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湘黔边侗琵琶“嘎经”的音乐文本叙事与文化认同研究
1
作者 段韫慧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2,156,共11页
“嘎经”属于侗琵琶歌的一种表演形式,它通过讲经与弹唱两种表演形式的交替,完整地演绎了故事文本,其文本的叙事逻辑主要在于三点:第一,故事中的“我”以及有着固定表演位置的开头歌中的“我”代表了“嘎经”音乐表演中叙事者的身份出现... “嘎经”属于侗琵琶歌的一种表演形式,它通过讲经与弹唱两种表演形式的交替,完整地演绎了故事文本,其文本的叙事逻辑主要在于三点:第一,故事中的“我”以及有着固定表演位置的开头歌中的“我”代表了“嘎经”音乐表演中叙事者的身份出现,这一“人”的出现说明叙事开始,并体现了故事文本人物角色的“我”与表演者“我”的双重侗族身份,代表了侗族百姓的身份认同;第二,讲述中以时间、地点、事件、音乐重复与交替四种策略与符号推动着故事发展,其中展示了侗族语言、历史、民俗等地方传统文化,代表了侗族百姓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第三,叙事结尾处的旋律有着现场对话与情感交流的作用,可以作为叙述者与受述者之间的沟通信息,不仅体现了侗族人崇尚教育的意义,而且也代表了文化认同。可见,侗琵琶歌的“嘎经”音乐表演以人—事件—音乐作为故事叙事结构,显露出侗族百姓的自我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嘎经 音乐叙事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黎族传统村落资源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2
作者 苏昶源 肖楚楚 龙文兴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9-115,共17页
以海南省内保存较完好的4个黎族自然村的植物资源为对象,通过现场调查、走访和文献研究,分析海南黎族传统村落资源植物的多样性、濒危程度和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海南黎族传统村落资源植物共有144科565属825种(含种下等级,下同)。以豆科(... 以海南省内保存较完好的4个黎族自然村的植物资源为对象,通过现场调查、走访和文献研究,分析海南黎族传统村落资源植物的多样性、濒危程度和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海南黎族传统村落资源植物共有144科565属825种(含种下等级,下同)。以豆科(Fabaceae)种类最多(63种),占比为7.6%;其后依次为茜草科(Rubiaceae)(39种)、兰科(Orchidaceae)(37种)和菊科(Asteraceae)(34种),占比分别为4.7%、4.5%和4.1%。从生活型看,海南黎族传统村落资源植物中草本最多(323种),其后依次为灌木(160种)、乔木(152种)和藤本(90种),具有2种生活型的植物有100种。从濒危状况看,海南黎族传统村落资源植物中极危(CR)物种6种、濒危(EN)物种21种、易危(VU)物种36种、近危(NT)物种14种。从利用方式看,海南黎族传统村落资源植物分为药用植物(710种)、食用植物(141种)、生产生活植物(270种)、图腾崇拜植物(33种)和经济作物(46种)5大类,占比分别为86.1%、17.1%、32.7%、4.0%和5.6%,282种植物有2种及以上用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海南黎族传统民族植物学知识正在逐渐消失,应加强相关知识的梳理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族 传统村落 资源植物 生物多样性 民族植物学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瑶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与形成因素研究——以广东省连南县南岗古排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廖信春 陈晓玲 丁传标 《园林》 2025年第4期77-83,共7页
文化景观特征挖掘对于构建瑶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图谱,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推动粤北民族地区乡村文旅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化生态学视角,以粤北高山瑶族典型村寨南岗古排为例,从村落选址与文化景观格局、民居形式与材料装饰风格... 文化景观特征挖掘对于构建瑶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图谱,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推动粤北民族地区乡村文旅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化生态学视角,以粤北高山瑶族典型村寨南岗古排为例,从村落选址与文化景观格局、民居形式与材料装饰风格、聚落空间形态、信仰文化等方面解析了粤北瑶族人地持续互动过程中传统村寨文化景观的构成、组合及典型特征。研究结果发现,粤北瑶族传统村落具有山地垂直聚落文化景观格局、联排开放的排屋式民居与原生质朴的装饰材料、血缘与地缘交织的内聚性聚落形态、盘王庙与龙头石轴线引领的信仰文化景观特质。这些复合、多元的文化景观特征是瑶族迁徙历史与民族信仰、山地环境、瑶老制社会组织、汉文化扩散交融等多要素耦合作用下形成的,其中以血缘划分居住单元并融合陡坡地缘因素的传统社会组织结构是南岗瑶寨聚落文化景观特质形成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聚落景观 文化生态 景观特质 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侗族传统养老文化的现代赋能机制研究——以广西三江X侗寨为例
4
作者 李林凤 姚菊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64,154,共13页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民族村寨传统养老文化的现代价值再发现成为重要研究议题。文章以广西三江X侗寨为个案,基于福利治理理论视角,通过田野调查,系统探讨侗族传统养老文化赋能现代养老保障的内...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民族村寨传统养老文化的现代价值再发现成为重要研究议题。文章以广西三江X侗寨为个案,基于福利治理理论视角,通过田野调查,系统探讨侗族传统养老文化赋能现代养老保障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形态的问题。研究发现,侗族以“孝道伦理”为核心的家庭养老、“补腊”组织的宗族互助、“鼓楼议事”的村寨协同及“讲款”机制的政策衔接等传统智慧,在巩固家庭养老基础、保障孤寡老人生活、提供精神慰藉及增强制度认同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然而,在社会转型中,该文化赋能过程面临青壮年外流导致的家庭功能弱化、传统习俗工具化、经济基础薄弱及观念局限等现实挑战。据此,文章提出通过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习俗仪式现代性调适、政策精准供给及多元主体协同网络构建等路径,实现传统养老文化与现代保障体系的有机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传统养老文化 养老机制 养老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素同构的哈尼族传统村落声景特征及保护策略--以阿者科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谢辉 朱颖 +1 位作者 罗俊 田雨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122,共7页
哈尼族传统村落因其独特的文化和生态布局,声景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但缺乏系统性研究。以“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哈尼族传统村落阿者科为例,对四素空间的声环境进行主客观评价分析。发现多数空间的声压级在50dBA左右,且以低... 哈尼族传统村落因其独特的文化和生态布局,声景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但缺乏系统性研究。以“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哈尼族传统村落阿者科为例,对四素空间的声环境进行主客观评价分析。发现多数空间的声压级在50dBA左右,且以低频为主。村落以水为径,串联起自然生态,水声还能为游客提供较高的情绪价值;文化与自然空间相互作用后的声景舒适度为最高;村民生长于斯,赋予了村落丰富的声景资源。最后提出了3个声景保护策略,即保护村落的原真性,实现特色声景的有机呈现;促进生态保护与水源保育的正向循环,构建自然和谐的声景;激活人的活态属性,延续村落空间的声景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声景 哈尼族 传统村落 四素同构 保护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承与分化:湘南与粤北瑶族村寨居住文化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丁传标 肖大威 陶金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2,共6页
从村寨选址、布局形态、建筑功能、装饰符号、建筑材料及民俗文化等方面对族源相同、地域相连的湘南平地瑶与粤北高山瑶传统村寨开展对比研究。传承方面,两地瑶寨共同坚守着信奉盘王始祖、火塘神圣性、实行瑶老制组织的传统。在分化方面... 从村寨选址、布局形态、建筑功能、装饰符号、建筑材料及民俗文化等方面对族源相同、地域相连的湘南平地瑶与粤北高山瑶传统村寨开展对比研究。传承方面,两地瑶寨共同坚守着信奉盘王始祖、火塘神圣性、实行瑶老制组织的传统。在分化方面,湘南平地瑶村寨形成了围合式民居、开敞式村落、多元民族信仰的小家庭式居住文化;粤北高山瑶则为开敞式民居、封闭式村落、单一瑶族信仰的大族群居住文化。文章认为相同的族源、相近的迁移历史、相似的社会结构是两地瑶族居住文化传承的基础;历史上招抚政策、与汉族的经贸交往、社会融合的差异是两地居住文化分异的主要因素。湘南瑶族被招安下山后,在政策的支持下与汉族在商贸经济、农业技术、社会生活方面不断交融;而粤北瑶族依然定居在高山密林中,封闭隔绝,民族特色不断强化。研究指出传承与分化是瑶族适应不同地域环境、保持自身特色、整合其他文化进行文化生态适应性的综合结果,其中民族信仰、习俗禁忌、社会组织等内在文化传统传承性强,民居形制、村落格局等物质形态的分化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瑶族 传统村落 居住文化 分化 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侗族乡村规约对廉洁文化建设的启示--以从江占里村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召侠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152,156,共8页
贵州从江县占里村侗族乡村规约^(①)继承侗族款约文化中的传统廉洁文化精神,体现为侗族传统廉洁文化建设的主体大众化和组织公共性。呈现大众化的廉洁文化教育、融入生活习俗、民主自治、惩戒震慑、涵养美德的家庭教化五种建设模式,为... 贵州从江县占里村侗族乡村规约^(①)继承侗族款约文化中的传统廉洁文化精神,体现为侗族传统廉洁文化建设的主体大众化和组织公共性。呈现大众化的廉洁文化教育、融入生活习俗、民主自治、惩戒震慑、涵养美德的家庭教化五种建设模式,为我国乡村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以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方式促进廉洁文化教育、内化为生活而形成廉洁习惯与习俗、完善和健全廉洁治理制度、形成廉洁的法治惩戒震慑力、家风传承铸牢廉洁思想根基的新时代乡村廉洁文化建设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江占里村 侗族 乡村规约 廉洁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族银器流动的社会生命史研究
8
作者 李怡飞 孙九霞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92,155,共11页
在旅游影响下,考察大理新华村白族银器生产、销售与消费各个环节的社会生命历程变迁。大理新华村银器从西南民族地区走向了大众消费的主流市场,在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呈现出多重功能和多元化意义。在生产场域,银器是白族人的民族饰品和... 在旅游影响下,考察大理新华村白族银器生产、销售与消费各个环节的社会生命历程变迁。大理新华村银器从西南民族地区走向了大众消费的主流市场,在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呈现出多重功能和多元化意义。在生产场域,银器是白族人的民族饰品和手艺人身份象征;在销售场域,银器被贴上不同族群的商品化符号,发生了族群符码的商品化转换;在消费场域,对不同身份的消费者而言呈现出多元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新华村 白族银器 社会生命史 多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肇兴侗寨为例 被引量:26
9
作者 徐燕 吴再英 +2 位作者 陆仙梅 陈洪智 石贤昌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4期53-58,共6页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村寨旅游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旅游,保护好民族文化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有利于民族地区...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村寨旅游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旅游,保护好民族文化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章从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对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的肇兴侗寨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了肇兴侗寨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并从建筑文化、语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探讨了肇兴侗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村寨 乡村旅游开发 民族文化保护 肇兴侗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想象的共同体:跨境族群仪式性民俗体育的人类学阐释——基于傣族村寨“马鹿舞”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杨海晨 王斌 +2 位作者 胡小明 沈柳红 赵芳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2-58,共7页
采用田野调查法,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对云南省孟连县傣族村寨的仪式性民俗体育活动"马鹿舞"进行研究。通过对马鹿舞的仪式过程及其文化生态的参与感知、深度访谈后认为:关于马鹿舞起源的民间传说,"原型"或"... 采用田野调查法,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对云南省孟连县傣族村寨的仪式性民俗体育活动"马鹿舞"进行研究。通过对马鹿舞的仪式过程及其文化生态的参与感知、深度访谈后认为:关于马鹿舞起源的民间传说,"原型"或"母题"应来自傣族社会的生活环境和宗教信仰;马鹿舞的跨境传承、传播与傣族社会历史变迁中重大事件相对应;拥有想象的共同体是仪式性民俗体育活动得以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的共同体 跨境族群 仪式性民俗体育 马鹿舞 傣族村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从江侗族Y-DNA及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齐晓岚 谢渊 +8 位作者 单可人 褚迅 刘烜 李毅 赵艳 吴昌学 马骄 修瑾 任锡麟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4,共5页
为分析贵州从江侗族父系及母系遗传结构,探讨其起源及迁徙,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 RFLP),研究贵州从江侗族无亲缘关系个体由10个单核苷酸位点(SNPs)组成的Y染色体单倍型及11个单核苷酸位点组成的线粒体DNA单倍群... 为分析贵州从江侗族父系及母系遗传结构,探讨其起源及迁徙,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 RFLP),研究贵州从江侗族无亲缘关系个体由10个单核苷酸位点(SNPs)组成的Y染色体单倍型及11个单核苷酸位点组成的线粒体DNA单倍群频率。结果显示,从40份男性样本的Y SNP基因分型中,得到H6、H11、H14共3种单倍型;H11的频率为92.5%;通过对线粒体DNA基因分型,得到6种单倍群,有75%的个体能明确分类其所携带的单倍群特征,说明贵州从江侗族父系遗传构成相对简单。通过主成分分析,证明贵州从江侗族与其他的壮侗语族人群相聚,母系遗传结构复杂,无C单倍群分布可能为该民族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侗族 Y染色体单倍型 线粒体DNA单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旅游地文化商品化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以小黄侗族大歌为例 被引量:26
12
作者 孙九霞 吴韬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3-82,190,共10页
文化商品化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是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以贵州小黄村侗族大歌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探讨侗歌的商品化对侗歌传承的影响,发现小黄侗族大歌的商品化过程包含了文化资源的品牌化和商品化两个阶段。商品化... 文化商品化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是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以贵州小黄村侗族大歌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探讨侗歌的商品化对侗歌传承的影响,发现小黄侗族大歌的商品化过程包含了文化资源的品牌化和商品化两个阶段。商品化过程中含有异地文化商品化和本地文化商品化两种形式,二者都推进了侗族大歌的传承:本地文化商品化主要体现为表演队、侗歌表演的出现,他们从多方面推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以侗歌产品在异地的展演以及打(文艺)工等方式为主的侗歌文化的异地商品化则提升了小黄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增加了外界对小黄侗歌的关注,增强了村民自豪感,促进了侗歌的社区传承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商品化 文化传承 侗族大歌 民族旅游 小黄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山地苗族与侗族村寨空间分布特征的分异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丹 郭泺 吕靓 《生态科学》 CSCD 2015年第1期44-52,共9页
以黔东南州统计数据、野外调查资料和矢量地图为数据源,基于Arc GIS10,对黔东南山区内分布的苗族村寨和侗族村寨点进行空间分析,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了苗族村寨和侗族村寨分布的海拔、坡度、坡向等数据,计算了不同苗寨点和侗寨点... 以黔东南州统计数据、野外调查资料和矢量地图为数据源,基于Arc GIS10,对黔东南山区内分布的苗族村寨和侗族村寨点进行空间分析,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了苗族村寨和侗族村寨分布的海拔、坡度、坡向等数据,计算了不同苗寨点和侗寨点与水系和道路的距离,基于Getis-ord General G函数对苗寨和侗寨进行空间点模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苗族村寨分布于273—1256 m的高程、1.14—36.11°的坡度范围内,南坡是最主要的分布坡向,苗族村寨与水系距离处于9—1349 m的范围内;侗族村寨分布于244—915 m的高程、1.64—30.44°的坡度范围内,主要分布在东坡,侗族村寨与水系的距离在2—1259 m之间。空间点模式分析结果表明:苗族村寨在海拔和坡向上属于高值聚集,而侗族村寨只坡度上属于高值聚集,地形对苗寨的分布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州 苗族村寨 侗族村寨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现贵州清水江侗族鱼鳞册评介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陈洪波 龙泽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3-108,共6页
鱼鳞册是明清土地管理的地籍清册,遗留至今的数量很少,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遗存尤为罕见。贵州清水江下游天柱县新发现的贵州清水江侗族鱼鳞册共4册,较为完整的记录了一个侗族村落在清代晚期的土地占有关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 鱼鳞册是明清土地管理的地籍清册,遗留至今的数量很少,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遗存尤为罕见。贵州清水江下游天柱县新发现的贵州清水江侗族鱼鳞册共4册,较为完整的记录了一个侗族村落在清代晚期的土地占有关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如以"稨""籽"为田地产量和面积的计量单位,丰富、生动而形象的田块形状描述词汇等,是研究侗族社会经济结构和赋税制度的重要史料。与徽州鱼鳞图册相比,侗族鱼鳞册在形式上较为简化,但在明晰土地产权、保证赋税征收方面,其功能与徽州鱼鳞图册是相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鳞册 清水江 侗族 土地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结构形态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宇 吴和平 董丽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2年第1期125-131,共7页
同一地域的不同乡村聚落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由于民族发展历程和社会结构的分异,不同民族的传统乡村在结构形态上表现出多样化。文章基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视角,选取东北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村落,运用空间句法的图示与量化分析... 同一地域的不同乡村聚落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由于民族发展历程和社会结构的分异,不同民族的传统乡村在结构形态上表现出多样化。文章基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视角,选取东北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村落,运用空间句法的图示与量化分析方法,针对其乡村组织结构与生活空间层次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探讨不同民族村落形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结论显示,受多因素协同互动影响,各民族村落结构组织方式形成不同程度的差异,决定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族群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以及针对社会变迁做出的适应性调整,此部分也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的内涵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少数民族 村落结构 空间句法 村落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国民族流动与国家认同构建——以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箐脚村苗族为例 被引量:12
16
作者 郑宇 曾静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24-29,共6页
箐脚村苗族边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较大规模的跨国流动表明,跨国民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国家认同不稳定特征。国家认同的构建基点在国家与边民的持续对话中正在从政治转向经济方面,并日益明显地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当代跨国流... 箐脚村苗族边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较大规模的跨国流动表明,跨国民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国家认同不稳定特征。国家认同的构建基点在国家与边民的持续对话中正在从政治转向经济方面,并日益明显地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当代跨国流动方式与国家认同性质、要素、结构的深刻改变,都要求开创与之适应的更具包容性、开放性和富有弹性的国家认同构建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民族流动 国家认同 箐脚村苗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民自治给民族杂居地区村庄带来的影响——云南省孟连县拉嘎村村民自治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被引量:3
17
作者 钱素华 朱秦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53-57,共5页
边疆民族地区的村级治理是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村民自治为广大民族杂居地区注入了新的发展生机与活力,改变了边疆民族杂居地区农村基层的政治关系和权力运行机制,推动了农村基层民主化的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 边疆民族地区的村级治理是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村民自治为广大民族杂居地区注入了新的发展生机与活力,改变了边疆民族杂居地区农村基层的政治关系和权力运行机制,推动了农村基层民主化的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 少数民族 杂居地区 村庄 云南 孟连县 嘎村 村民选举 “三个代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侗族村寨聚居模式的空间结构与文化表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姜又春 禹四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7年第3期82-87,共6页
人类聚落首先是一个物理的空间,具备物质的客观特性,同时,聚落又是人类活动以及创造文化的载体,能够被抽象为文化与精神的主观范畴。文章以侗族村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侗族聚居模式的空间结构和文化表征。侗族的聚落空间从家庭到村寨形... 人类聚落首先是一个物理的空间,具备物质的客观特性,同时,聚落又是人类活动以及创造文化的载体,能够被抽象为文化与精神的主观范畴。文章以侗族村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侗族聚居模式的空间结构和文化表征。侗族的聚落空间从家庭到村寨形成了五个不同层次的空间划分,而且每个空间具有文化功能的象征转换。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侗族村寨聚居空间的"萨崇拜""鼓楼""款组织"等文化表征符号将村内与村外连结成相互关联的文化整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聚居模式 空间结构 文化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组织的创造性转化——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为例 被引量:14
19
作者 彭庆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3-89,共7页
目前,许多民族地区仍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社会组织。"寨老"、"侗款"是侗族地区主要的传统社会组织,在传统的侗乡村寨治理中居于主导地位。通过对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调查发现,在国家介入的推动下,传统的"寨老&qu... 目前,许多民族地区仍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社会组织。"寨老"、"侗款"是侗族地区主要的传统社会组织,在传统的侗乡村寨治理中居于主导地位。通过对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调查发现,在国家介入的推动下,传统的"寨老"、"侗款"在经过结构功能的创造性转化后,变成了与现代乡村治理相契合的"老年人协会",这对于其他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社会组织 创造性转化 侗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侗族糯稻种植的历史变迁——以黔东南黎、榕、从为例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杨筑慧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61,共9页
侗族及其先民在历史上曾以种植糯稻为主,在此基础上所建构起来的文化体系是侗族特有的社会文化景观。然而,历史上,自从中央王朝的统治逐渐深入,侗族及其先民的糯稻种植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尤其是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府一系列&qu... 侗族及其先民在历史上曾以种植糯稻为主,在此基础上所建构起来的文化体系是侗族特有的社会文化景观。然而,历史上,自从中央王朝的统治逐渐深入,侗族及其先民的糯稻种植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尤其是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府一系列"糯改籼"政策的实施,侗族的糯稻种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由此使侗族的传统社会文化发展趋势发生转向,许多民间传统育种方式和糯稻品种也此过程中消失,侗族完全被裹协至现代性的发展轨迹。在环境人类学的理论范式下,对侗族糯稻种植演变的这一历史过程进行梳理,旨在说明知识与权利对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糯稻 历史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