝性油藏非... 为了更好地认识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的渗流机理,结合油藏实际地质特征,利用真实岩心设计制作了可视化网络裂缝模型,考察了注入速度、模型倾斜角度等因素对注水效果的影响,以及水驱油过程中的油水运动分布特征。观测到由于受裂缝性油藏非均质性的影响,水驱后残余油存在形式主要有孤滴状、角隅状及膜状等,每种残余油的形成机理也不同。实验结果表明:水驱油时,驱替速度与采出程度不成正比,而是存在一个最佳驱替速度,即临界驱替速度;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岩石表面润湿性、裂缝连通性和重力分异的影响;水驱油效率与裂缝地层倾斜角度有关,地层倾斜角度越小,采出程度越高。裂缝性油层较厚时,水驱后油层顶部可能会有大量剩余油,仍具有较大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可视化模型 剩余油分布 水驱油机理 临界驱替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间均衡驱替的分层注水井层间合理配注方法 被引量:27
8
作者 崔传智 姜华 +2 位作者 段杰宏 杨勇 王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4-96,117,共3页
在长期的水驱过程中,受层间储层物性差异的影响,多层合采油藏层间动用状况差异大,层间矛盾突出。分层注水技术是改善特高含水期层间矛盾的有效方法,其成功的关键是根据各小层的储层物性和动用状况确定各层的配水量。为此,以层间均衡动... 在长期的水驱过程中,受层间储层物性差异的影响,多层合采油藏层间动用状况差异大,层间矛盾突出。分层注水技术是改善特高含水期层间矛盾的有效方法,其成功的关键是根据各小层的储层物性和动用状况确定各层的配水量。为此,以层间均衡动用为目标,综合考虑储层物性和动用状况,利用Buckley-Leverett非活塞式水驱油理论,建立了注水井分层配水量的计算方法,并编制了计算程序。分析结果表明:层间配水量的差异受油层厚度、剩余油饱和度和调控时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所计算的配水量在给定的调控时间内使各小层达到均衡驱替状态,能够满足分层注水井层间配注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油藏 层间矛盾 分层注水 计算模型 均衡驱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型底水气藏水侵动态分析方法 被引量:12
9
作者 熊钰 杨水清 +2 位作者 乐宏 唐建荣 余翔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64,共4页
对有水气藏水侵动态和储量核实的研究是气藏开发动态分析的基础工作,而针对裂缝型底水气藏相关分析方法的研究还较少,如何利用底水气藏的开发动态数据来研究水体性质及水侵动态,对底水气藏的开发后期实施有针对性的排水采气措施具有重... 对有水气藏水侵动态和储量核实的研究是气藏开发动态分析的基础工作,而针对裂缝型底水气藏相关分析方法的研究还较少,如何利用底水气藏的开发动态数据来研究水体性质及水侵动态,对底水气藏的开发后期实施有针对性的排水采气措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参照底水气藏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针对边水气藏的AIF模型,运用水体影响函数理论,建立了底水驱AIF和压力动态分析模型,得到水体影响下的裂缝型底水气藏水侵动态分析方法,并引入非线性最优化法以获得气藏的水侵动态。利用VisualBasic语言编制气藏水侵动态分析程序,并依据一个实际典型裂缝型底水气藏——川南威远气田的生产数据进行了水侵动态验证分析。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为准确获得裂缝型底水气藏动态储量、水体性质和水侵动态,是裂缝型底水气藏水侵动态分析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气藏 水侵 动态分析 底水驱 裂缝(岩石) 数学模型 威远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油水微观渗流通道与驱替特征实验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26
10
作者 高辉 孙卫 +2 位作者 路勇 田育红 任国富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8-62,115,共5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2个典型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为例,利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模拟注水开发过程,对水驱油过程中油水微观渗流通道类型和驱替特征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表征。实验过程中共观察到粒间孔、溶蚀孔、粒间孔—溶蚀孔...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2个典型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为例,利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模拟注水开发过程,对水驱油过程中油水微观渗流通道类型和驱替特征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表征。实验过程中共观察到粒间孔、溶蚀孔、粒间孔—溶蚀孔、微裂缝、微裂缝—孔隙和微孔6种主要的油水渗流通道,其差异性与沉积微相、孔隙和喉道的分选、连通情况及粘土矿物的胶结程度有关。实验模型的驱替类型主要为均匀驱替、蛇状驱替、树枝状驱替和网状驱替4种,水驱油过程中油水渗流阻力大,水驱油动用程度差,残余油类型以油膜、卡断及绕流残余油为主。油水微观渗流通道的随机选择性和复杂性是造成驱替特征和驱替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渗流通道 驱替特征 水驱油实验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观物理模拟水驱油实验及残余油分布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37
11
作者 李中锋 何顺利 +1 位作者 杨文新 门成全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7-71,76,共6页
研究制作了能真实反映岩石孔隙结构的微观仿真孔隙模型,应用微观渗流物理实验模拟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开展了微观模型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对水驱油过程及微观物理模型中残余油的形成和分布进行了观察,模拟了不同驱替速度、孔隙结构、粘... 研究制作了能真实反映岩石孔隙结构的微观仿真孔隙模型,应用微观渗流物理实验模拟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开展了微观模型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对水驱油过程及微观物理模型中残余油的形成和分布进行了观察,模拟了不同驱替速度、孔隙结构、粘度比等条件下的水驱过程。应用分形几何学的基本理论,给出了数盒子法和R/S分析法定量研究微观残余油分形特征的关系式,结合水驱油残余油分布图像,建立了用分形维数定量表征残余油及空间分布的测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随驱替速度增大,形成的残余油量减少;随原油粘度增大,形成的残余油量增多。容量维数表征了残余油的多少,它与残余油饱和度、孔隙结构有关;分形维数则表征了残余油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分形维数越大,残余油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孔隙模型 水驱油 残余油 驱替速度 分形特征 容量维数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致密储层毛细管渗吸驱替模拟装置设计 被引量:4
12
作者 姚传进 赵嘉 +4 位作者 詹广贤 李蕾 鹿腾 杜殿发 陈德春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70,86,共5页
结合特低渗致密储层分子膜剂降压增注技术,设计了适用于特低渗致密储层的可视化毛细管渗吸驱替模型,建立了特低渗致密储层毛细管渗吸驱替模拟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实现了特低渗致密储层不同孔隙结构参数条件下分子膜剂降压增注特性及渗... 结合特低渗致密储层分子膜剂降压增注技术,设计了适用于特低渗致密储层的可视化毛细管渗吸驱替模型,建立了特低渗致密储层毛细管渗吸驱替模拟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实现了特低渗致密储层不同孔隙结构参数条件下分子膜剂降压增注特性及渗吸驱替规律的研究,为特低渗致密储层分子膜剂降压增注技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模拟手段,也为特低渗致密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撑。该装置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视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应用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 致密储层 渗吸驱替 可视化模型 创新性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数学模型初探 被引量:9
13
作者 孙玉平 修乃岭 +3 位作者 熊伟 高树生 王学武 胡志明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68,共4页
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特点,结合渗流和流体力学知识,建立了缝洞型油藏渗流、管流和平板径向流耦合数学模型,揭示了储集体内流体的流动规律。对一维流动、弹性开发和注水开发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弹性能是封闭... 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特点,结合渗流和流体力学知识,建立了缝洞型油藏渗流、管流和平板径向流耦合数学模型,揭示了储集体内流体的流动规律。对一维流动、弹性开发和注水开发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弹性能是封闭性油藏主要的驱动方式,而注水开发油藏含水率会呈台阶式增长,模拟结果与实际开发效果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油气藏 管内流动 弹性驱动 注水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不稳定试井曲线研究注水开发油藏的地质模型 被引量:10
14
作者 郭建国 杨学文 +3 位作者 李新华 尚建林 刘焕华 王宁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53-257,共5页
通过对百口泉油田320余口不稳定试井资料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了12种主要试井地质模型,并对实测不稳定典型试井曲线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试井分析成果在油层污染改造、油藏扩边、优化注水、油藏评价及动态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 通过对百口泉油田320余口不稳定试井资料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了12种主要试井地质模型,并对实测不稳定典型试井曲线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试井分析成果在油层污染改造、油藏扩边、优化注水、油藏评价及动态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试井 油藏评价 注水开发 试井曲线 试井分析 百口泉油田 油层污染 地质模型 资料 分析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油水渗流特征——以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为例 被引量:24
15
作者 刘柏林 李治平 +2 位作者 匡松远 王建 孙志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9-72,共4页
现场开发动态资料表明,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有着与常规油藏明显不同的渗流特点,但由于目前缺乏对该类油藏渗流规律的系统认识,给油田开发带来许多困难。采用岩心水驱油试验及物理模型模拟试验等方法系统研究了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渗流特征... 现场开发动态资料表明,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有着与常规油藏明显不同的渗流特点,但由于目前缺乏对该类油藏渗流规律的系统认识,给油田开发带来许多困难。采用岩心水驱油试验及物理模型模拟试验等方法系统研究了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渗流特征及水驱油机制。结果显示,该类油藏在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上主要表现为油水共渗区间变窄,水驱过程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则表现为迅速上升阶段、稳定阶段和缓慢上升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含油饱和度油藏 渗流特征 微观水驱油 物理模型 采收率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相对渗透率资料研究油藏水驱状况 被引量:17
16
作者 陈民锋 吕迎红 杨清荣 《断块油气田》 CAS 1998年第5期26-29,共4页
目的:对油藏水驱开发趋势进行整体分析和预测。方法:以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资料为基础,利用水驱油公式、两相区渗流公式、物质平衡原理,分析计算油藏注入水的驱油效率、波及系数、采出程度等参数在水驱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对具体油... 目的:对油藏水驱开发趋势进行整体分析和预测。方法:以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资料为基础,利用水驱油公式、两相区渗流公式、物质平衡原理,分析计算油藏注入水的驱油效率、波及系数、采出程度等参数在水驱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对具体油藏进行实例分析。结果:对油藏的开发趋势进行了预测。结论:实践证明,分析结果可为油藏开发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渗透率 油田 水驱油田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油藏储气库建库微观模型可视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何睿 郭平 +2 位作者 孙良田 黄爱斌 易敏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6年第2期82-84,共3页
采用人造微观储层模型模拟实际建库过程中的各个过程。应用可视化方法,观察各驱替过程的驱替现象,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流体进入和驱替的全过程,并分析了储气库的注气、储气机理。天然气驱油和水的效果十分明显,说明高含水后期油藏进行储气... 采用人造微观储层模型模拟实际建库过程中的各个过程。应用可视化方法,观察各驱替过程的驱替现象,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流体进入和驱替的全过程,并分析了储气库的注气、储气机理。天然气驱油和水的效果十分明显,说明高含水后期油藏进行储气库建设,其注气、储气能力较好。在渗透率较高的高倾角油藏中局部注气时,其重力驱动效果明显,气液界面不平行。随着注气速度的增加,油藏的注入能力和储气能力将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后期油藏 改建储气库 人造微观储层模型 微观驱替 可视化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钻井完井液滤液自吸损害计算机模拟 被引量:6
18
作者 游利军 康毅力 +2 位作者 杨玉贵 程秋菊 梁利喜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4-76,168,共3页
致密砂岩气层孔喉细小,毛细管自吸引起的钻井完井液滤液自吸损害近井带或裂缝面严重影响致密砂岩气藏的及时发现、准确评价和经济开发。文章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牛地致密砂岩气藏岩心,进行了毛细管自吸实验,根据毛细管自吸实验,引入... 致密砂岩气层孔喉细小,毛细管自吸引起的钻井完井液滤液自吸损害近井带或裂缝面严重影响致密砂岩气藏的及时发现、准确评价和经济开发。文章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牛地致密砂岩气藏岩心,进行了毛细管自吸实验,根据毛细管自吸实验,引入标定毛细管自吸的Cil方程,建立了综合利用地质参数和工程参数的滤液侵入量的数学模型,综合该模型和逆流自吸的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并模拟出了近井带液相饱和度分布,借助岩电参数正演出滤液自吸损害后气层近井带电阻率剖面。模拟指出,盒2+3段气层比其它气层更易发生水相圈闭损害,采用保护气层的屏蔽暂堵技术和压裂改造技术,发现盒2+3段高产气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滤液 储层保护 毛细管自吸 水相圈闭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影响驱油效率因素 被引量:45
19
作者 王瑞飞 孙卫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3-97,共5页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探讨了驱油效率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水驱油过程中,润湿性不同,驱替机理不同。水湿储层表现为驱替机理和剥蚀机理;油湿储层表现为驱替机理和油沿孔道壁流动机...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探讨了驱油效率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水驱油过程中,润湿性不同,驱替机理不同。水湿储层表现为驱替机理和剥蚀机理;油湿储层表现为驱替机理和油沿孔道壁流动机理。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水驱开发中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较多,其中包括物性、孔隙结构、注入量、注水速度、润湿性等。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水驱开发效果对注水速度较为敏感。针对不同的储层,采取合适的注水速度,才能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模型 水驱油 驱替机理 驱油效率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低渗透砂岩气藏束缚水饱和度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郭和坤 刘建坤 +3 位作者 李太伟 雷琛 薛小佳 李振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1-97,共7页
束缚水饱和度是低渗透砂岩气藏储层评价的重要指标参数。利用非稳态恒压气驱法结合核磁共振T:谱技术,研究了苏里格盒8段低渗透砂岩气藏岩心在不同气驱条件下含水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及束缚水饱和度建立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均驱替压... 束缚水饱和度是低渗透砂岩气藏储层评价的重要指标参数。利用非稳态恒压气驱法结合核磁共振T:谱技术,研究了苏里格盒8段低渗透砂岩气藏岩心在不同气驱条件下含水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及束缚水饱和度建立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均驱替压差下气驱驱替孔隙体积倍数达到50左右时岩心内含水分布状态趋于稳定,达到束缚水状态;气驱不同阶段的含水饱和度与平均驱替压差下驱替体积倍数、驱替时间之间存在极好的相关性;岩心达到束缚水状态所用的驱替时间是随着驱替压差和渗透率差异而改变的,不能作为衡量是否达到束缚水状态的依据;随着气驱压差的增大,气驱不同阶段的含水饱和度和束缚水饱和度都趋于减小,但减小幅度较小。气驱法建立的束缚水饱和度与离心法束缚水饱和度吻合较好,综合两种实验方法可较准确地给出苏里格低渗透砂岩气藏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砂岩气藏 束缚水饱和度 非稳态 气驱 核磁共振 驱替体积倍数 离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