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9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倒置A^(2)/O+A生化法+膜法+磁混凝法污水处理工程实例
1
作者 计建洪 耿学坚 +2 位作者 王丽聪 杭彩云 庄惠生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67,共4页
采用“倒置A^(2)/O+A生化法+膜法+磁混凝物化法”组合工艺处理污水,分析了工艺特点,并详述了主要构筑物及设备参数。该组合工艺处理效果优良,除磷脱氮效果好,出水COD、TP、NH_(3)-N、TN月均值分别为28、0.2、0.3、6.06mg/L,达到了DB32/1... 采用“倒置A^(2)/O+A生化法+膜法+磁混凝物化法”组合工艺处理污水,分析了工艺特点,并详述了主要构筑物及设备参数。该组合工艺处理效果优良,除磷脱氮效果好,出水COD、TP、NH_(3)-N、TN月均值分别为28、0.2、0.3、6.06mg/L,达到了DB32/1072—2018《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其他区域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中COD、TP和NH_(3)-N三个指标达到了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处理 倒置A^(2)/O 除磷脱氮 磁混凝沉淀 膜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级氧化技术降解典型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罗司玲 艾建平 +5 位作者 李文魁 王翼 程丽红 万芸 黄隆 李喜宝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169-4189,共21页
抗生素是水环境中一类典型的新兴微污染有机物,具有难降解、高风险、潜在未知毒性和普遍残留等特性。基于羟基自由基、超氧自由基、硫酸根自由基等活性物种的高级氧化技术,因其高效快速、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已成为抗生素废水处理领域的... 抗生素是水环境中一类典型的新兴微污染有机物,具有难降解、高风险、潜在未知毒性和普遍残留等特性。基于羟基自由基、超氧自由基、硫酸根自由基等活性物种的高级氧化技术,因其高效快速、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已成为抗生素废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从抗生素的结构特征出发,结合密度泛函理论,首次系统剖析了不同活性物种对常见五大类抗生素的攻击位点和降解机理。同时,综述了电催化法、光催化法、臭氧氧化法、芬顿及类芬顿法四种高级氧化技术在处理抗生素废水方面的优势及适用范围,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及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氧化技术 抗生素 催化氧化 废水处理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污水处理工艺中N_(2)O排放特征差异及机制
3
作者 陈慧玲 齐鲁 +7 位作者 陈加波 夏智恒 李乾岗 敖梓鼎 姜昭 张彤彤 王洪臣 刘国华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8-726,共9页
主要对比了SBR和AAO这两类典型污水处理工艺中N_(2)O的排放特征,并分析引起差异的机制.结果表明,按照SBR的总氮去除量计算的N_(2)O排放因子为2.36%,比AAO高1.92倍.其中好氧段为两种工艺中N_(2)O产生的主要阶段,占总产生量的90%以上.间... 主要对比了SBR和AAO这两类典型污水处理工艺中N_(2)O的排放特征,并分析引起差异的机制.结果表明,按照SBR的总氮去除量计算的N_(2)O排放因子为2.36%,比AAO高1.92倍.其中好氧段为两种工艺中N_(2)O产生的主要阶段,占总产生量的90%以上.间歇运行的SBR工艺相较于连续运行的AAO工艺,低DO时间占比更久,在好氧运行开始时会发生NH_(4)^(+)-N浓度的突增,且存在NO_(2)^(-)-N的高浓度积累.微生物菌群结构及酶活性分析显示了SBR工艺的硝化细菌AOB/NOB比值及NOR活性分别为AAO工艺的1.7倍和1.4倍,进一步促进好氧阶段AOB介导的硝化反硝化途径产生更多的N_(2)O,这是SBR具有高N_(2)O排放因子的本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N_(2)O AAO SBR 排放特征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粘胶水刺非织造布的制备及其染料吸附性能
4
作者 李逢春 孙辉 +2 位作者 于斌 谢有秀 张德伟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0-179,共10页
为制备用于有机染料废水处理的粘胶水刺非织造布(VSN),用稀盐酸对VSN进行预处理后,以1,3,5-三(4-氨基苯基)苯(TAP)和2,6-吡啶二甲醛(DFP)为原料、以乙腈为溶剂、以乙酸为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溶剂热反应,在VSN表面原位合成共价有机框架材... 为制备用于有机染料废水处理的粘胶水刺非织造布(VSN),用稀盐酸对VSN进行预处理后,以1,3,5-三(4-氨基苯基)苯(TAP)和2,6-吡啶二甲醛(DFP)为原料、以乙腈为溶剂、以乙酸为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溶剂热反应,在VSN表面原位合成共价有机框架材料(Pyridine-COF),得到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粘胶水刺非织造布(Pyridine-COF/VSN)。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别表征了Pyridine-COF/VSN的外观形貌、化学结构和元素组成,并测试了其吸附性能、循环使用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yridine-COF在VSN纤维表面呈球形结构,粒径为400 nm左右;且制得的Pyridine-COF/VSN对水中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和罗丹明B(MB和RhB)以及阴离子染料刚果红和甲基橙(CR和MO)均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其中对RhB吸附效率最高,在染液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吸附温度为25℃、吸附溶液pH值为7的条件下,Pyridine-COF/VSN对RhB的吸附效率可达98.06%,吸附平衡时间为120 min;Pyridine-COF/VSN具有重复吸附使用性能,经6次循环使用后对RhB的吸附效率可保持在64.60%左右;相比于VSN,Pyridine-COF/VSN的拉伸强度有所下降,而断裂伸长率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 粘胶水刺非织造布 吸附性能 吸附机制 染料废水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耦合混凝技术深度处理实际印染废水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曦 吴林峰 +5 位作者 张丽 余川 张春远 曹宇东 陈川红 陈海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3-150,共8页
针对印染废水综合处理难度较大、排放标准日益严格、回用水比例不足等问题,采用电子束耦合混凝工艺对低浓度和中高浓度印染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并进行工程验证。电子束辐照可改变胶体颗粒的稳定性,使有机物分解,不饱和有机物缩合,显著增... 针对印染废水综合处理难度较大、排放标准日益严格、回用水比例不足等问题,采用电子束耦合混凝工艺对低浓度和中高浓度印染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并进行工程验证。电子束辐照可改变胶体颗粒的稳定性,使有机物分解,不饱和有机物缩合,显著增强絮体聚合作用,提升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实际运行结果显示,采用电子束耦合混凝工艺深度处理中高浓度印染废水生化出水,COD去除率可达65%,整体工艺最终出水COD小于150 mg/L,满足《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87—2012)表2间接排放标准,电子束工艺段吨水运行成本为1.14元。采用电子束耦合混凝工艺深度处理低浓度印染废水,COD去除率可达73%,最终回用水池出水COD小于50 mg/L,满足《纺织染整工业回用水水质》(FZ/T 01107—2011)表1标准要求,回用水水量达40%,电子束工艺段吨水运行成本为0.82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 混凝 深度处理 印染废水 中水回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混凝剂强化混凝去除原水中N-亚硝基二甲胺机理
6
作者 田田 OLUBUNMI M OLUKOWI 张跃军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8-1145,共8页
以长江原水为模拟对象、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PAC/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为复合混凝剂,采用混凝处理(混凝剂处理)和强化混凝处理(复合混凝剂处理)含氮消毒副产物N-亚硝基二甲胺(NDMA)和主要水质参数代表性污染物的各种... 以长江原水为模拟对象、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PAC/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为复合混凝剂,采用混凝处理(混凝剂处理)和强化混凝处理(复合混凝剂处理)含氮消毒副产物N-亚硝基二甲胺(NDMA)和主要水质参数代表性污染物的各种模拟原水,对比了处理后模拟原水中水质参数〔浊度、化学需氧量(CODMn)、有机胺含量和氨氮含量〕和NDMA去除率的相关性。结合水质参数代表性污染物的微观结构、官能团性质和混凝机理的分析,推测了NDMA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各类模拟原水经过混凝和强化混凝处理后,随着混凝剂或复合混凝剂投加量的增加,水质参数和NDMA去除率均先增加后稳定或略减少;单组分模拟原水〔含有NDMA和4种模拟污染物(硅藻土、腐植酸钠、二甲胺盐酸盐、硝酸铵,下同)中的1种〕的NDMA最大去除率(5.88%~15.65%和6.48%~16.90%,前者混凝,后者强化混凝,下同)均高于只含有NDMA的空白模拟原水(4.31%和4.88%),多组分模拟原水(含有NDMA和4种模拟污染物)的NDMA最大去除率最高(39.15%和42.04%);4种污染物对NDMA形成不同程度的吸附;混凝剂和复合混凝剂产生的电中和、吸附架桥等作用可去除游离的和被污染物吸附的NDMA;污染物的吸附及协同吸附作用和复合混凝剂的强化混凝作用,显著强化了对NDMA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混凝 复合混凝剂 水质参数 污染物 N-亚硝基二甲胺 去除机理 水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藻技术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晓 张立杰 +3 位作者 王渤 陈俊任 任子安 齐悦君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3,共10页
污水处理过程中会排放大量CO_(2),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1%~2%。微藻具有生长速度快、环境适应性强、固碳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故微藻技术被认为是目前污水处理中最环保、安全、可持续的CO_(2)生物固存方式。微藻废水处理技术是一种很... 污水处理过程中会排放大量CO_(2),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1%~2%。微藻具有生长速度快、环境适应性强、固碳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故微藻技术被认为是目前污水处理中最环保、安全、可持续的CO_(2)生物固存方式。微藻废水处理技术是一种很有前景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方法,既可以用于CO_(2)的生物固定,也可以用于废水的处理与修复。基于当前研究现状,综述了微藻技术在不同体积分数CO_(2)曝气条件下减污降碳的效能,分析了影响微藻碳固定效率的因素并介绍了微藻技术的强化措施,探讨了单一微藻技术和菌藻共生技术减污降碳的机制,同时展望了未来需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及该集成技术的规模化发展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废水处理 碳固定 减污降碳机制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AAO-MBR工艺在市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凯宁 唐升引 +4 位作者 邓岳鹏 张诗剑 杨锴 郭民 张锡辉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6-185,共10页
针对太湖流域某全地下式市政污水处理厂改良型厌氧-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AO-MBR)处理工艺存在的出水TN难以稳定达标的困境,采用基于DO和氧化还原电位(ORP)优化控制的兼氧-微氧-微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OAAO-MBR)工艺进行提标改造。... 针对太湖流域某全地下式市政污水处理厂改良型厌氧-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AO-MBR)处理工艺存在的出水TN难以稳定达标的困境,采用基于DO和氧化还原电位(ORP)优化控制的兼氧-微氧-微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OAAO-MBR)工艺进行提标改造。通过对运行环境的合理调控,实现出水水质的稳定提升。研究结果表明,OAAO-MBR工艺的膜出水COD、NH_(4)^(+)-N、TN、TP分别控制在30、1.5、10、0.3 mg/L以内,均能满足苏州特别排放限值规定的出水水质。与改造前同期相比,OAAO-MBR工艺对脱氮的碳源消耗减少了33.16%。结合各处理单元氮污染物转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推测,Nitrospira和Ellin6067在微氧Ⅰ区起短程硝化作用,Nitrospira与Nitrosomonas在好氧区起硝化作用;反硝化反应广泛存在于各处理单元中,其中Bacillus作为典型好氧反硝化菌在好氧区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水处理厂 提标改造 OAAO-MBR工艺 ORP控制 脱氮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比对菌藻共生系统污水处理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9
作者 高雪锋 王晗 +2 位作者 张萍 王志康 陈雪梅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66,共7页
初始菌、藻接种比会调节共生体系中菌、藻的相互作用和代谢,进而可能对反应器的污水处理性能产生影响。本研究设计了2:1、1:1、1:2和3:0四个菌、藻接种比,在光照条件下运行菌-藻生物膜反应器,以3:0(暗)为对照,研究菌、藻接种比对模拟市... 初始菌、藻接种比会调节共生体系中菌、藻的相互作用和代谢,进而可能对反应器的污水处理性能产生影响。本研究设计了2:1、1:1、1:2和3:0四个菌、藻接种比,在光照条件下运行菌-藻生物膜反应器,以3:0(暗)为对照,研究菌、藻接种比对模拟市政废水的处理效果。通过分析胞外聚合物(EPS)组分含量、结构特征及菌藻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反应器污水处理性能的关系以探讨菌藻接种比对反应器污水处理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细菌和微藻均能去除氮、磷营养物,菌藻接种比为2:1时反应器对磷的去除效果最好;微藻的添加能够显著提高反应器的氮、磷去除能力,反应器运行稳定前,细菌接种比例越大反应器对COD的去除效果越好,反应器运行稳定后,COD的去除与初始菌、藻接种比没有明显关系;菌藻共生未改变EPS的物质组成但促进了EPS的分泌,增强了反应器的污水处理性能;菌藻接种比改变了各优势菌的相对丰度,进而影响反应器的污水处理性能。本研究能推进菌藻共生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实现污水的节能减碳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菌藻共生 EPS 群落结构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列结构对阳离子聚丙烯酸酯浮选除油的影响
10
作者 刘佩妮 宋鑫 +1 位作者 曾灵 聂梦圆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160,共8页
目的针对油田含油污水的环境污染与安全风险问题,研究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DABC)和丙烯酸甲酯(MA)共聚物序列结构对浮选性能的影响,指导高效阳离子聚丙烯酸酯浮选剂的开发。方法以三嵌段共聚物P(DABCb-MA-b-DABC)、两嵌段共聚... 目的针对油田含油污水的环境污染与安全风险问题,研究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DABC)和丙烯酸甲酯(MA)共聚物序列结构对浮选性能的影响,指导高效阳离子聚丙烯酸酯浮选剂的开发。方法以三嵌段共聚物P(DABCb-MA-b-DABC)、两嵌段共聚物P(DABC-b-MA)及无规共聚物P(DABC-co-MA)为研究对象,通过浮选实验评估了除油性能,结合表界面张力测定、zeta电位分析、油滴间相互作用力测量、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模拟及油滴−气泡黏附排液时间测定,系统分析共聚物序列结构对浮选除油机理的影响。结果阳离子聚丙烯酸酯比常规浮选剂具有更好的浮选除油效果,且首次发现DABC-MA共聚物序列结构对其浮选除油性能及浮选微观过程具有关键影响,相比于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性能更优,其在嵌段共聚物作用下油滴−气泡黏附时排液时间更短,导致嵌段共聚物的浮选除油性能更佳(除油率增加了12~32个百分点),三嵌段共聚物P(DABC-b-MA-b-DABC)在促进油滴聚并和油滴−气泡黏附方面性能最优,除油率最佳,为93.9%。结论三嵌段P(DABC-b-MA-b-DABC)共聚物通过序列结构优化显著提升浮选除油率,为含油污水处理提供了安全环保的新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剂 阳离子聚丙烯酸酯 共聚物序列结构 浮选除油机理 环境安全 污水处理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木化学机械浆废水好氧生物抑制特性分析及降解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丁来保 田庆文 +3 位作者 杨然 朱津苇 郭奇 房桂干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0,共8页
采用GC-MS方法分析了桉木化学机械浆废水厌氧处理和好氧处理出水的有机物成分及含量,统计了好氧处理前后废水中碳原子数的分析情况,分析了废水中主要的生物难降解组分及降解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经厌氧和好氧处理后残余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采用GC-MS方法分析了桉木化学机械浆废水厌氧处理和好氧处理出水的有机物成分及含量,统计了好氧处理前后废水中碳原子数的分析情况,分析了废水中主要的生物难降解组分及降解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经厌氧和好氧处理后残余的主要有机污染物为芳樟醇(C10,21.21%)、对叔丁基苯乙酸甲酯(C13,21.39%)、二氢月桂烯醇(C10,8.90%)、铃兰醛(C14,6.16%)和香茅醇(C10,4.76%)等,主要为含苯环有机物和抑菌成分,具有生物难降解性和抑菌性,宏观表现为生物处理去除率较低。好氧处理前后,废水中醇类物质质量分数从19.32%上升至51.71%,醛类物质质量分数从3.68%上升至13.35%,酯类物质质量分数从29.75%降至28.32%,含苯环有机物质量分数从32.70%上升至61.06%,说明其他有机物获得比含苯环有机物更大幅度的降解。建议通过解毒预处理和生物强化提高微生物活性等途径改善生物处理效果,减轻后续深度处理的难度,降低综合处理成本,实现低成本达标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木化机浆废水 生物处理 生物抑制 降解规律 脱毒解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石咪唑酯骨架-8的制备及其对刚果红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亮 孔韩韩 +4 位作者 李韦霖 祁小芬 张天芸 王雪梅 李文全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0-149,共10页
为制备印染废水的吸附材料,以六水合硝酸锌和2-甲基咪唑为原材料,以去离子水作溶剂,采用水溶剂法制备沸石咪唑酯骨架-8(ZIF-8)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探究ZIF-8材料的结构,测试其对阴离子刚果红染料的吸... 为制备印染废水的吸附材料,以六水合硝酸锌和2-甲基咪唑为原材料,以去离子水作溶剂,采用水溶剂法制备沸石咪唑酯骨架-8(ZIF-8)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探究ZIF-8材料的结构,测试其对阴离子刚果红染料的吸附性能,并分析其吸附机制。结果表明:ZIF-8颗粒大小均匀,表面光滑,呈多面体结构;其热裂解温度为258℃,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ZIF-8对刚果红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即以化学吸附为主且吸附位点等效;吸附过程为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吸附;在温度为20℃、pH值为7的条件下,ZIF-8对95 mg/L的刚果红溶液的吸附效果最佳,吸附量可达671.41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咪唑酯骨架-8 刚果红 阴离子染料 印染废水 废水处理 吸附性能 吸附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模糊迁徙的城市污水处理膜污染决策
13
作者 何政 赵楠 +5 位作者 李杰 陈行行 阜崴 顾剑 韩红桂 刘峥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9-306,共8页
针对城市污水处理膜污染难以精准决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知识模糊迁徙的膜污染决策方法。首先,结合城市污水处理运行过程数据和运行经验,利用模糊规则的形式实现膜污染决策知识的表达;其次,提出一种知识重构机制(knowledge reconstruct... 针对城市污水处理膜污染难以精准决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知识模糊迁徙的膜污染决策方法。首先,结合城市污水处理运行过程数据和运行经验,利用模糊规则的形式实现膜污染决策知识的表达;其次,提出一种知识重构机制(knowledge reconstruction mechanism,KRM),动态平衡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准确性和多样性,并采用知识迁徙的方法完成决策知识重构;最后,建立一种基于数据和知识驱动的区间二型模糊神经网络(data-knowledge-driven interval type-2 fuzzy neural network,DK-IT2FNN)的决策模型,利用模糊规则设计模型参数,采用迁徙梯度下降算法动态调整网络权值,提高决策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实现膜污染的精准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处理 膜污染 知识重构机制(knowledge reconstruction mechanism KRM) 模糊神经网络 模糊迁徙 梯度下降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外加电压对高硫酸盐矿井水的处理机制研究
14
作者 夏大平 廖佳佳 +3 位作者 李海伟 王心义 袁筱莹 杨建 《煤炭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470-479,共10页
酸性矿井水(AMD)会引起诸多环境及社会问题,其中SO_(4)^(2-)离子含量高是造成污染的关键因素之一。微生物电解电池(MEC)是一种电介导的微生物电化学技术,为了探讨MEC对含硫酸盐AMD的影响机制,讨论了以SO_(4)^(2-)去除率为对象而构建微... 酸性矿井水(AMD)会引起诸多环境及社会问题,其中SO_(4)^(2-)离子含量高是造成污染的关键因素之一。微生物电解电池(MEC)是一种电介导的微生物电化学技术,为了探讨MEC对含硫酸盐AMD的影响机制,讨论了以SO_(4)^(2-)去除率为对象而构建微生物电解池除硫系统(MEC-CS)和常规CS系统,应用哈希水质分析仪(DR2600)、离子色谱仪(TIS)、焦磷酸测序分析这2种处理系统中的脱硫效能、电极上电微生物的活性、中间关键离子产物的演化特性。结果表明:MEC-CS系统中的SO_(4)^(2-)最大去除率为62.6%,比常规CS系统(28.7%)高出33.9%,说明脱硫能力和AMD处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测序结果显示,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和脱硫杆菌属(Desulfobacterium)在阴极电极中富集程度最大,表明一定的电压促进了硫酸盐还原菌(SRB)的活性,也促进了脱硫能力的提高,参与硫酸盐还原的各种SRB丰度较高,MEC能显著提升SRB氢化酶活性,使其具有更强的还原能力;MEC-CS相较CS系统,其关键中间离子(SO_(4)^(2-)、S^(2-)、总铁等)在反应过程中变现质量浓度较高,转化率较高。在MEC-CS系统中的产电菌在CS系统中较少检测到。MEC通过促进微生物脱硫过程中的电子传递提升了脱硫酸的效率,且该方法又能去除重金属离子如铁元素和回收较为纯净的矿物,因而为生物电法脱硫酸工艺的工业化和经济化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硫酸盐酸性废水 电子供体 微生物电解池 处理机制 硫酸盐还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污泥生物炭在废水吸附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贺丹丹 张泽宇 +3 位作者 刘娟丽 孙文潇 张文博 张宏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47-1457,共11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城市污水处理中排放的污泥量日益增加,预计到2025年中国市政污泥年产量将>9.0×10^(7) t。市政污泥中含有的病原微生物、有机物及重金属,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污泥衍生的生物炭材料因其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城市污水处理中排放的污泥量日益增加,预计到2025年中国市政污泥年产量将>9.0×10^(7) t。市政污泥中含有的病原微生物、有机物及重金属,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污泥衍生的生物炭材料因其较大的比表面积、优良的孔结构以及丰富的含氧基团,被广泛应用于废水吸附处理领域,实现了固体废物再利用和去除污染的双重目的,做到以废治废,达到生态与发展的双赢。该文总结了市政污泥生物炭的制备及改性方法,介绍了吸附的影响因素,综述了市政污泥生物炭在吸附重金属、染料、无机盐、抗生素、酚类中的应用及其吸附机理;最后,指出了未来污泥生物炭的发展方向和需攻克的难题,应努力形成绿色低碳的资源化处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生物炭 制备 改性 废水处理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三联吡啶配合物活化高碘酸盐体系构建及其对染色废水的催化降解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武守营 黄启超 +4 位作者 张开封 张琳萍 钟毅 徐红 毛志平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12,共8页
为开发新型、高效的染色废水处理方法,通过铁-三联吡啶(Fe^(Ⅲ)(tpy)C_(l3))配合物活化高碘酸盐(PI)构建了Fe^(Ⅲ)(tpy)C_(l3)/PI催化氧化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酸性红1(AR1)作为染色废水模型污染物测试了该体系的催化降解性能,并通过... 为开发新型、高效的染色废水处理方法,通过铁-三联吡啶(Fe^(Ⅲ)(tpy)C_(l3))配合物活化高碘酸盐(PI)构建了Fe^(Ⅲ)(tpy)C_(l3)/PI催化氧化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酸性红1(AR1)作为染色废水模型污染物测试了该体系的催化降解性能,并通过捕获和探针实验研究了Fe^(Ⅲ)(tpy)C_(l3)配合物活化PI降解酸性红1的机制。结果表明:Fe^(Ⅲ)(tpy)C_(l3)配合物能够高效活化PI实现酸性红1的快速降解,15 min内对AR1的去除率高达98%;Fe^(Ⅲ)(tpy)C_(l3)/PI体系对酸性红1的降解符合伪一级动力学模型,同时酸性红1的降解速率常数随Fe^(Ⅲ)(tpy)C_(l3)配合物和PI浓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在Fe^(Ⅲ)(tpy)C_(l3)/PI体系中包含超氧自由基、单线态氧以及高价铁,这些活性物质共同促进酸性红1的降解;该体系不仅对多种有机物的降解表现出普适性,同时催化降解过程不受溶液pH值以及常见无机盐离子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物 高碘酸盐 染色废水 降解 催化机制 废水处理 铁-三联吡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碳芬顿耦合处理硫氰酸盐废水及其机理探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茂林 岳正波 +3 位作者 詹欣源 张敏 徐武松 王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8-155,共8页
工业废水中硫氰酸盐是一种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有毒物质,因难以降解等特性增加了废水处理难度。文章通过将微电解与芬顿耦合,并优化工艺参数,实现硫氰酸盐(SCN^(-))废水的高效处理。在微电解曝气量为1.5 L/min条件下,将pH值控制在3~4... 工业废水中硫氰酸盐是一种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有毒物质,因难以降解等特性增加了废水处理难度。文章通过将微电解与芬顿耦合,并优化工艺参数,实现硫氰酸盐(SCN^(-))废水的高效处理。在微电解曝气量为1.5 L/min条件下,将pH值控制在3~4之间反应90 min,之后向出水中加入8 mL/L 30%H_(2)O_(2)溶液,磁力搅拌反应30 min,可使SCN^(-)浓度从508.3 mg/L降低至16.8 mg/L,去除率达到96.7%,继续反应至60 min可完全去除SCN^(-)。反应机理为:微电解产生的少量·OH将部分Fe^(2+)氧化为Fe^(3+),与SCN^(-)形成配合物Fe(NCS)_(6)^(3-),经氧化形成微量CN^(-),进一步矿化为NH_(3)和CO_(2)并挥发。芬顿阶段生成的大量·OH,将剩余CN^(-)及SCN^(-)全部氧化为CNO^(-),最终形成NO_(3)^(-)和N_(2)。该研究揭示了铁碳芬顿处理硫氰酸根的降解机制,为含硫氰酸盐废水提供了一种新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碳芬顿耦合工艺 硫氰酸根 工业废水 反应动力学 降解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环糊精聚合物在水体污染物吸附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丽 王彦斌 +3 位作者 于浩 赵进琴 苏琼 于京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244,共12页
工业的快速发展使水体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且威胁人类健康。因此,针对水体污染物的去除治理迫在眉睫。高性能吸附剂的成功制备使吸附技术成为最具应用前景的技术之一。β-环糊精聚合物既保留了β-环糊精结构中具有吸附位点的羟基基团和空... 工业的快速发展使水体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且威胁人类健康。因此,针对水体污染物的去除治理迫在眉睫。高性能吸附剂的成功制备使吸附技术成为最具应用前景的技术之一。β-环糊精聚合物既保留了β-环糊精结构中具有吸附位点的羟基基团和空腔结构,又解决了β-环糊精单体在水体中易溶解及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在去除水体污染物方面备受关注。然而,β-环糊精聚合物会因不同的制备方法而具有不同的吸附性能。该文详细阐述了交联型、星型、线型、固载型4种β-环糊精聚合物的结构特点及制备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对水体污染物中重金属、染料、内分泌干扰物等污染物的吸附机理和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环糊精 吸附剂 吸附机理 废水处理 Β-环糊精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混凝沉淀法处理酸性高浓度含氟光伏废水 被引量:6
19
作者 石智如 武海霞 +1 位作者 吴德勇 方明龙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8-344,共7页
研究常用钙源沉淀剂对出水pH和溶解性总固体(TDS)的影响,优选出最佳钙源沉淀剂,在此基础上研究化学混凝沉淀法对某光伏废水中高浓度F-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CaCO_(3)沉淀剂不仅能有效去除F-并减少TDS,还能使处理后的废水pH接近中性;相... 研究常用钙源沉淀剂对出水pH和溶解性总固体(TDS)的影响,优选出最佳钙源沉淀剂,在此基础上研究化学混凝沉淀法对某光伏废水中高浓度F-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CaCO_(3)沉淀剂不仅能有效去除F-并减少TDS,还能使处理后的废水pH接近中性;相较于聚合氯化铝(PAC)和聚合氯化铝铁(PAFC),使用FeCl_(3)作为混凝剂的投加量较少;投加聚丙烯酰胺(PAM)助凝剂可以强化混凝效果,缩短沉淀时间。CaCO_(3)投加量(钙氟摩尔比)为0.8时,F-质量浓度从6000 mg/L左右降至83 mg/L,TDS质量浓度从9930 mg/L降至3400 mg/L,化学沉淀处理后的出水pH为5.9;随后,投加1.0 g/L FeCl_(3)混凝剂,F-质量浓度进一步降至6.2 mg/L;最后,投加14 mg/L PAM助凝剂使混凝沉淀时间缩短至2 min,酸性高浓度含氟光伏废水经过化学混凝沉淀法处理后,F-浓度符合《电子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直接排放标准。本研究为酸性高浓度含氟光伏废水的处理提供了技术参考,为工程实例提出一种可行的治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离子 光伏废水 化学沉淀 混凝沉淀 工艺参数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处理含抗生素类废水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渤 张立杰 +2 位作者 陈俊任 任子安 齐悦君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4-52,121,共10页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含抗生素类废水的处理问题已然迫在眉睫。微藻技术已被证实具有降解抗生素污染物的潜力,现已被行业学者广泛研究。微藻作为混合营养型生物,可以通过吸收CO_(2)和营养物质来合成糖类、蛋白质和脂质等化合物,现已被...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含抗生素类废水的处理问题已然迫在眉睫。微藻技术已被证实具有降解抗生素污染物的潜力,现已被行业学者广泛研究。微藻作为混合营养型生物,可以通过吸收CO_(2)和营养物质来合成糖类、蛋白质和脂质等化合物,现已被证实具有降解污染物的潜力。综述了利用微藻处理含抗生素废水的传统方法和新型方法、多种方法协同处理的效果及其优劣势。探讨了处理后微藻的生物质合成情况、抗生素的降解机制并比较了这些机制的贡献。最后总结了目前利用微藻处理含抗生素类废水的不足并且阐明了后续需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日后微藻处理抗生素进一步规模化发展和资源化利用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抗生素 废水处理 生物质 降解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