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upling Analysis of Moment of Inertia & Dynamic on Optoelectronic Tracking Turntable
1
作者 Xu Xiaoming Liu Shuli Gu Guohua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214-218,共5页
With photoelectric tracking system as the research object,based on the theorem of moment of momentum and Euler dynamic equation,Nonlinear biaxial coupling dynamic model of tracking turntable is established.Effects of ... With photoelectric tracking system as the research object,based on the theorem of moment of momentum and Euler dynamic equation,Nonlinear biaxial coupling dynamic model of tracking turntable is established.Effects of moment of inertia coupling,speed coupling and the dynamic coupling between tracking turntable shafts were studied,the analytical relation between them was given in theory.Verify the change trend of theoretical model.And it provides the theory reference and model base,for the future design of the high precision tracking controller And control parameter selection and optimization.In the end,specific measures are made for structure optim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o-electronic trackING TURNTABLE MOMENT of INERTIA dynamics couplING mode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PC-based path tracking with PID speed control for high-speed autonomous vehicles considering time-optimal travel 被引量:27
2
作者 CHEN Shu-ping XIONG Guang-ming +1 位作者 CHEN Hui-yan NEGRUT D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3702-3720,共19页
In order to track the desired path as fast as possible,a novel autonomous vehicle path tracking based on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and PID speed control was proposed for high-speed automated vehicles considering th... In order to track the desired path as fast as possible,a novel autonomous vehicle path tracking based on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and PID speed control was proposed for high-speed automated vehicles considering the constraints of vehicle physical limits,in which a forward-backward integration scheme was introduced to generate a time-optimal speed profile subject to the tire-road friction limit.Moreover,this scheme was further extended along one moving prediction window.In the MPC controller,the prediction model was an 8-degree-of-freedom(DOF)vehicle model,while the plant was a 14-DOF vehicle model.For lateral control,a sequence of optimal wheel steering angles was generated from the MPC controller;for longitudinal control,the total wheel torque was generated from the PID speed controller embedded in the MPC framework.The proposed controller was implemented in MATLAB considering arbitrary curves of continuously varying curvature as the reference trajectory.The simulation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cking errors are small for vehicle lateral and longitudinal positions and the tracking performances for trajectory and speed are good using the proposed controller.Additionally,the case of extended implementation in one moving prediction window requires shorter travel time than the case implemented along the entire pa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path tracking minimum-time speed profile vehicle dynamics arbitrary pa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n Thermal Current Field in Powertrain Cabin of Tracked Vehicles With Electric Transmission System Configuration-2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豫南 李瀚飞 +4 位作者 颜南明 尚颖辉 王冬 李源 袁文涛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07年第1期1-6,共6页
The electric transmission system congfiguration-2 is one of the main electric drives for tracked vehicles. The geometrical model for the power-train cabin is established and the preliminary design for its cooling syst... The electric transmission system congfiguration-2 is one of the main electric drives for tracked vehicles. The geometrical model for the power-train cabin is established and the preliminary design for its cooling system is implemented. The mathematic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thermal current field computation,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in the powertrain cabin.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powertrain cabin is optimized. The validity of the cooling system design is proved. The foundation for optimizing the whole electric transmission system configuration is la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履带车辆 电传动系统 电传系舱室 热流场 结构优化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performance of heavy-haul combined train applying emergency braking on straight line 被引量:6
4
作者 刘鹏飞 王开云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8期1898-1908,共11页
A heavy-haul train-track coupled model is developed. Taking the emergency braking of the 2×104 t combined train as example, the train longitudinal impulse, the coupler dynamic behaviors and wheel-rail interaction... A heavy-haul train-track coupled model is developed. Taking the emergency braking of the 2×104 t combined train as example, the train longitudinal impulse, the coupler dynamic behaviors and wheel-rail interactions of vehicles distributing in the different position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under the coupler compressing forces, the couplers of middle locomotives may tilt to the free swing limits, which induces the unidirectional tilt of their connected wagon couplers. Consequently, the coupler longitudinal forces produce the lateral components, and then affect the wheel-rail dynamic interacti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iddle locomotive and their neighboring freight wagons deteriorate significantly, becoming the most dangerous parts in the combined train. The wagons disconnecting with the locomotives can basically keep their couplers to stabilize in the centering positions, even though the maximum coupler longitudinal force acts on it. And its corresponding running safety also has little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haul train longitudinal impulse vehicletrack coupled dynamics emergency brak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兼顾仿真效率和精度的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伟 雷晓燕 +1 位作者 罗锟 陈鹏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0,共11页
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精细化模型常常需要耗费更多的机时,如何解决分析精度与计算效率的矛盾,是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数值分析中的难点。首先,建立了精细化的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构建了在用迹线法搜... 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精细化模型常常需要耗费更多的机时,如何解决分析精度与计算效率的矛盾,是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数值分析中的难点。首先,建立了精细化的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构建了在用迹线法搜索轮轨空间接触点中引入轮轨准弹性修正的、更为精细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并将迹线法融入到交叉迭代中求解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方程,实现了同步进行轮轨接触点搜索与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方程求解,提高了模型分析精度和数值计算效率;然后,为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与相关文献结果进行了对比计算,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分析了模型的四类简化形式对系统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集中支撑的弹性元件模拟钢轨扣件,无法真实反映两侧扣件对钢轨侧滚振动的协同约束作用,将导致计算结果失真,采用分离支撑的弹性元件模拟钢轨扣件更为合理;轨道结构底座板参振对系统响应的影响显著,在模型中应给予考虑;底座板超出轨道板的部分对系统响应的影响较小,所产生的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轨道子系统模型A能兼顾仿真效率和计算精度,适合用作车辆-三层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系统振动精细化分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 高速铁路 交叉迭代 准弹性修正 有限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权重系数的浮置板系统多参数影响与匹配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宪麦 黄厚龙 +3 位作者 徐磊 胡逸宁 仵雷振 邓燚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7-357,共11页
市域铁路作为连接城市与郊区的关键纽带,其快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振动问题日益突出。减振垫和减振扣件虽能有效减振,但其低刚度特性会增大钢轨和道床板位移,影响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和舒适性,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参数匹配实现减振垫浮置板系... 市域铁路作为连接城市与郊区的关键纽带,其快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振动问题日益突出。减振垫和减振扣件虽能有效减振,但其低刚度特性会增大钢轨和道床板位移,影响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和舒适性,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参数匹配实现减振垫浮置板系统的低动力响应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以某市域减振垫浮置板轨道隧道段为研究对象,应用MATLAB建立三维车-线-隧耦合数值模型,考虑低速和高速运营条件,以隧道壁减振和车辆乘坐舒适性为核心优化目标,选择车体垂向加速度、钢轨和浮置板垂向位移及隧道壁最大Z振级为分析指标,以扣件垂向刚度及阻尼、浮置板板下垂向刚度及阻尼和板厚作为系统设计参数进行工况设计,排除超限工况后,通过加权计分法得出不同车速和不同权重组合下的最优参数匹配,并分析上述5个系统设计参数对动力响应指标的组合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扣件阻尼对车体加速度、钢轨和浮置板位移的影响没有板下阻尼产生的影响大,板下阻尼的增加会轻微降低车体加速度和浮置板位移,隧道壁最大Z振级随着板下阻尼增加呈现非线性变化,其最小值出现在板下阻尼为0.15 MN·s/m^(3)处。钢轨和浮置板的位移受板厚的影响较小,较大的扣件刚度和板下垂向刚度可以减小钢轨的垂向位移,隧道壁最大Z振级与扣件和板下刚度呈明显正相关,减振垫道床配合使用减振扣件后,与原减振垫道床相比,可减小隧道壁的最大Z振级2.74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铁路 减振垫浮置板 参数匹配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权重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路技术标准构建的高速磁悬浮轨道不平顺及应用
7
作者 王文 徐俊起 +3 位作者 陈琛 徐钊 李红梅 刘志刚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4-224,共11页
轨道不平顺是影响常导磁悬浮系统车轨振动响应的重要因素,应用惯性基准法求解的轨道不平顺因包含动态不平顺成分,不能完全满足车-磁-轨耦合动力学的计算需求。结合高速磁悬浮的技术特点及线路标准提出了一种构建轨道不平顺的方法,基于... 轨道不平顺是影响常导磁悬浮系统车轨振动响应的重要因素,应用惯性基准法求解的轨道不平顺因包含动态不平顺成分,不能完全满足车-磁-轨耦合动力学的计算需求。结合高速磁悬浮的技术特点及线路标准提出了一种构建轨道不平顺的方法,基于惯性基准法计算实测垂向轨道不平顺;将各类符合实测数据分布特性的偏差作为随机变量叠加后获得轨道静态随机不平顺;求解沿梁长方向分布的轨道预拱值,并仿真分析有无预拱对车轨系统的具体影响;基于高速磁悬浮车-磁-轨耦合动力学仿真,对比分析600 km/h高速磁悬浮系统在两类轨道不平顺作用下的动力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轨道梁预拱能有效降低悬浮间隙波动;通过对比两种方法求取的轨道功率谱密度及其作用下的车轨系统动态响应,验证本文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提出的基于线路技术标准构建轨道不平顺的方法不依赖于试验数据,可为研究分析未来速度600 km/h级线路技术标准及其不平顺阈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磁悬浮列车 车轨耦合动力学 轨道不平顺 轨道预拱 T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残差收缩网络的地铁车轮扁疤故障诊断
8
作者 梁红琴 姜进南 +4 位作者 龙辉 陶功权 卢纯 温泽峰 张楷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4-1248,共15页
针对地铁实际运营环境恶劣的问题,本文以轴箱振动加速度作为监测信号,基于深度残差收缩网络(DRSN),提出1种适用于强噪声背景的车轮扁疤故障严重程度辨识方法。首先,基于地铁车辆-轨道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生成车轮扁疤故障数据集,并采用... 针对地铁实际运营环境恶劣的问题,本文以轴箱振动加速度作为监测信号,基于深度残差收缩网络(DRSN),提出1种适用于强噪声背景的车轮扁疤故障严重程度辨识方法。首先,基于地铁车辆-轨道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生成车轮扁疤故障数据集,并采用数据增强技术提升数据集的多样性,同时满足深度学习对数据规模的要求。其次,设计1种结构合理的深度残差收缩网络,能够自适应地提取轴箱振动加速度信号的特征,从而实现车轮扁疤故障程度的智能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在无噪声条件下,所提方法对正常车轮及轻度、中度和重度扁疤车轮的平均诊断精度达到99.88%(标准差为0.05);同时,在不同噪声等级下,该方法的平均诊断精度仍稳定保持在95%以上。与遗传算法结合支持向量机(GA-SVM)、卷积神经网络(CNN)、宽深度卷积神经网络(WDCNN)以及深度残差网络(ResNet)相比,所提方法具有更优异的辨识能力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 车轮扁疤 深度残差收缩网络 轴箱振动加速度 数据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轨道刚度均匀化的9号道岔区动力特性研究
9
作者 曾志平 王正超 +3 位作者 张东风 田春雨 郭无极 吴达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40-2550,共11页
为探究扣件刚度分段设置作为岔区轨道刚度均匀化措施的可行性,以城市轨道交通主型9号固定型道岔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车辆-道岔-基础刚柔耦合模型。通过调整岔区扣件的垂向刚度,分别设置了刚度在转辙器区和辙叉区降低的方案1,刚度在转辙器... 为探究扣件刚度分段设置作为岔区轨道刚度均匀化措施的可行性,以城市轨道交通主型9号固定型道岔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车辆-道岔-基础刚柔耦合模型。通过调整岔区扣件的垂向刚度,分别设置了刚度在转辙器区和辙叉区降低的方案1,刚度在转辙器和辙叉以外区域逐级过渡的方案2,计算地铁A型车在2种方案下以100 km/h直逆向和35 km/h侧逆向通过9号道岔的动力学指标,并对比2种方案的优劣性。研究结果表明:1)列车侧向过岔相较于直向过岔更为不利。侧逆向过岔时,轮轨垂向力的峰值出现在转辙器和辙叉处,2种方案分别使轮轨垂向力最大值降低4.27 kN和1.87 kN,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指标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2) 2种方案的钢轨垂向位移最大值分别为1.01 mm和0.89 mm,轨道动态变形指标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3) 2种方案的轨道刚度均在辙叉区出现最大值,2种方案分别使轨道刚度最大值降低38.52 kN/mm和提高4.82 kN/mm,轨道刚度变化率最大值分别降低1.70 (kN/mm)/m和5.87 (kN/mm)/m。4)方案2的减振效果为0.95 dB,方案2不利于减振,使总振级提高0.58 dB。5) 2种方案在轨道动态变形、刚度均匀化效果上接近,方案1在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减振效果、降低轨道刚度峰值上优于方案2,建议使用方案1。研究结果可为后续道岔区刚度均匀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岔 轨道刚度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刚度均匀化 减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RCKF算法的轨道车辆轮轨垂向力识别
10
作者 陈清华 閤鑫 王开云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3-410,共8页
轮轨作用力是评估轨道车辆运行品质的关键指标,为实现对轨道车辆轮轨垂向力的在线监测,提出一种基于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SRCKF)算法的识别方法.以考虑悬挂元件非线性的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为例,建立包含轮轨垂向力和车辆部件... 轮轨作用力是评估轨道车辆运行品质的关键指标,为实现对轨道车辆轮轨垂向力的在线监测,提出一种基于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SRCKF)算法的识别方法.以考虑悬挂元件非线性的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为例,建立包含轮轨垂向力和车辆部件状态变量的非线性过程函数,将车体、构架和轮对垂向加速度作为观测量,基于SRCKF算法递推识别轮轨垂向力;在此基础上,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及其对应的17自由度轮轨垂向力估计模型,对车辆在实际不平顺激扰下的左右侧轮轨垂向力进行识别.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识别垂向车辆模型在随机不平顺、钢轨波磨不平顺和钢轨焊缝不平顺作用下的轮轨垂向力时,轮轨垂向力识别值在时域和频域同仿真值均有较高的吻合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0.999和0.969;在识别整车模型的轮轨垂向力时,左、右侧轮轨垂向力的相关系数最低分别为0.747和0.720,左、右侧轮轨垂向力之和的相关系数为0.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荷识别 卡尔曼滤波 轮轨垂向力 机车车辆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车轨耦合的混凝土强度对跨座式单轨钢-混轨道梁工作性能影响探究
11
作者 申彦利 吕怀洋 韩建棒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为评定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C40、C50、C60、C70、C80)在车轨耦合作用下,对钢-混组合轨道梁、车辆动力性能的影响,拟通过动力学原理和有限元法建立车轨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分析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在不同车速工况下的车轨动力响应,探究车... 为评定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C40、C50、C60、C70、C80)在车轨耦合作用下,对钢-混组合轨道梁、车辆动力性能的影响,拟通过动力学原理和有限元法建立车轨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分析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在不同车速工况下的车轨动力响应,探究车轨动力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等级对轨道梁横向挠度几乎无影响;竖向挠度随混凝土等级的增大而减小。在低速运行时,混凝土等级对轨道梁和车体振动加速度影响较小;在高速运行时,混凝土等级对轨道梁和车体振动加速度影响显著,且轨道梁竖向振动加速度与混凝土等级呈正相关,车体振动加速度与混凝土等级呈负相关,该研究对工程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强度等级 新型跨座式单轨交通 钢-混组合轨道梁 车轨耦合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S型高速磁浮轨道不平顺参数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傲康 李苗 +3 位作者 王爱彬 尚贤洪 马卫华 罗世辉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4,共9页
随着高速磁浮不断突破发展,针对轨道不平顺各控制参数对EMS型高速磁浮车辆运行下的动力学响应问题,基于多体动力学和有限元方法建立包含磁浮车辆系统、轨道梁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组成的磁浮车辆-轨道-简支梁耦合系统模型,其中车辆系统与轨... 随着高速磁浮不断突破发展,针对轨道不平顺各控制参数对EMS型高速磁浮车辆运行下的动力学响应问题,基于多体动力学和有限元方法建立包含磁浮车辆系统、轨道梁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组成的磁浮车辆-轨道-简支梁耦合系统模型,其中车辆系统与轨道梁系统使用磁轨关系进行耦合,并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中进行直线轨道梁耦合振动分析,探讨在时速600 km运行条件下轨道不平顺的幅值、方向、波长对EMS型高速磁浮耦合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揭示系统中各项指标受不平顺影响的变化规律,探究高速磁浮车-轨-梁耦合系统轨道不平顺参数影响并提出参数建议。结果表明:对不平顺幅值研究时,磁浮车辆以600 km/h的速度在波长20 m的不平顺激励线路上运行时,耦合系统中某些动力指标超限,在含有波长20 m的不平顺线路幅值控制在4 mm以内为宜;在对垂向及横向不平顺研究时,发现车辆系统在垂向和横向的响应是解耦的,车辆垂向载荷是耦合系统中的主要激励因素,悬浮控制技术应作为高速磁浮系统重点关注的控制技术;对不平顺波长研究时,即使不平顺幅值在1 mm时,波长10 m以下短波不平顺相较于其他波长不平顺更易引起耦合系统的剧烈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S型高速磁浮 轨道梁 轨道不平顺 耦合系统 车辆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速400 km级无砟轨道轮轨耦合共振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超智 赵闻强 +1 位作者 周鹏 高亮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7-1419,共13页
时速400 km级高速铁路是我国铁路的重点发展方向,更高速下轮轨系统周期性激励与不同结构参数下无砟轨道系统模态间关系仍不清楚。为探明时速400 km+无砟轨道轮轨耦合共振问题,构建考虑复杂激励影响的高速车辆-无砟轨道系统动力学模型,... 时速400 km级高速铁路是我国铁路的重点发展方向,更高速下轮轨系统周期性激励与不同结构参数下无砟轨道系统模态间关系仍不清楚。为探明时速400 km+无砟轨道轮轨耦合共振问题,构建考虑复杂激励影响的高速车辆-无砟轨道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高速铁路实测轴箱加速度的功率谱密度曲线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轮轨宽频随机激励、车轮偏心及无砟轨道周期性不平顺激励下更高速轮轨动态响应特征,分析无砟轨道不同结构参数影响下更高速轮轨耦合共振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宽频随机激励下,运营速度的提升不会改变轮轨耦合共振分布特征,仅显著加剧轮轨宽频动态响应幅值。车轮偏心激励下,轮轨系统在时速400~500 km范围内会发生共振,且共振临界速度随着轮径的减小而降低。CRTSⅠ型、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周期性不平顺2倍频分别在时速400 km和450 km下贴近轮轨耦合振动固有频率,诱发轮轨系统超谐波共振;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由于板长较长,在时速500 km范围内未出现超谐波共振。低扣件刚度、大跨桥上缓冲垫层和软土路基会减小轮轨系统的P2共振频率,使轮轨耦合共振临界速度降至400 km/h附近,从而加剧该运营速度下的轮轨动态响应。高速铁路提速400 km/h运营时应重点关注这些引发轮轨耦合共振的因素,研究成果为进一步保障更高速轮轨动态相互作用处于较低动力水平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高速轮轨系统 无砟轨道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共振 超谐波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铁两用钢桁梁桥车线桥耦合动力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段玉振 张宏亮 +2 位作者 张光明 陈鹏 李小珍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78,共6页
钢桁梁桥在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往的车桥振动研究工作大都以桥梁为主体,未考虑轨道结构参振影响,常常将整个钢轨-轨枕-道床质量体系作为二期恒载加到梁体上。然而,随着现代铁路不同轨道结构的广泛应用,以及在高速行车... 钢桁梁桥在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往的车桥振动研究工作大都以桥梁为主体,未考虑轨道结构参振影响,常常将整个钢轨-轨枕-道床质量体系作为二期恒载加到梁体上。然而,随着现代铁路不同轨道结构的广泛应用,以及在高速行车条件下,轨距动态扩大等现象使轮轨关系日趋复杂化。为更加准确地评价桥上列车脱轨安全性及运行平稳性,模型中有必要考虑桥梁上轨道结构的参振影响。针对现有车桥振动研究未考虑桥上轨道减振结构的问题,以某城市轨道交通公铁两用钢桁梁桥为例,基于有限元理论和车-线-桥耦合振动分析理论,分析不同轨道减振类型、不同行车条件下的桥梁动力性能以及列车运行安全性与舒适性。检算桥梁跨中竖向与横向动位移及机车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指标,以期为该工程公铁两用大桥的轨道选型提供依据,并为后续类似大跨度钢桁梁桥的轨道减振结构选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轨两用桥 钢桁梁桥 动力性能 车桥耦合 轨道减振类型 舒适性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折叠渡板-履带车辆刚柔耦合动力学特性分析
15
作者 王海名 薛俊芳 +3 位作者 程海鹰 李旋 胡永彪 曹珑芳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3-48,共6页
折叠渡板作为承载连接装置,连接在铁路运载平车与地面之间,实现履带车辆在铁路运载平车与地面之间的流通。针对履带车辆与折叠渡板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载荷求解问题,文中基于刚柔耦合动力学理论,对折叠渡板装卸重型履带式车辆过程中的动... 折叠渡板作为承载连接装置,连接在铁路运载平车与地面之间,实现履带车辆在铁路运载平车与地面之间的流通。针对履带车辆与折叠渡板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载荷求解问题,文中基于刚柔耦合动力学理论,对折叠渡板装卸重型履带式车辆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综合考虑渡板与车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渡板的弹性变形,建立了折叠渡板-履带车辆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求解获得了折叠渡板在承载过程中应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装载过程中上、下渡板应力最大值出现在渡板中部,应力值分别为237 MPa和130.7 MPa;卸载过程中,上渡板应力最大点出现在渡板中部,应力值为265 MPa。各测点等效应力均未超过许用应力,说明强度符合安全要求。研究成果对提高重型履带式车辆在复杂地形中的作业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并为折叠渡板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履带车辆 折叠渡板 刚柔耦合 动力学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紧急制动条件下重载货车车辆动力学行为研究
16
作者 刘开忠 王志伟 张卫华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5-374,共10页
重载列车实施制动时,列车车辆所表现出的动力学行为比无制动情况下更加复杂,这给列车行车安全带来了极大的考验。为研究紧急制动条件下重载列车最大车钩力处的车辆动力学行为,以中国25 t轴重重载货车为研究对象,建立考虑闸瓦摩擦制动的... 重载列车实施制动时,列车车辆所表现出的动力学行为比无制动情况下更加复杂,这给列车行车安全带来了极大的考验。为研究紧急制动条件下重载列车最大车钩力处的车辆动力学行为,以中国25 t轴重重载货车为研究对象,建立考虑闸瓦摩擦制动的重载货车车辆-轨道纵垂耦合动力学模型。基于此,系统地研究了车辆在紧急制动时,不同运行速度和黏着状态对轮轨动态作用和车辆振动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紧急制动条件下,闸瓦压力及纵向车钩力会加剧轮轨动力相互作用,同时导致轨下结构的位移发生变化;低黏着状态对轮对纵向相互作用影响显著,导致纵向蠕滑率和磨耗数急剧增加,加剧车轮打滑和车轮磨损的风险,且低速下的影响更大;此外,低黏着状态及纵向车钩力对轮对旋转和纵向运动均有显著影响,导致轮对振动加剧,动力学性能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重载货车 闸瓦制动 动力学行为 轮轨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力学建模的农机路径跟踪鲁棒滑模控制算法研究
17
作者 葛志康 白晓平 +1 位作者 王卓 王枭雄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共9页
为了解决无人农业车辆在复杂路面条件下作业时存在参数摄动、未知扰动而导致控制精度下降的问题,首先进行了农业轮式车辆侧向动力学分析,建立了考虑前视距离的车辆动力学模型;然后设计了一种基于系统未知参数边界条件的鲁棒滑模控制方法... 为了解决无人农业车辆在复杂路面条件下作业时存在参数摄动、未知扰动而导致控制精度下降的问题,首先进行了农业轮式车辆侧向动力学分析,建立了考虑前视距离的车辆动力学模型;然后设计了一种基于系统未知参数边界条件的鲁棒滑模控制方法,对系统参数大幅摄动、外部干扰和作业过程中的路面环境变化具有强鲁棒性,并且在实际应用时无需获取未知或难以测量的车辆动力学参数的精确值。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路面条件发生突然变化的情况下,滑模控制方法的跟踪平均误差绝对值为0.1609 m,相对于状态反馈控制(State Feedback Control,SFC)方法提高了43.8%;跟踪误差绝对值极值为0.3650 m,相对于SFC控制方法提高了13.5%。在拖拉机以2.5 m/s的速度进行连续作业时,滑模控制方法跟踪平均误差绝对值为0.0980 m,最大偏差为0.2682 cm,标准差为0.1163,相比于SFC控制方法分别提升了34.80%、29.23%、40.27%,满足无人农业车辆在复杂环境下导航作业的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农机 路径跟踪 滑模控制 鲁棒性 动力学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向和横向双向耦合的格林函数轨下基础建模及求解方法
18
作者 郭无极 曾志平 +2 位作者 李沛成 王卫东 李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95-1806,共12页
格林函数方法作为一种高效的动力学求解手段,在提升周期性结构动力学分析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提升列车-轨道-轨下基础耦合动力的计算效率与精度,本文对考虑垂向和横向耦合作用的格林函数轨下基础模型的建模方法及求解方法进行研究... 格林函数方法作为一种高效的动力学求解手段,在提升周期性结构动力学分析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提升列车-轨道-轨下基础耦合动力的计算效率与精度,本文对考虑垂向和横向耦合作用的格林函数轨下基础模型的建模方法及求解方法进行研究。基于格林函数的互易性、轨道结构的周期性、对称性及振动的衰减性,提出一种激励点和观察点的选择方法;同时考虑垂向和横向的耦合作用,通过求解脉冲作用下轨下基础有限元模型的响应,提出轨下基础格林函数模型的建模方法;结合列车-轨道-轨下基础耦合动力学理论,进一步提出以格林函数模型作为轨下基础的求解方法。为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在地铁常见的铺设长轨枕整体道床的圆形隧道中开展现场测试,记录实车通过时钢轨的垂向位移及隧道壁的垂向振动加速度。以测试工况为研究对象,进行列车-轨道-隧道-土体耦合动力学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有限元模型相比,单纯考虑垂向耦合作用的格林函数模型计算效率提高至少87.00%,考虑垂向和横向双向耦合作用的模型效率提高至少55.08%;在实测行车条件下,钢轨最大垂向位移约为0.35 mm,由本文方法仿真计算所得钢轨最大垂向位移约为0.33 mm,相对误差小于5.72%;与实测行车条件下隧道壁振动加速度进行比较,本文方法对振源强度的计算相对误差小于8.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轨道-轨下基础耦合动力学 轨下基础格林函数模型 车致振动 模型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载铁路扣件系统弹条动力响应及寿命预测
19
作者 王煜轩 王志丰 王亚琼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2,共8页
为有效评估和预测重载铁路扣件系统中弹条部件的疲劳寿命,以弹条Ⅱ型扣件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仿真技术建立重载铁路车-轨-基础耦合动力分析模型与扣件系统精细分析模型;通过车-轨-基础耦合模型计算出不同轴重情况下钢轨相对于轨枕... 为有效评估和预测重载铁路扣件系统中弹条部件的疲劳寿命,以弹条Ⅱ型扣件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仿真技术建立重载铁路车-轨-基础耦合动力分析模型与扣件系统精细分析模型;通过车-轨-基础耦合模型计算出不同轴重情况下钢轨相对于轨枕的轨底垂向位移时程曲线,并将轨底垂向位移时程曲线作为位移激励施加于已处于正常安装状态的扣件精细化分析模型中分析弹条的应力变化情况;基于弹条的应力变化特性,通过材料应变-寿命曲线和累积损伤理论,分析轴重对弹条疲劳寿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螺栓预压力达到25 kN时,扣件系统处于标准安装状态,中肢垂向位移为10.5 mm、扣压力为10.3 kN,符合弹条Ⅱ型扣件设计要求,同时在弹条后弯肢处发生轻微局部塑性屈服;在循环动荷载作用下,轴重的增加导致弹条应力比绝对值趋向于0,使弹条应力产生更大扰动,且最大应力位置在弹条后弯肢处;弹条的疲劳寿命随轴重的增加而降低,轴重在由30 t增加至35 t过程中,疲劳寿命减少最快,35 t至40 t过程中降低速度变缓;在40 t轴重情况下弹条的疲劳寿命约为512万次,高于出厂要求的500万次寿命期望;弹条断裂破坏危险点处于与应力最大处位置相符的后弯肢处,且与现场弹条断裂位置基本一致;40 t轴重下弹条的累计通过总重约为4.1×10^(8)t,较35 t及30 t轴重时分别减少63%和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扣件弹条 疲劳寿命 轴重 车轨耦合 精细模型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模态分析与并行遗传算法的车辆动力参数识别
20
作者 施剑锋 丁勇 +2 位作者 沈伯衡 韩凌霞 谢旭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2-51,共10页
获取准确的车辆动力参数是车桥耦合振动分析与桥梁健康监测的前提,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复模态分析与多核并行遗传算法的车辆动力参数快速识别方法。首先,改进了复模态理论结合有限元方法获取车辆自振频率、阻尼比、模态振型的算法;然后... 获取准确的车辆动力参数是车桥耦合振动分析与桥梁健康监测的前提,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复模态分析与多核并行遗传算法的车辆动力参数快速识别方法。首先,改进了复模态理论结合有限元方法获取车辆自振频率、阻尼比、模态振型的算法;然后,提出了车辆动力参数识别的多核并行遗传算法,采用多目标适应度评价,以快速、准确地识别车辆刚度、阻尼、转动惯量;最后,采用车轮跌落振动实验和环境激励峰值法实测车辆的模态,获取用于适应度评价的自振频率、阻尼比和振型。通过对轻型汽车、重型卡车的动力参数进行识别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用识别的车辆动力参数计算得到的车辆振动模态,与实测振动模态吻合,其中前3阶固有频率的最大误差为0.8%、阻尼比最大误差为1.3%,计算与实测振型向量之间的夹角余弦接近1;车辆的分析模型有必要增加车体的扭转阻尼,以准确反映实际车辆的扭转振动特性;多核并行算法大大加速了识别过程。16核心CPU在15核心并行时的加速比达到最大值12.5,在复杂车辆的多目标、多参数识别中,采用多核并行算法是非常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桥耦合振动 车辆有限元模型 复模态分析 动力参数识别 多核并行计算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