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烷改性氧化石墨烯增韧乙烯基酯树脂 被引量:1
1
作者 杨瑞瑞 王雅婷 +1 位作者 冉晓璐 刘万双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90,共9页
乙烯基酯树脂作为一类通用的热固性高分子材料在工业界被广泛使用,但固化后的乙烯基酯树脂交联密度大,质脆,受冲击载荷易开裂。本研究将硅烷偶联剂(KH570)通过一步反应接枝到氧化石墨烯(GO)表面,制备了改性氧化石墨烯(m-GO)。显微镜观... 乙烯基酯树脂作为一类通用的热固性高分子材料在工业界被广泛使用,但固化后的乙烯基酯树脂交联密度大,质脆,受冲击载荷易开裂。本研究将硅烷偶联剂(KH570)通过一步反应接枝到氧化石墨烯(GO)表面,制备了改性氧化石墨烯(m-GO)。显微镜观察表明,相比于未改性氧化石墨烯(p-GO),m-GO在乙烯基酯树脂基体中具有更好的分散性。相应地,m-GO对乙烯基酯树脂表现出更佳的增韧效应。相比未改性乙烯基酯树脂,当加入0.4wt%的m-GO时,得到的改性乙烯基酯树脂临界应力强度因子(K_(ⅠC))和临界应变能释放率(G_(ⅠC))分别提高了40%和32%。此外,加入m-GO对乙烯基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热稳定性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基酯树脂 增韧改性 氧化石墨烯 硅烷偶联剂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偶联剂对高速高频板用RTF铜箔剥离强度的影响
2
作者 尹卫华 张妞妞 +1 位作者 王海振 王维河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1-106,共6页
随着信息化科技的飞速发展,高频高速板用铜箔正朝着低粗糙度和高剥离强度的方向发展,传统高粗糙度的标准铜箔(HTE)已不再满足要求,这就诞生了低粗糙度的反转铜箔(RTF)。RTF铜箔是对铜箔光面进行粗化处理,采用SEM、抗拉强度测试仪、剥离... 随着信息化科技的飞速发展,高频高速板用铜箔正朝着低粗糙度和高剥离强度的方向发展,传统高粗糙度的标准铜箔(HTE)已不再满足要求,这就诞生了低粗糙度的反转铜箔(RTF)。RTF铜箔是对铜箔光面进行粗化处理,采用SEM、抗拉强度测试仪、剥离强度测试仪、粗糙度仪等来表征RTF铜箔物性,主要从硅烷偶联剂角度来提高RTF铜箔与高频高速板材(988G)之间的剥离强度。分别对含有氨基、环氧基、乙烯基及巯基的活性官能团硅烷进行研究,发现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KBM-1003)与988G板材之间具有更高的黏结强度,当KBM-1003水溶液浓度为2g/L、温度为25~35℃、pH值为3.0~4.0时,涂覆后的RTF铜箔与988G板材之间具有较高的剥离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高速板 低粗糙度 RTF铜箔 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接枝交联聚乙烯的研究 被引量:35
3
作者 俞强 李锦春 +1 位作者 林明德 吕海波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8-51,共4页
用不同结构的乙烯基硅烷与聚乙烯进行熔融接枝及水解缩合交联反应,通过对接枝物的结构表征、交联行为以及交联前后结晶性能、高温应力~应变曲线的测定,研究了不同结构的乙烯基硅烷对硅烷与聚乙烯的接枝反应和交联反应的影响。结果表... 用不同结构的乙烯基硅烷与聚乙烯进行熔融接枝及水解缩合交联反应,通过对接枝物的结构表征、交联行为以及交联前后结晶性能、高温应力~应变曲线的测定,研究了不同结构的乙烯基硅烷对硅烷与聚乙烯的接枝反应和交联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烷氧基的硅烷在接枝、交联性能上存在较大差异;接枝反应的活性与烷氧取代基的空间位阻效应和电子效应有关;在A172接枝情况下,接枝大分子自由基的终止方式在促进接枝和大分子支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交联反应的速率与烷氧基的水解缩合反应能力有关,而交联程度则取决于硅烷的接枝率。由于交联网络的存在,硅烷交联聚乙烯的高温力学性能显著提高,交联密度决定了其抵抗变形的能力,硅烷接枝交联后,聚乙烯的结晶速率、熔点和结晶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基硅烷 聚乙烯 交联 接枝共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硅芳炔单体的流变性及聚合物热分解 被引量:2
4
作者 谭德新 徐远 +2 位作者 王艳丽 疏瑞文 邢宏龙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7-702,共6页
借助流变仪研究了苯基三苯乙炔基硅烷(PTPES)、乙烯基三苯乙炔基硅烷(VTPES)、二苯基二苯乙炔基硅烷(BPBPES)3种单体及其聚合物(TSAR)的流变性能,并利用热分析技术分析了共聚物的反应动力学,建立了热分解机理函数。流变分析表明,3种单... 借助流变仪研究了苯基三苯乙炔基硅烷(PTPES)、乙烯基三苯乙炔基硅烷(VTPES)、二苯基二苯乙炔基硅烷(BPBPES)3种单体及其聚合物(TSAR)的流变性能,并利用热分析技术分析了共聚物的反应动力学,建立了热分解机理函数。流变分析表明,3种单体加工窗口超过150℃,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热重分析显示,800℃时聚合物残炭率在70%左右;8种动力学分析证实,聚合物热分解反应级数n=4,反应活化能E=131.2 k 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基三苯乙炔基硅烷 乙烯基三苯乙炔基硅烷 二苯基二苯乙炔基硅烷 流变性能 反应动力学 热分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接枝聚乙烯的表征 被引量:5
5
作者 龚方红 蒋必彪 +3 位作者 刘春林 汪信 陆路德 杨绪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3-176,共4页
采用红外光谱(IR)测定了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接枝聚乙烯的硅烷特征吸收峰的吸光比,使用电感藕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AES)测得硅炕接枝LLDPE、LDPE和HDPE的接枝率分别为0.671%~0.988%、0.349%~0.972%和0.254%... 采用红外光谱(IR)测定了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接枝聚乙烯的硅烷特征吸收峰的吸光比,使用电感藕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AES)测得硅炕接枝LLDPE、LDPE和HDPE的接枝率分别为0.671%~0.988%、0.349%~0.972%和0.254%~0.750%.与IR谱图结合,得到了吸光比与接枝率的标准工作曲线;采用核磁共振仪(NMR)测定了硅烷接技聚乙烯的^1H和^13C谱图,测算了接枝率和结构变化.验证了IR和ICP—AES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硅烷 接枝 电感藕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基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的动力学及成核机理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心亚 黄洪 +3 位作者 黎永津 沈慧芳 蓝仁华 陈焕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7-202,共6页
用种子乳液聚合法研究了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的乳液聚合,对影响种子乳液聚合动力学的因素进行讨论,并分析了乳液聚合的成核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乳化剂浓度和有机硅氧烷用量对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动力学... 用种子乳液聚合法研究了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的乳液聚合,对影响种子乳液聚合动力学的因素进行讨论,并分析了乳液聚合的成核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乳化剂浓度和有机硅氧烷用量对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动力学有较大的影响.反应温度越高,引发剂浓度越高、乳化剂浓度越高、有机硅氧烷用量相对较小,乳液聚合反应的转化率越高,此外,体系的pH值在6~8之间时也有利于反应的进行.种子乳液聚合中Rp∝[E]^0.72,RP∝[I]^0.56,表观活化能Ea为143.92kJ·mol^01.种子乳液聚合初期,反应主要是单体液滴成核;进入壳层反应时,反应成核主要是以胶束成核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氧烷 丙烯酸酯乳液 聚合反应动力学 成核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基硅烷接枝聚丙烯对聚丙烯/黄麻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田雅娟 石光 +3 位作者 王云 陈洋洋 吴横 刘帅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37,共3页
用熔融挤出的方法制备了乙烯基硅烷(VS)接枝聚丙烯(PP-g-VS),用接枝改性后的聚丙烯(PP-g-VS)作为基体,与黄麻纤维经过挤出注射成型制备了聚丙烯/黄麻纤维复合材料(PP-g-VS/F)。利用红外光谱仪对接枝物进行了表征,并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 用熔融挤出的方法制备了乙烯基硅烷(VS)接枝聚丙烯(PP-g-VS),用接枝改性后的聚丙烯(PP-g-VS)作为基体,与黄麻纤维经过挤出注射成型制备了聚丙烯/黄麻纤维复合材料(PP-g-VS/F)。利用红外光谱仪对接枝物进行了表征,并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吸水性和耐热性进行了测试,最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复合材料的拉伸断面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VS成功地接枝到了PP上;经改性后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水性和耐热性都得到提高;改性后的PP-g-VS与黄麻纤维之间的界面相容性得到了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黄麻纤维 复合材料 乙烯基硅烷 接枝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A改性硅烷交联聚乙烯绝缘料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建耀 刘少成 +1 位作者 许平 黄峰 《合成树脂及塑料》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49,共4页
使用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对硅烷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绝缘料进行了改性。结果表明,EVA对绝缘料的熔体流动速率(MFR)、介电强度、热延伸性能影响较小,使其介电常数、热稳定性提高,体积电阻率、结晶度、交联度、拉伸强度下降。EVA的添... 使用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对硅烷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绝缘料进行了改性。结果表明,EVA对绝缘料的熔体流动速率(MFR)、介电强度、热延伸性能影响较小,使其介电常数、热稳定性提高,体积电阻率、结晶度、交联度、拉伸强度下降。EVA的添加量在10phr之内,绝缘料的MFR、介电强度、热延伸性能、断裂伸长率、体积电阻率、交联度满足技术指标要求;EVA的添加量超过6phr时,绝缘料的拉伸强度和介电常数不能满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 聚乙烯 硅烷 交联 绝缘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水剂对硅烷接枝LDPE的交联作用 被引量:7
9
作者 赖有根 邬润德 +1 位作者 何军利 钟明强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54-57,共4页
采用HAAKE流变仪作为反应器,将不饱和硅烷熔融接枝到低密度聚乙烯(LDPE)上,然后将产水剂加入该体系,深入研究了流变转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硅烷用量一定,交联剂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用量很小时(0.005phr),熔体的扭矩随时间增长缓慢;当... 采用HAAKE流变仪作为反应器,将不饱和硅烷熔融接枝到低密度聚乙烯(LDPE)上,然后将产水剂加入该体系,深入研究了流变转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硅烷用量一定,交联剂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用量很小时(0.005phr),熔体的扭矩随时间增长缓慢;当DCP用量大于0.015phr,熔体的扭矩都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随着DCP用量的提高,扭矩增大,达到最高峰的时间提前;加入某些产水剂后,熔体的扭矩增长很快,特别是加入磷酸二氢钠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干胶粉产水剂,熔体扭矩均增加了一倍多,凝胶质量分数测定结果也证明了产水剂可以明显地提高LDPE的交联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烷 LDPE聚乙烯 接枝 交联 流变转矩 产水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对二氧化硅的超疏水改性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杨辉 陈飞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597-2605,共9页
采用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O)为改性剂,以氨水为p H调节剂制备改性二氧化硅(Si O2)超疏水材料。通过CA、FTIR和SEM对材料接触角、组成和形貌进行表征。考察了VTMO与Si O2的比例、反应时间、干燥时间对改性二氧化硅超疏水材料接触角和... 采用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O)为改性剂,以氨水为p H调节剂制备改性二氧化硅(Si O2)超疏水材料。通过CA、FTIR和SEM对材料接触角、组成和形貌进行表征。考察了VTMO与Si O2的比例、反应时间、干燥时间对改性二氧化硅超疏水材料接触角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VTMO可在较短时间内改性二氧化硅制备出超疏水二氧化硅粉体,VTMO与Si O2比例对改性Si O2粉体的水接触角和微观二重结构有明显影响,而反应时间和干燥时间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 二氧化硅 超疏水 表面形貌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基不饱和硅烷交联改性PP制备HMSPP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金明 王波 田小艳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12,共3页
采用乙烯基不饱和硅烷接枝交联复合改性聚丙烯(PP)制备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由正交试验可知,过氧化二苯甲酰对乙烯基长链不饱和硅烷交联改性PP制备的HMSPP熔体强度的影响最显著。通过优化实验得到的HMSPP熔体强度为19.9cN。二乙烯... 采用乙烯基不饱和硅烷接枝交联复合改性聚丙烯(PP)制备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由正交试验可知,过氧化二苯甲酰对乙烯基长链不饱和硅烷交联改性PP制备的HMSPP熔体强度的影响最显著。通过优化实验得到的HMSPP熔体强度为19.9cN。二乙烯基苯(DVB)作为助交联剂可有效提高HMSPP的熔体强度,w(DVB)不宜超过1.0%。苯乙烯质量分数为1.0%时,对HMSPP链断裂抑制较明显。采用复合改性PP制备的HMSPP的断裂拉伸应变略有下降,熔体强度相比PP提高4.7倍,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提高0.8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熔体强度聚丙烯 乙烯基不饱和硅烷 交联 二乙烯基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改性纳米TiO_2的抗紫外性能及其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马学艳 王刚 +3 位作者 杨桂军 陈慧媛 李小松 林红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106,共6页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70)以及偶联剂和有机物(山梨醇、油酸、钛酸酯、聚乙二醇6000)复合对纳米二氧化钛(TiO_2)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偶联剂和复合改性剂对纳米TiO_2抗紫外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二次粒径分析、沉降试验、傅里叶...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70)以及偶联剂和有机物(山梨醇、油酸、钛酸酯、聚乙二醇6000)复合对纳米二氧化钛(TiO_2)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偶联剂和复合改性剂对纳米TiO_2抗紫外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二次粒径分析、沉降试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同步热分析等对改性前后的纳米TiO_2进行表征。结果表明,KH570+聚乙二醇6000复合改性的纳米TiO_2二次粒径最小,平均粒径为0.047μm;沉降试验中其上清液在350 nm处的吸光度达最高为1.067 76;吸油值最大达86.19 cm^3/g,呈现良好的分散性和疏水性。另外,KH570+聚乙二醇6000改性的纳米TiO_2具有相对最强的紫外吸收能力,而且对亚甲基蓝溶液的降解率相对最小。将改性后的纳米TiO_2添加到PVC基体中,制得PVC/TiO_2薄膜,该薄膜经120 h加速老化后,发现由KH570+聚乙二醇6000改性纳米TiO_2制得的PVC薄膜的光透过率相对最低,拉伸性能最高,体现了其相对优越的抗紫外性能以及KH570+聚乙二醇6000相对优异的改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改性 纳米二氧化钛 聚氯乙烯 硅烷偶联剂 分散性 抗紫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接枝聚乙烯的加工流变性能 被引量:3
13
作者 赖有根 钟明强 +1 位作者 杨晋涛 项赛飞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1-124,共4页
采用HAAKE流变仪作为反应器,将不饱和硅烷熔融接枝到低密度聚乙烯(LDPE),制得硅烷接枝聚乙烯,然后将该接枝料用于毛细管流变测试和熔体流动速率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转速越高,扭矩曲线的峰值越大,达到最高峰的时间越短,并且料温上升也越... 采用HAAKE流变仪作为反应器,将不饱和硅烷熔融接枝到低密度聚乙烯(LDPE),制得硅烷接枝聚乙烯,然后将该接枝料用于毛细管流变测试和熔体流动速率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转速越高,扭矩曲线的峰值越大,达到最高峰的时间越短,并且料温上升也越快。毛细管流变测试表明体系为假塑性流体,表现出典型的切力变稀行为。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和温度的升高,表观黏度都呈下降趋势。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体系的表观黏度对温度的依赖性减小。熔体流动速率(MFR)测试表明,硅烷接枝PE的MFR随引发剂用量的增多而减小,但并非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烷 接枝聚乙烯 流变性能 熔体流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预交联剂对硅烷接枝聚乙烯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家玉 牛鹏飞 +3 位作者 蒋世俊 张尔梅 王孝军 杨其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4-37,共4页
以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6101与218W为基体,将不饱和硅烷接枝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分子链上,并通过加入苯乙烯及已内酰胺来考察两种抗预交联剂对不饱和硅烷接枝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推测了以上两种抗预交联剂参与反应的机理... 以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6101与218W为基体,将不饱和硅烷接枝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分子链上,并通过加入苯乙烯及已内酰胺来考察两种抗预交联剂对不饱和硅烷接枝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推测了以上两种抗预交联剂参与反应的机理,利用动态频率扫描研究了不同配方体系的流变行为,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抗预交联剂均有一定的阻聚作用,其中聚苯乙烯的效果更明显。根据对各体系的反应机理讨论可知,苯乙烯中的共轭作用对硅烷接枝聚乙烯稳定性的影响更明显。对各体系的流变测试结果也验证了以上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硅烷接枝 抗预交联剂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基硅烷偶联剂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9
15
作者 荆蓉 温演庆 +1 位作者 俞凌云 朱谱新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2015年第5期45-49,共5页
通过氧化-还原引发自由基聚合反应,实现了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水性聚氨酯共聚反应。应用红外光谱测试(FTIR-ATR)表征了共聚产物,根据差示扫描量热测试(DSC)、热失重分析(TG)、X-射线衍射分析(XRD)测试分析了改性前后水性聚氨酯的热... 通过氧化-还原引发自由基聚合反应,实现了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水性聚氨酯共聚反应。应用红外光谱测试(FTIR-ATR)表征了共聚产物,根据差示扫描量热测试(DSC)、热失重分析(TG)、X-射线衍射分析(XRD)测试分析了改性前后水性聚氨酯的热性能、结晶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偶联剂单体加入量为水性聚氨酯质量的2%时,体系交联度可达到12%,明显改善了水性聚氨酯疏水性,其耐水性提高了54%,耐丙酮性提高21%,断裂强度提高23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 自由基聚合 交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酮溶剂法挤出交联改性聚丙烯制备HMSPP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金明 汤粤豫 +3 位作者 郑健钧 田小艳 王波 刘旭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22,86,共4页
对聚丙烯T30s接枝交联复合改性制备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进行了研究,分别由正交实验和曲面响应分析可知,BPO对乙烯基长链不饱和硅烷交联改性T30s粒料和粉体制备HMSPP熔体强度的影响最显著;在粒料反应中通过优化实验,得到的HMSPP熔体... 对聚丙烯T30s接枝交联复合改性制备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进行了研究,分别由正交实验和曲面响应分析可知,BPO对乙烯基长链不饱和硅烷交联改性T30s粒料和粉体制备HMSPP熔体强度的影响最显著;在粒料反应中通过优化实验,得到的HMSPP熔体强度为19.9 c N;在粉体反应中,通过优化实验,得到的HMSPP熔体强度为21.1 c N。二乙烯基苯(DVB)作为助交联剂可有效提高HMSPP的熔体强度,St对PP链断裂抑制较明显。交联改性中聚丙烯WB130的加入可使改性制得的HMSPP熔体强度显著提高,当WB130加入量为40%时,熔体强度可达34 c 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SPP 乙烯基不饱和硅烷 T30s 交联反应 二乙烯基苯 丙酮溶剂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基硅烷/苯乙烯接枝聚丙烯的结晶和力学性能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帅 辛忠 赵世成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36,共6页
研究了乙烯基硅烷(VS)和苯乙烯(St)双单体接枝聚丙烯(PP-g-VS/St)的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长支链的引入使PP-g-VS/St的结晶峰值温度和熔融峰值温度相对于线形等规聚丙烯(iPP)分别提高了10、2℃,且球晶得到了细化;PP-g-VS/St在10... 研究了乙烯基硅烷(VS)和苯乙烯(St)双单体接枝聚丙烯(PP-g-VS/St)的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长支链的引入使PP-g-VS/St的结晶峰值温度和熔融峰值温度相对于线形等规聚丙烯(iPP)分别提高了10、2℃,且球晶得到了细化;PP-g-VS/St在10℃/min的降温速率下结晶产生的晶型为α晶型与少量γ晶型的混合物;在注塑条件下结晶产生的晶型为α晶型与β晶型的混合物;利用莫志深法研究PP-g-VS/St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过程发现,在结晶的早期和后期,长支链的支化点对PP-g-VS/St的结晶分别起到了加速成核和阻碍生长两种相反的作用;相对于iPP,PP-g-VS/St的拉伸强度、弯曲模量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29%、40%和4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乙烯基硅烷 苯乙烯 接枝 力学性能 结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基硅烷在聚乙烯中的传输行为 被引量:1
18
作者 龚方红 林明德 +2 位作者 汪信 陆路德 杨绪杰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277-1280,共4页
采用浸泡称重法得到了 3种硅烷 (A171,A172 ,A15 1)在LDPE、LLDPE、HDPE塑料试片中的渗透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测得了不同温度下的扩散系数 ;采用有限差分计算方法 ,计算机模拟上述体系的物质传输过程 ,计算得到的 3种硅烷在 3种塑料片... 采用浸泡称重法得到了 3种硅烷 (A171,A172 ,A15 1)在LDPE、LLDPE、HDPE塑料试片中的渗透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测得了不同温度下的扩散系数 ;采用有限差分计算方法 ,计算机模拟上述体系的物质传输过程 ,计算得到的 3种硅烷在 3种塑料片中的扩散系数。根据Arrhenius方程求得A171在HDPE、LDPE、LLDPE中的扩散活化能分别为 38 2、2 4 0和 2 2 0k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乙烯基硅烷 扩散系数 有限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P/VTES/St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尹国强 崔英德 +2 位作者 廖列文 黎新明 贾振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6-699,共4页
以二甲苯为溶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采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和苯乙烯(St)为接枝单体,自由基溶液聚合法改性氯化聚丙烯(CPP),制得接枝共聚胶黏剂。并考察了聚合单体用量及配比、溶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 以二甲苯为溶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采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和苯乙烯(St)为接枝单体,自由基溶液聚合法改性氯化聚丙烯(CPP),制得接枝共聚胶黏剂。并考察了聚合单体用量及配比、溶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树脂胶黏性能的影响。得到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溶剂与CPP的质量比m(二甲苯)∶m(CPP)=2.5∶1,聚合原料配比m(CPP)∶m(VTES)∶m(St)∶m(BPO)=100∶2.4∶0.6∶0.2,反应温度95℃,反应时间3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共聚物粘接聚丙烯材料和钢的剪切强度分别达3.4MPa和7.7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聚丙烯 苯乙烯 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 接枝共聚物 胶黏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硅溶胶改性聚硅氧烷微乳液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游胜勇 陈衍华 +1 位作者 谌开红 程斌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7,共6页
采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纳米硅溶胶进行表面改性,使其表面接枝上可反应的乙烯基官能团,以过硫酸钾作为引发剂,与乙烯基有机硅单体、丙烯酸酯类单体进行原位聚合反应制备纳米硅溶胶改性聚硅氧烷微乳液。系统研究了聚合温度、乳化剂... 采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纳米硅溶胶进行表面改性,使其表面接枝上可反应的乙烯基官能团,以过硫酸钾作为引发剂,与乙烯基有机硅单体、丙烯酸酯类单体进行原位聚合反应制备纳米硅溶胶改性聚硅氧烷微乳液。系统研究了聚合温度、乳化剂对聚合反应过程中乳液稳定性、乳胶膜吸水率以及乳胶粒子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过程中反应温度分别控制在80℃、90℃,转化率最高;烷基聚氧乙烯醚(AEO)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质量比为1.5:1~2:1,乳化剂用量为1.5%~2.0%时,制备的乳液稳定性最好,乳胶膜的吸水率低于3%,与其他共混乳液、聚硅氧烷乳液相比,吸水率显著降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结果显示:乳液中存在以纳米SiO2为核、聚硅氧烷聚合物为壳的结构形态,与共混乳液相比,改性乳液中游离的纳米SiO2粒子数大大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氧烷 纳米硅溶胶 原位聚合法 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