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4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 HLJ Strain with IPEC-J2 Cells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Its S Gene
1
作者 Feng Rui Liu Hai-xin +4 位作者 Zhong Ming Li Xun-liang Huang Xiao-dan Ren Yu-dong Li Guang-xi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9年第4期63-72,共10页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is caused by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and is characterized by vomiting,diarrhea and dehydration of suckling pigs from 80% to 100% morbidity and 50% to 90% mortality,and resul...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is caused by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and is characterized by vomiting,diarrhea and dehydration of suckling pigs from 80% to 100% morbidity and 50% to 90% mortality,and resulted in tremendous economic losses to swine industry.The PEDV mainly infects small intestine of pigs,resulting in vacuolar degeneration and necrosis of mucosal epithelium.The IPEC-J2 is a pig intestine epithelial cell line,which is similar to the intestinal environment of piglets,can be used to isolate and identify the PEDV field isolates.In this study,it appeared the PEDV typical postmortem changes and histopathological lesion of degener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small intestine in infected piglets,and IHC identified that the PEDV distributed in the mucosa and submucosa of small intestine mostly.Furthermore,the PEDV HLJ strain was successfully isolated and characterized in the IPEC-J2 cells,and indicated that the IPEC-J2 cell line was sensitive to isolate and adapt the PEDV field strain,and could be utilized to multiply the PEDV rapidly.The S gen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PEDV HLJ strain was the prevailed virus,belonged to Group 1 with attenuated virulent DR13,SC1402 and J-S2/2015 strains isolated in South Korea and China from 2014 to 2015.This study had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s on analyzing genetic variation of the PEDV,understanding the 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rus and developing new vaccines for the 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cytopathic effect IPE-J2 cell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phylogenetic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solation, Molecular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Porcine 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 Strain HLJ in China
2
作者 Yin Xue-ting Liu Peng +4 位作者 Zou Meng-meng Liu Hao-yun Huang Xiao-dan Ren Yu-dong Li Guang-xi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1年第4期68-77,共10页
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is a positive single-stranded small RNA virus without envelope,which can infect a variety of mammals.Swines are the most susceptible animals,which can cause acute myocarditis and respir... 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is a positive single-stranded small RNA virus without envelope,which can infect a variety of mammals.Swines are the most susceptible animals,which can cause acute myocarditis and respiratory failure in piglets and reproductive failure in pregnant sows.Diseases caused by EMCV have a wide range of effects on the global swine industry.In this study,a strain of EMCV was isolated from a swine aborted fetus in northeast China.It was identified by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electron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and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The subsequen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irus titer of HLJ strain grew to 8.3 lgTCID50 on baby hamster kidney 21(BHK-21)cells.And HLJ strain caused the specific cytopathic effect(CPE)on BHK-21 cells and severe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mice.Complete genome sequencing and 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 showed that the homology between HLJ strain and other isolates worldwide was 71.5%-99.7%.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EMCV isolates fell into five clusters:lineageⅠ,Ⅱ,Ⅲ,ⅣandⅤ,based on the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the entire open reading frame(ORF)and VP1 gene.HLJ isolate was grouped into lineage I.The analyses of amino acid mutation sites of VP1 protein showed that the amino acids at positions 20 and 54 in VP1 junction were unique to HLJ strain.The isolation of HLJ strain enriched the epidemiological database of EMC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 isolation molecular and identification phylogenetic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首株猪塞内加谷病毒(Seneca Valley virus)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25
3
作者 赵晓亚 伍绮文 +3 位作者 伍子娴 陈桂华 白杨 马静云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39-843,共5页
猪塞内加谷病毒(Seneca Valley virus,SVV)是一种新出现的可感染仔猪及母猪并导致仔猪死亡的病毒。2015年3月份至今年在我国、巴西及美国出现了几起塞内加谷病毒感染猪群并伴随严重的临床症状及发病死亡的疫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 猪塞内加谷病毒(Seneca Valley virus,SVV)是一种新出现的可感染仔猪及母猪并导致仔猪死亡的病毒。2015年3月份至今年在我国、巴西及美国出现了几起塞内加谷病毒感染猪群并伴随严重的临床症状及发病死亡的疫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分离鉴定SVV,本研究将RT-PCR检测为SVV阳性的猪临床样品无菌处理后接种PK-15细胞,连续传代培养。通过细胞病变、RT-PCR扩增、电镜观察和基因序列测定对细胞培养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我们成功分离到国内首株SVV,并将其命名为SVV CH-01-2015。全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SVV CH-01-2015位于Senecavirus病毒属,与Senecavirus病毒属中的病毒成员同源性最高,由此可以确定本研究所分离到的SVV属于Senecavirus病毒属。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SVV的致病性和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塞内加谷病毒 细胞培养 分离 鉴定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2022年河南省良凤花种鸡禽白血病病毒感染状况和流行特征
4
作者 王汝都 邓祖丽颖 +4 位作者 乔宏兴 张菡 边传周 罗俊 彭志锋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8-144,共7页
采用ELISA方法对2021—2022年采自河南省6个市(漯河、驻马店、南阳、新乡、安阳、商丘市)良凤花种鸡的1 342份精液、1 611份泄殖腔拭子、8 187份种蛋和284份胎粪进行ALV-p27(禽白血病病毒-p27)抗原检测,512份母鸡血清进行ALV-A/B和ALV-... 采用ELISA方法对2021—2022年采自河南省6个市(漯河、驻马店、南阳、新乡、安阳、商丘市)良凤花种鸡的1 342份精液、1 611份泄殖腔拭子、8 187份种蛋和284份胎粪进行ALV-p27(禽白血病病毒-p27)抗原检测,512份母鸡血清进行ALV-A/B和ALV-J亚群抗体检测,利用DF-1细胞从雏鸡胎粪中分离ALV,采用PCR扩增分离毒株的gp85基因,并将基因序列与ALV-J亚群不同毒株进行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为河南省良凤花种鸡禽白血病的防控与净化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精液、泄殖腔拭子、种蛋、胎粪样品中ALV-p27抗原阳性率分别为13.11%(176/1 342)、7.70%(124/1 611)、2.39%(196/8 187)、2.81%(8/284);母鸡血清样品中ALV-A/B和ALV-J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6.60%(85/512)和15.23%(78/512);而且,河南省6个市良凤花种鸡群ALV阳性率差别不大,其中,安阳市最高(4.90%,82/1 675),商丘市最低(3.56%,64/1 798),这表明河南省不同市良凤花种鸡群均有外源性ALV的感染。母鸡泄殖腔拭子、同期所产种蛋、相应雏鸡胎粪的ALV-p27抗原阳性率分别是4.00%(4/100)、1.08%(1/92)、1.15%(1/87),提示雏鸡感染ALV是由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共同造成的,根据种蛋ALV感染情况评估种鸡群中ALV的垂直传播更客观。分离到1株ALV-J毒株HN2022,与参考毒株HLJ09MDJ-1、HuB09-1、SX090912J、CAUHM01和HPRS103在同一进化分支。ALV-J亚群不同毒株gp85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和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2.7%~97.8%和88.6%~91.8%。gp85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分离毒株gp85基因编码氨基酸的变异主要发生在序列高频率变异区Hr 1和Hr 2。综上,试验结果不仅表明河南省良凤花种鸡群中ALV感染比较普遍,而且丰富了ALV遗传变异特性数据,为后续该病毒的研究和该品种鸡禽白血病的净化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凤花种鸡 禽白血病病毒 P27抗原 病毒分离 流行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BZ01株的分离鉴定及培养特性研究
5
作者 魏凤 张文通 +4 位作者 孟庆伟 吕素芳 王艳 张志亭 李峰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1,共6页
用已建立的RT-PCR方法对采集的疑似猪流行性腹泻病猪的粪便样品进行检测,选用Vero细胞分离培养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阳性的样品,连续传3代后用RT-PCR方法鉴定,对其S1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和遗传进化分析,并用Vero细胞对分离毒体外培... 用已建立的RT-PCR方法对采集的疑似猪流行性腹泻病猪的粪便样品进行检测,选用Vero细胞分离培养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阳性的样品,连续传3代后用RT-PCR方法鉴定,对其S1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和遗传进化分析,并用Vero细胞对分离毒体外培养所需的接毒时间、收毒时间、接毒剂量及胰蛋白酶浓度进行试验,筛选出该株PEDV体外培养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G2b型,在Vero细胞增殖最佳接毒时间为培养24 h细胞长成单层时,最佳收毒时间为接毒后48 h,最佳接毒剂量为10%,最佳胰蛋白酶浓度为15μg/mL,研究结果可为PEDV的分离培养及提高病毒效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分离 鉴定 培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多毒株重组PRRSV的分离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
6
作者 元娜 邵明珠 +4 位作者 吕凤霞 窦丽娜 李向清 赵宝凯 董世山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5,共8页
为了分析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遗传变异特性,本试验对来自山西省某猪场疑似感染PRRSV的母猪血清和仔猪肺脏组织样品进行PRRSV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qRT-PCR)检测,阳性肺脏组织样品研磨液接种于猪肺泡巨噬细胞(PAMs),将出现细... 为了分析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遗传变异特性,本试验对来自山西省某猪场疑似感染PRRSV的母猪血清和仔猪肺脏组织样品进行PRRSV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qRT-PCR)检测,阳性肺脏组织样品研磨液接种于猪肺泡巨噬细胞(PAMs),将出现细胞病变的PAMs进行有限稀释法纯化后用间接免疫荧光(IFA)鉴定,利用逆转录PCR(RT-PCR)分段扩增分离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并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开放阅读框5(ORF5)基因和全基因组的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非结构蛋白2(Nsp2)氨基酸特征及全基因组序列的重组分析。结果显示,qRT-PCR检测样品总阳性率为80%(16/20),从PRRSV阳性仔猪肺脏组织中分离获得1株PRRSV,命名为SXZY202301;分离毒株基因组全长15 021 bp,与NADC30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达到90.4%,在遗传进化树中处于同一分支,属于Sublineage 1.8;ORF5基因与IA/2014/NADC34毒株的ORF5基因高度相似,同源性达到了95.1%,在遗传进化树中处于同一分支,属于Sublineage 1.5;分离毒株与类NADC30毒株Nsp2氨基酸序列具有相同的131个氨基酸缺失的典型特征;重组分析结果显示,SXZY202301存在6个重组位点,是以类NADC30毒株为主要亲本,以JXA1毒株和类NADC34毒株为次要亲本的多毒株重组类毒株。本试验为进一步研究PRRSV的重组和演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 分离鉴定 测序分析 遗传进化 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群禽腺病毒江苏分离株(FAVI-JS)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31
7
作者 何秀苗 张科 +3 位作者 秦爱建 金文杰 刘岳龙 陈溥言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2-45,共4页
通过形态学、致细胞病变和序列比较等对一株疑为I群禽腺病毒江苏分离株FAVI_JS进行了鉴定 ,试验结果表明 :该病毒为球形、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 ,直径为 70nm~ 80nm ;不具有凝集鸡、鸭、鹅红细胞的能力但可以凝集大鼠红细胞。在鸡胚肾... 通过形态学、致细胞病变和序列比较等对一株疑为I群禽腺病毒江苏分离株FAVI_JS进行了鉴定 ,试验结果表明 :该病毒为球形、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 ,直径为 70nm~ 80nm ;不具有凝集鸡、鸭、鹅红细胞的能力但可以凝集大鼠红细胞。在鸡胚肾细胞 (CEK)上可致细胞变圆 ,折光性增强等病变 ;通过PCR方法扩增出的FAVI_JSL、R、ITR三个片段 ,经过测序分析并与GenBank上发表的属于血清I型的CELO病毒、FAV_1、FAV_A和血清 8型的禽腺病毒 (FAV_8)全基因组的相应序列比较 ,FAVI_JS与I群禽腺病毒各毒株在三个片段上同源性都很高 ,其中与血清I型的同源性高达 96 %以上 ,在根据对遗传上具有重要意义的ITR序列绘制的遗传进行树分析 ,FAVI_JS与Ⅲ群禽腺病毒EDS、Y81G4株明显属于不同的分支 ,而与群禽腺病毒 ,特别是与血清I型的禽腺病毒更接近 ,这些结果证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群禽腺病毒 江苏分离株 FAvi-JS 分离 鉴定 形态学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种鹅鸭瘟病毒与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及病原鉴定
8
作者 吴鹏 袁阳 +6 位作者 杨芸芸 冯轶 王艳 杨颖 陈江凤 姜海波 文明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53-2265,共13页
【目的】确定贵州某种鹅场种鹅发病死亡的病因,为种鹅多病原混合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发病灰鹅进行临床症状及剖检观察、组织切片观察、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和6种水禽常见病毒(鸭瘟病毒(DPV)、鸭圆环病毒(DuCV)、禽流感病毒(AIV... 【目的】确定贵州某种鹅场种鹅发病死亡的病因,为种鹅多病原混合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发病灰鹅进行临床症状及剖检观察、组织切片观察、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和6种水禽常见病毒(鸭瘟病毒(DPV)、鸭圆环病毒(DuCV)、禽流感病毒(AIV)、鹅细小病毒(GPV)、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和禽坦布苏病毒(TMUV))PCR检测,进一步对病原菌进行相似性分析、荚膜血清型鉴定、药敏试验和致病性试验及分离病毒的致病性检测。【结果】发病灰鹅头颈肿大,肝脏表面出现灰黄色坏死灶,心脏及肺脏表面有出血点。组织切片结果显示,发病灰鹅肝脏、肺脏和肾脏均出现明显病变。分离菌株菌落呈灰白色、表面光滑的露滴状;革兰染色见红色短杆状阴性菌;瑞氏染色见两极浓染的球杆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葡萄糖、果糖、甘露醇和麦芽糖等反应为阳性。PCR检测及16S rRNA基因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株扩增出大小为460 bp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异性基因Kmt1,且与NCBI中巴氏杆菌参考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8.6%~99.3%,鉴定其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经血清型鉴定,分离株为A型荚膜血清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菌株对诺氟沙星、庆大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敏感,对万古霉素中度敏感;将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接种小鼠,测得最小致死量(MLD)<5 CFU。病毒PCR检测及测序比对分析显示,发病灰鹅为鸭瘟病毒(DPV)感染,且DPV分离株与NCBI DPV参考株UL 6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8.9%~100%;经鸭胚盲传3代,尿囊液PCR检测出DPV;鸭胚成纤维细胞(DEF)接种DPV,9 h后DEF缩圆,24 h后贴壁的DEF脱落或形成合胞体;经测定,DPV分离株的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 50)为2.88×10^(-9)/0.1 mL。【结论】本研究最终诊断发病灰鹅为DPV与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并分离得到1株毒力较强的A型荚膜血清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与1株毒力较强的DPV,本研究结果可为多杀性巴氏杆菌与DPV感染水禽引起的疾病的防治、病原学调查和多联疫苗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 鸭瘟病毒 分离鉴定 病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9
作者 赵一龙 唐娜 +8 位作者 井长华 徐晴晴 尹秀升 王海明 孙婧 林盼盼 董林 刘吉山 曹荣峰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90-2799,共10页
【目的】了解山东地区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流行株的病原学特性。【方法】采集山东某牛场疑似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牛的皮肤结节组织,用原代羔羊睾丸细胞(primary lamb testicular cells,... 【目的】了解山东地区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流行株的病原学特性。【方法】采集山东某牛场疑似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牛的皮肤结节组织,用原代羔羊睾丸细胞(primary lamb testicular cells,PLT)进行病毒分离;通过PCR扩增LSDV 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chemokine receptor,GPCR)基因并测序,利用抗LSDV特异性血清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病毒特异性;对分离毒株进行基因组测序并分析其遗传变异情况;在不同细胞中对分离毒株连续传代并测定病毒滴度,绘制生长曲线,进一步测定其在不同细胞中的增殖能力;通过抗体中和试验测定分离毒株对山羊痘疫苗抗体的中和指数。【结果】病牛皮肤结节组织样品经PLT细胞培养,盲传3代后出现细胞变圆、聚集、脱落为特征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PCR扩增获得大小约1 010 bp的分离毒株GPCR基因特异性条带,且该基因序列与国内外LSDV毒株相似性为99.3%~100%。分离毒株可与抗LSDV特异性血清结合,免疫荧光染色后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斑。基因组测序比对结果显示,分离毒株与2019—2022年流行的7株国内以及2022年泰国毒株遗传距离较近。分离毒株传代20~30代时,病毒滴度可稳定在10^(-6.08)至10^(-6.17) TCID_(50)/mL。生长曲线显示,该分离毒株滴度在96 h达到峰值(10^(-6.16) TCID_(50)/mL),144 h下降至10^(-5.60) TCID_(50)/mL。分离毒株在MBDK和BHK-21细胞系上均能连续增殖3代,其病毒滴度可分别达10^(-4.85)和10^(-4.63) TCID_(50)/mL。山羊痘疫苗抗体对该毒株的中和指数(276)显著低于山羊痘疫苗毒株(1 833)(P<0.05)。【结论】从病牛皮肤结节组织中成功分离到1株LSDV,该毒株与国内除西藏地区外的其他地区的毒株遗传距离较近,在MBDK和BHK-21细胞中可稳定传代培养,且山羊痘疫苗抗体对该毒株的中和能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伪狂犬病病毒分离鉴定及gE和gC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10
作者 武月 石兴亚 +4 位作者 张帅 赵云环 郭立明 左玉柱 范京惠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66-2277,共12页
【目的】探究伪狂犬病病毒(PRV)野毒株的变异情况及流行趋势,为PRV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集河北省保定市规模化养殖场经Bartha-K61疫苗免疫猪中疑似感染PRV的病料组织,通过PCR方式进行病原检测,将仅PRV阳性的组织滤液... 【目的】探究伪狂犬病病毒(PRV)野毒株的变异情况及流行趋势,为PRV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集河北省保定市规模化养殖场经Bartha-K61疫苗免疫猪中疑似感染PRV的病料组织,通过PCR方式进行病原检测,将仅PRV阳性的组织滤液接种PK-15细胞进行病毒分离与纯化,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电镜观察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测定分离毒株的病毒滴度并绘制生长曲线,对分离毒株进行血清中和试验、动物致病性研究及gE、gC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分离株在PK-15细胞中产生典型的拉丝、圆缩、聚集和脱落等病变。纯化后的病毒传代培养至F10代,经PCR隔代检测均能扩增出大小约为742 bp的目的条带,将分离株命名为BD-HB-2024。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可见绿色荧光标记的细胞;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病毒颗粒直径约为150 nm,呈圆球状,符合PRV典型粒子特征。依照Reed-Muench法测定该毒株的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_(50))为105.55/0.1 mL。血清中和试验发现,抗Bartha-K61株的血清对该分离株的中和抗体效价为1∶11.22,而抗变异株血清的中和抗体效价为1∶89.13。该毒株对小鼠有一定的致病性,F10代病毒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为10-2.5 TCID_(50)/0.1 mL。通过与国内PRV变异毒株gE、gC基因序列比对发现,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8%~99.9%和99.8%~100%。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分离毒株与经典毒株SC、Italy2014和Kaplan等相似性较低,亲缘关系较远;与国内近几年分离到的变异株HNB、HLJ8、JM和SX1911等相似性较高,亲缘关系较近且位于同一进化分支,比对氨基酸序列后发现符合国内变异株的典型变化。【结论】本试验证实了该养殖场存在PRV的感染,并成功分离到1株PRV变异毒株,该研究为后续新型疫苗的研发和免疫防控方案的制备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狂犬病病毒(PRV) 变异株 分离鉴定 遗传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地区部分规模化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分离鉴定
11
作者 王雅诗 张祥胤 +5 位作者 张冯禧 舒金琪 王向阳 高娟 赵晓民 常玲玲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7-132,共6页
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为了解宁夏地区规模化牛场BVD的流行情况,2023年采集了宁夏地区53个牛场的血液及肛拭子样品共计963份,进行RT-PCR检... 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为了解宁夏地区规模化牛场BVD的流行情况,2023年采集了宁夏地区53个牛场的血液及肛拭子样品共计963份,进行RT-PCR检测,然后利用MDBK细胞对阳性样品分离纯化病毒。结果显示,宁夏地区BVDV的核酸阳性率为2.81%(27/963),牛场感染率为11.32%(6/53);5′UTR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有BVDV-1a、BVDV-1h、BVDV-1r和BVDV-1l共4种基因亚型。RT-PCR阳性样品经MDBK细胞盲传8代未出现细胞病变,荧光定量PCR测定病毒液Ct值,代入制定的BVDV标准曲线测得拷贝数为1.136×10^(6)copies/mL,间接免疫荧光呈BVDV E2蛋白抗原阳性。研究明确了宁夏地区牛场BVDV流行的主要基因亚型,并获得1株纯化的非细胞病变型BVDV-1a野毒株,为后续深入BVDV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分离 鉴定 规模化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脉斑驳病毒贵州烟草株系的分子鉴定和基因组序列分析
12
作者 张长城 姜军 +8 位作者 潘首慧 薛原 张权 李梓阔 汪汉成 史彩华 方守国 章松柏 李熙全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2-110,共9页
为明确贵州烟草新病毒病害的病原及其分子特征、传播方式和致病性状,有效防控该病毒病,利用病毒检测试纸条、电镜观察、间接ELISA、RT-PCR和dsRNA技术等方法对病原进行检测和鉴定;通过RT-PCR扩增病原的全基因组序列,借助系统发育树和重... 为明确贵州烟草新病毒病害的病原及其分子特征、传播方式和致病性状,有效防控该病毒病,利用病毒检测试纸条、电镜观察、间接ELISA、RT-PCR和dsRNA技术等方法对病原进行检测和鉴定;通过RT-PCR扩增病原的全基因组序列,借助系统发育树和重组分析解析病原进化关系及可能存在的重组事件;通过生物学接种病原至本氏烟和云烟87,观察是否发病及发病症状。结果表明,在病株汁液中电镜观察到(12~14)nm×(700~900)nm的线性病毒粒子;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检测试纸条检测结果呈阳性,但PVY特异性引物RT-PCR检测呈阴性;通过dsRNA技术获取病原基因组的随机克隆片段,经测序为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基因组片段;灌根、摩擦、介体均能传播该病毒株系,其侵染本氏烟的典型症状为褪绿、黄化、疱斑、叶缘下卷和植株矮化,侵染云烟87品种的典型症状为斑驳、疱斑和叶缘下卷;该株系的基因组序列全长为9782 nt(登录号:OP378160),与同以烟草为寄主的ChiVMV YN-tobacco在系统发育关系上最为接近;进一步的重组分析显示,该株系可能为重组分离物。综上所述,贵州烟草新病害病原为ChiVMV的一个株系,命名为ChiVMV贵州烟草株系(GZ-tobacco),该株系能够引起烟草典型病毒病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辣椒脉斑驳病毒 株系 分子鉴定 生物学特性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库蠓源蓝舌病病毒16型的分离鉴定
13
作者 付嘉佳 李富祥 +4 位作者 王金萍 何于雯 谢佳芮 高华峰 李小兵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3,共7页
为了解云南省部分地区库蠓源蓝舌病病毒(BTV)流行情况,本试验于2023年7—10月分别从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和保山市龙陵县采集昆虫样品进行种属鉴定和虫媒病毒分离鉴定。基于昆虫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序列进行BLAST序列... 为了解云南省部分地区库蠓源蓝舌病病毒(BTV)流行情况,本试验于2023年7—10月分别从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和保山市龙陵县采集昆虫样品进行种属鉴定和虫媒病毒分离鉴定。基于昆虫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序列进行BLAST序列比对和种属鉴定。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病毒分离培养、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病毒毒价测定对所获得的虫媒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以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采集的昆虫样品分别属于尖音库蚊、隐匿库蠓、拜氏铗蠓和蠓科。其中,采自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的样品RT-PCR检测结果为BTV阳性,经BHK-21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得到1株BTV分离株;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能与BTV-16标准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初步确定该分离株为BTV-16,将其命名为YNLL-BTV16-2023,其毒价为10-5.1/0.1 mL。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VP2基因序列与2株日本分离株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LC586239.1和AB686220.1)核苷酸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7.20%和96.87%,VP3基因序列与中国云南省分离株VP3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MG564322.1)核苷酸同源性为99.26%,VP5基因序列与日本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AB686236.1)核苷酸同源性为97.77%,VP7基因序列与2株中国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AF172831.1和KT002584.1)核苷酸同源性均为98.80%。结果表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边境地区存在BTV-16毒株,该血清型病毒可通过隐匿库蠓携带。本试验为云南省边境地区BTV及其传播媒介的分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库蠓 蓝舌病病毒16型(BTV-16) 分离和鉴定 遗传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类NADC30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分析
14
作者 李明桃 刘云涛 +4 位作者 邹立宏 柳珊 刘茜 焦玉兰 郁宏伟 《中国畜禽种业》 2025年第2期104-111,共8页
该研究旨在建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类NADC30流行毒株的感染模型评价其致病性。从广西某猪场发病猪肺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类NADC30毒株(RP-1株),为探究其对仔猪的致病性,将其作为感染毒株接种易感染猪只,其中感染组3头猪,对照组1头猪,... 该研究旨在建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类NADC30流行毒株的感染模型评价其致病性。从广西某猪场发病猪肺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类NADC30毒株(RP-1株),为探究其对仔猪的致病性,将其作为感染毒株接种易感染猪只,其中感染组3头猪,对照组1头猪,感染后每日观察临床症状,测量直肠温度,并采集血液、口腔拭子、肛拭子以检测病毒血症与排毒情况,试验结束后进行病理剖检,观察大体病理变化。结果显示,感染组在感染后体温升高,第7天1头猪出现发热,第9天1头猪直肠温度达到峰值41.16℃;感染后第2天出现病毒血症及排毒,持续至感染后第21天;病理剖检发现肺部呈暗红色,局部发生实质性病变,未感染对照组未出现上述情况。可见,RP-1株可引起易感染猪只发病,并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未致死,是一株中等毒力毒株,可为疫苗效力的评价提供毒株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类NADC30毒株 病毒分离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GⅡa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分离与致病性分析
15
作者 田茹 付星玮 +2 位作者 胡乐玉 朱明君 童德文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01-4111,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甘肃省某猪场仔猪腹泻病原及其遗传进化特征与致病性,以期为该猪场的疫病防控提供一定参考。将在该猪场采集的病猪解剖后的小肠组织进行处理,随后进行猪常见腹泻病原的检测,利用Vero E6细胞对病原检测为阳性的病料进行病... 本研究旨在探究甘肃省某猪场仔猪腹泻病原及其遗传进化特征与致病性,以期为该猪场的疫病防控提供一定参考。将在该猪场采集的病猪解剖后的小肠组织进行处理,随后进行猪常见腹泻病原的检测,利用Vero E6细胞对病原检测为阳性的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并开展了分离毒株的鉴定、纯化、遗传进化分析和仔猪致病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经RT-PCR检测所采集的病料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阳性,CPE观察到细胞轮廓消失,细胞大量脱落,形成空斑,细胞间拉丝成网;IFA观察到细胞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Western blot观察在57 ku处显示出目的条带;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冠状病毒典型结构特征;纯化后的病毒滴度为10^(6.0) TCID_(50)·mL^(-1);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分离株与SXSL、HK2021亲缘性较近,与PEDV传统毒株CV777存在一定的进化距离;试验动物出现严重的腹泻情况,仔猪腹泻、消瘦、生长发育迟缓,剖检发现小肠壁变薄,小肠胀满,肠系膜充血;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到肠绒毛缩短、破碎、脱落,出现出血点与淋巴细胞增生、坏死现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小肠各段中均出现明显的阳性信号,其中回肠中PEDV阳性信号最强。通过遗传进化分析表明,PEDV分离株属于GⅡa型,将其命名为LZ202401株。致病性分析该分离株为强毒株,是该猪场仔猪发生腹泻的主要病原。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PEDV的分子特性与遗传进化特征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当下PEDV的防控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分离 遗传进化分析 致病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疱疹病毒4型TL01株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16
作者 张心琴 戴鑫钧 姚火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4-611,共8页
[目的]本文旨在对一种与奶牛繁殖障碍疾病有关的国内新发病原牛疱疹病毒4型(BoHV-4)进行检测、分离与鉴定。[方法]采集我国东北地区某养牛场疑似发生BoHV-4感染牛的生殖道拭子,将阳性样本接种HeLa细胞分离病毒,通过特异性qPCR、间接免... [目的]本文旨在对一种与奶牛繁殖障碍疾病有关的国内新发病原牛疱疹病毒4型(BoHV-4)进行检测、分离与鉴定。[方法]采集我国东北地区某养牛场疑似发生BoHV-4感染牛的生殖道拭子,将阳性样本接种HeLa细胞分离病毒,通过特异性qPCR、间接免疫荧光(IFA)及电镜观察等方法对分离病毒进行鉴定,并测定病毒一步生长曲线。用PCR扩增病毒gB和TK基因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阳性样本接种细胞后盲传3代,能够产生圆缩、聚集等疱疹病毒典型细胞病变效应(CPE),从IFA结果观察到感染病毒的细胞中出现明显的特异性绿色荧光,电镜观察感染细胞可见直径100~150 nm的病毒粒子,衣壳和囊膜结构清晰,将该毒株命名为TL01。其生长曲线显示在感染后36 h达到峰值(10~(6.3)TCID_(50)·mL^(-1))。PCR扩增病毒gB和TK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发现TL01的gB基因与参考株DN599在同一分支,属于基因2型;TL01的TK基因与参考株Movar33/63同属于基因1型。[结论]本研究成功分离出1株BoHV-4毒株,为深入研究BoHV-4的生物学特性和流行病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疱疹病毒4型 病毒分离鉴定 遗传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株云南源BVDV-1b亚型毒株的分离和鉴定
17
作者 崔垚鑫 李聃 +6 位作者 谢佳芮 朱沛 徐心明 岩锐 陈其云 李文贵 姚俊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6,共7页
为探明云南省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的发生、流行态势及其流行毒株的生物学特征,本试验于2022年12月—2023年11月从云南省10个州市规模化养牛场随机采集667份牛粪便样品,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 为探明云南省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的发生、流行态势及其流行毒株的生物学特征,本试验于2022年12月—2023年11月从云南省10个州市规模化养牛场随机采集667份牛粪便样品,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针对阳性样品选用牛肾细胞(MDBK)进行毒株的分离和鉴定,结合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观察病毒增殖情况,并使用Reed-Muench法计算病毒滴度;阳性样品经全基因组测序后,分别对全基因组和5′非翻译区(5′-UTR)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经RT-PCR和MDBK细胞分离鉴定获得2株BVDV,分别命名为BVDV YN.1(GenBank登录号:PP488512.1)和BVDV YN.2(GenBank登录号:PP770551.1),病毒滴度分别为105.81和104.93 TCID50/mL。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2株BVDV分离株与美国分离的BVDV-1b亚型参考毒株HP-KY-RK13(GenBank登录号:KT355592.1)的核苷酸相似度分别为99.6%和99.5%,与日本分离的BVDV-1b亚型参考毒株END(GenBank登录号:JX419397.1)的核苷酸相似度均为99.7%,且处于同一进化分支(BVDV-1b亚型)。本试验可为云南省BVDV流行病学调查及对其防控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 BVDV-1b亚型 云南 分离和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BVDV-2型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18
作者 刘佳莹 孙超 +2 位作者 陈天祥 尹鑫 孙东波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2-417,共6页
牛病毒性腹泻(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牛接触性传染病。为了解黑龙江省BVDV流行株及其分子特征,本研究对黑龙江省黑河市某规模化奶牛场21份鼻拭子样品。利用RT-PCR检测BVDV阳性样品。利用MDBK细胞对阳性样品进行分离培养... 牛病毒性腹泻(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牛接触性传染病。为了解黑龙江省BVDV流行株及其分子特征,本研究对黑龙江省黑河市某规模化奶牛场21份鼻拭子样品。利用RT-PCR检测BVDV阳性样品。利用MDBK细胞对阳性样品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后,通过二代测序技术获得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利用DNAMAN进行核苷酸相似性分析,利用MEGA11软件包对分离株进行系统发育和分子进化分析,并绘制BVDV5'UTR和全基因组序列进化树。利用BepiPred-2.0服务器预测BVDV E2蛋白的B细胞表位。将阳性样品在MDBK细胞中连续传6代,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病毒并采用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形态。结果显示,检测出4份BVDV阳性样品,且它们之间的5'UTR基因序列相同,为同一病毒株;IFA可以检测到病毒,电镜观察到具有典型BVDV形态特征的病毒粒子;5'UTR基因及全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该分离株为BVDV-2b亚型;E2蛋白B细胞抗原表位分析显示,该分离株与BVDV SD1301株E2蛋白B细胞表位区域(aa150~aa180)高度相似,提示二者可能具有相似的致病性。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到黑龙江地区首株BVDV-2b亚型,命名为HLJ-11株。研究明确了该规模化牛场内BVDV的遗传进化情况,为该地区BVD的防控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分离鉴定 全基因组测序 遗传进化分析 B细胞表位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株水禽源坦布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序列分析
19
作者 陈作鑫 潘彦林 +8 位作者 黄允真 李林林 董嘉文 向勇 徐志宏 孙敏华 黄淑坚 廖明 张俊勤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0-321,共12页
[目的]探究水禽源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 TMUV)流行毒株遗传变异情况及其膜前体蛋白(prM)和囊膜蛋白(E)的分子特征。[方法]利用仓鼠肾细胞(BHK-21)对疑似TMUV感染的鸭、鹅肝脏组织样品进行病毒分离,通过全基因克隆、测序、拼接获得... [目的]探究水禽源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 TMUV)流行毒株遗传变异情况及其膜前体蛋白(prM)和囊膜蛋白(E)的分子特征。[方法]利用仓鼠肾细胞(BHK-21)对疑似TMUV感染的鸭、鹅肝脏组织样品进行病毒分离,通过全基因克隆、测序、拼接获得分离株全基因序列。运用ModelFinder、MrBayes软件进行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E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以GenBank数据库中TMUV MM1775株为参考,对分离株prM和E蛋白进行氨基酸突变位点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对prM、E蛋白的跨膜区域、B细胞抗原表位、二级结构与三级结构进行预测。[结果]试验分离获得2株水禽源TMUV分离株,分别命名为FSE、ZJ2。全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分离株FSE、ZJ2分别属于Cluster 2.1.1与Cluster 2.2。氨基酸变异位点分析结果显示,FSE、ZJ2株prM和E蛋白中均存在多个氨基酸变异位点。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FSE、ZJ2株E蛋白均存在2个跨膜区;prM、E蛋白中均存在多个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与疫苗株DF-2的prM、E蛋白抗原表位氨基酸序列相比,FSE株prM蛋白存在E73H氨基酸位点突变,E蛋白存在A157V氨基酸位点突变;二级结构均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与二级结构相一致。[结论]本研究从广东地区分离得到2株Cluster 2 TMUV,2株分离株prM、E蛋白均存在多个氨基酸突变位点,表明TMUV在广东地区的流行过程中仍在不断发生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坦布苏病毒 病毒分离 遗传进化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株Cluster 3鹅源坦布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
20
作者 陈作鑫 陈宇欣 +9 位作者 潘彦林 黄允真 李林林 董嘉文 向勇 徐志宏 孙敏华 张俊勤 黄淑坚 廖明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50-1762,共13页
【目的】明确Cluster 3鹅源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 TMUV)基因组变异情况及其对鹅的致病性,为Cluster 3 TMUV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BHK-21细胞对感染TMUV的鹅肝脏组织样品进行病毒分离,通过RT-PCR、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目的】明确Cluster 3鹅源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 TMUV)基因组变异情况及其对鹅的致病性,为Cluster 3 TMUV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BHK-21细胞对感染TMUV的鹅肝脏组织样品进行病毒分离,通过RT-PCR、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透射电镜观察进行鉴定,并测定分离株的生长曲线。对分离株完成全基因组扩增后,使用ModelFinder、MrBayes等软件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并对分离株的E蛋白进行氨基酸突变位点分析;测定分离株病毒滴度后,攻毒30日龄鹅,观察鹅各组织器官临床剖检病变及组织病理变化,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鹅各组织脏器中的病毒载量。【结果】RT-PCR成功鉴定得到2份TMUV核酸阳性病料,接种至BHK-21细胞后,60 h即可观察到明显病变。将3代病毒液IFA检测可观察到明显红色荧光,透射电镜可观察到直径约50 nm、有囊膜的病毒粒子。从发病鹅肝脏组织成功分离得到2株TMUV,分别命名为JM3与JM1205。病毒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JM3和JM1205株分别在培养60和48 h时病毒滴度最高。全基因扩增结果显示,JM3和JM1205株基因组全长均为10 994 bp。遗传进化树显示,JM3和JM1205株均为Cluster 3 TMUV成员,与Cluster 3 TMUV鸡源分离株CTLN遗传距离最近。氨基酸突变位点分析结果显示,与GenBank中最早上传的TMUV毒株MM1775株相比,JM3和JM1205株的E蛋白存在多个氨基酸位点突变,其中V157A突变可能与TMUV毒力增强相关。攻毒后1 d后鹅开始出现排绿色稀粪症状,攻毒后7 d开始出现神经症状。JM3组在攻毒后14 d仍持续排毒,JM1205组排毒持续至攻毒后11 d。攻毒后6 d,鹅出现体重增长减缓、下降的情况,至10 d开始恢复缓慢上升。剖检发现攻毒组鹅出现不同程度的脾脏肿大、胰脏坏死、肝脏发白、大脑充血;此外JM3株攻毒组鹅出现卵巢出血、心包积液;JM1205株攻毒组鹅出现心脏出血。攻毒后各时间点脾脏病毒载量均最高,在攻毒后3 d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结论】本研究自广东地区养鹅场分离得到2株Cluster 3 TMUV:JM3和JM1205,2株分离株均对鹅有致病性,可在鹅体内多个器官复制,引起鹅共济失调、体重下降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坦布苏病毒(TMUV) 分支3 分离鉴定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