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3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substrate temperature and oxygen plasma treatment on the properties of magnetron-sputtered CdS for solar cell applications
1
作者 Runxuan Zang Haolin Wang +9 位作者 Xiaoqi Peng Ke Li Yuehao Gu Yizhe Dong Zhihao Yan Zhiyuan Cai Huihui Gao Shuwei Sheng Rongfeng Tang Tao Chen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33,I0010,共13页
Cadmium sulfide(CdS)is an n-type semiconductor with excellen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that is widely used as an electron transport material(ETM)in solar cells.At present,numerous methods for preparing CdS thin films h... Cadmium sulfide(CdS)is an n-type semiconductor with excellen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that is widely used as an electron transport material(ETM)in solar cells.At present,numerous methods for preparing CdS thin films have emerged,among which magnetron sputtering(MS)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vacuum techniques.For this type of technique,the substrate temperature is one of the key deposition parameters that affects the interfacial properties between the target film and substrate,determining the specific growth habits of the films.Herein,the effect of substrate temperature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magnetron-sputtered CdS(MS-CdS)films was studied and appli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hydrothermally deposited antimony selenosulfide(Sb_(2)(S,Se)_(3))solar cells.Adjusting the substrate temperature not only results in the design of the flat and dense film with enhanced crystallinity but also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an energy level arrangement with a Sb_(2)(S,Se)_(3)layer that is more favorable for electron transfer.In addition,we developed an oxygen plasma treatment for CdS,reducing the parasitic absorption of the device and 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in the short-circuit current density of the solar cell.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MS-CdS in the fabrication of hydrothermal Sb_(2)(S,Se)_(3)solar cells and provides interfac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device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ron sputtering CDS substrate heating plasma treatment Sb_(2)(S Se)_(3) thin film solar ce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tton seed management:traditional and emerging treatment approaches for enhanced productivity
2
作者 MYLSAMY Preethi TAMILMANI Eevera +2 位作者 VENUGOPAL Rajanbabu MURUGAIYAN Senthilkumar RANGANATHAN Umarani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25年第1期143-161,共19页
Cotton,a crucial commercial fibre crop,depends heavily on seed-associated characteristics like germination rate,vigour,and resistance to post-harvest deterioration for both production and lint quality.Serious cellular... Cotton,a crucial commercial fibre crop,depends heavily on seed-associated characteristics like germination rate,vigour,and resistance to post-harvest deterioration for both production and lint quality.Serious cellular damage dur-ing post-harvest processes such as delinting,prolonged seedling emergence periods,decreased viability,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s,and lipid peroxidation during storage pose serious problems to seed quality.The perfor-mance of seeds and total crop productivity are adversely affected by these problems.Traditional methods of seed improvement,like physical scarification and seed priming,have demonstrated promise in raising cotton seed vigour and germination rates.Furthermore,modern approaches including plasma therapies,magnetic water treatments,and nanotechnology-based treatments have shown promise in improving seed quality and reducing environmen-tal stresses.By offering sustainable substitutes for conventional approaches,these cutting-edge procedures lessen the need for fungicides and other agrochemicals that pollute the environment.This review explores various con-ventional and emerging strategies to address the detrimental factors impacting cotton seed quality.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classical and advanced approaches to enhance germination,ensure robust crop estab-lishment,and achieve higher yields.In addition to promoting sustainable cotton production,this kind of integration helps preserve the ecosystem and create resilient farming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Seed vigour Physical scarification Seed priming plasma treatment Magnetic water treatments Nanotechnology-based treatmen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变压器废弃绝缘油的实验探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国治 王文祥 +2 位作者 张磊 邵涛 张晓星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5-334,共10页
变压器废弃绝缘油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威胁生态环境,安全有效地处理废弃绝缘油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此,该文采用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技术处理变压器废弃绝缘油,实验探究不同背景气体下平板式DBD和同轴式DBD降解处理废弃绝缘油的... 变压器废弃绝缘油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威胁生态环境,安全有效地处理废弃绝缘油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此,该文采用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技术处理变压器废弃绝缘油,实验探究不同背景气体下平板式DBD和同轴式DBD降解处理废弃绝缘油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经DBD等离子体处理后的废弃绝缘油发生断键脱氢反应,质量减少并生成气体,其中氩气背景下的同轴式DBD反应程度更充分;在氩气背景气体下,气体产物中H2组分体积分数超过50%,在空气背景气体下,气体产物中H_(2)及CO_(2)组分体积分数基本相当,均接近50%;且经DBD等离子体处理后的废弃绝缘油热重特性发生严重变化,转变为少量碳链更长的烷烃分子及大量更短的烷烃分子。该文研究成果可为变压器废弃绝缘油的处理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变压器油 等离子体 降解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银与改性碳纳米管自感知水泥基在多种加载制度下的压敏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朱浩然 孙敏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6-255,共10页
自感知水泥基可以实现对结构的实时、长期、智能的数字化监测,是一种全新的结构监测方式,但目前的自感知水泥基普遍存在导电填料分散困难、价格高、掺量大的问题,导致其难以实现应用。本文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改性技术对碳纳米管(CNT)进行... 自感知水泥基可以实现对结构的实时、长期、智能的数字化监测,是一种全新的结构监测方式,但目前的自感知水泥基普遍存在导电填料分散困难、价格高、掺量大的问题,导致其难以实现应用。本文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改性技术对碳纳米管(CNT)进行官能团嫁接处理,制备出羧基化的等离子体改性碳纳米管(P-CNT),不仅有助于提高CNT的亲水性,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对CNT材料表面的损伤。同时,还引入了在智能穿戴领域中极具潜力的一种压敏材料——纳米银粒子(AgNPs),将其和P-CNT分别加入水泥基中,制备两种具有自感知功能的水泥基复合材料。通过极化试验及长循环下的等幅值加载、变幅值加载和变速加载3种加载试验,深度分析了P-CNT和AgNPs这两种导电填料在水泥基中的压敏性差异。极化试验结果表明:两组试件的极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龄期的增长,极化时间会由14 d龄期的4~5 min逐渐增长至28 d龄期的1.0 h左右,并最终稳定于约1.5 h。等幅值循环加载试验结果表明:AgNPs在0.0048%的极低掺量下可以实现远高于P-CNT的压敏稳定性,显著降低了填料的掺量。变幅值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幅值条件下,AgNPs的应力灵敏程度高于P-CNT的3倍以上;结合SEM图像可以发现,过高的应力幅值加载会导致P-CNT纤维的损伤,对压敏效应产生负面影响。变速循环加载试验结果表明:长周期的循环加载或者高速加载有助于改善自感知水泥基压敏曲线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感知水泥基 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处理 碳纳米管 纳米银 应力敏感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_2O Plasma表面处理对SiN_x基IGZO-TFT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俊 周帆 +4 位作者 林华平 张浩 张建华 蒋雪茵 张志林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0-403,共4页
采用N2O plasma处理SiNx薄膜作为绝缘层,以室温下沉积的铟镓锌氧化物(IGZO)作为有源层制备了IGZO薄膜晶体管。与常规的IGZO-TFT相比,N2O plasma处理过的IGZO-TFT的迁移率由原来的4.5 cm2.V-1.s-1增加至8.1 cm2.V-1.s-1,阈值电压由原来的... 采用N2O plasma处理SiNx薄膜作为绝缘层,以室温下沉积的铟镓锌氧化物(IGZO)作为有源层制备了IGZO薄膜晶体管。与常规的IGZO-TFT相比,N2O plasma处理过的IGZO-TFT的迁移率由原来的4.5 cm2.V-1.s-1增加至8.1 cm2.V-1.s-1,阈值电压由原来的11.5 V减小至3.2 V,亚阈值摆由原来的1.25 V/decade减小至0.9V/decade。采用C-V方法计算了两种器件的陷阱态,结果发现N2O plasma处理过的IGZO-TFT的陷阱态明显小于普通的IGZO-TFT的陷阱态,表明N2O plasma处理SiNx绝缘层是一种改善IGZO-TFT器件性能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晶体管 INGAZNO plasma处理 N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丝聚己内酯薄膜物理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6
作者 赵天任 艾甫山·亚里坤 +4 位作者 张爱英 郭天庆 曹雪森 王成志 金海波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5,共7页
综述了静电纺丝聚己内酯薄膜物理改性技术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浸涂法、磁控溅射法、等离子体处理法、热处理法和聚多巴胺黏附法等物理改性技术的特点。根据静电纺丝聚己内酯薄膜特定的应用需求,可选择不同的物理改性技术来调控其表面性质... 综述了静电纺丝聚己内酯薄膜物理改性技术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浸涂法、磁控溅射法、等离子体处理法、热处理法和聚多巴胺黏附法等物理改性技术的特点。根据静电纺丝聚己内酯薄膜特定的应用需求,可选择不同的物理改性技术来调控其表面性质,以改善亲/疏水性、电导率、抗菌能力、生物相容性及力学性能。最后展望了改性静电纺丝聚己内酯薄膜在生物医学、电传感器、金属防腐、自修复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聚己内酯薄膜 浸涂法 磁控溅射法 等离子体处理法 聚多巴胺黏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钨制备技术及其水处理应用研究现状
7
作者 孙颖 孙铭泽 +4 位作者 丁国轩 朱小梅 刘景林 信延彬 孙冰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32,共4页
总结归纳了多种技术制备氧化钨以及将其用于光催化去除污染物效果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各种制备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通过比较、分析,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对比发现等离子体技术... 总结归纳了多种技术制备氧化钨以及将其用于光催化去除污染物效果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各种制备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通过比较、分析,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对比发现等离子体技术较其他方法有显著优势,是制备材料的一种极具潜力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钨 光催化 水处理 等离子体 降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和处理条件对等离子体活化海水杀灭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效果的影响
8
作者 彭行健 贾世亮 +3 位作者 刘书来 周绪霞 丁玉庭 柯志刚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1-156,共6页
该文研究了一种新型海产品船载保鲜方法,即利用非热等离子体(non-thermal plasma,NTP)处理海水,制得等离子体活化海水(plasma-activated seawater,PASW)。实验选用盐含量为35 g/L的海水进行电晕放电处理制备PASW,以海产品中常见的腐败... 该文研究了一种新型海产品船载保鲜方法,即利用非热等离子体(non-thermal plasma,NTP)处理海水,制得等离子体活化海水(plasma-activated seawater,PASW)。实验选用盐含量为35 g/L的海水进行电晕放电处理制备PASW,以海产品中常见的腐败菌——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为研究对象,探讨了PASW的生成和处理条件对其杀菌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气体组成、NTP电压、NTP频率、放电距离等生成条件和反应温度、贮藏时间等处理条件对PASW杀灭S.putrefaciens的效果产生显著影响,而贮藏温度对其杀菌能力的影响不显著。在以空气为工作气体、峰值电压为25 kV、频率为10 kHz、放电距离为10 mm、放电300 s条件下制备的PASW,其在25℃条件下可杀灭(5.12±0.14)lg CFU/mL的S.putrefaciens。研究结果可为推广PASW在海产品减菌保鲜领域的应用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活化海水 腐败希瓦氏菌 生成条件 处理条件 减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处理对废旧涤纶织物结构及化学降解的影响
9
作者 傅金莹 徐静 +3 位作者 陈烨 柯福佑 王华平 丁剑峰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4,F0003,共8页
涤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简称PET)纺织品的废弃量逐年递增。化学降解是实现PET闭环回收的有效方法,如何提高化学降解效率已成为研究热点。针对该问题,采用等离子体技术对废旧涤纶织物进行预处理,并对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的PET的结构和... 涤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简称PET)纺织品的废弃量逐年递增。化学降解是实现PET闭环回收的有效方法,如何提高化学降解效率已成为研究热点。针对该问题,采用等离子体技术对废旧涤纶织物进行预处理,并对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的PET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同时研究等离子处理对废旧涤纶织物化学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处理功率或延长处理时间,均会使废旧涤纶织物的特性黏度下降,PET表面的刻蚀痕迹加深,比表面积增大,但PET主体结构不变。等离子体处理可提高废旧涤纶织物的化学降解效率,且不改变化学降解产物,产物仍为纯度高于94.8%的对苯二甲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处理 废旧涤纶织物 化学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热处理温度对Ni60合金涂层耐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景玉 杨德明 +3 位作者 徐秋爽 王红哲 孙成琪 高阳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共8页
为了提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不锈钢双极板的耐蚀性,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在316 L不锈钢表面制备了Ni60合金涂层,并对涂层进行不同温度的真空热处理,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以及电化学测试,研究了真空热处理温度对涂层耐蚀... 为了提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不锈钢双极板的耐蚀性,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在316 L不锈钢表面制备了Ni60合金涂层,并对涂层进行不同温度的真空热处理,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以及电化学测试,研究了真空热处理温度对涂层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真空热处理温度的提高,涂层内部的微裂纹及孔隙数量大大降低,涂层致密度提高,内部结构缺陷对涂层耐蚀性的影响降低;涂层内部的CrB发生了明显聚合,这对涂层的耐蚀性有正面影响;当真空热处理温度达到1100℃时,CrB相上出现颜色较深的Cr_(7)C_(3)沉淀,使涂层耐蚀性进一步提高,此时涂层试样的自腐蚀电位达到最高值,涂层发生腐蚀的倾向较低,涂层试样的Nyquist图高频区域出现较大电容环,且涂层电容和涂层中微孔的电阻分别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即涂层的耐蚀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 不锈钢双极板 大气等离子喷涂 NI60合金 真空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处理对AlCoCrFeNiCu高熵合金等离子熔覆层组织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张古森 李波 +1 位作者 谢芋江 蒋坷君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7-60,67,共5页
采用等离子熔覆技术在35CrMo钢表面制备AlCoCrFeNiCu高熵合金熔覆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熔覆层试样进行退火处理。使用金相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表征了熔覆层的显微组织和相结构;分别使用显微硬度仪、电化学工作站测试了熔覆层的显微硬... 采用等离子熔覆技术在35CrMo钢表面制备AlCoCrFeNiCu高熵合金熔覆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熔覆层试样进行退火处理。使用金相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表征了熔覆层的显微组织和相结构;分别使用显微硬度仪、电化学工作站测试了熔覆层的显微硬度和耐蚀性性能。结果表明,熔覆层组织主要由树枝晶构成,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晶粒尺寸增大,熔覆层为FCC和BCC的简单相结构,退火处理会导致涂层析出BCC结构的Fe-Cr新相。涂层的硬度和耐腐蚀性能都明显优于基体,涂层硬度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非线性变化趋势,退火温度800℃时熔覆层平均硬度最高,达到了422.4 HV10;涂层耐腐蚀性能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升高,900℃退火条件下涂层具有最佳耐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 退火处理 等离子熔覆 显微硬度 耐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低菌化技术对小麦粉及鲜湿面品质的影响
12
作者 李雪杰 张剑 +7 位作者 朱玲 游新侠 孙世东 赵阳 赵阿会 王汝昊 赵丹 谢亚敏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9-66,共8页
为了研究小麦低菌化处理对小麦粉及鲜湿面品质的影响,选用3种不同的技术对小麦籽粒进行低菌化处理,对比小麦粉中微生物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品质指标的变化,选取其中较优的处理参数进行鲜湿面质构特性和感官评价的测定,从而获得... 为了研究小麦低菌化处理对小麦粉及鲜湿面品质的影响,选用3种不同的技术对小麦籽粒进行低菌化处理,对比小麦粉中微生物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品质指标的变化,选取其中较优的处理参数进行鲜湿面质构特性和感官评价的测定,从而获得最佳的小麦低菌化技术及处理条件。结果表明:3种技术均能够有效抑制小麦粉中的微生物和PPO活性,其中脉冲强光杀菌效果最佳,菌落总数下降了1.34 lg(CFU/g),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下降了1.40 lg(CFU/g);低温等离子体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效果最佳,PPO活性由11.40 U降至5.76 U,其次是微波处理,PPO活性降至6.31 U;而在改善鲜湿面品质特性方面,微波技术和脉冲强光技术效果相近,显著高于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效果。微波技术为最佳的小麦低菌化处理技术,最佳处理条件为微波功率2 kW,处理时间20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菌化处理 脉冲强光 低温等离子体 微波 鲜湿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SS触发TSS阵列的高压纳秒开关设计及应用
13
作者 张静 屈光辉 +5 位作者 张琳 赵国强 张哲豪 刘丽娜 刘园园 李明奇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111,共8页
指标高、结构紧凑、稳定性好的固态高压脉冲开关对脉冲功率技术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提出基于光电导开关(PCSS)和电涌抑制晶闸管(TSS)阵列的高压纳秒开关技术路线,采用便于实现高压隔离的PCSS作为TSS阵列的触发单元,研制了一种新型高压... 指标高、结构紧凑、稳定性好的固态高压脉冲开关对脉冲功率技术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提出基于光电导开关(PCSS)和电涌抑制晶闸管(TSS)阵列的高压纳秒开关技术路线,采用便于实现高压隔离的PCSS作为TSS阵列的触发单元,研制了一种新型高压纳秒开关模块(PTTSSM)。研制的20 kV开关模块输出峰值电流23.7 A,脉冲宽度122.1 ns,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分别为55.9 ns和128.3 ns,尺寸为60 mm×60 mm×40 mm;100 kV模块输出峰值电压60~100 kV可调、最大输出峰值电流356 A,脉宽1.308μs,上升和下降时间分别是160.4 ns和2.454μs,尺寸为150 mm×100 mm×50 mm,均能够长时间稳定工作。基于新型高压纳秒开关模块的脉冲电源在有机废水处理实验中成功产生大量稳定低温等离子体,有效降解有机物,验证了开关模块驱动产生等离子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纳秒开关 光电导开关 电涌抑制晶闸管 有机废水处理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处理丁腈橡胶表面摩擦学研究
14
作者 王新飞 邢朝阳 +2 位作者 李奥迪 张斌 王欣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109,共9页
目的为了降低丁腈橡胶的摩擦系数,提高丁腈橡胶产品使用寿命。方法使用丁腈橡胶作为基体材料,分别将Ar、Ar+O_(2)、Ar+N_(2)、Ar+C_(2)H_(2)在不同比例下作为等离子体源对丁腈橡胶表面进行改性。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接触角测量仪... 目的为了降低丁腈橡胶的摩擦系数,提高丁腈橡胶产品使用寿命。方法使用丁腈橡胶作为基体材料,分别将Ar、Ar+O_(2)、Ar+N_(2)、Ar+C_(2)H_(2)在不同比例下作为等离子体源对丁腈橡胶表面进行改性。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接触角测量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摩擦试验机,分别对试样的表面形貌、接触角大小、官能团及元素价态信息、摩擦系数等进行表征分析。结果不同气氛等离子体对丁腈橡胶表面形貌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对摩擦系数的改变程度具有明显差异,其中Ar+C_(2)H_(2)(4∶1)等离子体处理之后显示出0.266左右的稳定低摩擦系数,同时也显示出约50°的最小水接触角。结论不同气氛和比例的等离子体源离化后具有不同的能量,对NBR表面的轰击作用力不同,造成表面形貌的差异。相比于含氧和含氮气氛,含乙炔等离子体中的氢元素可能在降低摩擦系数方面起作用,红外图谱显示不同比例碳氢键含量与等离子体源种类相关。具有更高含氢量的乙炔气氛等离子体处理之后有更低的水接触角,可能与NBR表面基团的极性共价键和表面基团与水分子间的作用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腈橡胶 表面改性 摩擦学性能 接触角 等离子体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_(4)等离子体背沟道表面处理对IZO TFT电学性能及负栅偏压应力稳定性的影响
15
作者 王聪 丁有坤 刘玉荣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31-239,共9页
目的提高IZO TFT电特性及负栅偏压应力稳定性。方法以ITO玻璃为基底,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沉积的掺铟氧化锌(IZO)薄膜作为有源层,原子层沉积法(ALD)沉积的Al_(2)O_(3)薄膜作为栅介质层,直流溅射法溅射Al靶材制备源、漏电极,制备了底栅顶... 目的提高IZO TFT电特性及负栅偏压应力稳定性。方法以ITO玻璃为基底,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沉积的掺铟氧化锌(IZO)薄膜作为有源层,原子层沉积法(ALD)沉积的Al_(2)O_(3)薄膜作为栅介质层,直流溅射法溅射Al靶材制备源、漏电极,制备了底栅顶接触型结构的掺铟氧化锌薄膜晶体管(IZO TFT)。采用CF_(4)等离子体对IZO TFT背沟道表面的IZO有源层薄膜进行表面处理,并对IZO TFT进行后退火处理。详细研究了CF_(4)等离子体射频功率和处理时间对IZO有源层及TFT器件电学特性和偏压应力稳定性的影响。结果选择合适的射频功率和处理时间,由于F原子取代了弱M—O结合键中的氧,形成了更稳定的In—F、Zn—F强结合键,从而有效地降低了IZO薄膜中的氧空位,因此可以明显改善IZO TFT的电学性能和负栅偏压应力稳定性。结论当射频功率为15 W,处理时间为100 s时,IZO TFT器件的电特性和负栅偏压稳定性较佳,器件的迁移率、阈值电压、亚阈值摆幅和开关电流比分别为35 cm^(2)/V·s、0.4 V、64 mV/dec和4×10^(9),当−10 V的栅偏压应力作用1 h后,阈值电压漂移为−1.8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铟氧化锌(IZO) CF_(4)等离子体处理 薄膜晶体管 负栅偏压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与化学氟化叠加处理对聚酰亚胺薄膜表面绝缘性能影响
16
作者 乌江 何敏恒 +3 位作者 王廷玉 王晓敏 张博 尚鹏辉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25-2036,共12页
为了提升直流电压下聚酰亚胺薄膜的表面绝缘性能,研究了等离子体和化学氟化两种单一处理以及二者叠加的表面处理方法对其直流沿面闪络特性的影响。首先,对聚酰亚胺薄膜分别进行不同时间的等离子体刻蚀以及在高温条件下对薄膜进行不同时... 为了提升直流电压下聚酰亚胺薄膜的表面绝缘性能,研究了等离子体和化学氟化两种单一处理以及二者叠加的表面处理方法对其直流沿面闪络特性的影响。首先,对聚酰亚胺薄膜分别进行不同时间的等离子体刻蚀以及在高温条件下对薄膜进行不同时间的化学氟化处理。其次,利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处理前后样品进行了观察,并进行了等温表面电位衰减、表面电导率和直流沿面闪络电压测量分析。结果分析表明,两种单一处理方法的影响机制不同:等离子体处理主要通过改变表面微观形貌提升了闪络电压,而氟化处理则主要通过改善陷阱分布特性显著提高了闪络电压。最后,将等离子体和氟化按先后次序进行叠加使用,两种叠加处理次序均显示出比单一处理方式更高的闪络电压提升效果。特别是先氟化后等离子体处理的方法,不仅在物理作用上通过形成块状凸起和明显的粗糙形貌提升绝缘性能,而且在化学作用上通过影响陷阱分布特性,减少深陷阱密度,从而综合两种方法的优点,闪络电压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表面处理 表面氟化 聚酰亚胺 闪络电压 陷阱特性 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诱导铝硅合金涂层组织结构转变及其对高温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徐浩博 马国政 +4 位作者 何鹏飞 李国禄 刘明 郭伟玲 王海斗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215,共13页
为提升铝硅合金涂层的高温摩擦学性能,实现全铝合金发动机制造。使用超音速等离子喷涂工艺制备Al-40Si-5Fe涂层,并利用330℃时效处理诱导涂层组织结构发生转变。研究发现,原始喷涂态涂层组织呈现典型的层状堆叠结构,单个摊片上部由初生S... 为提升铝硅合金涂层的高温摩擦学性能,实现全铝合金发动机制造。使用超音速等离子喷涂工艺制备Al-40Si-5Fe涂层,并利用330℃时效处理诱导涂层组织结构发生转变。研究发现,原始喷涂态涂层组织呈现典型的层状堆叠结构,单个摊片上部由初生Si相和Al/Si共晶相组成,摊片下部由不完全非晶组织构成。330℃时效处理后,涂层组织均匀性明显改善,并且涂层内部形成具有圆润表面的网状Si相骨架。在220℃环境中,载荷3 N、行程4 mm、频率5 Hz的干摩擦试验条件下,330℃×24 h热处理态涂层的平均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分别为0.38和1.35×10^(-4)mm^(3)/(N·m),比原始喷涂态涂层的平均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分别降低19.1%和5.6%。喷涂态涂层的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330℃×24 h热处理态涂层的磨损机制以磨粒磨损为主,粘着磨损为辅。330℃×24 h热处理态涂层内的网状Si相结构可以在220℃环境中保持对基体的强化作用,从而有效减轻了涂层的塑性变形程度和摩擦副之间的粘着行为,对涂层的高温摩擦学性能有明显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等离子喷涂 铝硅合金涂层 时效处理 高温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Ar气液相等离子体处理四溴双酚S机理研究
18
作者 程凯 王广佳 +1 位作者 林保国 吴用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4期144-151,共8页
将CO_(2)和Ar的混合气体作为气液相等离子体的放电气氛,对水体中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四溴双酚S(TBBPS)进行处理。研究等离子体放电过程中CO_(2)转化、活性物质生成、气液相传质和TBBPS降解间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当放电功率为37 W,CO_(2... 将CO_(2)和Ar的混合气体作为气液相等离子体的放电气氛,对水体中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四溴双酚S(TBBPS)进行处理。研究等离子体放电过程中CO_(2)转化、活性物质生成、气液相传质和TBBPS降解间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当放电功率为37 W,CO_(2)/Ar为1/5时,此时的CO_(2)转化率最高,为17.76%;TBBPS的降解率也最高,为94.24%。此外,通过对活性物质进行淬灭实验发现,·OH和^(1)O_(2)对能够快速有效处理四溴双酚S。利用液相色谱-质谱技术进行中间产物的分析,揭示了四溴双酚S在等离子体作用下的降解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有机物降解 污染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膜式等离子体-芬顿协同体系在KN-R废水处理中的性能与机理探究
19
作者 石玮晔 刘思翰 +3 位作者 赵书畅 王帅 王忠宝 霍纯青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78-1490,共13页
随着工业发展,印染废水处理已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活性艳蓝KN-R作为一种典型的印染废水染料,其降解效率直接影响废水处理的质量和环境安全。本研究针对活性艳蓝KN-R印染废水处理问题,设计了降膜式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反应器... 随着工业发展,印染废水处理已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活性艳蓝KN-R作为一种典型的印染废水染料,其降解效率直接影响废水处理的质量和环境安全。本研究针对活性艳蓝KN-R印染废水处理问题,设计了降膜式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反应器。实验结果显示,该装置在25 min内可有效去除84.30%的活性艳蓝KN-R。进一步将DBD等离子体与芬顿反应相结合,显著提升了染料的降解效率和矿化率。研究还分析了降解过程中的关键活性物质和降解途径,阐明了DBD等离子体与芬顿反应的协同作用机制,并且此体系在处理过程中二次污染少,对环境友好,这些发现为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膜式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 芬顿反应 活性艳蓝KN-R 印染废水处理 降解效率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处理工艺对聚碳酸酯与聚氨酯密封胶黏接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徐智宝 于壮壮 +3 位作者 陈俊宏 王萌 刘富强 丛羽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1,共6页
分别采用常压空气等离子处理技术、砂纸打磨、涂覆底涂剂(底涂)等3种方法对聚碳酸酯(PC)进行表面处理,对PC表面的接触角、官能团、微观形貌、化学元素等进行表征,以聚氨酯密封胶为胶黏剂结合剥离试验和拉伸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表面处理... 分别采用常压空气等离子处理技术、砂纸打磨、涂覆底涂剂(底涂)等3种方法对聚碳酸酯(PC)进行表面处理,对PC表面的接触角、官能团、微观形貌、化学元素等进行表征,以聚氨酯密封胶为胶黏剂结合剥离试验和拉伸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表面处理对PC表面黏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进行表面处理相比,等离子处理后PC表面与水、乙二醇的接触角均减小,表面极性含氧官能团含量增加,表面润湿性提升;等离子处理和砂纸打磨处理后PC表面失效模式与未进行表面处理相同,为界面黏附失效,拉伸剪切强度相比未经表面处理均略有提高,但黏接性能未明显提升;底涂处理后PC的表面呈较光滑的水波状,与未表面处理相比,水接触角略有减小,表面极性含氧官能团含量增加,表面失效模式转变为胶黏剂内聚失效,拉伸剪切强度提高了约13倍,黏接性能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PC) 等离子处理 底涂处理 润湿性 黏接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