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Isoparametric Finite-Element Integral Algorithm of Gravity and Magnetic Anomaly for Body with Complex Shape
1
作者 Kim Kangsop Hu Xiang-yun +4 位作者 Cho Gyonglae Nam Myonggun Kang Jongnam Kim Gyongchil and Liu Hui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125-134,共10页
关键词 等参有限元 复杂形状 重磁异常 积分算法 数值积分公式 积分计算 身体 磁法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eo Explanation of the"Mass-Velocity Relation
2
作者 Xu Shaozhi and Xu Xiangqun (Beijing Control Device Research Institute, P.O. Box 3913, Beijing 100854, P.R. China)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1994年第2期68-71,共4页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well-known formula of the 'mass-velocity relation' is exactlyderived from a new viewpoint with new concepts, such as the finiteness of the transmitting velocityof force (TVF), effecti...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well-known formula of the 'mass-velocity relation' is exactlyderived from a new viewpoint with new concepts, such as the finiteness of the transmitting velocityof force (TVF), effective action, and the coupled effect of the TVF for two EM fields, etc. Then, atrue meaning hidden in the Lorentz factor is exploited : i.e., when a charged particle is moving at aspeed v under an EM field, the effective action exerted on it by the field varies inversely with thespeed ratio β= v / U, where U is the TVF, which probably is equal to the propagation velocity ofEM field. The actual reduction of the effective action gives a false impression of mass gain.Accordingly, it is a major mistake in orientation to ascribe the (genuine)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bodies to any observation, or to any motion of an observer, while disregarding the facts of mutual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ATIVITY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 bodies Mass-velocity relation Lorentz factor Transmitting velocity of force Effective action Coupled eff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密机内细尾砂沉降脱水规律模拟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翠平 侯贺子 +2 位作者 阮竹恩 李雪 陈格仲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3-1533,共11页
为分析细尾砂粒径对浓密机内料浆沉降脱水效果的影响规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实验室规模的细尾砂浓密脱水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给料井内流场特征及固相分布、沉降区内水分流动及颗粒沉降速度变化等,并建立10~50μm范围内细尾砂... 为分析细尾砂粒径对浓密机内料浆沉降脱水效果的影响规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实验室规模的细尾砂浓密脱水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给料井内流场特征及固相分布、沉降区内水分流动及颗粒沉降速度变化等,并建立10~50μm范围内细尾砂的料浆固相体积分数数学模型和固体通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粒径增大到50μm时,给料井中上部湍动能显著增加,湍流耗散率明显提高;随着粒径逐渐增大,沉降区流线形态会发生变化,竖直流线逐渐减少,水平流线和弯曲流线增多,旋涡数量增多且尺度变大;当粒径每增加10μm时,沉降区细尾砂沉降速度提高约0.5 mm/s;当粒径增大时,底流固相体积分数和最小固体通量均呈线性增大。该研究成果可为膏体充填技术中细尾砂高效浓密脱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尾砂 粒径 浓密 重力沉降 颗粒沉降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阶速度-应力方程的起伏地表最小二乘逆时偏移
4
作者 李振春 卫二祥 +2 位作者 黄建平 王九拴 杨静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7,共10页
最小二乘逆时偏移(least-squares reverse time migration,LSRTM)具有更高的成像分辨率、振幅保真性及均衡性等优势。然而,目前的LSRTM算法大多基于水平地表假设,在面对复杂地形时无法很好地适应剧烈的起伏地表。基于二阶常密度声波方程... 最小二乘逆时偏移(least-squares reverse time migration,LSRTM)具有更高的成像分辨率、振幅保真性及均衡性等优势。然而,目前的LSRTM算法大多基于水平地表假设,在面对复杂地形时无法很好地适应剧烈的起伏地表。基于二阶常密度声波方程的LSRTM算法忽略了密度变化对振幅的影响,很难在变密度介质中取得保真的成像结果。为此,从一阶速度-应力方程出发,在曲线坐标系下推导相应的扰动方程和伴随方程,并通过伴随状态法给出梯度更新公式,最终实现基于贴体网格的起伏地表LSRTM算法。模型试算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对复杂地表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能够消除起伏地表的影响、压制低频噪声、恢复高频成分、均衡成像振幅,实现地下变密度介质的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贴体网格 起伏地表 一阶速度-应力方程 最小二乘逆时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体波走时与重力快速联合反演方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谭智 石磊 李永华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2,共12页
多种地球物理资料联合反演是克服反演多解性的有效手段.本文发展了一种近震体波走时与重力快速联合成像方法.该方法基于兼顾浅部和深部介质速度与密度的混合关系,将频率域拟三维重力正演与双差层析成像方法相结合,构建三维壳幔速度模型... 多种地球物理资料联合反演是克服反演多解性的有效手段.本文发展了一种近震体波走时与重力快速联合成像方法.该方法基于兼顾浅部和深部介质速度与密度的混合关系,将频率域拟三维重力正演与双差层析成像方法相结合,构建三维壳幔速度模型.基于两个不同模型的理论测试表明,该联合反演算法不仅能很好的恢复模型特征,还提高了计算效率.进一步将该方法应用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构建,反演结果与地表地质构造、深地震测深结果相吻合,验证了本文反演算法在实际数据应用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正演 频率域 近震体波 联合反演 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敏感器标定方法
6
作者 李达 张振 +3 位作者 李中 孙延峰 高宏伟 赵琳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8-414,共7页
为进一步提高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敏感器标定精度,提出一种基于质量体对称分布的敏感器标定方法。首先,根据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测量的原理,建立了敏感器标定数学模型。其次,提出了一种质量体对称布设的方法,可使质量体在敏感器附近... 为进一步提高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敏感器标定精度,提出一种基于质量体对称分布的敏感器标定方法。首先,根据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测量的原理,建立了敏感器标定数学模型。其次,提出了一种质量体对称布设的方法,可使质量体在敏感器附近空间产生的引力梯度激励分布近似均匀,从而设计了标度因数和失准角的标定方案。最后,通过敏感器沿其旋转轴多角度物理旋转的方法实现了零位标定。在实验室搭建了重力梯度敏感器标定装置,完成了标定实验,并在多个地点进行了两台重力梯度仪的测量比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敏感器标定精度,标度因数、失准角和测量零位的标定重复性分别优于0.0006、0.0011rad和0.24E,标定后敏感器的测量精度优于1E,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梯度敏感器 旋转加速度计 参数标定 人工质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人工震源研究申扎裂谷(青都段)浅部速度结构
7
作者 冀战波 张云鹏 +1 位作者 贺日政 李宗旭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386-3400,共15页
青藏高原快速隆升过程中,在东西向伸展作用下冈底斯造山带内发育了一系列近南北向的裂谷.其中申扎裂谷及其附近地区历史地震活动频繁,蕴藏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对申扎裂谷及周围区域进行浅层精细结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裂谷的内部形态,对... 青藏高原快速隆升过程中,在东西向伸展作用下冈底斯造山带内发育了一系列近南北向的裂谷.其中申扎裂谷及其附近地区历史地震活动频繁,蕴藏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对申扎裂谷及周围区域进行浅层精细结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裂谷的内部形态,对于理解东西向伸展作用的浅部表现和成矿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跨越申扎裂谷(青都段)的49个短周期地震仪记录的26个新型甲烷气爆震源和310个炸药震源信号,挑选了5378条P波初至和2379条S波初至震相到时.利用simul2000程序反演得到了申扎裂谷(青都段)浅层5 km内的高精度P波速度结构和P、S波速比.反演结果显示,P波速度结构与地形及地质构造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如裂谷内部低速特征指示了其内部松散填充物或破碎带的分布范围.在浅层,测线穿过的申扎裂谷(青都段)表现为一个超过20 km宽的半地堑模式,半地堑东边界为明显的断层陡坎,而西边界较为平坦.结合该区域发生的正断层地震事件及板片撕裂模型,本文提出了申扎裂谷可能的发育模式:首先,地壳底部岩浆的向上侵位导致了浅层局部变形,产生的拖曳作用形成拉张环境,在薄弱区裂开形成高角度正断层.然后,在底部岩浆的作用下韧性-脆性转换带抬升,整个断层系统通过滚动铰链机制旋转,更多的断层出现并伴随有地震活动,最终发育成裂谷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扎裂谷 甲烷震源 炸药震源 体波到时 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食对不同规格四大家鱼游泳能力的影响
8
作者 林小菊 俞立雄 +4 位作者 曾钰评 吴池杰 王珂 刘明典 段辛斌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8-98,共11页
研究旨在探讨禁食时间对不同体长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四种淡水鱼类游泳能力的影响。研究选取了体长不同[短W组(4.34±... 研究旨在探讨禁食时间对不同体长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四种淡水鱼类游泳能力的影响。研究选取了体长不同[短W组(4.34±0.21)—(7.86±0.29)cm、中S组(14.53±0.25)—(15.6±0.68)cm、长E组(20.29±0.7)—(23.4±0.51)cm]的实验鱼3组(n=40),在分别饥饿0、2d、5d、10d和15d后测定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及暴发游泳速度以评估禁食时间及体长对鱼类游泳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及暴发游泳速度均与体长相关。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和绝对暴发游泳速度(cm/s)随着体长的增加而增加,而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和相对暴发游泳速度(BL/s)(体长,BL)则随体长的增加而降低。每种鱼在两个单独的体长组(W、S、E组)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暴发游泳速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四大家鱼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暴发游泳速度大小排序为青鱼>草鱼>鳙>鲢。在禁食条件下,感应流速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临界游泳速度和暴发游泳速度均显著降低(P<0.05),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在禁食0—15d内,四大家鱼的感应流速W组显著高于S组(P<0.05),均显著高于E组(P<0.01),临界游泳速度、暴发游泳速度W组显著低于S组(P<0.05),均显著低于E组(P<0.01)。结果表明,与W组相比,S组和E组在禁食条件下游泳能力受影响较小,建议放流体长超10 cm的四大家鱼。在S组和E组5d禁食后,游泳能力未显著下降。适度禁食可能提升捕食能力,但长时间禁食会削弱游泳能力,影响摄食和逃避捕食者的能力,降低存活率。因此,放流前应避免长时间禁食,确保游泳能力,增强野外生存能力和摄食成功率。四大家鱼幼鱼游泳能力受体长和禁食影响,体长增加游泳能力增强,禁食则相反。建议放流时挑选体型较大(10 cm以上)、营养良好的鱼苗,以提高存活率和增殖放流项目成效。研究为四大家鱼的增殖放流技术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食 体长 四大家鱼 感应流速 临界游泳速度 暴发游泳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背景噪声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三维横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1
9
作者 谭友恒 于湘伟 章文波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9-516,共18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探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变形机制和构造演化历史以及与周边地块深部构造关系的绝佳场所.本文以喜马拉雅二期密集台阵638个流动台站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78个宽频带固定台站在2014年9月—2015年12月记录到的垂直分...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探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变形机制和构造演化历史以及与周边地块深部构造关系的绝佳场所.本文以喜马拉雅二期密集台阵638个流动台站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78个宽频带固定台站在2014年9月—2015年12月记录到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数据为基础,提取出了1~60s周期内的基阶瑞利面波频散曲线,采用改进的面波直接反演法,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三维横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表现为明显横向不均匀性的特征,地下浅层的速度结构与地表构造单元体有着非常好的对应关系.祁连造山带西北段中、下地壳存在WNW—ESE向的三维椭球形态的低速异常体,可能与含水流体和岩性成分偏长英质有关.由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俯冲在青藏高原东北缘产生的远场挤压效应和阿拉善地块坚硬地壳的阻挡作用,祁连造山带西北段中、下地壳沿NE—SW方向发生了水平缩短和垂直增厚,莫霍界面出现了局部下凹现象.祁连造山带中、下地壳软弱的低速长英质物质已经侵入到阿拉善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的中、下地壳.陇中盆地中、下地壳的低速异常带的厚度小于祁连造山带西北端中、下地壳低速异常体的厚度,且其速度值略高于祁连造山带西北段中、下地壳低速异常体的速度值,说明陇中盆地下方的低速异常带可能相当于祁连造山带西北段中、下地壳低速异常体的早期发育阶段.此外,巴颜喀拉地块东部中、下地壳低速异常体跨越了东昆仑断裂带,且与祁连造山带西北端中、下地壳低速异常体在较窄的局部区域内存在一定的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背景噪声 中、下地壳低速异常体 莫霍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浇注工艺对重力铸造铝硅合金机体组织的影响
10
作者 毛郭灵 刁占英 +3 位作者 王根全 林杰威 王韬 何晓东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2,共6页
利用模拟指导大型复杂结构零件的工艺优化能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采用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浇注工艺(浇注时间和温度)对重力铸造铝硅合金机体组织(二次枝晶间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级阶梯样件和重力铸造铝硅合金机体的模拟结果和试验... 利用模拟指导大型复杂结构零件的工艺优化能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采用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浇注工艺(浇注时间和温度)对重力铸造铝硅合金机体组织(二次枝晶间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级阶梯样件和重力铸造铝硅合金机体的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模拟结果的偏差较小。浇注时间一定时,随着浇注温度升高,二次枝晶间距先减小后增大,最佳浇注温度为695℃;浇注温度一定时,随着浇注时间增加,二次枝晶间距先减小后增大,最佳浇注时间为60 s;浇注时间一定时,随着浇注温度升高,凝固时间先减少后增加;浇注温度一定时,随着浇注时间增加,凝固时间先减少后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浇注 重力铸造 铝硅铸造合金 机体 枝晶间距 凝固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ordinated control strategy for robotic-assisted gait training with 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 被引量:6
11
作者 秦涛 张立勋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8期2954-2962,共9页
Walking is the most basic and essential part of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To enable the elderly and non-ambulatory gait-impaired patients, the repetitive practice of this task, a novel gait training robot(GTR) w... Walking is the most basic and essential part of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To enable the elderly and non-ambulatory gait-impaired patients, the repetitive practice of this task, a novel gait training robot(GTR) was designed followed the end-effector principle, and an active 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PBWS) system was introduced to facilitate successful gait training. For successful establishment of a walking gait on the GTR with PBWS, the motion laws of the GTR were planned to enable the phase distribution relationships of the cycle step, and the center of gravity(COG) trajectory of the human body during gait training on the GTR was measured. A coordinated control strategy was proposed based on the impedance control principle. A robotic prototype was developed as a platform for evaluating the design concepts and control strategies. Preliminary gait training with a healthy subject was implemented by the robotic-assisted gait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encourag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botic-assisted gait training gait training robot (GTR) 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 (PBWS) center of gravity (COG) coordinated control strategy ground reaction force (G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东连平—河源—汕尾地震测深剖面地壳速度结构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叶秀薇 吕作勇 +6 位作者 王亮 宋佳佳 段永红 王帅军 宋向辉 郑金宝 皮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04-2321,共18页
为适应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广东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间信息研究院于2021年在粤东地区实施了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以期获得粤东地区深部地壳速度结构.本文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对粤东地区NW... 为适应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广东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间信息研究院于2021年在粤东地区实施了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以期获得粤东地区深部地壳速度结构.本文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对粤东地区NW向连平—河源—海丰测线数据进行了处理解释,构建了该剖面的二维壳幔速度结构模型.该模型表明,沿剖面自NW向SE,莫霍面深度由32 km缓慢抬升至29 km,广州—恩平断裂带、河源—邵武断裂带和政和—大埔断裂带的对应位置都显示莫霍面有抬升现象;研究区存在多条NE向展布深大断裂;中地壳发育低速异常区域(低速体)受断裂控制,主要分布于政和—大埔断裂带NW内陆方向,可能与中生代早期岩浆活动形成的花岗岩质岩浆相关.我们认为壳内低速区域(低速体)可能是影响研究区深部孕震环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大陆 粤东地区 人工地震测深 壳幔精细速度结构 壳内低速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引力环境四足机器人的强化学习姿态机动控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海波 齐骥 +3 位作者 苏桓立 霍明英 于海涛 邓宗全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76-1684,共9页
针对四足机器人在小天体表面跳跃巡游探测过程中的空中姿态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无模型控制方案。在小天体的弱引力环境下,机器人单次跳跃的滞空时间很长,机器人需要利用这段时间修正起跳带来的姿态偏差以实现安全着陆,或... 针对四足机器人在小天体表面跳跃巡游探测过程中的空中姿态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无模型控制方案。在小天体的弱引力环境下,机器人单次跳跃的滞空时间很长,机器人需要利用这段时间修正起跳带来的姿态偏差以实现安全着陆,或改变偏航角以改变未来行进方向。提出的基于近端策略优化(PPO)算法训练的控制器以猫落反射为启发,无需引入额外的姿态控制执行器。仿真结果表明,训练得到的控制器可通过控制四足机器人摆动腿部关节实现三轴姿态机动。设计并搭建了四足机器人气浮微重力模拟试验平台,通过样机试验,控制策略模型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球探测机器人 小天体探测 强化学习 微低重力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钢弹体高速侵彻混凝土靶的刚体临界侵彻速度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钱秉文 周刚 +4 位作者 李名锐 尹立新 高鹏飞 陈春林 马坤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5-155,共11页
刚体临界侵彻速度的理论准确预测是高强钢弹体高速侵彻混凝土靶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本文中利用二级轻气炮开展了克级高强钢(G50)卵形头长杆弹以1010~1660 m/s的速度侵彻C40混凝土靶实验研究,获取了刚体临界侵彻速度和侵彻深度实验数据,并... 刚体临界侵彻速度的理论准确预测是高强钢弹体高速侵彻混凝土靶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本文中利用二级轻气炮开展了克级高强钢(G50)卵形头长杆弹以1010~1660 m/s的速度侵彻C40混凝土靶实验研究,获取了刚体临界侵彻速度和侵彻深度实验数据,并开展了刚体临界侵彻速度和考虑弹体头部磨蚀的侵彻深度理论分析,得到结论如下:(1)克级G50卵形头长杆弹侵彻C40混凝土靶时的刚体临界侵彻速度区间为1320~1520 m/s;(2)基于已有侵彻模型,建立了新的刚体临界侵彻速度理论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本文及文献中的系列实验结果吻合较好;(3)建立了考虑头部侵蚀的侵彻深度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4)弹体屈服强度对刚体临界侵彻速度有显著影响,靶体无围压抗压强度对刚体临界侵彻速度有较小影响,实验前的弹体头形系数和弹体尺寸对刚体临界侵彻速度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侵彻 刚体临界侵彻速度 高强钢 混凝土 二级轻气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延拓的日月综合借力DRO入轨策略
15
作者 张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6-1186,共11页
远距离逆行轨道(DRO)是地月空间中的一类周期轨道,这类轨道具有长期稳定、入轨能量低的特点,可作为未来载人月球和载人火星任务的中转站。对于地球至DRO的两脉冲入轨任务,采用日月综合借力(即同时使用弱稳定边界(WSB)和月球借力(LGA))... 远距离逆行轨道(DRO)是地月空间中的一类周期轨道,这类轨道具有长期稳定、入轨能量低的特点,可作为未来载人月球和载人火星任务的中转站。对于地球至DRO的两脉冲入轨任务,采用日月综合借力(即同时使用弱稳定边界(WSB)和月球借力(LGA))可以最大化入轨质量,但是这类轨道对初值非常敏感。使用日月综合借力拓展DRO入轨脉冲包络,改进构造方法和提供解析梯度大幅提高多步打靶收敛率,提出2层伪弧长延拓方法进一步降低任务总脉冲。数值仿真采用共振比为2∶1的DRO,脉冲最低解采用“LGA+WSB+2LGA”的飞行模式,飞行时间为123天,近地轨道发射脉冲为3.125 km/s,DRO入轨脉冲仅为19.7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体问题 远距离逆行轨道 弱稳定边界 月球借力 数值延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震体波走时与重力联合反演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鑫月 石磊 李永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9-1453,共15页
华北是克拉通破坏的典型案例,也是陆内强震活动最为强烈、频繁的地区之一,对该区壳幔速度结构进行研究,可为深化认识克拉通的形成演化、板内强震与火山发生机理等研究提供重要的深部约束.利用202个固定台站、360个流动台站所记录到的天... 华北是克拉通破坏的典型案例,也是陆内强震活动最为强烈、频繁的地区之一,对该区壳幔速度结构进行研究,可为深化认识克拉通的形成演化、板内强震与火山发生机理等研究提供重要的深部约束.利用202个固定台站、360个流动台站所记录到的天然地震事件P波资料和实测布格重力异常,采用近震体波走时与重力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地壳、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结构.重力资料的引入不仅对壳幔结构进行了更合理的约束,而且有效提高了浅层和边缘射线分布稀疏区的成像能力.联合成像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地块和华北平原浅层表现为明显的低速异常,可能与其存在厚的松软沉积层有关;鄂尔多斯东部上地壳存在明显的P波高速异常,推测该高速异常与古元古代孔兹岩带的形成有关.大同火山区15~25 km和25~40 km表现为明显的低速异常,且这两个低速层是连通的,推测与地幔热物质上涌导致的多期次岩浆侵位有关.三河—平谷8.0级地震和邢台7.2级地震震源都位于脆性的上地壳,均下伏低速异常,推测在区域动力环境加载作用下,韧性的壳内蠕变导致脆性上地壳岩石中弹性应变能的局部积累,从而引起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重力异常 近震走时 联合成像 P波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四川威远东两次M_(S)>5.0地震序列活动特征及震源区体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栓 江国焰 +3 位作者 许才军 雷兴林 苏金蓉 林学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43,共16页
自2015年以来,四川威远及邻区的地震活动强度显著增强,其中2019年9月8日和12月18日在威远东发生了M_(S)5.4和M_(S)5.2地震,刷新了威远地区有记录以来历史地震震级上限.本文利用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期间威远及邻区25个流动台和17个固定... 自2015年以来,四川威远及邻区的地震活动强度显著增强,其中2019年9月8日和12月18日在威远东发生了M_(S)5.4和M_(S)5.2地震,刷新了威远地区有记录以来历史地震震级上限.本文利用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期间威远及邻区25个流动台和17个固定台记录到的5638次M_(L)≥1.2地震Pg和Sg波到时以及连续波形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威远东这两次地震序列的重定位结果和震源区浅层地壳高分辨率三维体波速度结构.重定位结果显示震源区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3~4 km.基于两次M_(S)>5.0地震震后10天余震序列空间展布,本文推测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均为NNE走向且倾向SE(倾角40°左右)的盲冲断层.三维体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揭示:震源区V_(P)异常变化较V_(S)异常变化显著,V_(P)/V_(S)比背景值普遍低4%~10%.在深度小于5 km的浅层内,地震多分布在V_(P)低速异常和V_(S)弱高速异常以及二者的高低速异常过渡带内;在5~7 km深度范围,地震基本上都发生在V_(P)低速异常区.上述速度结构特征揭示震源区附近可能发育着富含气体的孔隙和裂缝且存在流体活动.此外,2019年11月7日以后的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流体扩散驱动地震迁移特征,沿两次地震发震断层走向和倾向的流体扩散系数分别为1.5 m~2·s^(-1)和0.1 m~2·s^(-1).两次地震的发生机理很可能是流体扩散引起的孔隙压力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威远东 M_(S)>5.0地震 双差层析成像 地震活动特征 体波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区刚体-界面元方法的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绪航 刘晓青 杜效鹄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127,共5页
将坝体及坝基系统分界为可变形滑动界面、刚性滑动块体和刚性基床三部分,建立了基于滑动界面应力变形协调、分区刚体静力平衡的分区刚体—界面元分析方法,其未知量仅包含分区刚体变形及滑动界面上的接触力。结合基于极限平衡方程的迭代... 将坝体及坝基系统分界为可变形滑动界面、刚性滑动块体和刚性基床三部分,建立了基于滑动界面应力变形协调、分区刚体静力平衡的分区刚体—界面元分析方法,其未知量仅包含分区刚体变形及滑动界面上的接触力。结合基于极限平衡方程的迭代解法,可快速准确求解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对局部滑面未知情形,可通过搜索求解最危险滑动面。该方法可同时满足上限极限分析的运动许可条件和下限极限分析的应力许可条件,克服了现有规范分析方法通过假定来满足下限极限分析条件的缺点。最后通过某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坝 深层抗滑 分区刚体 界面元 安全系数迭代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五蛟西地区长6段单砂体叠置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武芳芳 瞿璇 +6 位作者 周宁杰 朱薇 李彦兵 周小平 张东阁 张庆军 郭岭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4-1047,共14页
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单砂体发育类型、频率和叠置样式,控制了储层的连通性和井间剩余油的分布。本次研究综合利用丰富的岩心、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在沉积微相精细刻画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五蛟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段单砂体发育特征和叠... 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单砂体发育类型、频率和叠置样式,控制了储层的连通性和井间剩余油的分布。本次研究综合利用丰富的岩心、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在沉积微相精细刻画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五蛟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段单砂体发育特征和叠置样式进行精细研究。结果表明:五蛟西地区长6段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含泥砾或泥岩撕裂屑的细砂岩和泥岩为主,发育沉积微相类型主要为砂质碎屑流、浊流和半深湖泥3种。长6段垂向上可识别出5~8期单砂体,单砂体叠置类型包括孤立型、叠加型以及切叠型3种;平面上单层砂体多以枝状、网状、局部片状展布。湖平面升降导致的可容纳空间(A)变化及沉积物供给速度(S)匹配关系是控制单砂体空间发育特征的关键性因素。研究区长6段自下而上,随着A/S比值的变化,单砂体类型垂向上由叠加型、切叠型逐渐向孤立型、局部叠加型变化,平面上由网状、枝状向局部片状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砂体 重力流沉积 叠置样式 鄂尔多斯盆地 五蛟西地区 长6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性密集台阵的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断层低速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柏辰 秦满忠 +3 位作者 郭晓 王亚红 孙点峰 温淑琳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4-741,共8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_(S)6.2逆冲型地震。该地震发生在祁连活动地块拉脊山北缘断裂带,在断裂两侧曾发生过20余次5级左右中强地震,地震活动频次高,因此研究拉脊山断裂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拉脊山断裂走向和此次地震...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_(S)6.2逆冲型地震。该地震发生在祁连活动地块拉脊山北缘断裂带,在断裂两侧曾发生过20余次5级左右中强地震,地震活动频次高,因此研究拉脊山断裂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拉脊山断裂走向和此次地震余震分布,在刘集乡布设一条线性密集台阵,利用不同方位的余震事件计算体波的走时延时和放大效应。结果表明,P波和S波分别存在6个采样点(约0.012 s)和15个采样点(约0.03 s)的走时延时,推断出台阵西侧存在一个约150 m宽近似垂直的断层低速带,且该结果与远震P波相似性系数矩阵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 走时延时 体波放大效应 线性密集台阵 断层低速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