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9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static structural mechanics of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with lift-drag combined starting structures
1
作者 QU Chunming FENG Fang +2 位作者 LI Yan BAI Yuedi ZHAO Bin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23-928,共6页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for a composite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with lift-drag combined starting structures to ensure the structure safety of a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VAWT).The static and mo...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for a composite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with lift-drag combined starting structures to ensure the structure safety of a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VAWT).The static and modal analysis of rotor of a composite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was conducted by using ANSYS software.The relevant contour sketch of stress and deformation was obtained.The analysis was made for static structural mechanics,modal analysis of rotor and the total deformation and vibration profile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n the working capability of the rotor.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rious structure parameters lie in the safety range of structural mechanics in the relative standards.The analysis showing the design safe to operate the rotor of a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The methods used in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structural mechanics′analysis of VAW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tatic structural mechanics lift-drag combined starting structure model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沉浸式学习:机理、模式与应用 被引量:25
2
作者 闫寒冰 杨淑婷 +1 位作者 余淑珍 陈怡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71,共8页
沉浸式学习环境为新质人才的培养打造了优质学习空间,但受限于技术成本高、教育理论缺位、学习适用性低等因素,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较为有限。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创造性生成、逻辑性表达、复杂交互理解等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赋能潜力。文章... 沉浸式学习环境为新质人才的培养打造了优质学习空间,但受限于技术成本高、教育理论缺位、学习适用性低等因素,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较为有限。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创造性生成、逻辑性表达、复杂交互理解等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赋能潜力。文章首先在梳理沉浸式学习环境内涵与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沉浸式学习环境中的垂直应用机理模型,通过情境分解、模型提炼和内容创生,实现学习路径规划、多模态资源生成、学习情境创设、个性化互动、学习者画像构建等功能。其次,从实践角度提出依托沉浸式学习环境的有效学习模式,包括锚定目标、了解现状、课程学习、情境练习、动态监测五个环节。最后,结合“知心慧语”智能陪练系统论证垂直应用机理和学习模式的可操作性,旨在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垂直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沉浸式学习 垂直机理 学习模式 应用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整秆立式收获集捆装置多刚体动力学仿真与试验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凤英 夏腾飞 +3 位作者 刘庆庭 邹小平 陈震 罗菊川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2,共9页
【目的】解决甘蔗整秆立式收获缺乏集捆装置,导致甘蔗收获机体型大、难于在复杂地形有序集捆问题。【方法】设计了一种用于直立甘蔗整秆立式收获的集捆装置;基于多刚体动力学分析,采用仿真试验和台架试验分别考察了甘蔗整秆在不同控制因... 【目的】解决甘蔗整秆立式收获缺乏集捆装置,导致甘蔗收获机体型大、难于在复杂地形有序集捆问题。【方法】设计了一种用于直立甘蔗整秆立式收获的集捆装置;基于多刚体动力学分析,采用仿真试验和台架试验分别考察了甘蔗整秆在不同控制因素(下转指高度和转速)组合模式下的作业指标与性能(甘蔗质心高度、集捆成功率)。【结果】下转指高度和转速均显著影响甘蔗整秆的集捆成功率(P<0.05),台架试验与仿真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在18个集捆模式中,下转指高度为400 mm、转速为30 r/min模式的集捆成功率100%,集捆过程中甘蔗整秆质心高度呈V型动态,作业安全性最高,推荐作为优选模式。【结论】研制的甘蔗整秆立式集捆装置空间结构紧凑、集捆成功率高,可适应广大丘陵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甘蔗高效收获;揭示的集捆过程机制对研制甘蔗整秆联合收获机械有广泛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整秆 立式集捆装置 质心高度 集捆成功率 机械化收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轮辅助钻进单元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
4
作者 杨燕 黄奎林 +3 位作者 宋东东 黄泽权 邱顺佐 胡佳琪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55,共8页
针对深部难钻地层PDC钻头吃入地层困难、破岩效率低,以及导向钻井中钻头方位稳定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具有轮轴一体式立轮切削结构的PDC钻头,并开展变切削深度立轮预损伤条件的PDC破岩单元试验,对比PDC平行切削和立轮预损伤条件下PDC破... 针对深部难钻地层PDC钻头吃入地层困难、破岩效率低,以及导向钻井中钻头方位稳定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具有轮轴一体式立轮切削结构的PDC钻头,并开展变切削深度立轮预损伤条件的PDC破岩单元试验,对比PDC平行切削和立轮预损伤条件下PDC破岩的效果,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揭示立轮辅助钻进的工作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立轮作用下PDC切削岩石的切向动载系数比PDC单独切削岩石减小43.31%,轴向动载系数比PDC单独切削岩石减小36.63%;立轮在破碎岩石的过程中,立轮切削齿周期性地参与间断切削,切削状态发生周期性变化,具有显著的“铣削”特征;立轮式PDC钻头上立轮与PDC切削齿非平行刮切岩石,形成螺旋形井底形貌,这种形貌有助于PDC切削齿对岩石的侵入,提高破岩效率;立轮切削结构对PDC切削齿能起到分压缓冲作用,增强钻头的整体稳定性并延长使用寿命。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细致地理解立轮式PDC钻头的复杂运动和工作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钻头 工作机理 立轮 铣削 分压缓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蒙造山带东段古生代增生造山机制:来自大兴安岭北部扎兰屯岛弧的地质演化证据
5
作者 汪岩 杨晓平 +4 位作者 秦涛 臧延庆 张渝金 钱程 付俊彧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12-2838,共27页
有关兴蒙造山带古生代期间构造演化史一直倍受关注,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是造山带增生造山机制暨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机制问题,大地构造背景究竟是持续的大洋俯冲还是经历了造山后的伸展裂解过程?大兴安岭地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是研究古... 有关兴蒙造山带古生代期间构造演化史一直倍受关注,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是造山带增生造山机制暨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机制问题,大地构造背景究竟是持续的大洋俯冲还是经历了造山后的伸展裂解过程?大兴安岭地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是研究古亚洲洋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以往对大兴安岭地区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研究多局限于区域内广泛分布的晚古生代蛇绿岩和各类岩浆岩的地质演化证据,往往忽视了早古生代地质体的演化证据。本文详细研究了大兴安岭北部扎兰屯地区所发育的一套变质杂岩,前人曾划分为“扎兰屯地块”,即古元古界兴华渡口岩群和新元古界加疙瘩岩组;研究认为该地区并不存在前人认为的古老结晶基底,将原划兴华渡口岩群和加疙瘩岩组重新解体为扎兰屯岛弧,并对扎兰屯岛弧的结构与演化模式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扎兰屯岛弧古生代期间构造演化可分为三个期次:第一期为寒武纪“两弧一带一弧盆”的侧向增生阶段,划分出大黑山弧火山岩带(514~505Ma)、董家沟弧火山岩带(505~492Ma)、五星村-大乙山构造混杂岩带(岩块:524~509Ma;基质:504~502Ma)和永利弧间盆地(495Ma±),由北向南总体稍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全碱及钾含量逐渐降低,大离子亲石元素Sr、Th、U、LRR及Ba等显示增加的趋势,而Fe、K/Rb等逐渐降低,显示良好的地球化学极性。第二期为奥陶纪-志留纪岩浆弧垂向叠加及残余海盆地沉积阶段(465~425Ma),形成中奥陶世C型埃达克质英云闪长岩及中志留世岛弧角闪辉长岩;同时晚奥陶世-中志留世沉积弧前盆地铜山组及黄花沟组。第三期为石炭纪岩浆弧垂向叠加阶段(405~350Ma),该阶段扎兰屯地区整体处于安第斯弧演化阶段,形成大量钙碱性弧火山岩和侵入岩,同期伴生强烈挤压变形,寒武纪弧火山岩也卷入构造带。通过扎兰屯岛弧地质结构与岩浆岩的地球化学极性综合判定,该岛弧是古大洋板片由南向北俯冲、后撤过程中形成的增生地质体,是古亚洲洋北分支洋北向俯冲的产物。扎兰屯岛弧增生模式的厘定和岛弧火成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明了兴蒙造山带东段古生代期间存在持续的大洋俯冲作用,这为兴蒙造山带增生造山机制和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研究提了供新的资料。另外,扎兰屯地区早古生代岛弧安山岩叠加晚三叠世侵入岩浆作用与北侧“超大型多宝山铜矿床”成矿背景具有相似性,扎兰屯岛弧属多宝山岛弧西南向的延伸,其形成演化对寻找中国“多宝山式”中-超大型铜、金多金属矿床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增生弧 垂向叠加弧 增生造山 古生代 扎兰屯岛弧 兴蒙造山带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研究进展
6
作者 谢玲玲 黄家辉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70,共24页
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在海洋物质和能量输送、调节全球碳氧循环和理解涡旋动力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近年来海洋学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空间结构、时间演变和调控机制等不同角度,系统地归纳了海洋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的研究进展。基于数值模拟... 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在海洋物质和能量输送、调节全球碳氧循环和理解涡旋动力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近年来海洋学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空间结构、时间演变和调控机制等不同角度,系统地归纳了海洋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的研究进展。基于数值模拟和动力诊断的结果显示,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在不同分辨率下有所不同。中尺度分辨率下,垂向流速的水平分布以偶极子或四极子结构为主,而亚中尺度下,则主要为正负交替的螺旋涡丝状结构且流速增强。与水平流速类似,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呈现涡心弱、边缘强的特征,常在次表层达到最大值。对于中尺度涡垂向流速的时间演变,数值模拟与实测诊断合成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亟待更多研究。中尺度涡垂向流速受涡度的平流、涡旋的传播和变形、亚中尺度过程、涡-风相互作用、涡-涡相互作用和地形强迫等多种机制调控,其与调控机制的量化关系有待发展。此外,次表层涡旋的报道日渐增多,其垂向流速性质有待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涡 垂向流速 空间结构 时间演变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立井冻结井壁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杨维好 黄书翔 +8 位作者 王衍森 李伟 杨志江 任彦龙 韩涛 张驰 张涛 骆汀汀 张雨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14,共23页
分析了“深部化”和“大型化”趋势对中国深井井筒的设计、施工与运维带来的严峻挑战。总结经验教训,指出冻结法是复杂条件下深井井筒施工最主要的地层堵水与加固工法。回顾了2002年以前国内外冻结井壁技术的状况。概述了2002年以来我国... 分析了“深部化”和“大型化”趋势对中国深井井筒的设计、施工与运维带来的严峻挑战。总结经验教训,指出冻结法是复杂条件下深井井筒施工最主要的地层堵水与加固工法。回顾了2002年以前国内外冻结井壁技术的状况。概述了2002年以来我国在400~800 m深厚土层中和在500~1000 m深厚富水岩层中冻结井壁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及其应用情况,包括:冻结井筒C60~C100、CF80~CF110高承载力混凝土井壁设计与施工技术,深厚土层中冻结井壁破裂灾害防治技术,深厚富水岩层中低渗漏单层井壁技术等。针对2002年以来中国冻结井壁技术的发展,总结了井壁材料的进步;介绍了横截面、纵剖面井壁结构的发展;归纳了对土层的初始水平水土压力、内层井壁承受的水压、冻结压力、富水岩层中孔隙水引起的井壁水力荷载、井壁竖直附加力等的新认识;简述了井壁力学模型,高径向承载力井壁和内层可缩井壁的力学特性,双层复合井壁之内、外壁厚度的设计理论,含水岩层中单层井壁厚度的设计理论和内层可缩井壁的设计理论等的新进展;介绍了大厚度井壁裂漏机理及防裂技术、井壁腐蚀破坏及防治技术、信息化施工技术,以及内层可缩井壁和低渗漏单层井壁的施工工艺。针对我国在1500 m超深土层中以及3000 m深厚富水岩层中冻结井壁技术将面临的挑战,指出应重点研究:深厚土层中冻结井筒掘进期间浅部外壁破裂新机理,超深土的力学特性,高强、高性能筑壁材料与构件,超高承载力井壁结构及其力学特性,超深冻结井壁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土层 深厚富水岩层 立井 冻结法凿井 冻结井壁 井壁结构 井壁材料 井壁外载 冻结壁 力学特性 设计理论 施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震源机制一致性时空特征
8
作者 马旭东 王想 +1 位作者 周依 马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76-680,711,共6页
利用张家口-渤海地震带2009-01—2023-02的708个M_(L)≥2.0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进行反演,得到该区域震源机制一致性时空分布特征和主应力轴方位角;结合唐山马家沟矿井水位资料,分析该区域应力状态。结果表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西段与中... 利用张家口-渤海地震带2009-01—2023-02的708个M_(L)≥2.0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进行反演,得到该区域震源机制一致性时空分布特征和主应力轴方位角;结合唐山马家沟矿井水位资料,分析该区域应力状态。结果表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西段与中段主应力轴方位角自1978年以来一直呈现相反变化趋势,东段主应力轴方位角在1966—2009年一直呈现增大的变化趋势,2009年之后略有减小;张家口-渤海地震带M_(L)≥4.0地震大多位于应力张量方差低值区;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东段约70%的M_(L)≥3.0地震的震前misfit值下降,马家沟矿井周边几次M_(L)≥4.0地震前都发生应力增强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口-渤海地震带 震源机制 应力场 应力张量方差 垂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推靠机械式垂钻工具的研制及试验 被引量:1
9
作者 孙峰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37,共6页
针对深层超深层油气开发中高陡构造、大倾角等地层的防斜打快,海上油气开发中高密度丛式井的防碰打直,干热岩开发中的耐高温防斜打直等工程技术难题,依据“低成本、耐高温、高可靠”的设计原则,研制了静态推靠机械式垂钻工具。该工具为... 针对深层超深层油气开发中高陡构造、大倾角等地层的防斜打快,海上油气开发中高密度丛式井的防碰打直,干热岩开发中的耐高温防斜打直等工程技术难题,依据“低成本、耐高温、高可靠”的设计原则,研制了静态推靠机械式垂钻工具。该工具为纯机械式结构,由重力偏重稳定平台、双层互锁静态推靠机构、动力心轴和PDC复合轴承组成。对工具的关键结构及功能进行了介绍,并建立立式试验台架对工具的性能进行了验证,同时对工具进行了现场试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工具实时闭环响应井斜变化,动态响应精度控制在1°以内;地面转盘扭矩均匀间隔变化,反映了工具推靠高边的工作压力变化;工具外径、推靠翼肋及活动部件均表现正常,满足现场使用要求。所得结论可为高陡构造等易斜地区提供低成本的防斜打快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钻工具 机械式 静态推靠 井斜 防斜纠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轮辋双向应变的非道路轮胎垂向载荷估计
10
作者 孙瑞 宋寅东 +3 位作者 王彦民 何志祝 朱忠祥 李臻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61-70,共10页
针对非道路轮胎垂向载荷预测困难和精度较低的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轮辋双向应变的非道路轮胎垂向载荷估算方法,在分析受垂向载荷后轮辋的径向与切向应变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基于高精度销轴式传感器的轮辋应变采集系统。通过轮胎转鼓... 针对非道路轮胎垂向载荷预测困难和精度较低的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轮辋双向应变的非道路轮胎垂向载荷估算方法,在分析受垂向载荷后轮辋的径向与切向应变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基于高精度销轴式传感器的轮辋应变采集系统。通过轮胎转鼓试验台开展多工况测试试验,建立了轮胎滚动过程中轮辋切向及径向应变的数据集,并利用自注意力卷积神经网络(self-attenti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AT-CNN)构建了轮胎垂向载荷估算模型。估算结果显示,AT-CNN模型垂向载荷估计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为95.68 N,均方根误差为100.54 N。相较于传统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估算模型,AT-CNN模型估计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降低82.83%,均方根误差降低82.90%。十折交叉验证试验表明AT-CNN模型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可实现非道路轮胎垂向载荷实时且准确的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道路 轮胎 应变 垂向载荷 自注意力机制 卷积神经网络 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推靠机械式垂钻工具动静盘阀设计及缝隙流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广军 唐章伟 孙峰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6,共9页
为解决深井、超深井等钻井过程中复杂工况下防斜打直的技术难点,提出了可在高温、强振条件下经济、安全、可靠使用的静态推靠机械式垂钻工具的研制思路,计算了其关键组件动静盘阀组的摩阻力,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环阀间隙的流动,基于井眼... 为解决深井、超深井等钻井过程中复杂工况下防斜打直的技术难点,提出了可在高温、强振条件下经济、安全、可靠使用的静态推靠机械式垂钻工具的研制思路,计算了其关键组件动静盘阀组的摩阻力,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环阀间隙的流动,基于井眼高低边快速关断响应规律设计了环形阀的结构及流道,并使用全尺寸试验台架开展了ϕ177.8 mm静态推靠机械式垂钻工具地面水力台架试验。研究表明:为减小盘阀摩擦面积,将其设计为2层组合,上部设计异形孔和凸台,下部设计异形结构的旁流道;采用硬质合金材料整体成型技术,上下盘阀间隙控制在0.5 mm,上下盘阀凸台高度均控制在0.25 mm;地面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动静盘阀组导向分流正常,密封保压性能指标达到了预期设计要求。研究结果可为静态推靠机械式垂钻工具结构的设计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推靠式 机械式 垂直钻井工具 盘阀 结构设计 缝隙流 水平台架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九甸峡水库外迁移民融合度研究
12
作者 杨清仁 姚凯文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6-203,共8页
水库外迁移民在迁入地的融合状况会直接影响移民的可持续发展与地区和谐稳定,如何探究水库外迁移民的融合度发展规律及其影响机制,促使其尽快摆脱“移民”这一特殊身份并融入当地,实现后期扶持政策的平稳过渡,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难题。构... 水库外迁移民在迁入地的融合状况会直接影响移民的可持续发展与地区和谐稳定,如何探究水库外迁移民的融合度发展规律及其影响机制,促使其尽快摆脱“移民”这一特殊身份并融入当地,实现后期扶持政策的平稳过渡,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难题。构建水库外迁移民融合度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基于甘肃省九甸峡水库6个外迁移民村2008-2021年的跟踪调查数据,使用纵横向拉开档次,交叉熵组合赋权法、改进秩和比评价法测算其融合度,并使用莫兰指数、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其空间相关性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在外迁后的第14年,各移民村的外迁移民融合度均已超过80%,融合状况良好;②各外迁移民村的融合度发展规律具有趋同性与“前期快速、中期放缓、后期稳定”的阶段性特征;③融合度高的水库外迁移民村具有空间集聚性,且融合前期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生融合显著提升了融合度,而融合后期重视移民观念引导、促进心理融合对融合度提升的帮助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外迁移民 融合度 纵横向拉开档次-交叉熵组合赋权 改进RSR法 影响机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厚煤层小煤柱综放开采瓦斯防治技术研究
13
作者 和树栋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50,共7页
为了解决特厚煤层小煤柱综放开采瓦斯涌出复杂、治理难度大的问题,以塔山煤矿8204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测方法定量计算工作面瓦斯来源,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瓦斯分布特征及涌出规律,提出采用地面垂直井抽排技术治理工作面瓦... 为了解决特厚煤层小煤柱综放开采瓦斯涌出复杂、治理难度大的问题,以塔山煤矿8204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测方法定量计算工作面瓦斯来源,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瓦斯分布特征及涌出规律,提出采用地面垂直井抽排技术治理工作面瓦斯,并确定最佳抽排时机。研究结果表明:小煤柱内部较为发育的裂隙为气体流动提供了通道,使得8206采空区与8204工作面之间存在气体对流现象,造成8206采空区的瓦斯大量涌出,成为8204工作面瓦斯主要来源,其占比高达62.0%;超前工作面20 m到滞后工作面120 m范围内,瓦斯抽采效果最佳;通过地面垂直井抽排瓦斯,工作面瓦斯浓度远小于临界报警值0.8%,有效降低了工作面瓦斯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综放开采 小煤柱 瓦斯防治 地面垂直井 瓦斯抽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际铁路垂直机械法竖井施工力学效应
14
作者 蔡才武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40-1648,共9页
为解决城际铁路竖井施工环境影响大、工效低的问题,研究一种新型垂直机械法竖井掘进技术。以广州某城际铁路竖井工程为例,基于三维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分析垂直机械法竖井施工过程中的力学效应,重点研究垂直机械法单竖井施工周... 为解决城际铁路竖井施工环境影响大、工效低的问题,研究一种新型垂直机械法竖井掘进技术。以广州某城际铁路竖井工程为例,基于三维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分析垂直机械法竖井施工过程中的力学效应,重点研究垂直机械法单竖井施工周边地层和支护结构的应力、变形规律,以及考虑相邻竖井施工顺序的相互作用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垂直机械法竖井开挖引起的地层沉降与岩性密切相关,地下5 m深度的软弱地层(杂填土、粉质黏土)最大沉降为6.7 mm,上软下硬复合地层向下开挖进入全风化花岗岩层后(埋深约12 m)沉降显著降低;2)采用预制装配衬砌管片及钢制刃脚环支护型式的沉井施工,管片受力状态稳定,最大压、拉应力分别为-118 kN/m^(2)与79 kN/m^(2);3)考虑邻近竖井施工时,后挖竖井的地层竖向应力及水平位移峰值较单竖井开挖有所增高,最大沉降量减少70%,且通过优化掘进与支护工艺、动态施工顺序控制,实现后开挖竖井工期缩短60%,表明合理的施工顺序可降低地层扰动,从而解决紧邻居民区的城际铁路竖井机械法施工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井掘进机 垂直机械法 数值模拟 自动监测 力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籽粒收获机双纵轴流脱粒装置设计与试验
15
作者 史海洋 阿力木·买买提吐尔逊 +3 位作者 徐玉龙 张俊三 李谦绪 车珅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66-175,共10页
针对单纵轴流玉米籽粒收获机大喂入量作业时出现果穗堵塞滚筒导致籽粒破碎率和未脱净率高的现象,设计了一种双纵轴流脱粒装置。其中,可拆卸纹杆和圆头钉齿呈螺旋方式排布,通过相关公式计算并结合整机内部尺寸要求,确定了纹杆和圆头钉齿... 针对单纵轴流玉米籽粒收获机大喂入量作业时出现果穗堵塞滚筒导致籽粒破碎率和未脱净率高的现象,设计了一种双纵轴流脱粒装置。其中,可拆卸纹杆和圆头钉齿呈螺旋方式排布,通过相关公式计算并结合整机内部尺寸要求,确定了纹杆和圆头钉齿的数量分别为24个和20个,双滚筒的长度为2754 mm,双滚筒齿顶圆直径为525 mm,双滚筒转速范围为255~728 r/min。通过建立纹杆-果穗-栅格凹板筛接触模型,并对果穗M进行静力学分析,设计纹杆前倾角为54°。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滚筒转速、喂入量和凹板间隙对脱粒效果的影响关系和最佳参数范围。选取三者为试验因素,以籽粒破碎率、未脱净率为评价指标,进行三因素三水平中心组合试验,并利用Design-Expert 12软件得到各参数的最优值为滚筒转速399.578 r/min、喂入量8.033 kg/s、凹板间隙32.016 mm,此时籽粒破碎率为3.263%、未脱净率为0.390%。通过田间验证试验得到平均籽粒破碎率为3.45%、平均未脱净率为0.52%,符合国家脱粒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籽粒收获机 双纵轴流脱粒装置 可拆卸纹杆 静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式重力储能系统的研究进展和关键技术 被引量:16
16
作者 邱清泉 罗晓悦 +5 位作者 林玉鑫 王青山 李妍 聂子攀 张京业 肖立业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4-945,共12页
基于固体重物的重力储能技术因其不依赖水资源、选址灵活、效率高等优势,未来有望成为我国北方和西北缺水地区重要的储能技术之一,可以很好地满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对储能技术的需求。然而,由于固体重物的不可流动性和不连续性,... 基于固体重物的重力储能技术因其不依赖水资源、选址灵活、效率高等优势,未来有望成为我国北方和西北缺水地区重要的储能技术之一,可以很好地满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对储能技术的需求。然而,由于固体重物的不可流动性和不连续性,重物启停和切换过程会对机械传动和电网系统造成冲击,是固体重力储能区别于抽水蓄能的重要特征。本文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基于竖井和地面构筑物的垂直式重力储能技术的研发现状和示范工程,并进一步对垂直式重力储能系统垂直提升、水平转移和自动接驳机械传动技术,以及发电电动机和并网控制技术中存在的核心技术难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垂直式重力储能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垂直式重力储能系统尽管技术方案较多,但在重载快速提升和转移、重物启停和切换过程控制、并网控制和能效提升等方面还存在诸多技术难题有待解决,后续通过技术提升可进一步降低系统建造成本并提高系统运行的效率和寿命,有望在近期获得一定的示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储能 垂直提升 机械传动 发电电动机 并网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桩竖向裂缝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综述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超 汪鹏 郭浩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5-464,共10页
管桩因承载力高、稳定性强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在各领域服役过程中出现了竖向裂缝问题。为充分阐明管桩竖向裂缝产生的原因,并基于裂缝产生机理提供有效防治措施,提高管桩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寿命,解决由管桩开裂产生的各种工程问题... 管桩因承载力高、稳定性强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在各领域服役过程中出现了竖向裂缝问题。为充分阐明管桩竖向裂缝产生的原因,并基于裂缝产生机理提供有效防治措施,提高管桩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寿命,解决由管桩开裂产生的各种工程问题。通过总结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对不同使用领域的管桩竖向裂缝的产生机理、裂缝危害、裂缝防治措施及裂缝检测技术进行综述,为管桩工程裂缝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桩 竖向裂缝 机理 防治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理论与实践的协同推进 被引量:9
18
作者 谭荣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共11页
研究目的:基于2024年5月“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与会者的观点,对当前中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进行观察、解释和展望,为建构中国特色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建构央地事权分工的分析框架,... 研究目的:基于2024年5月“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与会者的观点,对当前中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进行观察、解释和展望,为建构中国特色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建构央地事权分工的分析框架,开展观点综述和文献综述。研究结果:(1)中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实践既面临公有制、单一制的特殊性,也蕴含央地关系、激励和监管机制等知识的一般性。(2)委托代理机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央地分工机制,兼具行政委托和民事委托的优势,但不同地方表现出有差别的反馈。(3)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机制,能够激励地方政府代理行权。中国目前已初步形成全链条式的经营管理体系。(4)建立健全纵向制约机制和横向制约机制,能够监管地方政府代理行权。中国目前已形成初步有效的监管体系。研究结论:中国特色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仍需进一步健全差别化的央地分工机制、配置方案、价格体系、收益分配和社会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资产 委托代理 激励机制 纵向制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生态产品及其市场价值实现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成波 李怀恩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0-688,共9页
河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实现区域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各类河流生态产品具有向河流本地转移和下游受益区域外溢的双向流转特征,但目前直接针对上述特征的市场价值双向分类实现机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基... 河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实现区域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各类河流生态产品具有向河流本地转移和下游受益区域外溢的双向流转特征,但目前直接针对上述特征的市场价值双向分类实现机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在界定河流生态产品的概念及其内涵基础上,梳理和总结了河流生态产品的延伸范围、动态市场价值的计算方法及其市场价值双向分类实现机制三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上述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后续建立长效的河流生态产品市场价值实现机制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生态产品 纵横双向流转 市场价值 分类实现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立式机械排烟临界排烟口高度 被引量:1
20
作者 钟委 吴英昊 +1 位作者 田英 高子鹤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49-1854,共6页
为改善地铁站台的排烟效果,提出了一种在排烟管道顶部上接风管的新型直立式机械排烟。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地铁站台火灾时采用直立式机械排烟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上接风管的直立式排烟相比于排烟管道顶面排烟具有明显优势,其排热量可增加... 为改善地铁站台的排烟效果,提出了一种在排烟管道顶部上接风管的新型直立式机械排烟。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地铁站台火灾时采用直立式机械排烟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上接风管的直立式排烟相比于排烟管道顶面排烟具有明显优势,其排热量可增加14.51%;直立式排烟存在一个临界排烟口高度,当排烟口高度较低时无法排出顶棚下方的高温烟气,而当排烟口高度超过该临界高度后,受到顶棚的限制其排烟效果反而会下降;临界排烟口高度与排烟风速无关,但受排烟口边长的影响,且在临界高度时排烟口与顶棚间的距离近似等于排烟口边长的一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地铁站台 直立式机械排烟 临界高度 排烟口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