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8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ealing Al-O/Al-F reaction dynamic effects on the combustion of aluminum nanoparticles in oxygen/fluorine containing environments:A reactive 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meshing together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Gang Li Chuande Zhao +2 位作者 Qian Yu Fang Yang Jie Che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13-327,共15页
Improving the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in metallic fuel(e.g.,Al)combustion is always desirable but challenging,which often involves redox reactions of aluminum(Al)with various mixed oxidizing environments.For inst... Improving the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in metallic fuel(e.g.,Al)combustion is always desirable but challenging,which often involves redox reactions of aluminum(Al)with various mixed oxidizing environments.For instance,Al-O reaction is the most common pathway to release limited energy while Al-F reaction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s to enhance Al combustion efficiency.However,microscopic understanding of the Al-O/Al-F reaction dynamics remains unsolved,which is fundamentally necessary to further improve Al combustion efficiency.In this work,for the first time,Al-O/Al-F reaction dynamic effects on the combustion of aluminum nanoparticles(n-Al)in oxygen/fluorine containing environments have been revealed via reactive molecular dynamics(RMD)simulations meshing together combustion experiments.Three RMD simulation systems of Al core/O_(2)/HF,n-Al/O_(2)/HF,and n-Al/O_(2)/CF4 with oxygen percentage ranging from 0%to 100%have been performed.The n-Al combustion in mixed O_(2)/CF_4 environments have been conducted by constant volume combustion experiments.RMD results show that Al-O reaction exhibits kinetic benefits while Al-F reaction owns thermodynamic benefits for n-Al combustion.In n-Al/O_(2)/HF,Al-O reaction gives faster energy release rate than Al-F reaction(1.1 times).The optimal energy release efficiency can be achieved with suitable oxygen percentage of 10%and 50%for n-Al/O_(2)/HF and n-Al/O_(2)/CF_4,respectively.In combustion experiments,90%of oxygen percentage can optimally enhance the peak pressure,pressurization rate and combustion heat.Importantly,Al-O reaction prefers to occur on the surface regions while Al-F reaction prefers to proceed in the interior regions of n-Al,confirming the kinetic/thermodynamic benefits of Al-O/Al-F reactions.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Al-O/Al-F reaction for greatly enhancing n-Al combustion efficiency is demonstrated at atomicscale,which is beneficial for optimizing the combustion performance of metallic fu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O/Al—F reaction Kinetic benefits Thermodynamic benefits Molecular dynamics COMBUS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rmodynamic analysis and dynamics simulation on reaction of Al_2O and AlCl_2 with carbon under vacuum 被引量:1
2
作者 卢勇 周岳珍 +5 位作者 陈秀敏 李紫勇 郁青春 刘大春 杨斌 徐宝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86-292,共7页
The feasibility study of the AlCl(g) generated by Al_2O-AlCl_2-C system under vacuum was carried out by thermodynamic analysis and CASTEP package of the Material Studio program which was 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 The feasibility study of the AlCl(g) generated by Al_2O-AlCl_2-C system under vacuum was carried out by thermodynamic analysis and CASTEP package of the Material Studio program which was 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formalism.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s indicate that Al Cl and CO molecules can be formed under conditions of temperature 1760 K and the pressure of 60 Pa. The interaction of Al_2O and AlCl_2 with C shows that the chemical adsorption of Al_2O and AlCl_2 does take place on C(001) crystal plane, and at the same time, new chemical bond is formed between Al atom in Al_2O and Cl atoms from one of the Al—Cl bonds in AlCl_2. The results, after 1.25 ps dynamics simulation, indicate that adsorbed Al Cl molecules are generated and CO molecule will be formed in this system, and they will escape from C(001) surface after a longer period of dynamic simulation time. It means that the reaction of Al_2O and AlCl_2 with C can be carried out under given constraint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 initio molecular dynamics carbothermic-chlorination (AlCl2) reaction THERMOdynamicS INTERACTION Al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reaction mechanism and interfacial crystallization of Al nanoparticle-embedded Ni under shock loading
3
作者 Yifan Xie Jian-Li Shao +1 位作者 Rui Liu Pengwan Che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14-124,共11页
The shock-induced reaction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i/Al system,considering an Al nanoparticle-embedded Ni single crystal,are investigated through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For the shock melting of Al nan... The shock-induced reaction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i/Al system,considering an Al nanoparticle-embedded Ni single crystal,are investigated through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For the shock melting of Al nanoparticle,interfacial crystallization and dissolution ar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The reaction degree of Al particle first increases linearly and then logarithmically with time driven by rapid mechanical mixing and following dissolution.The reaction rate in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particle diameter,however,the reaction is seriously hindered by interfacial crystallization when the diameter is lower than 9 nm in our simulations.Meanwhile,we found a negative exponential growth in the fraction of crystallized Al atoms,and the crystallinity of B2-NiAl(up to 20%)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Al particle.Thi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B2-NiAl by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finite mixing layer near the collapsed interface.For shock melting of both Al particle and Ni matrix,the liquid-liquid phase inter-diffusion is the main reaction mechanism that can be enhanced by the formation of internal jet.In addition,the enhanced diffusion is manifested in the logarithmic growth law of mean square displacement,which results in an almost constant reaction rate similar to the mechanical mixing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ck-induced reaction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Interfacial crystallization reaction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化剂组分对润滑脂摩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潘伶 吴允李 +2 位作者 连金良 郑开魁 郭锦阳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92,共10页
目的研究稠化剂组分中二元酸和硼酸对润滑脂在摩擦副表面润滑性能的影响。方法分别建立具有正弦曲面凸峰的粗糙面边界润滑系统模型,以及光滑壁面的反应力场边界润滑系统模型,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12-羟基硬脂酸/壬二酸润滑脂体系(... 目的研究稠化剂组分中二元酸和硼酸对润滑脂在摩擦副表面润滑性能的影响。方法分别建立具有正弦曲面凸峰的粗糙面边界润滑系统模型,以及光滑壁面的反应力场边界润滑系统模型,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12-羟基硬脂酸/壬二酸润滑脂体系(A润滑脂)、12-羟基硬脂酸/十二烷二酸润滑脂体系(B润滑脂)和12-羟基硬脂酸/壬二酸/硼酸润滑脂体系(C润滑脂)的承载能力、抗剪切能力、摩擦性能,并对C润滑脂进行成键和摩擦化学反应膜分析。结合润滑脂的微摩擦磨损试验,揭示二元酸链长和硼酸对润滑脂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在加压阶段,随着压力的增加,润滑脂密度增大,且分层现象越明显。当压力Pz=50MPa时,组分中含硼酸的C润滑脂在各处的密度均较小,表现出最佳的承载能力。在剪切过程中,C润滑脂始终将2个粗糙峰隔开,油膜不破裂,承载能力最高;含长链二元酸的B润滑脂和含硼酸的C润滑脂的最大应力相较于A润滑脂,分别降低了27.1%、57.1%。同时,C润滑脂的摩擦因数相对稳定,在0.075~0.095范围内波动,其均值为0.090,相较于B润滑脂和A润滑脂,分别降低了16.7%、22.2%,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摩擦磨损结果表明,在稠化剂组分中添加硼酸后,润滑脂的理化性能得到显著提升,摩擦因数及均值分别为0.085~0.095和0.091,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结论相较于稠化剂中含短链二元酸的润滑脂,含长链二元酸的润滑脂表现出较好的抗剪切能力和摩擦性能。在稠化剂中添加硼酸后,稠化剂的结构得到强化,润滑脂表现出更为优异的抗磨减摩性能。这是因为在硼酸的作用下,润滑脂中的锂皂和硼酸基团不仅形成了配位键,而且能在固体壁面上形成摩擦反应膜,显著提高了润滑脂的物理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反应膜 稠化剂组分 摩擦性能 润滑脂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与黏土矿物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特征
5
作者 李小刚 李坤阳 +3 位作者 杨兆中 朱静怡 袁健峰 易良平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1-338,共8页
为研究黏土矿物在超临界CO_(2)焖井过程中的溶蚀行为与反应强度,选取4种主要黏土矿物进行超临界CO_(2)与黏土矿物的地球化学反应实验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法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法,分析了4种黏土矿物的矿物成分、元素组成及微观结构对超... 为研究黏土矿物在超临界CO_(2)焖井过程中的溶蚀行为与反应强度,选取4种主要黏土矿物进行超临界CO_(2)与黏土矿物的地球化学反应实验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法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法,分析了4种黏土矿物的矿物成分、元素组成及微观结构对超临界CO_(2)环境的响应特征,基于过渡态理论方程建立了各黏土矿物与超临界CO_(2)的地球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4种黏土矿物中钙蒙皂石反应最为剧烈,反应后黏土矿物质量分数下降超30百分点,生成多种新物质;高岭石和伊利石在水岩反应过程中能相互转化,反应后有次生石英生成;绿泥石反应后表面有黑色固碳物质生成及白云石颗粒镶嵌在其中;计算得到各黏土矿物的地球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理论值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方程的准确性;反应速率整体表现为钙蒙皂石>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所得反应动力学方程从单矿物溶蚀动力学层面解释了超临界CO_(2)-黏土矿物的地球化学反应强弱,能对超临界CO_(2)与黏土矿物地球化学反应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可为不同黏土矿物含量储层现场注CO_(2)焖井工艺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黏土矿物 地球化学反应 元素分析 动力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量XRD的碱激发胶凝材料分子动力学模拟
6
作者 王晴 李赫维 +2 位作者 丁兆洋 张强 赵明宇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3-490,共8页
提出了一种碱激发胶凝材料分子模型搭建方法,采用Rietveld精修和内标法定量X射线衍射技术(QXRD)分析了碱激发胶凝材料的晶相成分,并与X射线荧光分析(XRF)结果对照分析了非晶相化学成分,采用X射线衍射(XRD)分峰法得到碱激发胶凝材料非晶... 提出了一种碱激发胶凝材料分子模型搭建方法,采用Rietveld精修和内标法定量X射线衍射技术(QXRD)分析了碱激发胶凝材料的晶相成分,并与X射线荧光分析(XRF)结果对照分析了非晶相化学成分,采用X射线衍射(XRD)分峰法得到碱激发胶凝材料非晶相的近程有序结构,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搭建了水化硅铝酸钠(N‑A‑S‑H)和水化硅铝酸钙(C‑A‑S‑H)的结构,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径向分布函数和体积模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N‑A‑S‑H凝胶的近程有序结构与方钠石接近;C‑A‑S‑H凝胶的近程有序结构与水化钙铝黄长石接近.通过径向分布函数与体积模量验证了搭建模型的准确性.本文的模型搭建方法基于真实样品的XRD测试结果,与单一采用软件模拟的方法相比具有更好的真实性和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激发胶凝材料 反应产物 X射线衍射 RIETVELD精修 XRD分峰法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道振动频率对超临界正癸烷裂解流动换热影响的数值研究
7
作者 黄娜 蒋云龙 +3 位作者 王东涵 吴明婷 蒋雪莉 钟豫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3-183,共11页
振动冷却通道内超临界正癸烷的裂解吸热流动过程因同时存在流场、温度场和物性场等多物理场间耦合作用,流动换热过程十分复杂。基于正癸烷裂解总包反应模型,对矩形振动通道内超临界正癸烷裂解流动换热过程进行数值研究,系统讨论通道振... 振动冷却通道内超临界正癸烷的裂解吸热流动过程因同时存在流场、温度场和物性场等多物理场间耦合作用,流动换热过程十分复杂。基于正癸烷裂解总包反应模型,对矩形振动通道内超临界正癸烷裂解流动换热过程进行数值研究,系统讨论通道振动频率对再生冷却通道流动换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计算结果显示,通道振动会加强内部流体掺混,通道内二次流动随振动频率提高而增强,高频率振动引发的横向剪切对流体边界层产生扰动,使热侧近壁面边界层减薄,热壁的物理换热过程增强。然而,增强的物理换热降低了热壁表面正癸烷温度,使正癸烷裂解反应被推迟,化学热沉释放被延迟。不同振动频率下,裂解反应均在L/D>100处开始发生,在L/D=130处接近裂解反应速率峰值。与静止通道相比,振动通道热壁表面温度、传热系数及热壁表面正癸烷质量分数均呈不同特征的周期分布。研究结果可为运动通道内包含化学吸热反应的流动换热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正癸烷 通道振动 对流 化学反应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2)和温度对C_(4)F_(7)N/CO_(2)混合气体热分解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叶凡超 湛奡 +3 位作者 田双双 李祎 肖淞 张晓星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4,共9页
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是目前具有潜力的可替代SF_(6)的环保型气体绝缘介质之一。目前针对外加缓冲气体O_(2)及其含量变化对C_(4)F_(7)N/CO_(2)/O_(2)分解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MD)方法,... 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是目前具有潜力的可替代SF_(6)的环保型气体绝缘介质之一。目前针对外加缓冲气体O_(2)及其含量变化对C_(4)F_(7)N/CO_(2)/O_(2)分解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MD)方法,通过构建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反应体系模型,开展了不同O_(2)含量和温度下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的热分解过程模拟,分析了其主要反应路径、产物组成及生成速率等。结果表明: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热分解主要生成CF_(3)、CF_(2)、CF、F、CN和C_(2)F_(5)等粒子,其中CF_(2)和CN的生成量最高,其次是CF_(3)和F。尽管C_(4)F_(7)N/CO_(2)混合气体中加入O_(2)会使C_(4)F_(7)N的初始分解时间缩短,但是可以有效减少C_(4)F_(7)N的分解量和大部分粒子的生成量,尤其在O_(2)体积分数为6%时C_(4)F_(7)N分解量最少。当O_(2)体积分数为0%~4%时,反应体系中主要分解反应的反应速率减小,而当O_(2)体积分数大于8%时,反应速率增大。当模拟温度高于2600 K时,C_(4)F_(7)N的初始分解时间显著缩短,分解粒子的生成速率加快。研究结论为C_(4)F_(7)N/CO_(2)/O_(2)的应用配比优化及其设备运维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 反应分子动力学 热分解机理 混合气体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液非均相反应与传递过程强化方法研究进展
9
作者 马韶阳 徐涵卓 +4 位作者 张亮亮 孙宝昌 邹海魁 罗勇 初广文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1-1403,共13页
液-液非均相反应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的各个领域中。由于液-液两相物理化学性质差异以及相界面的存在,其反应过程通常受本征反应动力学和传递过程的共同影响。因此,增强液-液非均相反应传递过程并使之与反应动力学相匹配,实现... 液-液非均相反应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的各个领域中。由于液-液两相物理化学性质差异以及相界面的存在,其反应过程通常受本征反应动力学和传递过程的共同影响。因此,增强液-液非均相反应传递过程并使之与反应动力学相匹配,实现原料、能源高效利用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围绕液-液非均相反应与传递过程强化机理与应用,以硝化反应、脱氯化氢反应等典型非均相反应为例,结合反应动力学、热力学和传递过程基本特征,综述了传递-反应过程耦合影响反应选择性和时空产率机制,阐述了工业化应用面临的挑战及过程强化解决策略,进而从传递过程匹配反应过程出发,展望了液-液非均相反应过程强化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液非均相反应 本征动力学 质量传递 热量传递 过程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际分子1-氰基-1,3-丁二烯在高温星际环境中生成机制的理论研究
10
作者 杨悦 杨涛 金之豪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68,共8页
通过量子化学计算,探究了星际分子1-氰基-1,3-丁二烯(C5H5N)在高温星际环境中的生成机制.以氰甲基自由基(CH2CN)与丙炔或丙二烯(C3H4)作为反应起始物,在B3LYP/cc-pVTZ水平上计算了相应的反应势能面、反应速率与产物分支比,从而深化了星... 通过量子化学计算,探究了星际分子1-氰基-1,3-丁二烯(C5H5N)在高温星际环境中的生成机制.以氰甲基自由基(CH2CN)与丙炔或丙二烯(C3H4)作为反应起始物,在B3LYP/cc-pVTZ水平上计算了相应的反应势能面、反应速率与产物分支比,从而深化了星际有机腈分子动力学的研究.通过分析反应势能面及反应分支比,确定反应主要产生1-氰基-1,3-丁二烯或其异构体.反应初始步骤为氰甲基自由基无势垒地加成到丙炔或丙二烯末端碳原子上,主要产生E-1-氰基-1,3-丁二烯和Z-1-氰基-1,3-丁二烯这两种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动力学 1-氰基-1 3-丁二烯 星际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阻抗测量的锂离子电池析锂检测方法
11
作者 许魁勇 徐志成 +2 位作者 张闯 刘素贞 岳华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50-1659,共10页
锂离子电池在低温、过充及高倍率充电工况下易发生析锂反应,而目前大多数析锂检测方法具有需要拆解或定制电池、设备成本高昂以及仅支持离线检测等局限性。基于此,设计了一种电池阻抗测量装置,用于实时采集充放电过程中的动态阻抗数据... 锂离子电池在低温、过充及高倍率充电工况下易发生析锂反应,而目前大多数析锂检测方法具有需要拆解或定制电池、设备成本高昂以及仅支持离线检测等局限性。基于此,设计了一种电池阻抗测量装置,用于实时采集充放电过程中的动态阻抗数据。获取了电池的电化学阻抗谱(EIS)数据,并基于弛豫时间分布(DRT)法进行解析,确定了10 Hz作为析锂检测的特征激励频率。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阻抗特征的锂离子电池析锂在线、无损检测方法,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电池动态阻抗随充电倍率和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低温和高倍率充电工况下动态阻抗出现加速衰减特征及过充工况下动态阻抗出现异常下降特征时,表明电池开始析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析锂反应 动态阻抗 特征激励频率 在线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地区变时滞反应扩散植被-水系统的阈值动力学
12
作者 胡静 朱磊 +2 位作者 任杰 吴涵 张启敏 《应用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8,共8页
考虑地表水的渗透和扩散作用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文建立了具有时变时滞的反应扩散植被-水系统模型.给出阈值R^(*),并讨论了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当R^(*)<1时,系统的无植被平衡点局部渐近稳定.当R^(*)>1,植被一致持久.... 考虑地表水的渗透和扩散作用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文建立了具有时变时滞的反应扩散植被-水系统模型.给出阈值R^(*),并讨论了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当R^(*)<1时,系统的无植被平衡点局部渐近稳定.当R^(*)>1,植被一致持久.此外,通过拉丁方抽样(LHS)及偏秩相关系数(PRCCs)方法对模型阈值进行敏感性分析,给出了参数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并为制定防治荒漠化的措施提出建议.此外,通过分析系统有限时间稳定性,讨论了时滞对植被水模型的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水模型 阈值动力学 反应扩散 敏感性分析 有限时间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axFF的煤超临界水气化无机硫迁移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13
作者 朱非环 黄成炜 +2 位作者 刘单珂 徐加陵 于立军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9-206,共8页
煤炭的超临界水气化制氢技术前景广阔,然而气化过程中生成的有毒硫化物限制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开展煤炭超临界水气化过程中的硫迁移机理研究,对煤炭超临界水气化硫元素定向调控方法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无机硫的迁移是煤炭超... 煤炭的超临界水气化制氢技术前景广阔,然而气化过程中生成的有毒硫化物限制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开展煤炭超临界水气化过程中的硫迁移机理研究,对煤炭超临界水气化硫元素定向调控方法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无机硫的迁移是煤炭超临界水气化过程硫迁移机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煤炭中无机硫的主要赋存载体—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多种工况下黄铁矿超临界水气化的分子动力学模型,总结了H_(2)、H_(2)S等关键产物的变化规律,并使用动画追踪硫的脱出转化过程以获得迁移路径图。结果表明:提高温度在促进氢气生成的同时可以抑制硫化氢气体的产生,且有利于硫元素以自由基团的形式从黄铁矿中脱离;增加超临界水分子数量促进了硫原子脱离黄铁矿且可以提升氢气的产量,但不会促进硫化氢气体的生成。在硫的迁移方面,硫原子的迁移分为热解脱离与水分子协助脱离2种方式,其中热解脱离发生在反应的前期,水分子协助脱离则是硫原子的主要迁移方式,硫的最终存在形态为HOS、H_(2)OS等含硫基团及H_(2)S气体,含硫基团占据了脱出硫原子总量的80%以上。黄铁矿团簇演化的另一关键步骤是氧原子键入团簇,其主要过程为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与铁原子成键并由团簇外侧逐渐向内部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超临界水 硫迁移 分子动力学 反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反应器微观混合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
14
作者 赵宏宇 唐晓津 王彧斐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31,共9页
为分析微反应器微观混合过程中的内部信息,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选用层流-有限速率模型对T形圆管、T形方管和Y形方管微反应器的微观混合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文献中的试验数据基本吻合,说明所选用CFD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 为分析微反应器微观混合过程中的内部信息,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选用层流-有限速率模型对T形圆管、T形方管和Y形方管微反应器的微观混合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文献中的试验数据基本吻合,说明所选用CFD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良好。分析了Villermaux-Dushman反应体系中流体在上述3种微反应器中的流动状态和速度分布、H^(+)和I_(2)分布情况及其离集指数(X_(S))的分布规律,从而评估微反应器的微观混合性能。结果表明:3种微反应器中的流体流动均为层流态;在T形圆管微反应器中,H^(+)被快速完全消耗;在T形方管和Y形方管微反应器中,H+始终存在;3种微反应器的X_(S)均较小,表现出优良的微观混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微反应器 Villermaux-Dushman反应 微观混合性能 离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氧剂协同作用机理的加速反应分子动力学研究
15
作者 周锐 鲍路瑶 +1 位作者 卜伟锋 周峰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5-336,共12页
受阻酚类抗氧剂与二苯胺类抗氧剂复配使用往往表现出优异的协同抗氧化作用,但其详细的化学反应路线尚不明确.本文中利用1种结合元动力学(Metadynamics)与反应力场(ReaxFF)的加速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季戊四醇酯基础油添加2种典型... 受阻酚类抗氧剂与二苯胺类抗氧剂复配使用往往表现出优异的协同抗氧化作用,但其详细的化学反应路线尚不明确.本文中利用1种结合元动力学(Metadynamics)与反应力场(ReaxFF)的加速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季戊四醇酯基础油添加2种典型抗氧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2,6-Di-tert-butyl-4-methylphenol,BHT)、4,4'-二辛基二苯胺(4,4'-Di-iso-octyldiphenylamin,ODA)]在不同温度工况下(350和500 K)的热氧化分解过程.结果表明:酯基数量的增多、烷烃链长度的增加以及仲氢和叔氢数量的增大会导致多元醇酯基础油氧化安定性减弱;烷基过氧自由基以及烷氧自由基是加速基础油烷烃链链式反应的关键;BHT和ODA通过有效捕捉这2种自由基进而提高体系氧化安定性.2种抗氧剂优异的协同作用来源于低温下BHT苯酚脱出的氢原子有效提高了ODA以及N-羟基二苯胺的再生效率.详细反应路径表明,ODA存在多个反应活性位点是其抗氧性能优于BHT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反应分子动力学 反应力场 合成酯润滑油 抗氧化剂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气氛下煤矸石在回转窑中的煅烧
16
作者 任超宇 张廷安 +1 位作者 王龙 张昊楠 《材料与冶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1-307,共7页
利用布杜阿尔反应脱除高碳煤矸石中的碳,在静态脱碳实验的基础上,采取回转窑动态煅烧的方式,研究不同给料量、CO_(2)流量、煤矸石粒度对CO_(2)气氛下煤矸石脱碳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给料量越大,尾气中CO的体积分数越大,脱碳率越低,当给... 利用布杜阿尔反应脱除高碳煤矸石中的碳,在静态脱碳实验的基础上,采取回转窑动态煅烧的方式,研究不同给料量、CO_(2)流量、煤矸石粒度对CO_(2)气氛下煤矸石脱碳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给料量越大,尾气中CO的体积分数越大,脱碳率越低,当给料量为200 g时,CO体积分数峰值可达35.01%,脱碳率为68.32%;CO_(2)流量越大,尾气中CO的体积分数越小,脱碳率越高,当CO_(2)流量为2L/min时,CO体积分数峰值为48.80%,脱碳率为88.22%;实验范围内最佳的煤矸石粒度区间为[0.300,0.150)mm,此粒度下脱碳率最高,为95.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杜阿尔反应 煤矸石 动态煅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8)芳烃异构化径向床反应器数值模拟
17
作者 党辉 鲍迪 +2 位作者 唐晓津 侯栓弟 康承琳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5,共10页
为研究C_(8)芳烃异构化径向床反应器内部流场分布和反应性能,建立了C_(8)芳烃异构化径向床反应器模拟计算模型。通过引入多孔介质和反应动力学方程模型,对反应器内部流场和反应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催化剂床层内,压力沿轴向由... 为研究C_(8)芳烃异构化径向床反应器内部流场分布和反应性能,建立了C_(8)芳烃异构化径向床反应器模拟计算模型。通过引入多孔介质和反应动力学方程模型,对反应器内部流场和反应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催化剂床层内,压力沿轴向由高到低呈下降趋势,速度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分布规律。沿径向方向,流体的流动压降较低。反应产物(对二甲苯)质量分数由扇形筒出口至中心管入口逐渐增大,且在不同轴向高度床层上变化规律相同。模拟计算得到的出口各组分质量分数与实际出口数据基本吻合,说明所建立的反应器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C_(8)芳烃异构化径向床反应器的反应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8)芳烃 异构化 径向床反应器 计算流体力学(CFD)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燃临界供氧特性的研究进展与综述
18
作者 秦蕴竹 林少润 +2 位作者 陈玉莹 张轶超 黄鑫炎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4-187,共14页
阴燃是一种低温、缓慢、无焰的燃烧现象.阴燃既能引起地球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森林火灾,也有望成为一种清洁、安全且低成本的固废处理新技术.然而,当前学界对维持阴燃的临界供氧极限仍缺乏深入理解.该文章综述了文献中探索阴燃... 阴燃是一种低温、缓慢、无焰的燃烧现象.阴燃既能引起地球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森林火灾,也有望成为一种清洁、安全且低成本的固废处理新技术.然而,当前学界对维持阴燃的临界供氧极限仍缺乏深入理解.该文章综述了文献中探索阴燃临界供氧极限的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并从临界供氧浓度和临界供氧速率的角度,探讨了不同燃料和供氧模式下的临界供氧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未来系统性研究及认识近极限条件下阴燃的临界供氧特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燃烧 异相反应 火灾动力学 固废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反应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DRC-ICP-MS)法测定血清中钛含量
19
作者 赖靖 江丽 +2 位作者 赵明珠 黄金路 陈久耿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0-345,共6页
钛合金常被用作医用植入物,这些植入物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血液中钛含量的升高。血清中大量存在的钙、磷和硫等元素会导致同量异位素和多原子离子质谱干扰,严重影响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人血清中钛含量的准确性。通过筛选确定... 钛合金常被用作医用植入物,这些植入物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血液中钛含量的升高。血清中大量存在的钙、磷和硫等元素会导致同量异位素和多原子离子质谱干扰,严重影响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人血清中钛含量的准确性。通过筛选确定氨气为反应气,优化气体流量及剔除低质量截取参数(RPq)对钛含量测定的影响,建立了应用动态反应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DRC-ICP-MS)技术测定血清钛的方法。结果显示,选用NH_(3)作为反应气体,利用离子分子反应特性,将钛离子转换为钛和氨的络合物,可以成功地消除干扰,钛的回收率保持在80.0%~120%。根据检出限和定量限的优选,选择出最优的^(48)Ti(NH)(NH_(3))_(4)^(+)(m/z 131)质量数进行分析,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12和0.037μg/L。通过标准物质检验和加标回收率两种手段验证了方法的准确度,分别对两个血清标准物质进行6次测定,RSD分别为2.9%和1.3%,加标回收率为94.0%~114%。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与标准模式的比较,利用氨气的质量转移模式可以有效地去除干扰,灵敏度和检出限均较好,可准确测定血清中的痕量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反应池(DRC)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质量转移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消解-动态反应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DRC-ICP-MS)法测定土壤中的汞
20
作者 李文兴 陈久耿 王国庆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5-322,共8页
汞(Hg)作为一种重金属污染物,广泛分布于环境中,特别是土壤环境。土壤中的汞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生物和人体,对土壤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土壤中汞的准确检测对于防治土壤污染和保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采用动态反应池技... 汞(Hg)作为一种重金属污染物,广泛分布于环境中,特别是土壤环境。土壤中的汞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生物和人体,对土壤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土壤中汞的准确检测对于防治土壤污染和保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采用动态反应池技术以氧气为反应气,通过优化氧气流量及副反应抑制参数(RPq)消除WO对^(202)Hg测定的质谱干扰,建立了一种快速消解法处理样品,动态反应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测定土壤中汞含量的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汞元素浓度在0~5μg/L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99 9,检出限为0.001 mg/kg,加标回收率为93.5%~99.3%,6次分析的精密度为2.3%。方法用于土壤标准物质GSS-38测定,结果与认证值一致。方法有效消除了汞含量测试时的质谱干扰,可以广范用于土壤中汞含量的准确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消解 动态反应池(DRC)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质谱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