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墨汁灌注法与von Willebrand factor免疫荧光法在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形态显示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童建斌 陈旦 +3 位作者 曾乐平 周瑾 黄菊芳 罗学港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3-585,592,共4页
目的:比较改良墨汁灌注法与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免疫荧光法在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形态显示方面的异同。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vWf免疫荧光显色组和改良墨汁灌注组。改良墨汁灌注组分两步灌注明胶墨汁40 ml。vWf免疫荧光显色... 目的:比较改良墨汁灌注法与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免疫荧光法在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形态显示方面的异同。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vWf免疫荧光显色组和改良墨汁灌注组。改良墨汁灌注组分两步灌注明胶墨汁40 ml。vWf免疫荧光显色组常规灌注生理盐水40 ml。视网膜行铺片和切片,观察vWf免疫荧光法和改良的墨汁灌注法显示的微血管形态;两组视网膜切片还进行NeuN、Parvalbumin和GFAP的免疫组织化学显色。结果:vWf免疫荧光法能充分显示视网膜铺片周围部的微血管,但对铺片中央部和切片的微血管显示不良;改良墨汁灌注法能充分显示大鼠视网膜铺片和切片的微血管,用此方法灌注的视网膜切片的NeuN、Parvalbumin和GFAP免疫组织化学效果均与正常视网膜相似。结论:改良墨汁灌注法在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形态显示中优于vWf免疫荧光法,且能在同一切片上准确显示血管与神经元/胶质细胞的空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汁灌注 von willebrand factor 视网膜 微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ression patterns of plasma von Willebrand factor and serum interleukin-8 in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severe pulmonary contusion 被引量:4
2
作者 Jin-xian Qian Shi-qi Lu +1 位作者 Yi-ming Zhao Jun-hao Lu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SCIE CAS 2011年第2期122-126,共5页
BACKGROUND: 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is only released from endothelial cells and platelets and is an in vivo and in vitro marker of endothelial injury in septic patients with acute lung injury (ALI). Interleuk... BACKGROUND: 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is only released from endothelial cells and platelets and is an in vivo and in vitro marker of endothelial injury in septic patients with acute lung injury (ALI). Interleukin-8 (IL-8), as a proinflammatory mediator causing recruitment of inflammatory cells, induces an increase in oxidant stress mediators and makes it as a key parameter for localized inflammation. However, it has not been well established whether the level of serum IL-8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everity of lung injury and whether it is a prognosis marker for severe lung contusion.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plasma vWF and IL-8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the severity and outcomes of severe pulmonary contusion.METHODS: A total of 63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 severe pulmonary contusion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group and a non-ARDS group, or a survivor group and a non- survivor group, or an 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 〈20 group and an ISS 〉20 group. Another 20 healthy volunteers served as controls. The levels of plasma vWF and serum IL-8 were measured by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at 1,3, 5 and 7 days after injury. Th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the plasma vWF and serum IL-8 were compared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RESULTS: The concentrations of plasma vWF and serum IL-8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all severe pulmonary contusion patients at all time point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centrations of plasma vWF in patients with ARDS increased during the whole study period, but vWF in patients with non-ARDS increased gradually until day 5 and then decreased at day 7. The concentration of serum IL-8 showed a similar expression pattern in both groups, but the expression in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in the ARDS group than in the non-ARDS group. Interestingly, both plasma vWF and serum IL-8 levels steadily increased in the non-survivor group. Furthermore, the level of plasma vWF was higher in the ISS〉20 group than in the ISS〈20 group. The level of serum IL-8 in the ISS〉20 group was consistently high, while that in the ISS〈20 group peaked at day 3 and decreased at day 5. In addition, the level of plasma vWF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latelet count,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oxygen index. The level of serum IL-8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white blood cell count and ISS score, and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oxygen index. CONCLUDION: The elevated levels of plasma vWF and serum IL-8 in severe pulmonary contusion patients reflect the severity of pulmonary injury and patients outcomes, suggesting that the plasma vWF and serum IL-8 are sensitive markers for 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 severity of pulmonary injury and predication of patient pro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n willebrand factor INTERLEUKIN-8 Pulmonary contu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n Willebrand因子在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中的表达及意义
3
作者 郑建杰 黄斌 +1 位作者 耿希刚 李兆志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43-444,共2页
目的 探讨VonWillebrand因子 (VWF)在先天性心脏病 (简称先心病 )室间隔缺损 (简称室缺 )伴肺动脉高压 (简称肺高压 )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 1 5例先心病室缺伴肺高压患者血浆中VWF的表达 ,并... 目的 探讨VonWillebrand因子 (VWF)在先天性心脏病 (简称先心病 )室间隔缺损 (简称室缺 )伴肺动脉高压 (简称肺高压 )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 1 5例先心病室缺伴肺高压患者血浆中VWF的表达 ,并与先心病室缺无肺高压的患者作对照。结果 伴肺高压的先心病患者血浆中的VWF水平显著高于无肺高压的先心病患者(P <0 .0 5 )。结论 VWF与先心病室缺伴肺高压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vWF、Treg相关细胞因子在急性白血病患儿危险分层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4
作者 宋丽丽 李四保 +5 位作者 周玉洁 郝腾 臧文涛 李帅全 姚小静 赵雪莲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7期3176-3180,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调节性T细胞(Treg)相关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10(IL-10)、白介素-35(IL-35)]在急性白血病(AL)患儿危险分层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为AL患儿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 目的探究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调节性T细胞(Treg)相关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10(IL-10)、白介素-35(IL-35)]在急性白血病(AL)患儿危险分层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为AL患儿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8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AL患儿,根据CCLG-ALL-2018方案危险分层分为低危组(39例)、中危组(21例)、高危组(18例)3个亚组,分别比较不同类型、不同危险分层患儿血清vWF、TGF-β、IL-10、IL-35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AL患儿均接受规范化治疗,根据治疗1 a疗效评估结果分为临床有效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62例)、临床无效组(未缓解,16例),分别比较两组治疗2、6个月血清vWF、TGF-β、IL-10、IL-35水平,分析其对AL患儿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低危组血清vWF、IL-10、IL-35水平低于中危组,中危组血清vWF、IL-10、IL-35水平低于高危组(P<0.05);低危组血清TGF-β水平高于中危组,中危组血清TGF-β水平高于高危组(P<0.05);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显示,血清vWF、IL-10、IL-35与AL患儿危险分层呈正相关,血清TGF-β与AL患儿危险分层呈负相关(P<0.05);78例AL患儿经1 a治疗后有28例完全缓解、34例部分缓解,计入临床有效组(62例),16例未缓解,计入临床无效组(16例)。治疗2、6个月临床有效组血清vWF、IL-10、IL-35水平均低于临床无效组,血清TGF-β水平高于临床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6个月各血清指标联合预测AL患儿临床无效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5、0.933(P<0.05)。结论血清vWF、TGF-β、IL-10、IL-35与AL患儿危险分层及疗效有关,动态监测血清vWF、Treg相关细胞因子有利于病情及疗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疗效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调节性T细胞 白介素-10 白介素-35 转化生长因子-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c.1117C>T/c.7288-9T>G复合杂合突变所致血管性血友病家系的发病机制分析
5
作者 谭忠州 陆遥 +5 位作者 苗林子 李园园 朱梓静 宋一楠 龚岩 屈晨雪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1-125,共5页
目的探讨1例血管性血友病(vWD)家系的诊断及发病机制。方法家系收集。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4人),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和活性(vWF:Ac)、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vW... 目的探讨1例血管性血友病(vWD)家系的诊断及发病机制。方法家系收集。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4人),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和活性(vWF:Ac)、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vWF:RCo),进行瑞斯托霉素诱导血小板聚集试验(RIPA)、vWF胶原结合(vWF:CB)试验,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诊断。提取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析vWF基因突变,采用生物信息分析工具进行基因突变位点致病性分析,探讨先证者发病机制。结果先证者(Ⅲ_(1))的APTT轻度延长、FⅧ:C正常、vWF:Ag、vWF:Ac、vWF:RCo和vWF:CB明显减低,1.0 mg/mL和1.25 mg/mL的RIPA无明显聚集;父亲(Ⅱ_(3))的APTT、FⅧ:C、vWF:Ag、vWF:Ac和vWF:CB均正常,vWF:RCo轻度减低;母亲(Ⅱ_(4))的APTT、FⅧ:C、vWF:Ag、vWF:RCo和vWF:CB均正常,vWF:Ac明显减低;哥哥(Ⅲ_(2))的APTT、FⅧ:C均正常,vWF:Ag、vWF:Ac、vWF:RCo及vWF:CB均不同程度减低;父亲(Ⅱ_(3))、母亲(Ⅱ_(4))和哥哥(Ⅲ_(2))的1.0 mg/mL RIPA均无明显聚集。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Ⅲ_(1))存在vWF基因c.7288-9T>G和c.1117C>T复合杂合突变,其父亲(Ⅱ_(3))存在vWF基因c.7288-9T>G杂合突变;母亲(Ⅱ_(4))和哥哥(Ⅲ_(2))存在vWF基因c.1117C>T杂合突变。结论先证者为2A型vWD,其vWF基因c.1117C>T和c.7288-9T>G杂合突变可能是导致该先证者发病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诊断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表达的meta分析
6
作者 冯雨慧 邹兰兰 +2 位作者 李凡 崔晨航 乔俊英 《临床荟萃》 CAS 2024年第10期877-881,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 目的系统评价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4年4月之前关于血清vWF在ALI/ARDS患者中表达的原始文献,依标准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运用STATA17和Revman5.3对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在分析血清vWF表达与ALI/ARDS发病风险的关联时,共纳入6篇文献,包括260名ALI/ARDS患者,合并标准化均值差为[SMD=0.95,95%CI(0.64,1.25),P<0.01];在分析血清vWF表达对ALI/ARDS患者预后预测时,共纳入8篇文献,包括3198名ALI/ARDS患者,汇总比值比为[OR=1.61,95%CI(1.44,1.80),P<0.01]。结论血清vWF高表达与ALI/ARDS发病风险及预后预测具有显著相关性,作为一种便捷的检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血脑屏障的影响 被引量:28
7
作者 饶晓 汤轶波 +5 位作者 潘彦舒 刘希伟 刘洋 池名 马英姿 牟天龙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6期49-52,共4页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阐明该方抗脑缺血的机理。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补阳还五汤组,造模后24 h给药,补阳还五汤组给予补阳还五汤灌胃,...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阐明该方抗脑缺血的机理。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补阳还五汤组,造模后24 h给药,补阳还五汤组给予补阳还五汤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造模后7 d,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并处死取材,四氮唑红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大鼠脑微血管的一般形态,ELISA检测大鼠脑组织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M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水平及血清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行为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降低MMP-9、MMP-2、VEGF、vWF水平。病理观察结果显示,补阳还五汤组脑组织病理变化较模型组减轻。结论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保护血脑屏障,抑制MMP-9、MMP-2、VEGF、vWF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局灶性脑缺血 血脑屏障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大鼠 MMP-2 MMP-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表达水平与深静脉血栓进展的相关性 被引量:8
8
作者 李光第 宋恩 +3 位作者 周如丹 王宫泽 王扬 赵学凌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41-745,共5页
目的 观察血液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α(GPⅠb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表达水平与静脉血栓性疾病(VTE)进展的相关性。方法 SD大鼠下腔静脉(IVC)血栓造模,检测造模后2、8、24、72 h各组大鼠血液中GPⅠbα、vWF的变化情况;收集30例... 目的 观察血液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α(GPⅠb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表达水平与静脉血栓性疾病(VTE)进展的相关性。方法 SD大鼠下腔静脉(IVC)血栓造模,检测造模后2、8、24、72 h各组大鼠血液中GPⅠbα、vWF的变化情况;收集30例DVT患者、30例实验对照患者、30例健康对照者血样,ELISA法检测GPⅠbα、vWF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大鼠造模后,假手术组与模型组血GPⅠbα、vWF水平均呈增高趋势。在下腔静脉受损、血栓形成的起始阶段(2 h),GPⅠbα、vWF水平未明显增高;而在2~24 h血栓形成高峰阶段,假手术组与模型组GPⅠbα、vWF水平升高,模型组GPⅠbα、vWF升高更显著;24~72 h稳定血栓形成,GPⅠbα水平降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vWF水平仍表现高于2 h和对照组。DVT患者组GPⅠbα、vWF表达水平高于无DVT患者组及健康人对照组(P〈0.05)。结论 血GPⅠbα、vWF表达水平随DVT发生而升高,与VTE的进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α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深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ET-1、NO和vWF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关系 被引量:12
9
作者 杜红阳 付海燕 +1 位作者 刘丹 孙鹏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9期685-687,共3页
目的探讨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标志物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依据WHO标准选择... 目的探讨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标志物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依据WHO标准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diabetic mellitus,DM)伴有或不伴有DR85例和健康对照组30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和硝酸还原法测定血浆ET-1、vWF和NO,离子交换层析分光光度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记录相关临床和生化指标。结果2型糖尿病并发DR患者血浆ET-1、vWF水平(分别为3·04μg·L-1±1.27μg·L-1、136.18%±33.64%)显著高于无DR患者组(分别为1.48μg·L-1±1.16μg·L-1、66.68%±19.30%,P<0.01),但血浆NO水平(82.34μg·L-1±17·42μmol·L-1)低于无DR患者组(98·12μg·L-1±33.30μmol·L-1,P<0.05);血浆ET-1水平与收缩压,舒张压和病程呈正相关(r=0.431,0.382和0·450,P<0.05),与空腹血糖、HbA1C、vWF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61,0.478和0.544,P<0.01);血浆NO与病程、vWF呈负相关(r=-0.431和-0.412,P<0.05);血浆vWF与ET-1、病程、FBG、HbA1C呈正相关(r=0.544,0.313,0.425和0·380,P<0.05),与NO水平呈负相关(r=-0.412,P<0·05)。结论血浆ET-1、NO、vWF水平的检测反映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程度可能与DR发生、发展有关,对DR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血管性 假血友病因子 2型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中良 杨秀云 +1 位作者 王乃玲 孙宝玲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26期37-39,共3页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波动的程度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年龄≥6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5例(高血压组)和老年健康体检者52例(对照组),以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波动的程度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年龄≥6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5例(高血压组)和老年健康体检者52例(对照组),以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24 h血压变化,检测血浆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 高血压组昼间、夜间及24h收缩压变异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高血压组血浆vW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820.1±108.2)U/L比(648.4±128.3)U/L,P=0.000],ET-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99.6±12.3)ng/L比(80.1±10.9)ng/L,P=0.000],而N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42.0±6.6) μmol/L比(52.8±8.4) μmol/L,P=0.000],老年高血压组血浆vWF水平与24h收缩压变异性呈现显著正相关(r=0.518,P=0.006).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显著增高,并伴有血浆vWF、ET-1水平升高,提示内皮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血压变异性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一氧化氮 内皮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信强 刘晓华 +2 位作者 柯瑶 王嫱 梅焕平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活动、肾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1例SLE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结果SLE组血浆sTM、vWF水平...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活动、肾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1例SLE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结果SLE组血浆sTM、vW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SLE组血浆sTM、vWF水平均与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呈显著正相关,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结论血管内皮损伤可能在SLE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血浆sTM、vWF水平可作为判断SLE疾病活动性及肾脏损伤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标志物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临床意义 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 疾病活动指数 血管内皮损伤 肾脏损伤程度 SLE患者 尿蛋白定量 疾病活动性 sTM vWF 方法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与内皮素-1、一氧化氮、假血友病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姜芳 李拥军 +4 位作者 张辉 杨蓉 刘素云 祖秀光 郝玉明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935-937,共3页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浆脂联素(APN)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一氧化氮(NO)、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分析法、硝酸还原酶法测定28例年龄和性别相当的健康体...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浆脂联素(APN)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一氧化氮(NO)、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分析法、硝酸还原酶法测定28例年龄和性别相当的健康体检者和60例CHD患者血浆APN和vWF、内皮素-1、NO水平,其中冠心病患者包括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和2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患者,比较各组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APN与NO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7.79±3.22)mg/L和(11.35±2.90)mg/L;(41.57±14.73)μmol/L和(67.51±18.69)μmol/L(P〈0.01),而血浆内皮素-1、vWF则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81.65±23.07)ng/L和(52.17±13.65)ng/L;(119.3±54.59)%和(96.45±32.10)%(P〈0.05-0.01);其中ACS患者血浆APN、NO均显著低于SAP(6.66±3.10)mg/L vs(8.60±3.09)mg/L;(35.73±15.82)μmol/L vs(45.74±12.53)μmol/L(P〈0.05-0.01),而血浆内皮素-1、vWF均显著高于SAP(89.49±25.53)ng/L vs(76.05±19.65)ng/L;(136.63±53.94)%vs(106.95±52.35)%(P〈0.05)。血浆APN与内皮素-1呈显著负相关(r=-0.522,P〈0.01),与NO则呈显著正相关(r=0.415,P〈0.01),与vWF无明显相关性(r=-0.129,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APN、NO水平显著降低,而内皮素-1与vWF则与之相反,以ACS为著;血浆APN可能参与内皮功能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脂联素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von willebrand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痰通络汤预先灌胃的合并高脂血症脑缺血大鼠神经系统功能、脑组织病理变化观察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振强 贾亚泉 +4 位作者 王自闯 郭艺青 张金燕 李芹 宋军营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43期47-50,共4页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汤预先灌胃的合并高脂血症脑缺血大鼠神经系统功能及脑组织病理变化,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70只大鼠予高脂饲料喂养6周,制作高脂血症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高脂血症对照组(正常组) 15只、高脂血症假手术组(假手术组...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汤预先灌胃的合并高脂血症脑缺血大鼠神经系统功能及脑组织病理变化,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70只大鼠予高脂饲料喂养6周,制作高脂血症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高脂血症对照组(正常组) 15只、高脂血症假手术组(假手术组) 15只、高脂血症合并脑缺血组模型组(模型组) 20只、治疗组20只,饲养第7周开始,治疗组予化痰通络方1. 330 g/(kg·d)灌胃处理,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4周,每天1次。饲养第9周模型组、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建制备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手仅分离不结扎血管。正常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饲养11周时,评定模型组、治疗组大鼠神经系统功能,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计算脑梗死体积比。饲养11周时取各组大鼠,处死后取脑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脑组织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素-1(ET-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4。结果治疗组与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1. 63±0. 20)、(3. 11±0. 22)分,二者比较,P <0. 05。治疗组与模型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比分别为16. 82%±7. 18%、32. 97%±9. 86%,二者比较,P <0. 05。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价,模型组脑组织ET-1和v WF含量增加(P均<0. 05),治疗组脑组织NO、ET-1和v WF含量增加(P均<0. 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脑组织NO含量增加、ET-1和v WF含量均降低(P均<0. 05)。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治疗组脑组织VEGF和CD34阳性表达量均升高(P均<0. 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脑组织VEGF和CD34阳性表达量增加(P均<0. 05)。结论化痰通络汤预先灌胃的合并高脂血症脑缺血大鼠的神经系统功能降低、脑梗死体积减少,其机制可能为促进脑组织NO、VEGF、CD34表达,降低ET-1和v WF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痰通络汤 高脂血症 脑缺血 一氧化氮 血管内皮素-1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生长分化因子15水平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军 王苏燕 +4 位作者 张勇 王光辉 邝孛 江振涛 文格波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43期21-23,共3页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及生长分化因子(GDF15)水平的变化,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96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组(SAP组)4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49例,选取同期无血管病变的非冠心病患者4...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及生长分化因子(GDF15)水平的变化,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96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组(SAP组)4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49例,选取同期无血管病变的非冠心病患者49例作为对照组,入组患者均在入院后采血。用ELISA法测定血浆vWF-CP、GDF15。结果 ACS组vWF-CP为(286.22±21.75)pg/mL、SAP组为(357.47±21.98)pg/mL、对照组为(581.85±21.52)pg/mL,组间相比,P均<0.05;ACS组GDF15为(11.30±0.51)ng/mL、SAP组为(8.37±0.54)ng/mL、对照组为(1.35±0.45)ng/mL,组间相比,P均<0.01。vWF-CP水平与GDF15水平呈负相关(r=-0.558,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病情不稳定时血浆vWF-CP水平降低、GDF15水平升高,两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都与冠心病的病情有关,两者的联合检测可以更好预测冠心病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 生长分化因子15 血栓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发性心房颤动对内皮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延广 陈福坤 +6 位作者 邓龙 李娟 李瑞生 林琨 时向民 单兆亮 王玉堂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253-1256,共4页
目的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对内皮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12只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PAF组(P组),每组6只。P组开胸暴露心脏,进行RAP;S组仅行手术,不进行快速心房起搏。3h后... 目的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对内皮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12只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PAF组(P组),每组6只。P组开胸暴露心脏,进行RAP;S组仅行手术,不进行快速心房起搏。3h后获取心脏组织、血液标本,通过酶联免疫标记法检测2组兔左、右心房、外周静脉血的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及左、右心房组织的丙二醛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左、右心房内皮vWF表达情况。结果 P组外周血TM、vWF水平较S组明显升高[(125.36±26.66)μg/L vs(90.09±5.87)μg/L,P<0.05;(1332.96±252.53)ng/L vs(899.38±39.56)ng/L,P<0.05],且左心房血TM、vWF水平较右心房、外周血更高(P<0.01)。P组心房内皮vWF含量明显较S组增多,P组左心房内皮vWF含量增多较右心房更为显著。P组左心房丙二醛较S组左心房明显增高[(8.40±0.47)nmol/ml vs(5.43±0.71)nmol/ml,P=0.00],且P组左心房丙二醛高于右心房(P<0.05)。心房组织丙二醛水平与TM、vWF水平明显相关(r=0.68,P=0.01;r=0.47,P=0.04)。结论 PAF可以导致内皮功能障碍,且以左心房更为显著;组织氧化应激在该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血栓调节蛋白 von willebrand因子 丙二醛 氧化性应激 心律失常 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血栓形成相关因子对血管再闭塞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亮 张继伟 +3 位作者 孙文浩 王广 田甜 于淼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03-506,共4页
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可溶性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微栓子监测对血管再闭塞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收治的2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行机械取栓治疗,根据治疗后血管再闭塞情况... 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可溶性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微栓子监测对血管再闭塞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收治的2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行机械取栓治疗,根据治疗后血管再闭塞情况分为血管通畅组(163例)、再闭塞组(65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可溶性P选择素、vWF以及微栓子监测阳性情况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管再闭塞的危险因素。用ROC曲线分析可溶性P选择素、vWF、微栓子监测对血管再闭塞的预测价值。结果血管通畅组发病后取栓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可溶性P选择素、vWF以及微栓子监测阳性均明显低于再闭塞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后取栓时间(OR=1.627,95%CI:1.199~2.209)、NIHSS评分(OR=2.492,95%CI:1.302~4.767)、可溶性P选择素(OR=2.083,95%CI:1.338~3.244)、vWF(OR=2.547,95%CI:1.293~5.019)、微栓子阳性(OR=2.784,95%CI:1.139~6.806)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血管再闭塞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可溶性P选择素诊断截断值为57.85μg/L,ROC曲线下面积为0.787(95%CI:0.736~0.831);vWF诊断截断值为78.32μg/L,ROC曲线下面积为0.803(95%CI:0.773~0.841),微栓子监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8(95%CI:0.719~0.828)。微栓子监测的敏感性明显低于vWF(72.31%vs 89.23%,P<0.05),特异性明显高于可溶性P选择素、vWF(87.73%vs 76.69%、73.62%,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可溶性P选择素、vWF、微栓子阳性均是血管再闭塞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血管再闭塞的预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颅内栓塞和血栓形成 P选择素 von willebrand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脂软肝方对高脂诱导大鼠脂肪肝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卞瑶 黄文俊 +4 位作者 姚政 石安华 施钦柔 殷华 陈文慧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去脂软肝方对高脂诱导脂肪肝大鼠肝组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影响作用。方法高脂饮食复制大鼠脂肪肝模型,将实验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模型组,去脂软肝方组。去脂软肝方组予去脂软肝方药液灌胃(1 mL/200 g)共12周;HE染色观察肝... 目的探讨去脂软肝方对高脂诱导脂肪肝大鼠肝组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影响作用。方法高脂饮食复制大鼠脂肪肝模型,将实验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模型组,去脂软肝方组。去脂软肝方组予去脂软肝方药液灌胃(1 mL/200 g)共12周;HE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性情况;测定大鼠血清血脂、肝脂、血浆血小板聚集率及肝组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结果 12周末模型组大鼠血脂[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比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匀浆(肝脏TC、TG)与比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脂软肝方组血清脂质和肝组织脂质水平比模型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血小板聚集率比正常组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中vWF比正常组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去脂软肝方组血浆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及肝组织vWF比模型组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去脂软肝方能明显改善高脂诱导脂肪肝大鼠血脂、肝脂及肝组织脂肪变性。减少vWF分泌、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血管及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脂软肝方 高脂 脂肪肝 大鼠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选择素、TM和vWF对早期识别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价值 被引量:7
18
作者 许建民 田湘萍 +4 位作者 刘秀珍 董涛 张银华 赵存新 杨焕东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3年第4期298-300,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P-选择素、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对早期识别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别测定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53例)、SAP患者(21例)、正常对照组(16例)的血管内...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P-选择素、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对早期识别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别测定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53例)、SAP患者(21例)、正常对照组(16例)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P-选择素、TM、vWF水平。结果:SAP患者P-选择素(99.8±21.7μg/L)、TM(66.70±12.27 ng/mL)、vWF(186%±38%)含量升高,与轻症(73.6±16.1μg/L、9.80±6.98 ng/mL、141%±30%)和正常对照组(14.5±4.5μg/L、4.28±0.92 ng/mL、106%±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检测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P-选择素、TM、vWF含量可作为SAP早期识别、病情进展、预后判定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P-选择素 血栓调节蛋白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非司酮中期引产胎盘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华萍 陈雪红 +2 位作者 王英元 王丽娟 严宗哲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中期引产胎盘的病理变化及探讨米非司酮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 70例宫内妊娠 16~ 2 0周要求引产的健康妇女随机分成两组 :Ⅰ组 (试验组 ) 1~ 3d服米非司酮共 3 0 0mg ,第 4d服用米索 ;Ⅱ组 (对照组 )水囊引产。两组...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中期引产胎盘的病理变化及探讨米非司酮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 70例宫内妊娠 16~ 2 0周要求引产的健康妇女随机分成两组 :Ⅰ组 (试验组 ) 1~ 3d服米非司酮共 3 0 0mg ,第 4d服用米索 ;Ⅱ组 (对照组 )水囊引产。两组均于分娩后取胎盘制备光镜及电镜标本。光镜检查 ,对胎盘各成分进行定性观察比较 ,纤维化绒毛定量分析 ,图像分析仪计算绒毛面积指数 ;透射电镜观察绒毛中滋养细胞、绒毛间质微血管、蜕膜细胞、颗粒细胞、间质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分析采用第八因子相关抗原 (FⅧRAg)单克隆抗体 ,SP免疫组化染色法 ,计算绒毛微血管密度 (MVD)。统计学处理用SAS系统进行t检验、χ2 检验。结果 与Ⅱ组比较 ,Ⅰ组绒毛面积指数减少 (P <0 0 1)、纤维化绒毛增多 (P <0 0 0 5 )、绒毛间质MVD下降 (P<0 0 1)、内皮细胞受损FⅧRAg表达量降低 ,合体滋养细胞的微绒毛数量减少、变短、脱失 ;细胞变性明显。内皮细胞变性。蜕膜细胞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减少 ;颗粒细胞高电子密度颗粒减少或消失。结论 米非司酮对中期引产胎盘绒毛滋养细胞、间质微血管、蜕膜细胞、颗粒细胞 ,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中期妊娠 引产 vonwillebrand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综合征及其代谢指标异常对患者血浆vWF与NO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雅逊 胡申江 +3 位作者 张新华 孙坚 朱朝辉 张志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15-318,共4页
目的:观测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浆中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改变,探讨其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79例患者按MS代谢指标异常数量的不同分为1~2个代谢指标异常组(n=43)和MS组(n=36),另设正常对照组... 目的:观测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浆中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改变,探讨其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79例患者按MS代谢指标异常数量的不同分为1~2个代谢指标异常组(n=43)和MS组(n=36),另设正常对照组(n=30),测定其血浆中vWF及NO含量,分析MS代谢指标异常与vWF、NO的关系。结果:MS患者的vWF含量高于1~2个代谢指标异常组(P〈0.05)和正常对照组(P〈0.01),1~2个代谢指标异常组的vWF值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MS组的NO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1~2个代谢指标异常组的NO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MS组与1~2个代谢指标异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在两组去除糖尿病患者后,MS组的NO值低于1~2个代谢指标异常组。结论:随着代谢指标异常增多,患者内皮功能受损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X 一氧化氮/血液 von willebrand因子/代谢 内皮 血管/病理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