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植物废物对垃圾堆肥过程VSCs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张静 於林中 +2 位作者 何品晶 章骅 邵立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8-72,共5页
选取黄豆杆、红薯藤、菠萝蜜果核和紫檀树叶4种植物废物,分别与生活垃圾混合进行堆肥处理,考察堆肥过程中甲硫醇、甲硫醚、二甲基二硫醚3种含硫类可挥发性有机物(VSCs)释放量与植物废物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工况下,3种VSCs释放均... 选取黄豆杆、红薯藤、菠萝蜜果核和紫檀树叶4种植物废物,分别与生活垃圾混合进行堆肥处理,考察堆肥过程中甲硫醇、甲硫醚、二甲基二硫醚3种含硫类可挥发性有机物(VSCs)释放量与植物废物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工况下,3种VSCs释放均集中在堆肥初期(前6d),甲硫醇均为主要的恶臭贡献者.不同工况的3种VSCs释放浓度差异显著.其中,以红薯藤为堆肥配料的工况下3种VSCs累积释放浓度均最高,以黄豆杆和紫檀树叶分别为堆肥配料的工况相对较低,累积释放浓度仅为前者的16.0%~74.3%,并低于生活垃圾单独堆肥.VSCs释放水平与混合原料的易降解有机物含量呈正比,与其植物多酚的含量呈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植物废物 物料性质 含硫类可挥发性有机物(vs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烟对口腔中挥发性含硫化合物(VSCs)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胡旺顺 钟科军 +2 位作者 何小解 高义军 张小明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7-19,共3页
在征集的812名自愿者中,其中吸烟者594名,非吸烟者218名,利用HALIMETER口臭测定仪测定了非吸烟者口腔中挥发性含硫化合物(VSCs)以及吸烟者吸食不同卷烟、吸食不同数量卷烟后口腔中VSCs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吸烟者口腔中VSCs含量比非吸烟... 在征集的812名自愿者中,其中吸烟者594名,非吸烟者218名,利用HALIMETER口臭测定仪测定了非吸烟者口腔中挥发性含硫化合物(VSCs)以及吸烟者吸食不同卷烟、吸食不同数量卷烟后口腔中VSCs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吸烟者口腔中VSCs含量比非吸烟者高出一倍;吸烟者口腔中VSCs含量与吸烟数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吸食“东方红”低危害口气清新卷烟与吸食对照卷烟相比,吸食者口腔中VSCs增长幅度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口腔 挥发性含硫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东海挥发性有机硫化物(VSCs)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孙茗歆 张洪海 +2 位作者 马乾耀 朱蓉 杨桂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90-1498,共9页
于2017年3~4月首次对东海表层海水及大气中3种主要挥发性有机硫化物(VSCs)即羰基硫(COS)、二甲基硫(DMS)、二硫化碳(CS2)的浓度分布进行观测,研究了海水中3种主要VSCs的相关性,并估算了3种VSCs的海-气通量.结果表明,东海表层海水COS、DM... 于2017年3~4月首次对东海表层海水及大气中3种主要挥发性有机硫化物(VSCs)即羰基硫(COS)、二甲基硫(DMS)、二硫化碳(CS2)的浓度分布进行观测,研究了海水中3种主要VSCs的相关性,并估算了3种VSCs的海-气通量.结果表明,东海表层海水COS、DMS和CS2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0±0.4)、(6.8±6.8)和(0.6±0.4)nmol/L,总体来看东海表层水中3种VSCs呈现出近岸高、远海低的分布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DMS与Chl-a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东海海水中DMS分布的主要因素;同时DMS与CS2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表明这2种物质的来源有着一定的共性.大气中COS、DMS和CS2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94.7±158.8)、(22.7±18.0)和(108.8±88.1)×10^(-12),分布呈现出近岸高,远海低的趋势,主要受到人为活动等陆源输入的影响.此外春季东海COS、DMS和CS2的海-气通量平均值分别为(4.0±3.4)、(25.8±33.8)和(2.6±2.9)μmol/(m2?d),表明春季东海是大气中3种VSCs重要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 分布 海气通量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及其化合物控制污泥厌氧消化VSCs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焦玲洁 李咏梅 +1 位作者 魏海娟 陈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454-3463,共10页
厌氧消化是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有效方法,然而,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形成的挥发性硫化物(VSCs)引发了许多问题,如降低消化效率、造成设备腐蚀、损害人体健康等.投加金属铁或铁化合物等原位硫化物去除技术在控制VSCs排放方面效果显著.为了... 厌氧消化是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有效方法,然而,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形成的挥发性硫化物(VSCs)引发了许多问题,如降低消化效率、造成设备腐蚀、损害人体健康等.投加金属铁或铁化合物等原位硫化物去除技术在控制VSCs排放方面效果显著.为了深入理解铁在厌氧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在总结VSCs产生机制的基础上,综述了投加铁盐、废铁屑、铁矿石控制VSCs的机理,评估其在厌氧消化中的实际适用性,并对铁及其化合物控制VSCs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厌氧消化过程中VSCs经济有效的原位控制提供思路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厌氧消化 挥发性硫化物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金膜对VSCs吸附的研究
5
作者 王瑞华 陈徐荣 诸富根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1-22,25,共3页
研究纳米Au膜在常温下对液态挥发性硫化物(VSCs)的吸附能力,实验采用多种浓度的正丙硫醇作为被检测气体,以不同的Au膜粗糙度和Au膜厚度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在粗糙度P≤1nm的基底上,Au膜厚度为9~15nm,吸附后再进行加热处理,Au... 研究纳米Au膜在常温下对液态挥发性硫化物(VSCs)的吸附能力,实验采用多种浓度的正丙硫醇作为被检测气体,以不同的Au膜粗糙度和Au膜厚度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在粗糙度P≤1nm的基底上,Au膜厚度为9~15nm,吸附后再进行加热处理,Au膜呈现出重复性好的吸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 巯基 挥发性硫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东印度洋海水与大气中挥发性硫化物的分布、通量和环境控制因素
6
作者 陈璐明 李磊 +2 位作者 金慧安 马乾耀 杨桂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101,共12页
挥发性硫化物(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VSCs)主要包括羰基硫(COS)、二甲基硫(DMS)和二硫化碳(CS_(2)),它们在全球硫循环和气候调节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于2022年3—5月测定了东印度洋海水和大气中COS、DMS和CS_(2)的浓度,分... 挥发性硫化物(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VSCs)主要包括羰基硫(COS)、二甲基硫(DMS)和二硫化碳(CS_(2)),它们在全球硫循环和气候调节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于2022年3—5月测定了东印度洋海水和大气中COS、DMS和CS_(2)的浓度,分析了其与相关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估算了它们的海-气通量。结果表明,春季东印度洋表层海水中COS、DMS和CS_(2)的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0.036(0.78~4.39)、2.23(0.016~0.064)和0.028(0.001~0.069)nmol·L^(-1),三者在大气中的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591.6(287.5~1749.5)、36.8(12.4~161.5)和181.3(2.0~698.0)pptv。调查期间海域内COS、DMS和CS_(2)的水平分布特征整体表现为北部高于南部,东部高于西部,且三者的浓度高值区均出现在孟加拉湾及其附近海域。COS、DMS和CS_(2)的海-气通量平均值(范围)分别为0.001(0.063~0.099)、2.83(0.17~10.00)和0.032(0.003~0.083)μmol·m^(-2)·d^(-1),这表明调查期间东印度洋海域是大气COS、DMS和CS_(2)的净源。此外,相关性分析表明,DMS和CS_(2)在大气中的分布与海域中心的风速大小呈正相关关系,是控制其在大气中分布的关键因子。而DMS与海水盐度呈现负相关,与叶绿素a(Chl a)并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硫化物 水平分布 海-气通量 东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武陵酱香型白酒中挥发性含硫化合物差异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李行 吴李玲 +6 位作者 裴荣红 朱琳 郑福平 孙金沅 李凡 李义 孙宝国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3,共11页
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由于具有香气特征强、阈值低的特点,对食品风味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大多数挥发性含硫化合物在食品中的含量低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 C-MS)分析技术的检出限,难以被鉴定和识别。酱香型是我国白酒的主要香型,产于湖... 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由于具有香气特征强、阈值低的特点,对食品风味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大多数挥发性含硫化合物在食品中的含量低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 C-MS)分析技术的检出限,难以被鉴定和识别。酱香型是我国白酒的主要香型,产于湖南的武陵酱香型白酒是酱香型白酒的重要代表之一。为深入探究我国酱香型白酒中重要的痕量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的组成,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硫化学发光检测(GC×G C-SCD)技术,以6种不同类型武陵酱香型白酒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含硫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研究共定性鉴定出27种含硫化合物,其中共有含硫化合物19种,非共有含硫化合物8种,主要包括4种硫醇、6种硫酯、5种多硫醚、5种噻唑、6种噻吩、1种噻烷;对其中信噪比大于100的23种含硫化合物,采用外标曲线法进行了定量分析。依据定量分析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研究确定了6种不同类型武陵酱香型白酒中挥发性含硫化合物含量的差异;14种变量投影值大于1的含硫化合物,可作为区分6种不同类型武陵酱香型白酒风味特征的差异组分。希望研究可为酱香型白酒的调配提供数据参考,为白酒企业调控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 武陵酒 白酒 含硫化合物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剂对堆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减排效果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新荣 田壮 +4 位作者 杨金凤 郭旋 杜连凤 王悦 成卫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71-1179,共9页
为明确添加剂对堆肥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排放的减排效果和影响因素,通过文献筛选出吸附类添加剂(活性炭和沸石)与有机酸类添加剂(柠檬酸和草酸)开展实验研究。在鸡粪-玉米秸秆堆肥实验中,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 为明确添加剂对堆肥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排放的减排效果和影响因素,通过文献筛选出吸附类添加剂(活性炭和沸石)与有机酸类添加剂(柠檬酸和草酸)开展实验研究。在鸡粪-玉米秸秆堆肥实验中,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添加活性炭、添加沸石、添加柠檬酸和添加草酸处理。研究对象包括115种VOCs、三甲胺和6种含硫有机挥发气体(二甲硫醚、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醚、甲硫醇、乙硫醇、乙硫醚)。结果表明:在28 d的好氧发酵中,所有处理均达到50℃并维持7 d,满足无害化标准。检出110种VOCs、三甲胺和3种含硫有机挥发气体(二甲硫醚、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醚)。VOCs的排放集中在前9 d,在第3天时VOCs达到峰值。5个处理在堆肥第3天检测到的VOCs浓度范围为169.22~548.26 mg·m^(-3)。4种添加剂对各类VOCs均有减排效果。在第3天,活性炭、沸石、柠檬酸和草酸对烷烃类的减排效率分别为79%、26%、77%和46%,对卤烃类的减排效率分别为96%、38%、93%和97%,对芳香烃类的减排效率分别为28%、11%、24%和53%。从堆肥第6天开始只有沸石对各类VOCs有减排效果,最高减排效率为30%。针对含硫有机挥发气体减排,减排效果依次是草酸>柠檬酸>沸石>活性炭。4种添加剂对含硫有机挥发气体均有减排效果,但是对三甲胺没有减排效果。综合堆肥前9 d VOCs的减排情况,4种添加剂中沸石对各类VOCs减排效果最好。堆肥过程中添加沸石有利于VOCs和其他气体的协同减排,并且对土壤和农作物不存在风险,所以沸石在堆肥工程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挥发性有机物(VOCs) 含硫有机挥发性气体 添加剂 沸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污水处理厂挥发性硫化物的排放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9
作者 丁家正 谢文玉 +4 位作者 王庆宏 梁家豪 谭湘 李长刚 陈晓青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22-1828,共7页
挥发性硫化物(VSCs)嗅阈值低、毒性强,由其引发的恶臭污染是当前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难题。城镇污水处理厂作为VSCs的重要排放源,对其有效治理是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总结了城镇污水处理厂VSCs的排放特征及源头... 挥发性硫化物(VSCs)嗅阈值低、毒性强,由其引发的恶臭污染是当前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难题。城镇污水处理厂作为VSCs的重要排放源,对其有效治理是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总结了城镇污水处理厂VSCs的排放特征及源头控制技术和末端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旨在为城镇污水处理厂VSCs控制技术的开发和工艺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污水处理厂 挥发性硫化物 排放特征 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通道GC-SCD系统测定乙烯和丙烯气体中痕量硫化物
10
作者 宋冰清 李诚炜 +1 位作者 王川 李继文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31-1638,共8页
建立了一种采用双通道气相色谱-硫化学发光检测器(GC-SCD)系统分析乙烯、丙烯中痕量硫化物的方法。考察了硫化物在双通道系统的分离效果以及方法的重复性、准确性,并比较了色谱柱的惰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硫化氢、羰基硫、甲... 建立了一种采用双通道气相色谱-硫化学发光检测器(GC-SCD)系统分析乙烯、丙烯中痕量硫化物的方法。考察了硫化物在双通道系统的分离效果以及方法的重复性、准确性,并比较了色谱柱的惰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硫化氢、羰基硫、甲硫醇、乙硫醇、甲硫醚和乙硫醚6种硫化物的分离和定量,避免了单根色谱柱的烃类干扰问题。该方法的重复性好,含量在0.1~1μmol/mol以下硫化物组分的相对标准偏差在10%以内,回收率在80%~120%之间,灵敏度高,检测限可达30 nmol/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丙烯 挥发性硫化物 气相色谱-硫化学发光检测器 双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挥发物和浸提液对辣椒疫霉菌的抑菌活性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廖静静 刘屹湘 +3 位作者 杨敏 张彧 何霞红 朱书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7-346,共10页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凹玻片法测定了大蒜各部位挥发物和浸提液对辣椒疫霉菌各生育阶段的抑菌活性,并用GC-MS深入分析了大蒜浸提液中的抑菌活性成分,以期为利用大蒜和辣椒轮作或间作控制辣椒疫病提供指导。试验结果表明,大蒜各组织挥发...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凹玻片法测定了大蒜各部位挥发物和浸提液对辣椒疫霉菌各生育阶段的抑菌活性,并用GC-MS深入分析了大蒜浸提液中的抑菌活性成分,以期为利用大蒜和辣椒轮作或间作控制辣椒疫病提供指导。试验结果表明,大蒜各组织挥发物和浸提液对辣椒疫霉菌均具有抑菌活性,其中蒜瓣抑菌活性最强,挥发物浓度0.3 g/皿即完全抑制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浸提液浓度16.7 mg/mL时的抑制率为67.09%。蒜瓣浸提液浓度2 mg/mL时对辣椒疫霉菌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和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18.44%,100%和100%。GC-MS分析表明,3种组织浸提液中均含有多种含硫化合物,包括二烯丙基一硫化物(DAS)、二烯丙基二硫化物(DADS)、二烯丙基三硫化物(DATS)和二甲基三硫化物(DMTS)等。化合物单体活性验证结果表明,DADS、DATS和DMTS均具有抑菌活性,其中二烯丙基三硫化物(DATS)抑菌活性最强,浓度100 mg/L时抑制率为47.30%。综上所述,大蒜不同组织产生和释放的含硫化合物对辣椒疫霉菌具有杀菌活性,生产上可以利用大蒜和辣椒间作或轮作降低辣椒疫病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浸提液 挥发物 辣椒疫霉菌 含硫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化污水处理场挥发性污染物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晗 陈少华 +2 位作者 张娴 崔星 徐亚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3-28,80,共7页
采用大气预浓缩系统-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石化企业污水处理场排放的挥发性污染物分布特征进行了定性、定量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污水处理场4个监测位点均检出多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以芳烃和直链烃类化合物为主,其中苯系物浓度... 采用大气预浓缩系统-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石化企业污水处理场排放的挥发性污染物分布特征进行了定性、定量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污水处理场4个监测位点均检出多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以芳烃和直链烃类化合物为主,其中苯系物浓度和检出率最高,甲苯和二甲苯占污染区采样点检出成分总量的10%以上。4个监测点中污水总进口上方大气污染最为严重。对大气预浓缩系统-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挥发性硫化物进行了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对硫化氢、甲硫醇和乙硫醇3种化合物存在一定的吸附作用,标准曲线斜率与起始浓度显著相关,采用该系统对低浓度、高活性的硫化物进行分析和绝对定量时应谨慎对待。污泥贮存池是硫化物恶臭类物质控制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挥发性硫化物 预浓缩系统 石化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燃烧法处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3
作者 牛茜 李兵 +4 位作者 徐校良 王小军 陈英文 祝社民 沈树宝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9-23,共5页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催化燃烧法已成为VOCs最为有效的处理技术。从催化剂种类、活性成分、催化特性及应用等方面对贵金属、非贵金属催化剂(包括过渡金属氧化物、尖晶石型、钙钛矿型催化剂)进行了阐...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催化燃烧法已成为VOCs最为有效的处理技术。从催化剂种类、活性成分、催化特性及应用等方面对贵金属、非贵金属催化剂(包括过渡金属氧化物、尖晶石型、钙钛矿型催化剂)进行了阐述,同时重点综述了硫对催化燃烧VOCs反应过程的影响,针对现有催化剂抗硫能力差,提出今后催化燃烧催化剂的改进方向和研发重点,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催化燃烧 催化剂 抗硫中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地区健康人群口腔挥发性硫成分水平的测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黄晓薇 李雪 +2 位作者 范旭 刘红春 叶咏梅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0-382,共3页
目的 :了解成都地区人群口腔挥发性硫成分 (VSCs)的分布、口臭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成都地区 384个健康成人使用便携式口气测定仪Halimeter及口气感官检测法分别检测人群口腔VSCs水平及口气指数 ,采用舌苔指数评... 目的 :了解成都地区人群口腔挥发性硫成分 (VSCs)的分布、口臭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成都地区 384个健康成人使用便携式口气测定仪Halimeter及口气感官检测法分别检测人群口腔VSCs水平及口气指数 ,采用舌苔指数评价受检者舌苔情况并进行问卷调查 ,统计学分析观察结果了解口臭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 :2 1 6 1%受检者的VSCs值大于 30 0ppb。 2 8 91%受检者口气值大于 6 ,表明有慢性口臭 ,男女之间口气值有显著差异 (P <0 0 5 )。无论VSCs水平或口气指数与患者舌苔指数均有显著相关。结论 :人群中有口臭的患者占有相当比例 ,舌苔与口臭有密切相关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 健康人群 挥发性硫成分 影响因素 口臭 感官检测法 口腔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源性湖泛水体主要含硫致臭物及其产生机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卢信 刘成 +1 位作者 尹洪斌 范成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3-590,共8页
由水生生物残体诱发的湖泛发生过程中水体高浓度的含硫致臭物质对水生态安全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这些致臭物质的来源途径及其产生机制至今尚无详细报道.通过使用藻类、浮游动物、鱼类、底栖动物以及水生植物等多种生物残体进行了... 由水生生物残体诱发的湖泛发生过程中水体高浓度的含硫致臭物质对水生态安全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这些致臭物质的来源途径及其产生机制至今尚无详细报道.通过使用藻类、浮游动物、鱼类、底栖动物以及水生植物等多种生物残体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发现各类生物残体均能导致湖泛的发生,其中藻类残体中含有的大量含硫氨基酸导致水体挥发性有机硫化物浓度升高尤为突出.使用蛋氨酸作为前驱物质进行模拟实验发现,影响蛋氨酸降解的非生物因素主要为光照和厌氧条件,其中光照的影响更大.对蛋氨酸降解率与铵态氮浓度变化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无论有无生物作用二者均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蛋氨酸降解的第一步应为发生脱氨基作用.对α-羟丁酸、α-酮丁酸和4-甲硫基-2-氧代丁酸等中间产物在体系中的变化进行研究后发现,4-甲硫基-2-氧代丁酸在体系中很难积累,而α-羟丁酸和α-酮丁酸则有较明显的累积过程,说明脱甲硫基作用可能在脱氨基作用后很短时间内发生,或二者同时发生,由此产生甲硫醇,甲硫醇再通过各种途径转化为二甲基硫醚、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醚以及硫化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泛 含硫氨基酸 蛋氨酸 挥发性硫化物 脱氨基作用 太湖 贡湖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吡氯铵含片对口源性口臭患者口腔内致臭菌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迪 刘长虹 +4 位作者 章锦才 蔡德鸿 杨晓喻 李世轶 钟惠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86-1389,共4页
目的研究西吡氯铵含片对口源性口臭致臭菌的抑制作用,探讨西吡氯铵含片治疗口源性口臭的效果。方法(1)选择中间普雷沃菌,致臭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以及唾液链球菌作为实验菌,通过体外抑菌实验确定西吡氯铵含片对四种实验菌的最... 目的研究西吡氯铵含片对口源性口臭致臭菌的抑制作用,探讨西吡氯铵含片治疗口源性口臭的效果。方法(1)选择中间普雷沃菌,致臭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以及唾液链球菌作为实验菌,通过体外抑菌实验确定西吡氯铵含片对四种实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2)使用硫化物检测仪Halimeter测量加入西吡氯铵含片的三种菌培养液厌氧培养4 h和8 h后产生的挥发性硫化物(VSCs)数值;(3)通过检测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长短以及VSCs水平的下降情况,来评价西吡氯铵含片在人体内抑制致臭菌,降低挥发性硫化物的产生,消除口臭的功效。结果(1)西吡氯铵含片对所有实验细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2)西吡氯铵含片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具核梭杆菌产VSCs的效果明显,其效果与氯己定的抑菌效果相近;(3)与蒸馏水漱口相比,口腔含服一片西吡氯铵含片后,半胱氨酸激发VSCs的水平下降百分比明显(P<0.05),作用持续时间为230 min。结论西吡氯铵含片对口源性口臭患者口腔内致臭菌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对治疗口源性口臭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吡氯铵含片 口臭 致臭菌 挥发性硫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气中挥发性硫化物的质子转移反应质谱在线检测 被引量:5
17
作者 沈成银 王鸿梅 +5 位作者 黄超群 陆燕 夏磊 陈小景 王宏志 储焰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6-240,共5页
利用自主研制的高灵敏呼气检测质子转移反应质谱(PTR-MS),对一名口臭受试者的口腔吹出气体、鼻子呼出气体和口腔内气体分别进行多组分实时监测,发现了该受试者呼气中3种引起口臭的挥发性硫化物(VSCs)的来源并不相同,其中甲硫醇主要来源... 利用自主研制的高灵敏呼气检测质子转移反应质谱(PTR-MS),对一名口臭受试者的口腔吹出气体、鼻子呼出气体和口腔内气体分别进行多组分实时监测,发现了该受试者呼气中3种引起口臭的挥发性硫化物(VSCs)的来源并不相同,其中甲硫醇主要来源于口腔,硫化氢和二甲基硫则主要来源于肺或呼吸道.本研究不仅发现了口腔内气体在PTR-MS呼气监测过程中的特征变化趋势,还分析了呼出气体中3种VSCs的来源,对于呼气的正确采样和检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气 挥发性硫化物 质子转移反应质谱 挥发性有机物 在线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联用同时测定水中致嗅挥发性有机硫化物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洋 韩璐 +2 位作者 宋永会 弓爱君 俞博凡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4-149,共6页
建立了一种利用吹扫捕集( P&T)-气相色谱( GC)/火焰光度检测器( FPD)同时测定水中16种致嗅类有机硫化物的分析方法。研究并优化了捕集阱类型、吹扫温度、吹扫时间,解吸温度以及解吸时间对P&T的影响。实验表明:大部分硫醚类和... 建立了一种利用吹扫捕集( P&T)-气相色谱( GC)/火焰光度检测器( FPD)同时测定水中16种致嗅类有机硫化物的分析方法。研究并优化了捕集阱类型、吹扫温度、吹扫时间,解吸温度以及解吸时间对P&T的影响。实验表明:大部分硫醚类和硫醇类化合物分别在1~100 ng/L和3~300 ng/L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相对标准偏差小于9.47%(n=6);加标回收率为81.68%~115.18%。定量下限(10倍信噪比)范围从0.19 ng/L(二乙基二硫醚)到2.67 ng/L(2-甲基-1-丙硫醇)。采用此方法对北京市3条河流水样进行了检测,除1-丙基二硫醚和2-甲基-2-丙硫醇外,其他14种有机硫化物都有检出,质量浓度为1.95~1282.35 n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 吹扫捕集 气相色谱 同时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水中总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检测方法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艳君 郑晓玲 +2 位作者 何鹰 张栋 王保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40-1045,共6页
建立了一种捕集、解析、氧化、紫外荧光检测技术,用于水中痕量总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检测.自行研制的低温捕集-热解析装置实现水中痕量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富集,富集的有机硫化物在高温和助燃气作用下,充分氧化为二氧化硫,采用紫外荧光法... 建立了一种捕集、解析、氧化、紫外荧光检测技术,用于水中痕量总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检测.自行研制的低温捕集-热解析装置实现水中痕量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富集,富集的有机硫化物在高温和助燃气作用下,充分氧化为二氧化硫,采用紫外荧光法检测二氧化硫含量,从而间接获得水中总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浓度值.方法的捕集温度5℃,解析温度150℃,氧化温度1000℃,气提室温度65℃,气提时间20min,精密度5.5%,检测限为6ng/L,加标回收率为91.6%~95.1%.利用该装置对青岛市某池塘水样进行检测分析,检测结果中总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含量为1503~1911n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挥发性有机硫化物 二氧化硫 紫外荧光 捕集 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炼油厂恶臭污染源综合监测与评价Ⅱ.污染源分级与排放评估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凌波 郭兵兵 刘忠生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7-83,共7页
系统地监测和评价了某典型炼油厂各类储罐排放气、污水处理场逸散气及氧化脱硫醇尾气等主要恶臭污染源,估算了臭气浓度和总烃、苯系物、臭味排放量。结果表明:上述恶臭污染源非甲烷烃、苯、甲苯和二甲苯、硫化氢、甲硫醇、乙硫醇和二甲... 系统地监测和评价了某典型炼油厂各类储罐排放气、污水处理场逸散气及氧化脱硫醇尾气等主要恶臭污染源,估算了臭气浓度和总烃、苯系物、臭味排放量。结果表明:上述恶臭污染源非甲烷烃、苯、甲苯和二甲苯、硫化氢、甲硫醇、乙硫醇和二甲二硫等污染物均不同程度地超过参考标准,浓度比排放量超过参考标准严重;污染物和污染源按排放量可各分为三类,一类的恶臭污染物为硫化氢,其臭味排放贡献约占67.9%;二类恶臭污染物为甲硫醇、乙硫醇、异丙硫醇、二甲二硫、甲乙二硫和二乙二硫,臭味排放贡献合计约占31.8%;三类恶臭污染物为苯系物,臭味排放贡献合计仅占0.3%。一类的恶臭污染源为酸性水罐废气,其臭味排放贡献约为57.1%;二类恶臭污染源为污水处理场、高温蜡油罐和污油罐废气,臭味排放贡献合计约占37.3%;三类恶臭污染源为碱渣罐、冷焦水罐、油品中间罐和氧化脱硫醇废气,臭味排放贡献合计约占5.6%。主要恶臭污染源总烃和苯系物排放总量分别约为261kg/h和23.8kg/h,其中污水处理场、酸性水罐及氧化脱硫醇合计约占总烃排放量的2/3,污水处理场和冷焦水罐合计约占苯系物排放量的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油厂 污染源 臭味因子 挥发性硫化物 烃类 苯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