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7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ft Enhancement and Oscillatory Suppression of Vortex-induced Vibration in Shear Flow by Loentz Force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辉 范宝春 李鸿志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139-145,共7页
The flow of the weak electrolyte solution can be controlled by Lorentz force achieved with the suitable magnetic and electric fields, and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vortex street suppression, drag reduction, lift enhanc... The flow of the weak electrolyte solution can be controlled by Lorentz force achieved with the suitable magnetic and electric fields, and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vortex street suppression, drag reduction, lift enhancement and oscillatory suppression for the flow over a bluff body. The electro-magnetic control of vortex-induced vibration (VIV) of a circular cylinder in the shear flow was investigated numerically in the exponential-polar coordinates attached on the moving cylinder for Re=150. With the effect of background vorticity, the vortex street of VIV cylinder was composed of two parallel rows with an opposite sign of the vortices which inclines toward the lower side and the strength of upper vortex is larger than that of lower vortex. The lift force vibrated periodically with the effect of vortex shedding and the mean value was negative due to the background vorticity. The Lorentz force for controlling the VIV cylinder was classified into the field Lorentz force and the wall Lorentz force. The field Lorentz force suppresses the lift oscillation, and in turn, suppresses the VIV, whereas the wall Lorentz force increases the li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mechanics vortex-induced vibration shear flow flow control electro-magnetic contr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Lift Amplification and Vibration Suppression of Lorentz Force 被引量:2
2
作者 ZHANG Hui FAN Baochun +2 位作者 CHEN Zhihua LI Hongzhi LI Baomi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13年第2期110-116,共7页
The Lorentz force generated by electromagnetic field on the surface of the cylinder in the electrolyte solution may modify the structure of the flow boundary layer effectively. The transient control process of Lorentz... The Lorentz force generated by electromagnetic field on the surface of the cylinder in the electrolyte solution may modify the structure of the flow boundary layer effectively. The transient control process of Lorentz force i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for lift amplification and vibration suppression. The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in a rotating annular tank filled with a low-conducting electrolyte. A cylinder with an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is placed into the electrolyte. The lift force of cylinder is measured using the strain gages attached to a fixed beam, and the flow fields are visualized by the dye mark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pper vortex on the cylinder is suppressed, and the wake becomes a line and leans to the lower side under the action of upside Lorentz force while the lower vortex on the cylinder is suppressed and limited in a small region. Therefore, the value of lift increases with the variation of flow field. However, the vortexes on the cylinder are suppressed fully under the action of symmetrical Lorentz force which leads to the suppression of lift oscillation and then the vibration of cylinder are suppressed fu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mechanics flow control Lorentz force vortex-induced vibration cylinder wak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非线性恢复力的涡激振动发电系统动力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丽兰 任航 +3 位作者 李佳佳 王甲一 汪甡 吴子英 《应用数学和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5-482,共18页
利用线性弹簧斜向布置的几何非线性产生非线性恢复力,提出了引入非线性恢复力的水下涡激振动(VIV)发电系统.该系统通过单向轴承、齿轮齿条机构、增速箱和转子发电机,将钝体横向往复运动转变为发电机的单向旋转运动.建立了综合考虑流-固... 利用线性弹簧斜向布置的几何非线性产生非线性恢复力,提出了引入非线性恢复力的水下涡激振动(VIV)发电系统.该系统通过单向轴承、齿轮齿条机构、增速箱和转子发电机,将钝体横向往复运动转变为发电机的单向旋转运动.建立了综合考虑流-固-电耦合的水下涡激振动发电系统动力学方程,利用非线性振动理论,获得了钝体非线性振动的静态平衡点分岔和不同稳态运动的区间,重点研究了PF-2SN和2PF-2SN两种静态分岔情况下钝体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获得了不同流速下钝体振动的Poincaré映射、相图和幅频图,分析了钝体在单周期小幅运动、大幅混沌运动和准周期大幅运动等运动模式下的振动行为及运动规律,并计算了在钝体处于不同稳态运动时的发电机功率.结果表明:在PF-2SN分岔方式中,系统处于二稳态运动时的振动和发电具有明显优势,平均振幅比为2.18、发电功率最大值为24.45 W.而在2PF-2SN分岔方式中,系统处于三稳态运动时的振动和发电更具优势,平均振幅比为1.98、发电功率最大值为18.32 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恢复力 静态/动态分岔 涡激振动 俘获 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锚索式悬浮隧道考虑跨内支撑刚度与边界刚度的涡振特性分析
4
作者 易壮鹏 尹新华 +2 位作者 李宇杰 曾有艺 潘权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8-40,共13页
悬浮隧道是一种超长水下交通结构,洋流作用下考虑跨内支撑刚度与边界刚度影响的涡激振动特性研究及涡激振动幅值预测至关重要。将管节与锚索、两端边界的连接等效为刚度贴近工程实际的竖向、转动向弹性约束,建立了同时考虑这两类刚度影... 悬浮隧道是一种超长水下交通结构,洋流作用下考虑跨内支撑刚度与边界刚度影响的涡激振动特性研究及涡激振动幅值预测至关重要。将管节与锚索、两端边界的连接等效为刚度贴近工程实际的竖向、转动向弹性约束,建立了同时考虑这两类刚度影响的锚索式悬浮隧道涡激振动动力模型,采用尾流振子考虑流固耦合作用。参阅已有文献拟定悬浮隧道设计参数和约束刚度参数,讨论了各种跨内与边界刚度组合对涡激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管节数目时,结构具有类似的涡振规律;刚度的增大可以抑制高阶频率模态的激发;锁定区间内,振动频率在某些流速范围内可达到固有频率的1.20倍左右;涡激响应中观测到了响应幅值“断崖”式突变、模态之间能量转换、“拍”、准周期运动等非线性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索式悬浮隧道 涡激振动 跨内支撑刚度 边界刚度 尾流振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绕NACA0009水翼锁频特性试验研究
5
作者 黄彪 龚诗婷 +2 位作者 刘韵晴 吴钦 王国玉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7-294,共8页
试验基于涡激振动同步测量系统,采用了来流速度连续变化控制技术,通过对水翼尖端变形和对尾流场结构的精确测量,研究了来流速度连续线性变化的条件下绕NACA 0009水翼的涡激振动响应和锁频特性.结果表明:水翼在进入和退出锁频区间时,会... 试验基于涡激振动同步测量系统,采用了来流速度连续变化控制技术,通过对水翼尖端变形和对尾流场结构的精确测量,研究了来流速度连续线性变化的条件下绕NACA 0009水翼的涡激振动响应和锁频特性.结果表明:水翼在进入和退出锁频区间时,会发生“幅度跳跃”现象,即结构的振动幅度会出现相差百倍的显著变化;在锁频区间内观察到“频率增加”现象,即结构的固有频率会跟随来流速度缓慢增加.综合分析了水翼锁频时旋涡演化、尖端位移和结构振动速度三者的作用关系,可为涡激振动耦合关系和锁频机理提供更多的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翼 涡激振动 旋涡脱落 锁频 流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比例尺铁路桥箱梁风洞试验涡振对比
6
作者 王骑 黄林 +2 位作者 高贵 李世文 宁伯伟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68,76,共6页
研究目的:整体式钝体钢箱梁作为大跨度铁路桥近年来采用的一种主梁形式,涡激振动现象较为显著,为研究比例尺对铁路桥钝体箱梁节段模型涡振试验的影响,采用1∶90、1∶50与1∶25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对比不同比例尺试验下铁路桥钝体箱梁断面... 研究目的:整体式钝体钢箱梁作为大跨度铁路桥近年来采用的一种主梁形式,涡激振动现象较为显著,为研究比例尺对铁路桥钝体箱梁节段模型涡振试验的影响,采用1∶90、1∶50与1∶25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对比不同比例尺试验下铁路桥钝体箱梁断面的涡振响应,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铁路桥钝体箱梁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的适宜缩尺比。研究结论:(1)铁路桥钝体箱梁的涡激振动试验结果受模型比例尺影响较大,其中1∶50节段模型试验中获得的断面涡振响应最为显著,通过1∶25比例尺试验获得的断面涡振响应较小,但该两种比例尺模型的主要涡振特性试验结果大致吻合;(2)1∶90节段模型试验在各风攻角下均没有测试到断面的涡振响应,采用小尺度模型试验无法有效反映钝体箱梁铁路桥实桥的涡振特性;(3)在不考虑节段模型系统满足与实桥间质量与质量惯性矩相似律的条件下,可以在小尺度(1∶90比例尺)模型试验中获得铁路桥钝体箱梁断面的涡激振动,虽无法借此判定实际铁路桥梁的涡振响应,但可借此对比断面涡振性能的高低,在主梁设计阶段初期辅助完成气动优化措施的研究;(4)本研究成果可为大跨度铁路桥箱梁的风洞试验比例尺设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钝体箱梁 涡激振动 风洞试验 模型比例尺 雷诺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张力立管流致振动及碰撞实验研究
7
作者 李效民 赵承杰 +3 位作者 顾洪禄 李福恒 郭海燕 初壮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0-151,共12页
针对顶张力立管在不同布置形式下的流致振动以及立管碰撞响应问题,本文对不同间距S下串联和并联布置顶张力立管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应变传感器采集的立管弯曲应变数据,采用模态叠加法重构... 针对顶张力立管在不同布置形式下的流致振动以及立管碰撞响应问题,本文对不同间距S下串联和并联布置顶张力立管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应变传感器采集的立管弯曲应变数据,采用模态叠加法重构立管位移响应,并对立管未碰撞和碰撞时的位移响应和频率响应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并联布置的立管流致振动轨迹不对称,且紧密排列时立管横流向位移增大,同时碰撞概率增加,而串联布置的上游立管在横流向上的最大位移小于下游立管;立管碰撞时,碰撞力及频率振幅变化规律受到立管间距和流速的双重影响;在S=3D(D为立管外径)时,碰撞力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减小,而在S=2D时,碰撞力的大小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增大;横流向频率振幅在碰撞前后的变化同管距S和流速均相关,而顺流向频率振幅则与流速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张力立管 涡激振动 流致振动 碰撞响应 碰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流攻角对有限长圆柱涡激振动影响机理研究
8
作者 段德荣 代森良 +3 位作者 王慕豪 张晓娅 张辉 杨学锋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0-88,共9页
海工装备中有限长圆柱不同的工作姿态会产生不同的水流攻角冲击作用,为了揭示水流攻角对有限长圆柱涡激振动响应的影响机理,采用三维非定常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和剪切应力传输k-ω模型,对不同攻角下有限长圆柱进行双向流固耦合数... 海工装备中有限长圆柱不同的工作姿态会产生不同的水流攻角冲击作用,为了揭示水流攻角对有限长圆柱涡激振动响应的影响机理,采用三维非定常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和剪切应力传输k-ω模型,对不同攻角下有限长圆柱进行双向流固耦合数值计算,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数值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攻角的增大会使结构两侧流体流速不平衡加剧,升力和阻力均增大,且升力比阻力变化明显,导致有限长圆柱的振动响应随攻角增大而提高。当攻角由0°增大到2°和4°时,自由端横流向振幅分别增加了7.3%和21.2%,顺流向振幅分别增加了6.3%和24.6%,顺流向涡激振动的振动主频不再是横流向的2倍。由于自由端和固定端的存在,干扰了圆柱后方漩涡的形成和脱落,攻角越大,尾流漩涡脱落的宽度越宽,有限长圆柱振动幅值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流攻角 涡激振动 流固耦合 有限长 自由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稀疏辨识的涡致振动系统建模
9
作者 季廷炜 王亮 +2 位作者 谢芳芳 张鑫帅 郑畅东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2-412,432,共12页
以二维和三维圆柱涡致振动(VIV)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非线性动力学稀疏辨识(SINDy)的方法,识别VIV系统的结构响应模型和尾流振荡模型.对模型进行验证和分析,得到VIV系统的流固耦合模型,实现不同缩减速度下圆柱VIV位移和速度响应的预测.... 以二维和三维圆柱涡致振动(VIV)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非线性动力学稀疏辨识(SINDy)的方法,识别VIV系统的结构响应模型和尾流振荡模型.对模型进行验证和分析,得到VIV系统的流固耦合模型,实现不同缩减速度下圆柱VIV位移和速度响应的预测.结果表明,采用SINDy算法,识别了带有附加阻尼的二维VIV系统的结构响应模型.该模型与流固耦合系统的动力学特征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当涡致振动系统处于锁定(lock-in)区域时,附加阻尼随缩减速度变大而基本保持不变,结构的无量纲最大振幅保持在较高水平;当涡致振动系统处于非锁定区域时,附加阻尼随缩减速度变大而呈现线性下降的特征,结构的无量纲振幅保持在较低水平.基于SINDy方法识别的二维VIV系统流固耦合模型和三维VIV系统结构响应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其中二维VIV系统流固耦合模型有一定的泛化能力.模型预测值能够表征原系统的运动特征,对二维VIV系统结构位移响应预测的相对误差小于6%,结构速度响应预测的相对误差小于5%,对三维VIV系统结构位移和速度响应预测的相对误差小于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疏辨识 涡致振动 流固耦合 降阶模型 非线性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尾流振子模型涡激振动数值模拟的加权显隐交替计算数值方法
10
作者 马宁 王宴滨 +2 位作者 贾光燕 崔振轩 刘耀斌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9-166,共8页
采用尾流振子模型对柔性圆柱体建立振动控制耦合方程,以实现立管涡激振动(VIV)行为的准确预测和分析。鉴于方程的非线性、耦合性以及偏微分特征,提出一种新算法,即加权显隐交替计算数值方法,并对4种不同长径比的立管进行数值模拟。结果... 采用尾流振子模型对柔性圆柱体建立振动控制耦合方程,以实现立管涡激振动(VIV)行为的准确预测和分析。鉴于方程的非线性、耦合性以及偏微分特征,提出一种新算法,即加权显隐交替计算数值方法,并对4种不同长径比的立管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提升计算效率的同时,也增强数值稳定性;不同的空间和时间步长对差分格式稳定性以及计算速度存在影响,应灵活地调整这些参数以获得最佳的模拟效果;不同加权系数组合的数值解的精度对加权系数的选择并不敏感,选择计算简单且稳定性好的加权系数即可;深海立管的振动行为呈现出明显的方向性特征,这一行为是由行波和驻波的共同作用所引导;行波主要对立管的中部区域产生影响,而驻波则主要作用于立管的两端;随着立管长径比的增加,行波的影响逐渐向立管中上部分迁移,并且它控制的区间长度也随之增大,同时驻波对立管下端的影响变得越发显著,参与涡激振动的模态数量也相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权显隐交替计算 非线性耦合偏微分方程 涡激振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对应学习的大跨桥梁涡激振动识别方法研究
11
作者 万春风 赵文龙 +2 位作者 周珍伟 曹素功 胡皓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80,共8页
为解决部分大跨桥梁缺少历史涡激振动数据而无法进行涡激振动识别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结构对应学习(Structural Correspondence Learning,SCL)的大跨桥梁涡激振动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将含有涡激振动数据与标签的参考桥梁数据集设为源域... 为解决部分大跨桥梁缺少历史涡激振动数据而无法进行涡激振动识别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结构对应学习(Structural Correspondence Learning,SCL)的大跨桥梁涡激振动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将含有涡激振动数据与标签的参考桥梁数据集设为源域,需要识别的目标桥梁数据作为目标域,在时间序列上截取加速度数据提取涡激振动特征;然后使用SCL方法对领域间特征样本进行对齐,将源域变为自适应源域;最后使用自适应源域样本训练实现目标桥梁的实时涡激振动智能识别。选取内陆地区某一较少发生涡激振动的钢-混组合大跨悬索桥作为目标桥梁,沿海地区某一较为频繁发生涡激振动的大跨悬索桥作为参考桥梁,采用所提方法对目标桥梁进行涡激振动智能识别与早期预警,以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利用其它已发生涡激振动桥梁的振动信号,通过迁移学习来识别目标桥梁的涡激振动;相较于不使用迁移学习的基准模型,所提方法取得了更优的结果,且更早地探测到了涡激振动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与准确性,可为大跨桥梁涡激振动早期预警与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桥梁 涡激振动 结构健康监测 结构对应学习 迁移学习 特征向量 识别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大跨扁平箱梁桥涡振性能及抑振措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艺 李欢 +2 位作者 魏高翔 何旭辉 谢祖育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0-574,共15页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发展,一种新型的扁平箱梁外形被广泛应用于大跨度铁路桥梁。为研究该类型梁桥的抗风性能,以某大跨度无风嘴扁平箱梁桥为研究背景,通过节段模型测振、测压试验和流场显示试验,研究该类型主梁在施工、成桥阶段的涡...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发展,一种新型的扁平箱梁外形被广泛应用于大跨度铁路桥梁。为研究该类型梁桥的抗风性能,以某大跨度无风嘴扁平箱梁桥为研究背景,通过节段模型测振、测压试验和流场显示试验,研究该类型主梁在施工、成桥阶段的涡振性能以及风嘴、导流板的抑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单悬臂状态和成桥阶段,在3个来流攻角(α=-3°、0°、+3°)下均发生了竖弯涡振;该类型箱梁前缘流动分离呈现出类似矩形体的分布状态;在施工阶段以及成桥阶段,该结构在涡振状态下会形成规则的卡门涡街;加装风嘴,单悬臂状态各个攻角以及成桥阶段+3°攻角下的涡振均被完全抑制,结构上缘的负压绝对值和风压脉动极大值明显减小;对于成桥阶段-3°和0°攻角下的涡振没有抑制效果,风嘴无法减小梁体上缘的风压脉动极大值;加装导流板,在施工阶段,单悬臂状态-3°攻角下的涡振完全消失,+3°攻角下的涡振减小12.3%,对于0°攻角的涡振导流板没有抑制效果;在成桥阶段,-3°攻角下的涡振减小66.4%,0°攻角下的涡振减小58.9%,+3°攻角下的涡振减小57.2%;导流板无法减小施工阶段以及成桥阶段结构上缘的负压绝对值,但可以减小下缘的风压脉动极大值;风嘴显著减小了前缘的流动分离规模,结构上缘无法形成大规模的分离泡,抑制了尾流旋涡脱落的形成;导流板抑制了结构下缘大规模流动分离的形成,从而抑制了尾流的规则卡门涡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平箱梁 涡激振动 抑振措施 风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流线型箱梁扭转涡激气动力的简化涡模式与气动措施抑振机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传新 官绪龙 +1 位作者 赵林 葛耀君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2-309,共8页
以典型流线型闭口箱梁为研究对象,利用节段模型风洞试验,获取原始断面与优化断面(栏杆扶手抑流板断面和检修轨道导流板断面)涡振响应,并分析其典型风速下断面周围分布气动力矩贡献,结合简化涡和数值模拟方法,推演断面周围流场演变特征,... 以典型流线型闭口箱梁为研究对象,利用节段模型风洞试验,获取原始断面与优化断面(栏杆扶手抑流板断面和检修轨道导流板断面)涡振响应,并分析其典型风速下断面周围分布气动力矩贡献,结合简化涡和数值模拟方法,推演断面周围流场演变特征,揭示了流线型箱梁扭转涡振及气动措施抑振机理,为主梁扭转涡振及抑振机理分析提供了一种思路。研究表明:原始断面存在明显扭转涡振现象,其振幅达0.112°,增设检修轨道导流板后振幅降低35.7%,增设抑流板后涡振现象消失。原始断面和导流板断面涡振时,上表面分布气动力矩对涡激力矩贡献值远大于下表面,二者均由上表面大尺度前缘分离涡主导,分离涡漂移时长约为2.5个断面振动周期,对应2阶扭转简化涡模态。增设导流板后,断面上表面分布气动力矩对涡激力矩的贡献显著减小,旋涡漂移模式与断面振动之间的相位关系发生改变,断面周围旋涡作用强度减小,故涡振振幅降低。增设栏杆扶手抑流板后,上表面分布气动力矩对涡激力矩贡献值显著减小且其波浪式分布消失,上表面前缘大尺度分离涡的形成得到抑制,故断面涡振现象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扭转涡振 简化涡方法 流线型闭口箱梁 抑流板 检修轨道导流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箱梁涡激振动智能流动控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邓晓龙 胡钢 陈文礼 《空气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2-100,共9页
为抑制桥梁涡激振动从而提升桥梁抗风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智能主动流动控制方法。研究利用合成射流对桥梁节段气动弹性模型尾流场的旋涡脱落进行扰动,从而实现对涡激振动的有效抑制。风洞试验结果验证了桥梁涡激振动在均... 为抑制桥梁涡激振动从而提升桥梁抗风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智能主动流动控制方法。研究利用合成射流对桥梁节段气动弹性模型尾流场的旋涡脱落进行扰动,从而实现对涡激振动的有效抑制。风洞试验结果验证了桥梁涡激振动在均匀稳定风场中的气动性能,并建立了合成射流激励器控制电压与射流流量的映射关系。通过对控制电压的系统性分析发现,控制电压与射流平均吹气速度近似线性正相关,且更高的控制电压能够显著提升抑制效果。随后,结合软演员-评论家(soft actor-critic,SAC)算法对合成射流的控制策略进行了优化,快速训练得出最优控制电压,并将振幅减少了83%。研究结果表明,合成射流结合深度强化学习算法能够高效抑制桥梁涡激振动,为桥梁风工程的抗风设计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风致振动 主动流动控制 涡激振动 深度强化学习 合成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匀流作用下并联悬垂双取水管涡激振动载荷特性试验研究
15
作者 赵光义 张萌萌 +3 位作者 付世晓 许玉旺 任浩杰 白英利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67-1080,共14页
悬垂取水管作为温差能发电平台等生产设施的核心部件,日益受到关注.悬垂连接双管结构较之单管有着更高的输送效率与更低的制造工艺要求,但是其涡激振动特性尚不明确.为此,开展了一系列悬垂连接双管模型试验,提出了一种针对大位移、小变... 悬垂取水管作为温差能发电平台等生产设施的核心部件,日益受到关注.悬垂连接双管结构较之单管有着更高的输送效率与更低的制造工艺要求,但是其涡激振动特性尚不明确.为此,开展了一系列悬垂连接双管模型试验,提出了一种针对大位移、小变形问题的涡激载荷识别方法,并对比分析了双管与单管的涡激振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流速和流向条件下,悬垂双管和悬垂单管的涡激振动位移幅值在低流速时相似,但在高流速下存在差异;悬垂双管更易表现出涡激振动不稳定性,包括行波和多频响应等;双管结构可以采用与单管相同的斯特劳哈尔数进行涡激振动预报;此外,悬垂双管与悬垂单管在横向流动方向上的附加质量系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主要起到调节固有湿频率的作用,以使得双管发生涡激振动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垂管 涡激振动 涡激力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气动力跨向振幅依存性和相关性的桥梁涡振响应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猛 王云飞 +3 位作者 赵家斌 周敬 王永景 李永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2,共8页
为研究非线性气动力跨向振幅依存性和跨向相关性对桥梁涡振响应的影响,首先,引入由振幅多项式表达的桥梁非线性气动力模型;其次,在二维涡振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提出同时考虑气动力的跨向振幅依存性和跨向相关性的三维涡振振... 为研究非线性气动力跨向振幅依存性和跨向相关性对桥梁涡振响应的影响,首先,引入由振幅多项式表达的桥梁非线性气动力模型;其次,在二维涡振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提出同时考虑气动力的跨向振幅依存性和跨向相关性的三维涡振振幅响应分析方法;最后,以主跨1700m的大跨度悬索桥为例,通过风洞实验识别其主梁在不同风攻角下的竖向涡振非线性气动力参数,进而分析不同风攻角下一阶正对称竖弯模态下的涡振振幅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当气动力沿跨向完全相关时,在气动力跨向振幅依存性的影响下,三维分析方法得到的各风速涡振响应明显大于二维分析,约大19%;当气动力沿跨向不完全相关时,三维分析的涡振振幅响应比不考虑相关性时降低明显,其中大部分风速下的降低范围为16%~30%,个别风速下约降低70%;证明了考虑气动力跨向不完全相关性和跨向振幅依存性对准确预测大跨度桥梁涡振响应的重要性;本文提出的分析方法对于扭转涡振及高阶模态下涡振分析同样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桥梁 风洞实验 涡激振动 非线性气动力 跨向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性剪切流下钢悬链式立管涡激振动响应研究
17
作者 马博文 常杏 +1 位作者 陈伟民 唐文勇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90,共10页
基于空间分布的尾流振子模型对细长柔性悬链线立管三维涡激振动响应特性进行数值仿真研究。数值模型考虑了立管局部倾角和流固场相对速度对水动力载荷的影响,将尾流振子与立管运动控制方程耦合,构建了悬链线立管非平面来流下的时域动力... 基于空间分布的尾流振子模型对细长柔性悬链线立管三维涡激振动响应特性进行数值仿真研究。数值模型考虑了立管局部倾角和流固场相对速度对水动力载荷的影响,将尾流振子与立管运动控制方程耦合,构建了悬链线立管非平面来流下的时域动力学模型,采用二阶精度有限差分法和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耦合振动方程。通过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模型的可靠性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验证;随后针对实尺度立管,比较了不同剪切度来流对立管涡激振动幅值、响应传播波形、结构振动频率、锁定区间及流固场能量传递系数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相比于均匀流,线性剪切流下的立管呈现更复杂的振动响应特性,随着来流剪切度升高,振动幅值逐渐减小,锁定区沿管轴方向呈现区域化特性并伴随显著的多频振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链线立管 涡激振动 尾流振子 剪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属设施对三箱梁涡激振动特性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杨涵 郑史雄 马存明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6-183,共8页
为研究附属设施对三箱梁涡激振动(vortex-induced vibration,VIV)的影响,以某公铁两用分离式三箱梁桥为背景,在XNJD-1回流串联风洞中进行了风洞试验。试验设置了多组工况,分别用于研究检修车轨道、单个梁上附属设施以及附属设施组合对... 为研究附属设施对三箱梁涡激振动(vortex-induced vibration,VIV)的影响,以某公铁两用分离式三箱梁桥为背景,在XNJD-1回流串联风洞中进行了风洞试验。试验设置了多组工况,分别用于研究检修车轨道、单个梁上附属设施以及附属设施组合对三箱梁VIV的影响。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检修车轨道对三箱梁VIV特性的影响有限,公路风屏障会同时恶化竖向和扭转VIV,而铁路风屏障能够抑制VIV的发生,防撞护栏能够抑制竖向VIV但会激起扭转VIV。与防撞护栏相比,铁路风屏障在竖向VIV的抑制方面表现更为出色,而公路风屏障对竖向VIV的恶化作用要大于铁路风屏障和防撞护栏的抑制作用。公路风屏障是扭转VIV的主要激励源,带有公路风屏障的工况都产生严重的扭转VIV。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对三箱梁的流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附属设施促进了主梁间隙中漩涡的生成与发展,从而加剧了三箱梁的涡激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箱梁 风洞试验 附属设施 涡激振动(viv)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振动状态下矩形柱体展向相关性和相干结构数值模拟
19
作者 邹鹏程 曹曙阳 操金鑫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9-676,共8页
涡激振动具有明显的三维流动特征,主要表现在展向方向上非定常气动力和流动特性不完全同步,且因振动状态而异。以典型桥梁基础断面(5:1矩形)为对象,借助动网格技术开展了不同振动状态下的大涡模拟数值试验,对比研究了涡振发生过程中各... 涡激振动具有明显的三维流动特征,主要表现在展向方向上非定常气动力和流动特性不完全同步,且因振动状态而异。以典型桥梁基础断面(5:1矩形)为对象,借助动网格技术开展了不同振动状态下的大涡模拟数值试验,对比研究了涡振发生过程中各关键阶段的气动力和风速展向相关性和相干结构的变化。研究发现:在振动状态变化的过程中气动力和速度的相关性均先增大后减小,但相关系数的最大值并未出现在振幅最大状态;尾流速度的展向相关系数明显小于气动力展向相关系数,在三个速度分量中展向速度的相关系数最小;振动矩形柱体周围流场展向相干结构的尺度比静止状态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大涡模拟 涡激振动 展向相关性 展向相干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DF的前置隔板墩台涡激振动抑制数值分析
20
作者 施佳科 李东风 +4 位作者 陈姿妙 吴洛宾 方志浩 白福青 胡建永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0,共5页
采用用户自定义函数(UDF)中三大宏编程更新墩台的质心位置和振动状态,通过建立墩台涡激振动数值模型并结合嵌套网格技术,对有无前置隔板墩台的水动力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设置前置隔板后,约化速度为6~7时墩台的回流区顺流向长度和涡... 采用用户自定义函数(UDF)中三大宏编程更新墩台的质心位置和振动状态,通过建立墩台涡激振动数值模型并结合嵌套网格技术,对有无前置隔板墩台的水动力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设置前置隔板后,约化速度为6~7时墩台的回流区顺流向长度和涡流长度随着约化速度增大显著减小,而无前置隔板时墩台表现出相反趋势,前置隔板有效抑制了尾流扰动。约化速度为7~9时,有前置隔板墩台的回流区顺流向长度和涡流长度比无前置隔板墩台的小,前置隔板减弱了涡激振动对墩台的影响。前置隔板有效延迟了旋涡脱落时间,墩台上下表面压力分布更为均匀,减弱了墩台的涡激振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DF 前置隔板 墩台 涡激振动抑制 嵌套网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