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干燥温度和切片厚度对黑蒜热风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李湘利 王婷 +3 位作者 王贝贝 魏海香 程宏 刘静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44-152,共9页
为了探究干燥温度和切片厚度对黑蒜热风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采用热风干燥的方法研究了黑蒜片在不同干燥温度(50、60、70、80℃)和不同切片厚度(3、5、7、9 mm)下的干燥特性、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和干燥动力学模型,并对黑蒜片干品的复水... 为了探究干燥温度和切片厚度对黑蒜热风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采用热风干燥的方法研究了黑蒜片在不同干燥温度(50、60、70、80℃)和不同切片厚度(3、5、7、9 mm)下的干燥特性、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和干燥动力学模型,并对黑蒜片干品的复水比、色泽、总酚含量、DPPH·清除率、质构特性和风味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干燥温度越高,切片越薄,黑蒜片干燥速率越高。黑蒜片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范围在(3.83383×10^(−9)~20.47548×10^(−9))m^(2)/s,Page模型能够准确描述黑蒜片的热风干燥过程(R^(2)=0.9993)。5 mm切片厚度的黑蒜片在70℃下热风干燥11.5 h,可获得较高的干燥速率和良好的干品品质。此条件所得黑蒜片的色差ΔE(8.213)和硬度(62.197 N)较低,总酚含量(4.742 mg/g)和DPPH·清除率(83.297%)较高,弹性(1.908)和胶黏性(840.356 N)适中。热风干燥温度对黑蒜片的复水比无显著影响,使用电子鼻可有效区分不同干燥条件下黑蒜片的风味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蒜 热风干燥 水分扩散系数 干燥模型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大气环境模式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体健 李蒙蒙 +10 位作者 韩志伟 张华 周春红 谢旻 李树 庄炳亮 吴昊 曲雅微 傅宗玫 马丹阳 李亚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921-5933,共13页
本文针对我国大气环境模式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特点开展系统综述,并对大气环境模式的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气环境模式方面的发展和应用研究,历经输送扩散模式、酸沉降模式、空气质量模式、气候-... 本文针对我国大气环境模式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特点开展系统综述,并对大气环境模式的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气环境模式方面的发展和应用研究,历经输送扩散模式、酸沉降模式、空气质量模式、气候-化学耦合模式、地球系统模式等不同阶段,自主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气环境模式,改进完善了国际先进的大气环境模式,在大气污染防治与管控、重大活动环境保障和气候变化应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形成机理在模式的应用研究、排放清单反演和动态源排放模式研发、多源观测资料与大气环境模式融合、集合预报技术研发、非结构网格系统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环境大模型研发,全面提升我国大气环境模式的整体性能,积极推进我国大气环境模式的开源化和国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送扩散模式 酸沉降模式 空气质量模式 气候-化学耦合模式 地球系统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挥发性毒物水气耦合扩散模型 被引量:5
3
作者 陈丽萍 蒋军成 韩冬梅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9-553,共5页
挥发性毒物泄漏进入天然水体造成水污染,因其挥发又造成空气污染。为反映水污染与空气污染的耦合影响,以体积比函数方法建立的体现气液交界面流动的水气动力学模型为基础,根据挥发作用中的双膜理论,利用量纲一亨利常数,建立挥发性毒物... 挥发性毒物泄漏进入天然水体造成水污染,因其挥发又造成空气污染。为反映水污染与空气污染的耦合影响,以体积比函数方法建立的体现气液交界面流动的水气动力学模型为基础,根据挥发作用中的双膜理论,利用量纲一亨利常数,建立挥发性毒物水气耦合扩散模型,以描述毒物在水体、空气及气液交界面的迁移过程。对挥发性毒物泄漏实例和水气交换实验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较吻合。同时,还分析了水流湍动、风速及量纲一亨利常数对挥发性毒物在气液交界面上传质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毒物 体积比函数 水气耦合扩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水冷中冷器冷却性能仿真与试验 被引量:5
4
作者 张钦国 秦四成 +2 位作者 刘宇飞 马润达 李武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4-61,共8页
为了研究增压空气和冷却液对中冷器散热性能的影响及阻力特性,采用流-固耦合传热模型和换热器模型,对重型柴油机水冷中冷器内部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中冷器内部流动阻力损失和传热性能,并通过台架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 为了研究增压空气和冷却液对中冷器散热性能的影响及阻力特性,采用流-固耦合传热模型和换热器模型,对重型柴油机水冷中冷器内部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中冷器内部流动阻力损失和传热性能,并通过台架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进气口处空气回流较大,增加了空气流动的阻力和流动不均匀性;增压空气流量越大,冷却效率越高;空气出口温度控制在30-40℃,散热效果较好,满足使用要求;冷却液温度对中冷器冷却性能影响较大,温度每升高10℃,换热效率降低5%-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冷中冷器 波纹翅片 流-固耦合 换热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华北夏季大气水汽输送模拟结果的检验及其与单独气候模式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谢坤 任雪娟 +1 位作者 张耀存 姚素香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02-1012,共11页
将区域海气耦合模式RegCM3-POM和区域气候模式RegCM3 40年(1963-2002年)的模拟结果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进行对比,检验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中国华北地区夏季大气水汽含量和水汽输送特征的模拟能力,比较耦合模式与单独区域气候模式的差... 将区域海气耦合模式RegCM3-POM和区域气候模式RegCM3 40年(1963-2002年)的模拟结果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进行对比,检验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中国华北地区夏季大气水汽含量和水汽输送特征的模拟能力,比较耦合模式与单独区域气候模式的差异。结果表明,区域海气耦合模式RegCM3-POM的模拟性能相对于单独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大气水汽输送特征的模拟能力有了较大的改进。分析显示两种模式都能够较好地再现东亚地区气候平均夏季大气水汽含量和水汽输送的空间分布特征,而耦合模式对大气水汽输送的模拟更为合理,在对流层中低层更接近观测;耦合模式对中国华北地区夏季平均大气水汽输送通量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型及水平4个边界水汽输送收支的模拟,相对于单独大气模式有了一定的改进;耦合模式对伴随华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大气水汽异常输送也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其模拟的水汽输送异常的来源与观测基本一致,尤其是在20°N以北地区,耦合模式结果相对于单独区域气候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同时耦合模式在低纬度海洋上对气候平均夏季大气水汽含量模拟的偏差比区域气候模式显著;与观测相比,耦合模式对来自孟加拉湾地区的大气水汽输送模拟偏弱,而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水汽输送模拟偏强,与华北夏季旱涝相联系的水汽输送异常的模拟在低纬度海洋上也存在明显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海气耦合模式 区域气候模式 大气水汽输送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水耦合模式下三维太湖湖流场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逄勇 濮培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6年第2期97-102,共6页
利用太湖区域的大气边界层三维数值模式和三维水动力学数值模式,采用气-水耦合方法,对太湖的风生流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区域大气边界层风场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均匀定常风作用下的太湖流场相比,大气-水耦合模式下... 利用太湖区域的大气边界层三维数值模式和三维水动力学数值模式,采用气-水耦合方法,对太湖的风生流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区域大气边界层风场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均匀定常风作用下的太湖流场相比,大气-水耦合模式下太湖流场变化较大,形成稳定湖流场所需的时间也较长。三维模式计算出的流速值明显比二维模式大(表层约大一倍,整层平均约大50%),且与实际观测值符合较好。故即使对于像太湖这样的浅水湖泊,三维水动力学模式的应用仍然是很必要的。模拟结果中还发现湖流的上下流矢有时出现非常大的切变,甚至达到了180°。由于浅水湖中仍存在两个边界层(水-气和水-土),故浅水湖中存在流矢的巨大切变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水耦合模式 太湖 湖流场特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冰洋次表层暖水形成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陈志华 赵进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7-174,共8页
分析了北冰洋加拿大海盆上层海水温度结构特征,针对在海冰覆盖区域普遍发生的次表层暖水现象,建立了冰海耦合的一维柱形模式,成功模拟了次表层暖水的垂向结构和形成机制,证明了太阳辐射加热和表层冷却是次表层暖水的成因。通过数值实验... 分析了北冰洋加拿大海盆上层海水温度结构特征,针对在海冰覆盖区域普遍发生的次表层暖水现象,建立了冰海耦合的一维柱形模式,成功模拟了次表层暖水的垂向结构和形成机制,证明了太阳辐射加热和表层冷却是次表层暖水的成因。通过数值实验定量分析了形成次表层暖水各因子的作用,表明太阳辐射是形成次表层暖水的能量来源;长波辐射、气温和比湿等其他大气因子对次表层暖水强度有较大影响;在厚冰区不能形成次表层暖水,海冰越薄,水道面积越大,则冰下次表层海水温度升高得就越快,薄冰和冰间水道是形成次表层暖水的主要能量通道;通过模式的拟合给出湍扩散系数垂向变化的估值,冰下表层海水垂向湍扩散系数为5.0×10-3m2/s左右,而次表层垂向湍扩散系数却快速降低到1.0×10-6m2/s,表明跃层导致的稳定性增大是形成次表层暖水尖峰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表层暖水 耦合柱模式 太阳辐射 海冰 冰间水道 湍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流动有限体积法/Osher格式的二维水流-水质模拟 被引量:4
8
作者 蒋艳 杨珏 +1 位作者 赵棣华 何海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33,共4页
应用无结构网格有限体积法 /Osher格式的二维水流 -水质耦合数值模型 ,采用黎曼近似解计算模拟区域水量、动量及污染物输送通量。通过对长江南京八卦洲江段浓度场的模拟计算 ,其结果与遥感卫星图片确定的污染带分布相吻合 。
关键词 浅水流动 有限体积法 Osher格式 无结构网格 浅水方程 对流扩散方程 浅水动力学 水流-水质耦合数值模型 水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茭白片热风对流干燥模型与传质性能 被引量:10
9
作者 诸爱士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1-546,共6页
为了探讨茭白干燥的传递特性,在对流热风干燥实验装置中进行了茭白片薄层干燥实验,研究了干燥温度、片的厚度对干燥过程的影响,将试验的水分比与数学模型进行了拟合,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水分扩散系数,并关联了其与干燥温度的关系。结果表... 为了探讨茭白干燥的传递特性,在对流热风干燥实验装置中进行了茭白片薄层干燥实验,研究了干燥温度、片的厚度对干燥过程的影响,将试验的水分比与数学模型进行了拟合,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水分扩散系数,并关联了其与干燥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干燥温度对干燥过程影响显著,薄片有利于水分扩散;用Page模型来描述茭白片热风干燥动力学令人满意;茭白片厚度为0.003 m时,随风温升高,水分扩散系数从3.440×10 9m2 s 1增大到6.357×10 9m2 s 1,并符合阿累尼乌斯方程,活化能为27.86 kJ mol 1。相同温度下,物料中水分的扩散系数基本不受厚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 茭白 热风干燥 模型 扩散系数 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的白马河傍河水源地开采量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董杰 付佳妮 滕飞达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共9页
目前基于数值模型的傍河水源地开采量评价中,常把河水作为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本质上是把河流当成无限水源,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缺陷。以河流扩散波方程作为模型中的河流边界,取代传统模型中的水位和流量边界。通过模拟河水流量和水位变化模... 目前基于数值模型的傍河水源地开采量评价中,常把河水作为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本质上是把河流当成无限水源,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缺陷。以河流扩散波方程作为模型中的河流边界,取代传统模型中的水位和流量边界。通过模拟河水流量和水位变化模拟地下水与河水之间水量交换,评价地下水开采量。为验证方法合理性,将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模型和扩散波方程边界耦合模型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按耦合模型和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模型评价本区地下水可开采量分别为2 733万m^3/a、3 942万m^3/a,而本区的年径流总量为3 120万m^3/a;传统的第一类定水头边界模型评价的地下水可开采量超过了流域年径流量,而耦合模型评价的结论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傍河开采 河流边界 河流扩散波方程 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造米热风干燥特性及干基含水率预测模型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鹏飞 薛东晓 +3 位作者 程春 张琦 陈博 龚俊杰 《包装与食品机械》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38,共6页
为研究人造米热风干燥特性,对人造米在热风不同干燥温度(60~80℃)、风速(1~2 m/s)以及料层厚度(2~6 cm)进行干燥试验。根据试验所得数据,计算出不同干燥条件下人造米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探究不同干燥温度、风速与料层厚度对人造米有效... 为研究人造米热风干燥特性,对人造米在热风不同干燥温度(60~80℃)、风速(1~2 m/s)以及料层厚度(2~6 cm)进行干燥试验。根据试验所得数据,计算出不同干燥条件下人造米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探究不同干燥温度、风速与料层厚度对人造米有效水分扩散系数的影响关系。进一步建立干燥动力学模型,并与试验数据拟合得出模型拟合程度。结果表明,人造米在热风干燥前期为升速干燥阶段,而后进入降速干燥阶段,无明显的匀速干燥阶段。与干燥温度与风速相比,料层厚度对人造米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影响最大。通过计算模型决定系数高于0.983,均方根误差小于0.007,模型拟合度较好。该模型能够准确预测人造米热风干燥过程中的含水率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米 热风干燥 模型 有效水分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异质性的核桃热风干燥特性及数学模型 被引量:6
12
作者 满晓兰 李龙 +2 位作者 张宏 张永成 兰海鹏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31-738,共8页
为了揭示热风干燥过程中核桃异质结构的水分传递特性,本研究在43℃热风干燥条件下,对核桃单层干燥过程中果壳、果仁及核桃的干燥特性与有效水分扩散系数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果壳、果仁及核桃的干燥特性规律大致相似,干燥过程主要发... 为了揭示热风干燥过程中核桃异质结构的水分传递特性,本研究在43℃热风干燥条件下,对核桃单层干燥过程中果壳、果仁及核桃的干燥特性与有效水分扩散系数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果壳、果仁及核桃的干燥特性规律大致相似,干燥过程主要发生在降速干燥阶段,且没有明显恒速干燥阶段,核桃在干燥过程表现出显著的非稳态性与异质性,果壳、果仁及核桃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与干基含水率符合三阶-多项式关系,并同时测得核桃的平均有效水分扩散系数为果壳的1.01倍和果仁的1.41倍;模型4适合用于预测果壳、果仁及核桃43℃热风干燥过程中水分比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为明晰核桃干燥过程中的水分传递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热风干燥 有效水分扩散系数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欧拉壁面液膜模型的三维热气防冰腔数值仿真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延 郭涛 常红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59-966,共8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欧拉壁面液膜(EWF)模型的热气防冰腔性能仿真计算的新方法。通过FLUENT软件用户自定义标量(UDS)框架求解水滴控制方程获取三维表面水滴撞击特性。通过对各微元的水收集率、水膜蒸发率等进行质量平衡分析得到了通过该微元... 提出了一种基于欧拉壁面液膜(EWF)模型的热气防冰腔性能仿真计算的新方法。通过FLUENT软件用户自定义标量(UDS)框架求解水滴控制方程获取三维表面水滴撞击特性。通过对各微元的水收集率、水膜蒸发率等进行质量平衡分析得到了通过该微元的质量流量,并以此作为EWF模型质量流量边界条件进行空气驱动下三维水膜厚度分布的计算,进而建立了防冰表面水膜流动动态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三维防冰表面的耦合换热模型,通过引入亚松弛因子实现了内外流场、水膜流动及蒙皮导热的松散耦合求解。通过对某发动机短舱模型三维算例计算结果的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所采用的计算方法是合理可信的,可以用于三维防冰腔性能的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拉壁面液膜(EWF)模型 热气防冰 松散耦合 防冰热载荷 水膜 数值仿真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NO-THINC/WLIC模型的水气二相流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4
作者 韦志龙 蒋勤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73-985,共13页
水气二相流与诸多领域的实际工程问题密切相关.对二相流运动进行高精度的数值模拟是计算流体力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针对开敞水域的自由表面流运动问题,将水和空气均视为不可压缩流体,采用五阶加权基本无震荡(weighted essentially non-o... 水气二相流与诸多领域的实际工程问题密切相关.对二相流运动进行高精度的数值模拟是计算流体力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针对开敞水域的自由表面流运动问题,将水和空气均视为不可压缩流体,采用五阶加权基本无震荡(weighted essentially non-oscillatory,WENO)格式求解描述流体运动的纳维斯托克斯(Navier–Stokes,NS)方程,利用以加权线性界面算法改进的多维双曲正切函数界面捕捉法(tangent of hyperbola for interface capturing with weighed line interface calculation,THINC/WLIC)追踪水气界面,建立WENO–THINC/WLIC水气二相流运动数值模型.模型采用分步计算法离散求解控制方程,通过压力投影法求解压强场,并利用三阶总变差递减(total variation diminishing,TVD)龙格库塔(Runge–Kutta,RK)法对时间项进行离散求解.通过对环境速度场下Zalesak’s disk和shearing vortex界面运动问题,线性液舱晃荡问题以及溃坝问题的模拟结果与理论分析或试验结果的比较,对所建立的水气二相流数值模型的适用性及模拟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模型的模拟结果与物理模型或理论分析结果吻合良好,能较为准确地再现不可压缩水气二相流运动现象.鉴于WENO格式和THINC法本身在算法及应用等方面仍在不断改进,本研究提出的WENO–THINC耦合模型为后续更高精度的二相流计算模型开发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O 格式 THINC/WLIC 耦合模型 水气二相流 液舱晃荡 溃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模拟的黏土劈裂注浆扩散特性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泽甫 成远登 +4 位作者 丁文云 陈培 张永明 念培红 刘海明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4-160,共7页
为从细观角度研究劈裂注浆对富含黏土隧洞的加固效果,依托滇中引水工程伍庄村隧洞进口段,采用离散元软件PFC 2D,基于离散元流固耦合理论、平板窄缝流动模型与Fish语言的二次开发,实现了注浆过程中浆液和土体颗粒的相互作用,建立了颗粒... 为从细观角度研究劈裂注浆对富含黏土隧洞的加固效果,依托滇中引水工程伍庄村隧洞进口段,采用离散元软件PFC 2D,基于离散元流固耦合理论、平板窄缝流动模型与Fish语言的二次开发,实现了注浆过程中浆液和土体颗粒的相互作用,建立了颗粒流劈裂注浆数值模型。研究了注浆时步、注浆压力、颗粒粒径比及黏结强度对浆液扩散半径及土体孔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注浆压力是影响土体加固效果的主控因素,随着注浆压力的增大,浆液扩散半径不断扩大,孔隙率持续增加,与注浆孔距离越远,对孔隙率影响越小,存在最优注浆压力。土体细观参数对注浆后宏观力学特性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随颗粒粒径比和黏结强度的增大,浆液扩散半径及孔隙率明显减小。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发现二者趋势吻合较好,与实际相符,验证了所建立的注浆数值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 劈裂注浆 离散元模拟 流固耦合 模型试验 扩散特性 滇中引水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高淳区城市水网水环境改善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金凤 宋云浩 董庆华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8-72,83,共6页
现代城市多面临水质型缺水问题,城市水系多因污染物超标排放、水系不流通导致水质较差,无法达到相应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城市水网的构建是解决区域水资源调配不均、水环境不达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水碧桥河、石固河... 现代城市多面临水质型缺水问题,城市水系多因污染物超标排放、水系不流通导致水质较差,无法达到相应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城市水网的构建是解决区域水资源调配不均、水环境不达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水碧桥河、石固河、官溪河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一维、二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选取COD、NH3-N作为水质指标,模拟不同水资源利用情况下研究区域内水体水质分布情况,评估河湖水网连接对水体水质的改善效果。研究表明,河湖水网健康连通及科学调度可显著改善水体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淳区河湖水网 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 水质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菠萝切片热风干燥特性及动力学模型构建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兴灶 卢洁 +2 位作者 李萌静 杨凤娣 熊丹丽 《农产品加工》 2023年第15期1-7,11,共8页
为提高菠萝切片干燥效率,以热风温度、风速和切片厚度为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探讨菠萝切片热风干燥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干燥动力学模型、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和活化能。结果表明,菠萝切片的干燥速率与热风温度和风速呈正... 为提高菠萝切片干燥效率,以热风温度、风速和切片厚度为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探讨菠萝切片热风干燥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干燥动力学模型、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和活化能。结果表明,菠萝切片的干燥速率与热风温度和风速呈正相关,与切片厚度呈负相关。影响菠萝切片干燥效率的主次因素依次为切片厚度>热风温度>风速,其中切片厚度对菠萝热风干燥效率的影响最显著,热风温度的影响次之,而风速影响不显著,各因素的贡献率分别为79.71%,14.39%,5.48%。菠萝热风干燥最优工艺组合是70℃,1.5 m/s,9 mm。在试验干燥条件下,获得菠萝有效水分扩散系数为1.217×10^(-9)~2.930×10^(-9)m^(2)/s,活化能值为20.89 k J/mol,Logarithmic是表征菠萝切片热风干燥特性最优的干燥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为指导菠萝干燥装备和工艺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切片 热风干燥 动力学模型 有效水分扩散系数 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KE21模型的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影响风险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晓磊 《绿色科技》 2022年第10期54-61,74,共9页
汉江是长江中游最长的一级支流,汉江流域是实施全国最严格水资源保护制度的试点流域,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然而近年来汉江中下游水污染事件频发,导致水环境质量下降,甚至严重影响沿江用水安全。为进一步增强流域... 汉江是长江中游最长的一级支流,汉江流域是实施全国最严格水资源保护制度的试点流域,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然而近年来汉江中下游水污染事件频发,导致水环境质量下降,甚至严重影响沿江用水安全。为进一步增强流域预警预报能力,为流域水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提供理论支撑,基于汉江中下游干流和入汇支流多年水质数据,建立了MIKE21二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对汉江中下游水量水质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对模型进行了率定验证。同时在该模型基础上模拟4种不同流量设计值工况下突发水污染事故对下游水质的影响,研究分析了污染物动态扩散变化过程,结果显示:当流量设计为3926.63 m^(3)/s和1787.68 m^(3)/s时,下游河段仍为Ⅱ类水,突发事故并未对河道造成污染;当流量设计为816.05 m^(3)/s时,下游部分河段被污染为Ⅲ类水,并历经约55h后污染河道基本恢复为Ⅱ类水;当流量设计为387.23 m^(3)/s时,下游很长一段河道被污染为Ⅳ类水,并历经97 h后污染带基本恢复为Ⅱ类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KE21模型 汉江中下游 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 突发水污染事故 污染物扩散影响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