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立VBNC状态沙门氏菌实验室快速诱导条件,以4℃低温诱导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添加不同浓度Cu^2+和冰醋酸作为快速诱导条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4℃低温条件下,添加2-4 mM Cu^2+对沙门氏菌进入VBNC状态有明显促进作用,与传...为建立VBNC状态沙门氏菌实验室快速诱导条件,以4℃低温诱导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添加不同浓度Cu^2+和冰醋酸作为快速诱导条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4℃低温条件下,添加2-4 mM Cu^2+对沙门氏菌进入VBNC状态有明显促进作用,与传统诱导条件相比,诱导时间平均提前15d。对诱导进入VBNC状态的沙门氏菌进行16SrRNA鉴定,结果证明,所得菌为VBNC状态沙门氏菌。展开更多
细菌在一些不良压力条件下会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其仍具有活力但不能采用常规的平板培养基进行培养,VBNC态细菌一旦培养条件适宜仍能继续生长繁殖,有些致病菌依旧具有毒力。如果检测方...细菌在一些不良压力条件下会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其仍具有活力但不能采用常规的平板培养基进行培养,VBNC态细菌一旦培养条件适宜仍能继续生长繁殖,有些致病菌依旧具有毒力。如果检测方法不当,会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需要采取适合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文章概述了几种检测VBNC态细菌的方法,如活菌直接计数法、核酸染料检测法、呼吸检测法、分子生物学法、免疫学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法等,并对检测方法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评述。展开更多
空肠弯曲菌是一种重要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可以产生几种肠毒素能侵袭小肠和大肠黏膜引起急性肠炎,据统计其导致肠炎比例是沙门氏菌的3倍。该菌污染肉类食品后,经冷冻等环境的变化会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空肠弯曲菌是一种重要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可以产生几种肠毒素能侵袭小肠和大肠黏膜引起急性肠炎,据统计其导致肠炎比例是沙门氏菌的3倍。该菌污染肉类食品后,经冷冻等环境的变化会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不能用常规方法检测到。空肠弯曲菌在pH值、湿度、温度、营养成分等条件发生极端改变的情况下可以进入VBNC状态。本研究更深入地了解空肠弯曲菌是如何抵御外力影响的,防范食品安全的潜在危害。展开更多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接种在含有一定浓度的山梨酸钾的溶液中,在不同温度下诱导其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采用脑心浸液培养基(BHI)升温的方法复苏VBNC状态的菌株,并考察了复苏菌株的...将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接种在含有一定浓度的山梨酸钾的溶液中,在不同温度下诱导其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采用脑心浸液培养基(BHI)升温的方法复苏VBNC状态的菌株,并考察了复苏菌株的生理特性及对环境的应激抵抗力.结果表明,诱导后金黄色葡萄球菌进入VBNC状态,经BHI升温方法复苏后的菌体和正常状态的菌体形态上并无区别.在血平板上,复苏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呈乳白色,且无溶血圈.生化试验表明,复苏的菌株除尿素酶阴性外,其他代谢特征均与标准菌株相同.复苏后的菌株对环境的应激抵抗力减弱,可能与其产类胡萝卜素的能力有关.展开更多
为全面了解有关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以1994—2021年间基于WebofScience平台核心合集数据库中836篇关于VBNC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文献的数量、发表时间、发文...为全面了解有关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以1994—2021年间基于WebofScience平台核心合集数据库中836篇关于VBNC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文献的数量、发表时间、发文机构、来源出版物、研究方向和关键词多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使用Cite Space5.8软件获得关键词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1994—2021年期间细菌VBNC研究的年发文量呈现稳定增长趋势;836篇文献来自67个国家或地区、1 528个研究机构,分布在355种出版物中;1994—2010年和2011—2021年排名在前10位国家的发文量共占总发文量的88.04%,发文量非常集中;中国在2011—2021年期间发文量跃居世界第一;细菌VBNC研究在微生物学、传染病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领域发文量始终位居前列。Escherichia coli(埃希氏大肠杆菌)、VBNC、nonculturable state(非可培养状态)、survival(存活)、resuscitation(复苏)等关键词是细菌VBNC研究领域的热点关键词。在未来,细菌VBNC的研究依然需要加大力度,其将会对食品安全、微生物的开发利用等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展开更多
乳酸菌在某些恶劣的环境下仍可以保持代谢活性,会失去在常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能力从而进入活的非可培养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文中阐述了目前已经发现的VBNC态乳酸菌的种类、其诱导和复苏条件、生理生化特性、检测方...乳酸菌在某些恶劣的环境下仍可以保持代谢活性,会失去在常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能力从而进入活的非可培养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文中阐述了目前已经发现的VBNC态乳酸菌的种类、其诱导和复苏条件、生理生化特性、检测方法及前景展望,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乳酸菌的VBNC态,为今后乳酸菌在工业生产和应用过程中保持高活性状态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展开更多
在食品加工、产品运输及贮藏过程中,极端的环境条件可能会导致食品中的致病菌进入活的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如大肠杆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食源性致病菌...在食品加工、产品运输及贮藏过程中,极端的环境条件可能会导致食品中的致病菌进入活的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如大肠杆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食源性致病菌一旦进入了VBNC状态,常规的培养检测方法不能将其检出,易造成VBNC状态致病菌漏检,威胁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本文归纳了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致使食源性致病菌进入VBNC状态的相关因素,概括了食源性致病菌VBNC状态的生物学特性,并着重介绍VBNC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的安全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展开更多
细胞膜是控制细菌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屏障。在逆境条件下,细菌通过改变细胞膜脂肪酸的组分和含量,以调整适当的膜流动性和适应性,保护细胞膜免受不利和多变逆境条件的影响。有些细菌在逆境胁迫的条件下会进入活的但不可培养的(Viable bu...细胞膜是控制细菌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屏障。在逆境条件下,细菌通过改变细胞膜脂肪酸的组分和含量,以调整适当的膜流动性和适应性,保护细胞膜免受不利和多变逆境条件的影响。有些细菌在逆境胁迫的条件下会进入活的但不可培养的(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BNC)状态。总结了细菌几种逆境胁迫及其诱导因子,并论述了细菌和部分具有VBNC态细菌在逆境胁迫下膜脂肪酸的种类及含量的变化、以及脂肪酸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解析细菌逆境胁迫机制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水稻白叶枯病菌是否存在存活但不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害循环,为有效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分离采集自田间、保存在室温和4℃下14年的水稻白叶...[目的]探究水稻白叶枯病菌是否存在存活但不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害循环,为有效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分离采集自田间、保存在室温和4℃下14年的水稻白叶枯病叶,采用划线稀释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平板分离,探索不同温度处理下病叶中白叶枯病菌的可培养情况。将带利福平抗性的白叶枯病菌PXO99^(A)菌株剪叶接种感病水稻品种‘深两优871’,病叶剪成小段分别置于4、28和37℃下保存,每隔30 d取病叶小段,通过平板分离进行病原菌含量的测定。利用染色全细胞染料Microlight^(TM) Green JJ98 and JJ99以及染死细胞染料碘化丙啶(PI)对喷菌液中细胞的存活程度进行测定。[结果]采集自田间、保存在室温和4℃下的病叶都有明显的喷菌现象;只有从4℃保存(甚至保存4年)的样品上可以分离到病原菌,而保存在室温的样品上都不能分离到白叶枯病菌。从人工接种的保存在3个温度下的病叶上分离的病原菌,随着保存时间的增加,可培养的PXO99^(A)菌量呈现下降趋势,其中37℃保存60 d后未分离到病原菌。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保存60 d后,4、28和37℃条件下保存的样本中活细胞的比例分别为52.52%、32.17%和24.02%。以上结果说明,37℃病叶中的病原菌部分进入了VBNC状态。[结论]高温诱导了水稻白叶枯病样中的病原菌进入了VBNC状态。这为研究水稻白叶枯病菌的侵染生物学特征和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为建立VBNC状态沙门氏菌实验室快速诱导条件,以4℃低温诱导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添加不同浓度Cu^2+和冰醋酸作为快速诱导条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4℃低温条件下,添加2-4 mM Cu^2+对沙门氏菌进入VBNC状态有明显促进作用,与传统诱导条件相比,诱导时间平均提前15d。对诱导进入VBNC状态的沙门氏菌进行16SrRNA鉴定,结果证明,所得菌为VBNC状态沙门氏菌。
文摘细菌在一些不良压力条件下会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其仍具有活力但不能采用常规的平板培养基进行培养,VBNC态细菌一旦培养条件适宜仍能继续生长繁殖,有些致病菌依旧具有毒力。如果检测方法不当,会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需要采取适合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文章概述了几种检测VBNC态细菌的方法,如活菌直接计数法、核酸染料检测法、呼吸检测法、分子生物学法、免疫学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法等,并对检测方法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评述。
文摘空肠弯曲菌是一种重要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可以产生几种肠毒素能侵袭小肠和大肠黏膜引起急性肠炎,据统计其导致肠炎比例是沙门氏菌的3倍。该菌污染肉类食品后,经冷冻等环境的变化会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不能用常规方法检测到。空肠弯曲菌在pH值、湿度、温度、营养成分等条件发生极端改变的情况下可以进入VBNC状态。本研究更深入地了解空肠弯曲菌是如何抵御外力影响的,防范食品安全的潜在危害。
文摘将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接种在含有一定浓度的山梨酸钾的溶液中,在不同温度下诱导其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采用脑心浸液培养基(BHI)升温的方法复苏VBNC状态的菌株,并考察了复苏菌株的生理特性及对环境的应激抵抗力.结果表明,诱导后金黄色葡萄球菌进入VBNC状态,经BHI升温方法复苏后的菌体和正常状态的菌体形态上并无区别.在血平板上,复苏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呈乳白色,且无溶血圈.生化试验表明,复苏的菌株除尿素酶阴性外,其他代谢特征均与标准菌株相同.复苏后的菌株对环境的应激抵抗力减弱,可能与其产类胡萝卜素的能力有关.
文摘乳酸菌在某些恶劣的环境下仍可以保持代谢活性,会失去在常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能力从而进入活的非可培养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文中阐述了目前已经发现的VBNC态乳酸菌的种类、其诱导和复苏条件、生理生化特性、检测方法及前景展望,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乳酸菌的VBNC态,为今后乳酸菌在工业生产和应用过程中保持高活性状态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文摘在食品加工、产品运输及贮藏过程中,极端的环境条件可能会导致食品中的致病菌进入活的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如大肠杆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食源性致病菌一旦进入了VBNC状态,常规的培养检测方法不能将其检出,易造成VBNC状态致病菌漏检,威胁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本文归纳了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致使食源性致病菌进入VBNC状态的相关因素,概括了食源性致病菌VBNC状态的生物学特性,并着重介绍VBNC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的安全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文摘细胞膜是控制细菌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屏障。在逆境条件下,细菌通过改变细胞膜脂肪酸的组分和含量,以调整适当的膜流动性和适应性,保护细胞膜免受不利和多变逆境条件的影响。有些细菌在逆境胁迫的条件下会进入活的但不可培养的(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BNC)状态。总结了细菌几种逆境胁迫及其诱导因子,并论述了细菌和部分具有VBNC态细菌在逆境胁迫下膜脂肪酸的种类及含量的变化、以及脂肪酸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解析细菌逆境胁迫机制提供参考。
文摘[目的]探究水稻白叶枯病菌是否存在存活但不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害循环,为有效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分离采集自田间、保存在室温和4℃下14年的水稻白叶枯病叶,采用划线稀释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平板分离,探索不同温度处理下病叶中白叶枯病菌的可培养情况。将带利福平抗性的白叶枯病菌PXO99^(A)菌株剪叶接种感病水稻品种‘深两优871’,病叶剪成小段分别置于4、28和37℃下保存,每隔30 d取病叶小段,通过平板分离进行病原菌含量的测定。利用染色全细胞染料Microlight^(TM) Green JJ98 and JJ99以及染死细胞染料碘化丙啶(PI)对喷菌液中细胞的存活程度进行测定。[结果]采集自田间、保存在室温和4℃下的病叶都有明显的喷菌现象;只有从4℃保存(甚至保存4年)的样品上可以分离到病原菌,而保存在室温的样品上都不能分离到白叶枯病菌。从人工接种的保存在3个温度下的病叶上分离的病原菌,随着保存时间的增加,可培养的PXO99^(A)菌量呈现下降趋势,其中37℃保存60 d后未分离到病原菌。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保存60 d后,4、28和37℃条件下保存的样本中活细胞的比例分别为52.52%、32.17%和24.02%。以上结果说明,37℃病叶中的病原菌部分进入了VBNC状态。[结论]高温诱导了水稻白叶枯病样中的病原菌进入了VBNC状态。这为研究水稻白叶枯病菌的侵染生物学特征和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