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1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Local Air Age and Air Distribution of Stratum Ventila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WANG Feng-hao,LI Yuan-bin,LIU Xiao-dong,WANG Xin-ke(School of Human Settlements and Civil Engineering,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49,China)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35-39,共5页
Because of the multiple problems on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unbalanced thermal comfort caused by the traditional ventilation system,a new concept of ventilation-stratum ventilation has been proposed,which sends th... Because of the multiple problems on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unbalanced thermal comfort caused by the traditional ventilation system,a new concept of ventilation-stratum ventilation has been proposed,which sends the fresh air to the breathing zone directly.In this paper,the local air distributions of the displacement ventilation and the stratum ventilation in a model office were measured.The air ages in the breathing zone for the displacement ventilation and stratum ventilation were compared with the tracer gas concentration decay method.The decay curves of tracer gas concentration for these two ventilation systems in the breathing zone were obtained,and the air ages were calculat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atum ventilation system can offer lower air age for four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cases in the breathing zone,and it can also provide better thermal comfort,which renews the air of breathing zone more quickly and reduces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 some degree.Th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tratum ventilation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ntilation air QUALITY air age DISTRIB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uilding cooling by night-time ventilation
2
作者 卢军 王曦 甘灵丽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S1期84-88,共5页
Nowadays,the world is short of energy source,and larger proportion of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is occupied by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t is urgent that not only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on energy saving but a... Nowadays,the world is short of energy source,and larger proportion of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is occupied by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t is urgent that not only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on energy saving but also arcology energy technology based on green and sustainable thought should be advocated. Considering the ever growing energy consump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intermittent ventilation is a solution to sav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mproving indoor thermal comfort. Aiming at reducing indoor air temperature by intermittent ventilation and decrease energy consumption of air conditioning system,with the help of DeST (Designer's Simulation Toolki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ir conditioning load and year round air conditioning time in Chongqing located in hot summer and cold winter zone,obtains the amount of energy consumption saved at different ventilation rates,and recommends suitable ventilation rate in hot summer and cold winter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DENTIAL building INTERMITTENT ventilation air CONDITIONING LOAD air CONDITIONING ti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Different Ventilation Modes and Outlet Height on Nursery Piggery Environment
3
作者 Fang Jun-long Ba Wen-ge +2 位作者 Wu Zhi-dong Wu Shuang Tan Ke-zhu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2年第2期73-85,共13页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ventilation modes and outlet height on the airflow field of a nursery piggery,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technology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wind speed and temperature of an ex...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ventilation modes and outlet height on the airflow field of a nursery piggery,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technology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wind speed and temperature of an experimental pig house in the cold northern region.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 simulation an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ransverse ventilation,longitudinal ventilation and roof air intake modes.Furthermore,the effects of the air outlet height of 0.7,0.6 and 0.5 m with the roof air inlet mode on the environment in the pig house were studied.Field experiments verified the model of roof air intake model.The results showed inadequate ventilation in both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ventilation.However,the airfield gradients were less variable and more balanced when using the rooftop air intake mode.The variation of outlet heigh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nursery pig houses’ airflow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Roof air inlet mode with an outlet height of 0.7 m was better than the other two.The normalized mean square error (NMSE) of air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was less than 0.01,and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could genuinely reflec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irflow field in the nurs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rsery piggery wind velocity TEMPERATURE air outlet height ventilation mo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煤矿瓦斯全浓度区间梯级利用技术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韩颖 单非凡 +1 位作者 张飞燕 宋金星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104,共9页
在“双碳”总体目标的要求下,如何切实提高瓦斯利用率并有效降低瓦斯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是我国煤炭开采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煤矿瓦斯全浓度区间梯级利用技术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目前,我国已经形成... 在“双碳”总体目标的要求下,如何切实提高瓦斯利用率并有效降低瓦斯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是我国煤炭开采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煤矿瓦斯全浓度区间梯级利用技术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高浓度瓦斯直接利用、低浓度瓦斯及乏风瓦斯提纯增浓技术为主的阶梯式综合利用体系,其中,高浓度瓦斯主要用于发电、民用燃料、工业燃料、合成化工产品、提纯生产CNG或LNG,低浓度瓦斯主要采用内燃机发电、直燃和提纯增浓等技术加以利用,而乏风瓦斯主要采用蓄热/催化氧化、热逆流氧化、热逆流催化氧化和乏风助燃等技术加以利用。基于此,指明了下一步的重点研究工作,即研究对高浓度瓦斯利用过程中产生的CO_(2)进行有效捕集、利用和封存,攻克低浓度及乏风瓦斯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发电机组效率低、提纯技术推广难、直燃技术安全性争议大、蓄热氧化装置能耗高等诸多难题,有效提升瓦斯转化与利用装备的智能化、高效性和安全性,进而构建以煤矿瓦斯全浓度区间梯级利用为核心的近零碳排放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煤矿瓦斯 全浓度区间 梯级利用技术 低浓度瓦斯 乏风瓦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气条件下湿润锋气阻效应试验研究
5
作者 张华 尚苗苗 +2 位作者 初巍 胡康成 汤艳春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79,共8页
在积水入渗试验中,气阻效应会阻碍渗流并影响湿润锋的形态.针对不同通气条件下湿润锋的气阻效应,进行了无通气、中部通气10k Pa、20k Pa以及底部通气20k Pa 4种不同工况下的土柱入渗试验,通过埋设传感器以及外部拍照两种方式,动态监测... 在积水入渗试验中,气阻效应会阻碍渗流并影响湿润锋的形态.针对不同通气条件下湿润锋的气阻效应,进行了无通气、中部通气10k Pa、20k Pa以及底部通气20k Pa 4种不同工况下的土柱入渗试验,通过埋设传感器以及外部拍照两种方式,动态监测了湿润锋运移过程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温度传感器和外部监测对湿润锋位置的捕捉吻合度良好,湿度传感器对湿润锋的响应略早,而体积含水率传感器的响应则滞后;通气气压大小对湿润锋有显著影响,相同通气压力下,通气位置不同对初期入渗影响较大,对湿润锋达到底部总体时间影响较小.研究成果对湿润锋动态监测以及揭示通气阻渗机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润锋 通气 积水入渗 气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风机联合高效运转按需调风策略及实验研究
6
作者 蔡春城 吴征艳 +4 位作者 郝海清 祝令锦 邵昊 蒋曙光 王凯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9,共11页
针对煤矿多风机联合运转时存在的通风效率低、能耗高及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分析了多风机相互扰动的影响特性,提出了矿井复杂通风网络风量协同调控策略。通过构建复杂通风管网实验平台,以风机F1所属区域的分支e_(8)和风机F2所属区域的分支e... 针对煤矿多风机联合运转时存在的通风效率低、能耗高及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分析了多风机相互扰动的影响特性,提出了矿井复杂通风网络风量协同调控策略。通过构建复杂通风管网实验平台,以风机F1所属区域的分支e_(8)和风机F2所属区域的分支e_(13)为调控对象,风量分别降低0.05、0.10 m^(3)/s,利用复杂通风管网实验平台进行风机与通风调节设施的协同调控实验。实验结果与计算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仅为5.65%,调节准确度超过85%,验证了风量智能化按需协同调控策略在复杂通风管网实验平台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风机 联合运转 按需调风 复杂通风管网 调风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压和风速对狭长受限空间电缆火灾轰燃的影响
7
作者 安伟光 薛晶云 +3 位作者 王涛 雇孟彬 王梦 王喆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5-81,共7页
为探究高原环境下气压与通风风速对狭长受限空间电缆火灾轰燃临界条件的影响特征,基于量纲分析推导出轰燃临界顶棚温度与气压和通风风速的函数关系式;采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建立狭长受限空间电缆火灾模型,研究不同气压(101、90... 为探究高原环境下气压与通风风速对狭长受限空间电缆火灾轰燃临界条件的影响特征,基于量纲分析推导出轰燃临界顶棚温度与气压和通风风速的函数关系式;采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建立狭长受限空间电缆火灾模型,研究不同气压(101、90、77和65 kPa)和风速(0、0.5、1.0和1.5 m/s)条件下火灾发展过程中的轰燃临界温度值。结果表明:狭长受限空间电缆火灾的轰燃临界顶棚温度较高,在720.7~877.3℃范围内;轰燃临界顶棚温度与气压和通风风速之间呈幂函数关系,且随着气压和通风风速的增大而降低;该预测模型能够对自然通风和纵向通风2种场景下狭长受限空间电缆火灾的轰燃临界顶棚温度提供合理的预测,模型预测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压 通风风速 狭长受限空间 电缆火灾 轰燃 临界顶棚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量对夏季超长鸡舍内气流组织和温度分布的影响
8
作者 王友君 程新宇 陈志鹏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80,共9页
为研究风量对禽舍热舒适性的影响,试验采用CFD技术分析了四种工况下鸡舍内气流组织和温度分布,四种工况分别是运行18台风机、16台风机、14台风机和12台风机。结果显示:4种方案均显示距离风机约80 m范围内,舍内风速基本相等;而80 m外,舍... 为研究风量对禽舍热舒适性的影响,试验采用CFD技术分析了四种工况下鸡舍内气流组织和温度分布,四种工况分别是运行18台风机、16台风机、14台风机和12台风机。结果显示:4种方案均显示距离风机约80 m范围内,舍内风速基本相等;而80 m外,舍内风速随着与风机距离的增加而线性减小;随着风量的减小,气流组织趋于均匀,即长度、垂直和宽度方向上风速的标准偏差均变小。随风量的减小,温度分布在长度方向上变得更不均匀,在宽度和垂直方向上无明显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风量的改变可以改善夏季超长鸡舍内风速和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量 超长鸡舍 夏季通风 气流组织 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吸引-排斥算法的精准分风方案决策
9
作者 倪景峰 陈敦炜 刘玉娇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5,43,共9页
为解决井下生产作业过程中由于矿井通风设施和风网结构变化导致的通风系统分支风量波动,进而引发的用风地点风量不足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吸引-排斥算法(AROA)的精准分风方法。以通风机功耗最小化为优化目标,工作面与备用面的需风量为约... 为解决井下生产作业过程中由于矿井通风设施和风网结构变化导致的通风系统分支风量波动,进而引发的用风地点风量不足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吸引-排斥算法(AROA)的精准分风方法。以通风机功耗最小化为优化目标,工作面与备用面的需风量为约束条件,建立矿井通风系统数学模型。采用AROA,通过精准调控通风机及井下既有通风设施,迭代生成优化解。优化过程中,融合改进布朗运动、三角函数变换、随机解选择机制与记忆型局部搜索算子,对候选解实施动态筛选与精准调优,最终实现通风运行成本最优的精准分风方案。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遗传算法(GA)、模拟退火-改进粒子群算法(SA-IPSO)和单调盆地跳跃算法(MBH)相比,AROA在综合寻优性能方面优势显著;在求解Ackley函数时,其获取最优解与平均最优解所经历的迭代次数均少于GA,SA-IPSO和MBH。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基于AROA的精准分风算法所确定的精准分风方案后,风窗面积调节量达50.4%;左翼通风机功率从131.72 kW降至97.95 kW,降幅达25.6%;右翼通风机功率从188.22 kW降至146.62 kW,降幅达22.1%;总节能率达23.56%。某煤矿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采用基于AROA的精准分风算法所确定的精准分风方案后,通风机风量降低了11.2%,通风机风压下降了10.1%,功率降低了2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通风 精准分风 吸引-排斥算法 分窗面积 通风机风压 通风机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矿井风量按需调控智能决策
10
作者 张浪 雷爽 +1 位作者 李伟 刘彦青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37,共7页
针对现有元启发式算法求解矿井风量调控无约束优化数学模型存在收敛速度较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ABC)的矿井风量按需调控智能决策方法。以矿井调节分支风阻为决策变量、各分支实际风量与需风量相符合为约束条件,以... 针对现有元启发式算法求解矿井风量调控无约束优化数学模型存在收敛速度较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ABC)的矿井风量按需调控智能决策方法。以矿井调节分支风阻为决策变量、各分支实际风量与需风量相符合为约束条件,以目标用风分支风量与理想风量差距最小为目标,建立了矿井风量按需调控智能决策模型;运用拉格朗日松弛方法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采用冲突数方法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利用随机搜索方法和启发式算法优化模型的搜索策略。针对人工蜂群算法(ABC)利用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ABC算法,并将其用于求解矿井风量按需调控智能决策模型。该算法在采蜜蜂局部寻优时引入群体历史最优解引导采蜜行为,并利用一般反向学习策略保存侦查蜂的搜索经验,良好地平衡了算法的探索和利用能力。实验结果表明: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ABC算法、基于全局最优的人工蜂群(GABC)算法和基于一般反向学习的人工蜂群(GABC-GOBL)算法相比,改进ABC算法能更加快速、稳定地求解出矿井风量按需调控最优方案,且风量调控精度可达0.49 m^(3)/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通风 风量按需调控 风量智能决策 人工蜂群算法 风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日”型UTLT主隧道送风风速对火灾烟气控制的影响
11
作者 李凯玲 林雪 +3 位作者 魏刘阳 屈璐 姚田田 傅文静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7-327,共11页
为解决异型城市地下交通联系隧道(简称“UTLT”)通风排烟设计难题,探索适用于不同横向通风下的最佳送风风速。基于Pyrosim软件探索主隧道在1.54,3.54,5.54,7.54,9.54,11.54 m/s送风速度时烟气蔓延的规律,以西安市某“日”型隧道为例展... 为解决异型城市地下交通联系隧道(简称“UTLT”)通风排烟设计难题,探索适用于不同横向通风下的最佳送风风速。基于Pyrosim软件探索主隧道在1.54,3.54,5.54,7.54,9.54,11.54 m/s送风速度时烟气蔓延的规律,以西安市某“日”型隧道为例展开模拟分析,研究不同工况中的通风效果。结果表明:主隧道在采用半横向通风时,各送风速度下火源下游区域各项火灾参数均满足烟控指标要求,火源上游仅在送风速度为1.54 m/s时,各项参数满足要求,因此送风速度宜在1.54 m/s附近取值,设置疏散路径应着重考虑火源下游区域;在采用全横向通风时,送风速度为5.54 m/s时各项指标值更优,可将5.54 m/s作为最佳送风速度;由于全横向通风排烟方式各项火灾参数在隧道局部区域波动较大,不易控制,且考虑到工程量以及经费需求,因此更建议采用半横向通风排烟。研究结果可以为“日”型UTLT的通风系统组织与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型UTLT 火灾烟气 通风方式 送风速度 烟气蔓延规律 烟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平台的地铁车站智慧能源管控系统研究
12
作者 付文刚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7-184,共8页
针对目前地铁车站主要用能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节能控制滞后、空调负荷预测误差大、能耗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利用云平台的数据资源优势,构建一个基于云平台的具有线网中心级、车站级和现场级三层架构体系的智慧能源管控系统,从多层级... 针对目前地铁车站主要用能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节能控制滞后、空调负荷预测误差大、能耗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利用云平台的数据资源优势,构建一个基于云平台的具有线网中心级、车站级和现场级三层架构体系的智慧能源管控系统,从多层级和多方位对用能设备进行能耗分析和节能控制。重点研究车站客流、站外环境、设备性能等多变量输入条件引起车站内空气环境发生变化时,智慧能源管控系统采用负荷预测控制技术、动态寻优控制策略。通过构建基于PMV人体热舒适模型、ARMA模型、生物进化优化算法等多种AI模型控制算法,从众多可能的系统控制方案中选择最优节能控制方案,采集—控制—回馈—控制的闭环控制过程动态调整控制参数,使末端执行设备提前快速调节和命令响应。将人体热反应评价指标设定在-0.5~+0.5,CO_(2)浓度处于800~1000 ppm,在客流高峰值到来和结束之前实现前馈补偿控制,保证乘客进站后的空气质量和站内温度符合乘客舒适度要求,实现车站通风系统和空调水系统的节能运行和高效控制,改善二者之间的负荷供需匹配关系。以标准地下两层车站为试点,在空调季对基于云平台的智慧能源管控系统节能效果进行对比测试,结果显示车站冷水机房能效提升了23.35%,车站通风空调系统的综合能效提升了3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云平台 能源管控系统 AI模型控制算法 节能运行 通风空调 综合能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空调通风管路弯管噪声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芳 李文贺 +1 位作者 袁奎霖 马骏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44,共5页
船舶空调通风管路噪声是影响船舶舱室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采用STAR-CCM+软件对船舶空调通风系统中的典型构件即直角弯管的影响范围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管内流场分布与管壁噪声源分布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不同管路参数对于弯管影响范... 船舶空调通风管路噪声是影响船舶舱室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采用STAR-CCM+软件对船舶空调通风系统中的典型构件即直角弯管的影响范围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管内流场分布与管壁噪声源分布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不同管路参数对于弯管影响范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整体预报方法和分段预报方法对管路出口处的噪声值进行计算,2种方法的计算误差为4.34 dB,验证了分段预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调通风 直角弯管 管路噪声 影响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纵向通风与空气幕协同作用下的分岔隧道最高温度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涛 杨云萍 +4 位作者 米春 陈政全 王春翔 陈龙飞 张玉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0,共8页
为研究城市分岔隧道中纵向通风和空气幕的协同作用对控制隧道火灾烟气的影响,基于1∶10小尺寸分岔隧道火灾实验,综合考虑纵向通风、空气幕射流速度、角度和厚度等变量,对纵向通风和空气幕协同作用下的分岔隧道沿程温度和最高温度进行分... 为研究城市分岔隧道中纵向通风和空气幕的协同作用对控制隧道火灾烟气的影响,基于1∶10小尺寸分岔隧道火灾实验,综合考虑纵向通风、空气幕射流速度、角度和厚度等变量,对纵向通风和空气幕协同作用下的分岔隧道沿程温度和最高温度进行分析.首先,通过57组小尺寸隧道火灾实验,分析空气幕的防烟隔热效应;然后,根据隧道火灾顶棚最大温升的无量纲经验相关公式,在固定热释放速率47.9kW下,构建空气幕和纵向通风协同作用下的最高温升模型;最后,将不同工况下的最大温升实验值与所构建的最高温升理论模型预测值进行对比验证.研究表明:空气幕可以有效地帮助纵向通风降低主隧道温度,最高可降低420℃,同时可有效防止烟气进入分岔隧道;当空气幕射流速度较小时,纵向风速的增加,能有效防止烟气在分岔口积聚,提高空气幕对烟气的阻隔效率,隧道分岔点处烟气温度最高可降低170℃;最高温升理论模型与实验结果之间的误差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岔隧道 纵向通风 空气幕射流速度 空气幕角度 空气幕厚度 最大温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地区特长铁路隧道施工通风控制长度研究
15
作者 黎旭 汤印 汪辉武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59,共5页
研究目的:我国将在西部高原地区修建大量的铁路隧道工程,而施工通风是制约高原地区特长铁路隧道工程选线和辅助坑道方案选择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分析高原地区施工通风的难点、通风的影响因素、不同施工通风模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以... 研究目的:我国将在西部高原地区修建大量的铁路隧道工程,而施工通风是制约高原地区特长铁路隧道工程选线和辅助坑道方案选择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分析高原地区施工通风的难点、通风的影响因素、不同施工通风模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以及各类通风模式的控制长度,对合理确定高原地区铁路隧道方案及保障作业人员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结论:(1)高原特长隧道长距离施工通风应优先采用巷道式通风;(2)采用压入式独头通风时,钻爆法施工隧道通风控制长度建议值为:海拔高度<3000m时,独头通风长度应控制在4.5km以下;3000m<海拔高度≤3500 m时,应控制在4.0 km以下;3500 m<海拔高度≤4500 m时,应控制在3.5 km以下;(3)采用风渠式通风时,应根据需风量、通风距离、通风时间等因素开展经济技术比较确定风渠断面大小、隔板型式;(4)长距离风渠通风宜采用混凝土隔板;(5)本研究成果可为高原地区隧道施工通风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高原地区 施工通风 风渠式通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润湿性对船舶气层减阻影响规律的研究
16
作者 李延坤 马丽然 徐学锋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78,共11页
在船舶航行过程中,摩擦阻力占总流体阻力的比例高达60%~70%,因此,降低摩擦阻力是实现船舶节能和提速的关键策略。气层减阻技术能够显著降低船舶阻力,然而,船体表面气层在流体中的稳定性问题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解决航行器表面气... 在船舶航行过程中,摩擦阻力占总流体阻力的比例高达60%~70%,因此,降低摩擦阻力是实现船舶节能和提速的关键策略。气层减阻技术能够显著降低船舶阻力,然而,船体表面气层在流体中的稳定性问题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解决航行器表面气层稳定性的问题,以带有矩形通气凹槽的平板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计算方法,探讨平板表面润湿性和通气质量流率对平板表面气层覆盖及减阻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平板表面空气覆盖通常随着空气质量流率的增加而增加,并沿流向逐渐减小,其中存在一个最佳空气质量流率;在低空气质量流率条件下,由于平板表面形成的不连续气层增加了周围流体的湍动能,减阻效果不明显,甚至可能出现阻力增加的现象;而在具有明显减阻效果的高空气质量流率条件下,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对减阻效率具有显著影响。通常,疏水表面有助于平板表面气层的形成和维持,从而展现出更佳的减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润湿性 气层减阻 平板通气 摩擦阻力 疏水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风机-纤维风管局部降温系统对奶牛躺卧区热环境的影响
17
作者 杨瑞敏 曹孟冰 +1 位作者 汪开英 王校帅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00-209,共10页
纤维风管布风(perforated air-ducting,PAD)系统已被证明是缓解奶牛热应激的有效方法。然而,目前关于该系统对热环境以及奶牛行为和生理反应的影响尚缺乏全面系统评估。因此,该研究旨在通过现场试验,对比PAD系统与传统通风(conventional... 纤维风管布风(perforated air-ducting,PAD)系统已被证明是缓解奶牛热应激的有效方法。然而,目前关于该系统对热环境以及奶牛行为和生理反应的影响尚缺乏全面系统评估。因此,该研究旨在通过现场试验,对比PAD系统与传统通风(conventionally ventilation,CV)系统的冷却性能以及奶牛对2种系统的适应性。结果表明,PAD系统所有射流在孔口中心处的速度均超过14.00 m/s,并且保持相对稳定。与CV系统相比,PAD系统降低了栏位中心区域(距离地面高度0.6 m)平均环境温度(降低2.93℃)、平均温湿度指数(降低2.27)和平均等效热指数(降低2.16℃)。通过对视频监控数据分析,奶牛更偏好PAD系统。与CV系统相比,PAD系统的占栏率显著更高(P=0.011)。试验初期,PAD系统下的奶牛表现出较低的趴卧率,随着奶牛对PAD系统的逐步适应,PAD系统下的趴卧率与CV系统下的趴卧率相比相当甚至略高。此外,与CV系统相比,PAD系统下趴卧奶牛的皮肤温度分布更均匀,平均肩胛皮肤温度更低(降低0.72℃),而前额皮肤温度无显著差异(P>0.05)。PAD系统下站立奶牛的平均前额皮肤温度比CV系统下站立奶牛的低0.49℃,2种系统均未能有效冷却站立奶牛肩胛区域。综上所述,PAD系统在改善局部热环境和缓解奶牛热应激方面优于CV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环境 奶牛 热应激 传统通风系统 纤维风管布风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用永磁外转子提升机冷却结构优化及其温度场分析
18
作者 刘鹏宇 吴娟 寇少凯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06-1614,共9页
为了解决大型矿用永磁外转子提升机损耗大、温升高和散热能力不足的问题,以大型矿用永磁外转子提升机JKN-3x2.2p为例,对其温度场和流场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改进优化提升机内部结构来降低其最高温度,并研究了风速与风道对提升机温度的影... 为了解决大型矿用永磁外转子提升机损耗大、温升高和散热能力不足的问题,以大型矿用永磁外转子提升机JKN-3x2.2p为例,对其温度场和流场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改进优化提升机内部结构来降低其最高温度,并研究了风速与风道对提升机温度的影响。首先,建立了双风道流动与传热耦合三维模型,根据基本假设与边界条件,使用有限元法得到了提升机热源部分的损耗,并将其转化成生热率,对提升机温度场进行了仿真计算;然后,在定子端部设计通风槽钢来降低绕组最高温度,并对提升机定子通风孔数量进行了优化,对比了优化前后整体温度变化,分析了不同风速与风道对提升机温度场的影响;最后,为保证提升机内部气流均匀分布,对其冷却流场进行了模拟仿真;为了验证流-固耦合仿真计算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提升机温升实验,并对比分析了仿真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安装通风槽钢使绕组最高温度降低了约7℃,永磁体最高温度下降了约5℃;选择定子通风孔数量85以及双风道、入口风速为24 m/s时散热效果更好。该研究结论揭示了定子结构改进对提升机温度场的影响,得到了冷却效果最佳方案,可为矿用永磁外转子提升机的冷却系统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重机械 双风道 温度场和流场分析 气流均匀 通风槽钢 通风孔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雾化吸入方法对无创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疗效影响
19
作者 杨燕 姚莉 +2 位作者 万文霞 周珍珍 凌楠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694-1704,共11页
目的比较无创通气间歇期氧气驱动雾化、无创通气间歇期空气驱动雾化、无创通气同时空气驱动雾化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雾化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压、氧饱和度(SpO_(2))及心率的动态变化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对... 目的比较无创通气间歇期氧气驱动雾化、无创通气间歇期空气驱动雾化、无创通气同时空气驱动雾化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雾化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压、氧饱和度(SpO_(2))及心率的动态变化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99例需使用无创通气及雾化吸入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无创通气间歇期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观察一组给予无创通气间歇空气驱动雾化,观察二组给予无创通气同时空气驱动雾化,记录雾化0、5、10、15 min和雾化结束5、10、15 min的经皮二氧化碳分压(PtCO_(2))、SpO_(2)及心率变化。记录治疗前至治疗第7天每天早晨动脉血气PaCO_(2)、PaO_(2)数值,记录三组住院时间。结果三组雾化过程中PtCO_(2)对比结果显示,时间主效应和时间组别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对照组PtCO_(2)数值与时间呈线性关系(F=10.166,P=0.003),随时间变化呈上升状态;观察一组各时间点PtCO_(2)数值与时间呈线性关系(F=10.544,P=0.003),随时间变化呈下降状态;观察二组各时间点PtCO_(2)数值与时间呈线性关系(F=20.003,P<0.001),随时间呈下降状态。再分别对三组每个时间点PtCO_(2)数值进行多样本方差分析,对照组雾化15 min PtCO_(2)高于观察一组、观察二组;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均与对照组雾化前后PtCO_(2)差值(dPtCO_(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组雾化结束观察期每个时间点PtCO_(2)数值进行多样本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组雾化结束0 min PtCO_(2)、雾化结束5 min PtCO_(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雾化结束10 min PtCO_(2)、雾化结束15 min PtCO_(2)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雾化过程中SpO_(2)对比显示三组时间组别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一组各时间点SpO_(2)数值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对照组雾化10 min SpO_(2)、雾化15 min SpO_(2)高于观察一组和观察二组;三组均能使动脉血气中PaCO_(2)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好转(P<0.05)。结论三种雾化治疗方式均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无创通气间歇期氧气驱动雾化会使雾化过程中PtCO_(2)及SpO_(2)上升;无创通气间歇期空气驱动雾化会使雾化过程中PtCO_(2)及SpO_(2)下降;无创通气同时空气驱动雾化使雾化过程中PtCO_(2)下降及保持SpO_(2)平稳,因此无创通气同时空气驱动雾化是相对更加安全的雾化吸入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无创通气 无创通气间歇期氧气驱动雾化 无创通气间歇期空气驱动雾化 无创通气同时空气驱动雾化 经皮血气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爆破掌子面CO扩散规律及风管布置优化
20
作者 张得利 刘泽功 +1 位作者 傅师贵 安刚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249-5257,共9页
为了提高高海拔隧道在钻爆法施工过程中所产生CO有害气体的排放效率,改善作业人员工作环境。以高海拔在建隧道多木格隧道为研究对象,利用流体力学仿真软件Fluent针对在压入式通风方式下,设置风管距掌子面的距离、风管位置以及不同海拔高... 为了提高高海拔隧道在钻爆法施工过程中所产生CO有害气体的排放效率,改善作业人员工作环境。以高海拔在建隧道多木格隧道为研究对象,利用流体力学仿真软件Fluent针对在压入式通风方式下,设置风管距掌子面的距离、风管位置以及不同海拔高度3种因素,对CO有害气体的扩散情况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当风管的位置距离掌子面过近时,会产生涡流导致CO积聚在掌子面附近,不利于CO排出掌子面附近区域;当距离较远时,会导致气流在到达掌子面时动能大量损失,也无法有效排出掌子面附近CO有害气体。当风管位置距掌子面的距离在25.2 m,风管位于隧道的顶部时,掌子面附近区域CO有害气体的排出效率最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改善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相对于平原地区,高海拔地区风筒距离掌子面的距离应该设置在3√S(S为隧道断面积)附近。不同海拔高度下CO在隧道内运移趋势大致相同。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CO质量浓度也随之升高,隧道内CO移动速度会减小,高海拔地区需要更长的通风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隧道通风 有害气体扩散 风管布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