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3篇文章
< 1 2 1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yst nematode”中文译名应该为“孢囊线虫”
1
作者 李红梅 陈书龙 +2 位作者 郑经武 肖炎农 彭德良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1-132,145,共3页
农作物孢囊线虫病害(crop cyst nematode diseases)近年来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植物病原线虫病害,鉴于国内部分有关学术论著与文献中,对"cyst nematode"的中译名写法有歧义,作者通过文献的阐述与论证,认为"... 农作物孢囊线虫病害(crop cyst nematode diseases)近年来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植物病原线虫病害,鉴于国内部分有关学术论著与文献中,对"cyst nematode"的中译名写法有歧义,作者通过文献的阐述与论证,认为"cyst nematode"的中译名称应该为"孢囊线虫",而不用"胞囊线虫",以免引起混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囊线虫 中文译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ntomogenous nematodes
2
作者 崔景岳 王宝升 +3 位作者 苏骏 李仲秀 王庆雷 刘春芹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2期54-60,共7页
Studies indicat that; 1. when soil moisture is above 15% and soil temperature is 20-28℃ ,the condition is benefic for infecting and reproducing of the nematodes. At the same time,this condition is samely needed for t... Studies indicat that; 1. when soil moisture is above 15% and soil temperature is 20-28℃ ,the condition is benefic for infecting and reproducing of the nematodes. At the same time,this condition is samely needed for the white grubs; 2. the migration ability of the nematodes is lower in soil of field than that in tested soil of the laboratory. But in general,the nematodes appplyed into soil distribute mainly in the ploughed layer and a migration area for them can be formed in the direction of horizontal; 3. observations reveal that invasion time of the S. glaseri NC34 into larval (H. parallela) through intersegmental membrane of body segment and foot after the inoculation is 30 min,and it for invading cuticle of larvae body side is 120 min. But the infection time is different in the different individuals of S. glaseri and in the different species of gru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tomogenous nematode GRUB .beetl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IGRATION 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control potential of 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Heterorhabditis indica against pink bollworm,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Lepidoptera:Gelechiidae)
3
作者 THUBE Shivaji SHINDE Swati +8 位作者 SHAH Vivek GOKTE‑NARKHEDKAR Nandini INGOLE Dnyaneshwar NIKOSHE Akash TENGURI Prabhulinga THAVKAR Snehal FAND Babasaheb DESHMUKH Vrushali PRASAD Yenumula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CAS 2023年第4期277-287,共11页
Background The emergence of pink bollworm(PBW),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Lepidoptera:Gelechiidae),in cotton due to Bt resistance and concealed feeding habit has created a need for alternative,eco-friendly,and... Background The emergence of pink bollworm(PBW),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Lepidoptera:Gelechiidae),in cotton due to Bt resistance and concealed feeding habit has created a need for alternative,eco-friendly,and cost-effective control methods.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bio-efficacy and reproductive potential of two native strains of 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EPNs),Heterorhabditis indica,namely CICR-HI-CL and CICR-HI-MN,against PBW larvae and pupae under in-vitro conditions.Results The larval assay revealed that strain CICR-HI-CL exhibited higher potency than strain CICR-HI-MN against 2nd,3rd,and 4thinstar larvae,with median lethal dose(LD50)values of 5.45,4.45,and 4.60 infective juveniles(IJs)per larva,respectively.In case of pupal bioassay,both EPN strains demonstrated greater virulence when applied directly(LD50values:29.65 and 73.88 IJs per pupa for strains CICR-HI-CL and CICR-HI-MN,respectively)compared to soil application(147.84 and 272.38 IJs per pupa).Both EPN strains successfully penetrated and reproduced on 4thinstar larvae,resulting in maximum production of 19.28 and 20.85 lakh IJs per larva in the next generation when inoculated at 30 IJs per larva.Conclusion The present study has generated useful information on the virulence and reproductive potential of two strains of EPN H.indica(CICR-HI-CL and CICR-HI-MN)against PBW,a dreaded pest of cotton.Higher virulence and reproductive potential of EPN strains demonstrated their ability to multiply,sustain and perpetuate on larval and pupal stages of PBW.The knowledge generated will help formulate effective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PBW with the inclusion of EPN as a potential biological control candidate.The soil-dwelling life stages viz.,last instar hibernating larvae and pupae of PBW can be the ideal weak links to make a successful use of H.indica fo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PBW in the cotton ecosystem.However,before taking these EPN strains to field for managing PBW,detailed studies investigating their biocontrol potential against PBW under field conditions are nee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efficacy 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 Multiplication rate Heterorhabditis indica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荞根结线虫病流行规律调查及抗性资源和防控药剂筛选
4
作者 孙道旺 王群 +5 位作者 何成兴 张艳军 胡选江 刘佳 卢文洁 王莉花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3-379,共7页
为有效防控苦荞根结线虫病,调查了苦荞根结线虫病的田间流行规律,并筛选了根结线虫病的云南苦荞抗性资源和有效防控药剂。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在苦荞1叶期时没有发现根结线虫为害症状,3叶期症状明显,随后在5叶期呈快速侵染,并在开花末期... 为有效防控苦荞根结线虫病,调查了苦荞根结线虫病的田间流行规律,并筛选了根结线虫病的云南苦荞抗性资源和有效防控药剂。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在苦荞1叶期时没有发现根结线虫为害症状,3叶期症状明显,随后在5叶期呈快速侵染,并在开花末期灌浆期达到发病高峰。抗性品种筛选结果显示,在供试的47份云南苦荞地方品种中,2份(4.25%)为高抗(HR),35份(74.46%)为抗(R),9份(19.15%)为中抗(MR),1份(2.13%)为感(S)。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在测试的6种杀线虫剂中,有4个处理的防治效果在85%以上,并且这4个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P>0.05)。这4个处理中,用量为1.2 kg/hm^(2)的41.7%氟吡菌酰胺SC的防治效果最好,达到92.65%。其次是用量为45 kg/hm^(2)的10%噻唑磷GR、用量为1.05 kg/hm^(2)的41.7%氟吡菌酰胺SC和用量为30 kg/hm^(2)的2亿活孢子/g淡紫拟青霉DP,防治效果分别为88.58%、86.14%和85.14%。本文明确了苦荞根结线虫病的流行规律,筛选了2份高抗苦荞线虫病的地方品种资源(‘迪庆苦荞’‘泸水苦荞-1’)和3个高效防控药剂(氟吡菌酰胺SC、噻唑膦GR、2亿活孢子/g淡紫拟青霉DP),研究结果为苦荞根结线虫病害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结线虫 苦荞 流行规律 抗性资源 防控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茎线虫病复合抗性遗传分析与QTL定位
5
作者 闫会 马居奎 +5 位作者 李臣 马猛 张艾岑 张成玲 张允刚 李强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7-915,共9页
为高效挖掘甘薯茎线虫病复合抗性基因并创制甘薯抗病种质,以包含274个甘薯F1子代的分离群体为材料,利用大田自然诱发鉴定法对F1群体的复合抗性进行连续两个生长周期的抗性鉴定,通过高精度连锁分析检测与复合抗性显著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 为高效挖掘甘薯茎线虫病复合抗性基因并创制甘薯抗病种质,以包含274个甘薯F1子代的分离群体为材料,利用大田自然诱发鉴定法对F1群体的复合抗性进行连续两个生长周期的抗性鉴定,通过高精度连锁分析检测与复合抗性显著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并利用基因本体(GO)和直系同源基因簇(COG)数据库注释和筛选候选基因。结果表明,甘薯茎线虫病复合抗性不符合正态分布,F1群体存在丰富遗传变异且存在超亲遗传,其中高抗和高感抗性性状遗传稳定,可指导甘薯茎线虫病复合抗性育种。通过连锁分析在LG03、LG05、LG07和LG08连锁群定位到与复合抗性紧密连锁的9个QTL,可解释6.1%~7.3%的表型变异。根据两个生长周期QTL定位结果,获得1个共定位QTL和10个共定位基因。本研究为甘薯茎线虫病复合抗病基因挖掘和复合抗性种质创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茎线虫病 复合抗性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吐哈盆地三种荒漠蜥蜴胃肠道线虫感染情况调查
6
作者 王涛 阎晓菲 +4 位作者 王旖旎 赵怡阳 孙鑫 陈胜涛 王楠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97-1909,共13页
旨在为掌握新疆吐哈盆地三种荒漠蜥蜴胃肠道线虫种类及感染情况,对新疆岩蜥(Laudakia stoliczkana)、吐鲁番麻蜥(Eremias roborowskii)和叶城沙蜥(Phrynocephalus axillaris)共计127只蜥蜴进行胃肠道线虫检查,采用剖检法分离胃肠道线虫... 旨在为掌握新疆吐哈盆地三种荒漠蜥蜴胃肠道线虫种类及感染情况,对新疆岩蜥(Laudakia stoliczkana)、吐鲁番麻蜥(Eremias roborowskii)和叶城沙蜥(Phrynocephalus axillaris)共计127只蜥蜴进行胃肠道线虫检查,采用剖检法分离胃肠道线虫,进行形态学鉴定。使用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三种不同荒漠蜥蜴性别间、头体长(snout-vent length, SVL)间、体重间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三种荒漠蜥蜴胃肠道线虫总感染率为28.35%,新疆岩蜥感染率为100%,吐鲁番麻蜥感染率为27.59%,叶城沙蜥感染率为22.22%;新疆岩蜥胃肠道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极显著高于吐鲁番麻蜥和叶城沙蜥,其雄性感染强度显著高于雌性;较大体型的感染强度更高。基于虫种形态特征鉴定出三种优势虫种为泡翼科Abbreviata属线虫、咽齿科Spauligodon属线虫和咽齿科Parapharyngodon属线虫,均为中国新纪录属。本研究对新疆吐哈盆地三种荒漠蜥蜴胃肠道线虫进行感染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不仅为新疆荒漠蜥蜴寄生虫多样性研究积累重要数据资料,还可为荒漠蜥蜴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荒漠蜥蜴 胃肠道线虫 新纪录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含硫量油菜对枸杞地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7
作者 张树杰 陈灿 +2 位作者 罗爱华 王培 赵燕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775,共8页
为科学利用绿肥油菜对土壤的生物熏蒸作用,通过田间实验研究不同含硫量绿肥油菜对枸杞地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调查土壤线虫的数量和种类。处理包括行间种植高硫油菜(Hg)、低硫油菜(Lg)与常规清耕管理对照(CK)。结果显示:与CK相比,5月15... 为科学利用绿肥油菜对土壤的生物熏蒸作用,通过田间实验研究不同含硫量绿肥油菜对枸杞地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调查土壤线虫的数量和种类。处理包括行间种植高硫油菜(Hg)、低硫油菜(Lg)与常规清耕管理对照(CK)。结果显示:与CK相比,5月15日种植油菜一个半月,Hg和Lg处理分别使枸杞地土壤线虫数量显著升高103.45%和53.64%;6月30日种植油菜三个月,Hg和Lg处理分别使土壤线虫数量显著升高72.90%和51.34%;但在8月15日翻压油菜一个半月,Hg和Lg处理分别使土壤线虫数量显著降低58.35%和54.20%;9月30日翻压油菜三个月,Hg和Lg处理分别使土壤线虫数量升高5.10%和0.14%,但未达显著差异。同时,在线虫种类上,Hg和Lg处理使食细菌线虫个体和属的数量较CK显著升高,而使植食性线虫个体和属的数量较CK显著降低,特别是植食性线虫胞囊属。与CK相比,Hg和Lg处理线虫通路指数(NCR)在前3次采样时显著升高,而在第4次采样时显著降低;Hg和Lg处理使线虫丰富度指数(Rs)、瓦斯乐斯卡指数(WI)、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MI)显著升高,而使植食性线虫成熟度指数(PPI)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绿肥油菜有利于枸杞地土壤线虫数量的增长,同时能够增加食细菌线虫属的数量和相对丰度、降低植食性线虫属的数量和相对丰度,特别是高硫绿肥油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含硫量 绿肥 生物熏蒸 土壤线虫 食细菌线虫 植食性线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抗病基因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杨冬静 高方园 +5 位作者 马居奎 唐伟 陈晶伟 梁昭 张成玲 孙厚俊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1-1030,共10页
甘薯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能源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种植国,甘薯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种薯、种苗地频繁调运,甘薯病害发生日趋严重,新病害不断产生,严重影响甘薯的产量和品质,制约了中国甘... 甘薯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能源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种植国,甘薯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种薯、种苗地频繁调运,甘薯病害发生日趋严重,新病害不断产生,严重影响甘薯的产量和品质,制约了中国甘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分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甘薯抗病分子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研究思路。本文主要从甘薯抗真菌病、抗细菌病、抗线虫病以及抗病毒病相关基因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甘薯抗病相关基因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为甘薯抗病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和抗病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基因克隆 真菌 细菌 线虫 基因功能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病原线虫对蛹期甜菜夜蛾的致病力评价
9
作者 刘敏 林雅 章金明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001-1004,共4页
为筛选防治甜菜夜蛾的优良昆虫病原线虫品系,本研究以室内生测的方式评价并比较了4种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对甜菜夜蛾预蛹和蛹的致病力,同时评估了土壤含水量对线虫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昆虫病原线虫对甜菜夜蛾预蛹和蛹均有一定的致病... 为筛选防治甜菜夜蛾的优良昆虫病原线虫品系,本研究以室内生测的方式评价并比较了4种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对甜菜夜蛾预蛹和蛹的致病力,同时评估了土壤含水量对线虫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昆虫病原线虫对甜菜夜蛾预蛹和蛹均有一定的致病力,且其对甜菜夜蛾蛹的致病力低于预蛹。当线虫浓度相同时,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All、X-7和JY-90品系对甜菜夜蛾预蛹的致死效果均优于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indica)LN_(2)品系。当线虫浓度为100 IJs·头^(-1)时,斯氏线虫X-7、JY-90和All品系对甜菜夜蛾预蛹的致死率均超过80%,异小杆线虫LN_(2)品系的致死率仅为40%左右。当线虫浓度为1600 IJs·头^(-1)时,斯氏线虫X-7、JY-90和All品系对甜菜夜蛾蛹的致死率分别为67.5%、40.0%、18.7%,而异小杆线虫LN_(2)品系对甜菜夜蛾蛹的致死率仅为38.6%。试验进一步评估了15%和20%土壤含水量对X-7品系线虫致死率的影响,发现在含水量20%的土壤中X-7品系对甜菜夜蛾蛹的致死率更高,说明昆虫病原线虫在甜菜夜蛾的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甜菜夜蛾 预蛹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周年轮作模式对烟草根结线虫的影响
10
作者 李军营 周敏 +5 位作者 邓小鹏 邹炳礼 张宏 张留臣 杨景华 周绍松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70-74,共5页
为了探讨不同周年轮作模式对烟草根结线虫的影响。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进行田间定位试验,以烤烟-冬闲-烤烟为对照,设烤烟-绿肥-高粱、烤烟-绿肥-万寿菊、烤烟-燕麦-万寿菊、烤烟-大麦-万寿菊、烤烟-藜麦-万寿菊5个轮作处理,研究不同轮... 为了探讨不同周年轮作模式对烟草根结线虫的影响。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进行田间定位试验,以烤烟-冬闲-烤烟为对照,设烤烟-绿肥-高粱、烤烟-绿肥-万寿菊、烤烟-燕麦-万寿菊、烤烟-大麦-万寿菊、烤烟-藜麦-万寿菊5个轮作处理,研究不同轮作处理在不同时期对烟草根结线虫数量及烤烟发病率、病情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麦、燕麦、藜麦收获后土壤根结线虫数量显著低于烤烟-冬闲-烤烟处理(CK)烤烟移栽前,表明小春种植大麦、燕麦、藜麦相对于冬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根结线虫数量增长。烤烟-燕麦-万寿菊、烤烟-大麦-万寿菊、烤烟-藜麦-万寿菊处理在万寿菊收获后,土壤根结线虫数量较万寿菊盛花期分别下降了14.9%、20.0%和41.3%,表明烤烟与燕麦、大麦、藜麦、万寿菊进行周年轮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根结线虫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周年轮作模式 根结线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期药剂喷施对水稻干尖线虫病的田间防效
11
作者 王振萍 李晓光 +4 位作者 张静 岳杨 温开智 金真 董本春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7期87-88,共2页
[目的]筛选苗期药剂喷施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的效果。[方法]设置4种药剂各3种稀释倍数,并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在秧苗3个时期进行药剂喷施,比较各处理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的效果。[结果]秧苗期药剂喷施防治干尖线虫病有一定防效。3个喷药时期... [目的]筛选苗期药剂喷施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的效果。[方法]设置4种药剂各3种稀释倍数,并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在秧苗3个时期进行药剂喷施,比较各处理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的效果。[结果]秧苗期药剂喷施防治干尖线虫病有一定防效。3个喷药时期中,在2叶1心期喷药病株率最高,病株率在3.24%~9.61%,防效在4.44%~60.17%;立针期喷施药剂,病株率在1.68%~6.40%,防效在43.39%~85.18%,立针期喷施药剂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效果较好。4种药剂中,喷施噻唑膦后稻株繁殖种子的百粒带虫量相对较少。[结论]立针期喷施噻唑膦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效果较好,具体用药浓度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干尖线虫病 苗期防治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照沿海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及自由生活线虫4个新纪录种
12
作者 吕艳伟 郭文 孟知雨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4-654,共11页
为探究黄海中部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及自由生活线虫的种类,采集山东日照沿海12个站位的沉积物样品,通过室内分选、装片制作、数据统计、形态鉴定等方法探究不同站位的底栖生物类群组成、优势种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 为探究黄海中部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及自由生活线虫的种类,采集山东日照沿海12个站位的沉积物样品,通过室内分选、装片制作、数据统计、形态鉴定等方法探究不同站位的底栖生物类群组成、优势种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日照沿海12个站位共分选出9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包括线虫类、缓步类、桡足类、多毛类、介形类、双壳类、涡虫类、寡毛类及其他类群;鉴定出自由生活线虫262种(或分类实体),隶属于9目39科127个属;发现4个新纪录种,分别为异化感器玛瑙线虫(Onyx disparamphis),弯曲伽马线虫(Gammanema curvata),盖氏囊咽线虫(Sphaerolaimus ganymede)和霍氏拟合瘤线虫(Synonchiella hopperi)。研究表明,日照沿海潮间带12个站位的样品中,线虫在小型底栖生物丰度中占绝对优势,其中,吞咽线虫属(Daptonema)为最优势属,微咽线虫属(Microlaimus)次之;最优势种为大球咽线虫(Bolbolaimus maj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生活线虫 日照沿海潮间带 群落结构 新纪录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病原线虫对番茄潜叶蛾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海艳 刘桂清 +6 位作者 曹梦宇 张静航 刘双清 张亚 张毅波 张桂芬 万方浩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2,I0006-I0011,共17页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是一种世界性入侵性害虫,起源于南美洲,主要危害茄科作物。当前,番茄潜叶蛾主要防控手段为化学防治,但化学防治易引起害虫抗药性水平升高,对环境、非靶标物种造成危害,甚至还给人类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因此,...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是一种世界性入侵性害虫,起源于南美洲,主要危害茄科作物。当前,番茄潜叶蛾主要防控手段为化学防治,但化学防治易引起害虫抗药性水平升高,对环境、非靶标物种造成危害,甚至还给人类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环境友好的生物防治技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将生物防治技术用于番茄潜叶蛾防控。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EPNs)是害虫生物防治的常用生防作用物,也是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ive Pest Management,IPM)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利用昆虫病原线虫开展番茄潜叶蛾生物防治的研究内容比较零散,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全球范围内利用EPNs防治番茄潜叶蛾的研究进展,并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了综述:(1)昆虫病原线虫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2)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番茄潜叶蛾研究进展;(3)环境因素对昆虫病原线虫防效的影响;(4)昆虫病原线虫与其他防控措施联合施用技术。本文总结了提高利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控番茄潜叶蛾效力的方法,并对利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控番茄潜叶蛾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害虫综合治理 昆虫病原线虫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林开窗补植油樟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洁 王纪杰 +7 位作者 巫呷布吉 涂程伟 刘梅 黄玉梅 张健 王红鑫 赵丁凭 肖玖金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9-657,共9页
【目的】探究马尾松人工林开窗补植油樟后对不同粒径的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改造效果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实验选择了4种不同大小面积的林窗(T1:10 m×10 m、T2:20 m×20 m、T3:30 m×30 m和T4:40 m&#... 【目的】探究马尾松人工林开窗补植油樟后对不同粒径的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改造效果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实验选择了4种不同大小面积的林窗(T1:10 m×10 m、T2:20 m×20 m、T3:30 m×30 m和T4:40 m×40 m),并在林窗中补植油樟(Cinnamomum longipaniculatum)。【结果】油樟斑块中心土壤线虫数量高于马尾松纯林,各处理下土壤根际线虫丰富度远高于非根际。中小团聚体中的线虫数量均要明显多于微团聚体和大团聚体。开窗补植油樟提高土壤线虫营养多样性指数和通道比值。【结论】开窗补植油樟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加速土壤养分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林窗 土壤线虫 油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大豆根腐线虫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15
作者 徐菲菲 李进 +5 位作者 任航 王重 王惠卿 李洪连 李宇 王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3-83,共11页
【目的】明确从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大豆根系和根际土壤样本中采集到的一种根腐线虫种类及其对大豆的致病性,为识别和防治大豆根腐线虫病提供指导。【方法】使用贝曼漏斗法从采集的大豆根系和根际土壤中分离线虫,并在胡萝卜愈伤组织上进... 【目的】明确从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大豆根系和根际土壤样本中采集到的一种根腐线虫种类及其对大豆的致病性,为识别和防治大豆根腐线虫病提供指导。【方法】使用贝曼漏斗法从采集的大豆根系和根际土壤中分离线虫,并在胡萝卜愈伤组织上进行纯化培养,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分离到的根腐线虫种类,采用盆栽接种试验评估该根腐线虫种群对大豆的致病性及其对大豆生长的影响。【结果】形态特征分析结果显示,采集到的大豆根腐线虫种群与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的形态特征较为一致。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大豆根腐线虫种群的rDNA 28S D2-D3区序列和rDNA-ITS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咖啡短体线虫的序列相似度最高,分别为98.59%~99.87%和97.83%~99.10%。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大豆根腐线虫种群与其他已鉴定的咖啡短体线虫种群处于同一高度支持的分支上。盆栽接种试验结果显示,接种该根腐线虫种群60 d后,大豆植株地上部矮小,长势较弱,茎秆较细,根系减少,且根系出现褐色坏死病斑,甚至腐烂症状,该线虫在大豆根际的繁殖系数达到4.03。【结论】从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采集的大豆根腐线虫种类为咖啡短体线虫,其对大豆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线虫病害 根腐线虫 病原鉴定 致病性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河谷小麦根腐线虫与孢囊线虫复合侵染的鉴定
16
作者 牛文龙 林凡康 +7 位作者 李进 刘菲 付文君 李洪连 彭焕 王珂 高海峰 李宇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1-312,317,共13页
为明确新疆伊犁河谷地区部分小麦植株矮小、叶片黄化、根系腐烂同时存在疑似孢囊线虫侵染引起的乱麻状须根团等症状的病因,通过改良贝曼漏斗法和直接解剖根系的方法分离小麦根际的线虫,通过光学显微镜对线虫进行形态鉴定,并对采集的植... 为明确新疆伊犁河谷地区部分小麦植株矮小、叶片黄化、根系腐烂同时存在疑似孢囊线虫侵染引起的乱麻状须根团等症状的病因,通过改良贝曼漏斗法和直接解剖根系的方法分离小麦根际的线虫,通过光学显微镜对线虫进行形态鉴定,并对采集的植物线虫进行28S rDNA D2-D3区和rDNA-ITS区序列扩增。结果表明,从小麦根际分离出2种植物线虫,分别与落选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neglectus和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的形态特征最为相似;28S rDNA D2-D3区和rDNA-ITS区的序列与落选短体线虫和禾谷孢囊线虫的相似性分别大于99.1%和99.5%;基于28S rDNA D2-D3区和rDNA-ITS区序列构建的进化树表明,供试2种植物线虫分别与GenBank数据库中落选短体线虫和禾谷孢囊线虫处于同一分支。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根际分离到的2种植物线虫分别为落选短体线虫和禾谷孢囊线虫,这也是首次在新疆伊犁河谷地区小麦上发现短体线虫与孢囊线虫的复合侵染,本研究结果为小麦根际线虫病害的识别与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谷 小麦 短体线虫 孢囊线虫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石河子一株捕食线虫性真菌-圆锥节丛孢菌的分离鉴定与捕食线虫活性分析
17
作者 张程志 聂宇航 +6 位作者 孙雪 魏立翔 孙焱森 孙殿明 才学鹏 乔军 孟庆玲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9-747,共9页
从新疆石河子地区天山北坡牧场土壤中分离培养捕食线虫性真菌,筛选高捕食线虫活性的菌株,为草食动物线虫病生防制剂研发奠定基础。采用土壤散布法、线虫诱饵法分离纯化捕食线虫性真菌,根据菌丝、分生孢子、捕食结构的形态特征及分子生... 从新疆石河子地区天山北坡牧场土壤中分离培养捕食线虫性真菌,筛选高捕食线虫活性的菌株,为草食动物线虫病生防制剂研发奠定基础。采用土壤散布法、线虫诱饵法分离纯化捕食线虫性真菌,根据菌丝、分生孢子、捕食结构的形态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并分析其遗传进化关系及捕食线虫活性。结果分离得到一株捕食线虫性真菌(命名为NTF-SHZ6菌株),该菌捕食结构为粘性菌网,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和少量的厚垣孢子。其中,分生孢子无色,呈倒圆锥,中有一隔,与节丛孢形态相符。分离株ITS1基因序列与圆锥节丛孢同源性为99%~100%,确定该菌株为圆锥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conoides)。捕食线虫活性测定显示,该菌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捕食率高达99.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性真菌 圆锥节丛孢菌 分离鉴定 遗传进化分析 捕食线虫活性 线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基二硫和棉隆联合生物菌剂对山药根结线虫病的防控效果评价
18
作者 万传旭 曾荣 +4 位作者 方文生 鄢明峰 华菊玲 黄水金 孙杨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9-415,420,共8页
根结线虫病是山药连作障碍的主要因子,严重影响山药的产量和质量。为打破山药连作障碍,本研究以瑞昌山药为研究对象,在两年连作试验田块,分别利用二甲基二硫(dimethyl disulfide,DMDS)和棉隆(dazomet,DZ)熏蒸剂配合生物菌剂进行联合防... 根结线虫病是山药连作障碍的主要因子,严重影响山药的产量和质量。为打破山药连作障碍,本研究以瑞昌山药为研究对象,在两年连作试验田块,分别利用二甲基二硫(dimethyl disulfide,DMDS)和棉隆(dazomet,DZ)熏蒸剂配合生物菌剂进行联合防治试验。通过鉴定瑞昌山药线虫病病原、监测山药根际土壤线虫消长动态,调查山药出苗率、蔓基直径、薯块发病情况及产量,评价2种处理的防病和增产效果。结果表明,瑞昌山药根结线虫病病原为南方根结线虫。与未处理田块相比,处理组山药出苗率显著增加,南方根结线虫的繁殖受到显著抑制。至收获期,2种处理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7.30%、89.63%;对山药薯块的防病效果分别为92.85%、86.14%;健康薯块产量增产114.17%、102.61%。综上所述,二甲基二硫、棉隆联合生物菌剂进行土壤处理对抑制山药根际土壤中南方根结线虫及防控山药根结线虫病具有良好效果,可以显著提高山药出苗率和产量,实现山药增产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二硫 棉隆 山药线虫病 线虫发生动态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葡萄糖催化转化的5-羟甲基糠醛的稳定载药体的构建及对根结线虫的影响
19
作者 胡路杰 王林松 +8 位作者 范兆乾 高堃 周潞潇 王中玮 张琦璘 宋亚东 邢荣娥 李鹏程 秦玉坤 《海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4,共12页
5-羟甲基糠醛(HMF)是一种具有广泛运用前景的平台化合物,并且此前被报道在离体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杀线活性,但其在常温下的不稳定性极大地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开发与应用。本研究首先使用甲壳素单体氨基葡萄糖制备获得了HMF(产率为42.1%),随... 5-羟甲基糠醛(HMF)是一种具有广泛运用前景的平台化合物,并且此前被报道在离体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杀线活性,但其在常温下的不稳定性极大地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开发与应用。本研究首先使用甲壳素单体氨基葡萄糖制备获得了HMF(产率为42.1%),随后使用层状黏土矿物膨润土作为载体负载HMF,使HMF的常温稳定性获得了有效提升,并在盆栽实验中验证了该载药体系对线虫的杀灭活性。最后,通过一系列结构表征手段,初步解释了HMF与膨润土结合获得稳定性的原因。本研究实现了HMF在常温下的长期稳定储存,并扩充了当前根结线虫防控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甲基糠醛 氨基葡萄糖 生物质转化 膨润土 根结线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田残膜量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20
作者 马嘉昱 谷林珠 +6 位作者 武程程 蒋梦珂 李彦 朱新萍 杨志莹 王西和 贾宏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59-1768,共10页
为探明不同残膜累积量对棉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并确定适宜棉花种植的残膜量范围,本研究在同一标准化种植条件和管理模式下,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6个残膜添加量处理,分别为CK(不加地膜)、T1(250 kg·hm^(-2))、T2(500 kg&... 为探明不同残膜累积量对棉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并确定适宜棉花种植的残膜量范围,本研究在同一标准化种植条件和管理模式下,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6个残膜添加量处理,分别为CK(不加地膜)、T1(250 kg·hm^(-2))、T2(500 kg·hm^(-2))、T3(1000 kg·hm^(-2))、T4(1500 kg·hm^(-2))和T5(2000 kg·hm^(-2))。于棉花吐絮期采集耕作层0~20 cm土壤样品,分析地膜残留对棉田土壤基本属性和土壤线虫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残膜量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以及含水率均呈现降低的态势;拟丽突属是各处理的优势属,丰度在12.57%~16.59%;线虫的主要营养类群为食细菌类和植食类,食细菌类线虫的相对丰度随残膜量增加而降低。线虫瓦斯乐斯卡指数(WI)随残膜增加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土壤线虫个体密度与土壤碱解氮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和速效养分是调控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研究表明,残膜添加会降低土壤pH值、减少有机质含量、加剧养分流失,同时对土壤线虫群落产生负面影响,减少线虫数量和多样性,增加有害线虫丰度。当残膜量超过500 kg·hm^(-2)时,土壤健康状况显著恶化,因此建议将新疆棉田的残膜量控制在该阈值以下,以有效维护土壤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残留 土壤线虫 生物多样性 干旱区 棉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